?

構筑聲音畫面 提高廣播新聞傳播力

2024-04-28 15:52安徽廣播電視臺吳昊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024年5期
關鍵詞:畫面感音響聽眾

安徽廣播電視臺:吳昊

與電視新聞、網絡等新媒體新聞相比,廣播媒體有著與生俱來的先天劣勢,作為非視覺信息傳播渠道,廣播節目只能依靠聲音符號完成信息傳遞,感染力遠遠比不上聲畫合一、全面作用于受眾視聽感官的傳播媒體。廣播新聞作為一種重要的節目形式,完全是依靠將聲音符號作用于聽覺感官,將信息蘊含于豐富的聲音元素中。廣播新聞要具備更大的感染力和傳播力,就必須要在聲音符號上下功夫,要通過聲音的傳遞,來引發聽眾的共情和共鳴,激發他們的合理想象,讓他們能夠將聽覺感受轉化為視覺感受,通過構筑聲音“畫面”[1],彌補視覺畫面的不足,讓聽眾產生一種“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心理共鳴,從而拉近聽眾與廣播新聞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廣播新聞的“視覺效果”更佳。本文將重點對廣播新聞構筑聲音畫面,提高報道傳播力進行探討。

1. 增強廣播新聞畫面感的必要性

一方面,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這種競爭不僅來自于電視新聞,更來自于新媒體的網絡新聞、移動客戶端新聞,與這些新聞聲畫合一、全面訴諸受眾視聽感官的傳播方式相比,廣播新聞只靠聲音符號傳播,無法通過畫面直觀呈現新聞現場和新聞人物,確實是一個無法彌補的劣勢。因為有研究顯示,人接收外界信息大約有70%是通過眼睛這一視覺感官獲得的,因此,新聞事件的現場畫面呈現往往能夠給聽眾留下更加直觀有沖擊力的印象,從而獲得更好的傳播力。如何能夠讓稍縱即逝的廣播聲音在發揮伴隨性優勢的基礎上,變得更富有感染力呢?這就需要增強廣播新聞的畫面感,通過聲音豐富且有層次的呈現,來激發聽眾的合理想象,讓他們可以從聲音中聽出畫面來,仿佛目睹了新聞現場。只有讓聽眾從廣播新聞中聽出不一樣的“精彩”,才能充分發揮廣播新聞的聲音優勢,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打出一張“王牌”,從而獲得更多的核心競爭力,吸引更多受眾關注。

另一方面,在網絡閱讀的影響下,當代受眾的信息消費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用于接收新聞信息的時間有限,受眾更加偏向于碎片化和散點化的“短平快”新聞,與此同時,置身于信息海洋之中的受眾,由于被異常豐富的新聞報道所包圍,對于信息的耐受程度也在不斷降低,信息接收狀態更加隨意,很容易就“指尖一劃”[2],轉到下一條新聞。這種隨意化、碎片化的信息消費狀態同樣也體現在廣播節目收聽中,很多廣播聽眾在收聽節目時注意力高度不集中,如果新聞報道做得平淡無奇,毫無出彩之處,就更難抓住聽眾的耳朵,只有讓廣播節目“活”起來,讓聲音元素更加豐富多樣,能夠不斷帶給聽眾新鮮的感官刺激,激發其合理想象,這樣才能將受眾從無意收聽轉為有意收聽的狀態,實現新聞的有效傳播。

2. 增強廣播新聞畫面感的策略

一般來說,廣播新聞中常見的聲音素材包括現場音響、采訪錄音和新聞稿件文字的主持人或記者配音,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廣播記者要增強新聞的畫面感,就要從這三種聲音素材著手,做個有心人,從受眾角度出發,考慮到他們的收聽感受和心理活動,通過采錄豐富的現場音響素材,在新聞寫作時靈活運用稿件中,通過場景還原、細節描繪、故事化敘述等多種方法,用鮮活的現場音響加上主持人或記者流暢的配音和生動的文字敘述,盡可能地讓報道的聽感更加豐富和立體,能夠將聽眾“帶”進新聞現場,通過這種豐富的聲音元素,讓聽眾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調動自身的視覺、嗅覺和觸覺等感官,將聲音轉化為一幀幀連續的“畫面”,更為具象可感,從而切實地增強報道傳播效果。

2.1 多用富有表現力的主題音響

在廣播新聞中,現場音響是稿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最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的聲音元素,具有很強的同步性和真實性,能夠產生獨特的聽覺魅力,也能夠引發聽眾更強的情感共鳴,是構筑聲音“畫面”的最佳素材和最有效方式[3]。通常廣播新聞中涉及到的現場音響包括受訪者的聲音、記者的聲音和新聞現場的環境音,這些聲音是記者趕赴新聞現場后,利用專業設備收集到的第一手寶貴的新聞素材,也是最能反映新聞事件本質、還原新聞現場原貌的聲音。所以,在廣播新聞報道中,記者一定要多使用富有表現力的現場音響。

那么,當記者通過采訪收集了大量的現場音響后,又該如何巧妙地使用這些音響來塑造“新聞畫面”呢?筆者認為,記者一定要提升自身的新聞專業素養,善于運用主題音響。所謂的主題音響,就是指能夠直接反映事物特點的音響,記者的語言聲音和受訪者的語言聲音就是廣播新聞中的主題音響。在一篇稿件中,往往可以快速激發聽眾收聽欲望的就是報道中的主題音響部分,因為這部分音響,是記者現場認真采訪,后期精心剪輯篩選后使用的聲音素材,信息量巨大,聲音元素豐富,現場感十足。任何一名廣播記者要創作一篇有“畫面感”的新聞報道,都必須圍繞主題音響來采訪和寫作,盡量使用主題音響來闡述新聞事件的主題、記錄新聞事件當事人的想法和態度、利用知情人的語言來還原新聞事件的動態和過程、表現新聞人物的真情實感等,這些來自于新聞現場的聲音比任何語言文字的描述都更加準確、真實和生動,而且更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能夠快速激發聽眾內心的思考,引起情感共鳴,構筑起聲音“畫面”。

2.2 多用有層次的背景音響

在廣播新聞中還會出現的現場音響除了主題音響外,還有背景音響。所謂的背景音響,就是指來自于新聞現場的背景音,既包括新聞人物同期聲音中的背景聲音和記者解說時的背景聲音,還包括新聞現場的環境音[4]。通常背景音不會是一種,而且是有層次地出現在新聞現場,伴隨著記者的采訪被收錄下聲音。廣播記者如何利用背景音來塑造聲音的“畫面感”呢?這就需要廣播記者有一定的聲音處理技巧,能夠挑選出這些背景音響中較為典型的,能夠反映新聞之間本質的,讓人聽了過耳不忘的,通過剪輯,將其更加密集性地穿插在報道之中,有層次地實現聲音的集合。這種來自于新聞現場的鮮活聲音,能夠說明環境、營造氛圍,讓聽眾快速地進入收聽狀態,如同跟著記者一起親臨現場。

以筆者為例,我在采訪稿件過程中,就非常重視對新聞現場背景音響的收錄:比如說,采訪一些環保題材的稿件,綠樹環繞中清脆的鳥鳴聲、潺潺的流水聲;再比如說,一些鄉村振興題材的稿件,村子里此起彼伏的雞鳴犬吠聲,農村廠房里的機器生產聲;再比如說,反映消費市場紅火的稿件,錄一些市場中人聲鼎沸的討價還價聲音等等。在后期寫稿時,我會挑選出與新聞主題相關的背景音,然后在稿件中穿插使用,比如說放在導語過后2-3秒出現場音響,然后作為背景音壓混處理,再配合生動的現場語言描述。當聽眾聽到這些有層次的現場背景音響后,會由“言傳”上升為“意會”,自然地在腦海中編織出鮮活的新聞畫面,更好地領會新聞主旨,收獲更好的傳播效果。

2.3 用生動的細節構筑聲音“畫面”

新聞界老前輩穆青曾明確提出,我們在“運用概念的同時也運用一點形象來表述事物,寫一些視覺元素多一點的新聞,使人們讀了這樣的新聞不僅可以看到一些具體的、形象的情景,產生一種親臨其境的感受”[5]。穆青的這句話,其實就精準地給廣播記者指出了稿件的行文要求。在一篇廣播新聞報道中,除了需要充分運用現場采錄的音響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記者或主持人根據文字稿件的配音。如何讓廣播報道的文字稿具有畫面感呢?這就需要在文字寫作上下功夫,盡量多用準確、生動、鮮明和富有個性的細節描述,來代替平鋪直敘的描述。新聞細節是指能夠反映新聞本質和主題,凸顯事件或人物典型特征的一些細微之處,通過對這些細微之處的放大,往往可以快速地給受眾塑造一種聲音“畫面”。

善于運用白描手法刻畫細節。白描這種描寫手法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傳統寫作技法,運用到新聞寫作中,往往就如同點睛之筆,能夠讓新聞人物或新聞場景變得更加生動。比如說廣播人物通訊中,往往對于受訪人物就有一些概括性的介紹,這時候的新聞語言就適合用白描的方式展開,以描寫和敘述相結合,從小切口入手,寫出一個個人物事跡,盡量讓描寫更加曲折、有畫面感和故事性,然后用較為樸實的語言為線,將這些白描片段串聯起來,這樣一來,就能讓廣播新聞報道中通過白描手法再現的場景,給受眾良好的收聽體驗和身臨其境的感受。

運用古典詩詞突出細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守護好中華文脈”,中華民族延綿五千多年,傳統文化寶庫中優秀作品多如繁星,中國古典詩詞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寶。中國古詩詞朗朗上口,韻律十足,寥寥數語,往往就可以寫景抒情,給聽眾塑造出生動畫面。因此,在廣播稿中往往可以運用一些古詩詞,在給稿子“增色添香”。比如說筆者曾在一篇寫馬鞍山薛家洼碼頭環境治理的新聞稿件中,就使用了李白在《望天門山》中的語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雖然只是十四個字,但是卻讓人看到了長江在馬鞍山流段的風景奇秀、碧水蜿蜒的一幕,聽眾面前一下子就有了畫面感,報道的意境一下子就提升了。

2.4 善于運用音樂為新聞構筑“畫面感”

在傳統廣播新聞報道中,音樂的運用并不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廣播報道的形式越來越多元,音樂也成為報道中,特別是新聞專題中經常出現的聲音元素。廣播記者也要具備一定的審美品位,善于運用音樂為新聞構筑“畫面感”,比如說,在對一些宏大的新聞現場進行描繪時,可以恰當地使用一些莊嚴肅穆的背景音樂,當報道進入較為煽情或感人的場景時,不妨適量加入一些婉轉的墊樂。音樂無需多,只要“精”,往往就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而有助于烘托氣氛、表達情感,讓聽眾心中的“畫面感”更強。

3. 構筑“聲音畫面”需避開的問題

在廣播中創造性地運用多元豐富的聲音符號來傳播新聞,固然可以充分發揮聲音的傳播優勢,但是作為廣播從業者,我們必須正視聲音的傳播劣勢,如果一些聲音運用得不恰當,反而會造成傳播障礙,削弱報道的傳播效力。因為受眾用耳朵“看”到的畫面與用眼睛看到的畫面是不一樣的,眼睛看到的畫面是具象的、固定的,而聲音塑造的“畫面”往往更為抽象,場景更為自由,蘊含了更多模棱兩可的含義在其中,因此,記者在廣播新聞構筑“聲音畫面”需要避開以下幾個問題。

3.1 避開不清晰的主題音響

在廣播新聞采訪中,因為錄音設備調適不當,或者環境音較為嘈雜,或是有風聲等摻雜覆蓋了受訪者聲音,都可能會導致現場錄音素材音質不好,聽感不佳。對于主題音響不清晰的素材,我們在后期制作組稿時,一定要盡量避免使用,盡可能使用清晰的音響來替代,如果沒有可替代的音響,必須要用那段聲音素材,就要使用降噪等技術手段對聲音進行后期處理,使其可以達到清晰可用的品質,以免影響聽眾聽感。一段說得再精彩、畫面感再強的現場音,如果達不到在廣播端收聽的標準,記者都要“忍痛割愛”,因為完全無法達到構筑“聲音畫面”的效果,只能給聽眾留下不佳的收聽感受。

3.2 避開不能為新聞主題增色的背景音響

新聞記者在現場采訪時,往往會收錄很多的背景音響,是不是報道中運用得越多越好呢?當然不是,只有與新聞主題聯系密切、能夠凸顯新聞本質的音響才能運用到報道中,而那些與主題聯系不密切的背景音響,則不能運用到報道中,否則會給聽眾一種雜亂無章的感受,容易讓聽眾產生其他聯想,從而干擾聽眾的信息接收和理解。

3.3 避開容易產生歧義的字音

現代漢語普通話中有很多同音不同義的字和詞,因為廣播只依靠聲音來傳播,在轉瞬即逝的線性傳播過程中,聽眾往往很難有較長的時間去理解和揣摩容易產生歧義的字詞。因此,記者在廣播報道中一定要盡量避開這些音同但是義不同的字,即使這些字很生動、很形象,是塑造“聲音畫面”的好詞,但是如果在收聽過程中,容易引起聽眾誤解,都應該盡量不予采用。

4. 結束語

新媒體時代,隨著各種新興媒體的不斷涌現,讓人們獲得可視新聞的渠道越來越多樣,也讓人們養成了讀圖的信息消費習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只依靠聲音來傳播信息的廣播新聞影響力和感染力日益降低。但是廣播新聞有其獨特的收聽場景,作為廣播新聞從業者,一定要充分挖掘廣播“聞其聲、臨其境、隨其想”的傳播特質,將聲音寫“活”,用豐富的多元化聲音為聽眾還原真實可感的新聞事實,塑造可感可知的新聞場景,讓廣播新聞“聲聲入耳”,亦能“歷歷在目”,用“聲音畫面”賦予廣播新聞更大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猜你喜歡
畫面感音響聽眾
音響銷售面對面之我賣音響的這些年
音響行業真的“難”做嗎?
讓聽眾“秒睡”的有聲書
巧設“主問題” 賦予古詩詞教學畫面感
好太太都是好聽眾
我就是吃可愛多長大的,怎樣啦
為定制安裝而生SpeakerCraft,純粹的定制安裝音響品牌
誠實音響
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畫面感教學的幾點思考
老年聽眾需要電臺長篇連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