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匯百家之長
——小學語文與多學科融合教學實踐探索

2024-04-29 16:16洪嘉興
學苑教育 2024年9期
關鍵詞:學科融合語文

洪嘉興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雙塔小學,福建 廈門 361021)

教育的本質一是知識的傳遞,二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單一學科知識的學習已經無法滿足培養人才的需求,跨學科融合教學無疑成了教育領域中的一個新亮點,呈現出了無限的可能性。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涯的起始,而語文又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教學中與其他學科深度融合,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育和塑造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小學語文多學科融合教學的優勢

(一)推動語文學科多向性開展

在現代教育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開始關注多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教學,以此來追求更加深入、高效、系統化的教學效果。語文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學習極為重要,不僅能打破傳統學科之間的界限,而且還能推動語文學科教學的多向性開展。

首先,多學科融合教學可以為語文課程提供豐富的資源。例如,在學習語文知識點時,教師可同步引入其他學科的信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來理解、掌握所學知識,使之相輔相成。其次,通過多學科融合,語文課程教學不再是純文字的解讀,能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實現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個知識點的綜合學習。

(二)促進小學生全面性發展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各學科之間存在著十分清晰的界限,這種孤立的教學會導致各科學的教學內容缺乏深度和廣度,難以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而實現小學語文與多學科融合教學,既能為學生提供更具開放性的學習平臺,又能使他們學到更多知識,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提供助力。

多學科融合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例如,在學習“家鄉”這一主題課程時,學生不僅可以從文學的角度來欣賞、解讀、分析文本內容,而且還能夠從地理、歷史等視角出發,多方了解家鄉的文化背景、歷史變遷和風土人情,能學生從多維度入手接觸各類知識,深化對所學主題的理解,促進自己全面發展。

二、小學語文多學科融合教學的可行性

(一)體現了新型教學理念,踐行著大語文教育觀

大語文教育觀所強調的不僅是純粹的文本信息或句法解讀,而且是要培養學生對文化、社會、歷史、科學等不同知識領域的多元認知,為多學科的融合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持。

語文作為小學階段的核心學科,在跨學科融合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例如,在教學古文時會涉及地理與歷史文化背景的探索;在解讀現代文時會關聯到數學、科學、道德與法治等學科知識。

新課改教學目標強調的是對學生進行綜合實踐能力培養。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有機結合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中獲取知識、使用知識,并切實感受語文知識的應用價值。多學科融合教學模式也為教師提供了不同的教學視角,幫助教師從固有的教學模式中跳出來,有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完成教學創新任務。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音樂、美術、戲劇等多元藝術,從不同的層面來理解和表達文本內容,以此來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為后續更高難度的課程教學奠定基礎。

(二)探尋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交共性

語文是一位偉大的建筑師,為人們搭建了文字交流的橋梁。語文還是一把萬能的金鑰匙,為學生開啟了學習、探究其他學科知識的大門。

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互不只是表面信息的重疊,而是源于學科之間的知識內涵與教學共性。其一,語文學科中的古代文學作品本身具有見證歷史、記錄歷史的功能。例如,在很多古詩詞作品中,作者對山水的描寫雖然只是寥寥數語,但卻蘊含著極為豐富、深邃的人文背景。教學中,教師聯系遠久的人文和地理,就可以讓學生了解古時的地理特點與人文風情。再結合教師的細心指導,學生能從古詩詞中學到很多有關歷史、地理等知識信息,并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接受教育。其二,來自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也常常被學生用于寫作的素材。例如,在寫作有關于太陽的作文時,教師可向學生科普一些天文知識,讓學生的寫作內容更為廣泛,使其能從科學的角度對太陽進行多方面探究,更為客觀、形象地描寫太陽,增強文章的深度和可讀性。

三、小學語文多學科融合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小學語文與數學學科的融合

在當今的教育中,教師對小學生的知識教育不再限于文字表面,而是透過文字信息,引導和幫助學生深層次地了解文本所蘊含的文化知識,以此來滿足學生對于真實世界的探索欲望。數學,作為描述、解釋現實世界的精準語言和量度工具,同語文學科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聯。通過語文學科與數學學科有機融合,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入、詳細地理解文本,提升對文本知識的立體感受,鍛煉跨學科思維的能力。事實上,文本中的數字信息鏈接著語文與數學學科。在學科融合教學模式中,數字不再是冰冷的符號,文字也不再是平面化的表達,它們背后所承載的實際意義均能在融合教學情境中予以交互性呈現,使語文學科獲得生動、具體的實例支撐,使數學學科獲得更加鮮活的文學與藝術氣息的表述。

以《趙州橋》一課為例,教師可在課前為學生布置一項創意活動:設計一座你心目中的趙州橋。學生先要從課文中提取關鍵的數字信息,例如趙州橋的長度與寬度等。隨后再利用提前準備好的材料,如硬紙板、木棍等,自行制作一個等比例縮小的趙州橋模型。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要主動地獲取信息數據,還要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如測量、比例等,為設計、制作趙州橋模型提供數據支撐,使數學知識再次得到應用和鞏固。課堂中,教師指導學生對文本內容展開深度解讀,獲取更多關于趙州橋的信息,如形狀、顏色、年代等,以此來檢驗學生設計的模型是否符合文中的描述。這樣的融合教學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數學能力、動手能力,還讓學生從文中感受到了趙州橋的雄偉與壯觀,感受我國古代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二)小學語文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融合

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道德觀形成的階段,將語文和道德與法治融合教學,不僅能有效激活和沖擊學生的心靈,還能讓他們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內化道德倫理。教師引導學生將課堂中的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讓語文課程不再是孤立存在的文字,而是成為兼顧社會、倫理、道德、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綜合學問,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學習《慈母情深》一課時,文章中所描述的親子之情沒有局限于母子之間,而是傳遞出了帶有普世價值的道德觀。在教學活動之初,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一段關于唐代詩人孟郊的視頻短片,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游子吟》這首古詩的創作背景和文化脈絡。隨后,教師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反復誦讀這首古詩,且將自己帶入文中,深層次探尋《慈母情深》一文中所傳遞的情感內涵。最后,將學生分成多個活動小組,并為他們創設以下討論話題:“文中的母親有哪些地方令我們感動?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道德行為值得我們去學習?”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見解,有的學生認為母親對于孩子的感情是出于天性;還有的學生表示,文中母親所表現出愛的是一種大愛,超過了一切。

小學語文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融合教學既挖掘了語文課程中所蘊含的道德及倫理規范,又滲透著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小學語文與音樂學科的融合

一直以來,我國的教育都十分推崇“文”與“藝”之間的天然連接。語文與音樂學科的融合教學,將會讓學生在“藝術殿堂”里享受音樂的氛圍中學習語文,使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樂趣。音樂本身帶有濃厚的情感內涵,為語文文本賦予更加鮮活的生命。在音樂藝術的加持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喜好,為平面的文字信息創造背景,更為準確地理解和體驗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學習《題臨安邸》這首詩時,對于生活經驗相對匱乏的小學生來說,詩歌中所描述的場景與傳遞的情感相對晦澀,教師如果仍然沿用枯燥無味、死記硬背的傳統教學方法,不僅不利于學生理解詩意,而且還會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師應該利用音樂的力量,為學生播放悠揚的古箏音樂,讓學生在古典音樂的意境中朗讀詩歌。伴隨著音樂畫卷的徐徐展開,學生對于江南水鄉的向往之情也顯露臉上,仿佛已經置身于那水墨畫一般的醉人景色之中:輕柔的湖面水波蕩漾,岸邊垂柳依依,無一不讓學生心馳神往……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視聽感受,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宋朝時期的西湖景色,讓學生在音樂的陪伴下,畫面的感染中直觀地欣賞如夢似幻的江南美景,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

(四)小學語文與科學學科的融合

從教育史的角度審視,科學與文科之間一直存在著一種難以捉摸的相互影響。小學語文與科學之間的融合教學也非常貼合學生的認知習慣。因為語文學科能夠通過文字載體傳遞情感與故事,科學則能為學生提供現實根據與參照數據,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和理解文本。

以小學語文《夜間飛行的秘密》一課為例,蝙蝠夜間飛行為語文與科學提供了融合的契機。教師首先設問:蝙蝠為什么能在夜間飛行?接著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并將有關描寫蝙蝠飛行的句子、段落劃上橫線,讓學生自己捋清原理:蝙蝠飛行時利用生物聲納定位,識別周圍的環境和獵物,并發出高頻聲波,當這些聲波遇到障礙物時就會反射回來被蝙蝠接收,從而確定物體的位置和距離。接著,再用設問讓學生弄清飛機飛行的原理:飛機上裝有雷達系統。飛機飛行時發出無線電波,當電波遇到障礙物會反射回來,通過計算反射的時間差來判斷物體的位置。隨后,教師設計實踐活動,如制作簡易的“聲納模型”或使用特定軟件模擬雷達原理等,讓學生真實感受到這種定位方式的奧妙。為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引導他們探索其他生物或技術設備是否也利用了相似的機制。例如,某些魚類是如何在深海中通過生物聲納導航活動的;汽車上的倒車系統是如何工作的等等。

通過語文與科學融合教學,能讓學生扎實地學習和理解本課知識,體驗科學探究的趣味,激發愛科學的熱情,培養科創精神。

(五)小學語文與美術學科的融合

語文為載體,美術為表達,兩者之間異曲同工。教師通過策略性的引導,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豐富、更有深度的學習體驗。從理論的角度看,語文和美術在某種程度上都存在著共同的“職責和任務”,即探索與表達,將自己對情感、文化和價值的認知傳遞給世人。語文提供了文化和歷史背景,美術則提供了一種形象、直觀的表達方式。

以《四季之美》為例,教師不僅要注重文本的深度解讀,還要通過引入美術活動,促進學生的全方位參與。在深入解析課文后,教師應利用視覺課件來展現四季獨特的美景,如,春日的櫻花爛漫,夏日的陽光普照,秋天的楓葉如火以及冬日的白雪皚皚。在學生感受了四季之美的變化和魅力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挑選自己心中喜愛的季節進行繪畫創意。

兩種學科的融合教學不僅充滿情趣,還激發了學生的創意和想象,升華和培養了學生多元的情感與審美觀念。

(六)小學語文與英語學科的融合

語文與英語學科融合教學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語言、思維的碰撞與交匯。這種雙向的特性為跨文化教學打開了新的維度,使得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文化和思維方式的融合。教師必須注意到這兩種語言在認知機制上的差異和相似性,并利用這些認知特性,為學生構建一個更為有效、有深度的學習模式。

以《別了,我愛的中國》一文為例,課前,教師別出心裁地設問:同學們,你們誰會用英語說“中國”這個單詞?請上臺在黑板上寫出來。同學們紛紛舉手,教師點名一位學生用英文說出“中國”,并上臺在黑板上寫出來:China。接著,再設一問:你們誰能用英文說“我愛中國”?并上臺寫出這一英文句子?學生們仍然踴躍舉手,教師仍然點名一位學生用英文說出“我愛中國”,且上臺將這句英文書寫在黑板:I love China.一時間,學生個個熱情高漲,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課文中三次出現了“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全意愛著的中國”這句話。教師簡單介紹時代背景,指導學生深情朗讀,認真學習文本內容,并抓住關鍵詞和重點句靈活運用英文表達,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情感的領悟,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并同時教會學生這句話的英語表達——“Farewell,China I love,ChinaIlovewholeheartedly.”且讓學生們再次深情地用英文朗讀。

通過這一別出心裁的課前提問,教師為學生創設了別出心裁的課堂情境,引出別出心裁的有效課堂。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僅興致勃勃,用心學習,還學習和鞏固了英語知識,真是一舉幾得。

四、結語

在探索小學語文與多學科融合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課程設計不能是簡單的學科內容拼接或淺顯結合,而應超越單一學科的界限,借鑒多學科的特色和理念進行深度融合,且不斷探索和創新,實現教育戰略的反思與重塑。21 世紀是個知識爆炸、變革迅猛的時代。小學語文與多學科融合教學為廣大教師構建了一個科學、高效、有序、拓展視野的教學平臺,不僅是教育領域的創新嘗試,更預示著未來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為教育的多元性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石。

猜你喜歡
學科融合語文
【學科新書導覽】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超學科”來啦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語文知識連連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