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化自信的古詩文教學策略研究

2024-04-30 20:51江蘇新沂市教師發展中心221400何書鋒
小學教學參考 2024年7期
關鍵詞:古詩文中華教材

江蘇新沂市教師發展中心(221400) 何書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文化自信”居于核心素養四大內容之首,這體現了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的重視。如何基于文化自信,開展小學古詩文教學呢?

一、古詩文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重教學目標,輕文化感悟

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通常以講解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古漢語知識為主。學生通過背誦的方式來學習古詩文,無法產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沒有深入挖掘古詩文蘊含的傳統文化,故未能有效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對古詩文背后的人文價值、歷史思維等,沒有引導學生展開探究。課堂上,學生只是沉溺在各類詞句中,無法感受、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無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

(二)重機械分析,輕文體邏輯

目前,一些教師對文言文的教學還停留在逐字逐句的翻譯上。每一篇文本都有其內在的邏輯性,文體不同邏輯就不同,這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載體。但是,一些教師只注重背誦以及解析,而忽視古詩文言語之間的邏輯關系,導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養。

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楊氏之子》一文,楊氏子用和對方一樣的邏輯,不但指出了對方的邏輯錯誤,還進行了有力的反駁。

“此是君家果?!笨拙桨褩蠲返臈詈蜅钍铣渡详P系。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贬槍拙降倪壿嬪e誤,楊氏子用否定的方式進行回答。

古詩文蘊含的思維價值十分豐富。正如《楊氏之子》一文,楊氏子利用智慧和幽默,通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方式來批駁對方的觀點,具有豐富的思維價值,值得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這樣的探究,讓學生意識到古人的智慧,從而愿意去感受、理解、閱讀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古詩文中理解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不僅能促進學生深入學習語文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

(三)重考試技巧,輕思維發展

《楓橋夜泊》是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通過月落、烏啼、霜天、江楓、漁火、姑蘇城、寒山寺、鐘聲、客船等意象,構建了一個充滿愁情的立體空間。教學時,一些教師沒有深挖這些意象的含義,而是要求學生背誦這些意象所表達的情感。由于沒有真正明白這些意象的含義,學生無法理解它們為什么會表達這樣的情感,無法展開形象思維,從而覺得古詩文學習是無趣與枯燥的。學生在古詩文學習中無法產生文化認同感,何談文化自信?

二、古詩文教學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模塊化主題,提取文化自信要素

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古詩文的內容特點,從多個角度進行挖掘,讓學生感受古詩文蘊含的文化元素。

1.智育:思維價值

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將古今文化串聯起來,讓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教學目標是要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善于發現和利用資源;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教師教學時可提供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案例,讓學生學習王戎的思維方式,對事物進行具體分析。這樣,將古今生活適當串聯,將詩文背后的情感、思想呈現給學生,學生就會跟作者產生共情,理解古詩文蘊含的文化內涵。

2.德育,情感熏陶

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贈劉景文》一詩時,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朋友的勸勉——艱難困苦都只是暫時的,要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又要讓學生聯系實際,懂得積極樂觀地對待生活。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囊螢夜讀》《鐵杵成針》這兩篇小古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蘊含的君子自強不息、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道理,使學生獲得思想的啟迪,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師通過模塊化主題教學的方式,將同一文化元素進行總結,引導學生理解和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美育,詩詞積累

在古詩文學習中,學生除了能與古人進行思想的交流,還能學習語法、修辭、表達方式等,并運用于寫作之中,獲得表達能力的提高。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山居秋暝》一詩,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五言律詩。詩歌描繪了山村秋夜的景象,通過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竹林、浣女、漁舟等意象,將山村夜晚的幽靜畫面展現在我們眼前?!懊髟滤砷g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兩句詩,不僅描繪景物細致入微,而且動靜結合,以靜襯動,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這一表達方式的特點,并積累、運用這樣的表達方式。這樣能使學生感受美、理解美、表達美,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

上世紀由法國興起的裝飾藝術運動,極大的豐富了家具的奢華度,而這種設計從來都不是為大眾服務的,展現了家具工匠的高超手工藝,直到現在這種家具仍在許多富人家里出現。日本提倡裝飾極簡主義與大師米斯·凡德羅的“少即是多”不謀而合,以現在風靡一時的無印良品為例。無印良品的家具設計簡單,多以原木為主,其家紡方面也是很簡單的素色棉質,桌子棱角、椅子扶手等進行過圓滑處理,極大提高了家具的舒適度,不僅滿足了人們眼球的舒適度,更滿足了使用時的舒適度,就此來看,無印良品的設計可以稱為好的設計。

(二)多元化拓展,樹立文化自信

古詩文中的文化具有內隱性,雖然不突出,但是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組織開展文化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本去感受萬千世界,去感受詩人筆下的壯麗河山。如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觀看文化類電視節目,提高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1.創設情境,樹立文化自信

情境體驗,讓學生間接體驗文化的魅力。登山活動,能讓學生感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在文化類節目中,杜甫生活時代的畫面,能讓學生感受詩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家國情懷。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積累的知識、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表達中,學生與古人進行思想溝通、情感碰撞,對古人產生敬佩之情,樹立了文化自信。

2.了解習俗,吸收文化營養

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是一首描繪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古詩。教學這首古詩,不僅要讓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表達的思想情感,還要讓學生懂得關愛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和傳承重陽節的敬老文化,教師就要采取新穎、生動、多樣的方式,將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有機結合;就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參與語文實踐活動,去感受、體驗文化的魅力。當學生真正發掘到傳統文化內在的價值和意義時,他們就會產生學習的樂趣,獲得學習的滿足感。

(1)組織釀酒活動。古時在重陽節有宴飲祈禱的習俗,宴飲的酒是菊花酒,也稱“吉祥酒”,寓意吉祥如意。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嘗試釀菊花酒,把釀好的酒分給學校教師、社區的老人品嘗,同時把活動的過程、體會、感受寫下來。

(2)了解植物“茱萸”。據《齊民要術》《本草綱目》等記載,茱萸可入藥,可制酒養身祛??;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教學后,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走進藥用植物園、藥材市場,找茱萸,寫茱萸,畫茱萸;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搜集其他與茱萸有關的詩文,共同分享、交流。

這樣,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學生不僅理解了古詩的豐富內涵,而且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形成了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

(三)創新教學方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多學科融合,多角度傳承傳統文化

要想讓學生真正樹立文化自信,在古詩文教學中就要采取多學科融合的方式,讓學生全面感受到古詩文的意象和蘊含的文化精神。例如,根據古詩文內容進行剪紙、黏土制作、拼貼畫、配插圖等。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會大大提高,從而樹立文化自信。

(1)在古詩文教學中探討人際交往。例如,《楊氏之子》這篇文言文,向我們呈現了一個用幽默巧妙化解尷尬的場景,塑造了一個思維敏捷的男孩子形象。教學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現實生活中的尷尬例子,讓學生試著運用語言進行化解。這樣,學生既能夠學習到生活中的交往技巧,又能深刻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以及與人交往的禮節,體悟到文言文中蘊含的智慧。

(2)在古詩文學習中體會勞動生活。統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五選編了《憫農(其二)》一詩,向學生展示古代農民辛苦勞作的場景。教學時,首先,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感受其思想的教育:一是感受到作者對底層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同情;二是勸誡學生在生活中要勤儉節約。其次,教師帶領學生利用節假日,到農村或社區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體會勞動的艱辛以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最后,在班內進行分享與交流,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勞動感受。這樣與勞動實踐相結合,學生更能體會到古詩的豐富內涵。

(3)為古詩文插圖配文字,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伯牙鼓琴》一課,敘述了伯牙和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課文配有一幅插圖,圖中伯牙在彈琴,鍾子期在認真聽。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想象一個人彈琴、一個人傾聽的畫面,并為插圖配上300 字左右的文字。這樣將語文與美術結合、閱讀與寫作結合,不僅豐富了學生對文本的認知,而且有效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審美能力。

2.多媒體創設情境,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多媒體將文字、畫面、聲音融為一體,具有色彩鮮艷、形象直觀、聲情并茂等特點,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學古詩文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創設情境,讓學生沉入古詩描繪的意境中。如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望天門山》一詩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舟行江中順流向東,白帆紅日織就的畫面。這樣,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古詩的意義和內涵,感受到祖國河山的壯美。再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十五夜望月》這首詩后,教師通過多媒體呈現其他描繪月亮的古詩,使學生理解月亮在古代的象征意義。在古詩文中,月亮不僅僅是一種意象,更是一個文學形象。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借月亮來表示團圓,借月亮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借月亮的皎潔隱喻自己的高潔。月亮在古詩文中是一個富含多種意義的意象,不同的心情、不同的人賦予月亮不同的含義。這樣的課堂,具有傳統文化韻味,具有人文氣息,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博大,增強文化認同感,從而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古詩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構成要素,對提高學生文化認同感、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都有重要作用。古詩文歷經千年,蘊含豐富的人文價值、審美價值、歷史思維等。古詩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對幾千年來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等形成正確的認識,在直接或間接的文化體驗中產生高度的文化認同感,并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猜你喜歡
古詩文中華教材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古詩文閱讀備考指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引領小學生誦讀古詩文之妙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