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離身到具身:民族文化傳承活動環境的構建

2024-05-01 19:54曾曼玲
科學咨詢 2024年3期
關鍵詞:師生民族環境

曾曼玲

(欽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廣西欽州 535000)

具身認知理論的研究起源于國外,最初是由哲學層面的身心分離向身心統一的轉變開始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試圖通過“存在”概念超越二元世界的劃分,提出人是通過身體與其他物體互動而獲得對世界的認知。這一思想構成了具身認知的認知、身體、環境為一體的觀念和重要體系的基礎。法國身體現象學家梅洛—龐蒂通過“現象身體”概念奠定了身心統一的理論可能性,其代表作《知覺現象學》成為身體哲學轉向的指引。身體哲學的轉變促進了認知科學的“具身”轉向。具身認知理論進入我國后,主要集中在其理論梳理、認知心理學、認知語言學以及教育學領域的研究。

眾多學者在談論具身認知的內涵時強調,認知是具身并延展到了環境中,環境是認知系統的一部分。認知在身體及其活動方式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塑造和發展,環境也構成了認知的一部分。由此,前人的研究促進了我們用具身認知理論的邏輯審視當前民族文化傳承存在的“離身”問題,并呼喚構建具身文化傳承環境,強調身體與環境的互嵌式體驗民族文化。

一、當前民族文化傳承活動的環境

文化是一個極具“歷史質感”的話題,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標志,更是民族認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礎,承載著國家或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規范等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積極推動文化建設,努力建立文化自信。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擁有其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蘊。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創造出來的,能夠體現本民族特點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總和。它支撐著這個民族的繁衍生息,成為維系其發展的動力源泉。民族文化環境總是在特定時空中,通過融合多種因素構成的一個整體文化系統。對于一個學校而言,其舉辦民族文化傳承活動時需要構建的民族文化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制度環境和精神環境。

傳統認知科學將文化認知視為一個抽象符號的加工和傳遞過程,鐘情于文化符號的靜態表征。因此,在傳統認知理論的影響下所創設的文化環境呈現出物質環境簡單化、制度環境邊緣化和精神環境靜態化的特點。這些民族文化傳承活動環境的離身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活動主體傳承民族文化的效果。

(一)物質環境形式化

教師和學生是民族文化傳承活動的主體,是學校傳承民族文化的核心。民族文化對師生的影響深刻,能促進師生形成民族文化認同意識,進而促成民族文化自信?;裟妨炙够f:“對周圍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得他們變得高雅。環境可以造就人,培養人,改造人?!盵1]民族文化在學校傳承通常采取文化熏陶的方式,其中最直接的途徑是通過校園文化環境的傳播,尤其是物質文化環境。但目前學校物質文化環境建設中,暴露了明顯的問題,如物質環境簡單化,趨于形式,缺乏民族文化資源的整合。一些學校民族文化的植入方式過于簡單、形式化。最常見的方式是將民族文化宣傳口號和文化習俗以文字標語的形式粘貼在校園的文化長廊、教學樓的走廊、樓梯間以及教師辦公室的墻壁和櫥窗上。這種單一的文字宣傳一定程度上喪失了民族文化特有的人文魅力,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對物質文化環境的潛在價值缺乏深入挖掘。從學校粘貼出來的標語和宣傳圖來看,缺乏對民族文化主題的整合,導致物質文化環境趨于形式化,千校一面,毫無學校特色可言。

可喜的是,近些年,在國家和地方重視民族文化傳承的推動下,政府加大了對民族地區學校的扶持,學校在校園環境建設方面也有了更多的規劃。不少學校建設了民族文化展覽館,將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器具、服飾等陳列在展覽館中,便于師生們參觀,從而讓師生們更直觀地了解民族文化。對于師生而言,這些展覽品相比于文化標語,更具有吸引力。展覽館的建設一定程度上也為學校物質文化建設增添了不少風采。但展覽館內的民族文化展品畢竟也只是靜態地呈現在師生們的眼前,學校缺乏對展覽館的有效利用。久而久之,這些展覽館便成了學校的擺設,甚至成了迎接檢查和參觀的道具,也逐漸淪為形式化的物質環境。靜態化的物質文化環境導致活動主體無法與環境進行很好互動,出現了離身環境現象。因此,在學校物質文化環境的建設中,學校應考慮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建設一個能促進師生與環境互動的具身性環境,以提高民族文化傳承的效果。

在民族文化傳承活動的過程中,部分學校關注到了環境建設的重要性,給師生們營造了一個多彩的活動舞臺。但由于缺乏設計經驗,舞臺的設置缺乏了活動主體的具身參與,僅關注到了舞臺的美觀,導致師生無法深入民族文化的“共生”場景。環境單元素的簡單呈現無法發揮最大育人作用,導致活動主體沒有切身體驗,民族文化傳承效果不強。正如黑格爾所言:“各個單項聯系在一起的不論何種聯系都是外在的,即使作為一個出現的現象,仍然只是混合堆砌而已”[2]。因此,注重身體與環境互動的重要性成為學校傳承民族文化在物質文化環境建設方面的重要維度。

(二)制度環境邊緣化

學校制度的建立主要是為了提高教育活動效率,增強活力,保證教育管理方向有序進行。制度文化是最能體現學校文化建設的規范和系統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學校文化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學校在開展民族文化傳承活動時,也可利用相應的制度文件來進行規范,保證民族文化傳承活動的開展,提高民族文化傳承質量。具身認知理論強調,認知源于身體與環境的互動,認知主體的感知運動能力自身嵌入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學校建立多元制度文化體系有利于規范師生在參與交流民族文化共享的方式,規范學生的生成認知內容,鼓勵師生在活動中提高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記憶。

民族文化傳承活動設計的流程應包括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共享文化、反思進步、評價認知等環節。因此,學校在民族文化制度環境建設上應考慮活動開展的規范、活動時間的合理安排以及活動評價的多元等方面的內容。但從目前學校的制度文化建設來看,其主要集中在學校管理方面,欠缺了民族文化活動開展方面的制度。部分學校制定出民族文化活動開展的時間和流程,能做到在活動上設置一定細則,規范學生的參與秩序。在學校傳承民族文化活動的實施過程中,由于學校缺乏規范化的制度文化建設,缺乏了多元的考核評估標準。長期以來,活動評價效果僅以教師的評價為主,缺乏了多元主體的評價,無法有力推動學生與制度文化環境的有效互動。教師不注重學生參與后的分享體驗,沒有制定一定的活動評價制度,沒能及時引導學生主動分享活動感受,沒能達到文化共享的狀態,無法促進學生在活動中生成對民族文化的記憶認知,導致了活動環境的離身問題。

(三)精神環境淺層化

習近平主席在2023年新年賀詞中指出:“今天的中國,是賡續民族精神的中國?!泵褡寰耋w現了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演變中涵養而成的基本價值,是牢固而持久的文化基因。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重構民族文化傳承方式,最終目的在于促使人們形成民族文化認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校舉辦特色民族文化活動應著力構筑具有民族精神的環境,讓師生在具身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感受民族文化精神的力量,厚植師生心系文化傳承的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

在學校舉辦的民族文化傳承活動中,精神文化建設呈現出了淺層化的特點。一方面,學校在舉辦民族文化活動時僅關注活動本身,忽視了師生的具身體驗。這意味著師生對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刻體悟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僅僅是為了完成學校的任務而開展活動,對民族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有些教師甚至認為開展民族文化傳承活動是一種負擔。這種態度影響了教師深入挖掘和傳承民族文化精神的積極性。結果,教師僅僅是簡單地復制和搬運民族文化,造成了精神文化環境的淺顯和民族文化傳承效果的不佳,導致民族文化育人價值無法充分體現。另一方面,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傳授民族文化知識,卻忽略了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也應是主動建構民族精神的過程。在活動訓練中,教師只注重學生技能的提升,特別是將民族體育技能教授給學生,使活動變成了單一維度的“技能比拼”。學生內化民族文化精神應當是一種動態的、具身參與的認知過程,但忽視了精神文化環境的創設會導致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認識停留在表面。

二、具身活動環境的理論邏輯

活動是學校實現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除了將優秀的民族文化傳承下來以外,還應具備更高層次的育人價值。在探討如何以民族文化傳承來創新賦能學校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之前,學校需要解決民族文化認知方面的問題。這要求學校深入思考如何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全面、科學地認識民族文化,進而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傳承與學校育人之間的關系。從目前民族文化傳承活動的效果來看,以活動環境的動態變化及師生的具身體驗為邏輯起點,有助于優化師生身心與活動環境的有效互動,促進師生與文化的對話和認同,從而構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具身活動現場。具身認知理論主張以身體體驗為認知的起點,開展身體與文化互動的傳承活動。我們從這個視角關注活動現場,可以將文化傳承活動的焦點轉向主體的身體感知,關注師生身體與環境的互動,提取具身環境的影響因素,促進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承。

(一)具身認知需要活動主體與環境交互對話

認知活動本質上是具身的,強調認知活動的主體與環境之間的交互對話。具身認知理論認為,環境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是通過身體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身體活動中被塑造和發展的。在民族文化傳承活動中,參與者可以利用環境來減少認知的負擔。作為一種學習行為和認知活動,學校中的民族文化傳承活動為師生提供了走進民族文化寶庫、體驗文化氛圍、提升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方式。這些活動對師生和教育系統都至關重要。學校應利用文化環境建設作為輔助師生認知民族文化的工具。因為身體和環境都是認知民族文化的關鍵源泉,二者缺一不可。對于參加活動的師生而言,他們需要始終置身于民族文化環境中,通過身心參與形成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既然環境能夠構成認知,那么學校開展的民族文化傳承活動就不應僅僅是知識技能的傳遞。具身認知活動為師生提供了一種更好地體驗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是一種強調個體體驗和感知的民族文化傳承過程,需要活動參與者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對話?;顒油ㄟ^師生“身心一體”的認知來理解、感悟和欣賞民族文化。在體驗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師生練習動作、感知環境,或通過參與民族文化活動來體驗動作和環境。真實的實踐環境對于活動的參與者至關重要。只有在真實的環境中獲得身心愉悅,學生才更能被激發出傳承民族文化的熱情。

(二)復合型具身環境增強民族文化傳承效果

復合型具身環境是民族文化傳承活動的重要特征。這種環境通過身體與環境的持續交互動態生成的過程,強調人的認知不僅依賴于身體,也依賴于環境?;顒訁⑴c者體驗的環境越豐富,其活動效果越明顯。具身認知活動將師生從封閉的空間中解放出來,為他們與民族文化世界進行身體對話提供了可能。當身處真實的民族文化世界時,參與者就不能僅關注單一的環境和活動方式。學校應當考慮構建復合型的環境,以打造一個多元化的具身活動舞臺。這種復合型活動環境更加注重促進師生體驗民族文化的過程,包括從活動環境的設計、優化,以及在環境中關注師生的身心參與體驗,旨在擴展師生的文化認知空間。

學校在復合活動環境的構建中實現師生參與,不僅是尊重和實現師生在活動中的基本權利,把參與活動的主動權還給師生,而且是師生主動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活動中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需要。在民族文化傳承活動中,學校有效地保障學生參與,并按照學生發展的規律組織活動,不僅體現了學生的教育主體性,而且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對于在民族文化傳承活動中促進學生精神品質的培養,這種參與方式具有積極和主動的構建作用。因此,構建復合型活動環境需要師生的共同參與,堅持師生在整個過程中的參與,全面展示具身性活動環境的構建過程。

三、具身思維中的活動環境構建

民族文化傳承是一場既充滿挑戰又富含創新的旅程。隨著民族文化傳承活動的不斷變化,活動參與者和活動環境也應相應地發生變化。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在傳承民族文化時應敏銳地感知到學校環境與其他傳承環境的差異,挖掘環境的優勢,推動民族文化教育意義的擴展和深化。在開展民族文化傳承活動時,學校應以具身思維和關系思維為導向,以參與者的身心參與為基礎,注重活動環境的建設。這包括優化民族性物質文化環境,構建規范的制度文化環境,并深入挖掘具身精神環境的深層價值。

(一)優化民族性物質文化環境

具身認知理論強調民族文化傳承應回歸到師生的日常生活中,學校需積極營造一個促進師生參與的活動環境。首先,活動應在優化的民族性物質文化環境中進行,通過師生的親身體驗、操作和感悟,促進其全面發展。在這種身體參與的活動環境中,師生的情感與認知、情緒與行為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他們作為完整的個體得以發展。依據馬克思關于人的活動與環境應相一致的原理,“環境的改變應與人的活動相一致”,這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3]。在營造促進師生身體參與的活動環境時,學校需要關注物質文化環境的建設。物質環境,作為活動中的有形存在,為師生提供了參與活動的基礎。他們通過感官在物質環境中獲得資源。例如,活動室、表演舞臺和校園環境的布置應凸顯民族特色,有助于師生在離開封閉的教室后,體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世界。在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質文化環境中進行的活動,不僅為師生提供了思考和想象的素材,而且對于培養學生敏銳的感知力,滿足他們對民族文化世界認知的強烈欲望非常有意義。無論是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飾、雕塑和圖騰壁畫,還是風格各異的民族器樂,都能讓師生在親身體驗到“情以物興,物以情睹”,讓師生在參與民族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實現身心的統一。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質環境激發了師生的感官,喚起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然也會激發他們強烈的表達欲望[4]。

(二)構建規范性制度文化環境

學校需要構建規范性的制度文化環境。在舉辦民族文化傳承活動時,學校應制定規范的活動計劃,設計能夠讓參與者多感官參與的活動項目,以便師生能夠真正具身體驗民族文化。這樣,學生可以從封閉的教室空間被引入到充滿活力的活動中,釋放他們活潑好動的天性。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身體接觸。教師應該及時介入,引導學生規范行為,化解學生間的潛在矛盾和沖突。在組織學生參與活動時,教師應引導他們內化民族文化,促進學生在活動中積極交流,提供適應學生發展的活動方法,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增強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自信。此外,學校還應完善多元化的活動評價機制。學??梢愿鶕约旱慕逃繕撕吞厣x擇評價標準和方法,充分發揮活動評價的功能,從而有效提升民族文化傳承活動的價值。師生作為民族文化傳承活動的核心參與者,應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進行評價,有助于促進活動中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通過活動參與者之間的充分溝通和相互理解,學??梢杂行岣呙褡逦幕瘋鞒械男Ч鸞5]。

(三)深度挖掘具身性精神文化環境

民族文化傳承活動環境的建設是一個充滿豐富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領域。師生可以從中吸取民族的精華,進而培養卓越的精神品質。在創建民族文化傳承活動環境時,學校需要深入挖掘具身性精神環境,讓高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情操潛移默化地影響師生。

從民族文化傳承活動的實踐出發,學校應始終以師生為中心,高度重視他們的切身體驗。鑒于學生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關鍵力量,構建具身性精神環境必須以學生為中心。這意味著學校需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精心策劃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民族文化活動,從而拓寬文化傳承的渠道,并通過激發學生興趣的方式實現文化的有效熏陶。首先,學?;顒拥牟邉澱弑仨毘浞肿鹬貙W生的主體地位,為他們預留足夠的空間,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鼓勵他們探索民族文化傳承的新方式,而非局限于傳統的活動形式。其次,學校應深入探索具身性民族文化精神建設的深層內涵,使活動更具深意,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引導他們開展如民族小發明和手工創作等富有創新性的民族文化活動。最后,學校應重視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以科研促進實踐。教師應深入研究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以及具身性精神文化環境的構建策略,從而為學校民族文化傳承活動環境的建設提供有力支持。學校應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努力構建完整的精神文化內涵,為師生營造一個優質的民族文化傳承環境[6]。

猜你喜歡
師生民族環境
我們的民族
初中歷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環境
多元民族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麻辣師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