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論》物質變換理論的生態闡釋及其時代價值

2024-05-02 07:46
山東社會科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資本論人民出版社自然界

畢 秋

“物質變換”最初是一個生理學概念,主要指生物體內的物質分解以及生物體與外部環境之間所進行的以物料、能量和信息交換為基本內容的有機聯系。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將物質變換的內容擴展為自然界內部的物質變換、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社會自身的物質變換三種形式,且這三者中最重要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換言之,從生態維度看,馬克思所指的“物質變換”主要是一個反映人與自然互動關系的社會歷史概念,它是馬克思成熟生態觀的表現。在生態文明成為歷史趨勢的時代背景下,深入考察《資本論》物質變換理論的生態要義,揭示物質變換裂縫的現實表征、主要致因和解決方案,有助于提升人們對生態危機的理論認知與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自覺。

一、《資本論》物質變換理論的生態意涵:人與自然的交互作用

人與自然的關系既不是抽象的理論關系,也不是純粹的生物關系,而是交互作用的現實的勞動關系或物質變換關系?!皠趧邮紫仁侨撕妥匀恢g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208頁?!拔镔|變換”的生態意涵包含四個方面,它既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必然性活動,也是人與自然共同參與的協同性活動,還是自然的人化與人的自然化耦合的互動性活動,更是受社會關系制約的具體性活動。

(一)開展動因:物質變換是生產滿足人的需要的使用價值的必然性活動

人與自然開展物質變換的目的是占有自然界的有用性以滿足人的需要。馬克思基于“現實的人”的二重性,指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不僅是貫穿于人類歷史始終的普遍性活動,而且是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演進的發展性活動。

一方面,人的受動性決定了物質變換的必要性和永恒性。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03頁。,是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受動的存在物。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明確闡發了人與自然物質變換或物質生產勞動的必然性,無論是野蠻人還是文明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生命,必須與自然搏斗……而且在一切社會形式中,在一切可能的生產方式中,他都必須這樣做”(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頁。。人只有通過與自然界開展物質變換,才能獲取使用價值、維持肉體存續。這就意味著,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人類歷史的基礎,是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的第一位、普遍性、永恒性活動。這一活動一旦停止,人的自然生命將難以為繼,人類文明將由此中斷。

另一方面,人的能動性決定了物質變換順利開展的可能性和發展性。自然界作為外部世界本身與人的存在狀態相對峙,它“無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都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適合地存在著”(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04頁。,除了空氣、陽光、水源等極有限種類的自然物可以直接或較為直接地滿足人的需要,自然界更多種類的存在物無法直接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資料。作為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人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目的、有計劃地改造自然界直接存在的物質形態,使之成為滿足人的需要的“為我自然”。此外,人總是試圖突破自然界規定的既定范圍,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以滿足更豐富、更高質量的需要。隨著人的需要體系的擴大,真正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的使用價值,是經過人的勞動加工與改造進而改變了物質形態的存在物。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越頻繁、越深入、越廣闊,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就越充分,即物質交換發展史實際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發展史。

(二)構成要素:物質變換是人與自然共同參與的協同性活動

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并非人對自然的單向“支配”和“控制”,而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制約、互促共生,二者共同創造社會財富,缺一不可。

一方面,自然界是一種天然存在的生產力,是勞動的自然前提。水力、風力、地熱能、太陽能等自然力是一種自然的生產要素,是勞動的自然前提而非勞動的結果。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強調,“勞動并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頁。,原因在于自然界包含“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和“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它不僅為勞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前提,而且本身是生產力的構成要件,對于財富創造具有不可忽視的關鍵作用。人的勞動以自然界為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沒有自然界提供物質要素,人的勞動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另一方面,人是物質變換的能動力量,往往能彌補外在自然條件的先天不足。人是物質生產活動的活躍因子,是勞動工具的創造、操作和維護者,是勞動對象的發現、開發和利用者,是勞動過程的規劃、執行和調控者。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強調,“資本的祖國不是草木繁茂的熱帶,而是溫帶”(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7頁。,過于富饒的自然資源“使人離不開自然的手”,容易湮沒人的能動意識。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具有創造性和屬人性,人以合乎自身需要的形式改造自然,使“觀念存在”變成“現實存在”。正如馬克思所言,蹩腳的織工和建筑師相比于靈巧的蜘蛛和蜜蜂,其高明之處在于,勞動結果在勞動開始前“已經觀念地存在”(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頁。于勞動者的腦海中。自然界的價值具有原初性和潛在性,只有人類勞動對這種原初價值進行“再創造”才能產生現實的社會財富。自然界的“有用性”或“價值”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發現、創造和實現的,沒有人的活勞動參與其中,自然界本身只是死的物質,無法獨立地創造社會財富。

(三)表現形式:物質變換是自然的人化與人的自然化耦合的互動性活動

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人與自然交互作用、雙向交流的過程,人在改變他身外的自然時,也改變他本身的自然,“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具有內在貫通性,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旨歸的同一歷史過程的兩個側面。

一方面,自然的人化,即自然界成為內蘊主體目的的屬人自然。動物與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本質是生態系統內部物質變換的自然性活動,與之不同,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不僅是獲取生活資料的謀生性活動,更是“再生產整個自然界”的創造性活動。勞動不僅耗費了人的體力,使身體的器官緊張起來,而且運用了人的意志和智力,需要“作為注意力表現出來的有目的的意志”(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頁。參與其中,它是主體理性思考和自覺謀劃的有意識活動,是人給自然界打上主體印記的過程。尤其是經過現代工業的改造,“自然界不再是外在于人的自在自然,而是內蘊主體意志的人的對象世界”(9)畢秋、王宇翔:《馬克思自然觀的三重內涵及其當代形態》,《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

另一方面,人的自然化,即人內化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并向自然復歸。人改造自然界,自然界也形塑人類。這種“形塑”表現在精神氣質和能量循環雙重意義上。在精神氣質上,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為人從事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提供了“精神食糧”。在物質變換過程中,自然界的豐富面貌孕育人的審美品位,自然界的規律涵養人的邏輯思維,人的本質力量得以豐富和發展。在能量循環上,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包含“索取”和“歸還”兩個方面,二者大體保持平衡。馬克思在寫作《資本論》期間借鑒了李比?!痘瘜W在農業和生理學上的應用》一書中提出的“歸還律”,指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一個能量提取與歸還的循環過程,人通過物質生產從自然界提取滿足自身需要的物料,同時將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的廢棄物投入自然界,經由自然界的降解、凈化和更新,再轉化為可用資源并重新進入生產和生活過程。如果生產和生活排泄物過多,突破了生態閾值,無法及時回歸自然界,就會引致自然生態系統的失序,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這正是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的社會批判性所在,即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對自然的索取遠遠超過對自然的返還,自然界對人的報復本質上是“自然界對人類這種否定性行為的一種反否定,一種壓迫之后的‘反抗’,是人與自然之間發生的‘剝奪剝奪者’的抗爭”(10)解保軍:《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哲學意蘊——“紅”與“綠”結合的理論先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頁。。

(四)現實樣態:物質變換是受社會關系制約的具體性活動

物質變換不僅具有普遍規定性,而且具有社會歷史規定性,與物質生產方式或社會關系休戚相關,“一切生產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并借這種社會形式而進行的對自然的占有”(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頁。。

一方面,社會交往的范圍和頻次影響物質變換的水平。前資本主義社會時期,人從屬于血緣共同體或地緣共同體,主體性尚未萌生,人把自然界(土地)視為最初的原料貯藏所和糧倉,主要利用自然界的直接存在物以滿足肉體需要,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頁。。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打破了各民族國家的封閉隔絕狀態,將未開化或半開化的民族納入世界體系中,建立了世界市場,大幅擴展了人與人的交往范圍,極大提升了人與人的交往頻率。與之相適應,人類的實踐全方位、深層次地滲透進自然界,自然界被廣泛納入人類歷史進程,“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頁。,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深度和力度。

另一方面,社會關系的性質決定物質變換的效果。資本主義社會是資本與勞動對抗的制度形式,“生產表現為人的目的,而財富則表現為生產的目的”(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頁。。工人出于謀生需要而開展物質變換,自然界的承受力完全不在其考量范圍內。這表明資本家對工人“勞動的生產力”的剝削與對“自然生產力”的掠奪具有同步性,“異化勞動”與“異化自然”本身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體兩面”。與此相反,共產主義社會以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高度和諧為基本特征,物質變換是“社會化的人”共同控制的計劃性活動,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性活動,能夠實現物質變換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二、《資本論》物質變換理論的生態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引發物質變換裂縫

在馬克思的理論視域中,“物質變換”不僅是一個闡釋生物有機體之間能量交換的生物學概念,更被賦予了社會批判意義?!拔镔|變換裂縫”是馬克思展開資本主義社會生態批判的核心問題?!傲芽p”提出于《資本論》第三卷,對土地的剝奪性利用和城市廢棄物的急劇增多,使得由社會和生活的自然規律決定的物質變換出現“一個無法彌補的裂縫”(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9頁。。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反生態性,批判了資本邏輯對人和自然的雙重剝奪,并探索性闡明了減少生態污染的實踐路徑。

(一)物質變換裂縫的現實表征

作為資本人格化的資本家源源不斷地擴大再生產,其結果是“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0頁。,外部自然和人本身的自然均面臨枯竭危險。

一方面,外部自然異化為服務于資本增殖的純粹有用物。在利己主義原則支配下,資本家不僅把自然資源視為“饋贈品”,掠奪性使用土地的自然力,瘋狂攫取和無度開發森林、礦藏、水源等自然資源,而且把自然界視為“垃圾桶”,急劇增多的工業排泄物和生活排泄物違背了歸還規律,超過了自然生態系統本身的承載范圍和自凈能力。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將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態衰敗形容為“完全違反自然的荒蕪,日益腐敗的自然界”(17)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19頁。;在《資本論》中,他深刻揭示了生態破壞源于資本主義制度的貪婪性,“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歸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1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頁。。馬克思以造林為例,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物質變換裂縫的必然性。樹木較長的生產周期與資本對短期利益的渴求之間存在根本沖突,這意味著資本家對森林養護做出微乎其微的貢獻,而“對森林的破壞從來就起很大的作用”(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2頁。。

另一方面,人本身的自然異化為僅有肉體需要的自然存在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批判資本家把工人當作“僅僅有最必要的肉體需要的牲畜”(20)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4頁。,工人的需要呈現粗陋化和野蠻化趨勢,甚至連空氣、陽光、水、生活空間等最基本的自然需要也日益被剝奪。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更加詳細地描述了工人悲慘的生產和生活境遇。一是勞動內容的單調性。工人被束縛于固定工位,是機器這一“死機構”的“活的附屬物”,勞動是毫無創造性的單調操作。二是勞動時間的無間斷性。為了保持機器的晝夜運轉,資本家突破了工作日的自然和道德界限,零敲碎打地剝奪工人維持身體健康的時間,吃飯時間是類似給鍋爐加燃料的間歇,休息時間是恢復體力所必需的幾小時麻木狀態。三是勞動環境的危險性。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資本家極力節約“非必要”的資本投入,如安全帽、口罩、安全指示牌、機器操作說明等。對此,馬克思控訴資本主義生產“盡管非常吝嗇,但對人身材料卻非常浪費”(2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頁。,它本質是勞動者的殉難過程。四是生活環境的臟亂性。因城市人口激增而堆積的生產和生活廢棄物擠占并污染了工人的生活空間,“這些住房供水不良,廁所更壞,骯臟,不通風,成了傳染病的發源地”(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62頁。。

(二)物質變換裂縫的致因剖析

在馬克思看來,物質變換裂縫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征服論自然觀、科技異化和消費異化四重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資本主義制度的反生態性是生態危機的深層次、根本性原因,后三重原因本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反生態性在思想根基、作用機制和生活方式三重維度的呈現。

其一,資本邏輯主導的資本主義制度對自然界的無止境索取。資本邏輯是資本不斷增殖和瘋狂擴張的邏輯。資本的唯一生活本能是“增殖自身,創造剩余價值”(2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頁。,無休止地謀取利潤。在資本這一“普照的光”的統攝下,整個社會以利益最大化為唯一準則,一切存在物都是可購買、可交換、可轉讓的商品。資本家持續擴大再生產,不斷吮吸自然界的自然力,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張性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生產的加速性與生態系統更新的緩慢性、欲求回報的短期性與生態循環的長期性之間存在巨大張力,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隨之發生??梢?生態危機本質而言是社會制度危機,“只要資本邏輯占有統治地位,只要是為著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而生產,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生態危機”(24)陳學明:《資本邏輯與生態危機》,《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11期。。

其二,征服論自然觀將主體需要凌駕于自然規律之上。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不合理開發自然的實踐背后是征服論自然觀在作祟。這一觀念割裂了主體需要與自然規律的內在一致性,單方面強調主體需要的至上性、唯一性、絕對性,將自然界視為牟利對象而加以剝削,罔顧自然資源本身的邊界性和人的自然依賴性。這一征服論自然觀或人類中心主義為生態危機的發生埋下了思想禍根。

其三,科技異化為統治人和自然的敵對力量??萍急旧聿o對錯,但“技術運用的后果取決于承載它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的性質”(25)王雨辰:《生態批判與綠色烏托邦——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頁。。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四篇“機器和大工業”章中,馬克思詳細闡明了資本主義制度下機器變質為剝削人和自然的異己力量。機器本是“人對自然力的勝利”的標志,但其資本主義應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它不僅沒有縮短工人的勞動時間,反而增加了工人的勞動強度,甚至使勞動毫無內容。(26)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8頁。換言之,資本主義社會下科學技術不僅不是提升人的幸福感的助益力量,反而是強化人的痛苦感的異化力量。

其四,消費異化為被物奴役的肉體享受。異化消費是異化勞動的必然結果。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勞動不是展現其類本質的目的性活動,而是異化為滿足肉體需要的謀生性活動,與之相適應,工人的消費不是發展自由個性的有益活動,而是異化為追求物欲享受的虛假活動,精致的、虛幻的欲望代替了人們的真實需要、本質需要。究其本質,資本主義社會的個人消費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純粹附帶”(2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9頁。,是受制于資本的社會操縱活動,服務于資本增殖需要。愈益加速的資本主義生產對物質消費的數量和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消費的刺激又會加劇對自然資源的開發,進而突破自然資源更新能力的底線。

(三)彌合物質變換裂縫的實踐探索

基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引發物質變換裂縫這一現實挑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開創性地展開了保護生態、變廢為寶的理論思考,探索了彌合物質變換裂縫的實踐路徑,彰顯了超越時代的真理光輝。

一方面,超越資本邏輯,堅持物質變換的人民導向。在馬克思看來,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根源于人與人的矛盾沖突,生態問題的本質是“社會問題”。唯有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超越利益至上的資本邏輯,代之以人民至上的生態理性,對物質變換有意識地加以控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關于未來社會物質變換的理想圖景,馬克思指出勞動擺脫了生存必然性和利己主義的束縛,由奴役人的異己活動轉變為解放人的自由活動,這一活動的“自由性”體現在“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在遵循自然規律和人類本性的基礎上,“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2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頁。。實現“兩個和解”或“完成了的自然主義”與“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的統一是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的價值旨歸,也是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反生態性的深層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物質變換的生態效能。生態系統的失序源于人對自然“索取”與“歸還”的失衡。馬克思前瞻性地認識到要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不僅要在源頭處提高生產效能以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還要生態利用已產生的廢棄物,實現變廢為寶、變害為利。他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一篇“生產排泄物的利用”一節中提出了改進技術以降低能耗和循環利用排泄物的觀點。一是在農業方面,如果將大量城市人口的消費排泄物轉化為農業肥料歸還給土地,不僅能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還能改善土壤肥力和提高農業產量,“如果損失掉的土壤成分……以糞肥的形態得到補償,我們就能改良堅實的重粘土”(29)《馬列主義研究資料》第3輯,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頁。。二是在工業方面,科技發展有助于發掘物的多重屬性和發現“廢料”的有用性,“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來不能利用的物質,獲得一種在新的生產中可以利用的形態”(3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頁。,某一生產環節的“廢料”可轉化為另一生產環節的“原料”,成為新的生產要素,如機車制造留下的鐵屑積累起來可作為原料供應給制鐵部門。而且,科技發展還能改進機器的效能,節約資源消耗,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在生產過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變為廢料,這取決于所使用的機器和工具的質量”(3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頁。??梢?馬克思的物質變換理論已提出了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的真知灼見,內在包含了循環經濟思想,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早期有益探索。

三、《資本論》物質變換理論的時代價值: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

《資本論》物質變換理論盡管是反思19世紀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飛速發展衍生的環境破壞問題的理論成果,但它“既是那個時代精神的精華又是整個人類精神的精華”(32)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頁。,具有跨越時代、超越國度的思想力?;谇笆鑫镔|變換裂縫的四重致因,《資本論》物質變換理論對于新時代新征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四個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啟示。

(一)辯證分析資本的二重性,堅持利用資本與駕馭資本相結合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了資本邏輯主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的物質變換裂縫,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具有基因上的反可持續性、反和諧性、反生態性,從而說明“資本本身以及以資本為核心的生產方式是一個歷史的、暫時的存在”(33)錢智勇:《論〈資本論〉及其手稿中資本的雙面性》,《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年第2期。。但這并不意味著資本是必須惡而遠之的“洪水猛獸”。馬克思在批判資本的逐利性和貪婪性的同時,也肯定了資本的文明性和進步性,即資本主義生產極大地加強了人與人的聯系和人對自然的改造,打破了“人類的地方性發展和對自然的崇拜”(3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頁。。

馬克思對資本所具有的野蠻性和文明性的雙重面孔的辯證分析,啟示我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妥善處理“利用資本”和“駕馭資本”的辯證關系。一方面,利用資本激活經濟動力,為環境保護提供物質支撐。生態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是生產不足的產物,只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才能破除人對自然的利己主義態度,也只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才能為環境保護提供堅實的人力、物力和技術支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利用資本和發展市場經濟,肯定資本和市場的效率優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放棄了市場經濟,就意味著我們放棄了占有資本的文明面,放棄了激活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遠離了實現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另一方面,警惕資本無序擴張對環境的掠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指向。資本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導權力,而在我國則是創造財富的眾多生產要素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3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0頁。。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資本始終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前提下發展,它服務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換言之,我們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限制資本的逐利性、擴張性、貪婪性,將其限定在不操縱國計民生的合理范圍內,降低資本破壞生態環境的負面效應。

(二)摒棄征服論自然觀,樹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已闡明,征服論自然觀割裂了人與自然的一體關系,片面強調人對自然的支配和控制。在征服論自然觀指導下的現代化道路是以短期利益為目標、以生態系統失衡為代價的黑色現代化道路。與這一畸形發展道路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為價值基點、以人民的整體和長遠利益為目標、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基本特征的綠色現代化。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是《資本論》物質變換理論關于人與自然的一體關系的中國化的創新成果。一方面,強調人與自然的命運與共、互促共生,自然環境不是人類單向征服和統治的外在對象,而是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的家園。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3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9、50頁。這就啟示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人類的實踐活動要合理控制開發自然的力度,給生態系統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另一方面,堅守生態保護的人類整體主義,始終以人類整體而長遠的生態利益作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考量,反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短視立場。這就既超越了屈服于自然必然性的“生態中心主義”,也超越了以特定集團利益代替全體利益的“人類中心主義”。

(三)破除科技發展的資本導向,走兼顧生產發展與生態良好的綠色發展之路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科技異化現象,“科學作為一種獨立的生產能力與勞動分離開來”(3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8頁。為資本服務,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是影響自然資源再生和人類文明進步的肇因。工業時代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異化使然。與西方國家“科技服務于資本”的導向不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科技運用的人民導向,強調要通過科技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兼顧速度、質量、效益的綠色發展道路,以滿足人民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調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3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50頁。,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的清潔化,對新時代新征程以綠色科技創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是《資本論》物質變換理論關于循環經濟思想的當代發展,特別強調經濟發展方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改善環境的抓手和經濟發展的增長點,轉變過度依賴資源消耗、規模擴張、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建立“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相結合的生態經濟體系。一方面,要支持制造業等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和轉型,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資源能耗,化解產能過剩;另一方面,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推動產業結構的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加快形成綠色的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讓綠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

(四)抵制消費主義,踐行綠色低碳、簡約文明的生活方式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是無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虛假消費,也是加速自然資源消耗的反生態性消費。如今,工業文明時代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為基本特征的直線式生活方式,正面臨著環境破壞和資源枯竭的嚴峻挑戰,證明了馬克思《資本論》對異化消費本質的揭露的真理性,也對中國開展生活方式革命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39)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50頁。。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要發揮人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匯聚起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把美麗中國建設轉化為全體民眾的自覺行動。一方面,在思想上,引導廣大民眾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幸福觀,認識到消費僅僅是滿足需要的手段,并非人的幸福的真正源泉,認識到我國資源存量不足、環境污染嚴重的嚴峻形勢,在內心深處認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極端重要性,自覺樹立環保意識和綠色觀念。另一方面,在實踐上,引導廣大民眾切實改變消費方式,倡導簡約文明、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珍惜自然資源,尊重勞動成果,反對炫耀消費、奢侈消費、鋪張浪費,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生活方式的綠色化,在全社會樹立節儉環保的綠色風尚。

總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發的物質變換理論具有豐富而深刻的生態意蘊,他不僅在一般維度上闡發了物質變換的生態要義,而且在具體維度上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展開生態批判,揭露了資本邏輯對人與自然的雙重剝奪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出現裂縫,更創造性探索了擺脫物質變換裂縫的實踐路徑,展望了未來社會“社會化的人”聯合開展物質變換的生態愿景。在這個意義上,《資本論》的物質變換理論本質是以人與自然和解為價值旨歸的生態批判理論,它不僅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理論先驅,而且對于中國反思西方現代化的生態弊病和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40)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頁。。

猜你喜歡
資本論人民出版社自然界
我與《資本論》的故事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飯人”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自然界的一秒鐘
道德資本論的雙重誤讀
我可以咬你一口嗎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例說“自然界的水”
自然界的奧運狂歡
抉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