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青花” 與“美”相遇

2024-05-04 23:20沈燁華
閱讀(教學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青花美育美的

沈燁華

美國當代心理學家斯滕伯格認為,專家型教師就是具有某種教學專長的教師,且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作為學校(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仙林學校小學部)“小小青花”美育課程的首位探索者,筆者懷著“有愿心、無目的”的初心,開啟了“無用之用”的“個人課程”。教師的文化自覺由此被喚醒,悄然化身為“無用”之美,給學生點亮一盞滋養心靈的審美明燈。經過多方論證,筆者所在學校決定以“小小青花”美育課程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抓手。從此,“小小青花”美育課程從一個美術教師的自我修養,變成了學校整個美育團隊的共同愿景。2021年7月,課題“打開美的兒童世界:從‘小小青花出發的美育課程基地建設”成功申報江蘇省基礎教育內涵建設項目。

教師作為課程的實施主體,要思考如何建立起“自身就是課程”的意識,不斷探索諸如“美育的價值在哪里”“教師的創造性和靈活性從何處來”“教育的落腳點該立在何方”“學生最終成為怎樣的人”等問題。學校地處紫金山東麓,周邊高校林立,人文氣息濃郁,如何整合優勢資源,突破學校特色發展瓶頸,成為學校內涵建設之路上的新課題。德國美學家席勒說:“從美的事物中找到美,這就是審美教育的任務?!睂γ赖拿翡J覺察力雖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但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師給予發掘引導,以便讓這份“美的覺察力”發芽滋長。教師作為美的引領者,需要精心設計兒童美育課程,包括美的熏陶、美的欣賞、美的理解、美的鏈接、美的創造、美的分享等,教育應和美好的事物交融合一,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一、創設物型空間,打開兒童美的世界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會文化背景下獲得的。教師面向全體精心設計青花物境,讓美自然滲透到多個場域,營造清簡、素雅的氛圍,搭建青花成果展示平臺,彰顯學校文化建設理念,讓學生盡情徜徉于物型空間的藍白韻味之間,感悟青花魅力,提升審美素養和實境自學能力。教師在移步換景的物境構造中,夯實美學根基,努力讓美好照進現實,成為傳遞美的使者。

1.喚醒美的感官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的學習具有主動性和自覺性。這種主動性和自覺性需要通過外部環境教育來挖掘和實現。學校創設三間美術教室,一間青花主題教室,一間陶瓷工作坊,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身臨其境并嘗試,盡情體驗創作樂趣。學校在各個角落精心營造青花氛圍,通過巧妙布景,逐漸形成“一路青花”“青花碧影”“門映青花”等校園小景。學生漫步其中,心靈與感官在優美環境里漸漸蘇醒,于潛移默化中接受美的召喚和啟蒙。

2.構筑適學場域

學校建設了150平方米的青花館,青花館分上下兩層?!把彭嵥{白”館陳列青花經典瓷器,有展示青花朝代變遷的電子屏、青花師資團隊介紹等;“小小青花”館則主要介紹小小青花手藝人的作品,展示學生的優秀青花作品。學校定期邀請民間手藝人、高校專家來青花館開設藝術講壇,給學生提供藝術鑒賞的場地,將場館作用充分激活,真正使它發揮育人功能,為師生提升人文素養、文化自信。

3.打破時空壁壘

學校積極開拓校外美育場域,比如教師組織“小腳丫丈量世界”行動,帶領學生實地觀摩南京博物院、各大高校美院,并將美育場域拓展到陶瓷研究所,引導學生去探索、去追問學程中的迷惑;圍繞《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要求,學校在“棲霞云課堂”CCtalk教學平臺上創建“小小青花”系列課程,開設家校合作美育QQ群,師生根據當下經歷的故事精心撰寫的“青花小世界”微信公眾號,成為學校溝通社會的美育橋梁。教師在培育開拓學生審美眼界的同時,也形成了更前瞻的美育觀念、更主動的發展節奏。

二、建構立體課程,賦能兒童美的探索

如果說教師廣博的人文美育素養為專業發展夯實了根基,那么開發系列課程則成為激活教師科研內驅力的試金石。在學校明確青花美育課程主張,兒童通過大量美的熏陶、欣賞、理解之后,教師順勢而為,帶領學生開啟美的“創造之旅”。教師開發并深耕系列課程,重構審美素養獲取路徑。

1.形成全員參與的普及型課程

課程開發團隊由首席教師作為領銜人,在高校教授、博物館專家的指導下,團隊教師主動去挖掘歷代青花名品背后的故事,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面向全校開設普及型課程。在每學期的美術課上有一節嵌入式青花課,教師針對低到高年級的學生采取遞進式教學讓學生學習青花知識,了解青花所承載的美的樣態,逐步學會欣賞美、評價美,并在內化后表達創意美;在青花鑒賞小課堂上,教師聲情并茂地講述青花背后的故事,引導學生傾心聽、凝神記。學生對于民族傳統藝術的熱愛在青花普適性課堂上自動生成。

2.以興趣為出發點的社團型課程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在彈性離校時間里開設社團課程,給學生提供一周一次的菜單式服務,如印染、剪紙、衍紙、陶藝等青花系列社團,以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帶領學生探索美的多種可能性,不斷提高其審美素養。教師教授青花水墨課,采用國畫顏料中的花青、酞菁藍、湖藍等在宣紙上進行創作。生宣紙滲透性強,中低年級學生不容易控制用筆和用色,教師適時點撥,讓學生將偶然的失誤墨點變成“偶得”創意。當墨色與水色相互交融,一幅幅妙趣橫生的作品躍然紙上。在和學生共同發現挖掘“偶得”之美時,教師的創新思維也不斷被重構,并從學生的自由創想中收獲靈感,“教”與“學”深度交融使“師” “生”的身份不斷切換,教學場域充滿勃勃生機。

3.開展深度研究的專研型課程

針對有志于深度研究青花藝術的學生,教師會設置更有深度的青花小課。教師帶領學生觀察從古至今不同風格的青花藝術,在器型、設色以及圖案紋飾上進行深度研討。比如開展“小先生”講壇、青花辯論會等,給學生發言表達的機會,鼓勵他們自由地去評價、去理解、去鏈接,從而讓想象與思維走進美的深處。教師在美術課上組織過一場關于“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的辯論會,雙方辯手課前查閱資料進行了充分準備,現場辯手們各自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地展開激烈辯論,教師將學習場主角的位置交還給學生,不斷挖掘兒童化學習路徑,給教師帶來了新的思考、新的課題。

4.探索“五育”并舉的融合型課程

在打破學科壁壘、虛化學科邊界的融合課程中,教師積極探索“五育”融合的路徑,以青花的獨特之“美”作為切入點,比如在科學大賽中創作青花模型,在信息課上設計青花郵票,在體育課上舞起青花龍,在閱讀課上編起青花詩歌,多種形式的表達讓師生的審美素養得到提升。在學校藝術節上曾有個音樂詩朗誦節目《西江月》,學生穿著民國風的淺藍小旗袍,手里使用的道具是美術課創作的青花扇,這個跨界節目成為舞臺上的焦點,給學科融合帶來了新起點。當下美育已經不再局限于美術學科,教師更應建立起大美育觀念,于資源整合中縮短“知”與“行”的距離,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尋得精神的棲息地。

除此之外,學校以兒童為中心,順應其身心發展規律,以“美的種子”“花的綻放”“果的收獲”為主題開展特色活動,營建校園文化系列課程。置身于美的場景,被美的氣氛籠罩,教師也因此逐步用整體視角去構建美育課程觀,擴展專業成長的廣度。如學?!熬`放季”以競賽活動為抓手,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藝術展演、江蘇省美術教育年會,充分展示兒童藝術成長水平。學校在青花館組織青花雅集和游園會活動,邀請家長、陶瓷藝術家、青花志愿者開設青花主題講座,并進行頒獎會。

與美相遇,與美鏈接,教師的教育視界不斷被拓寬,教師沉浸于與美的對話和課程開發中,攜“無用之用”的初心將不斷生成美育樣態,以此成就更加自由的教育生命。

注:本文系2021年江蘇省中小學課程基地與學校文化建設項目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仙林學校小學部)

猜你喜歡
青花美育美的
瓷上賞青花
青花賦
青花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青花
打破平衡
好美的霧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