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圖書館精神發展脈絡與內核的解讀*

2024-05-06 20:45曹昌昌
圖書館 2024年2期
關鍵詞:人為高質量理念

周 萍 陳 雅 曹昌昌

(1.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南京 210046;2.南京市溧水區圖書館 南京 211200)

新中國的圖書館事業歷經七十多年的發展,實現了從“以藏為中心”到“藏用并重”,從傳統圖書館到復合圖書館,從農家書屋到區域圖書館聯盟的轉變,圖書館事業發展呈螺旋式上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成為新的時代主題,我國圖書館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歷史起點,圖書館事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故高質量發展的精神支撐、實現路徑、建設模式等都是現階段需要探索的領域。文化和旅游部于2021年發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提出,要建設以人為中心的圖書館,人作為圖書館的核心要素,是推動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內核,是人民主體地位的重要體現。

1 現代圖書館建設理念的基本內涵與時代使命

1.1 現代圖書館的建設理念

美國圖書館學家鮑士偉在其著作《美國公共圖書館》中提出,現代圖書館是社會化的圖書館[1],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是整個社會。民國時期,圖書館學界不斷宣傳和踐行該觀念,但效果甚微。我國圖書館長期堅持“以藏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傳統圖書館以一種封閉的形式存在于社會。1925年,杜定友在《圖書館通論》中提出,“圖書館的功用,就是社會上一切人的記憶,實際上就是社會上一切人的公共腦子。人不能完全地記著一切,而圖書館可記憶并解答一切”[2],同時伴隨著黃宗忠的“矛盾說”、周文駿等的“交流說”觀點的流行,圖書館學界才逐漸將圖書館發展與社會環境相結合,將社會化作為圖書館建設的重要目標。

圖書館社會化初步彰顯了人在圖書館建設中的作用,公共圖書館的性質決定了圖書館服務的公共性,從而要求圖書館提供無差別的社會服務,普遍均等全覆蓋是現代圖書館的建設目標。2020年,湖北農民工吳桂春給東莞圖書館的留言火爆了網絡[3],其樸實無華的文字透露出對圖書館的熱愛以及對圖書館價值的肯定。信息公平、普遍均等是現代圖書館服務的基本理念,服務理念的確定和普及為圖書館事業的價值回歸、健康發展提供了思想動力和行動指南[4]。

圖書館社會化,重視“人”在圖書館事業發展中的作用,與1931年阮岡納贊提出的“圖書館學五定律”中的“每個讀者有其書”“每本書有其讀者”“節省讀者的時間”理念相契合,現代圖書館建設更需要體現人的主體地位,為滿足人的需求而開發文獻信息資源。圖書館空間布局發展經歷了閉架、有限開放、全開放、密集書庫等形式,在有限的建筑空間內,最大化發揮資源與服務功效,提高人在圖書館中的流動性,減少書庫、閱覽室等區域的進入限制。范并思提出,現代圖書館是作為一種維護信息公平的社會制度而存在的,“信息公平”是圖書館的核心精神,其從制度角度觀察現代圖書館在社會中的發展[5]?!靶畔⒐健睆娬{了人的信息權利,圖書館不僅作為一個社會實體機構而存在,更是融入了社會責任、社會包容理念的社會制度,是人自由、平等權利的體現。

1.2 圖書館的初心和時代使命

2019年國家圖書館建館100 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國家圖書館的8 位老專家回信,肯定了圖書館人對“傳承文明、服務社會”初心的堅守,明確了圖書館是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6]。圖書館人的初心亦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初心,一代又一代的圖書館人,不斷豐富信息服務內容,更新服務方式,改善服務空間,讓圖書館與國家文化事業發展齊頭并進,傳承優秀中華文明。在新時代,圖書館的發展更加多元化,圖書館的社會服務也不再局限于內部,更多地走向社群、鄉村等區域,積極融入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浪潮。

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在信息社會,圖書館以數字圖書館、智慧圖書館等不同的形態開展服務,服務的形式雖不同,但服務的初心與使命一脈相承。新時代圖書館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以數字化、知識化和智慧化賦能圖書館,形成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四個重要要素,四個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共同為圖書館高質量發展賦能[7]。圖書館是人類文明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傳承和發展的重要中介機構,是人類社會信息交流的載體。圖書館從誕生之日起,就承載著傳承文明的使命,它的發展與演變標志著人類文明發展的程度。早期的圖書館以收藏文獻為主,隨著時代變遷,圖書館的職能越來越多,從社會文獻流整序到開展社會教育,圖書館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服務社會的使命不斷得以凸顯。雖然圖書館的保存文化、社會教育、文化娛樂、信息咨詢等職能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初心和使命是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一直是始終堅持的。

2 圖書館精神內核轉變歷程與依據分析

文字和圖書的產生使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記錄,從而推動了圖書館的誕生。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不管是外國圖書館還是中國圖書館都經歷了“重藏輕用”的歷史階段,圖書館精神很多時候都是以圖書館的本質屬性、社會功能、職業價值等詞匯展現,范并思、程煥文等學者也對圖書館精神的概念體系、具體內涵等進行了探討。圖書館精神在圖書館事業發展過程中的轉變歷程、范疇還需要具體分析,并從理論層面助力圖書館高質量發展。

2.1 古代圖書館:“收盡天下書”的圖書館時代

古代圖書館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注重收藏和保存,具有封閉性。這個階段,圖書館或者說藏書樓的主要功能,就是整理、保存文獻,公元前4 世紀亞歷山大圖書館的理念就是要把世界上所有文獻、所有值得記下來的東西全部收藏,因此,亞歷山大圖書館是希臘時代的文獻中心?!笆毡M天下書”是古代圖書館建設的首要理念,這個時候的圖書館,收藏大于利用,圖書館是現實個體的存在,圖書館的精神內核體現在其本身的“存在”價值。圖書館精神與圖書館實物是統一的,人的精神在圖書館實體中的體現外化為擁有文獻,從生存論的視角解讀這個階段的圖書館精神,對于圖書館的職業倫理更具有始源性質[8]。中國古代圖書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分期,一般是以中國古代歷史分期替代圖書館史的分期[9],我國古代圖書館的基礎理論研究非常薄弱,較少融入哲學思維與歷史思維,古代圖書館發展的本質問題與朝代更替、歷史變遷密切相關。古代圖書館是權力的產物,不管是官府藏書、私家藏書、書院藏書還是寺觀藏書,都有著濃厚的權力體現和宗教文化需求。古代圖書館與近現代圖書館之間不僅存在收藏與利用的博弈,其理論支撐也是斷裂式的。

2.2 近代圖書館:屋子里的圖書館時代

公共圖書館的建立是近代圖書館的主要標志,公共圖書館與藏書樓最顯著的區別在于是否對公眾開放。公共圖書館的發展,促進了公共圖書館理念的誕生,理念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 世紀中葉愛德華茲的平民化圖書館理念;第二階段是19 世紀末20 世紀初杜威的“人民的大學”理念;第三階段是20 世紀中葉的“社會民主保障”理念[10]。英國圖書館學家愛德華茲是公共圖書館理念的奠基人,其倡導的圖書館理想,極具平民化的色彩,他將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擴大到所有社會公眾,但是并未闡釋圖書館與社會發展的關聯。杜威在平民化圖書館理念的基礎上,提出了公共圖書館是“人民的大學”的理念,突出了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該理念為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精神,也被寫入1949年的《公共圖書館宣言》,成為圖書館理論和實踐的基本精神之一。1947年美國圖書館學會出版了《民主文化的武器庫》一書[11],首次將公共圖書館的職能與社會底層人士的人文關懷聯系在一起,公共圖書館是社會民主政治的產物,免費、平等、公平等理念是公共圖書館精神的主要支撐。我國近代圖書館亦面向公眾開放,并開始傳播文化、交流知識,但是這個階段的圖書館發展理念較為落后,雖有公共圖書館意識,但是并未在實踐中較好地踐行圖書館精神。此時圖書館的免費開放其實是有條件的開放,或者有償開放,還有專為領導決策服務的項目,圖書館精神比較淡薄,圖書館是“屋子里的圖書館”,僅限于文獻信息基礎服務階段,普遍、均等、全覆蓋的思想及民主化的公共圖書館精神,在近代圖書館建設中體現較少。這個階段的圖書館精神內核體現在圖書館開展開放的文獻信息服務并進行初步的信息交流,展現了圖書館中介性的本質屬性。

2.3 現代圖書館:走向世界的圖書館時代

現代化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是進入現代圖書館階段的主要標志,這個時代的圖書館,已從開門關門的“屋子里圖書館”發展到多元化并走向世界的圖書館階段,圖書館成為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圖書館工作的重心也從書本位走向了人本位,人的價值逐漸被重視,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都是這個時期的圖書館發展理念?,F代圖書館作為一種社會制度而存在,“圖書館消亡論”等論斷不再被提及。但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知識加工和獲取技術的更新沖擊了圖書館工作的基本邏輯,讀者的自主選擇權在降低,自主學習、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在下降[12]20-32。雖然圖書館精神得到了快速充實和發展,但是技術的進步給圖書館精神價值的提升帶來了些許障礙。

不管是“收盡天下書”到開門關門的“屋子里圖書館”,還是走向世界的圖書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圖書館的精神內核雖未變,但是圖書館精神的外延一直在變化。圖書館精神披著不同時代的外衣,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以不同的外在類型展現同一個圖書館的精神內核,人的價值需求是圖書館刻在骨子里的基因。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社會對圖書館服務效能和社會責任的要求都在提高,圖書館精神作為圖書館發展的動力和理論依據,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得到升華,以文化信仰和行業自豪感推動不同類型圖書館的迅猛發展。

3 建設“以人為中心”的圖書館與圖書館精神的邏輯關聯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學者們將我國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與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相結合,提出圖書館精神是推動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屬于上層建筑范疇[13],因此,有關重塑圖書館精神的探討也在逐漸增多,而人是圖書館的實踐主體,人與圖書館、圖書館精神密不可分。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強調,要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14],“人”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從古代圖書館、近代圖書館到現代圖書館,圖書館的外在表征一直在變化,但是圖書館的精神內核從未改變。新時代,以人為中心的圖書館建設理念與跌宕發展多年的圖書館精神相融合,豐富了圖書館發展的基礎理論,體現了圖書館事業的客體價值性。邏輯關系亦稱為“依賴關系”,一般包括總分關系、主次關系、并列關系、因果關系等類別,以人為中心的建設理念與圖書館精神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表現出不同的邏輯關聯,但是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目標始終如一。

3.1 圖書館精神的實質

精神是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自覺的心理狀態,包括情緒、意志、良心等[15],精神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程煥文的《論圖書館精神》指出,圖書館精神是圖書館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起碼的內在動力。圖書館精神包括強烈的民族自尊、自信與自強精神;強烈的自愛、自豪與犧牲精神;大膽地吸收、探索、改革與創新精神;讀者至上精神;嗜書如命精神這五個方面的內容[16]。1992年,其又將圖書館精神概括為“愛國、愛館、愛人、愛書”四個方面[17]。范并思將公共圖書館精神概括為“社會信息公平和信息保障制度”;肖希明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為圖書館精神;蔣永福提倡“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圖書館精神[18]。圖書館精神的產生與發展和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新時代,圖書館的精神內涵更加豐富,是人類的社會精神在圖書館行業的具體體現,基本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本領也都是圖書館精神的主要內容。自由、平等、免費地獲得圖書館服務,是圖書館建設的重要追求,其精神價值不在于創造財富,而是內在驅動。

圖書館高質量發展也包括新發展階段圖書館新的發展理念、新的發展格局等,從普遍均等全覆蓋的圖書館服務走向優質均衡的高質量服務,這其中既有均等化又有品質化的要求,要求圖書館注重服務品牌,倡導精準供給[19]。圖書館精神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內涵,1932年杜定友提出圖書館有書、人、法三個要素,三個要素之間是“三位一體”的關系,此外,還有劉國鈞提出的四要素說、五要素說等探討圖書館這一社會現象的組成要素,從要素上考量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整體機制,圖書館精神始終滲透在圖書館的組成要素中。多年來,諸多學者從國家、社會、文化的宏觀角度來研究圖書館精神,將圖書館精神與圖書館權利對等,與“有償服務”對立,將圖書館精神價值上升到影響圖書館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當然人文情懷的復蘇對圖書館事業發展也有著推動作用,但在微觀要素層面,圖書館平凡、普通、瑣碎的業務工作最能體現圖書館精神的內涵。

圖書館精神的主體是“人”,人是圖書館精神的延續,圖書館中的人包括館員和讀者。圖書館精神較多是從館員的角度出發,將館員為圖書館奉獻、終身服務作為圖書館精神的倡導,程煥文提出的“四愛”圖書館精神,亦可以被視作對館員職業的基本要求。筆者認為,圖書館精神不僅是圖書館從業者的精神,還應是讀者或者說圖書館用戶的精神。新時代,信息的流動是雙向的,讀者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可以主動要求圖書館提供公共文化、信息咨詢等服務,館員與讀者的互動增強,圖書館以實體形式存在,其中介性的職能通過網絡媒介得以實現。讀者對圖書館的熱愛、感恩,對圖書、知識的渴求,是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讀者利用圖書館的熱情、對圖書館的信任都是圖書館實現館人合一理念的保障。

圖書館精神的載體是“書”。一座圖書館,往往是城市和鄉村的標志性場所,是該地的文化名片,體現著地方的文化發展水平,而藏書量是公共圖書館評估中重要的評價指標。圖書館精神的客體不是圖書館建筑本身,而是包含了廣袤知識的書。在現代化進程中,紙質圖書的藏書量已經不能準確衡量圖書館發展的現代化程度,數據庫、電子圖書等均是圖書館資源,“書”只是文獻資源的泛稱。為人找書、為書找人是圖書館精神以書為載體的現實體現,愛書則是館員和讀者對圖書館價值的肯定。

圖書館精神的支撐是“法”。圖書館的生存、發展,圖書館服務的普遍均等全覆蓋,圖書館權利的實現都離不開法治?!豆矆D書館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讓圖書館精神有了支撐。一直以來,百年圖書館精神都是存在于學者的討論中,既源遠流長,又引領著圖書館理論發展的潮流,幾代圖書館學人都對圖書館精神進行了熱烈的探討。法的出現使得圖書館精神真正有了出發點和落腳點,精神被落實到了圖書館建設和服務中,而不再是簡單的云端理想。

3.2 以人為中心的理念與圖書館精神的本質關聯

“以人為中心”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發展理念,不管是圖書館、檔案館還是文化館,在建設伊始,其初心都是為人民而設,人民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處于最高位置。圖書館精神的內核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和圖書館精神的邏輯關系是相融共生的。以人為中心的建設理念與圖書館精神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圖書館不同的發展形態中呈現出不一樣的關系,前者是對后者的提煉和繼承,后者是前者在實踐中不斷開拓的創新性發展。圖書館精神的重塑與弘揚,需要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理念,兩者是普遍性與特殊性、必然性與曲折性的統一[20]。

3.2.1 總分關系:核心與發散

以人為中心的建設理念和圖書館精神都是圖書館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產生的基礎理論,是不同時期的圖書館在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條件下的產物,是一代又一代圖書館人凝聚力量探索理論的集體意志。從理論源頭的角度看,圖書館精神從藏書樓時期就存在,是圖書館發展的情懷與準則。圖書館精神是“源”,以人為中心是“流”,以人為中心是圖書館精神的核心,是圖書館事業三要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理論層面上,兩者是總分關系,圖書館精神是推動圖書館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以人為中心既是圖書館精神內涵的組成要素,也是圖書館建設的基本理念。兩者都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理論基礎,但是在不同的時空場域,理論功能有所差別。從時間維度看,圖書館精神持續時間久,對圖書館事業影響深遠,以人為中心的建設理念是新時期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義,使圖書館精神在面對新冠肺炎、數字技術沖擊等特殊時期也能實現質的發展。

3.2.2 因果關系:繼承與發展

圖書館精神和建設以人為中心的圖書館有著較強的因果關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在西方的圖書館精神研究中,沒有專門的Library spirit 相關文獻,圖書館精神滲透在圖書館職業倫理、圖書館制度、圖書館權利等概念中,可以稱之為廣泛意義上的圖書館精神。人是圖書館精神的主體,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21],服務于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圖書館愿景,催生了以人為中心的圖書館建設理念。以人為中心是人本哲學的基本范疇,人的主體性是發展的核心問題。建設以人為中心的圖書館,是人作為獨立的個體擁有自主選擇閱讀的權利,包括選書自由、閱讀自由和信息權利自由,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又充實了圖書館精神,在循環往復中,圖書館理論和實踐實現了統一。研究圖書館精神需要實際案例來支撐,而建設以人為中心的圖書館,是從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出發提出的理念,是從實踐中導出的建設方針,因此,以人為中心的圖書館建設理念是圖書館精神在實踐層面的落實,并使圖書館精神在實踐中獲得重塑和弘揚。

3.2.3 互見關系:以人為中心的圖書館表現形式

圖書館尤其是現代公共圖書館,在追求普遍均等全覆蓋服務的過程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圖書館模式。從點上看,有流動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社區閱讀室等圖書館網點;從面上看,有蘇州模式、深圳圖書館之城、嘉興模式等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公共圖書館服務在點面結合中,充分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圖書館建設理念。我國公共圖書館體系呈金字塔型[22],隨著國家圖書館、省級圖書館、城市圖書館、農家書屋等圖書館類型的依次增多以及不同圖書館服務體系的發展,各個圖書館之間共享服務資源、優化服務配置、互通服務人員,逐漸打造惠及全民、覆蓋全社會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建設以人為中心的圖書館,核心在于“建設”,圖書館精神在圖書館建設中得以體現。圖書館精神和以人為中心的圖書館建設理念,雖在具體概念內涵的表述上不同,但是其本質都是將圖書館服務最大程度下沉,擴大輻射面。我國最顯著的特色就是以人民為主體,現階段各個圖書館類型不同,服務方式各有差異,但是以人為中心的內核始終未變。

圖書館精神與以人為中心的理念都是從意識形態層面指導圖書館實踐。圖書館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唯技術論”的傾向,也有過“實體圖書館將消失”的言論,沒有圖書館精神的支撐,圖書館的發展會有所偏離,以人為中心的理念也很難融入大規模的圖書館建設過程。圖書館精神中可體現圖書館核心價值的有免費、自由、平等、人本的原則,這些原則指引著以人為中心的圖書館建設。

4 “以人民為主體”的圖書館高質量發展實現策略

社會轉型的本質是人的轉型,人轉型的本質就是文化轉型[23],而圖書館是文化領域的重要組成設施。我國圖書館事業在近十幾年得到了迅速發展,為公共文化服務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但現階段的圖書館發展,還是以外延式的規模擴張和數量增長來彌補發展的不足,內涵建設相對落后。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改變了讀者的知識獲取方式,讀者陷入繭房效應[12]20-32,圖書館精神需要融入新的內涵,堅持以人為中心的內核,從科學發展和人文理性兩個維度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要求,將圖書館高質量發展與中央對各行各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作為參照,以確立高質量發展中的人民主體地位。

4.1 明確核心辦館理念

“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是圖書館的核心辦館理念?!叭恕迸c“仁”相通,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部分,從人本層面出發,滿足人的文化需求,將圖書館作為構建人的精神家園和社會價值的重要場所,這就要求圖書館不僅要在辦館過程中明確圖書館精神,還應將圖書館建成人的精神歸宿,明確圖書館的人民主體地位。新時代中國特色圖書館建設,要求豐富圖書館的社會功能,不局限于保存文化遺產、開發智力資源等功能,將圖書館建成社會公共文化空間的功能從理論逐漸走向了實踐[24]。新時代,圖書館不僅是知識的海洋,還是提供閱讀、分享等多樣化功能的城市體驗空間,更是踐行人的平等、體現均等化服務的重要場所。

人是圖書館的第一要素。圖書館首先是人的圖書館,不管是館員還是讀者,都是圖書館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不管是公共圖書館還是高校圖書館,都需要明確以人為中心的辦館理念,注重圖書館文化內涵的發展,實現圖書館的文化引領。理念作為先導,圖書館規章制度、空間功能、隊伍建設作為手段,通過重塑和弘揚圖書館精神,促進圖書館全面轉型,從理論層面上回答“圖書館是什么”和“圖書館為什么”的問題。

4.2 技術賦能圖書館

圖書館的高質量發展,不僅體現在管理、資源和服務等某一要素的高質量方面,還體現在圖書館整體質量的提升。賦能圖書館,可以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數字賦能,將信息技術、數字化工具和信息素養賦能圖書館;二是知識賦能,利用技術、文化和管理制度,將知識和知識管理引入圖書館;三是智慧賦能,將情報咨詢與檢索技術、AI 技術、大數據技術等應用于圖書館建設。技術賦能圖書館,能夠打破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最后一公里”,減少數字鴻溝帶來的信息閉塞,實現圖書館服務的新業態。一直以來,人文與技術是圖書館領域討論得較多的話題,兩者在圖書館的不同發展階段,呈現出不同的主導方向。圖書館精神的發展推動了圖書館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驅動著圖書館創新和轉型;而技術賦能,充分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服務準則,在智慧服務中實現館員和讀者的雙向互動。圖書館智慧化、智能化是技術與人文的結合,也體現了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智能技術的應用。技術賦能圖書館,讓圖書館在技術的引領下不斷豐富資源,更新服務方式。

4.3 多元化圖書館管理體制

公共圖書館是作為一種社會制度而存在的,長期單一的辦館主體[25]制約了公共圖書館的高質量發展。2018年開始實施的《公共圖書館法》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公共圖書館的建設主體可以是地方政府,也可以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管理體制要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首先需要打破的就是一級政府建設和圖書館的管理體制。全國性的公共圖書館由文化和旅游部管轄,省市縣各級公共圖書館由當地政府的文化部門管理,因此,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受到政府體制和財政經費的雙重限制。我國現有的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已經在探索不同的經費投入、管理體制,集群管理、協同發展的總分館發展策略取得了良好成效。普遍均等全覆蓋的圖書館服務是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需要在覆蓋城鄉的基礎上,提高服務品質,增強總館與分館之間的活躍度,讓閱讀資源的流轉更加有序,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廣閱讀。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一體化發展是圖書館聯盟建設的新契機,正因為有了區域圖書館資源共享、公共文化服務群建設,還有政策文件的支持,區域公共圖書館一體化發展將成為我國公共圖書館建設的主流模式,多元化管理體制激發了圖書館的活力,在更加開闊的空間中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4.4 豐富基層服務方式

一直以來,基層圖書館都以惠及全民為服務宗旨,向公眾提供免費或者優惠的公益性服務,如圖書借閱、講座展覽、知識培訓等。在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圖書館需要以人為核心,引導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將圖書館建設與各行各業的高質量發展相結合,在社會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的推動下,豐富基層圖書館的服務方式。從圖書館全覆蓋到開展全域服務,圖書館精神的最終體現需要落實到圖書館建設中,用戶畫像、大數據技術、數字智能等在圖書館工作中的應用,都是為了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提高服務的準度和精度,充分發揮信息資源的價值效用。圖書館人最擔憂的莫過于文獻的利用率,基層圖書館中“零借閱”圖書的出現,就是文獻資源購置和服務方式改進的重要突破口?;鶎訄D書館的服務從普惠性走向品質化,從基礎服務向深層次服務拓展,將信息變為情報,將圖書館精神的內涵融入服務的細節,從服務入手實現高質量發展,以上舉措均是建設“以人為中心”的圖書館的重要方式。

(來稿時間:2023年8月)

猜你喜歡
人為高質量理念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山高人為峰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源正泉自清 山高人為峰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進醫改
中醫理念的現代闡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