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研中國報告文學文體早期發展路徑(1898—1936)

2024-05-07 00:44
理論界 2024年2期
關鍵詞:報告文學文體創作

朱 琳 張 勇

在中國報告文學的孕育與初步成長時期,中國報告文學的文體自主意識還未形成。經過漫長的糾葛,報告文學不斷地在新聞與文學之間徘徊和撕扯,這種復雜的過程正促進了中國報告文學的萌發與初步成長。將這一時段界定為1898—1936年也是從報告文學文體成長的梗概而言,具體又可以再細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報告文學文體孕育期(1898—1919)

第一階段是中國報告文學文體的孕育期,主要的時間段為1898 年至1919 年。在這一時段內經歷了中國報告文學文體的孕育,換句話說,中國報告文學文體的雛形和孕養條件在此時段得到發展。關于報告文學文體的孕育與初步形成期的界定,其中有幾個問題需要作出說明。首先是在報告文學起源問題上,關于中國報告文學的起源問題有不同的觀點,持“近現代說”的有不少研究者,如袁殊、阿英、周立波、蔣孔陽等,認為報告文學誕生于現代的有以群、藍海、王瑤、劉綬松、林非、羅蓀和趙遐秋等。本文更加認同“近代說”。如章羅生所言:“因為它抓住了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及其與時代政治的密切關系,揭示了對象的本質特征,同時也與世界報告文學的產生與發展同步?!薄?〕再次,如果將中國報告文學孕育期的起點定在近代,那么更進一步追問,中國報告文學具體的孕育、初步發展的時間是什么時候呢?張春寧認為: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和之后寫的《南??迪壬鷤鳌贰缎麓箨懹斡洝?,三篇作品都具有了現代報告文學的基本文體特征,從這些作品中已經可以見出報告文學的雛形,而且這三部作品恰恰呈現了報告文學創作的三個不同面向。由此,張春寧說:“因此,以梁啟超作為中國報告文學的第一位杰出作家,應該說是名副其實的?!薄?〕章羅生對此論表示支持,胡柏一也說:“一般認為梁啟超寫的《戊戌政變記》和《南??迪壬鷤鳌芬约啊缎麓箨懹斡洝窞槲覈钤绲拿妊繝顟B的報告文學作品?!薄?〕本文仍沿用這一觀點,因此,將中國報告文學文體孕育的起點定在1898年。

處于孕育期的報告文學,其文體形態還是新聞寫作式的,其實質還是具有一定文學性或文學性較強的新聞作品。自1872年我國第一張近代報紙問世后,報告文學寫作的物質基礎就此產生,一批新興的新聞寫作者也為此而聚集,為報告文學文體的孕育奠定了基礎。其中,如“王韜、李圭、錢單士厘、梁啟超等以自身豐富的文學素養介入新聞,著力的是文學性的新聞寫作?!薄?〕這也同時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中國早期的新聞寫作與文學寫作之間的密切關系。在早期的新聞寫作的誕生期,從寫作主體看,大多是文學寫作者,兩者之間的群體是共通的。也正在于此,中國早期新聞寫作的手法等,也是與文學寫作手法相一致的,可以說文學寫作已然內置于早期的新聞寫作之中,文學寫作與新聞寫作從一開始就形成了某種互動關系。朱子南對創作初期的這種互動關系有著較為詳盡的論說,在他看來,報告文學創作的初期正是由于文學寫作者的加入,為報告文學寫作筆法增添了文學性,使報告文學創作豐富而易于接受。文學家的報告文學創作更加關注語言、文學性,關注事件發生的整體,而不注重“一事一報”,后來的新聞寫作者逐漸加入報告文學創作之中,他們的文學素養也在報告文學創作中得到充分的展現。如此,報告文學初期的創作者融合了文學寫作向報告文學寫作的轉向者和新聞寫作向報告文學寫作的轉向者,在他們的身上天然地攜帶著文學創作和新聞寫作的基因。這樣看來,處于孕育期的中國報告文學其“新聞性”與“文學性”是匯于一體的。

此時的創作情況也是別具風貌,創作的豐富與創作特色的鮮明更為直觀地展現了此時報告文學文體特征。孕育于近代的報告文學的最初文本形態有三大類:“一是承襲風土記、游記蛻變而來的旅行考察報告;二是承襲史傳性紀實文學蛻變而來的戰記、離亂記;三是承襲社會性紀實散文蛻變而來的反映社會事件與社會問題的通訊報告以及傳記式人物特寫?!薄?〕旅行考察報告以早期受清政府委托出使的官員等撰寫的沿途見聞居多,也不乏自行出國的游歷者的記錄,其中影響力較大的有王韜創作于1867—1870年的《漫游隨錄》,梁啟超1903 年游歷日本、加拿大等國的《新大陸游記》等。戰記、離亂記等多是描寫鴉片戰爭之后戰亂禍患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如無名氏的《三元里平夷錄》、李福祥的《三元里打仗日記》、曹晟的《夷患備嘗記》等作品,這些戰記和離亂記的撰寫幾乎與實際態勢發展同時,具有了新聞的意識,同時也具有文學的敘事性。第三類寫社會事件等內容的通訊報告已經與現代意義的報告文學有了更為接近的關系。較早的通訊報告有《天津就食饑民慘狀》和《豫行日記》,這兩部作品以自然災害為背景,描述災民的慘狀。除此之外,關于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等見聞、紀實也屢見報端,如《中國旬報》發表《記營口失陷詳情》《記俄兵陷海城事》等。

就早期的具有代表性的報告文學作家作品而言,盡管沒有與現代意義恰切的報告文學作品,但此時作為一種新型文體已初具規模。梁啟超的創作對后世有極大的影響,他的《戊戌政變記》《南??迪壬鷤鳌贰缎麓箨懹斡洝返茸髌?,“無論在品種、性質、特征以及形式、方法等方面,都具有‘現代性’,因而也最有資格作為報告文學萌生形態的代表?!薄?〕《戊戌政變記》將變法整個過程進行了翔實的描述,具有極強的新聞性,其中引用了各種資料和材料,使整個記述充滿紀實性。如“殉難六烈士傳”主要記人,在尊重事實描述的基礎上生動記述了譚嗣同等人的光輝形象。作品展現了生動、形象的個性化語言和細節描寫。記事的文學性以及新聞的紀實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缎麓箨懹斡洝肥怯斡浶再|的報告,梁啟超描述了沿途的見聞,重點介紹了美國獨立后一百多年來突飛猛進的發展,與《戊戌政變記》相比,《新大陸游記》紀實性和議論性較強,如章羅生所言:《新大陸游記》“這部作品的新聞性、文學性和政論性都相當強,作為中國報告文學誕生的標志當之無愧?!薄?〕此階段,黃遠生的作品也值得關注,他被稱為中國現代通訊的開拓者。他的寫作以政治通訊為主,如英國出兵西藏、宋教仁遇刺等得到翔實的記錄,在寫人物上如《記者眼中之孫中山》《記太炎》等,有生活化的政治人物描寫,也有豐富飽滿的筆觸,運用反諷、烘托等筆法將人物的經歷、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

二、報告文學文體的萌發期(1919—1930)

第二階段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到1930 年前后,報告文學在經歷了孕育期后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特性,與之前報告文學的文體特征相比,此一階段中國社會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民主主義思想得到傳播,共產主義思想和組織開始建立,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引下勞動人民開始積極參與到社會變革之中。加之此時的報業得到一定的發展,新聞報道關注社會時政、關注民生疾苦,也開始觸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開始以特有的使命與擔當意識承擔起社會責任。此時的報告文學在題材上有了新的突破,此前以寫救國、控訴帝國主義罪行為主,此一階段的報告文學將控訴和揭露的范圍擴大,在表現勞動人民疾苦、贊頌中國共產黨帶領下開展偉大革命斗爭的同時,更加深刻地揭露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地主、資產階級的罪行。在政論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大幅的增加,其政治立場也越來越成熟。在書寫方式上,此時的報告文學不斷拓展形式,日記、隨筆、書信體等均可以納入其中,在抒情性上,此時的報告文學大多以親歷者視角展開書寫,充分展現了作者的情感立場和思想變化。與此前更大的不同在于,此一階段的報告文學開始采用白話文書寫,書寫語言上獲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間,為增進報告文學的傳播效果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此時的整體創作基礎主要為三個重要方面,一是報刊發展得逐漸成熟,二是報告文學作家隊伍逐漸形成,三是系列重大的社會事件的發生。五四運動前后,報刊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很多進步思想和各種作品在報刊上發表,報刊為五四精神的推廣提供了陣地,也為報告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平臺?!缎虑嗄辍飞习l表的作品中就有大量的報告文學。如報道日本帝國主義在山東暴行的《青島茹痛記》,高一涵不滿社會現狀的《皖江見聞錄》,發表于《每周評論》的《一周中北京公民大活動》,發表于《晨報》的《21 日聽審的感想》,《一周中北京公民大活動》報道了五四運動經過,帶有現場感也具有史實的性質,令讀者如臨其境。報告文學作家隊伍在此階段得到逐漸壯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報告文學文體的形成。前一時段報告文學以通訊寫作者為主,在此時段,許多知名作家均參與報告文學的寫作,其中如冰心、茅盾、葉紹鈞、鄭振鐸等,他們多有相應的作品寫作。特別是在五卅慘案發生后,茅盾的《五月三十日的下午》,葉紹鈞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鄭振鐸的《街血洗去后》等集中對五卅慘案及相關的愛國運動進行了全方位的書寫。這些作家的創作形成了一支強有力的創作力量,為報告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創作的內容看,“五四”爆發之后的十幾年里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及社會變革構成了報告文學創作的重要內容。這一時段最為重大的歷史事件莫過于五四運動,在《一周中北京公民大活動》中全面報道了五四運動的背景及全過程。五四運動不久,工人逐漸覺醒,工人運動不斷興起,在20 世紀20 年代的報刊中開始發表關于工人運動的相關報告內容,如《唐山煤礦葬送工人大慘劇》《北京女工的生活狀況》等,1923 年“二七”事件后不久《“二七”慘案》出版,反映了工人轟轟烈烈地反抗軍閥統治的斗爭,1925 年的五卅慘案發生后,引起眾多報刊和作家的關注。與國民革命軍北伐的同時,上海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于1926—1927年先后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施英的《上海工人三月暴動紀實》作了翔實的報告,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1927 年6 月《“四·一二”大屠殺紀實》一文發表,詳細記述了反革命政變的內容。整體而言,報刊的發展、報告文學作家隊伍的逐漸形成,以及歷史事件的發生,成為此時報告文學文體形成的基礎。

如果將此階段認作中國報告文學形成的初步階段的話,那么此階段作為報告文學的基本文體形態是什么樣的呢?從此時較為成熟的創作和文本看,旅行考察類報告肩負起了這樣的使命。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有周恩來的《旅歐通信》,瞿秋白的《赤都心史》,傅雷的《法行通訊》等?!?0 世紀20 年代的旅行考察報告,則在報告性上已有明確的追求,其傳播意識和希望引起社會反響、取得社會效果的意識,在這些作品中都有強烈的表現?!薄?〕這些報告文學作品與表現國內工人運動的報告文學交相輝映,既具有社會影響力又具有美學品格。周恩來于1920—1924 年,寫了50 多篇旅歐通訊,連續發表在天津的《益世報》上,這些通訊介紹歐洲各國政治、經濟危機及罷工等活動,其中《留法勤工儉學學生之大波瀾》和《勤工儉學生在法最后之命運》《英國礦工罷工風潮之始末》等被視為我國報告文學形成期的代表作品。前兩篇報告長達2 萬余字,重點介紹了勤工儉學的由來及留法學生在反動政府迫害下的苦難,介紹了勤工儉學學生同法政府與中國北洋政府的英勇斗爭,是五四運動的一種延伸和發展。作者將這一斗爭以報告的形式介紹給國人,從情節的完整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體現等均具有了報告文學的文體特質。如尹均生所言:“周恩來這一時期寫的長篇通訊內容非常豐富。它不僅報道了中國勤工儉學生的斗爭,而且廣泛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各國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歐洲工人階級風起云涌的罷工斗爭。從形式上說,這些報道兼有政論性和文學性雙重色彩,旗幟鮮明,激情充溢,文字樸實,風格壯麗,堪稱我國無產階級報告文學奠基之作?!薄?〕這個時期,瞿秋白在《晨報》上發表赴蘇聯考察學習的大量通訊報告,后結集為《餓鄉紀程》和《赤都心史》,系統地介紹了作者在蘇聯兩年間的見聞。這兩部作品介紹了蘇聯的經濟政策和文化政策以及工人、農民等社會生活,作者懷著崇敬的心情謳歌十月革命,描繪了偉大革命導師列寧的形象,成為中國文學史上首次描繪列寧的作品。瞿秋白的兩部報告集中的很多作品都具有了報告文學的文體屬性,就文體特殊性而言,超越了簡單的通訊,如作者自身所言:簡直是“獨家新聞”,這兩部作品是“‘新聞記者式’的報告”,〔10〕這是我國首次從文體意義上提出“報告”一詞。

這一時期與此前不同之處,也是對報告文學文體觀念的形成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是,此時報告文學作家在理論觀念上開始對報告文學的文體特征進行思考和論述。以周恩來和瞿秋白的報告文學觀念為代表,他們在進行報告創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對這種文體的特殊之處進行思考和辨析?!笆挚少F的是,周恩來提出了通訊——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和革命性相結合的原則,他的作品做到了真實性、革命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特別強調通訊寫作的宣傳教育作用。這些對于我們今天的報告文學繼承革命傳統,發揮戰斗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薄?1〕周恩來從三個方面闡述報告文學的創作,一是忠于事實,他認為:“我自問那篇通訊中所敘的事實,和我所加的評論,很少的出于我個人的偏見,或者是從他人得來的暗示?!倍且鸬叫麄髯饔?,他認為:“閱者諸君要拿這篇文字作有宣傳鼓吹的意義在內亦可”。三是要有寫作者個人的觀點好惡,以引起讀者的共鳴?!坝浾呱砼R此境,目睹種種慘況,焉能使我對他們不表無限的同情,不致無限的憤慨,不替他們求社會上極大的援助呢?!薄?2〕與之相應,瞿秋白在自己的創作中也有與報告文學文體相關的論述,在《赤都心史》的序與引言中,談到了自己對“報告”的理解,他強調作者情感和個性在報告中的作用和價值。瞿秋白對《餓鄉紀程》的創作境況進行了簡要的描述,在他看來《餓鄉紀程》與一般意義上的游記有著根本性的不同,更不是旅行的指南,其中包括了作者的情感和個中心情,他要通過自己的見聞傳遞給讀者心靈上的信息,而并非單純的奇聞逸事?!?3〕這一時期對報告文學文體所體現的真實性、為政治服務的功能,以及對寫作者個性的強調均為報告文學文體意識的形成奠定理論基礎。

三、報告文學文體成長期(1930—1936)

中國報告文學文體的初步成長期是本節提到的報告文學文體的孕育期與初步成長期的第三個階段,在這一階段,報告文學的文體意識開始由“自在”狀態發展為“自覺”,其重要的標志則體現為此時報告文學理論的引入和本土理論的初步形成,在理論的指導下,報告文學的文體意識得到進一步的“自覺”。1930 年對中國報告文學而言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年份,最為值得稱道的是,中國報告文學得到了正式的命名,盡管這一命名還存在諸多的爭議和不足,但其在報告文學發展史上的意義不容忽視。在1930年2 月10 日《拓荒者》第1 卷第2 期上,刊登了馮憲章譯的日本作家川口浩寫的《德國新興文學》一文。文章指出,基希在經歷了長年的新聞記者生活才能夠創作出一種全新的文學形式,這種文體的獨特性即在于對所發生的事件的真實記錄,“即以新聞記者的簡潔的話,將生起的事件依原狀留在紙上?!薄?4〕“列波爾達知?!笔堑抡Z報告文學“Reportage”的音譯,1930 年3 月1 日《大眾文藝》上刊發了陶晶孫譯的日本作家中野重治的《德國新興文學》一文,其中說:“該羞(即基?!撸┛烧f是新型的無產階級操觚者,所謂‘報告文學’的元祖,寫有許多長篇,而他的面目又在這種報告文學隨筆記行之中?!薄?5〕這種說法是我們現在能見到的已知最早的關于“報告文學”的提法。這種文體的引入,直接引起了左翼作家聯盟的關注,1930 年8 月4 日通過的“左聯”執委會決議《文學運動新的情勢及我們的任務》號召“創造我們的報告文學”。自此,報告文學從一個概念進入真正的創作之中,一方面一些理論家積極譯介和闡釋報告文學理論,一方面作家積極進行報告文學創作,在理論與創作實踐的互相映襯下,報告文學得到了成長與發展,報告文學的文體觀念逐步形成。

此階段的第一個特點是,大量譯介國外的報告文學理論和作品。國外大量報告文學理論的翻譯,對中國報告文學文體觀的形成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就文學創作而言,產生較大影響力的,如基希的《秘密的中國》,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這兩部作品都是以中國為題材,它們對中國早期報告文學創作產生重要的影響,也直接影響了作家、理論家對報告文學文體最為直觀的認知,很多創作者開始以這兩部作品為標榜進行報告文學創作。國外譯介的報告文學理論,對中國報告文學文體的形成產生更大的影響,其中如基希的《報告文學之社會任務》,塞爾維亞·T·巴克的《基希及其報告文學》,法國彼愛爾·墨林的《真理所冒的風險》,日本川口浩的《報告文學論》等,理論的豐富和充盈直接對我國報告文學觀念和創作產生積極的助推作用,這種理論與創作的同步,直接促進了中國報告文學的發展,也顯示出報告文學發展初期的文體優勢。

此階段的第二個特點是,促進了中國報告文學創作的發展。在“左聯”的倡導下,此階段的報告文學創作走出此前的無序創作狀態,而開始進入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狀態。在“左聯”的倡導下,《文學導報》《北斗》《文藝新聞》等報刊,開設《速寫》《報告文學》等專欄,開始積極組織和發表報告文學作品。1932 年由阿英主編、南強編輯部編輯的《上海事變與報告文學》出版?!斑@是首次冠以‘報告文學’名稱的書,使這一名稱由此確立起來,明確地成為一種文學體裁?!薄?6〕阿英在為該書寫的“代序(一)”中,論及報告文學的性質,他認為:“報告文學的最大的力點,是在事實的報告”,在文體區分上他將報告文學與傳統的散文相比較,認為報告文學與近代的散文有著同等的文體地位,但報告文學并非散文從屬品。有意識地組織報告文學創作成為此時報告文學創作的重要特征,1936 年報告文學界組織發起“中國的一日”征文活動,征文的目的在于,“韜奮說:這是一次很活潑的形式,可以通過它來反映全國各地民眾抗日的要求,與當局的不抵抗政策作一對照;也可以向讀者介紹在這個國家生死存亡時全國的黑暗面和光明面?!薄?7〕此次征文引發全國強烈的反響,不僅宣傳了報告文學這種新的文學樣式,更促進了我國早期報告文學創作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此時創作出了我國報告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報告文學作品《包身工》,它是夏衍依據自己接觸的包身工題材而創作的報告文學,發表于1936年《光明》創刊號?!栋砉ぁ返陌l表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人們對報告文學文體的真實性特征的認知,《包身工》告訴作家和讀者,報告文學的創作需要深入一線采訪、體驗生活,掌握大量的一手材料,要確保真實性。真實性是報告文學的基礎,也是報告文學的生命力所在。

此階段的第三個特點是,理論界形成了對報告文學文體觀的理論關注和論爭。在接觸新的文體的過程中,中國的理論家對報告文學作為一種新的文體形式的性質、特點及功能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探討。特別是在引介國外的報告文學理論的過程中,理論家集中對報告文學這種新的文學樣式的文體屬性進行了思考和討論,形成了中國報告文學史上關于報告文學文體問題的第一次學術爭鳴。討論聚焦于報告文學的文體屬性,重點區分報告文學與小說、戲劇以及散文等文體之間的區別,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討論,一是討論報告文學與一般意義上的狹義文學作品之間的區別,特別是與小說、詩歌等文學屬性強的文體之間的關系。二是討論報告文學文體與散文、雜文等文學屬性不強的文體之間的關系和差別。這種具有差別性的論爭直接導致人們對報告文學文體的理解,表現在具體的創作中,“就形成了‘新聞性’與‘文學性’等方面的內在沖突而影響、制約其發展?!薄?8〕關于報告文學“真實性”與“文學性”的爭論最為分明。胡風、周鋼鳴、魏猛克、夏衍等認為報告文學不是純文學,不允許“虛構”“想象”等因素融入,而應該如新聞一般強調報告文學的“真實性”與“政論性”。從夏衍的《包身工》中可以看到,這種觀點對真實性的強調,而這種觀點也強調報告文學作為一種新文體它自身對社會革命和政論的關注,它應該具有革命性,反映社會疾苦和最底層人民的遭遇和反抗。與之對應,另一種觀點的持有者主要代表有茅盾、袁殊、以群等,他們將報告文學看作小說、戲劇那樣的純文學或“狹義文學”進行理解。茅盾認為:“好的‘報告’須要具備小說所有的藝術上的條件——人物的刻畫,環境的描寫,氛圍的渲染等等?!薄?9〕持這種觀點的作家、理論家強調人物刻畫的“塑造典型”,這樣便增強了報告文學文體的“文學性”,但同時也淡漠了報告文學的“政論性”。

結語

報告文學作為中國近代萌生的具有時代性的一種獨特文體,在19世紀末從中國古代文學中孕育而出,同時融合了近代東西方文學藝術與工業化發展的諸多要素,最終為我所用,在中國大地上成為一種獨立文體,逐步成長發展起來。本文主要就1898-1936 年我國報告文學文體發展和演進的路徑做了一次整體的考證與概述,以期通過縱向的歷時性梳理,對中國早期報告文學文體孕育與發展情況進行描述與總結,展現中國近代社會發展時期,報告文學作為獨立文體的發展風貌及其所體現的相應的文體觀,由此為今后進一步探究中國報告文學文體發展諸問題提供翔實而有效的理論參考?!?/p>

猜你喜歡
報告文學文體創作
充實中國報告文學的理論一翼
輕松掌握“冷門”文體
文從字順,緊扣文體
中國青年報告文學作家創作會舉行
《一墻之隔》創作談
陣痛與激情:1979—1989年的災難報告文學
若干教研文體與其相關對象的比較
創作隨筆
淺析如何寫好報告文學
創作心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