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覺為師茶行者·覺語

2024-05-07 13:31
鳳凰生活 2024年4期
關鍵詞:茶湯茶道飲茶

以覺為師

斃語請我寫團扇。我問寫什么?她說“以覺為師”、“無盡藏”,一聽就是有故事的人。從小在練功房、舞臺上長大,后來擔任過舞臺劇演員、雙語主持人、平面模特的她,曾為了藝術理想南來北往,輾轉漂泊。她從有到無,又從零開始,每每絕地求生,開啟自己的全新領域?!盁o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最后終于在茶道中安定身心,心無旁騖。她稱當下的自己,是一名虔誠的“茶行者”。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因為千帆過盡,她更有閱世閱人的資本。以茶對鏡、借水澄心的她,于專注中熏習,在覺茶中澄澈,與茶一般活絡安然而又不拘一格。她師承臺灣茶道世家、“無諍”、“覺茶會”創始人劉育奇先生,在茶道中體驗生命的蛻變與升華,躬行茶、水、器、境、人合一于心,破除定見,不知不覺便成就了全新的自己。她說茶之道即是人之道,茶湯的境界即是生命的境界。既受惠于茶,便用一杯茶湯布施、回饋蕓蕓眾生,即借茶之名,修己安人。

日居月諸,覺語跟師十年,緩慢而恭謹的,從學生走成了老師。十年后的今天,她帶著游學者重走曾經熟悉的茶山,感慨著土壤的漸漸貧瘠,痛惜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她越發感念過去跟師父走山丈量過的每一寸土地、感受過的每一處清幽的山嵐。懷想當時的綠野風煙、平泉草木,還有先生曾經邊走邊講的字字句句,堅定她作為“茶行者”的信心,希望把心底催生的那些美好和天開圖畫般的美景一并留住。而接續衣缽成為“老師”后,更代表真正的承擔與傳習,更意味著要不斷精進,終身學習。

這個行業魚龍混雜,每每受到質疑時,她總記得師父說:不貴汝行履,但貴汝見地。更需要澄澈身心,清明頭腦,遵循自然與節氣,回到天地與陰陽之道,從而“以覺為師”,映照萬物。

茶禪一味

覺語師承的“覺茶”體系貫穿儒釋道傳統經典,從無茶入茶,體茶禪一味,證內外和合,向先人致敬。

因禪宗與茶的融合,遂衍生“禪茶一味”的理念與禪茶流派。早在魏晉時期,禪寺僧人飲茶已蔚然成風?!稌x書·藝術傳》記載:“日服鎮守藥數丸……時飲茶蘇一二升而已”。自唐代皎然、齊己、貫休、百丈禪師而下,皆茶禪兼修,宋代蘇東坡、黃庭堅、惠洪、圓悟克勤禪師等人接續衣缽,又東渡日本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傳習弘揚。皎然率先提出“茶道”概念,致力于“飲茶修道、飲茶修禪”,把道家的羽化成修道、佛家的禪定頓悟、儒家的中正仁和融會貫通于茶道之中。他的禪詩“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蕪看茗歸……外物寂中誰似我,松聲草色共無機”以及“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等,空明澄澈,一派禪機與畫境。貫休詩中亦有“藥轉紅金鼎,茶開紫閣封”等與禪茶相關的主題。一代大家蘇軾更體悟“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的日常真諦,心向自然,證萬物有情。

而無論陸羽的“精行儉德”、蘇軾的“致君堯舜”、宋徽宗的“致清導和”、斐汶的“其功致和”,或盧仝的“便為諫議問蒼生”,都可見古代士子茶人對于“仁和中正、禮敬儉德”的理想品格之追求,以及心系蒼生的悲憫寬博之心,這大概才是行茶的正道與通途。

而以小見大、道在萬物,一花一月見樓臺,唐代趙州從諗禪師用“吃茶去”的機鋒,告訴修行者,大智慧即在生活之中,在瑣碎的日常之中。覺悟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接地氣于尋常實踐。宋代著名詩僧惠洪云“煙云掃盡詞傳意,知見不生情透塵……露芽便覺如浮雪,品坐同分一盞香?!北闳缭圃谇嗵焖谄?,亦道出茶道與禪道的“平常心”境界。

鑒茶與覺茶

覺語說,古人所謂的“冬喝武夷夏喝尖,二八兩月喝竹蘭”,其實都離不開天地陰陽之道,也是遵循自然的平常心。冬天喝炭火焙的烏龍、大紅袍,可以驅寒。而夏天要喝有生發之力的茶,比如碳培綠茶、生普、白毫銀針,白牡丹等,既能帶來清明之氣,又能幫助身體發汗排濕。

茶山游學多年,覺語一直貪戀走在山谷中的那種草木蔓發的清幽之氣,是一場身心的浸潤與洗禮。她說修道的武夷人如煉丹制藥一般制茶。光武夷山茶名就很有意思,像不知春,不見天,半天腰,一線天,千年矮,萬年青,鐵羅漢,金佛,白雞冠,水金龜,老君眉,百瑞香等等,各個形象生動,讓人會心而笑。比如“不知春”,是因茶樹基本都在春天發芽,而這個茶的發芽期卻在四月底五月初,慢悠悠的,不必著急迎春,更見姿態與風骨。而“不見天”、“一線天”,都指的是茶葉生長的險峻地理位置?!拌F羅漢”,則是茶喝到身體里的感斃,茶氣走四肢,如金剛羅漢護體。而“金佛”則有明亮而入定的感覺,似乎可以感知茶與經絡的走向,喚醒身體誠實的覺知,一超直入如來地。

問起鑒茶的標準,覺語說:觀、聞、品、潤、覺。初學茶時常常沉迷于香氣、陳韻以及變化層次,比較接受又香又暖、直入人心的武夷巖茶,卻喝不懂生普的妙處。當直覺排斥不喜歡的茶時,老師只說“倒滿”,一次次用心喝茶。慢慢便打破狹隘的知見,感受到茶的世界竟如此寬廣、多變、無界。如今,日日都是好日,入口都是好茶。從執著于有形有相到體味無形無相,不需要問詢具體茶名,只要以自己敏銳的覺受去細細體量。在定點注水、在自由旋轉的茶水與化境中,萬千心法暗合陰陽,能感知茶之清明、能化、下行、放松、安定,這也便是評判一款好茶的標準。就像為人一般,中正平和、仁者無敵,自然具有內在的蘊藉、渾厚之力,而不做浮華、諂媚的茶。

說話間,覺語拿出一罐鮮見的老綠茶,她說這是來自星星的茶,出處竟是白沙隕石坑,已經51歲。肉眼看上去完全不像綠茶,深褐轉黑,帶一點舊舊的陳香,醒潤出湯后卻寬厚無比,口感潤甜,瞬間頭腦與身體一般,又暖又清晰。

覺語又取用一款箬葉包裹的橢圓形安茶,只見緊壓在竹簍里的茶葉內飛和腰票早已沾染茶色,寓示著深深的時代感與歲月故事。據說清末民初時嶺南盛行瘟疫,當地中醫就用安茶作為藥引,藥到病除,被當地人譽為“圣茶”。乾隆時期成書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此茶能清骨髓中浮熱,陳久者良?!?/p>

最早的茶飲確實有藥用目的。傳說神農氏在嘗百草時,即發現茶葉具有清涼解署的功效。中醫早就發現了茶的藥性,認為飲茶可安定人的五臟六腑。好茶的整個加工過程大多應和四季與節氣,經歷春發、夏化、秋聚、冬眠,就像萬物生長一般。古人惜物,不像現代人崇尚只采茶尖,而古人常擇有一定成熟度、連梗帶葉但并不粗老的茶青。安茶即如此,制作時亦連梗帶葉經曬萎凋后稍加揉捻,再進行蒸曬后壓緊裝在鋪好箬葉的小竹簍內,并放入烘櫥內烘干,使凝結成橢圓形塊狀,即依竹簍容量成型。每一泡還可配適量剪成小塊的箬葉,因為它與茶長久相依存,脾性相投。這樣的茶湯入口便有豐富的參香、藥香、豆香以及微微檳榔香,這也是天地、自然與時間之妙,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茶湯與日常

茶人對于水與茶湯的講究就更多了。借水澄心,水亦是最訓練心性的法門。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謂:“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迸莶钑r,心不離水,一心不亂。忌斷脈湯,注水不暢,如血脈不通。更忌大壯湯,快瀉而深積,力度過大。而嬰湯、百壽湯為最適中。晚唐蘇虞《十六湯品》更有細致描述。

有著最精致優雅日常的宋人,對茶湯是十分講究的。蔡襄《茶錄》云:“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固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辯,故日候湯最難?!饼嬙⒏蜗笥涊d:“初滾為蟹眼,漸大日魚眼?!庇X語問老師,如何判斷煮水的溫度,師說觀茶煙升起的速度,聽水在將沸未沸、大沸時的聲音。不由想起谷崎潤一郎說,茶人在聽到水沸聲時,就聯想到山上的松風。茶湯亦呈現出人與自然的真實生命狀態,物我相合。

精謹如宋人,連杯盞都是有講究的。如“九色名瓷”:“一作秘色,一作粉青,一作梅子青,一作紅窯變,一作黑色,一作白色,一作米黃冰裂,一作天青,一作兔毫?!倍际乔鍧櫵貥愕耐庥^,正是如今流行的極簡風。覺語則喜歡“玉瓷”系列。她說和茶一樣,器物也是矛盾共同體。白瓷方便辨識茶湯的顏色,看似冰冷但觸感溫潤。她用的允執杯圈足高而穩,捧在手里喝茶可以讓人更專注。而大杯飲茶,一次即有足夠的量,在連續品飲過程中,更方便讓茶進入身體深處,“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關于品茶時的背景音樂,覺語推薦古典鋼琴、梵唄、古琴,或僅僅是簡單的誦經,重在讓人心性安穩、專注、恭敬。她一直記得止止庵中的一句話:琴不在人,聽不在音,心法兩忘。

對覺語來說,與茶相輔相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還有瑜伽,乃是2008年結緣的。與茶一般,瑜伽也是身心修煉的一部分,一旦相遇,便再無間斷。她練習的三瑜伽,沒有多余動作,一氣呵成不停留、不花哨,重在身體、氣息、意識三合一的流動,暗合茶道的“動中祥”,致力于流動中的放松與冥想,在流轉中提升專注與能量,這也是身心訓練的法門。茶人的修為與瑜伽一致,著力即差。若有煩擾,放下便是。

在沉寂的缽聲中,在周遭的暮色四合中,眉目清寧的覺語提到茶行者的追求即四字:“凈,靜,敬,境”。不經意間抬頭,窗外的梅花靜靜開放,令人身心如洗?!安恢靡槐?,惟煎兩碗茶”,今夕何夕,把盞問茶,同此對梅花。一霎身心虛閑,便是羲皇上人。

猜你喜歡
茶湯茶道飲茶
體驗茶道魅力
論新時代中國茶道精神
飲茶養生De四季區別
茶道人生
從一杯茶湯啟程(組詩)
一字蝕骨
《茶道六百年》
四季飲茶與健康
茶湯與金屬離子絡合反應的研究
茶湯養出俏精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