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甘肅地方高校非遺通識課程資源開發研究

2024-05-07 12:03楊志新
秦智 2024年4期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識教育課程開發

[摘要]甘肅長期以來積累了豐厚的非遺資源,甘肅非遺所具有中華文化的一體性和民族文化交融性,使其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課程資源開發的最佳選擇。甘肅地方高校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非遺通識課程開發不僅可以厚植青年學生愛國意識、增強“五個認同”,而且對于高校通識教育的本土化以及非遺校園傳承和保護都極具重要價值。甘肅地方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非遺通識課程資源的開發要圍繞培育共同體理念確立課程目標,深入挖掘課程內容,以“課程+”為途徑開展通識教育,并做好課程制度和課程實施保障工作。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甘肅地方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識教育;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A811.6?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19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戰略部署,將其確立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并進一步指出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因此,開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課程資源,是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迫切需要。

甘肅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素有“河岳根源、羲軒桑梓”的美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多民族文化互融共生的文化生態,積淀了豐厚的非遺資源。但學界關于甘肅非遺資源思政價值的挖掘處于薄弱環節,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非遺資源課程的開發還未起步。本文立足甘肅地方高校,以甘肅非遺為資源,系統闡釋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培育的地方高校本土非遺通識課程開發,并提出實踐性路徑。

一、甘肅地方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非遺課程資源開發的可行性

甘肅位于中國的幾何中心,地處黃河上游,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中原文化與西部文化、華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匯地,見證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進程。

(一)甘肅具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積淀

早在20萬年前,甘肅境內就有了人類的活動跡象。七八千年前,甘肅先民創造了燦爛的大地灣文化,大地灣文化是傳說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開創輝煌時代的真實展現,是甘肅遠古時期文明的代表。周王朝的先祖從慶陽興起,開啟了中華民族以農為本的道德禮儀之邦。秦王朝的先祖從天水、隴南隴東崛起,統一六國,開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一體的政治、文化格局。漢武帝時期至唐朝,絲綢之路讓河西走廊再度興盛,推動了古長安的繁華。元朝始設甘肅行省,作為西北軍事重鎮和咽喉要道也為清朝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

甘肅又是多民族聚居區,和諧共生,文化互融?;赝麣v史,甘肅先民除漢族外,還有西戎、狄、羌、匈奴、羯族、吐蕃、黨項、蒙、回、藏族等等。經過世代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現有漢、藏、回、蒙古、哈薩克、土、滿、維吾爾、保安、裕固、東鄉等多達54個民族。

(二)豐富的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課程資源開發的最佳選擇

甘肅豐厚的人文底蘊生成了豐富而多樣的非遺文化,截至2022年擁有花兒、環縣道情皮影、土族格薩爾3項世界級非遺名錄;太昊伏羲祭奠、七夕節等83項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崆峒派武術、民勤駱駝客等493項省級非遺名錄。甘肅省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1]。

甘肅非遺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體現,是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地方文化資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課程資源開發在講好各民族共創中華的同時,內容上還要聯系當地實際以突出地方性;同時還要注意與專業的貼合度與教育對象之間的契合性,從而尋求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最佳的切入點。甘肅非遺“其民族性既表現為各個民族非遺的獨特性,又表現為民族之間非遺的共融性”[2],其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多元一體的面貌,無疑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課程資源開發的最佳選擇。

二、甘肅地方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非遺課程資源開發的必要性

甘肅非遺是華夏文明的生動體現,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重要文化資源。

(一)甘肅非遺有利于厚植大學生愛國情懷,增強“五個認同”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高校更肩負著培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地方應用型人才。要深挖地方文化資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找到地方性名片,太昊伏羲祭奠、女媧祭奠以及軒轅故里傳說等,這些非遺項目是甘肅作為華夏文明搖籃的民間記憶、也是同一根性的文化記憶;甘肅花兒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互融的鮮明表征,是甘肅民眾守護的中華民族精神家園;黃河水車制作技藝凝聚著黃河兒女生生不息的奮斗精神;紅色故事、抗戰歌謠、紅色剪紙是跟著中國共產黨,堅定社會主義道路的精神守護。甘肅非遺不僅有利于增強當代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對于增強“五個認同”更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有利于實現高等教育改革,實踐通識教育本土化

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通識教育的理念最早是從西方引入的“舶來品”,照搬西方只會水土不服,因此需要實現通識教育的本土化。通識教育關注學生全方位發展,以提升學生素質為己任,以培養合格公民為落腳點。任何教育都是與價值相關的,不存在無政治的教育,“高校的通識課程不應該只是對過度專業化的糾偏,而是肩負著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使命,肩負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人才支撐的使命”[3]“我們要借鑒西方通識教育改革的智慧并結合中國的特色構建通識教育新體系與生成通識教育實施新思路,把握中國高校通識教育發展的脈絡,融入中國元素”[4]。甘肅地方高校要在本土非遺中挖掘表征中華民族的文化資源,凝聚中國特色和經驗,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非遺通識課程資源開發有利于實現高校通識教育本土化的教育改革。

(三)有利于實現非遺傳承和保護

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學校作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陣地,在非遺保護中有能力更有責任發揮其重要作用,利用人才優勢和教育資源優勢,積極開展非遺研究、保護、教育工作已成為時代的要求?!狈沁z保護是我國文化特色教育事業的創新,明確非遺教學理念、非遺進校園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建立長效機制將學校非遺教學優勢打造成學校的文化名片,朝著優質化、品牌化方向可持續發展。甘肅地方高校作為區域文化中心,對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肩負著為培養地方應用型人才的重任,也是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

三、甘肅地方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非遺課程資源開發路徑

甘肅地方高校要深入挖掘地方非遺文化資源,積極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非遺通識課程,是教育重任,也是時代之需。

(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非遺通識課程目標

甘肅地方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非遺課程的開發應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目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具體來講就是“指以學生為教育對象,培養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認知和價值理念,不斷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在此基礎上將愛國主義情感轉化為愛國行動,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并從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利益的角度去思考、解決現實問題的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教育實踐活動”[5]。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課程目標,可以分解為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認識和價值理念的認知、增強學生“五個認同”,能夠使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轉化為具體實踐三個層次。

(二)深挖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確立課程內容

《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民族地區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促進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币虼?,課程內容要以能夠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為課程內容,比如世界級非遺名錄甘肅花兒,洮硯制作技藝、環縣道情皮影;國家級非遺名錄太昊伏羲祭奠、軒轅皇帝傳說、剪紙、黃河水車制作技藝等。另外,各專業可結合與專業的貼合性以及師資情況開設非遺通識必修課程,認真研究課程模塊,確立教學目標和授課內容;學校也可以根據學生興趣聘請有非遺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老師開設全校非遺通識公選課,以期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非遺課程教學目標。

(三)以“課程+”為通識教育路徑

課程教學是思政教育的重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課程開發在做好專業教育中的必修非遺通識課程開發、選修非遺通識課程開發的同時,也要注重把實踐課的融入,以“課程+”為通識課程的教育路徑,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走深走實,真正達到課程目標的實現。實踐課包括組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非遺社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還可以聘請相關非遺傳承人進校舉行講座,開展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展覽、比賽等,利用寒暑假布置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實踐性作業,實現全方位的通識教育。

(四)做好課程評價和課程保障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入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引導確立科學的育人目標,確保教育正確的發展方向”,教育評價對教育的導向和診斷作用不言而喻。同樣,科學的評價對于課程目標的實現意義重大,學校要建立科學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非遺通識教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注重過程性評價以及學生教學評價,并據此不斷改進教學安排。學校要聽取師生意見,學習其他高校行之有效的教學管理制度,不斷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非遺通識課程的評價體系,對課程、修讀方式以及修讀時間要有科學設計,并建立相應的保障體系。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并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闡明“兩個結合”的基本內涵和實踐意義。甘肅地方高校開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非遺通識課程資源開發就是“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具體實踐,要利用本土優秀文化資源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向更深層次邁進。

參考文獻:

[1]施愛萍.甘肅非遺出彩“蝶變”的背后[N].甘肅日報,2021-7-14:4.

[2]程金城,周奉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類性、族群性和地域性——以甘肅非遺為例[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5):2-8.

[3]倪雄飛.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及其啟示[J].煤炭高等教育,2021,39(4):113-119.

[4]李靖蕓.錦上添花的“痛”與“通”: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的困境與未來[J].煤炭高等教育,2022,40(2):29-35.

[5]任玉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成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基于CIPP模式和知信行理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2):209-218.

基金項目:2020年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一般項目,項目名稱:甘肅地方高校非遺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實施(項目編號:GS[2020]GHB4644)

作者簡介:楊志新(1978.8-),女,回族,寧夏靈武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西北民俗和非遺保護。

猜你喜歡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識教育課程開發
1912至1949年期間中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化
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形塑與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研究
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
《電子商務網站實務》精品課程建設探討
團結穩疆視閾下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考
基于專業核心能力的機械類課程開發
工程教育認證模式T的人才培養模式
工業機器人現場編程工學結合課程開發
應用型本科院?!巴ㄗR教育”的教務管理及對策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