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則》《文章精義》的宗經觀與宋代文話發展

2024-05-07 02:09唐小媛
雨露風 2024年3期
關鍵詞:五經劉勰理論

魏晉時期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文章學論著,體大思精,對后世影響深遠。然而此后文章學發展一直處于相對低落的時期,直至宋代,專論文章的獨立著作開始涌現,文章學才正式成立?!段膭t》和《文章精義》是宋代理論性文話的代表著作,其理論體系基本完備,包含文氣論、文境論、文體論、文術論等多個方面,為后世文話深入發展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其中的宗經觀趨于成熟,集中體現了唐宋古文運動以來形成的豐富內涵。本文擬對《文則》和《文章精義》中的宗經觀進行深入考察,探析兩書在宗經觀方面的理論總結及其對宋代文話建構所作出的理論貢獻。

一、宗經觀的演變歷程概述

推崇六經的這一傳統早在先秦時期已初見端倪。郭店楚墓竹簡中有《六德》一篇,其上曰:“觀諸《詩》《書》則亦在矣,觀諸《禮》《樂》則亦在矣,觀諸《易》《春秋》則亦在矣?!盵1]《禮記·經解》中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凈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盵2]重在論述六經的教化功能。荀子《勸學》篇曰:“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盵3]荀子認為學習開始于誦經,并已經看到六經在內容風格上各有其獨特之處。

及至漢代,揚雄《法言·寡見篇》曰,“或問:‘五經有辯乎?曰:‘惟五經為辯。說天者莫辯乎《易》,說事者莫辯乎《書》,說體者莫辯乎《禮》,說志者莫辯乎《詩》,說理者莫辯乎《春秋》?!?。[4]《樂經》是否為上古音樂曲譜及其散佚問題暫且不提,但漢代及之后的學者在論述經典時越來越多地以五經并稱則是事實。揚雄此處所言即是如此,他指出五經已窮盡天地萬物人類社會變化之理,其對于五經特點的認識較荀子而言更為準確。

將宗經思想與文學發展聯系起來并進行理論闡釋的是南朝時期的劉勰。他在《文心雕龍》中將《宗經》一篇納入“文之樞紐”這一部分,系統論述了他的宗經思想?!叭龢O彝訓,其書言經。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揚子比雕玉以作器,謂五經之含文也?!盵5]劉勰首先肯定了經典在洞察本原、發明圣意方面絕對正確的地位,最后闡釋了五經在為文方面所起到的典范作用,包括文章情感、藝術風格、敘事、義理、體式、文辭等六大準則。并在之后的闡述中詳細剖析了五經的文章特色。在《文心雕龍》總論五篇中,《宗經》位處第三。其前有《原道》《征圣》,其后有《正緯》《辨騷》。因此在理論建構中,劉勰實際上將“宗經”看作是“原道”和“作文”之間的一個橋梁。一方面他重視經典對“道”的闡述和發揚,另一方面又關注到經典在為文方面的典范性??梢哉f,宗經思想到劉勰這里已日臻成熟。

唐代孔穎達奉詔主持編定的《五經正義》是一部闡釋經典的集大成之作。為適應政治需要和文化變遷,唐代“五經”的內容與漢代又有所不同?!段褰浾x》基本繼承并鞏固了傳統儒家經典的文論思想。洎乎宋代,朱熹為《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四書作注。朱熹去世后,“四書”被朝廷列為官書,地位極大提升。由此經典的范圍擴大為四書五經。在論及經典與文學的關系時,以朱熹為代表的道學家幾乎否定了文學的藝術特質,認為文只是道的載體,“作文害道”;而蘇軾、歐陽修等人的文學主張則較側重于文學的審美特征。宋代的宗經思想也就體現出這種重文與重道之爭中。

通觀宗經觀的形成發展歷程可知,經典的范圍一直是變動不居的,宋代以前以五經為核心,宋代以后以四書五經為核心。經典最開始受到關注的主要是其政教作用,經劉勰闡釋后,原道、征圣、宗經的理論路徑被基本確定下來,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經典在道與文之間的溝通作用得以突顯,宗經成為后世論文的一個重要原則。但除劉勰《文心雕龍》之外,有關宗經的論述都較為分散,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一工作還有待于南宋后期開始出現的文話著作來完成。

二、《文則》與《文章精義》的宗經觀

時至南宋,由于古文運動的優秀實踐和理論探討需要從理論上總結唐宋以來探討的基本問題,文話著作應運而生。王水照認為,宋代文話從體制類型上來說基本完備,從理論上來說探討了各個方面,因此宋代是文章學的成立時期[6]?!段膭t》和《文章精義》則是這一時期理論性著作的代表成果。這一時期的理論在諸多方面還有待后世進一步深化,而對于文章本體論的重要問題,《文則》與《文章精義》所呈現出的宗經觀相對來說已較為成熟。

(一)共通點:認同經典與道合一

在經典與道的關系上,陳骙和李涂都肯定經典的崇高地位,認為經典與道合一。陳骙首先論證了這一問題。陳骙開篇曰:“六經之道,既曰同歸,六經之文,容無異體。故《易》文似《詩》,《詩》文似《書》,《書》文似《禮》?!盵7]5在《文則》中,六經的范圍固定為《易》《書》《詩》《禮》《樂》和《春秋》。從《文則》后面對于六經的分析可以看出,陳骙準確認識到了六經在為文方面的獨特之處,認為六經作為文章在呈現上或有不同,但其文章體式也有共通之處。這種共通性正是六經在內核上的一致性所賦予的。陳骙又對六經內核的一致性進行了進一步闡述,反駁了六經并不互通的說法,“或曰:六經創意,皆不相師,試探精微,足明詭說……”[7]5“大抵經傳之文,有相類者,非固出于蹈襲,實理之所在,不約而同也。略條于后,則可推矣”。[7]36陳骙肯定六經之間的“意”共通的。不能因為六經的崇高地位而認為其相互之間并無關聯。

李涂同樣在開篇就經典與道的關系進行了闡述:“《易》《詩》《書》《儀禮》《春秋》《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皆圣賢明道經世之書,雖非為作文設,而千萬世文章從是出焉?!盵8]59在《文章精義》中,經典的范圍則包括四書五經。李涂肯定了經典在闡發“道”方面的權威性:“六經是治世之文,《左傳》《國語》是衰世之文,《戰國策》是亂世之文?!盵8]59表明李涂講求經典與文章時,更看重六經的社會政治功用。

六經與道既然合一,那么經典的表述就是“道”的自然流露,而文章要學習六經,因此“文出自然”則是作文的一個重要法則?!段膭t》曰:“……是以古人之文,發于自然,其協也亦自然,后世之文,出于有意,其協也亦有意?!盵7]6陳骙強調六經之文皆出于自然。六經為文發自本心,其行文亦行云流水,自然曉暢。而《文章精義》則曰:“《選》詩惟陶淵明,唐文惟韓退之,自理趣中流出,故渾然天成,無斧鑿痕。余子正是字煉句鍛,鏤刻工巧而已?!盵8]79李涂論文首推韓愈,他認為韓愈作文皆從“理趣”中出,包含了充沛的義理情致,因此文章一氣呵成,自然流暢。

(二)不同點:經典與文的關系

在經典與文的關系方面,《文則》和《文章精義》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觀點。首先,從理論上認識六經與文的關系,陳骙認為“六經皆文”,強調了文章的主體地位:“六經之道,既曰同歸,六經之文,容無異體。故《易》文似《詩》,《詩》文似《書》,《書》文似《禮》?!盵7]5陳骙將六經看作文章典范,敏銳地觀察到六經在文章寫作和風格上的獨特之處,并從中總結出為文法則?!段膭t》末尾闡述了陳骙的文章流變觀:“唐虞三代……自然成文。降及春秋……咸有古義……自后不然……所謂代言,與夫奏上之體,俱失之矣……”[7]46縱觀散文發展歷程,從上古三代到春秋時期再到后世,陳骙認為文章的發展呈現出逐漸追求辭藻華麗而忽略文章本意表達與文章體式的過程。因此《文則》對六經的分析重點落在文章的文學性上。

而李涂論文雖然推崇韓愈,但在六經與文的關系上并未完全接受韓愈的論文思想。李涂認為:“……皆圣賢明道經世之書,雖非為作文設,而千萬世文章從是出焉?!盵8]59李涂的“文以明道”,將文章看作明道的工具,其學習經典重在強調經典的思想性。又曰:“退之諸文,多有功于吾道,有補于世教?!盵8]64李涂論文更重視文章的政教作用?!段恼戮x》的獨特之處在于,其論文雖提倡經典,但在分析時又囊括了唐宋古文家的文學創作,《文章精義》一書中近半數都在探討唐宋諸家文章,更貼合當時文壇創作風貌。李涂認為“經典”概念是變動不居的,只要文章內在充盈,皆有可能成為“圣經之文”。

在不同的論文思想下,《文則》和《文章精義》在探討六經對文章的具體指導層面也體現出差異?!段膭t》重在以六經為典范分析其為文之法,對于文章修辭研究較為系統,包括修辭理論和手法等多個方面,研究深入細致?!段恼戮x》側重分析文章的思想性,因此在作家修養、文章風格等方面都有精彩的論述。著名的“韓如海,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潮”[8]62即出自此。

總的來說,《文則》和《文章精義》在經典與道的關系層面觀點較為一致,而在經典與文的關系層面,陳骙論文文道并重,強調六經的文學藝術性,李涂論文道勝于文,強調六經的思想性。二者各有側重,并在各自方向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論述,共同構成了宗經觀的內涵。

三、《文則》與《文章精義》宗經觀的價值

唐宋時期是散文發展新變的重要時期。宋代重文的統治政策、科舉教育的興盛直接促進了文章學的蓬勃發展。唐宋古文運動實績突出,積累了豐富的內容,需要進行總結。除此之外,詩話、詞話的出現也促進了文話的發展,理學的興盛從理論角度進一步促進了散文總結的發展。由此觀之,南宋時期出現的以《文則》和《文章精義》為代表的理論性文話著作是散文發展歷史進程的必然產物。它們致力于總結唐宋古文運動以來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并對唐宋古文進行初步評價,體現出文話出現之初在理論層面的努力探索與建構。這一時期文話著作涉及的內容包括文道論、文氣論、文體論等,文章學的理論體系在此時已經基本形成,其相關理論還有待于后世進一步深化。

宗經觀作為有關文章本體論的重要問題,歷經劉勰、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古文大家的探討與突破,在宋代已臻于成熟。四庫館臣評價《文則》:“文章句法,推本六經矣,茲其權輿也?!盵9]234又評價《文章精義》:“其論文多原本六經……持平之論,破除洛、蜀之門戶,尤南宋人所不肯言?!盵9]239皆突出宗經觀在兩書中的重要理論地位。在宗經觀的指導下,《文則》和《文章精義》分別對六經的文學特性和精神內涵進行了較為深入的闡發。它們以宗經為出發點溝通文道,嘗試建立起文話的理論體系,開啟了古代文話發展的新格局。宋代文話繼劉勰《文心雕龍》后,以宗經觀為指導進行了文章學的理論建構和系統闡發,同樣是文章學成立的重要標志。后世文話在一定程度上都沾溉于此。明末復社領袖張溥提出的“尊經復古”的文學主張,在當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清代桐城派作為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同樣提出“文本于經”的理論主張。雖然明清時期宗經主張的提出各有其時代背景及政治意圖,同時也結合當時實際有所發展,但宗經觀的基本內涵已不出宋代文話所囊括的范圍。

四、結語

宗經思想經歷先秦至魏晉時期眾多文學批評家的闡發,在劉勰《文心雕龍》中首次達到理論上的成熟。原道、征圣、宗經這一理論路徑的提出,對后世文學批評思想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南宋時期出現的《文則》和《文章精義》,作為理論性文話著作,代表了南宋時期古文批評家在文章學體系構建和理論總結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其中有關宗經觀的論述以及對于經典藝術特性和精神內涵的闡發都較為成熟。宗經觀在南宋理論性文話著作中的基本成熟,以及由此展開的文話理論建構,也是文章學在宋代成立的一個重要標志。

作者簡介:唐小媛(1997—),女,四川達州人,碩士研究生,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論。

注釋:

〔1〕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李學勤.禮記正義[M].鄭玄注,孔穎達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王先謙.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4〕汪榮寶.法言義疏[M].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5〕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6.

〔6〕王水照.歷代文話(第一冊)[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7〕陳骙.文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

〔8〕李涂.文章精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

〔9〕紀昀,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猜你喜歡
五經劉勰理論
堅持理論創新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四書五經”包括哪幾部書
劉勰《文心雕龍》論“三曹”詩
劉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體論
勤向窗前讀五經
劉勰《文心雕龍》的辨體理論體系——兼論其辨體觀的開創意義和深遠影響
論劉勰辨“騷”的矛盾心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