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金融化下的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研究

2024-05-07 10:59朱啟雯
環渤海經濟瞭望 2024年4期
關鍵詞:金融市場金融風險實體

朱啟雯

一、前言

經濟金融化的時代背景下,金融工具在經濟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的應用逐漸增加,并對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以金融血脈之“活”增強實體經濟肌體之“力”,是“十四五”時期實現金融助推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服務,金融與實體經濟相互促進、高效發展。當前,我國金融與部分實體經濟存在發展步調不一致、不協調問題,對于實體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阻礙了金融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文章以經濟金融化為切入點,在簡要分析了金融與實體經濟二者關系的基礎上,闡述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不協調的主要表征及危害,提出了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具體實施路徑。

二、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認識分析

近幾年,“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逐漸成為社會各界人士關注的焦點。從2023年年底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相關內容來看,已經確立“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的基本工作戰略導向。利用金融服務全面優化現有的經濟資源配置,確保金融服務符合實體經濟發展切實需求,將服務于實體經濟作為金融事業改革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為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等各個領域的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金融支撐。金融與部分實體經濟之間出現了不協調的發展特點,尤其表現在金融資金資產配置不合理、金融風險聚集性較為嚴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整體效率偏低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實體經濟發展。為此,越來越多業內人士圍繞該方面展開深入研究,旨在確保金融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促進實體經濟又好又快、高質量發展。

實體經濟是社會經濟的根基和基礎所在,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當實體經濟始終保持較高的發展水平,勢必會對國民經濟增長帶來積極推動作用,有效提高經濟總體質量。金融與實體經濟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如果實體經濟發展受挫,那么金融發展同樣會遇到阻礙。同樣,當金融市場長期低迷或頻頻出現風險事件,那么金融市場動蕩的局勢勢必會影響到實體經濟的發展,尤其會弱化社會資本的投融資意愿。二者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歷經變遷,要想確保金融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應當辯證地看待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

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從整體上來看,金融的源頭是實體經濟,當實體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便會催生金融的需求,除此之外,金融又服務于實體經濟,金融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風險防控中具有顯著功能。比如,社會資本通過融資的手段,能夠在短時間內聚集規模較大的金融資金,然后再通過投資的方式,將資金注入社會各個領域的項目中來,即完成項目的投資,不僅提高了社會經濟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更讓社會經濟資源實現了跨區域、跨領域的相互配置與合作共享,真正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服務。而從風險防控功能層面來看,金融可以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風險預防控制管理,從市場的角度入手,為實體經濟識別和規避潛在的風險,避免實體經濟在風險中遭遇損失。金融能夠推動實體經濟產業結構布局完成優化升級調整,通過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為實體經濟發展帶來積極作用。

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根基。實體經濟的良好發展,為金融的誕生與發展創造了諸多有利條件,也加快了金融形態的多樣化發展進程。實體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不僅為實體經濟發展帶來了積極影響,也促進了金融服務的多元升級,無論是在金融資產清算、金融資產配置、金融資產利用等多個角度,或是在金融活動的收入與支出方面,都離不開實體經濟的“大力支持”,尤其當實體經濟利潤空間逐漸增大后,金融發展的利潤也會隨之提升。但需要注意的一點在于,金融無法脫離實體經濟而單獨存在于市場,實體經濟為金融經濟活動與發展提供了必要基礎與環境條件[1-2]。

三、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不協調的主要表征及危害

(一)實體企業“空心化”問題亟待解決

實體企業是經濟發展的根基,實體企業發展是否良好,直接關系到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同樣也會對金融市場發展產生關鍵性影響。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布局調整的關鍵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部分產業領域的實體企業都面臨經營成本上升、產能過剩等問題,是造成實體企業“空心化”問題的重要因素。

實體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升高,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成本上升、人工成本上升、技術創新與產品研發成本上升。一旦生產經營成本持續走高,利潤持續下滑,原本不寬裕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企業創新力、發展力與競爭力大幅降低,就會造成實體企業“空心化”。不少傳統行業實體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在技術創新、產品研發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再加上缺少優秀、領先的核心技術作為支撐,會造成實體企業的發展能力偏弱,此種情況延伸到整個實體經濟中來,從而制約實體經濟的全面發展。此外,很多實體企業面臨著產能過剩問題,尤其是一些傳統加工制造業領域的企業表現得更為嚴重。不少企業長期處于“高投入、高排放、低產能、低收入”的狀態下,而且很難做到“轉負為盈”,只能依賴政府部門的財政撥款或者依靠不斷向商業銀行申請貸款維持生計,不僅浪費大量資金,更會增加商業銀行的不良投資項目占比,給金融市場造成不利影響。

(二)實體經濟的金融風險防控急需增強

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發展不協調,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實體經濟的具象化特征更明顯,而金融經濟的虛擬化屬性更為突出。近幾年,金融市場的創新發展水平持續走高,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金融經濟發展,但同時也給實體經濟發展帶來了諸多風險。當前,部分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工商企業或者個人,為了規避金融市場的監督管理,采取不合理手段參與到市場經濟活動中來。部分金融企業為了獲得更為可觀的收益,會將金融資金投入到實體經濟運行以外,不僅增加實體經濟和實體企業的負債水平,還會讓實體企業面臨金融風險。當金融機構的數量和規模逐漸增加,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金融資產質量,也會給實體企業帶來不必要的金融風險。

(三)實體經濟的金融資本配置仍需調整

當前,很多企業都在投融資方面加大了關注度,尤其在金融資本市場資源總量逐漸增多的條件下,不少新興產業、中小微企業迫切需要獲得更多融資,也想要拓寬現有的融資渠道。但在金融市場規模急速擴大、金融資本迅速增長的現實條件下,金融市場存在的風險也明顯增多,金融資本市場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也愈發突出。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實體企業的融資量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以及大型民營企業兩個類型,而中小微民營企業由于其不具備社會影響力、抗風險能力較差、社會信譽不及大型民營和國有企業,難以獲得長期、充足的社會融資,給部分實體企業的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除此之外,融資成本不斷增加,融資方式多樣化發展,越來越多金融資金流入到高回報行業,造成金融資本配置的不合理[3-4]。

四、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具體實施路徑

(一)完善相關配套法律法規,加大金融市場監管力度

當前,金融經濟、實體經濟發展均處于良好發展狀態。進入新時代以來,市場營商環境變得更好,第三產業的經濟貢獻比重也隨之增加,在經濟金融化的持續影響下,金融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和貢獻能力要明顯高于實體經濟。為了避免金融經濟對實體經濟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確保金融能夠充分發揮出促進實體經濟的服務作用,必須對現有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與調整,針對性地優化配套政策,為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政府職能部門要逐漸提高金融監管力度,而金融機構要做到全力配合有關部門的監督與協調管理,全面加強對金融資金資源的監管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為了提高金融監管能力,而盲目成立相應的機構或者部門,而是應當嚴格控制金融監督管理成本,避免增加不必要的金融監管費用,確保金融可以為實體經濟發展帶來活力,最大限度降低實體經濟的損失。

此外,還要加大對金融風險的管理力度,比如,信貸風險、國際金融風險,逐步完善金融創新的監督管理機制。雖然金融創新可以帶來非??捎^的經濟收入,但也不能忽視潛在的巨大金融風險,因此,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應當做好對金融風險的全面管理,有效地預防各類金融風險。比如,做好金融產品的創新管理,避免出現投入與收入比重不合理或者風險系數過高的金融產品,確保金融創新始終保持在良好態勢。在預防金融風險時,應當加強對國際金融風險的管控。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讓我國在國際金融領域有了更多話語權,國內實體企業以及實體經濟、金融經濟與國際領域各方經濟主體的聯系變得更為緊密。雖然在金融經濟的積極引領下,給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帶來了諸多積極影響,但也容易造成嚴重的國際金融風險,因此,在發展國內金融市場以及實體經濟時,同樣要防范好國際金融風險,做到合理利用國際金融監管機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

(二)不斷完善金融市場運行體系,優化金融發展整體結構

在經濟金融化的時代背景下,要想讓金融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應當創造良好的金融市場運行環境,完善金融市場體系與機制。為此,有關部門應當做好金融市場體系和機制的優化建設,完善金融市場運行體系機制,健全金融監管體系,提高金融機構配置的合理性以及結構組織設置的科學性。政府部門要對金融市場的運行進行積極介入,做好價格調控相關工作,確保金融市場內商品價格與供需關系保持在合理水平,由市場決定實際價格,再讓價格對市場供需進行合理化引導,以此提高金融資金資源配置的合理化、規范化水平。

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二者始終保持著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為了有效解決實體企業當前存在的“空心化”發展問題,預防“泡沫經濟”情況的出現,則要加強對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督管理,從金融衍生產品的設計、發行以及市場運行等環節入手進行監督管理,及時發現有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從而避免實體經濟發展受阻。除此之外,還應當通過積極有效的監管手段,將金融發展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避免金融發展速度過快或者過慢,而引起不必要的金融風險,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使金融市場貨幣供給量始終維持在最為合適的水平,也可以預防金融壟斷現象,從而促進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三)拓寬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領域,促進實體經濟相關產業轉型升級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將大量優質金融經濟流向實體經濟,是金融必要的職能作用之一。我國非常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也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發展舉措,尤其針對小微企業融資方面的相關內容,展開了系統性的研究與分析。根據有關數據統計分析,2019年國有大行普惠小微貸款增速目標(30%),2020年、2021年繼續設置,分別為40%、30%,最終國有大行均超額完成任務。央行數據顯示,2023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8.74萬億元,同比增長24.1%,規模相比2018年末翻了一番有余[5-6]。

為了讓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取得相應的成果,應當在各個領域持續加大金融支持,以此為相應行業領域的實體企業與實體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經濟金融化視角下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重心,應當放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實體經濟領域: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領域,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以及新科技、新賽道、新市場等。詳見表1。

在經濟金融化下的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做好實體經濟產業結構布局調整,促進實體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對傳統加工制造業的改進調整。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影響下,應當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通過出臺一系列惠利政策,為高新技術產業、新能源產業、先進制造業、能源安全領域等產業領域的實體企業帶來更為可觀的發展機遇與空間,從而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7]。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績,做好“五大重點任務”相關改革調整工作,真正創造了更為豐厚的經濟效益,不僅可以帶動實體經濟產業的轉型升級,創新更加多元的實體經濟發展模式,更可以吸引更多優質社會資本注入相關產業領域,從而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更豐厚的金融資本(見圖1)。

五、結語

實體經濟是金融經濟的核心,在發展實體經濟過程中勢必要突出金融經濟的優勢,確保金融可以全力服務于實體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當前,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二者之間仍然存在較為嚴重的發展不協調問題,不利于金融經濟的作用發揮,更會阻礙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因此,應當從完善相關配套法律法規,加大金融市場監管力度方面入手,做好金融市場活動監管工作,全力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結構布局調整進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拓寬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領域,不斷完善金融市場運行體系,優化金融發展整體結構,進而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引用

[1]麥峰華,謝筱琳,陳沿年,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廣西銀行業存貸款增量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商場現代化,2020(10):125-127.

[2]李真,李茂林.中國式減稅降費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企業金融化視角的研究[J].財經研究,2021,47(06):4-18.

[3]胡國哲.客戶集中度、議價能力與跨界經營風險研究——企業供應鏈關系對抑制實體企業金融化傾向的作用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03):157-160.

[4]李佩珊.芻議經濟金融化下的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J].現代商業,2023(07):128-131.

[5]白若冰.試論經濟金融化視角下促進金融和實體經濟發展的策略[J].中國集體經濟,2023(23):101-104.

[6]王夢婷.經濟金融化視角下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研究[J].上海商業,2022(03):80-83.

[7]楊孟生.經濟金融化下的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分析[J].商業觀察,2022(26):57-60.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責任編輯:韓 柏 藺懷國

猜你喜歡
金融市場金融風險實體
金融市場:寒意蔓延【精讀】
假如金融市場崩潰,會發生什么? 精讀
金融風險防范宣傳教育
前海自貿區:金融服務實體
構建防控金融風險“防火墻”
大力增強憂患意識 進一步防范金融風險
實體的可感部分與實體——兼論亞里士多德分析實體的兩種模式
兩會進行時:緊扣實體經濟“釘釘子”
振興實體經濟地方如何“釘釘子”
Copula模型選擇及在金融市場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