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里士多德談運動

2024-05-08 23:41楊梅
西部學刊 2024年8期
關鍵詞:潛能存在運動

摘要: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物理學》集中展示了他的運動觀。他主張運動是潛能的實現、靜止是運動的缺乏,通過對運動、靜止和“同一運動”等范疇的論述,創造性地解釋了運動中事物何以保持同一等問題,不僅建立了獨具特色的亞氏運動學說,還反駁了芝諾悖論,批判了巴門尼德的存在論,對于我們深刻理解運動、運動的主體、運動的狀態等仍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運動;潛能;靜止;同一運動;存在

中圖分類號:B502.2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08-0148-04

Aristotle on Motion

—Interpretation of the View of Motion in Physics

Yang mei

(School of History and Politic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Abstract: Aristotles view of motion was fully illustrated in his work Physics. He advocated that motion is the realization of potential and stillness is the absence of motion, and he creatively explained how things remain the same in motion through his discussion of the categories of motion, stillness and “identical motion”. Not only did he establish his unique theory of motion, but also refuted Zenos paradox and criticized Parmenids ontology, which is still an important revelation for us to deeply understand motion, the subject of motion, and the state of motion.

Keywords: motion; potential; stillness; identical motion; existence

亞里士多德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被譽為“許多世紀以來乃是一切哲學家的老師”[1]269,其運動觀對歐洲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將對亞氏《物理學》中的運動觀進行梳理,以求科學地理解其哲學遺產,從中尋求有益的借鑒與啟示。

一、運動是潛能的實現

在《物理學》第三卷中,亞里士多德引入了“潛能與現實”這對范疇,認為存在者潛能的實現就是運動。他說“現實之于潛能,猶如正在進行建筑的東西之于能夠建筑的東西,醒之于睡,正在觀看的東西之于閉上眼睛但有視覺能力的東西,已由質料形成的東西之于質料,已經制成的東西之于未制成的東西。我們可以用對立的一方來界說現實,而用另一方來界說潛能”[2]177-178??梢娝^潛能,就是一種尚未實現的可能性,現實則是目的的完成,潛能完全被實現(隱德來希,entalecheia)的過程就是運動。潛能之所以能實現,關鍵在于現實的引導,現實之于潛能更具先在性(邏輯上的“先在”,而非事實上的“先在”)?,F實為潛能的實現提供目的和原則,潛能者則在規定性軌道上朝向目的運動。他進一步指出:“潛在的東西當它已經完全是實在的,并且不是作為它自己而是作為能動的東西而活動的時候,它的完成便是運動?!保?]59

“運動是潛能的實現”克服了運動的盲目性。在赫拉克利特看來,“這個萬物自同的宇宙……它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一團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燒,按照一定的分寸熄滅”[4]37-38,但他沒能回答一團既可以是這樣又可以是那樣、毫無目的的“活火”,何以能燃燒成彼此不同的事物?這個分寸如何把握?亞氏則指出:“一切事物之出現無不出于所固在,只是它未先實現,僅為潛在而已?!保?]177可見,正是潛能受目的的引導才能最終成為現實,運動并非盲目的,而是有目的和方向規定的。另外,反駁了愛利亞學派否認運動的學說。巴門尼德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存在”,這個“圓滿的一”是無需運動的,他的名言“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4]92,完全否認了運動的可能性。亞氏認為存在者不能從無中產生,只能從潛能者而來。潛能者既是存在又是非存在,既能成為存在又尚未存在,當它獲得一定的形式時就會變成現實,這一由潛在到現實的過程就是運動。這種運動的根源在于事物自身中包含著否定自身的因素,使事物對自身的持存狀態進行否定,從而使它從自身中剝離出來,走向更高的階段,運動的這一定義使現實活動和“實現活動”區別開來。

至此,亞里士多德從存在論傳統轉入到一種基于潛能到現實的生成論研究,世界不再是生來如此,而是潛能與現實之間的生動流轉,生生而不息。與柏拉圖尋求最高的理念、追求永恒的“本質”不同,亞氏以事物自身所蘊含的自我否定因素實現了對永恒的毀滅。運動作為亞氏形而上學的重要觀點,使他的哲學顯現出鮮明的辯證特色。

二、靜止是運動的缺乏

亞里士多德說“靜止乃是運動的喪失”[3]212,是對運動的褫奪和缺乏,靜止以運動為前提?!爸挥幸环N不動的事物,我們才用‘靜止這個詞,因為靜止是運動的相反者,所以靜止是包容著能運動東西的運動的否定(negation)”[3]139-140。亞氏提出三種“不能運動者”:一是完全不能運動者;二是難以運動、長時間不動或者動得非常緩慢者;三是本性上要運動且能運動,但沒有運動者[3]139-140。其中,只有第三種情況才能被稱為靜止,因為,不能運動者是無所謂靜止的。我們只能說蘇格拉底和石頭靜止,卻不能說不能運動的物體靜止,正如我們不能說沒有眼睛的石頭是瞎子一樣??梢?,亞氏定義的靜止是對于能運動者而言,靜止由運動來規定。運動和靜止是事物具有的兩種狀態或屬性,承認事物既可以是運動的狀態存在,也能以靜止的狀態存在,從而反駁了赫拉克利特“一切皆流,無物常駐”[4]39的主張和愛利亞學派認為世界“靜止不動”的觀點。如果一切都是靜止的,那么,世界就應該是一個恒定的樣子,真的永遠為真,而假的永遠為假,但事實并不如此,我們每天都能感受到世界的變化,黑格爾哲學中所體現出的深厚歷史感正是對這一學說的承繼與發展。如果沒有靜止,世界必將處于永不停歇的變化之中,“瞬息萬變”又虛幻莫測,我們無法確定任何事物。

亞里士多德認為事物既有運動的時候,也有靜止的時候,“運動在其中發生的東西,它的不動性是靜止;因為,加于靜止的東西本身上面的活動性就是運動?!保?]61“事物在運動著的任何時候總是一方面處在它所正在的狀態下,另一方面又是在它變化所趨向的那個狀態下,所以與運動相對立的,與其說是停留,無寧說還是另一運動?!保?]153-154從亞里士多德對“不能運動者”和靜止的定義來看,他堅持以運動來規定靜止,認為不能運動者和無法運動者無所謂靜止,只有能運動卻沒有運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靜止,可見,“運動事物中的不動性是靜止”才是他的本真思想。同時,亞氏將運動和靜止視為事物具有的兩種不同狀態——事物正處于運動/靜止狀態時,也正趨向于與之相對立的靜止/運動狀態,于是我們可以說,事物不會永遠運動,也不會永遠靜止,而是不斷在運動和靜止之間流轉切換。當事物處于靜止狀態,貌似駐足停留時,實際上已經蘊藏著進行運動的趨勢,當其具有“活動性”時,就開啟了現實性的運動過程。

可見,亞氏深刻把握了運動與靜止的內在聯系。雖然亞里士多德還沒有將運動與靜止的關系提升到絕對和相對的層面來理解,也無法體味中國哲學中“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美妙意境,但是在他的時代,亞氏所作的哲學思考是突破性的。

三、論“同一運動”

亞里士多德將“同一運動”界定為“種上的同一運動”和“屬上的同一運動”。根據范疇不同,他將運動分為方所運動方所運動:或譯為位移運動,辛普里丘英譯本中為change of place,意為直接的、并非在運動中被把握的、包含著對象的事物的界限面。嚴格意義上的方所運動指稱那些以“被動的方式而導致的運動”。、質的運動和量的運動,同種運動之間均可稱“同一運動”;種上同一的運動,在屬上可能是同一的,也可能是不同一的,只有當屬“不再可區分”時才是“同一運動”,因此,“不再能分的屬”是構成“屬上同一運動”的關鍵。亞里士多德指出絕對的、嚴格意義上的同一運動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運動者是同一的,運動的時間是連續的,運動的形式是同一的,如同一個蘇格拉底在一天的時間中連續地行走就是一個絕對意義上的同一運動。至此,亞里士多德找到了“多”與“一”的結合點。他考察了一些特殊情況,如克里斯庫斯變黑的同時也在行走并不是同一運動,因為在此過程中,除了時間是同一的之外,形式和運動者都不是同一的,從形式上看,變黑不同于走路,變黑屬于質的運動,而走路屬于方所運動;從運動者來看,行走是作為散步者在走,而變黑則是作為具有白這一性質的事物在變黑,二者并不相同,不能看作是同一運動。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一切皆流,無物常駐”,但這種對世界瞬息萬變的無力感是亞里士多德無法接受的,他要在變動不居的世界里找尋一種確定性,為人類把握世界打下一根錨定樁。亞里士多德分析了身體、健康和知識在間斷的情況下是否仍然是同一的情況,他認為身體的健康狀態從早到晚在數上為同一,在生病恢復健康以后,雖然生病之前的健康和生病之后的健康在時間上存在一個gapgap:此處指(時間上的)斷裂。亞里士多德強調品質的穩定性,此處意在說明運動和實現活動主要決定于品質,生病前后雖然在時間上被打斷,但只要健康的品質仍然是同一的,那么該活動就是同一的。,但健康的品質始終是同一的,并且是一種處于變動中的同一。同理,蘇格拉底在出國之前和出國之后,其身體、健康和知識都是同一個主體;床撤了又安上,撤之前和安裝后的床是同一的床。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只要“品質同一”,那么運動即使有間斷,也應當是同一的,品質是否同一是判斷運動是否同一的關鍵。

亞里士多德還分別從絕對意義、整全意義上,以及均勻運動與同一運動等角度對“同一運動”進行界定。首先,絕對意義上的同一運動是連續的?!耙弧本褪沁B續性,連續性就是“一”,二者是一回事;連續必須以同類事物為前提,不同類者不能連續;連續的就必定可分,不存在終極的不可分的實體。其次是整全意義上的同一運動。此處論述的是構成“一”的另外一個要素——整全性,即把自身本性完整地實現出來。以人為例,亞氏認為人的“明智”德性能夠把握人生的整體,胡塞爾也認為人具有“通觀人生整體”的能力,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活動實現生命的目的和規定性,獲得生命的整全整全:即完整性,也就是把生命的目的和規定性完整地實現出來。。我國古代有《禮記·檀弓上》云“君子曰終,小人曰死”,生命的終結于君子是志業、修行的完成,于小人則是一無所有、空無寂滅,每個人都終有一死,但唯有把握人生整全的君子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一”。連續性和整全性都能對同一運動有所規定,其中,連續性對同一運動的規定更為根本,事物即使沒有整全性,只要是連續的也可被稱作“一”,而整全性將大大提高同一運動的內在統一程度,實現本質上的同一,最嚴格的“一”一定是連續性和整全性的結合。

同一運動有程度之別,在運動具有連續性的前提下,“加上均勻會使得這個運動更加是一”[3]146,均勻使諸運動之間無“彼”“此”之殊,無“前”“后”之異,運行不竭而終始常然,從而使一個事物更成為它自身。中國哲學與此有不少暗合之處,如《中庸》言“天地之道,為物不貳”,即天地的法則,始終是專一不二的;《老子》言生生之德“獨立而不改,周行不殆”,此種恒靜與恒動之互攝,暗通于均勻與同一運動的相互關系。于生命運動而言,人皆可以為善,但圣人與常人不同,其區別不在量的多少,而在于圣人為善之純粹不雜,正如程頤為程顥所作的《明道先生行狀》言其品行“純粹如精金,溫潤如良玉”[5]。

概而言之,連續性使運動在形式上成為“一”,整全性使運動在本質上成為“一”,而均勻性使同一運動更加純粹、更加為“一”。

四、亞里士多德論運動存在

亞里士多德之前的自然哲學家們,熱衷于探尋世界的本原,以追求世界的永恒與統一為目標,這一思想傳統在巴門尼德那里達到了新的高度,他將世界的本原抽象為“存在”,并認為“存在是不動的一”[1]94-95。芝諾為維護其觀點提出了著名的四大悖論“四大悖論”:是古希臘哲學家芝諾(Zeno of Elea)提出的四個關于運動不可分性的哲學悖論,包括二分法、阿基里斯追龜、飛矢不動和運動場。。亞里士多德作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6]和古希臘“最博學的人物”“古代世界的黑格爾”[7],他敏銳地發現自然哲學思想的不足,他說:“閱讀古代學者的著作時使人感覺到,自然哲學家似乎只是同質料發生關系?!保?]35這樣的本原學說只能說明世界的統一性,卻無法解釋世界的多樣性,只能說明世界的永恒性,卻忽略了世界的運動變化。因此,他重提“連續”“相觸”“相續”,突出連續性使事物之邊緣成一。這意味著構成連續性的事物必定有邊緣,而且必定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事物的邊緣重合才能成為有連續性的“一”。亞里士多德將運動所經過的過程稱為積量,為了說明積量和運動必然由可分者構成,他進一步考察積量、時間、運動三者是否可分。他認為三者要么是由不可分者構成,要么由可分者構成,如果積量由不可分者構成,則運動也必定由不可分者構成。他將D、E、F三個運動分別對應積量A、B、C并作圖分析,發現當事物從一地運動到另一地時,存在著既不在起點也不在終點的中間狀態,這說明運動不是瞬間就能完成的,一物不可能既在運動又完成了運動,所以,運動是一個可分的過程,如果運動是不可分的,那就意味著運動的開始就是運動的結束,他以此證明了運動的無限可分性和連續性。上述推理也適用于時間和積量,因此,時間和積量也是無限可分和連續的。

在芝諾經典的“阿基里斯追龜”悖論中,認為只要烏龜比阿基里斯(古希臘最善跑的人)先跑,阿基里斯就永遠追不上龜。亞氏在反駁芝諾時抓住了問題的癥結:芝諾悖論的前提——有限的時間內不能穿過無限多個積量。他指出,無限性有雙重含義,它既關聯界限的無限性,也關聯可分的無限性。就界限的無限性而言,事物的確無法在有限的時間之內趕上無限之物,但就可分的無限性來說,事物是可以趕上無限之物的,因為它在時間上也是無限的,通過無限時間的要素趕上無限之物是可能的。芝諾正是利用“無限性”概念的多義性造成了思維的混亂。他混淆了兩種可分性,把潛在的可分性當作現實的可分性,并在對積量的使用中選取現實的無限可分性,在時間的使用中選取的是潛在的無限可分性,從而得出與事實大相徑庭的思維結論,但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時間和積量是同構的,無論時間和積量是現實的無限可分性還是潛在的無限可分性,事物都是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趕上無限多個積量的。因此,亞氏批判芝諾說:“他的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時間不是由不可分的‘現在組成的,正如別的任何量也都不是由不可分的部分組合成的那樣”“很明顯,領先者(指龜)永遠不會被(阿基里斯)超過,是錯誤的。當龜在前頭的時候,阿基里斯不能超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允許阿基里斯越過限制他的界限,他能追上龜?!保?]既承認時間和積量的無限可分,也承認這種可分是潛在意義上的,現實意義上的時間和積量仍然是連續的,他以此反駁芝諾的不動論,論證了運動的永恒性和客觀性,為后世的運動研究開辟了道路。

五、結束語

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以運動無需證明為前提,層層深入地考察和界定運動的含義,將潛能者得以實現的過程稱為運動,并將運動限定在實體屬性的變化上。這一界定既將運動保持到底,又說明運動的缺乏造成靜止;既保證了運動的實現,又保證了事物在運動中的同一?!段锢韺W》中蘊藏的強大邏輯力量和思辨精神令人折服,其結論更為我們深刻理解運動、運動的主體、運動的狀態等提供了思考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刷館,1997.

[2]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刷館,1995.

[3]苗力田.亞里士多德全集:第2卷[M].徐開來,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4]苗力田.古希臘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5]朱熹,呂祖謙.近思錄[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51-52.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7.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9.

[8]ARISTOTLE.Physics(Oxford Worlds Classic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5-10.

作者簡介:楊梅(1985—),女,漢族,貴州貴陽人,單位為貴州省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

(責任編輯:張震)

猜你喜歡
潛能存在運動
不正經運動范
談也讓學生做老師
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
“創客”對大學生價值潛能研究
初中男生英語學習劣勢的歸因及對策
懷疑與存在:米蘭?昆德拉《慶祝無意義》
淺析笛卡爾之“上帝”觀
古代都做什么運動
瘋狂的運動
微信圈子的“存在”之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