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根生活,助力提升

2024-05-08 13:22宋健
新教育·科研 2024年4期
關鍵詞:融合策略小學美術教學方法

宋健

【摘要】文章以蘇少版小學美術教學為例,首先分析了生活化材料的定義和特點,之后闡述了小學美術教師運用生活化材料展開教學實踐的意義,最后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學情,從五個部分對其運用策略進行了分析,希望對廣大小學美術教師的教學實踐帶來有益參考。

【關鍵詞】小學美術;生活化材料;教學方法;融合策略

“生活即教育”是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他主張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認為教育的根本意義就是生活的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1]。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進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生活的意義”,而運用生活化材料展開教學實踐,不僅與小學生的綜合發展特征十分契合,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對美術知識的掌握,實現自身核心美術素養的提升。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基于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搜集生活材料的作業內容;可以結合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生活材料創作的藝術作品;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生活材料進行創作活動;可以讓學生通過對創作作品的展示與分享,活化學生的美術思維;還可以通過對教學評價的優化設計,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美術知識的學習感知。

一、生活化材料的定義和特點

“生活化材料”顧名思義就是來源于生活的材料,包括金屬、塑料、木材、玻璃、紙、布、泥、土、水等,其既可以是天然的材料,也可以是經過再加工的材料等。其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生活化材料有著一定的“低結構特點”。材料是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基礎,低結構材料往往看似單一,但是其有著豐富的內涵,如大自然當中的落葉、花草,生活中吃剩下的雪糕棍、廢舊紙盒等。同時,低結構材料不會“預設玩法”,這就給學生的創作提供了自由發揮的空間,其結構松散、可變性強、玩法多樣的特點,也讓學生在進行美術創作的過程中能夠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使用這些材料。

第二,生活化材料還具有“生活性特點”。生活化材料的定義就決定了其來源于生活,與學生的生活有著緊密聯系,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將其運用在小學美術的教學實踐中,不僅能夠鍛煉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同時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欲望,從而讓學生在運用自己“生活經驗”完成的“藝術創作”活動中逐步形成審美意識,促使學生利用這些生活材料實現對美術知識的“再認識”“再建構”,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美術知識的學習趣味。

第三,生活化材料具有“探究性特點”?!翱商骄啃浴笔巧罨牧系闹匾卣?,其不僅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展開積極思考,提升學生與生活、環境、藝術之間的互動頻率,讓學生在不斷地設計、創新與想象中找到不同的創作方法,在凸顯學生主體學習地位的同時,實現對學生主觀能動意識的培養。

二、運用生活化材料展開小學美術教學的意義

1.易于學生接受,操作簡單

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運用生活化材料,一方面生活化材料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能夠見到的物品,其結構往往單一簡單,有利于學生迅速接受與認識,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定的教學便利。另一方面,生活化材料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將環保意識根植于學生心中,這對學生未來的健康成長和良好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2.形式多種多樣,便于搜集

生活材料分布廣泛,因此收集起來也十分方便容易,如像生活中常見的自然材料、廢舊材料等都是極易找到的,小學美術教師運用生活化材料展開教學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創作靈感,同時也讓小學美術課堂更為有趣、活躍,這也與小學生喜歡冒險、熱愛探索的心智特征十分契合。

3.契合學生特點,激發熱情

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極為豐富的想象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同樣的一件物品,在大人眼中可能就是物品本身,而在孩子的眼里,它們卻能夠有多重定義,到了他們的手中,往往也會有更多的可能性。小學美術教師運用生活化材料展開教學活動,其本身的多元化特征就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為學生提供更多藝術創作靈感的同時,讓美術課堂更加精彩。

三、運用生活化材料展開小學美術教學的方法

1.基于教學內容,布置資料搜集作業

教材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載體,小學美術教師在運用生活化材料展開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應當在充分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通過給學生布置材料搜集作業的方式,促使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材料收集,做好學習準備,感知知識主題[2]。

例如,在進行蘇少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車”的教學時,在此部分的教材當中為學生提供的大量與“車”有關的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主要分為實物照片和繪畫作品,在實物照片中又包含了不同年代、用途各異的車;在繪畫作品中也羅列了水彩、水粉、白描等各種表現技法的學生作業。因此,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此部分知識的學習熱情,在正式教學之前,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搜集”作業,即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搜集一些生活中與“車”有關的資料,以及能夠用來“做車”的生活化材料,并將這些材料帶到課堂上。在正式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搜集的這些材料,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搜集理念”,說一說哪些材料能夠制作“車”的哪些部位,從而為接下來更為高效的教學奠定堅實基礎。通過給學生布置生活化材料的搜作業,不僅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之前就明確了教學主題,在拉近生活與美術之間距離的同時,為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創造了條件。

2.結合信息技術,展示相關藝術作品

信息技術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其不僅滲透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時為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都帶來了積極影響。美術是一門集綜合性、藝術性、視覺性于一體的學科,教師在運用生活化材料展開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就可以結合信息技術的多功能優勢,為學生展示各種運用生活材料制作的藝術作品,讓學生在對作品的欣賞中進一步提升對美術學科的學習熱情,點燃學生的創作熱情。

例如,在進行蘇少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有生命的石頭”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此部分知識屬于美術課程標準中“欣賞·評述”的學習領域,在本冊的教學當中有著提升學生審美水平、增強學生文化內涵的作用,對于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但是在教學時,教師所面對的是一群小學生,因此又要注意點到為止、深入淺出。因此,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多功能優勢,通過給學生展示“石文化”的藝術作品,播放與之有關的資料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首先,在教學的開始,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一段講述“石文化”的視頻資料,之后再利用PPT給學生出示不同創作主題、創作風格的石繪作品,并向學生進行提問:“圖片上展示的是什么?這些動物畫好看嗎?它們畫在了什么東西上?”以此引出此次課程的教學主題。之后,教師再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在課前搜集到的石頭,并對其進行細致觀察,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想一想自己能夠把手中的石頭變成什么,讓學生結合石頭本身的紋理、形狀進行藝術創作。這種結合信息技術展示生活化美術作品的教學方式,不僅大大激活了學生的想象思維,也讓學生在討論、探究、創作的過程中,在心里埋下了一顆“石文化”的種子。

3.小組合作創作,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各個學科教師必要重點關注的內容,對于小學美術學科教學來說也是如此[3]。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運用生活化材料展開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就可以借助小組合作教學模式進行課程設計,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完成一幅高質量作品,在提升學生眼界、拓寬學生創作思維的同時,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發展與培養。

例如,在進行蘇少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頭飾和帽子”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此部分知識的主要內容是我國古代傳統的頭飾和帽子,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基本型、圖案到制作方法,深入了解我國古代頭飾和帽子的造型特點,在繪畫的基礎上增加了手工創作的內容。因此,在進行此部分知識的教學之前,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提前搜集能夠制作頭飾、帽子的生活化材料,如有的學生搜集了廢舊布料;有的學生將爺爺壞了的草帽拿到了課堂;還有的小女孩,把自己壞掉的發夾帶了過來等。而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此階段學生的思維正在向著抽象思維的反向過渡,他們既需要視覺的思維,也需要專業的知識來滿足他們的發展需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一同進行手工制作,讓學生將自己搜集的材料在組內進行分享,讓能力較強的學生來幫助能力較弱的學生,促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了解更多的創作方法,實現共同的進步和素養提升。在學生創作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學生當中與他們一同展開討論,比如有一名學生從家中帶來了廢舊布料,此時教師就可以在小組中向學生進行提問,“你們角色這個布料能夠做成什么?”此時學生就會紛紛展開想象,有的學生說能夠將它縫起來做成一朵小花,一會把它粘到壞了的草帽上;有的學生說可以把它當作補丁,補好草帽的缺口之后,再給帽子進行設計;還有的學生說,可以用布料做成一個動物頭像粘在壞了裝飾物的卡子上,等等。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有效拓寬了學生的創作思路,也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感知到了集體的力量,在提升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促進了學生的素養提升。

4.展示解讀作品,活化學生美術思維

美術思維是學生學好美術知識的重要元素,對學生核心美術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運用生活化材料展開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就可以在學生創作完美術作品之后,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作品的平臺,讓學生針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講解、分析和討論,在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同時,實現思維的活化。

仍以“頭飾和帽子”這部分知識的教學為例,當學生利用自己搜集的生活材料制作好帽子、頭飾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依舊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本小組制作的作品,給小組成員進行“化妝”,這一活動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參與熱情,并紛紛展開了“化妝活動”。當所有小組完成“化妝任務”之后,教師可以讓本小組負責講解的學生和“模特”依次來到講臺上,來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如有的小組利用裝化妝品的盒子制作了古代官員的“烏紗帽”,用硬紙板做了“烏紗帽”“長翹”的骨架,用彩帶給“長翹”進行了裝飾。而“烏紗帽”中間的那一刻“珠子”,則用涂了紅色顏料的小石頭代替,代表著官員中的最高級別;還有的小組用壞了的草帽“打底”,用藍色的布料、綠色的葉子、衛生紙搓成的“小球”等材料,制作了“鳳冠”;還有的小組用圓柱形的黃色盒子為骨架,用不同顏色的扣子做成“珍珠”,用彩色的串珠做成了“流蘇”,就這樣一個“旒冕(皇帝的帽子)”誕生了。通過讓學生對自己作品的逐一解讀,不僅大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作能力,在活化學生藝術思維的同時,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5.優化教學評價,提升學生學習感知

評價是完整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效而學習的評價不僅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為教師之后的教學提供更為多元的思路,同時也能讓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多元評價中了解自己的優勢,明確自己的不足。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運用生活化材料進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教學評價的優化與設計,促使學生在自評、互評、師評以及家長評的評價模式中,實現發展,獲得提升。

在“頭飾和帽子”的作品解讀活動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將在課前打印好的“評價表”分發給每一位學生,評價表分為兩個部分,即“自我作品評價”和“他人作品評價”,讓學生結合本小組的創作過程和對其他小組的分享展示,根據評價表的內容進行自評與互評,在學生完成評價之后,教師再與組長組成的“評委會”一同進行分數統計,評選出“最佳創意獎”“最佳展示獎”“最佳意義獎”等獎項,并讓獲獎小組分享感受。最后,教師在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和創作作品,對每一個小組進行總結性評價,同時將學生的作品拍成照片,做成鏈接發送到學校公眾號、家長溝通群中,接受其他教師、學生以及家長的評價。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美術教師運用生活化材料展開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僅是契合小學美術課程改革的有效方法,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激發學生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徑[4]。在實踐中,小學美術教師要以藝術課程標準內容為指引,以生活化教學為手段,以小學美術教學內容為基礎,以小學生的實際學情為主體進行教學模式的多元化設計,找到生活化材料與美術知識之間的契合點,在充分發揮生活化材料教學優勢的同時,助力學生的全面進步與素養提升。

【參考文獻】

[1]傅珊紅.變廢為寶,創意美術—淺談廢舊材料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教師,2022(10).

[2]汪勇.應用多元材料,實現小學美術有效教學[J].小學時代,2020(20).

[3]翁欽.淺談生活材料在幼兒美術活動中的運用—以拓印畫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8(27).

[4]劉曉慧.綜合材料在小學美術課堂的應用研究[D].上海:華中師范大學,2017.

猜你喜歡
融合策略小學美術教學方法
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方法初探
教學方法與知識類型的適宜
淺談內蒙古農村信用社在電商大趨勢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與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與融合
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情境教學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關于小學美術勞技課程的思考
談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美術欣賞能力
淺談數學游戲的指導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性學習結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