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若干關系探析

2024-05-08 19:55王雪
江南論壇 2024年4期

王雪

摘 ?要 ?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時代的文化使命。透過蘇州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動人文與經濟融合共生的實踐探索,想要打造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樣本城市,需要正確處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統一性與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多樣性的關系、文化傳承保護和文化創新創造的關系、文化傳承創新與經濟發展發達的關系、以文化城與以文化人之間的關系以及法治規范保障與德治規范引領的關系。

關鍵詞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蘇州樣本;新質生產力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創新和突破的原創性理論觀點、自主性話語概念和引領性目標任務。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創新理論觀點不是憑空斷言,也不是一蹴而就,它來源于新時代十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的深刻把握,來源于中國人民百年來艱辛探索邁進現代化的實踐探索,來源于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文經濟學發展范式的深入思考。作為貫通古今的中華文明要求以守正創新和兼容并蓄的態度處理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系以及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谥袊浆F代化基礎上的社會主義文明,透過地方實踐探索客觀要求圍繞人、文化、經濟三要素處理好文化與經濟、文化與城市、德治與法治的關系。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樣本城市是新時代擺在蘇州面前的一項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也是蘇州實現經濟與人文緊密聯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針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蘇州實踐進行有益探索,正確處理五對關系,對于如何破解文化傳承發展難題、凝練地方鮮活經驗,具有重大意義。

一、正確處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統一性與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多樣性的關系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深厚的歷史基礎、文化根基、實踐源泉決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統一性特征。第一,中華古典文明、近代文明和現代文明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奠定了深厚的歷史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盵1]中華現代文明根植于悠久歷史,源源不斷從歷史中汲取養分,實現文明的生生不息。第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夯實了文化根基。仁者愛人、民為邦本、講信修睦、天下大同等傳統價值觀規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核,彰顯出了“超越時空和地域的高度穩定性”,[2]塑造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精神內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文化繁榮復興和文明開拓創新指明了方向,“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堅定文化自覺的有力支撐。[3]第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中國式現代化總體進程中建設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實踐依托和實踐源泉。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資本邏輯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4]走出了一條彰顯中國人民高主體性、大參與面和受益面的現代化、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崇尚精神文明的現代化和和平發展的現代化新路,賦予了中華文明現代性特征。第四,“兩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實現黨的思想理論創新,貫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和馬克思主義魂脈,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行動指南和科學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盵5]經由“第二個結合”創造出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賦予了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化發展動力得到增強,發展方向具有了新的指向,發展景象實現了由衰敗到復興的轉型。

不同自然地理環境和民族地域孕育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風土文化,鑄就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文化體系。多樣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經濟和文化血脈相連,不斷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發。蘇州歷史文化傳統兼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內含的普遍性和一致性特征,同時又顯現出文明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特征。蘇州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已有2500多年歷史的古城城址穿越時空,依然被完整保存。運河文化、江南文化和園林文化等多種文化在這里匯聚,孕育了蘇州富民厚生的思想觀念、崇文尚教的人文精神、尚善和合的道德規范。蘇州對古城、古鎮和園林等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評彈、昆曲、蘇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有效保留了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蘇州作為江南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城市文化依托于園林、蘇繡、評彈等物質載體綿延傳承,依托現代科學技術聞名中外,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獨樹一幟的存在。獨具特色的水文化、江南文化、蘇州文化,既與中華文明有融通之處,又保留本土的、地域的文化特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致性和多樣性辯證統一的生動典范。

二、正確處理文化傳承保護和文化創新創造的關系

第一,中華文明的五大特性是實現文化傳承創新的前提性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概括總結了中華文明的五大特性: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突出的連續性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際傳承的提煉與概括。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其生發的新時代語境,又植根于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產生提供了豐厚沃土,中國正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消失的文明古國。伴隨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產生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形態,必將在守正創新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

第二,文化傳承與創新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傳承具有的穩定性、承接性和閉合性,與創新發展所要求的變革性、拓延性和開放性看似是彼此對立、分割的兩方面,但在實踐中卻不可分割。文化傳承的過程包含著創新。中華文明流傳至今呈現出“繼承—創新—再繼承—再創新”螺旋式上升和延展的動態發展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第二個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現代基因。例如,從“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到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從“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文明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既保留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又賦予了自身以時代生命力。創新以傳承為基礎,脫離了傳承的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2023年,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七個著力”的重大要求。其中,“著力賡續中華文化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6]既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明確了文化創新的源頭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持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進行補充和拓展,才能推陳出新、古為今用。

第三,蘇州是文化傳承與創新有機統一的樣本與典范。蘇州園林文化、狀元文化和水鄉文化等蘊含精益求精的思想觀念、崇文尚教的人文精神、尚善和合的道德規范,應持之以恒地挖掘和闡發。首先,傳統古城風貌的保存和傳統技藝的延續流傳,能有效保留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蘇州對古城、古鎮和園林等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評彈、昆曲和蘇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延續了江南文化優秀的精神品質,弘揚了東方美學的文化精神。其次,依托現代媒體技術有效“活化”江南文脈。透過數字媒體技術,蘇州古城風貌和園林風貌有效實現了數據化存儲和可視化呈現。蘇州已規劃建設“蘇州文物資源大數據庫”,打造“蘇州文物智慧監管平臺”,通過與第三方內容平臺合作形成可傳播的文化產品,實現蘇州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最后,文化的傳承創新關鍵在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要堅持服務人民和緊緊依靠人民。蘇州江南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始終堅持文化惠民,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當地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三、正確處理文化傳承創新與經濟發展發達的關系

透過當代中國經濟實踐可以發現,文化發達的地方,經濟往往也遙遙領先。文化與經濟始終保持著適度張力,推動著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這是一種偶然現象,還是蘊含著規律性機理?這是一個亟須研究的課題。

第一,經濟與文化交融共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發展形態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統一,這決定了經濟與文化天然地具有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文化作為意識領域層面的上層建筑,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文化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經濟發展水平的體現。同時,文化發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經濟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能將兩者對立、割裂,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是必要且必然的。

第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同聲相應的文明形態。[7]這一文明形態內在蘊含著既要通過經濟發展以夯實物質文明基礎,也要注重歷史文化傳承和創新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兩會期間指出:“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梢匝芯恳幌逻@里面的人文經濟學?!边@形象詮釋了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保護的內在聯系。經濟發展能夠推動傳統文化與時俱進,“活化”千年文脈,實現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優勢、人文優勢也能轉化為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強大動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第三,新質生產力的壯大發展成為實現人文與經濟交融共生,取得突破的攻堅力量。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通過高科技創新和各領域創新,釋放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培育未來產業,推動高質量發展落地生根,以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撐和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強大的造血功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決破除阻礙和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觀念和體制上的一切障礙,以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引領和帶動生產力整體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速度、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有機統一和協同提升。蘇州作為江蘇省的經濟“排頭兵”,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激發蘇州實現高科技創新、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地方社會高效能治理,服務人民群眾以創造和共享高品質生活,為建設和發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強勁動力、激發無限活力、匯聚強大合力。

第四,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創新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文化高質量發展實現雙高互促,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實現雙效互增,有效推動物質文明建設滿足人民群眾物質生活需要、精神文明建設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人文經濟交融共生發展模式的根本目的和價值追求。文化傳承創新與經濟發展辯證統一,不是躺在中華民族歷史燦爛文明的功勞簿上,而是克服傳統對現代的排斥,既要保護又要在保護中發展。對于蘇州來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是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包袱,對蘇州古鎮、古街、古村落保護傳承的同時要對居民生活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改善市民生活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古城在空間、結構、風貌上的完整保存,不以降低居民的生活舒適度為代價,彰顯了內在結構的現代化,實現了整體保護與有機更新的緊密結合。

四、正確處理以文化城與以文化人之間的關系

文化、城市和人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城市是載體,人是主體,文化是動力,三者構成完整的系統。只有把以文化城、以文化人作為始終堅持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才能不斷提高城市文化力、城市軟實力和城市競爭力。

在以文化城和以文興城中塑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有了文化的滋養,城市才有鮮活的靈氣和底蘊。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城市文明的紀念碑,存留在城市的空間中,融合在人們的生活里,對城市的風貌和人們的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無法替代的作用。例如,聞名中外的蘇州園林,內在蘊含的是中國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修身品格。同時,文化能夠凝聚城市發展的動力。城市精神透露文化訊息,是城市文化精髓的濃縮,能夠為城市持續煥發活力、始終走在前列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崇文睿智、開放包容、爭先創優、和諧致遠的蘇州精神以及基于改革開放實踐歷程所形成的蘇州“三大法寶”經驗,激勵著蘇州奮勇前進。只有激活城市歷史文化資源,挖掘城市文化時代價值,弘揚城市文化精神品格,為城市發展注入文化力量,才能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引領城市發展過程中煥發活力。

在以文育人和以文化人中塑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馬克思在批判國民經濟學家李斯特把生產力唯心主義化時,指出要破除生產力神秘的靈光。如果在生產力發展中看不到人的發展,實際上是一種畸形的發展。因此,要摒棄“見物不見人”的西方式現代化,追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充分重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精神力量。文化對城市的塑造存在于市民的集體性格之中,折射出的是城市居民的價值共識、行為方式、生活態度和審美水平。置身于歷史文化名城的蘇州人民受到江南水文化、園林文化和狀元文化的熏陶,天然帶有柔和淡遠、小巧精細、崇文好學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心理。隨著時代的變遷,蘇州在保留文化性格優勢的同時,不斷克服文化性格的不足與缺陷,不斷追求開放包容、爭先創優和開拓創新,在推動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踏浪前行,勇當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的探路先鋒。蘇州所蘊含的城市精神也在城市現代化建設中影響著外來人口的精神風貌。一批批新蘇州人、新昆山人在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熏陶下,充分發揮新質主體力量,積極投身于蘇州經濟社會發展中,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最終形成了以人文之美推動人城共美的良好局面。

五、正確處理法治規范保障與德治規范引領的關系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顯著標準。既要源源不斷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發揮文化事業樹旗幟、聚民心、育新人、揚傳統的社會功能,又要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高質量供給,發揮文化產業的造血功能,實現文化的長期穩定發展。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一方面靠法治規范保障,另一方面靠德治規范引領。只有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才能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只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發揮道德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規范引領力。

蘇州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城市縮影,長期推動法治建設,尤其重視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在保護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方面,蘇州頒布實施了《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蘇州市江南水鄉古鎮保護辦法》和《蘇州市古村落保護條例》,形成古城、古鎮和古村三部專項立法。其中,《蘇州市江南水鄉古鎮保護辦法》是全國首部關于江南水鄉古鎮的立法,堅持以高質量立法推動高質量文物建筑保護發展。[8]蘇州更是把精神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后制定出臺了《蘇州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質行動計劃》《蘇州市公共文明建設規劃綱要》和《蘇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的實施意見》,確保精神文明建設常態化長效化推進落實。同時,在全市城鄉廣泛設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廣場和文化長廊等文化景觀,全面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精神文明建設的陣地載體,努力走出具有蘇州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設之路,形成了社會文明程度高的市域樣本。[9]透過蘇州對德治與法治的實踐探索,能夠看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離不開法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推進,這對于文明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對于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

[2]王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文化淵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07):21-28+159.

[3]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

[4]習近平.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埋頭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01):1-2.

[5]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不斷深化對黨的理論創新的規律性認識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更為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EB/OL].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3/0701/c1024-40025641.html.

[6]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N].人民日報.2023-10-9(01).

[7]項久雨.偉大復興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J].理論與改革,2023(05):1-10.

[8]蘇州加強地方歷史文化立法保護工作[EB/OL].江蘇政府法制網:http://sft.jiangsu.gov.cn/art/2023/7/20/art_48513_10956858.html.

[9]努力走出具有蘇州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設之路——關于“推進人的現代化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之蘇州樣本”的調研[N].新華日報.2022-9-9(13).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提高黨的建設質量研究”(編號22AZD024)和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以黨的自我革命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路徑研究”(編號KYCX23-319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政黨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馬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