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幫信罪”預防策略研究

2024-05-09 08:40朱德洪周智晗
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亞文化犯罪大學生

朱德洪 周智晗

(貴州大學法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

一、“幫信罪”及大學生涉案特征

(一)“幫信罪”概述

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推動社會的巨大變革的同時,也極大促進了信息網絡犯罪數量的攀升,相比于傳統犯罪,其犯罪行為更加隱蔽,危害結果更加嚴重,犯罪主體離散分布且正犯難以查明等特點導致司法機關偵查活動舉步維艱,為制止愈發嚴重的信息網絡犯罪,立法機關于2015年出臺《刑法修正案(九)》增設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即“幫信罪”,“兩高”于2019年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非法利用信息網絡、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等刑事案件刑事案件適用若干法律問題的解釋》,“兩高一部”2020年聯合發布《關于深入推進“斷卡”行動有關問題的會議紀要》,2021年發布《關于辦理電信網絡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若干法律問題的意見(二)》,2022年發布《關于”斷卡“行動中若干法律問題的會議紀要》。

根據《刑法》第287條第2款規定,幫信行為類型主要為支付結算型、廣告推廣型、技術支持型。支付結算型指的為信息網絡犯罪提供包括轉賬及幫助轉賬等驗證行為在內的幫助犯罪資金轉移、中轉的行為,①郭喬波:《支付結算型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司法適用問題研究》,載《內蒙古大學》2023 年。具體犯罪行為表現為:(1)出售、出租具備交易功能的賬戶如向他人出租、出售銀行卡、微信賬號、QQ賬戶、支付寶賬號;或者利用銀行卡為他人收款、取現、轉賬,或者利用微信、支付寶、QQ為他人收款;(2)通過第四方交易平臺進行支付結算,第四方交易平臺聚合多種支付方式,具備顯著的便捷性、兼容性。①蔣佳蕓:《第四方支付平臺為網絡犯罪提供支付結算幫助的定性》,載《人民司法》,2021 第35 期。具體表現行為為虛構交易訂單轉移資金,也稱為刷單。技術支持是指為信息網絡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網絡信息儲存、信息傳輸等幫助。具體表現形式為軟件開發、網站搭建、網站維護、域名解析、服務器托管、提供或者安裝“多卡寶”“GOIP”等通訊設備。廣告推廣是指通過各種媒介將涉嫌信息網絡犯罪的內容所普及,擴大受害者范圍。具體表現形式為利用合法網站推送詐騙鏈接。

(二)大學生“幫信罪”涉案特征

筆者以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為案由、以大學生為關鍵詞在聚法案例數據庫進行檢索,并進行人工篩查選取有效裁判文書75篇。其次分別從犯罪主體、犯罪方式、犯罪渠道、犯罪動機、犯罪結構角度進行統計分析,總結大學生犯“幫信罪”的案件特點,為后文從犯罪心理學角度分析大學生“幫信罪”犯罪原因及應對之策奠定論據基礎。

1.犯罪主體以在校??颇行詾橹?/p>

對犯罪主體的身份特征進行統計其中大學生身份特征明顯的共60名大學生。分析發現,其中男性大學生50人,占比83。33%;女性占10人占比約16。66%。???1人,占68。33%;本科19人,占比約31。66%。從上述分析可知,大學生涉幫信罪的犯罪主體文化水平呈現主要以??茷橹?,少量本科的分步局面;犯罪主體的性別主要以男性為主,少量女性的分布局面。

2.犯罪方式以低成本、低難度、低風險支付結算為主

以大學生犯罪行為方式對75篇裁判文書進行分析和歸納,其中幫信行為系支付結算的占比78。6%,技術支持占13。3%,廣告推廣占2%。由此可見,大學生涉“幫信罪”的犯罪方式以支付結算為主,其原因在于;(1)與犯罪成本相關。支付結算相比于技術支持、廣告推廣所耗費的時間成本、精力成本、金錢成本相對更少。(2)與行為難度相關。相比于技術支持需要專業的技術知識、豐富的技術經驗而言,支付結算更加容易操作。(3)與行為風險有關。以廣告推廣為例,廣告中所內涵的犯罪更容易被定罪,甚至可能觸犯詐騙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

3.犯罪渠道接觸以朋友互相介紹為主

對大學生犯罪的事發經過進行統計分析發現,90%的案件中犯罪主體大多相互認識,彼此是現實生活中的朋友或者是網絡上的朋友,一人獲得犯罪渠道后,往往會拉攏身邊的朋友共同參與;7%的幫信罪案件是通過校外兼職而誤入歧途,網絡詐騙團伙以假借招攬實習生為名在社會上發布招聘信息,由于大學生學生因缺乏社會經驗,加之防范性不高,故而落入他們所設計的犯罪陷阱中。

4.犯罪動機以財物動機為主

財物動機是指為了滿足自身發展和生活的物質需求的犯罪動機。刑法分則將幫信罪編在危害社會秩序犯罪一編,這表明幫信罪與傳統的財產犯罪具備明顯的財物動機不同,但幫信罪系詐騙罪的下游犯罪,犯罪主體的犯罪動機具有一定財產屬性。幾乎所有的大學生涉幫信罪案件的動機都是為了獲得幫信行為所獲得的報酬,具備明顯的財物動機。

二、大學生涉“幫信罪”背后的犯罪心理

(一)亞文化引發的享樂、利己犯罪心理

亞文化又稱次文化,是指相對于社會的主文化而獨立存在的社會行為和價值體系等文化現象。②賈一凡,高帥:《犯罪亞文化理論與青少年犯罪》,載《智庫時代》2017 年第8 期。在社會中,除了多數人接受的主流文化和理論,還存在很多被少數人接受的亞文化和亞文化理論。亞文化理論認為,青少年善于模仿和學習,容易受流行文化的影響,尤其容易受娛樂性和自由化嚴重的亞文化影響。一些充斥著不道德甚至違法犯罪行為的亞文化,一旦被青少年接受,就很容易導致青少年產生違法犯罪行為。③王延濤:《青少年犯罪研究相關社會學理論簡述》,載《犯罪與改造研究》2020 年第10 期。

當前,經濟與文化之間的嚴重脫節催生出“經濟利益主導個人意志”的亞文化,即金錢至上主義。①陳波,牛智輝:《犯罪學視域下的網絡詐騙犯罪防控研究》,載《浙江警察學院學報》2022 年第4 期。目前我國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經濟的市場性和等價交換性導致出各類新型犯罪手段層出不窮,產業轉型與社會改革的推進也導致多元價值體系與單一規范的直接碰撞。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網絡空間儼然成為多元價值形態、文化形態、思想形態交流的意識形態空間。網絡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不良亞文化在網絡上大肆宣揚。由于當代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塑期,他們的心理和情感還不夠成熟,并且缺乏獨立思考與辨別是非的思想能力,大學生容易受到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的影響與侵蝕,致使產生享樂心理、利己心理等經濟本位思想在年輕群體中的推崇,從而趨勢大學生實施犯罪行為。享樂心理是指將感官上的快樂作為核心,不求將來,不負責任。利己心理是指以個人為中心,將個人是指一種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利益作為思想行為準則的道德原則與道德學說。②張保強:《在校大學生幫信行為的犯罪心理學分析》,載《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23 年第1 期。利己主義者在利與義的選擇中認為金錢萬能,將追求金錢認為時人生的最大意義;在個人與社會的選擇中,將個人價值凌駕于社會價值,將個人金錢價值的實現轉而向社會、他人的索取。從社會與個人利益的選擇上,其無視其犯罪行為對于社會的危害,只關心個人的利益得失。

由父母提供經濟支持的大學生,本不需要為生活而犯愁,但在亞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享樂心理,追求快樂的生活方式,入不敷出。起初,其還只是停留在向身邊朋友、親戚借錢,甚至不惜向父母撒謊予以維持,日久月生,其難以償還借款轉而將目光投向網上貸款機構,網上貸款機構不同于個人,前者給大學生帶來的還款壓力遠高于后者。最后,鑒于各方種種的壓力而最終被推上了犯罪的道路無法回頭。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交易成本理論,一個人只有在預期利益超過預期成本時才會違法犯罪。如果個人能預知其行為的涉罪風險,當其獲得的利益遠遠高于其將要面臨的違法犯罪成本,其便會選擇違法犯罪。在享樂心理的作用下,大學生所考慮的犯罪成本僅包括投入的時間、精力、金錢、對于犯罪的機會成本卻很少考慮,這是大學生幫信行為主要以低成本支付結算為主的犯罪心理。機會成本是指為得到想要的東西必須做出的放棄,③張悅:《犯罪經濟學視角下我國逃稅犯罪研究》,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20 年。是犯罪成本的考量核心。從社會的角度上看,犯罪的機會成本包括對合法工作的隱形喪失,犯罪是被社會所排斥的,一旦犯罪,隨之而來的社會的否定性評價,前途盡毀。此外在利己心理的加持上,其為了獲取更多的金錢來追求更快樂的生活,不惜將他人拉入犯罪的道路,成為自己獲利的工具,合理解釋了“卡商”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出現。

(二)法律意識薄弱引發的僥幸犯罪心理

法律意識層次是比較復雜的,既包含了大學生對法律現象表面的、直觀的感性認識,又包含了大學生對法律現象的深刻的、理性的分析和認識,還包含了他們對自身的意識和觀念的構成,法律意識的層次決定了行為的實施程度。④周晏妃,袁惜語,蔡莉:《當代大學生群體法律素養現狀分析與提升路徑》,載《人才資源開發》2023 年第13 期。大學生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但其法律意識的層次還處于對法律條文上的理解,法律意識薄弱。其原因在于眾多高校只正視專業課程的進修,卻疏忽了法律課程的重要性,造成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對于犯罪的理解還停留在聽說過一些專業詞匯和條款的階段,對于其實質內涵卻一知半解。

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是評判一個人是否承擔刑事責任的核心。辨認能力是控制能力的前提,而控制能力又受辨認能力的影響。從犯罪的角度看,如果個人不能明確辨認其行為是否屬于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對于涉罪的風險將處于一種可能的認知,可能抱有其行為不構成犯罪的僥幸心理,從而實施犯罪行為?!缎谭ā返?7條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大學生作為成年人,其具備完全的辨認和控制能力,應當抵制住誘惑,壓制自己的沖動避免犯罪然而在僥幸心理的作用下大學生的控制能力逐漸弱化,最終導致其自我控制系統失靈,觸犯刑法。大學生關于“幫信罪”法律意識薄弱而引發的僥幸心理體現在以下方面:(1)認為其行為隱蔽司法機關無法發現。但這樣的僥幸是違背客觀規律的,從犯罪偵查的角度看,越是身份明顯、準確的犯罪行為越容易被偵查機關所發現。(2)刑法上的“明知”不僅指事實上的明知,還包括推定的“明知”,但該部分大學生將《刑法》規定的“明知”理解為事實上的知道,當其并不實際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幫信”行為時,主觀上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否為犯罪呈現一種或的狀態,造成或犯罪或不構成犯罪的僥幸心理。

(三)自我認知偏差引發的極端心理

自我認知是對自身的洞察和理解。認知偏差由人的某種核心或者固有的信念決定,決定人們的思考方式和行為習慣,影響人們對所遇到的事物的判斷,認知偏差是造成偏差行為的重要原因。①席方濤:《認知行為理論在改善涉幫信罪未成年人偏差認知的運用研究》,載《江西師范大學》2023 年。自我認知偏差是指因為偶爾的失敗或者身邊不好的評價從而認為自己不可救藥,是對自己產生不正確的評價,是對自己的否定。犯罪是一種極端行為,而極端行為是由“極端心理”內化而成,極端行為的發生往往伴隨著不可控的極端心理。②金高輝:《大學生極端行為背景下的生命教育》,載《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5 期。極端心理的背后是嚴重的消極情緒,而大學生自我認知偏差極容易產生消極情緒,由此產生極端心理實施犯罪行為。

大學生在自我認知方面的局限往往表現為缺乏對自我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自我認知偏差通常表現為過高估計自己的“自負”或自我否定的“自卑”。涉幫信罪的大學生犯罪主體以??茷橹?,其原因在于??粕菀桩a生自我認知偏差。??圃盒2糠謱W生以自我為中心,以理想評價自己,過分強調自尊,缺乏客觀、正確的自我認知,但心理承受能力低。他們放大自己的有點,忽略自己的缺點,認為自己比別人更優秀,認為畢業后輕易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在求職過程中卻屢屢碰壁,造成情感創傷和內心沖突,產生嚴重的消極情緒引發極端心理。另一方面,社會對于??粕恼J同感并不高,絕大多數待遇好、前景好的企業、單位都要求求職者學歷至少本科起步,這樣的求職環境造成??粕鷮γ篮梦磥淼姆穸?,認為自己前途無望,產生消極情緒引發極端心理。同時,家庭的社會關系、親子關系、父母的價值觀和社會資本都會造成大學生自我認知偏差。父母將自己對于求職就業的期待傳遞給孩子,直接影響孩子對于求職就業的高期待。父母對孩子傾注所有,擁有著較高的期望,在求職就業方面的不合理要求也會給孩子造成壓力,如果學生自身能力有限,無法滿足父母的要求,將自己定義為一無是處,產生消極情緒引發極端心理。

三、大學生涉“幫信罪”預防策略

(一)加強亞文化引導和治理

1.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亞文化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泵鎸單幕瘜Υ髮W生群體價值觀的沖擊,所引發的享樂、利己等犯罪心理,亟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撥亂反正,引導大學生抵制不良、低俗亞文化的影響,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要以“愛國”引導大學生形成精忠報國的壯志胸懷,抵制利己心理;以“敬業”引導大學生形成艱苦奮斗意志,抵制奢靡之風、享樂主義;要以“誠信”根植于大學生的價值信念,抵制工具理性擴張所帶來的價值虛無主義;要以“友善”填補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分裂形成的溝壑。

2.要在網絡上創建符合大學生特點的話語內容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好奇心強、參與感強,且長時間活躍在網絡空間,這決定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應當與時俱進,要在網絡上創建符合大學生特點的話題,以話題引導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一方面要對大學生亞文化保持寬容尊重的態度,合理吸收大學生亞文化以此創造符合大學生特點的思政話題。例如“奧利給”“沖鴨”“人間值得”等正能量話題,便是思政教育的優質整合資源。另一方面是要將傳統思政內容轉化為具體娛樂性話題。在互聯網3.0時代,當代大學生更喜歡碎片化、娛樂化的話題,過去系統化、抽象化的思政教育方式難以獲得大學生的青睞。故而筆者認為相對于線下教育,線上教育應當符合網絡信息傳播的規律,思政教育不能違背時代的浪潮,應當與時俱進,轉變教育方式,以此獲得大學生群體對思政教育持續的吸引力。

3.要強化亞文化網絡監督

當前以算法為核心的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方式不同于傳統模式,信息的精準匹配,導致亞文化圈層的出現并不斷擴大。網絡空間是當代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是中國大學生的精神家園。為防止不良網絡亞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的腐蝕,相關部門應及時出臺相關政策,并積極落實。一方面,要強化對網絡服務提供者“把關人”的角色,落實平臺責任,構建懲罰機制。網絡服務提供者作為信息傳播的中介,其應當對于其服務器的內容嚴格把關,確保內容健康、積極、合法。當其為了經濟利益而對含有不良網絡亞文化采取積極的追求、消極的放縱態度時,其應當承擔相應責任。另一方面,要強化對網絡用戶的監督,落實個人責任,構建個人懲罰機制。當下互聯網中,網絡用戶與信息傳播者角色可以相互轉化,出現“網紅”“大V”等頭部用戶,部分“網紅”“大V”發布的低俗內容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觀。

(二)加強高校法制教育

1.要將法制教育納入大學生培養管理方案

大學生培養方案是高校對于大學生的培養計劃,其規定了大學生應當學習的課程、參與的活動等。由于學科之間的不同,各個院校對于大學生培養規劃也有所不同,但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培養方案里法制教育的比重非常低,常見的培養方式系與思政課相結合,但由于課時短,師資力量的不專業性導致這樣的教學方式流與形式,難以加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故筆者建議將法制教育單獨列入培養方案,將專業知識教學與法制教育有機融合起來,建立健全法制教育機制,長期有序地組織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法律思維。學??梢葬槍μ幱诓煌瑢W習階段的大學生的思想發展實際,通盤規劃法律知識教育與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相融合的方案,循序漸進地幫助大學生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增強他們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與主動性。

2.要豐富法制課程

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需要豐富法制課程。具體而言,一方面要將《刑法》《民法》作為必修課,提升大學生的基本法律學科知識,提高大學生辨別刑法所控制的犯罪行為與民法所調節的民事法律行為。除此之外,高校應當增加其他法學學科,例如《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法及行政訴訟法》《經濟法》《理論法》等課程作為選修。同時深入挖掘各專業課程中的法制教育元素,將法制教育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結合,加強專業課程與法制課程的協同創新,促進法制教育的深度和廣度。①諶愛群:《大學生法治意識提升教育的新路徑》,載《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 年第21 期。另一方面,高校應當增加法律實踐課程。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育,涉及法制知識、用法能力、法治信仰等各方面,其培育路徑若不能局限于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是要融入學生現實生活學習中。將教材轉化為現實題材。同時通過增加法制實踐教學的時間和資源,如模擬法庭、觀摩庭審、參觀監獄等方式,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法律知識的實踐操作,犯罪的機會成本,從而提高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3.要將法制教育與網絡相結合

將法制教育與網絡結合起來,構建大學生終身學法的理論場所,該場所向在校大學生、畢業大學生長期開放,長期為大學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例如高??梢詷嫿ǚㄖ平逃奈⑿殴娞?,也可以建構法制教育平臺,或者可以在抖音、快手、B站等網絡平臺創建賬號等多種途徑構建大學生法制教育平臺。將法制教育與網絡相結合,可以解決法律專業師資力量在理工類大學、??圃盒5膮T乏。構建大學生終身學法的網上場所,一方面要求高校之間的聯動,法學院校通過網絡直播等方式為理工類大學提供理論課程,培育高質量的法律意識。另一方面,高校要與地方政府、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之間的聯動。大學法制教育為人詬病的教學在于采取教師為主導的“單一方向”教學機制,①王秀卿:《互聯網時代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路徑》,載《中國高??萍肌?023 年第11 期。而通過大學與政府、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之間的聯動,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的法律意識,還可以增強大學生學習法律的主動性。

(三)撥正大學生自我認知偏差

1.加強大學生就業輔導

面對大學生求職就業所帶來的自我認知偏差,高校應當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就業心態。一方面是要幫助大學生梳理正確的正確的就業觀,輔導大學生認清當今的就業形勢,客觀正確認知自身優勢與劣勢,預設合理的就業目標,避免大學生在求職就碰壁從而導致的自我認知偏差。另一方面,高校要積極指導學生正確認知專業,樹立求職信心。高校要結合當下求職環境,分析專業的就業前景、就業過程,讓大學生大了解大學專業學習性質,了解所學專業與就業的關系,并針對專業的學科特點,提升大學生就業自信心。

2.加強大學生自我認知教育

自我認知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自我認知能力,正確對待失敗或者負面評價帶來的消極情緒,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極端行為。大學生的自我調節和控制系統充分發展后,能夠自覺地抑制本能沖動,緩解本能沖動或壓抑帶來的心理沖突,積極調試自身與環境的關系,保持理智,并達到自我平衡。加強大學生自我認知教育,一方面是要建立一套學生互評系統,因為糾正自我認知偏差最有效方法,就是提供最大可能范圍的全面評價,當大學生能夠獲得不同主體的評價時,就會減少自我認知偏差,增加對行為、事物的理性判斷。大學生自我認知具備極強的主觀性,且缺乏客觀的依據,往往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其自我認知是不準確、不穩定的。相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對往往由個人自身的外在行為表現所決定的,具有一定的客觀性、真實性。另一方面是要打破并重構部分大學生的認知模式。改變過去的認知模式,將消極的認知方式轉變為積極的認知方式,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消解內心沖突,形成積極的心態。

四、結語

犯罪心理是大學生幫信行為的心理根源,而犯罪心理的產生離不開環境的影響。首先,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移動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致使亞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大行其道,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嚴重沖擊而產生的享樂、利己犯罪心理。其次,高校高質量法制教育的缺失,是導致大學生產生僥幸犯罪心理的根源。最后,大學生自我認知偏差是大學生產生極端犯罪心理的內在根源。預防大學生犯罪,首先應當加強亞文化的引導和治理,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亞文化發展、要強化亞文化網絡監督、要在網絡上創建符合大學生特點的話語內容。其次應當加強高校法制教育,高校要做好頂層設計將法制教育納入大學生培養方案,要豐富法制課程,將法制教育同網絡相結合。最后應當撥正大學生認知偏差,應當加強大學生就業輔導、加強大學生自我認知教育。

猜你喜歡
亞文化犯罪大學生
Televisions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玩具變“潮” 已成為一種亞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亞文化
大學生之歌
小區域內亞文化區劃分路徑研究——以重慶市區域內亞文化分區研究為例
“腐敗亞文化”何以揮之難去
什么是犯罪?
重新檢視犯罪中止
“犯罪”種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