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性認同機制:當代資本主義日常生活的同質性
——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解讀

2024-05-09 09:02張一兵
廣東社會科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伏爾異化資本主義

張一兵

列斐伏爾①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1901—1991):法國著名馬克思主義思想家。1919 年在索邦大學學習,獲哲學學士學位。1928年加入法國共產黨(1958年被開除出黨)。1948年加入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從事研究工作。1954年獲博士學位。先后在斯特拉斯堡大學(1961-1965,1962年成為斯特拉斯堡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巴黎大學楠特爾分校(1965-1971)、巴黎高等研究??茖W校(1971-1973)等校任教。代表作有:《辯證唯物主義》(matérialisme dialectique,1939);《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導論》(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1947);《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問題》(Problèmes actuels du marxisme,1958);《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日常性的社會學基礎》(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II,Fondements d'une sociologie de la quotidienneté,1962);《元哲學》(Métaphilosophie,1965);《現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1968);《都市革命》(La révolution urbaine,1970);《空間與政治(城市權利第二卷)》(Henri Lefebvre,Le droit à la ville,vol.2:Espaceet politique,1973);《資本主義的幸存:生產關系的再生產》(La survie du capitalisme:La reproduction des rapports de production,1973);《空間的生產》(La production de l'espace,1974);《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從現代性到現代主義(走向日常的元哲學)》(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III. De la modernité au modernisme (Pour une métaphilosophie du quotidien),1981)等。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中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一生寫下了近七十部論著和大量文章,他早期原創性地提出的“日常生活批判”,實現了異化理論從宏觀政治經濟關系向微觀社會生活的轉換,并且在走向歷史唯物主義的道路中,在《空間的生產》(1974)中實現了觀察歷史的時間線索向空間生產邏輯的轉換。1980年,列斐伏爾79歲。這一年,他完成了《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Critiquede la vie quotidienne, vol. 3: Delamodernité au modernisme: Pourunemétaphilosophie du quotidien)①Lefebvre,Critiquede la vie quotidienne,vol.3:Delamodernité au modernisme:Pourunemétaphilosophie du quotidien,Paris:l’Arche,1981.的寫作與出版。這也是《日常生活批判》三卷中字數最少的一卷。在這個作為長達三十多年對資本主義日常生活進行批判性反思的系列思想實驗的結尾處,列斐伏爾從空間生產、國家生產方式等宏大社會敘事再一次回到了微觀層面上的日常生活批判。這一次,列斐伏爾不僅回顧自己社會批判理論的思想進程,還特別突出強調了當代資本主義日常生活中的同質性和認同機制。

列斐伏爾說,與幾十年前的日常生活似乎就是“一天的面包”,就是吃喝穿住,就是消費不同,而在今天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則是“相互聯系的日?;顒咏M成了一個整體”,他說:

日常生活不能歸結為吃飯、喝水、穿衣、睡覺等獨立活動的簡單相加,不能歸結為消費活動的總和。除開我們武斷地用消費來定義社會(這樣來定義社會的越來越罕見),實際上,我們都知道,考慮這些獨立活動不足以全部概括日常生活,我們必須考慮這些獨立活動的背景:社會關系(les rapports sociaux),這些獨立活動正是在社會關系中發生的。②[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544頁。

這也意味著,如果原先在列斐伏爾早期日常生活批判看到生活小事情(異化)的地方,現在透視出,“這些獨立活動系列是在一個與生產緊密聯系起來的社會空間和時間(espace social et dans un temps social)里展開的”。③[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544頁。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個否定之否定。因為,三十多年前列斐伏爾提出日常生活批判時,突出強調了馬克思所關注的宏大社會經濟政治關系,恰恰是由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實現的,于是,經濟異化轉向了日常生活的小事情異化,而在此時,列斐伏爾卻再一次指認,要將對資本主義日常生活的批判重新納入到復雜rapports sociaux(社會關系)中來。不過,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否定之否定,因為這里的社會關系并非馬克思原來指認的一般經濟與政治關系,而是當代資本主義新創造的社會空間-時間連續統中的生產關系生產與再生產。這樣,今天的日常生活批判話語,就有了自己的顯見形式和深層結構(des formes évidentes et des structures profondes),這個structures profondes(深層結構)當然就是空間生產中發生的社會關系,因為,正是這些不可見的社會關系在空間中的生產與再生產隱性組織著日常生活formes évidentes(顯見形式)的發生。④[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544頁。

在提出日常生活批判這一重要的社會批判維度三十多年后,列斐伏爾覺得有必要回溯一下自己的這一思想歷程:

現在這本書是《日常生活批判》系列的第三卷。第一卷是在1946年解放以后出版的,第二卷出版于1961年。l968年出版的《現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以及許多文章,包括“革命的浪漫主義”宣言(l957年),對第一卷和第二卷做了補充?!冬F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是我在斯特拉斯堡大學和巴黎第十大學授課的摘要。①[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544頁。

列斐伏爾可能真的老了,因為他忘記了自己在《當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一書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回顧了自己“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發展的思想歷程?!度粘I钆小返牡谝痪沓霭嬗?946年,時隔十五年的1961年出版了第二卷。這期間,他又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和《現代世界的日常生活》(1968)。在紅色五月風暴之后,列斐伏爾經歷了一種思想上的巨大轉變,從方法論上看,他開始更多地從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現實出發。從《都市革命》開始,列斐伏爾對日常生活的思考轉向了當代資本主義城市空間中的資本關系布展,這種轉換在《空間生產》得到了一種大的理論升華:歷史唯物主義的那種著眼于物質生產力、社會關系和生產方式的原則,已經成為列斐伏爾觀察社會歷史的基本邏輯。他自己說,這些系列的論著“顯示了歷史分期(1946-l960-l968),它對應于社會實踐的重大變化以及社會政治表達和活動結果,這些著作現在可以成為標志、里程碑,甚至可以成為介紹新批判性思維平衡表上的參考點”。②[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551頁。這可能是對的。

列斐伏爾回顧說,在二戰結束時寫下的作為日常生活批判理論導論的《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中,他只是“表達了日常生活的概念,給一種有名分卻沒有得到承認、被認為不值得去認識的實踐活動帶去了高級術語和清晰的概念”。③[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551頁。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這也就是我所指認的馬克思主義社會批判理論中的一次重要轉向,即從馬克思所關注的宏觀社會政治經濟關系中的奴役和壓迫,轉向了微觀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細小生活事情被資本支配的異化。這是一種通過對個人主體在“有別自然時空和精神時空(temps et de l'espace naturels comme du temps et de l'espace mentaux)”的日常生活時空中被占有和異化的透視,重新認識和“發現異化的歷史、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原因和結果”。④[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552頁?;剡^頭來看,列斐伏爾當時的理論努力的確是繼青年盧卡奇之后,在馬克思主義異化問題上的一次重要突破和轉向。當然,列斐伏爾自己也如實地承認,此時他對異化的思考還是不夠深入的,因為,在那里,還“沒有定義異化的身份,沒有確定異化究竟是哲學的,還是科學的,甚至是一種比喻”?、荩鄯ǎ萘徐撤鼱枺骸度粘I钆小返谌?,葉齊茂等譯,第557頁。這也是事實。

不過,列斐伏爾自認為,他解決了一個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一直模糊的問題,即生產方式與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的關系。他說:

日常生活只能通過考慮包括日常生活在內的各種活動來理解,即生產方式(mode de production);這不是在多重活動之外或之上,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這些活動來實現的。我們不能在那些活動之外或之上看到生產方式,我們只能在日常生活里,通過那些活動看到生產方式。這樣,日常生活就是生產方式的產物(le produit du mode de produc?tion)。⑥[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552頁。中譯文有改動。Lefebvre,Critiquede la vie quotidienne,vol.3:Delamodernité au modernisme:Pour une métaphilosophie du quotidien.Paris:L’Arche,1981.p.17.

這一觀點當然是正確的。然而我認為,這已經是列斐伏爾后來的自我拔高了。因為在1946年,他根本還沒有真正掌握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也談不到用生產方式的原則來剖解日常生活在歷史唯物主義邏輯的精確位置和作用。能夠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生產方式原則來解釋和反思資本主義日常生活的本質,這當然是列斐伏爾思想中后來發生的認識進步。列斐伏爾認為,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中,他已經說明了日常生活本身的復雜性和非線性:

日常生活的復雜性(complexité),無論是歷史的、哲學的、經濟的還是社會的復雜性,都不能認為是一個線性過程(un processus linéaire)。日常生活的復雜性源于許多結合。作為社會存在的“人”發現扭曲和異化(altérations et aliénations)阻礙了它,而造成這種扭曲和異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勞動分工、社會階級、意識形態和“價值”、壓迫與鎮壓。①[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554頁。中譯文有改動。Lefebvre,Critiquede la vie quotidienne,vol.3:Delamodernité au modernisme:Pour une métaphilosophie du quotidien.Paris:L’Arche,1981.p.19.

在列斐伏爾看來,日常生活的復雜性來源于社會關系場境本身的復雜性和非線性,正是資本主義工業生產中歷史出現的勞動分工、商品價值關系的顛倒性扭曲和意識形態,生成了日常生活的異化,捕捉這種發生在身邊小事情的異化,則會是日常生活批判的關鍵。實際上,這種觀點,應該是摻雜了列斐伏爾此時的看法,而在《日常生活批判》的第一卷中,不可能會出現如此清晰透徹的分析。列斐伏爾說,在這里,他已經通過對日常生活異化問題的思考,進一步去發現日常生活本身的本質——“游戲、節日、驚訝(le ludique,la Fête,la surprise)”,實現“讓日常生活成為藝術”的全新革命。他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中明確指認說:

日常生活批判實際上還設想,不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集中在“實在”(經濟的)上和事實(歷史的)上,而是讓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向可能性的王國開放。日常生活批判同時尋求轉變“革命”概念。革命不限于經濟轉變(生產關系)或政治轉變(人員和機構),革命(值得這個稱號)可以和必須盡可能延伸到日常生活上來,盡可能延伸到實際上的“祛異化”(désaliénations)上來,創造一種生活方式,一言以蔽之,創造一種文明。②[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556頁。

其實,這就是我所指認從馬克思關注的發生在宏觀生產關系中經濟盤剝和“勞動異化”,轉向日常生活中的發生的微觀異化批判,這種轉向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革命觀的轉變,即從經濟和政治關系的變革轉向生活方式中désaliénations(祛異化)的徹底革命。在這一點上,列斐伏爾功不可沒。

在《日常生活批判》出版十五年后,列斐伏爾于1961年出版了此書的第二卷。一方面,他認為自己提出的“改變生活”的口號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逐步被接受,并且,在不同領域的先鋒派實踐中被踐行。我如果沒有猜錯,這是指以德波為首的情境主義國際的革命藝術家們的藝術和社會實踐。在1983年的一次訪談中,列菲伏爾講述過1960年代他與情境主義者們的密切關系。他甚至說,情境主義的不少思想都是“在我帶他們去鄉間散步時討論出來的——我帶他們漫無目的地走上一條風景優美的小路,這條小路淹沒在樹木、田野之中”。③Henri Lefebvre,Kristin Ross,Henri Lefebvre on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Interview,October 79,Winter 1997.這聽上去,好像是老師帶著學生,邊走邊教。實際發生的事實為,列菲伏爾與情境主義國際是相互影響的,后者在都市建筑意識形態批判和地理心理場境批判性認識,甚至是列斐伏爾整個空間生產邏輯的緣起。當然,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哲學元理論構境中,列菲伏爾的思考更深一些,理論著述更系統和專業一些。這里,列斐伏爾所列舉的例證是發生在荷蘭先鋒藝術流派眼鏡蛇運動(COBRA)①1948 年10 月8 日,在巴黎的圣母咖啡館(Café Notre-Dame),來自丹麥的“奧斯特”團體,比利時的“革命超現實主義者”團體和荷蘭“反射”(Reflex)團體,在巴黎共同發起了眼鏡蛇運動國際(International Co?bra Movement,簡稱Cobra,“眼鏡蛇”——Cobra 正是這三個藝術團體所在的三個城市——哥本哈根,布魯塞爾和阿姆斯特丹的第一個字母組成的縮寫,COpenhague-BRuxelles-Amsterdam)。中建筑家康斯坦特(Constant Anton Nieuwenhuys)②康斯坦特·安東·紐文惠斯(Constant Anton Nieuwenhuys,通常人們簡稱康斯坦特,而非紐文惠斯,1920-2005):荷蘭著名先鋒藝術家、未來主義建筑大師。曾就讀于工藝美術學校和荷蘭國家美術學院(Rijk?sakademie voor Beeldende Kunst)??邓固固鼐ǜ鞣N藝術,除了創作繪畫雕塑作品,也涉足音樂。1948年,康斯坦特組建了前衛藝術組織“荷蘭實驗團體”,又稱“反射”;同時,作為陣地的同名雜志《反射》(Reflex)創刊。他認為,高等古典藝術是對自由的阻礙,應當被摧毀。所以,刊登在《反射》上的運動宣言里寫道:“畫不是由色彩和線條勾勒起來的結構,而是一種動物,一個夜晚,一個男人,或者是這所有的一切?!焙髞?,反射運動整體加入“眼鏡蛇”運動。1957年,康斯坦特成為情境主義國際的成員,后被德波開除。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關于未來城市的“新巴比倫”建筑計劃?!白屔畛蔀樗囆g”的實驗。其實,康斯坦特在1957年就加入了情境主義國際,列斐伏爾這里顯然在刻意回避提及情境主義國際。他說:

早在1953 年,荷蘭建筑師康斯坦特就把日常生活批判與空間結合起來(incorporant pour ainsi dire dans l'espace la critique du quotidien),發明了一個關于氛圍和情景的新建筑理論(nouvelle architecture d'ambiance et de situations),這個理論啟迪了阿姆斯特丹的“青年無政府主義者”。正是通過這條迂回的道路,日常生活批判轉變成了日常生活論爭,卷入了學生和新的群體,包括情境主義(situationnistes)。③[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564頁。

我覺得,這是列斐伏爾自己非常重要的一個歷史性的邏輯辨識,即他的第二次重要思想轉變——日常生活批判轉向新的空間生產問題的邏輯緣起。在列斐伏爾的歷史說明中,我們似乎看到正是康斯坦特的先鋒建筑實驗(新巴比倫計劃,New Babylon)中,列斐伏爾在日常生活批判理論中提出的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革命,被在一種關注日常生活ambiance et de situations(氛圍和情境)建筑空間句法中踐行了。實際上,這也可以有這樣一種邏輯倒置:列斐伏爾恰恰也是在康斯坦特等人對城市生活空間氛圍和藝術實踐場境關系中,意識到空間關系生產的哲學本質。在后來的一次訪談中,列斐伏爾曾經這樣描述:

關鍵人物是康斯坦特·紐文惠斯,他是一名烏托邦建筑師,設計了一個名為“新巴比倫”的烏托邦城市(Utopian city)。這個名字相當具有挑釁性,因為在新教的傳統里,“巴比倫”是個邪惡的名字。新巴比倫采用了那個被詛咒城市的名字,其目的卻是將其改變為未來的城市(the city of the future),成為一個美好的存在。關于新巴比倫的設計始于1950年代。在1953年,康斯坦特發表了一篇名為《為了一個情境的建筑學》(For an Ar?chitecture of Situation)的文章。這篇文章的基本觀點是,建筑應該能夠對日常存在進行改變。這一點與我的《日常生活批判》有關聯:應該建造本身就能創造新情境(creation of new situations)的建筑。④[法]列菲伏爾,[美]羅斯:《列菲伏爾論情境主義:一次訪談》,方宸、付滿譯,載《社會理論批判紀事》,第7 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年,第234 頁。中譯文有改動。參見Henri Lefebvre,Kristin Ross ,Henri Lefebvre on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Interview,October 79,Winter 1997.

在列菲伏爾看來,康斯坦特在1953年發表的《為了一個情境的建筑學》中,就已經開始對象化列菲伏爾在《日常生活批判》中的觀念,因為康斯坦特明確提出在日常生活中起關鍵性作用的建筑應該成為革命的對象,所謂“情境的建筑”就是在周圍日常生活建筑中實現的“改變生活”的革命情境。然而,正是康斯坦特和情景主義國際的其他藝術家在反對資產階級都市主義的努力中,列斐伏爾發現了從日常生活批判走向空間生產的新方向。

另一方面,十五年之后資本主義日常生活本身也發生了許多重要的改變。列斐伏爾分析說,今天的資本主義正在“征服農業部門,原先大部分還維持有前資本主義狀態下;征服城市,通過向外擴展和內部更新,歷史城鎮面目全非;征服空間,旅游和休閑攻克了作為整體的空間;征服文化,把文明減至文化產業,并且從屬于文化產業;最后,無獨有偶,資本主義正在征服日常生活?!雹伲鄯ǎ萘徐撤鼱枺骸度粘I钆小返谌?,葉齊茂等譯,第565頁。

這四個征服是資本主義對不同領域的征服和入侵。其實,征服農業是資產階級已經早已開始的歷史進程,這里的關鍵是通過征服城市和征服空間中對日常生活奴役的拓展,同時,資產階級將資本的觸手直接伸向了過去資本家并不在意的旅游空間和休閑時間,并在文化產業中生成了對人的生命節奏的深層支配和控制,這當然是日常生活批判所要面對的新情況新問題。在此,他也指認,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中,受德波的啟發所指證的“日常生活殖民化”的觀點。因為,今天的資產階級“對待日常生活就像當年對待殖民化的地區一樣:大規模交易場所(超級市場和購物中心);交換絕對支配使用;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能力實施雙重剝削”,由此,“日常生活取代了殖民地(le quotidien remplace les colonies)”。②[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565—566頁。

當然,列斐伏爾也坦言,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和《現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當時他“幾乎沒有觸及跨國公司,實際上,跨國公司對日常生活的干擾當時就已經很明顯”。③[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566頁。再比如,對資產階級的文化意識形態布展也認識不足,“那時青年人把藍色牛仔服看成自由、特立獨行的象征,實際上,藍色牛仔服可能是全球企業在香港、新加坡生產的,那里的無產階級受到了殘酷的壓榨。這種方式給日常生活批判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說明市場操控。一些美國精神并非通過意識形態而是通過日常生活產生影響?!雹埽鄯ǎ萘徐撤鼱枺骸度粘I钆小返谌?,葉齊茂等譯,第566-567頁。這是一種客觀的態度。

列斐伏爾說,在1968 年五月風暴之后,他的日常生活批判風行一世,蘭波的“改變生活(Changer la vie)”成了眾所周知的日常生活革命(瓦內格姆語)的口號,并且,這一口號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補充,即發展為“把日常生活變成節日(Faire du quotidien une fête)——讓我們的身體、時間、意識和某些事物一起組成一個藝術作品,組成某種事物,不滿足于把形式賦予活生生的經驗,而是轉變活生生的經驗”。⑤[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566—567頁。這個新的日常生活革命的本質,就是“讓日常生活成為藝術”。這也是《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將承擔起的任務。他說:“總的來講,我在1981 年寫這本書的目標是,重新恢復對日常生活的批判,與原先的分析相關,同時試圖避免原先分析的不足,預測未來?!雹蓿鄯ǎ萘徐撤鼱枺骸度粘I钆小返谌?,葉齊茂等譯,第578—579頁。下面,我們來看他在此書中關于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認同機制和同質性問題的思考。

在列斐伏爾眼里,1981年資本主義社會的日常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重要的改變,必然通過日常生活真正在社會存在(existence sociale)的層面上實現出來。比如,當代資本主義空間生產中出現的信息生產關系,直接改變了日常生活方式,同時它的最終實現也依存于日常生活。他說:“作為一種信息源,數據緊靠日常生活。信息也是在日常生活里消費的。巨大的網絡、渠道、回路都從日常生活開始,經過多個層次,到達全球(借助衛星),然后再返回日常生活?!雹伲鄯ǎ萘徐撤鼱枺骸度粘I钆小返谌?,葉齊茂等譯,第659頁?,F在人們在生活中離不開的網購和手上放不下的手機,正是信息商品傳輸的初始用戶端口,而海量數據源的生成又依存于人們在電腦屏幕和智能手機上的點擊,社會生活的運轉和日常生活的建構已經離不開人與信息的互動關系場境,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信息化社會關系生產最重要的社會存在基礎。

不過,關于社會存在本身的看法,列斐伏爾似乎也開始變得更加深刻起來。在他看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生產方式包括和產生一種存在模式(mode d’existence)”。他說:

(這種)社會存在的確是現實的,但是,社會的存在與經典的存在的觀念不一致。經典的存在是某種固定的、實在的,獨立于所有主體性、精神或社會活動的事物。社會的存在,這個產品,就在那兒。它的位置依賴于選擇和決策。因為這個產品的現實性是生產的結果,而這個產品的功能、形式、結構(sa fonction,sa forme,sa structure),甚至物質材料都是事先決定好的,所以,這個產品的現實性同樣依賴于選擇和決策。②[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672頁。

這基本上是對的。與一般的物質存在實體不同,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社會存在雖然也以產品物的方式在場,可這種產品本身所具有的社會客觀性(objectivité sociale)卻是由勞動所創造出來的功能、形式和結構決定的。因為,“這個生產出來的對象與人對它的使用(usage)緊密聯系在一起,它進入多重網絡(multiples réseaux):通過市場,市場是一個過渡的但很重要的舞臺。然后,這個生產出來的對象處在被吸收進語言和符號的邊緣,沒有完成和實現那種去現實性的吸收”。③[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672頁。這意味著,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存在物的本質,是由勞動形塑起來的用在性關系場境中的“功能、形式和結構”。在列斐伏爾看來,這種特殊的客觀性關系的產生恰恰是通過市場交換和語言符碼的雙重抽象。這是一個深刻的說法。毛病在于,他沒有精細地區分交換的現實抽象與話語關系中的主觀抽象。

當然,列斐伏爾在這里討論社會存在的特殊性,目的還是進入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日常生活的批判。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批判已經在將資產階級的國家與日常生活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了。他再一次強調,在今天資本主義的社會存在中,資產階級的“國家是基石,但‘建立在’日常生活這個基礎上”。④[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673頁。這種新型關系中的日常生活,正在發生著一些變化,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方面,就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日常生活中的隱性認同機制和同質性。

首先,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認同機制。關于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被壓迫階級對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認同問題,應該是20世紀社會批判理論中逐漸突顯出來的新問題。在《論國家》一書中,列斐伏爾曾經談及這種緣起于葛蘭西文化霸權理論的認同機制。他說,“‘霸權’(l'hégémonie)這個概念是葛蘭西通過對資產階級社會的觀察和分析而提出來”。①[法]列斐伏爾:《論國家》,李青宜譯,重慶出版社,1988年,第216頁。不同于傳統的資產階級在剛剛遭遇無產階級的反抗時,簡單地訴諸暴力的政治統治,新情況是“資產階級通過逐步達到能夠支配制度、教育、文化、藝術表演和意識形態而實現了霸權”。②[法]列斐伏爾:《論國家》,李青宜譯,第218頁。這個hégémonie(霸權)不再是高壓之后的屈從,而是被壓迫階級從內心里對資產階級統治的認同。這是資產階級現代政治統治關系場境中很大的改變。列斐伏爾似乎是贊同葛蘭西這一新的社會認同邏輯。

第一,國家直接控制的日常生活認同。在他看來,今天資產階級的“處于頂層的國家認同,對應于處在腳下的日常生活認同”③[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591頁。,他要把葛蘭西國家霸權中的認同機制拉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批判中來。在他看來,“法國的國家認同是歷史地建立在國內市場和集中的國家權力基礎上的”,因為,“現在,國家直接或間接地管理著日常生活。國家通過法律和法規、大量的規定、國家機關和行政管理部門的保護行動,直接管理著日常生活。國家通過稅收、司法部門、操控媒體,間接管理著日常生活”。④[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645頁。這可能是凱恩斯主義看到國家經濟直接干預時忽略掉的方面,日常生活可能也是國家生產方式中空間生產的主要控制對象。因為在列斐伏爾看來,今天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日常生活成為經濟、政治和戰略的產物,甚至意識形態的產物,所以,為了避免始料不及的發展或革新,國家似乎強化了管理日常生活實施的功能”。⑤[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646頁。這應該是事實。列斐伏爾認為,資產階級的國家認同機制也通過民族主義的身份同一性滲透到每一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利用國慶節、戰爭勝利日等紀念活動來強化和維持人們的民族身份中的無意識認同,“保持身份意味著使用紀念活動和濫用紀念活動;意味著恢復到拿歷史的東西作為參照系統;意味著動用日常生活去阻擋國家的‘去穩定化’,把日常生活作為認同的一個中心”。⑥[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591頁。同時,資產階級也利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某些公共服務體系來加強這種認同。三是資產階級利用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必備的各種機器化用具強化著隱性認同的機制。這是一個很新的觀點。列斐伏爾認為,看起來不起眼的“家用設備(équipements ménagers)強化了重復乏味的日常生活方面和線性過程,相同的姿勢圍繞著相同的對象,從而使日常生活更加封閉起來”。⑦[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591頁。今天,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變成了不同家用電器的系列操作,這些機器化過程也在無形中直接賦型日常生活中的社會認同性。在此,列斐伏爾還引述了吉迪恩(Siegfri ed Ciedion)在《機械占有統治地位》中關于日常生活的物品的技術化和機器化過程中發生的隱性認同機制。在后者看來,日常生活中“這種機器化遠不是推行一種社會關系的新形式,這種機器化強化了對日常生活的認同,涉及了技術中的個人存在問題:機器化把日常生活封閉起來,而不是打開日常生活,例如,沐浴的機器化!”⑧[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539頁。其實,人們沉浸于追劇和低頭于手機,瘋狂于玩車和電玩時,必然減少了大街上可能發生的異質性。

第二,日常生活背后的日常話語的隱性同一性。這應該是列斐伏爾新注意到的日常生活現象。這似乎是將葛蘭西的文化霸權概念進一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嘗試。如果說葛蘭西是歷史性地指認資產階級現代政治統治中的特定認同機制,而列斐伏爾則是聯想到日常生活中從來都存在的意識形態認同機制。在他看來,在傳統政治學研究中,人們會忽略社會統治關系在日常生活中微觀實現機制,特別是日常話語(Le discours quotidien)和倫理道德(morale)所產生的隱性同一性作用。一是日常話語對真實社會關系的遮蔽和粉飾。列斐伏爾說:

日常話語有一個穩定的內容,有一個核心或基礎。即使并不總是如此,社會關系長期以來也一直都是力量、權威和權力、依附、權力與財富不平等的關系(rapports de force,d'autorité et de pouvoir,de dépendance,d'inégalité dans la puissance et la richesse),這是一個事實。日常話語的核心或基礎恰恰與這個事實緊密聯系在一起,而不是與不變的人性(nature humaine immuable)聯系在一起。當把這些關系遮掩起來時,這些關系才是可以容忍的。撕掉這些關系的面具,這些關系就是不能忍受的。①[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596頁。

這是說,在任何時代日常生活中,那些看起來并沒有政治口號和強迫性禁令的日常話語,它在日常生活中所真正起到的作用,往往是統治階級意識形態對日常生活的“春風化雨般”的滲透,它通過每天隨口言說的話語,巧妙地掩蓋起真實存在的壓迫性的奴役關系和不平等的權力,在這里,奴役才在日常話語反復維系的永恒不變的人性的面具下變得可以忍受。在這一點上,日常話語中的認同機制顯然不同于葛蘭西揭露的現代資產階級政治統治術中的文化霸權認同。

二是日常話語的發生機制中日常話語的核心,往往是一種非強制的倫理道德意識。在列斐伏爾看來:

讓社會可能運轉起來的不是運轉本身,不是暴力(violence),也不是想象的,而是話語中固有的道德倫理(morale)。在日常生活和它的話語的核心里,我們發現了倫理價值,倫理價值支撐著社會生活,在社會生活中,倫理價值讓社會生活可以忍受。話語和日常生活用軟弱的人性掩蓋嚴酷和殘忍的制度關系,即社會結構(squelette de la société)。②[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597頁。

依列斐伏爾的看法,真正讓社會運轉起來的力量,除去可見的暴力,最有力的無形支配是內嵌在日常話語中的非強制的自我規訓式的道德倫理意識。上述日常話語中對現實社會關系的粉飾,很大程度是都是通過倫理邏輯中的應該與不應該的“道德律令”來實現的。比如,封建社會中“天子”的形象賦型,在那里,封建“統治者一直被認為是永生的:上帝的兒子,他的死讓他永生。他一生和身后都是王子、國王、皇帝,因為他靠近主和永生的圣父。這樣,通過陵墓,通過日常的紀念活動,統治者的權力象征曾經是不朽的”。③[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601頁。這是不難理解的,尊貴的皇帝和貴族統治平民百姓之所以天經地義,是因為他們天生就是神授的統治者,而平民百姓屈從壓迫和奴役也是天定的命運,在那個黑暗的年代,這種動物學的意識形態歪理,通過無所不在的皇家圣典和祭祀活動在日常話語中被不斷強化起來。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日常話語中,這就是“三綱五?!钡牡赖聜惱?。并且,倫理道德認同的傳遞不是通過國家和社會制度的途徑,而是人與人之間長者、親人對孩子、朋友之間的自發式的言傳身教來完成的。

在今天的資產階級世界中,維系專制和不平等的壓迫性日常話語似乎消失了,倒是平等、自由和博愛一類話語成為日常生活中主導的內容。然而,列斐伏爾卻認為,今天資本主義社會中日常話語背后仍然存在著一種支配和控制人的隱性意識形態。人們并不知道,恰恰是在那些非政治的平淡無奇的日常話語中,市場交換的原則和整個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正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來。比如,電視機中不斷出現的廣告語,“一則廣告把健康與對一杯酸奶的描述聯系起來,而另一則推廣不同品牌的廣告會把健康形象與‘絲絨般的光滑’聯系起來。誰在二者之間做出選擇?消費者”。①[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602頁。廣告話語控制的并不是我們自覺的主體意識,而是無意識中并不直接在場的欲望,這種被支配的“選擇”無形中進入到我們的日常言談之中,今天小王買了什么知名洗發水,明天小李穿著了什么名牌襯衫,這種日常話語的支配作用正發生在我們在超市或商場中伸手去拿商品的瞬間。無處不在的各種景觀推送中引導日常生活中的如何吃穿住行、如何生活的話語,都是傳遞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微觀渠道。列斐伏爾說,“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政治陳述中:政治對手通過他們的表演媒介,或者說,使用他們的政治市場顧問為他們設計的‘品牌形象’,為了政治權力而展開競爭?!雹冢鄯ǎ萘徐撤鼱枺骸度粘I钆小返谌?,葉齊茂等譯,第602頁。原先,資產階級的議員選舉和總統競選發生在面對面的大街和議會大廈之中,而今天的“民主政治”卻出現在每個家庭都有的屏幕上,這種政治游戲的品牌選擇也會通過公共媒介成為老百姓日常話語的內容,這無形中使整個資產階級的政治意識形態成為每個人的政治無意識。

其次,現代世界中日常生活本身的客觀同質化機制。列斐伏爾說,在今天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日常生活中,除去上述談及的身份認同和日常話語同一性隱性支配,還有一個必須指認的社會同質化(homogénéisation)的現實基礎。這種同質化的現實基礎,不再是傳統奴隸制或封建專制下那種血親關系場境中的動物式的同質性,而是資產階級現代社會本身的同質性機制,這種復雜的同質性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不同社會地位中的身體認同和日常話語認同。具體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

同質性的因素(Facteurs homogénéisants):建立起來的法律和秩序——技術的和官僚機構的合理性(la rationahte technologiue et bureaucratique)——聲稱統一和事實上用于所有領域的邏輯——在大尺度(公路,等)上管理的空間——時鐘—時間,人為的重復——媒體(主要不是通過內容,而是通過形式,產生聆聽或觀看的統一態度,培育面對信息、形象、話語流的被動狀態) ——尋求行為的一致性和內聚力——在條件反射條件下訓練這種行為——規定的表達——商品世界,與合同式承諾緊密聯系——線性地重復的工作(同一種姿勢,用詞,等等)——具有各種禁止規定的空間——齊一化日常生活(le quotidien uniformisé)中的基本功能(吃、睡、穿衣、繁殖,等等)的分割、齊一化日常生活與所謂較高級功能(閱讀、寫作、判斷和欣賞、接受、管理,等等)的分割和時間的計劃分配同時存在——在形式上的法律平等中的多種不平等,由均勻和散布確切表現出來的不平等——在實證知識中執行的認識領域和分支——官僚機構和官僚的壟斷制度(les bureaucraties et féodalités bureaucratiques)。在它自己的封地里的每一個行動——行政管理按空間劃分的重要性——把空間處置為無限可分的(視覺的——幾何的)視界,一種社會產品——日常生活好像一個小企業,在這個意義上,管理日常生活,這是日常生活管理的一般的和延續下來的傾向——對實證知識以及規范提出訴求,還原日常生活經驗的傾向——異化他者的疊置和相互強化(la superposition et le renforcement les unes par les autres des aliénations),直至不能維持而崩潰——在一般交換中被社會地和具體地物質化了的抽象控制(la domination de l'abstrait),這種抽象控制延伸至象征,以致象征降低為符號——假百科全書,伴隨詞典、字典等出版物的激增。①[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614頁。中譯文有改動。Lefebvre,Critiquede la vie quotidienne,vol.3:Delamodernité au modernisme:Pour une métaphilosophie du quotidien.Paris:L’Arche,1981.p.85-86.

列斐伏爾這里對日常生活同質化的陳述是繁雜無序的,但卻是內容豐富的。這也是我如此大段援引的原因。概括一下:一是社會宏觀層面上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同質化。這里涵蓋了商品世界中通過商品交換合同關系建構起來的金錢同質化,這里的核心同質性機制是“一般交換中被社會地和具體地物質化了的la domination de l'abstrait(抽象控制),通過韋伯指認的la rationahte tech?nologiue et bureaucratique(技術和官僚的合理性)建立起來的同質性法理型政治法律結構,以及時鐘規制起來的反生命自然生存節奏的“線性重復的工作”節奏,應該說,這是自資產階級創造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生成的客觀同質性。這是資本主義日常生活同質性的宏大現實前提。在后面的討論中,列斐伏爾專門討論了這個生命節奏被工作節奏復位的問題。②在那里,列斐伏爾分析說:生命存在“作為自然時間,時間是有節奏特征的。節奏是定性時間的一個組成部分。節奏也具有定位的特征:節奏是可以度量的——頻率、強度、消耗的能量,等。但是,節奏是多重的,相互于涉:心跳、呼吸、蘇醒和睡眠輪替,饑餓和干渴,等等。這里所說的節奏是最容易觀察到的——些按日計,有些按月計”。這也說明,“先于有組織的社會勞動,節奏就已經存存了;生理分泌服從不同的循環,有可能顯示不同的結構特征”。并且,“在工業勞動之前的勞動形式中,勞動姿勢是按節奏安排的。生產活動越接近使用機器的工業生產,生產活動就越具有線性重復的特征,進而喪失了它的節奏特征”。在他看來,“日常生活也一樣:許多節奏和循環都有自然起源,社會生活轉變這些自然的節奏和循環,與線性過程及系列姿勢和行動交叉”。[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648頁。

二是資本主義社會空間生產中的同質性,在他看來,“作為一種產品,社會空間是按照一群專家、技術權威手中的操作指令制造出來的,而這些專家、技術權威本身代表了特定的利益,同時代表了一種生產方式。社會空間不是設想為一個完成的現實或一個抽象的整體,而是作為成為現實過程中的一組可能性”。③[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652頁。這當然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科技創制下的空間生產,其中可以包括“一般社會空間、建筑空間、日??臻g、交通空間和設施空間”等,這里,列斐伏爾只是列舉了交通空間物性載體的“公路”,其實這還會有隨著現代資本主義發展不斷建設起來的城市建筑、道路和所有形式交通空間的物性設施,這建構了不同于傳統社會的空間生產的同質性基礎。

三是今天資本主義社會以大眾媒介的方式建構起來的景觀同質性關系。景觀同質性并非是面對真實的對象存在,而是通過不同形式圖像表象和符碼形式的再現和重復,使人“產生聆聽或觀看的統一態度,培育面對信息、形象、話語流的被動狀態”,以造成景觀觀眾和所有消費者被操控下的同質化的生活異化和消費異化。這正是人們身份認同和日常話語認同的基礎。

四是在看起來代表科學公正標準的專家天天布道式地宣講的知識,無形使豐富多彩的個人的日常生活變成“科學化”le quotidien uniformisé(齊一化日常生活),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成了一個被工具理性管理和支配的同質化“小企業”,這是一種可怕的la superposition et le renforcement les unes par les autres des aliénations(異化他者的疊置和相互強化)。這取代了傳統社會中由長老言傳身教的生活準則和“道德律令”,健康科學地生活,成為了日常生活話語中重要認同邏輯。當然,這里還有列斐伏爾已經分析過的信息技術同一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他說,在資本主義信息技術制造的“虛擬空間里,使用者喪失了公民的尊貴,他們的社會形象無非是接受服務方,這樣,使用者就喪失了社會本身和社交能力。這種孤獨不是舊的個人主義的那種存在性的孤獨,而是一種被消息淹沒至深的孤獨”。①[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665頁。列斐伏爾這里對資本主義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同質化現象的描述是深刻的。

列斐伏爾說,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有沒有人能夠超越這種日常生活的同質化?當然有,這就是那些的福布斯排行榜上微笑的大資產階級(grande bourgeoisie)。這些人像超出了平凡同質化日常生活的“奧林匹亞諸神(olympiens)”,“被社會拋棄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之下的水平上生活,‘奧林匹亞諸神’在日常生活之上的水平上生活”,因為,“那些處在最高生活水平上的富人游蕩在奢華之間,他們是高空游牧族。他們不是在從事通常意義的工作,而是在從事極端繁忙的工作:他們主持,他們組織(管理者),他們控制,他們主政?!雹冢鄯ǎ萘徐撤鼱枺骸度粘I钆小返谌?,葉齊茂等譯,第615頁。列斐伏爾說,可能grande bourgeoisie(大資產階級)的概念,都已經無法描述這些通過資產階級國家壟斷和資本的跨國公司實際控制著整個世界的“國際統治者”了。

最后,列斐伏爾明確說,整個《日常生活批判》的結論還會回到他的“元哲學”上來,他仍然要將對資產階級世界的批判“轉向日常生活”。他寫道:“本書的結論將刻意做成元哲學(métaphilosophique)的,這個術語意味著包括哲學,讓哲學超出哲學自己。按照哲學方式,本書的結論轉向日常生活的時空基礎,轉向日常生活的起源和歷史,轉向超越和替代?!雹郏鄯ǎ萘徐撤鼱枺骸度粘I钆小返谌?,葉齊茂等譯,第674頁。當然,改造日常生活的實踐已經具有了新的目標,這就是:“不同的生活道路,建立新的社會空間和不同的社會時間;建立不同的社會關系存在方式和不同的體制,擺脫復制現存秩序的模式?!雹埽鄯ǎ萘徐撤鼱枺骸度粘I钆小返谌?,葉齊茂等譯,第674頁。但是,日常生活革命的實現道路仍然是浪漫主義的情懷,因為他還是主張必須“通過實踐活動,通過思考、詩歌、愛,完成日常的質的飛躍”。⑤[法]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等譯,第675頁。這是列斐伏爾的軟肋。在方法論上,他仍然十分勉強地操持著批判性的異化概念,不過,這里的異化概念已經失去了青年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那種人本主義話語的霸氣,淪落為一種意識和心理上的不開心,如果真的如此,袪異化也只能是一種人們主觀開心中那個狂歡的藝術瞬間。而這種狂歡對于冰冷的資本主義現實來說,實在是沒有任何力量的。

猜你喜歡
伏爾異化資本主義
列斐伏爾:一個文本線索與思想轉折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農村聘禮的異化與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視角
商品交換中的所有權正義及其異化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策略演變研究
——解讀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
異化圖像的人文回歸
開關電壓二次構造的永磁同步電機無速度傳感器控制方法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展趨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