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憶左江民俗文化影像,賦能少數民族文化傳承

2024-05-09 10:42胡中全潘金春鄧海周
文化學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左江數字影像民俗文化

胡中全 潘金春 鄧海周

民族的根脈和靈魂源自優秀的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大量的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深層密碼就蘊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之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迸發新活力,為“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凝聚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不僅是歷史生活的地域性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載體。在歷史長河的沉淀和演變中,桂西南左江流域孕育出了源遠流長、燦爛獨特的民俗文化,由于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殊性,其民俗文化具有多樣性、包容性及跨境傳承性等特點[1]。民俗因傳承而深入人心,文化因賡續而繁榮興盛,那些記錄時代、表達生活、充滿意蘊的民俗影像,逐漸成為了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益嘗試。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身處在主流文化強烈沖擊下的左江流域民俗文化正面臨著邊緣化、式微化的困境。那么對于擁有獨特地域特色的左江民俗文化的挖掘記錄、搜整倉儲和展映傳播,不僅是賦能少數民族文化動態傳承和創新發展的必要基礎,更是厚植少數民族文化自信,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路徑。

一、深挖左江民俗內涵,助力文化影像記錄

從婉轉悠長的天琴彈唱,到高亢和諧高腔詩雷;從古樸典雅的打榔舞,到深耕鄉土的采茶劇,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無不彰顯著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描摹著綿延不斷的文明傳承,是左江流域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如何讓深諳于鄉野阡陌、街頭巷尾的民俗文化走進廣大群眾的視野?如何讓深含著匠人匠心的古老技藝、民俗儀式煥發更為蓬勃的生命力?民俗文化與影像技術的相遇,讓我們看到了新的可能。無論是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還是系列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把鏡頭對準“匠人們”的手藝生活,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在展現精妙技藝同時,深入挖掘了其潛藏于背后的情懷與故事、審美與旨趣。民俗文化古老而傳統,介入門檻不盡相同,大眾想要深入了解并非易事。為此,我們需要深入“田野”和街巷,不斷挖掘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當代價值,探尋民俗文化融入現代生產生活的交會點,并對其進行影像記錄,在保證其真實性和準確性的同時,力求鏡頭美、語言美和敘事美,以期為民眾帶來文化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從而為受眾實現人文精神和審美志趣的雙重體驗。

少數民族文化的內涵式發展需要深刻領悟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中的重要論述,“我們現在就是要理直氣壯、很自豪地去做這件事,去挖掘、去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左江流域的民俗文化包羅萬象,其主要圍繞稻作農耕文化延展開來,從傳說故事到民間風俗,從民間技術到文學藝術,每個時代都有著屬于特定時空范圍的民俗文化。隨著傳統社會關系的不斷演變,傳統民俗正不斷經歷著轉變和創新,因此,契合當下社會需求的新民俗應運而生,無論是民間約定俗成亦或是設計引導產生,其都能潛移默化地影響群眾。如今,從頻頻出圈的紀錄片到風靡網絡的短視頻,越來越多的民俗文化逐漸打破“小眾”和“邊緣”的標簽,走進大眾視野[2]。無論是世代傳承的傳統民俗,亦或是與時俱進的新民俗,我們都需要精準切入人民群眾的喜好和需求,讓民俗影像的記錄工作做到有的放矢,能夠通過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鏡頭語言“描繪”民俗文化、表達文化內涵、建構文化空間,而不是漫無目的、淺嘗輒止的簡單記錄和隨意組接。

二、多元主體創作搜整,構建影像數據倉庫

左江流域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民俗事象種類繁多,包含節慶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嫁娶文化等。相較于文字、繪畫及語言的表達形式,作為記錄歷史發展演進過程最直觀的資料——影像,其具有直觀性、真實性、紀實性和藝術性的特征,是藝術表現和視覺傳達最為生動且鮮活的載體。因此,搭建專業系統的民俗文化影像數字資源倉庫十分具有必要,通過采集、整理、分類,把零亂的影像信息整合起來,實現數字化、可視化建模[3]。影像數據的文獻性和文化性可以不斷延展左江民俗文化的廣度,挖掘民風民俗的深度,對左江流域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由于左江流域民俗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其內容、種類和形態豐富多樣,涉及民族學、民俗學和音樂學等多個領域,影像數據倉庫的構建實施難度巨大、涉及部門廣泛,因此,需要有意識地挖掘地區資源,充分發揮多元主體參與的意識,提高多元主體的參與程度。

左江流域民俗影像數據倉庫的創建需要采取就近就地、分類施策和統籌推進的實施思路,影像創作和影像搜整兩條路徑并肩前行。積極通過項目合作、文化活動和影像賽事等方式全面激活民俗影像創作和搜整的多元主體,促進多主體統籌協同形成合力[4]。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充分發揮民俗影像記錄愛好者的專業優勢,如紀錄片導演、民俗攝影攝像師和短視頻創作者等。作為政企合作的投資模式,近年來PPP模式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持續發力。2021年廣西印發了《廣西推廣運用PPP模式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在高校教育、文化旅游和體育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中全面推廣運用PPP模式。因此,民俗影像數據倉庫作為惠民生的“小項目”也可以通過PPP模式“拉動力”“提質量”。此外,為了進一步激發民俗影像創作和搜整的內生動力,更需要發揮民俗文化持有者的主體性作用。其一,以民俗文化持有者的自覺保護和傳承為根本,積極引導其記錄和搜整民俗文化影像,不斷提升其主體意識、傳承能力和實踐能力。其二,充分調動地方民俗文化精英資源,積極發揮地方民俗文化精英在收集、整理、組織、策劃和宣傳民俗影像活動的媒介作用。

三、插上數字技術之翼,創新保護傳承載體

近年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以穿越千古的神韻不斷打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青年群體也不斷以數字化的方式參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大力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推動文化數字化建設邁上新臺階,讓文化數字化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云游桂林”“廣西數字藏品”等數字化影像層出不窮,這些數字化影像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與傳統文化更為親近,基于數字影像技術的“文化供給”既新鮮又立體,從“在線”到“在場”的轉變承載著無限的文化體驗和視覺感官。多種數字影像敘事革新了優秀傳統文化演繹呈現的新形式,作為數字時代特有的敘事方式,數字影像敘事依托多樣的數字影像技術,將圖片、動畫、影視以及交互式設計等多種媒體元素融入傳統故事中,使講述內容可視化、形象化、互動化,以便于聽眾理解、感知和探究的一種敘事方式。數字影像敘事與左江民俗文化的融合,以民俗文化內容價值為核心,配以多種數字影像技術營造真實的情感氛圍,有溫度的視聽空間,有觸摸的感官刺激和有參與的感知體驗,能更好地傳遞民俗文化的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

左江流域的民俗文化經歷數千年歷史沉淀,部分民俗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可能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歷史場域,隨著數字影像技術的不斷更迭和發展,VR、AR、MR和全息投影等影像技術可以真實再現彼時彼地、彼事彼人,打造出沉浸式的感官情景,讓人們得以穿越千古感知傳統民俗文化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圖景。通過對左江流域民俗文化的深入剖析和挖掘,數字影像敘事還可以對既有的民俗影像內容進行轉化和再造,鏈接古往今來,展現優秀民俗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此外,將民俗文化通過大數據技術手段入“網”上“云”,實現了在數字世界的永久性留存、全天候利用,左江流域民俗文化的立體化圖景需要全域、全景式呈現左江流域民俗文化基因和歷史文脈,這也是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和中華文化全景呈現的其中一隅,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四、借助智能媒介之力,構建多維傳播空間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到2022年上半年,我國網民規模達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6%。智能媒介時代,一場信息傳播變革已然拉開帷幕,信息傳播打破時空、內容形式層出不窮、交往互動靈活深入,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與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的融合構建了一個多維化、立體化、智能化的傳播空間。

尋古溯源、深挖內涵、記錄影像對傳承左江流域民俗文化意義重大,而讓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浸入群眾心里頭,則需要借助智能媒介的傳播之力。左江流域民俗影像的傳播則需要在精確獲取用戶畫像的基礎上,進行分眾化、精準化、動態化傳播,以滿足用戶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在新媒體的傳播語境下,移動優先是內容傳播的最重要策略,我們需要運用數字化技術高效優化、整合“兩微一端”、抖音號等移動傳播平臺,借助傳統媒體內容方面的優勢,不斷為左江流域民俗影像的傳播搭建新的交流互動平臺、形成新的廣泛傳播渠道。此外,呈現形式是由信息的內容生產和傳播渠道合筑而成的,唯有打破傳統媒體固化的內容生產模式,制作出形式多樣、生動有趣、平易近人的,具有接近性、實用性和娛樂性的民俗影像,并通過與之匹配的渠道精準傳播,才能真正實現“內容+渠道”的合力,才能真正構建多維傳播空間。

五、厚植民族文化自信,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扒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币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這個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

稻作農耕這天然的土壤和生態基礎孕育了左江流域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稻作文化則是左江流域少數民族文化的精神根脈,其民俗文化彰顯了最深層的淵源和經脈[5]。左江流域代代相傳的琴音曲舞、敬天拜祖的樸素情感、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始終維系著左江流域少數民族最深層的集體記憶,是其文化自信最深厚的土壤。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鄉村文化振興就是要給予群眾更為厚實、更為豐富、更高品質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賦能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漸加快,左江流域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在強勢文化、主流文化以及消費主義的巨大沖擊下,逐漸出現過度“民俗主義”的現象,即現有民俗大大脫離了原來語境,或者說是偽造的民俗,由此所帶來的與傳統異化以及失去家鄉(即鄉土生活)之后的失落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此同時,一些地方在建設鄉村時只注重外表,不注重內核,缺少對其民俗文化的有效保護和挖掘,因此,具有原真性、文獻性的傳統民俗影像對左江流域民俗文化的理性回歸、創新發展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毋庸置疑,民俗主義的路徑在維系、變革、創新地方民俗文化方面確有成效。但如何最大限度地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如何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系?如何在留住鄉情鄉愁、傳承歷史記憶和文化脈絡的基礎上又煥發新時代的光彩?則需要我們不斷厚植文化自信,立足廣闊大地、植根傳統文化、潛心挖掘耕耘、不斷開拓創新。

六、結語

在這個科技賦能社會的時代,文化與技術相結合的影像藝術正在不斷更迭革新,當下影像中的民俗文化,擁有了釋放無限想象力、產生無限可能性的諸多內容。如今,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既叫好又叫座的傳統文化影像不斷涌現,其對保護、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起到了至為關鍵的作用。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強調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傳統文化。左江流域的民俗文化與現代影像技術所碰撞出的火花,不僅讓沉睡已久的民俗文化有了精彩綻放的舞臺,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社會主體參與其中,為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猜你喜歡
左江數字影像民俗文化
巖畫保護,數字影像數據庫來幫忙
數字影像藝術創作多元化研究
家鄉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談
悠悠左江情
廣西左江、右江流域石器時代文化概述
巫山
花山,錦繡畫圖
兩岸民俗文化薈萃福州
數字影像技術對攝影專業教學和創作思維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