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是在乎他”

2024-05-09 15:27榮光耀谷清
新班主任 2024年3期
關鍵詞:課題社交青少年

榮光耀 谷清

社會交往是青少年成長過程的重要部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青少年開始將社交陣地轉移到線上。線上交往一方面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建立、維護和發展人際關系更便利,另一方面也給青少年的同伴交往帶來了困擾和壓力。

“總是在乎他”:場景再現

有的學生喜歡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如將自己“跑步配速”的海報分享到朋友圈,若獲得點贊,就會開心一整天,仿佛跑出的每一步都更有勁兒了;相反,若無人點贊評論,則會失落很久,甚至陷入自我懷疑。

有的學生在線上聊天,即使碰上自己不太喜歡的話題,也會盡量配合對方聊下去,認為這樣對方就不會討厭自己。有時,他們還會為選擇一個“表情”糾結很久,即便聊天結束了,也還是會想:“自己是不是表達得不夠得體?”“如果當時換成另一種語氣,興許會更好?!?/p>

有的孩子喜歡在網絡上回答別人的提問,盡管自己對某一領域知之甚少,但還是會“現搜現賣”。雖然不清楚這樣算不算“裝”,但網友的回復的確能給自己帶來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諸如此類的情景,幾乎每天都在青少年的線上社交中上演,其共性表現為“過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導致不穩定的自我評價”。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則很有可能導致出現一系列問題:學生在各種不同評價的影響下,不能真正認識自己,形成正確的自我概念;生活變得碎片化,每一天、每一刻仿佛都跟其他的日子割裂開來,既不記得自己曾經做過什么,也不清楚接下來要做什么;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感受不到應有的責任感和歸屬感等。

“他人與我”:原因探析

青少年之所以如此看重他人評價,是因為其自我意識尚在逐步形成,對自我的認識還處于搖擺不定的狀態,而他人的評價恰好可以為自己提供參考,是形成自我評價的重要渠道。另外,伴隨著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青少年心目中“理想中的我”與“現實中的我”時常激烈交鋒,他們開始思考自己與身邊伙伴的關系,分析自己在不同的群體中處于什么地位、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因此希望獲得外界的正面評價,維持自己在別人心中的良好形象,找到自身的價值感和存在依托。

與此同時,青少年雖然思維能力有了較高水平的發展,但對問題的看法容易過分概括化,即以點概面,一次成功就會讓他們認為自己很優秀,對自己評價很高,而一點點負面評價也能讓他們陷入自卑、沮喪的泥潭。

線上社交不同于面對面的交流,不能直觀地觀察到對方的表情、言語和姿勢,一些本就敏感或偏向抑郁質的孩子由于無法確認對方的真實感受而愈發感到不自在,如“一條消息發出后卻感覺不妥,就立即撤回,有時要反復撤回并修改多次”。同時,相比線下交流,線上的消息回復不具備即時性,畢竟我們不可能一直盯著手機看,這就很容易錯過消息回復的最佳時機。有時由于消息回復的快與慢、早或晚,致使對方對消息的理解、感受與我們的本意大相徑庭,這種“錯失恐懼”同樣使青少年在線上社交時患得患失。

“讓視線回歸自身”:對策與思考

1. “鏡像效應”:誰是評價的主體

人們會通過觀察別人的評價而形成對自己的看法,就像照鏡子一樣,這對于正處在自我意識飛速發展時期的青少年來說尤為明顯。

然而,“鏡中自我”的評價標準其實是掌握在別人手里的,所謂美不美、好不好、得體與否都是別人主觀評價的結果。就現實情況而言,當我們通過對方這面“鏡子”照出自己時,對方也在通過“我們這面鏡子”發現自身,如當我們覺得“我的問題是不是有點冒犯”時,屏幕的另一頭可能也在揣測“我是不是在敷衍對方”,當我們在想“我拒絕了對方,他會不會耿耿于懷”,線上的另一方可能也在后悔“我的要求是不是太唐突了,會不會不禮貌”,當我們擔心自己的頭像是否符合潮流和大眾審美時,對方也可能在為自己背景墻上的精修照片而焦慮。

因此,當我們在為“別人的評價”或“對方的期待”而憂心時,不妨想一想:對方跟自己其實是一樣的,他也在小心翼翼地等著我們的回復。想讓他人更加真誠地對待自己,我們可先真誠地對待他人,也許能夠更順利地發現自己與對方是否契合,找到與自身觀念更加一致、有相似志趣喜好、能夠彼此交心的伙伴。

2. 課題分離:對他人評價與感受的取舍

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在其著作《被討厭的勇氣》中寫道:“基本上,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改變?!薄氨鎰e究竟是誰的課題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當我們有意識地嘗試減少取悅、滿足對方的行為時,可能最直接的感受是內疚、糾結。但事實上,對方怎么想是對方的課題,對方有義務、有責任處理好他的想法和問題,這并不是我們的課題。舉個例子,當我們拒絕朋友的請求時,無須耿耿于懷:“對方會不會對我有意見?”因為這不是我們能決定的。我們能做的是坦誠地告訴對方:“這個請求我做不到,請你理解。我能做的是這些,如果你有需要的話,隨時來找我?!?/p>

由此,青少年雖然可以將“他人”這面鏡子作為認識自我的一個途徑,但不必過分在意這面鏡子,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每個人也只能解決自己的課題。抑郁質的孩子更需要明白:哪些是自己應該擔負的,哪些是自己不應該擔負的;哪些是自己可以做的,哪些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如果學生常常對自己的過往耿耿于懷,對自己的形象過于挑剔,把別人的期待當成自己的期待,把對方的情感當成自己的情感,那么,“鏡中自我”也會變形、走樣。

3. 同一性:對他人評價內容的整合

青少年對他人的評價往往缺乏客觀的判斷,加之線上社交固有的局限性,導致青少年不能對來自不同身份、不同群體、不同場合的評價信息進行有機整合,長此以往,會加劇其對自身形象的模糊認識以及自身能力的困惑,引發“同一性混亂”。

所謂“自我同一性”,從橫向上看,是個體嘗試把自身經歷的各方面整合起來,從而保持自身心理的協調一致,如能體會到“在線上為網友解答問題,網友夸贊自己懂得真多,而自己在線下也是個熱愛學習的人”。從縱向上看,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價值觀念和人生意義等存在一個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內在一致感,如可以感受到“老師雖然最近經常批評自己,但是過去也曾表揚過我。我以后如果好好表現,還是會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

因此,幫助青少年有效整合多元的空間和時間信息,是促使其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關鍵。記筆記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如,“因過去的一次爭吵,于是一氣之下將朋友屏蔽、拉黑。時至今日,若再給自己一次機會,自己會怎么做?”學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寫下來;如果不想寫,也可通過口述或錄音的形式將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還可通過列表的形式,將“他對自己的積極評價”與“他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分別記錄下來,然后分析每一條評價是否客觀。關鍵不在于記錄的方式,而在于通過記錄的內容將青少年社交經歷中的零散事件有效串聯起來,使它們成為一個有因果、有關聯、前后呼應的整體,以此提高青少年甄別他人評價的能力,避免全盤接納或否定引發的“同一性混亂”。

讓視線回歸自身,不是忽略他人的感受,也不是否定或片面對待別人的評價,而是正視自身的評價主體地位,多問問自己:我從這次社交經歷中得到什么樣的反饋?我的感受是什么?學生在合理取舍與有效整合他人評價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對自己能力的認知、對自身形象的判斷和關于自身角色的定位。

(作者單位:榮光耀,江蘇省連云港工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谷清,江蘇省連云港市蒼梧小學)

責任編輯? 陳建軍

猜你喜歡
課題社交青少年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青少年發明家
社交距離
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
第一次寫課題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向
“十三五”醫改的新課題
“十三五”醫改的新課題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