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戲劇上黨梆子的保護與發展

2024-05-09 20:28張霄霄
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上黨梆子唱腔

張霄霄

(貴州民族大學,貴陽 550000)

作為中國戲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山西省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別在晉東南地區,更是孕育出獨有地方文化藝術特色的傳統戲劇——上黨梆子(又稱“上黨宮調”“東路梆子”,為晉東南地區的主要劇種)。上黨梆子與晉中地區的中路梆子、晉北地區忻州的北路梆子、運城市的蒲州梆子并稱為“山西四大梆子”。上黨梆子雖然也被稱為梆子,但是與其他三種梆子并無直接關系。其他三種梆子追根溯源皆是由中原官話區晉陜豫三地農村形成的原生梆子,上黨梆子則發源于本地而自成體系。因其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且在戲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2006 年經國務院批準,上黨梆子入選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文化也不斷趨向多樣化,給人們帶來更多選擇機會的同時也對國內傳統文化帶來沖擊。隨著國外古典音樂、說唱音樂、流行音樂等逐漸充斥國內市場,人們的文化審美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上黨梆子這一地方戲的傳承與發展也面臨著十分嚴峻的考驗,一度面臨失傳的困境。通過在知網對“上黨梆子”這一關鍵詞進行搜索,找到相關文獻共308 篇,發文量在2018 年達到一個高峰,2006 年上黨梆子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時達到一個次高峰。以上黨梆子為主題的文章共有148篇,主要學科集中在戲劇電影與藝術,占比為67.16%;文獻來源主要集中于《中國戲劇》《戲友》《黃河之聲》等期刊,占比分別為15.08%、15.08%、7.04%。對于上黨梆子的研究多集中于對音樂唱腔、舞蹈美術、劇目等,而對于上黨梆子發展繼承困境相關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市場萎縮、人才缺少、資金投入不足等較為普遍化的原因上。那么如何在信息更新迭代瞬息萬變,快速發展的現代化、數字化時代,找出一條適合地方戲保護與發展的路徑,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之一。

一、緒論

(一)選題意義

上黨地區位于由太行山、太岳山兩大山脈圍繞而成的上黨盆地中,周圍崇山峻嶺,交通不便。相對閉塞的地理環境不僅使當地人們具有強烈的地域意識,也造就了這里千百年來民間藝術的傳承在保留了原生態的同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濃厚的地域特色。正是在這樣一個巍峨險峻、地勢高險的地方,哺育了千千萬萬樸實勤勞的人民,也孕育出粗獷奔放、豪邁激昂的上黨梆子。在2006年,上黨梆子因具有悠久的歷史、濃厚的地方特色以及獨特的唱腔而入選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近年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作為一種“無形文化”,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方式、民間習俗、宗教信仰等息息相關。上黨梆子作為一種表演藝術,它的歷史淵源、音樂舞蹈、唱腔表演等都應當受到重視與保護。將上黨梆子作為選題,正是由于認識到一些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容易因無人問津而導致失傳,所以理應受到重視。通過大多采用分析上黨梆子發展現狀與困境,為尋求其發展新思路提供借鑒,促使地方傳統文化能夠得到與時俱進的傳播新途徑。

(二)研究綜述

上黨梆子是由戲劇發展演變而來,在封建時期由于不受重視,相關的文獻記載較少。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后,才逐漸有專家學者對此進行研究。栗守田先生所著的《上黨梆子》是目前對上黨梆子研究記載最為詳盡的一部著作。書中不僅對上黨梆子的歷史沿革、戲班機構、音樂唱腔、角色行當、舞臺美術、劇目等都有記載,同時對相關的文物古跡、刊物專著、人物傳記等都有涉及,為后來研究上黨梆子的學者提供了豐富全面的參考資料,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關于上黨梆子音樂方面,張燕麗在《山西四大梆子唱腔調式研究》中通過對山西四大梆子的唱腔以及調式進行對比研究,認為山西四大梆子地域色彩濃厚,總體而言呈現區域分布。在傳承發展方面,李凱麗在《關于上黨梆子的思考》中,認為社會文化消費觀、國有戲劇院改制以及創作人員流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傳統藝術面臨發展困境,并提出應完善法律法規保護傳統戲劇,吸收創新人才充實研究隊伍。路暢在《民間戲曲的傳承與保護問題——基于上黨梆子的調查分析》中以時間為導線,梳理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關于上黨梆子的族內承襲、科班繼承以及戲曲訓練班和戲曲學校這一較為傳統的繼承方式,在新時期應該創立新的教育模式實現教育現代化,來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與發展。曲潤海、曲志燕從另一角度來研究地方戲的生存與發展,在《從山西41個戲曲劇團生存狀況看地方戲的保護繼承創新發展》中提出劇團數量顯示出一種戲劇的興衰,藝術院團“轉企改制”面向市場是適應時代的發展,重點是要有所作為,才能面對新形勢開拓新市場。在與社會以及民俗的關系方面,李子亭在《淺談上黨梆子的民俗文化特征及其在長治當地民俗中的地位和作用》中提出了上黨梆子與當地民俗文化之間的關聯,通過梳理上黨梆子的歷史沿革,唱腔上認為“昆、梆、羅、卷、黃”五種唱腔是民俗文化在戲劇上的集中體現,劇目上《送寒衣》等都表現了獨有的民俗風情,到了現代社會迎神賽社、煤礦開采以及婚喪嫁娶這些活動大多離不開上黨梆子的身影。陳少晶、崔順利在《明清時期上黨梆子的歷史源流和社會功效》中通過分析上黨梆子在明清初期、中葉時期得以發展的物質與精神條件,闡述了其在唱腔、文字、表演以及對其他戲種影響等方面的具體發展與表現,同時說明了上黨梆子在明清時期在經濟、政治、思想上都對當時社會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二、上黨梆子的歷史淵源

(一)起源背景

上黨梆子起源于今山西省長治、晉城兩地,古時稱為上黨,上黨梆子因此得名?!吧宵h”一詞最早起源于戰國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廢分封行郡縣,將天下分為三十六個郡,置上黨郡,郡府設在今長治地區?!吧宵h”一詞在方志中解釋為“居太行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即該地位于太行山最高處,故曰上黨。其地位處中原,因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素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得上黨可望得中原”之說。上黨地區古時稱為潞州、上黨,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傳說在上古時期,炎帝帶領其部族登上太行山,在進入今天長治縣的羊頭嶺地區時,看到該地氣候宜人、水草豐茂、動植物豐富,十分適合人類居住,便在此地建立了黎國,“黎民百姓”一詞便出自于此。作為人類活動居住地之一的上黨地區,也是華夏文明起源地之一。一些被人們津津樂道、口口相傳的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等均起源于上黨地區。上黨也是殷商時期的西伯戡黎、戰國時代的著名戰役——長平之戰的發生地。上黨梆子正是緣于本地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汲取大量民間智慧精華之后應運而生。據史書記載,唐玄宗李隆基于景隆元年被遣派至潞州任職別駕期間,對潞州府不斷擴建,修建了看花樓、德風亭、梳妝樓等,并經常帶大臣在潞州城內的德風觀看地方戲劇演出。由于對戲劇的喜愛,唐玄宗登上皇位之后還在后宮組織能歌善舞的宮女表演戲劇。在其執政三十年間,形成了一種戲歌體系。長此以往,唐玄宗本人的戲曲造詣也越來越高,被稱為我國戲劇的鼻祖。

(二)歷史沿革

上黨梆子作為山西東南部一種古老的劇種,大約成形于明末清初時期的澤州府,距今已有約四百年的歷史。雖說上黨梆子在明末清初成形,但在北宋時期便有跡可循。由于唐代宮廷戲曲傳入民間,到了北宋末年,高平、晉城等地出現一些熱愛戲曲之人,澤州府(今晉城)的孔三傳便是代表人物。由于當地很多百姓喜愛看戲,孔三傳便組織了一個民間戲劇團。后因劇團要養家糊口,便遠赴京城開封謀生。盡管京城等戲曲雜耍種類繁多,但是并沒有小戲梆子腔。很快京城人也喜歡上了梆子。數年后孔三傳賺了一些錢便返回家鄉創辦了地方戲班??兹齻髟诙嗄陸蚯硌輰嵺`中,將自唐朝以來到宋代的大曲、繞令以及詞調和北方地區流行的樂曲與上黨曲調相結合,組成了不同的宮調,使得其表現力大大增強,在當時很快便傳遍全國。歷經百年之久,到明末清初時期,上黨梆子開始形成。在明代前期,晉陜豫三省交界地帶形成了初始的梆子腔,并不斷向外輻射。上黨梆子就是在其影響下,融合本土特色以及民俗風情后逐漸形成規模。在實際表演過程中,將“昆、羅、卷、黃”四種唱腔融合吸收,后又受到弋陽腔的影響,逐漸形成今天的上黨梆子唱腔特點。關于上黨梆子最早的文字記載是上黨昆曲,順治十五年在陽城縣上伏村大王廟戲臺由萬順戲班子演出并留有《恩榮第》《春燈謎》等題壁。演出劇目均為昆曲,而在其五種唱腔中昆曲排在首位,說明上黨梆子受昆曲的影響是最早的。明末清初時期是上黨梆子產生并且發展的時期,主要內容以梆子戲為主。著名戲班之一——“鳴鳳行班”成立于乾隆年間,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傳統戲班中也較為罕見。到了清朝中葉,也就是嘉慶道光年間,上黨梆子于發展中不斷壯大,大量優秀戲班和表演者的出現顯示出這一時期上黨梆子的繁榮。例如,在嘉慶道光年間,出現了著名藝人連小河、馮春木等。到了清中葉后期,得力于當時良好的政治環境與發達的經濟條件,又由于當地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良好的群眾基礎,上黨梆子具有十分豐富的創作來源與基礎,從而得到迅速發展,上黨梆子在咸豐年間便迎來了巔峰時期。到了清末光緒三年,由于山西及周邊地區發生災荒,戲班處境困難,一些業余的戲班逐漸解散。清末時期國家政治動蕩、經濟凋敝不穩定的社會環境使得上黨梆子走向了衰落。

三、上黨梆子的發展趨勢

(一)劇目多樣化需求

以往上黨梆子劇團經常下鄉演出,為了迎合民眾審美及精神需求,所選擇劇目多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故事,有淳樸豪邁、粗獷奔放的特點。例如《秦香蓮》講述的就是鐵面無私的包拯將忘恩負義的駙馬陳世美斬首的故事?,F如今,劇目的選擇更加豐富、新穎。例如《千秋長平》是發生在本地的歷史故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之一。與以往的演出劇目相比,有了更多的改編創新,也更加適合現如今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需求。在現代社會,劇目創作更應符合時代主旋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對民眾達到教化作用。

(二)音樂表現方式時代化需求

傳統的上黨梆子為了突出個性化、地域化等特點,多通過嘶吼的方式及本地方言等來進行表演。當前為了迎合民眾的審美需求,改變了傳統表演方式,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及悠然的演唱方式,同時也創作出許多為人津津樂道的好劇目。在演唱角度,唱腔、配樂、韻律等也應該隨著音樂吐故納新,適應時代需求。傳統戲劇藝術不是高嶺之花,曲高和寡并不是長久發展之路,根植于群眾,為群眾進行創作才能達到長久的可持續發展。

(三)劇團規?;枨?/h3>

受環境等因素限制,上黨梆子初期多是在簡單進行壘砌后的臺子上進行表演。如今上黨梆子已走進正規劇院,團隊人數也逐漸擴大走向專業化,從舞臺、音樂、表演等方面都有了較為成熟、系統的演出模式。對于不同的演出劇目,表演人數也會隨之增減。小型表演為十人以上,而大型表演則達到了三五十人左右。在劇目創作方面,也由以往的業余愛好者變成了如今的專業團隊,創作改編專業化才能符合社會與群眾所需。

四、上黨梆子的保護傳承策略

(一)適應文旅融合發展新要求

文化產業與旅游行業盡管是各自提供服務與產業,但是二者之間有很多相似點與交叉點。文物古建筑、民風民俗、名勝古跡是旅游資源同時也是文化資源,這為實現文旅融合提供了合作基礎。旅游資源為文化資源提供物質載體,文化資源又為旅游資源注入精神內核。上黨梆子要實現文旅融合就應結合上黨地區的民俗活動與群眾生活,充分反映當地的地域風格與風土人情,展示上黨人民豪邁樸實的性格。與傳統節日、婚喪嫁娶以及廟會集會等民風民俗等緊密結合,讓上黨梆子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打造屬于上黨地區獨有的一張名片。在演出地點選擇上,可以選擇古戲臺、古樓臺。一些地區出于文物保護考慮,往往思想偏向于保守,不敢用、不會用、怕出錯,反而讓文物失去了其價值。古建筑的保護并不應該是將其束之高閣,而應合理利用發揮其價值,讓文物重現在大眾視野,重現其歷史與價值,才能使文物真正“活起來”。

(二)開辟研學旅行新平臺

雖然上黨梆子在山西東南部早已家喻戶曉,但作為地方小戲依然存在許多局限性。其知名度不高使得消費群體有限,目前上黨梆子的觀眾依然集中在中老年群體,年輕人基本無人問津。長此以往,觀眾年齡必然斷層,上黨梆子不僅發展將面臨困境,其繼承也將成為一大困難。而要解決這一困境,僅憑政府的保護與扶持是遠遠不夠的,戲曲內容依然是發展的關鍵所在。如果沒有優秀的內容與精神內涵,其他的構思也不過是虛有其表的空殼而已??谷諔馉帟r期晉東南地區發生了許多感人的革命故事,可將上黨梆子與紅色革命故事相融合,發揮其獨有的唱腔與地域風土人情;也可將紅色遺址作為中小學生紅色研學旅游地點,并與上黨梆子相結合,為青少年做好愛國主義精神革命傳統教育,讓紅色基因在太行大地上廣為流傳。

(三)引入數字媒體新技術

在如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數字信息時代,節奏緩慢、陶冶性情的藝術活動正在被高速發展的社會潮流逐漸淘汰。將傳統文化賦予新氣息需要用新技術將傳統文化在保存與傳播方面進行創新。地方戲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弱勢群體,為了保證文化的完整性與原始性,首先需要對其影像及音頻進行數字化保存。在保證影像視覺質量的同時,可以在內容上進行一定的創新與藝術化創作,深挖戲曲背后的故事,增加吸引力,使觀眾在觀看過程中產生共鳴。同時,也可以運用VR/AR 技術,將虛擬全景攝影技術運用于上黨梆子戲曲的錄制中。這樣,即使因為時間、地點、疫情等原因無法身臨現場的觀眾,也可以通過VR設備足不出戶感受到上黨梆子的韻味與魅力。為了擴大其影響,也可以通過在網上開展虛擬展廳,設置上黨梆子講堂、展覽以及藝術舞臺表演等多種活動,使觀眾可以全方位了解其藝術內涵與價值?,F代科技與傳統藝術從來不是對立的,正確運用才能促進共贏。

五、結語

上黨梆子不僅是晉東南地區傳統戲劇的突出代表,同時也反映了晉東南地區的發展歷史,特別是明清時期社會與歷史精神風貌的重要載體之一。上黨梆子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同時也為研究上黨地區的起源發展,區域歷史、經濟、文化以及地方民俗等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參考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研究價值。對于傳統地方戲曲,要在正確認識其價值的同時,正視其發展中存在的不足。通過結合時代背景進行系統分析,利用現代化數字技術保存相關資料、提高劇目的創新能力、結合旅游業促進上黨梆子這一地方戲的保護與傳承,將上黨梆子不斷融入人們的日常文化生活,使其獲得不竭的發展動力。

猜你喜歡
上黨梆子唱腔
飛雪漫天
上黨地區戰略地位嬗變之考述
“任派”唱腔——憶任哲中
經典唱腔 適才做了一個甜滋滋的夢
優秀唱腔《徽匠神韻》
公羊爸爸
俗說俗物
上黨梅花共五朵高平獨占“四朵半”
上黨棒子款款來 煙靄樓臺舞翠鬟
小戲唱腔之“體” 略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