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寧人民文化觀的中國化論析
——基于文獻介譯的考察

2024-05-10 05:51代依晴俞良早
關鍵詞:文化觀列寧中國共產黨

代依晴, 俞良早

(南京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盵1]19具體到文化領域,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1]45。這是社會主義人民文化觀的理論表達,它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明確提出者是列寧。人民性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范疇和本質屬性,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不斷彰顯,構成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念與實踐最重要的內容。學術界關于列寧文化思想本身的研究較多,但基于文獻介紹與翻譯考察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以列寧及其文化著述在中國的傳播為視角,爬梳列寧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人民文化觀的介譯,在呈現思想本相的同時梳理話語表達的變遷,為新征程上的文化強國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一、列寧文化著作的介譯與人民文化觀的表達

列寧的著述文本是其思想傳播的基礎和可靠的載體。列寧對于文化問題鮮有專門的著述,但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著述中依然可以窺探到他的思索。因此,對列寧文化思想的文本考究和學術研究必須要有“大文化觀”視野,即不同時期關于出版、文學、文藝、教育等問題的闡述都有深刻的文化意蘊。列寧人民文化觀在其著述中的具體呈現主要有兩個文本,一個是列寧1905年寫作并發表的《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另一個是克拉拉·蔡特金在列寧逝世后《回憶列寧》中的記述。這兩個文本也為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時期所提及和引用,構成了列寧人民文化觀的重要文獻。因此,本文主要圍繞列寧這兩個文獻的介譯進行闡述。

從最新版《列寧全集》看,列寧人民文化觀最初明晰化表達是1905年11月13日發表在《新生活報》第12號上的《黨的組織與黨的出版物》。題目中“出版物”在不同的譯者和時期也譯為“文學”,學術界對此頗具爭論。文中寫道:“這將是自由的寫作,因為它不是為飽食終日的貴婦人服務,不是為百無聊賴、胖得發愁的‘一萬個上層分子’服務,而是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盵2]列寧在這里已明確提出了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的文化事業要“為人民服務”的觀點。據有關統計,列寧這篇著作的中譯文有11種[3]。其中,最早是1926年12月6日上?!吨袊嗄辍冯s志第144期第6卷第19號刊登了由一聲節譯的《論黨的出版物與文學》?!吨袊嗄辍冯s志是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于1923年10月20日創辦的機關刊物。譯文中寫道:“無產階級文學不但不是個人或一伙人謀利的工具,而且它不應帶一點個人性質也不應脫離無產階級底管治而獨立?!鼞斒枪と穗A級前衛軍所推動的大機器當中底一個輪齒?!盵4]在這篇譯文中還寫道:“我們所要的文學是隸屬于無產階級的文學?!@種才是自由的文學,因為它底題材不是酖于酒色的女英雄幾千百個肥頭大額的笨伯,而是幾萬萬的工人——國度的主要角色?!盵4]這篇譯文雖不是全文翻譯,但列寧的核心思想已全部譯出,充分表達了列寧的人民文化觀。這篇文章還被陳望道(當時用筆名“陳雪帆”)譯為《伊理基論文學》收錄在1930年的《蘇俄文學理論》一書附錄中,被丹仁譯為《組織與文學》發表在1933年1月15日出版的上?!妒澜缥幕返?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創辦的重要刊物《文藝陣地》于1941年第6卷第1期發表的由戈寶權輯譯的專題文摘《列寧論文學藝術與作家》中再次講述了這段內容。文中指出,社會主義或無產階級的文學將是自由的文學,“因為它所服務的,并不是飽滿的女英雄,并不是發胖發得煩悶而受苦的‘幾萬高等人’,而是幾百萬幾千萬的勞動者,他們是國家的精華,是國家的力量,是國家的將來?!盵5]由上可見,列寧的這篇經典文獻已在中國通過報紙直譯、書籍復譯、報道轉譯等方式傳播開來。

如果說《黨的組織與黨的出版物》介譯是對列寧人民文化觀的直接表達,那么,之后的報紙、期刊、書籍等對列寧人民文化觀的記述則屬間接流露。因為在以革命與戰爭為時代的主題中,文化問題注定不是核心問題,加之列寧專門闡述文化的著作少之又少。因此,列寧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過程中,涉及文化思想的著作必然較少,基本為間接介譯,系統性與整體性明顯不足。1936年《自由評論》(北平)第25—26期合刊發的由諧庭所譯的《列寧的藝術觀》一文中對此已有明確認知,文章寫道:“闡說列寧對于藝術文學與文化的意見,不是一件易事。列寧很少時候在這些問題上詳盡地發揮他的主張。雖然他對文學藝術不是漠然,但這些問題究竟只是在他的注意的邊緣上?!盵6]隨著中國人對列寧及其思想認識的轉變,有組織、有計劃地介譯逐漸成為主流。列寧人民文化觀的表達日漸清晰化與明確化,并不斷為中國共產黨所介紹與吸納,逐步實現了中國化的話語轉換與思想建構。

20世紀30年代起,關于列寧人民文化觀的介紹明顯增多且更為全面。1932年9月創刊于南京的《國際譯報(上海1932)》在1933年第4卷第11—12期合刊發了鄭桂泉所譯的《蘇聯的文化革命》一文,用8個版面介紹了蘇聯的文化革命事業,其中談到了列寧《論合作社》《論我國革命》《青年團的任務》等文章中的文化思想。文中指出:文化革命已經開始表現出巨大的力量,“領導蘇聯的列寧黨依照列寧主義的綱領將文化革命導向下列的方向?。?)為千百萬群眾的需要實行文化大眾化?!盵7]同樣題目的文章也在同時期,由胡仲持所譯刊發在《東方雜志》1933年第30卷第2期和《群言》1933年第10卷第1期,由宇文所譯的《蘇聯底文化革命》發表在1933年《讀書與出版》第2—3期合刊上。如胡仲持的譯文中寫道:“對于民眾教育的問題;對于那些較之纏不清的關于文字價值的議論更有助于提高大眾的文化水準的具體問題,沒有人比列寧更加以注意了?!盵8]這里,表達了列寧特別關心人民大眾的文化教育問題。

1935年11月22日創刊于北平的《自由評論(北平)》于1936年第25—26期合刊與第38期、第39期上介紹了由諧庭所譯的《列寧的藝術觀》和《列寧的文化觀》。如在第25—26期文章的第一部分就寫道:“列寧承認了藝術之偉大力量,他以為應該不是為了少數人的藝術,而是為大眾的?!麄€人所經驗到的娛樂一定要讓全人類都能享受,全人類至今是沒有份享受的?!盵6]這里,表達了列寧堅持藝術應該為大眾所享受,而不是為少數人所享受的觀點。同樣在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寫道:“‘藝術屬于民眾’,列寧說?!畱撚蒙罡鶖U到廣大勞苦民眾中間。應該能令這些群眾懂,令他們愛。應該把他們的情緒思想與意志都聯系起來,并且提高。應該激動并發展他們中間的藝術家?!@便是藝術的地位與問題。這是‘應該’的范疇。但是列寧這偉大的現實主義者永遠把‘應該的’與‘現實的’聯和起來?!盵6]與此同時,這篇文章還闡述了列寧反對空談藝術大眾化,強調要從教數學、識字、商業、科學等實際工作著手來提高文化水平。

歷史與時代的發展提出了文化“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解答的重要原則就是要求對問題進行溯源性的追問和還原性的陳述,并由此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構建起一種關聯。戈寶權輯譯的專題文摘《列寧論文學藝術與作家》在列寧人民文化觀及其中國化中起到了這種作用。文章中記述到,列寧論藝術雖不是出自列寧本人之手,但是蔡特金用回憶的方法,將他的思想再現出來。文章中指出:“列寧在此地確定了‘藝術是屬于人民的’原則,他這樣說道:‘藝術是屬于人民的。它的最深的根源,應該是出自廣大勞動群眾的最底層,它應該是為這些群眾所了解和為他們所摯愛的。它應該喚醒他們中間的藝術家和發展他們。它應該將這些群眾的感情,思想和意志聯合起來,并把他們提高起來?!瘡拇宋覀兙鸵部梢灾?,只有屬于人民的文學才是勝利了的文學,只有屬于人民的藝術,才是勝利了的藝術?!盵5]1940年2月15日創刊于陜西延安的《中國文化》,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陜甘寧邊區發行的一份重要學術刊物。該刊物1941年第2卷第6期刊登了蕭三根據《列寧論文化與藝術》書中內容及伏萊德金納原序的譯作。文中寫道:“列寧說過,文化革命的過程是要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參加乃能實行的?!盵9]文中還記載了盧那察爾斯基對列寧文化觀的回憶,寫道:“列寧要求,藝術不僅是屬于人民的,而且是為人民所明了,所愛好的?!盵9]刊物主要刊登研究中國思想文化方面的學術論著,其訂閱者多為機關部門、學校及延安各文藝團體。毛澤東、張聞天等人均曾在該刊物刊登作品。

綜上,列寧的人民文化觀及其代表性著述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已廣為傳播,其影響也不只局限在文化人士,而是逐漸深入整個社會之中,改變了人民的文化觀念和思想認知。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也已認真研讀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特別是在1938年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之后,主動將其運用到分析中國的國情、總結斗爭的經驗、總結發展的規律、制定前進的政策之中,不僅將大量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術語直接融入自己的講話、寫作和黨的文獻之中,更將生動豐富的實踐經驗注入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建構之中。

二、列寧人民文化觀的中國化確證與建構

文化是社會發展的風向標。每逢社會轉型與動蕩之際,便會出現對文化問題的反思與探討。近代以來,國人在探索中國文化發展的道路中,持激進主義的有之,持全盤西化的有之,持保守主義的有之,持折中兩極的亦有之。20世紀30年代,中國思想文化界再次出現關于文化出路與選擇的討論。列寧文化思想的介譯恰好在這時給中國共產黨人以思想啟迪,加之與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民本”觀念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列寧的人民文化觀便被中國共產黨所吸納并上升為其文化主張。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陶希圣、何炳松等十位教授聯合署名在《文化建設》月刊上發表了《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兩個月后的1935年3月31日,胡適在《大公報》上發表了《試評所謂“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一文,后被《獨立評論》和《國聞周報》轉載。從當時爭論的實際情況看,許多問題應該具體分析。經過論戰,雙方對自身理論的缺陷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作了相應的調整。事實上,不同文化發展道路的思想主張不是一個簡單激濁揚清的過程,而是一個在競爭中形塑新文化的長期任務。但是,這次爭論提出了一個尖銳的文化問題,即要為中國文化尋找一條新路。文化上的困局讓中國人的思考悄然改變著方向。在論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毛澤東、張聞天等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概念,并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論述,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義文化體系,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觀。在這一過程中,延安文藝座談會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毛澤東把文藝界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擺出來,讓大家討論,并提出指導性意見,特別是他提出文藝要為人民大眾服務,要和人民群眾相結合的要求,試圖把文藝家們的思想引入一個新的境界。中國共產黨的成功之道在于,其不是簡單汲取列寧的人民文化觀,而是將這一觀念融入時代與社會的實踐中使之落地生根。也以此為起點,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化發展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良好風氣,文化工作者從民眾中汲取創作素材,創作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作品,使得根據地的文化建設出現了嶄新局面。

為了準備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發言和討論,毛澤東讀了博古重譯的《黨的組織與黨的文學》。根據當年在《解放日報》工作并參加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的黎辛回憶,博古在這時重譯列寧這篇經典文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黨的組織與黨的文學》是毛澤東請博古翻譯的?!盵10]1942年5月14日,博古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了重譯的《黨的組織和黨的文學》,并配有“譯者的話”,介紹了列寧寫作此文的背景和緣由。該文成為座談會上學習的重要理論文獻,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兩次引用這篇文章。1942年5月23日,毛澤東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工作的中心問題是一個為群眾和如何為群眾的問題。接著,他圍繞這兩個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第一個問題:我們的文藝是為什么人的?這個問題,本來是馬克思主義者特別是列寧所早已解決了的。列寧還在一九○五年就已著重指出過,我們的文藝應當‘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11]854。這話就出自列寧《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一文。這也表明,毛澤東早已對列寧人民文化觀熟悉,并內化于自己的理論創造中。接著,他還講到:“在我們各個抗日根據地從事文學藝術工作的同志中,這個問題似乎是已經解決了,不需要再講的了。其實不然?!盵11]854毛澤東講這話的一個重要歷史背景是:1937年9月6日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新的文化運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條件。同年11月,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在延安成立。1940年1月,邊區文協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這次大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解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文化的發展方向、本質屬性等問題。大會通過了《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代表大會文件》,包括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簡章?;诖?,毛澤東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個抗日根據地堅持人民文化觀是已經明確了的,無需再講的。

事實上,在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毛澤東作了題為《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的報告,刊登在邊區文協于2月創辦的《中國文化》上。張聞天(當時用名“洛甫”)作了題為《抗戰以來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運動與今后任務》的報告,艾思奇作了題為《抗戰中的陜甘寧邊區文化運動》的報告,均刊登在《中國文化》第1卷第2期上。如張聞天的報告中,就引用了列寧《論我國革命》中關于“革命與文化”關系的論述,強調中國的情形同俄國一樣,要先取得抗戰建國的徹底勝利,然后來發展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個新文化應該是“民族的、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他在報告的第三部分闡述了中華民族新文化的內容與性質,指出:“大眾的?!鲝埓泶蠖鄶等嗣窭娴?、大眾的、平民的文化,主張文化為大眾所有,主張文化普及于大眾而又提高大眾?!盵12]在他報告的第八部分,專門闡述了“關于中華民族新文化與大眾化問題”。他講到:“新文化必須是代表大眾的利益,為大眾的解放而斗爭的武器?!挛幕瓿勺约旱娜蝿?,必須為大眾所接受、所把握?!盵12]同時,在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中也寫道:“努力從各方面來提高文化的各部門,為創造民族的、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民族的新文化,也就是為創造廣大民眾所需要的新的民主主義的文化而斗爭?!盵13]由此可見,當時列寧的人民文化觀已被中國共產黨人所確證,并內化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核心內容。

在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史上,“人民”是一個在歷史流變中不斷豐富的概念,有著鮮明的意識形態傾向和現實價值導向。1945年4—6月,中國共產黨“七大”的召開,特別是“毛澤東思想”的提出,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新民主主義文化體系的內涵。它體現在,毛澤東在談及發展新民主主義文化時,為了彰顯其本質規定和服務對象,在“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概念中間特意加上了“人民”一詞。他指出:“中國國民文化和國民教育的宗旨,應當是新民主主義的;就是說,中國應當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學的、人民大眾的新文化和新教育?!盵11]1083雖然毛澤東在以往的講話中也多次談及“人民大眾”,但是這里在“大眾”之前加上“人民”一詞有其特殊的意蘊。這意味著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開始有意識地擴大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社會基礎,即其服務對象不僅包括“數百萬產業工人,數千萬手工業工人和雇傭農民”,以及“占中國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農民階級,而且還包括“廣大的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士紳及其他愛國分子”[11]1056。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成為主流文化,不僅體現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制定以及社會各界對它的認同,而且還反映在當時思想文化界對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學習、宣傳、研究和實踐方面?!叭嗣瘛痹隈R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經過不斷闡釋與建構上升到國家權力主體的高度,由列寧所明確化的人民文化觀也成為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核心理念,更成為了中國文化思想體系和實踐評判的基本立場與根本尺度。

三、列寧人民文化觀在新階段的守正創新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盵11]857從新民主主義文化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文化,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化發展道路,本質是一貫的、方向是一致的,旗幟是鮮明的,即堅定不移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之路。近現代中國有兩次較大的爭論,一次是“新文化運動”,這次重點是新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爭論,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此作了回答。一次是改革開放初期,這次重點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爭論,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此作了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針對文化領域出現的種種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及時作了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屬性明確的回答?!叭嗣瘛备拍钤诓煌膰液筒煌臍v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但從中國共產黨不同時期的回答看,始終堅持和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的人民本質是一條鮮明的主線。因此,人民文化觀是近代中國歷史邏輯和政治邏輯的必然選擇,不只是表現在以“革命與戰爭”為主題的爭取獨立年代,也表現在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富強復興年代。

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屬性和執政理念決定了文化的人民性始終是社會主義文化理論和實踐的核心宗旨。文化事業的繁榮,同思想的解放是密不可分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解放思想”的號角,社會主義文化因時代與社會的變化再次面臨如何發展的爭論。爭論主要有兩點:一是如何對待改革開放之前的文化,二是如何對待改革開放之中的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匯入。如何正確地把文化事業領導好,促進文化更大的繁榮與提高,使它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成為擺在黨面前的一個重要議題。對此,1979年10月30日,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中談及這一問題時肯定了毛澤東提出的人民文化觀,“我們要繼續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文藝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14]210。他緊接著引用了列寧的原話,“列寧說過,在文學事業中,‘絕對必須保證有個人創造性和個人愛好的廣闊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內容的廣闊天地’?!盵14]210-211根據注釋,鄧小平的這句話出自1972年版的《列寧選集》第1卷中《黨的組織和黨的文學》一文。同時,鄧小平還強調:“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一切進步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就在于他們同人民之間的血肉聯系。忘記、忽略或是割斷這種聯系,藝術生命就會枯竭。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盵14]211上述鄧小平的三句話,第一句表明了鄧小平與毛澤東在關于文化方向和本質問題上的一致性,第二句和第三句表明了鄧小平與列寧在人民文化觀上的一致性。這里,鄧小平把“人民”比作“母親”是一種生動形象的中國化表達。

社會主義文化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后面臨著全新的時空環境。它體現在:一是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二是1994年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三是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之緊密相連的是市場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三浪疊加”改變了人們對既往社會主義文化的認知,同時也擴展了社會主義文化的邊界。隨之而來的是,人們文化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顯著增強,人們對文化生活有了更高、更多、更美的追求與期望。在新的歷史階段,如何落實文化為人民服務成為一道難題。為此,江澤民在談及這一問題時引用鄧小平關于“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的話語表達,強調新階段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牢記這一真理。胡錦濤在談及這一問題時引用毛澤東的話語,“毛澤東同志在談到文藝工作時曾經說過,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工作?!盵15]在具體文化如何服務人民上,黨中央適時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一本三貼近”原則。這一原則反映了社會主義文化在新階段直面現實問題、反映生活本質、滿足群眾需求的本質?!耙匀藶楸尽本褪且冀K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不能停留于口號,更不能屈從于市場?!百N近實際”就是要扎根人民,不能托之空言,更不能昂首天外?!百N近生活”就是要抒寫人民,不能閉門造車,更不能坐論空談?!百N近群眾”就是要走近人民,不能本本主義,更不能高高在上??梢钥闯?,中國共產黨人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在本質上是人民的文化這一立場定位上是一以貫之的,并在不斷的闡釋與實踐中被賦予新的內涵,目的在于標明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規定與核心要義。

引領時代風尚和塑造民族之魂,文化不能迷失方向和遠離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文化思想與實踐永恒不變的旨歸。在中國共產黨百年的文化敘事中,“人民”的內涵和地位得到了豐富與提升,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文化思想的守正創新。習近平在新時期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對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文化觀進行了歷史性的概括,明確了“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16]314。在這篇講話中,他回憶了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這一問題上的經典論述,同時還引用了列寧的原話。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文化人民本質觀上的繼承性和一致性。他在談及“文藝需要人民”時說:“列寧說:‘藝術是屬于人民的。它必須在廣大勞動群眾的底層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須為這些群眾所了解和愛好。它必須結合這些群眾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們。它必須在群眾中間喚起藝術家,并使他們得到發展?!盵16]316這段話從標注引文來看,引自蔡特金的《回憶列寧》。立足新時代,習近平重申文化發展的人民本質,定位文化發展的人民坐標,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由是觀之,服務于民依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立場和宗旨目標。需要強調的是,習近平在遵循集合性“人民”概念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強調了“人民”概念的個體性。他說:“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盵16]317這體現了對“人民”概念的內涵豐富,在集合性意蘊上增加了個體性,在抽象性基礎上增添了具象性。社會主義文化的人民性不是高高在上、脫離實際的抽象概念,而是扎根大地、結合現實的具體存在。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民文化觀,鐫刻著列寧人民文化觀的鮮明印跡,記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定力,映照著中國共產黨百年的文化奮進。

綜上,從列寧著述的個別介譯到列寧著述的全面介譯,從列寧文化著作的節譯到列寧文化思想的轉介,從延安文藝座談會到新時期文藝工作座談會,從民族危亡背景下的文化思考到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文化實踐,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并踐行了一條“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道路。這條道路的源頭在列寧,其“為人民服務”的文化觀念給正在尋找新文化發展道路的中國人提供了一種可信且可行的方案。任何重要的思想都是有生命力的,經過長期的闡釋、傳播、實踐,最終構成一個傳承性的思想體系。中國共產黨人在列寧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不斷對列寧的人民文化觀進行思想確證和時代建構,在追本溯源和疏文正義中不斷創造著適合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概念、命題、體系。

猜你喜歡
文化觀列寧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列寧晚年意識形態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
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研究
淺析中國室內設計的文化觀
論瞿秋白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民意調查:列寧和斯大林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