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與建構:論我國鄉村非遺傳承人群的“再教育”

2024-05-10 14:52胡鄭麗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代表性鄉賢遺傳

胡鄭麗

(四川文理學院 文學與傳播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0)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開宗明義地表達“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保?]從國土面積來看,農村地區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94%以上,從人口數量來看,我國約有6億人口居住在農村,雖然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深入,我國農村人口不斷減少,但無論社會怎么變化,城鄉二元結構不會發生根本改變。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蘊藏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資源,根據第一次全國非遺普查的數據來看,我國非遺存量約有87 萬項。截止2022年,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3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有1557個,加上省、市、縣級非遺名錄體系,我國認定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有10 萬余項,其中,73%以上的非遺項目保存在傳統鄉村社會中。[2]在非遺的保護工作中,業界和學界目前已達成共識,由于我國大多數非遺起源、傳承、發展于鄉村,因此需要重視鄉村非遺傳承人群的“再教育”問題。

一、從個體到群體:鄉村非遺傳承人群的概念生成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中的規定,非遺的持有者可以是社區、群體和個人,基于此,非遺傳承的主體也可以由這三者構成。我國在初步探索非遺保護工作的時候,特別強調作為個人的傳承主體,因此采取了與四級名錄保護體系一一對應的四級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制度,代表性傳承人代表某項非遺項目的高超技藝,具有一定代表性。然而,在實際的傳承工作中,有不少學者發現僅僅依靠個體力量無法實現非遺的整體傳承,很多非遺項目的傳承需要依靠群體力量才能完整呈現。例如學者李冬認為,“這類群體合作的非遺項目如若只認定代表性的個人,就會割裂整體性的非遺項目與傳承人之間的真正聯系,導致傳承主體中缺失‘集體’或‘團體’的成分?!保?]學者宋俊華在借鑒日本重要無形文化遺產保持者和保持團體認定制度(大體分為個別認定、綜合認定和保持團體認定)[4]的基礎上,提出“對非遺傳承群體進行認定”的觀點。[5]

與此同時,我國政府也開始反思,在對非遺傳承人的“再教育”工作中是否應該進一步擴大人群范疇。有鑒于此,2015 年原文化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通知》,委托有關高校、研究機構、職業院校以及與傳統技藝生產相關的企業開展非遺傳承人群的教育培訓,這是我國首次提出“傳承人群”的概念。根據該計劃,“傳承人群”包括被認定的各級代表性傳承人、尚未被認定為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人以及非遺領域大量普通從業者。[6]提出“傳承人群”的概念,一是希望讓傳承成為“人群”的傳承,而不僅是“單個傳承人”的傳承,二是希望讓更多的普通從業者能夠逐漸成為優秀的傳承人。[7]從該計劃實施以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5億元資金,完成了約10萬人次的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目標,擴大了非遺傳承的人才隊伍。

2021 年10 月9 日,文化和旅游、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實施方案(2021—2025)》(以下簡稱“2021-2025研培計劃”)的通知,通知中明確指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的工作要求,為提高傳承人研修培訓工作的系統性、規范性、針對性和有效性,2021 年至2025 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更名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8]這也意味著關于研培對象的表述從“傳承人群”變成了“傳承人”,但研培對象仍然是作為群體的傳承人,即具有較高水平、掌握核心技藝的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及其弟子和掌握相關技能藝能的項目從業人員?;诖?,為了區別普遍認知中的“代表性傳承人”,本文采用“傳承人群”來表述作為群體的非遺傳承人。鄉村非遺傳承人群是指在鄉村從事非遺相關工作的傳承人利益共同體,主要包括代表性傳承人及其弟子和非遺相關從業者。

非遺是“活態”傳承的遺產,為了保持其“活態”性,必須由傳承人肩負起傳承文脈的使命,傳承人是非遺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熟練掌握其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特定領域內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區域內具有較大影響;積極開展傳承活動。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8年,國家文化主管部門先后命名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9]除此之外,代表性傳承人的弟子也應納入到非遺傳承人群培養的對象之中來,這部分人群雖然還沒有被認定為代表性傳承人,但他們已掌握或正在掌握非遺相關技能,并且正在從事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他們在日后也必將發揮重要的傳承作用。

目前,我國民間仍有一大批非遺相關從業者,他們雖然沒有被列入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里,但卻身體力行地從事著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相關工作。尤其是在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美術和技藝等非遺領域里,由于與實踐生活聯系緊密,有助于帶動就業增收,因此這部分非遺的從業者較多。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實施方案(2018-2020)》中明確規定,“傳統工藝領域的相關從業人員包括但不限于:從事相關項目的手工藝人,以相關項目為主要經營內容的小微企業、老字號企業、作坊、合作社的管理、設計、研發人員。面向國家貧困縣的傳統工藝培訓可包括擬通過從事相關項目增加家庭收入的普通人群?!保?0]這些從業者構成了我國非遺傳承人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主要依靠表演藝術和相關手工技藝謀生,因此,他們非??释邮芊沁z相關的教育培訓,以此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從而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二、鄉村非遺傳承人群“再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鄉村文化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2017 年,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全面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2 年,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重要工程,要實現產業振興和人才振興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因此,在鄉村人才的培育方面,一定要堅持文化先行的理念。2021 年8 月1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访鞔_指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作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農耕文化保護、城市建設相結合,保護文化傳統,守住文化根脈?!保?1]《意見》進一步強調,“要加強國家重大戰略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加大對脫貧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支持,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由此可見,我國十分重視鄉村振興和非遺的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我國的非遺主要來源于鄉村、傳承于鄉村、植根于鄉村,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者劉錫城認為,“從政策上講,對傳承人的保護——扶持與資助,應該向農村傳承人傾斜?!保?2]此外,在“2021-2025 研培計劃”中也明確規定,實施范圍為“圍繞‘十四五’非遺保護重點工作,配合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重點開展傳統工藝、傳統表演藝術類非遺項目的研修培訓,同時探索民間文學、民俗等其他門類非遺項目的試點工作?!保?]由此可見,國家高度重視非遺融入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工作,非遺的傳承發展與鄉村振興休戚相關。

(二)鄉村非遺傳承人群需要接受“再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約》中規定,“保護”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看出,“確保非遺生命力”是保護的核心要義,而“人”是賦予生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保護非遺傳承人十分重要。鄉村非遺傳承人群迫切需要“再教育”的機會,一是因為目前部分傳承人群與現代社會脫節,例如學者孫發成認為,“非遺傳承人因為傳統社會所形成的舊有知識體系和觀念,已然與現代社會和生活漸行漸遠。因此,要對非遺傳承人群進行再教育?!保?3]王鳳苓在對2015 年山東藝術學院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路徑的研究文章里也提到了研培目的之一是“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脫節現狀”。[14]二是因為通過“再教育”不僅可以提高相關技藝能力,增加收入,還可以提高他們對自身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當鄉村非遺傳承人群通過學習后提高了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他們過上了更有尊嚴的生活,那種發自內心的文化自信也會被釋放出來,從而才會更尊重自己的技藝和所從事的行業。

三、反思:鄉村非遺傳承人群培養的現實困境

(一)老齡化現象嚴重

我國鄉村非遺傳承人群后備力量不足,從目前我國公布的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數據來看,其中在世的代表性傳承人2433人,[15]這也就意味著目前有20%左右的傳承人已去世,剩下的傳承人平均年齡也在70 歲左右,非遺傳承面臨著傳承人斷層的嚴峻局面。目前,我國已有不少90后非遺傳承人群加入到傳承保護工作中來,但在時代的洪流面前,他們仍然面臨著“據守傳統手藝還是大膽革新、甘坐冷板凳還是拓寬傳播渠道”的兩難境地。雖然我國已在省市兩級層面配備了專職非遺保護工作人員,但仍有一些市級非遺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是當地群眾文化館工作者,由于沒有非遺相關知識背景或從業經歷,無法系統有效地指導鄉村非遺保護和傳承相關工作。

(二)學歷層次普遍偏低

根據現有非遺傳承人的資料來看,我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學歷普遍偏低,有學者對福建省福州市42 位不同級別的非遺傳承人進行調研后發現,本科以下學歷人群高達89%,其中初中以下學歷占到41%,[16]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學歷更低,其中小學文化程度3 人,文盲4 人。[17]從全國承擔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項目主體單位來看,參加研培計劃的學員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尤其是在一些民族地區,很多來自農村的傳承人群由于學歷層次低、文化水平不高、理論知識匱乏、創新能力薄弱等原因直接加大了研培的難度。在無法兼顧所有人群獲取知識的能力情況下,“因材施教”成了一種“奢望”,在后期評估中也很難保證教學效果的有效反饋。

(三)保護意識淡薄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我國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國民文化自信不斷增強,非遺逐漸被大眾熟知,同時也被打上了“老手藝、高質量、有溫度”的文化標簽。在市場的驅動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非遺的從業隊伍里,他們依靠電商、社交、短視頻等平臺開店賣貨。2021 年6 月12 日,抖音發布非遺數據報告,報告顯示,國家級非遺項目在抖音上的視頻數量超過1.4 億,數量增長188%,累計播放量增長107%,在1557 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中,抖音涵蓋率達97.94%,10 位非遺傳承人年收入超過百萬,達到了2019年抖音發起“非遺合伙人”計劃時所定的目標。[18]在快手平臺上,視頻涵蓋了1321 項國家級非遺項目,涵蓋率達到96.3%。目前,并非所有活躍在市場上的非遺從業者就是非遺項目的持有者,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由于缺乏一定的職業素養,在獲得流量扶持后,嘗到了非遺帶來的“甜頭”,為了博取流量,開始曲解非遺背后的文化內涵。再加上缺乏對非遺的深刻認識,這部分非遺“從業者”僅僅關注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造成了不好的傳播效果。因此,推動全社會的人都參與到非遺的保護中來,提高鄉村非遺傳承人群的自覺保護意識,是構建非遺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

(四)基礎理論知識匱乏

目前,對非遺展開基礎理論研究的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而在非遺普遍存續的廣大鄉村地區,基礎理論研究人才十分匱乏。非遺保護理論、政策法規、審美品位、市場營銷等方面知識的匱乏,以及對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和藝術認識不充分,這些都是阻礙鄉村非遺傳承人群培養的因素。筆者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傳承人對自身所持有的非遺項目僅僅停留在維系生存的認識上,一方面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另一方面為了配合政府的需要,由于沒有深入開展對非遺歷史文化價值的研究,這些非遺傳承人可以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技藝本身,但在面對更廣大的傳播群體時,他們卻無法用合適的語言和手段將技藝傳授給更多的人。正是由于缺乏基礎理論知識構建,在鄉村從事非遺傳承、保護、創新工作的民眾很難真正理解非遺的內涵。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缺乏有效指導,工作難以順利開展。例如,我國在1998 年與挪威政府合作建立了我國第一座生態博物館——貴州六枝梭嘎生態博物館,①開啟了我國對文化資源的文化生態保護之路,然而由于缺乏理論指導,一位學者再次對六枝梭嘎生態博物館考察后,不禁扼腕嘆息“資料中心的房間緊鎖著”“看不到工作人員、管理人員”“原生的長角苗民的文化符號已所見不多了”。[19]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對非遺保護工作的正確指導和持續跟進。因此,加大對鄉村非遺基礎理論研究人才的培養工作迫在眉睫。

綜上,對鄉村非遺傳承人群開展傳承教育工作,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因為教育對象年齡、文化層次、從業經歷等存在較大差異,學情較復雜,這就會增加培養的難度。

四、建構:鄉村非遺傳承人群“再教育”的實現路徑

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經歷了由“搶救性保護”到“規范化保護”再到“科學化系統性保護”的階段。如今,非遺保護已經成為一項人類共同的事業,馮驥才指出“科學保護需要專業人才,沒有專業人才就無法做到科學保護?!保?0]

(一)加大對鄉村新生代非遺傳承人群的培養力度

在傳承中創新是非遺持續性發展的基礎,只有對非遺進行不斷創新,才能激發它的活力和生命力。我們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做好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工作。只有通過不斷培養鄉村非遺傳承人群,才能有效防止非遺在鄉村出現“斷代”。筆者在調研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傳承人因為長期生活在農村,交通閉塞,信息獲取渠道不暢通,對非遺項目資助的政策不了解,從而失去了獲得資助資金的機會。因此,在針對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的課程中,應該加大非遺政策法規方面的內容。同時,為了提高傳承人群的傳承能力,可以專門設置一些授課技巧方面的課程。

針對我國鄉村非遺傳承人群青黃不接、老齡化嚴重的現象,很多地方開始探索非遺新生代傳承人的培訓教育。例如,蘇州傳統工藝青年人才論壇至今舉辦了五屆,旨在對“傳統工藝青年人才的培養問題”進行細致而又多元的探討,參與對象包括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傳統工藝領域的青年人才。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于2021 年9 月份開展了針對“80 后”“90 后”傳承人策展能力的研培班,取得良好效果。再如,為進一步拓寬非遺傳播渠道,提升非遺從業者的新媒體傳播實踐能力和傳播效果,四川省非遺保護中心于2021 年12 月6 日舉辦四川非遺新媒體傳播人才培訓,全省的非遺工坊和非遺企業相關從業者參加培訓。在互聯網時代,自媒體的興起和大數據的運用,使非遺的傳播變得更為快速、便捷,也催生了一大批以非遺為核心的從業者。他們依靠傳播技術和電子商務平臺,將非遺知識和產品傳播給更多的受眾,也從中獲利。網絡世界魚龍混雜,如果不加強對這部分群體的監督和管理,那么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非遺資源將被曲解,不利于文化的傳承創新發展。因此,作為非遺傳承人群梯隊之一的從業者,也應該思考其創新培養模式。

(二)通過“傳承教育+社區教育”提升傳承人群的能力

“傳承教育”是指以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為中心的一種教育模式,它的教育核心對象有一定針對性,即針對進入名錄體系的傳承人進行的教育,與韓國的“傳授教育”有一定相似性。[21]這種教育方式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師徒傳承,這種傳承方式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但傳統的師徒傳承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它要求每一代傳承人經過時間的考驗(通常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真正達到熟練的技藝。因此,傳承教育需要社區教育作為補充,從而形成更全方位的人才培養模式。

“社區教育”是鄉村非遺傳承人群培養的重要補充形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約》中明確指出,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等方式實現非遺的傳承。社區教育是一種非正式教育,它主要表現在對擁有共同生產方式、價值取向、文化訴求和生活空間的民眾進行的教育。其中社區空間是社會教育的重要場所,如果脫離社區空間,非遺很難吸收到養分和生命力,它是非遺傳承教育空間的拓展。在實踐操作層面,我國已有一些地方開展了對鄉村非遺傳承人群的社區教育工作。例如,通過舉辦短期培訓班、非遺沙龍,引導村民、鄉創人才參與到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中來;通過合理利用線上線下教育資源,將非遺保護的相關政策、保護方法、實踐案例等內容傳達到鄉村;借助互聯網云端的力量,提高非遺傳承人群培養的覆蓋率,提高社區成員的文化素質和生活水平,促進他們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22]

(三)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和“鄉村工匠”培育工作

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扶貧辦印發通知,確定了我國第一批10 個“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以下簡稱“非遺工坊”)?!胺沁z工坊”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開辟了我國扶貧工作的新路徑,它不僅為重點支持地區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還實現了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培育鄉村工匠,挖掘培養鄉村手工業者、傳統藝人,通過設立名師工作室、大師傳習所等,傳承發展傳統技藝。鼓勵高等學校、職業院校開展傳統技藝傳承人教育。在傳統技藝人才聚集地設立工作站,開展研習培訓、示范引導、品牌培育。支持鼓勵傳統技藝人才創辦特色企業,帶動發展鄉村特色手工業?!保?3]同年12 月,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聯合發布《關于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明確了非遺工坊的認定條件,強調要“豐富集中培訓、實操實訓、訂單式培訓、上門培訓、遠程培訓等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加強非遺助力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將優秀非遺工坊帶頭人培育成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鄉村工匠、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保?4]2022 年11 月18 日,國家鄉村振興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認定條件和程序,通過多項激勵措施,旨在挖掘鄉村工匠資源、構建多元鄉村工匠培育機制,進一步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目前,鄉村工匠主要從刺繡印染、紡織服飾、編織扎制、雕刻彩繪、傳統建筑、金屬鍛鑄、剪紙刻繪、陶瓷燒造、文房制作、漆器髹飾、印刷裝裱、器具制作等領域中產生。[25]由此可以發現,鄉村工匠是鄉村非遺傳承人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策的指引下,加大對鄉村非遺傳承人群的培養力度具有一定可行性。因此,在鄉村振興工作中,要進一步強化對非遺工坊人才、鄉村工匠的培訓,為非遺傳承儲備后備人才,尤其應該強化對一批帶頭人的培養。

(四)發揮非遺新鄉賢的示范帶領作用

在《漢語大詞典》中,“鄉賢”被解釋為“鄉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在我國鄉村建設的歷史上,鄉賢在傳承中華文明、維護社會穩定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承擔起了重要的責任。隨著時代的變化,一批新鄉賢在城市接受了良好教育,積累了一定財富資源,由于對家鄉有著很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們開始返回鄉村,思考如何通過文化賦能鄉村建設。在《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到了要“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26]

非遺新鄉賢是隨著我國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工作融合發展而產生的鄉村社會新群體。他們比普通民眾更關心、了解鄉村非遺情況,擁有更廣闊的眼界、更豐富的信息源和更深厚的文化情結。[27]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非遺新鄉賢成為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主體之一,他們能夠在鄉民中起到文化傳承、道德規范、溝通橋梁、彰顯價值的重要作用。在鄉村振興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一部分非遺傳承人群的角色會轉變為新鄉賢,同樣,一部分新鄉賢也會轉變為非遺傳承人群,最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建構傳承格局。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非遺新鄉賢還是當前非遺傳承制度的一種補充,是“連接官方與民間、城市與農村、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中介”。[28]在實際的傳承工作中,新鄉賢不僅可以為非遺的傳承提供文化、智力支撐,還可以提供經濟、物質支撐。因此,要積極培育非遺新鄉賢,發揮他們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作用。有了新鄉賢的示范帶領作用,非遺傳承人群的“再教育”工作才可以在鄉村中順利開展。

結 語

非遺不僅是一個地區的寶貴財富,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29]只有將非遺保護的意義、價值輸入到鄉村,引起鄉土民眾的高度重視,非遺人才培養的工作才可以持續推進,從而發揮人才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2015 年我國提出“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是實施科學保護的關鍵一步,是政府決策部門在認真分析我國現有非遺存續情況的基礎上,對傳承條件較好的傳統工藝傳承人群進行“再教育”的有力創舉,是2017年我國制定《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理論和實踐依據,是我國非遺保護走向精準化保護的創新舉措。因此,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對鄉村非遺傳承人群進行分類保護的原則,從文旅部實施的“非遺研培計劃”來看,它是一種通過教育方式來提升非遺傳承人各方面能力的教育傳承計劃,并且是一種長期性、基礎性、戰略性的工作,是我國在《公約》國際框架下不斷提升履約能力和開展符合當前本國保護實踐的創新之舉。[30]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推動鄉村非遺傳承人群培養工作常態化開展。

注釋:

①生態博物館是一種沒有圍墻的博物館,法國人弗朗索瓦·于貝爾和喬治·亨利·里維埃在1971年提出,它強調文化的整體性和原真性保護,強調文化與社區民眾融合,它既發揮了傳統博物館展示、宣傳、教育的功能,也實現了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就地保護。

猜你喜歡
代表性鄉賢遺傳
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簡介
非遺傳承
“蜀”潤鄉賢,“陶”享美好
讓新鄉賢助力鄉村組織振興
宋澤平:當代鄉賢賦能鄉村振興
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閩臺地區代表性道地藥材
還有什么會遺傳?
還有什么會遺傳
還有什么會遺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