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媒介及其趨勢對青年大學生的影響研究

2024-05-10 14:52李冰封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媒介數字化人類

李冰封

(山東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一、數字化媒介的興起,特征及其影響

數字化媒介又被稱為“新媒體”,關于新媒體的說法或者界定,目前學術界還沒有明確的可以讓都大家信服的結論,但有一些基本的要素是確定的,比如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客戶端為支撐的大容量、實時和交互進行信息傳播的新形態媒體。它與傳統的書刊報紙、電視廣播等現代媒體有了很多不同的特點,如數字化媒介個性突出,可以利用大數據進行精確推送服務;表現形式多樣化,輕松實現文字、聲音和視頻畫面無限實時傳播,同時受眾的選擇也實現了自由多樣化的選擇。手機和互聯網是其最為典型的代表。媒介作為一種信息傳播和溝通的工具或者說載體,一直存在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早期的口頭語言、竹簡、木簡、絲綢、紙張、報刊、電報、電視等媒介,都是劃時代的媒介,都對人類信息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但隨著計算機的廣泛使用,到網絡計算機的互聯互通,人類的媒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文化的世界。早在20 世紀90 年代,尼葛洛龐帝就提出了“數字化生存”的概念,[1]他認為,計算不只是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數字化生存的核心是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有三個方面的重大革命:第一,信息取代原子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信息DNA 將重塑世界,人們每天從媒介開始并參與媒介化生活,數字化媒介將改變人類的感覺世界。第二,電腦將給我們提供一個充滿“個性化”的“完美的人性世界”“圖幻世界”“虛擬現實”將成為現實。第三,數字化時代來臨了,人們可以自由選擇信息,獲取知識,電腦將成為“無所不在的萬事通”,新電子表現主義流行(網絡醫生與教師、音樂、電子藝術、離經叛道的各種沙龍)。毫無疑問,尼葛洛龐帝當年的預言充滿洞見,短短三十年,我們已經數字化生存了。網絡變得不再那么虛幻,虛擬世界不再那么虛擬,高清晰的像素不限于電腦了,一部手機足可以完成所有的數字化生存。

從在20 世紀90 年代開始,數字化媒介的影響研究成為熱點。如學者夏文蓉認為,數字化媒介是一種“輻射力最強的文化裝置”,它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的推動力,同時還深入當代文化的“深層結構”,使得當代文化呈現出媒介化特征,并“成為當代文化的有機構成”。當代文化的所有形式,哪怕是傳統的戲劇、舞蹈、音樂會、博物館和藝術展覽,都必須經過數字媒介發揮“特定的功能”,并深深地打上“媒介的烙印”。[2]從現有的媒介化研究來看,學者們的研究已經縱深化,從網絡技術到技術哲學,從媒介社會化研究到網絡社會研究,從數字化生存到大數據、區塊鏈和元宇宙的研究。也就是說,數字化生存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從當代文化的媒介化趨勢來看,媒介融合與影響、媒介社會化和媒介化社會已經逐步形成,所以媒介已經不再僅僅是人的延伸,不再僅僅是訊息的載體,人類已經從數字化生存到媒介化網絡生存的轉變。當然,當代媒介化研究也受到了一些質疑,一方面認為媒介化研究處于泛化研究,認為媒介化理論過于簡單化,僅僅是一種“概念潮流”,只是具有“修辭價值”。[3]

二、媒介社會化的內涵及特征

數字化媒介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影響日益深入,媒介社會化和媒介化社會引發學者們關注。顧燁燁、莫少群《媒介化研究:理論溯源與研究路徑》一文,立足于數字媒介社會化轉型,把媒介化社會理論研究的源頭追溯到齊美爾和吉登斯,他們認為,早期媒介的特征是“工具性”,媒介化社會中媒介的角色從“中介性”到社會的“媒介化”趨勢,在這樣的時代,信息傳播呈現出“裂變式”,媒介化社會呈現出“開放”“分散”的網絡型結構。張曉鋒在《論媒介化社會形成的三重邏輯》一文中認為,現代社會在媒介的發展和滲透下被不斷地重新塑造,“媒介化社會正在形成”:媒介融合、信息依賴和環境建構成為媒介化社會的“三重邏輯”。[4]孫瑋認為,媒介化社會的來臨是一種“文明轉型和新型人類的誕生”,現代社會的媒介已經不是一種實現某種目的的現實工具了,現代技術的發展使得“媒介越來越隱形化”,技術越來越成為人們的一種對立存在,成為剝奪“人類的自然本真”,成為人類生存的一種威脅,從而在主客觀世界和社會構成方面“改變了人本身”。不但如此,數字化媒介“通過塑造身體的知覺經驗,參與到人感知世界的實踐中”,也就是說,數字化媒介不但參與了人的現實生活,還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造人的感覺世界和理解世界的實踐,“變為構成社會的基礎性要素”“媒介化的社會存在”成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并誕生一種“新型人類”。[5]這種見解無疑是深刻的,洞察到了數字化媒介事實上已經覆蓋了人類的生存的諸多方面,技術已經延伸到人的日常生活,并成為日常生活無法避免的存在,比如,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質和精神基礎,信息獲取與傳送,閱讀,交流和娛樂,甚至基本的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都無法離開智能手機的普遍性實踐。

當今新媒介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造就主體的媒介化生存,這種媒介化的“主體”被稱為是一種“新型人類”,傳統意義上的本真狀態被日益剝離,加入了非主體的經驗和實踐,同時,主體生活的環境被媒介不斷地重新塑造,從報紙、電報、電視電影到網絡,時空可以逆轉,過去的生活可以清晰地被記錄,被重新體驗,人與環境的關系,不再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網絡,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的出現,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新型人類”:一是“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模擬人類有機體感官的身體體驗 ;二是“制造非有機體的智慧主體”,即人工智能的出現。[5]這當然只是一種學術批評的概念,“新型人類”或許有些夸張,但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確實給人類及其生活世界帶來的今非昔比的影響。比如世界的“真實”概念被顛覆,“幻像”“仿像”或者“擬像”的世界已經清晰可見,它是真實的,但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真實的世界。媒介不再是“人的延伸”,也不再被“理解”,而是不斷地進入人自身,重新塑造人類的感覺器官和精神世界,媒介成為人的一部分:“新媒體將以往基于血緣、地緣關系而結成的‘失落的共同體’中的個體重新聚合起來,形成一種虛擬共同體?!保?]夏德元博士提出了“電子媒介人”的概念,他認為,“電子媒介人”是一種“掌握著傳播新技術締造著或接受了網絡虛擬文化或稱電子文化的新人類?!保?]

三、人的媒介化生存境遇對青年大學生的影響

人的媒介化生存是當代青年大學生面臨的最為直接的現實文化境遇。媒介批評的聲音從未停止,英國社會學家斯各特·拉什從晚期資本主義的異化出發,把隨時彌漫在現代社會的零碎的、漂浮的、無理性的“信息”成為時代的幽靈或者說“符號的黑洞”,開啟了學者對信息及其信息社會的重新審視和批判。陳力丹認為,整個社會信息化了,人生活在信息的海洋,被信息所左右和控制,帶來的“信息的異化”。[8]第一,“信息爆炸和信息過載”使得人類在信息面前無能為力,社會資源被極度浪費。第二,“垃圾信息”充斥網絡,用戶被迫接受大量無用、有害的垃圾信息,特別是網絡“水軍”帶來的廣告和冗余信息,“造成時間的浪費和減損帶寬、妨礙通信等實質性損害”。第三,網絡病毒,惡意復制和襲擊用戶電腦,使得系統癱瘓,甚至盜用和篡改用戶數據、文件,使得用戶和機構損失巨大。第四,群體性孤獨癥。在互聯網時代,人際交流日益網絡化和數字化,各種社交APP把不同血緣、地緣和業緣關系的陌生人聚集在一起,特別是網絡視覺化之后,傳統意義上的親緣和血緣關系,被完全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快,越來越多,他們相信虛擬的空間比現實空間更加真實可靠,他們沉浸網絡信息的海洋里,身邊卻是不可知的萬丈深淵,他們與身邊的朋友熟人很少交流,缺乏溝通,所以當他們面臨不確定性的信息時,每個人失去了判斷力和自信心,長期沉迷網絡漂浮狀態,使得一部分青年大學生思維淺薄化,他們往往越來越焦慮、孤獨和恐慌。他們之所以每天沉浸在網絡視頻和各種社交媒體,其目的是“嘗試用聯系他人的方式以解決孤獨的恐慌”,這就是現代人的“群體性孤獨癥”,也有學者稱之為“媒體依賴癥”。這也是當代青年大學生面臨的直接的現實文化語境,從慕課到雨課堂,從學習到生活,從現實到網絡,媒介化生存語境對青年大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技術悲觀主義者對技術給人類帶來的負面影響,充滿憂慮。哈羅德·伊尼斯認為媒介會在傳播時對它所在的文化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偏向,從而決定了人類文化或文明的興衰。麥克盧漢通過媒介與受眾的不同關系,考察了媒介對人類感官世界的控制和操縱,“麥克盧漢通過分析媒介本身的感官偏向性, 來探究媒介之于人類心理認知和社會結構的影響?!保?]人及其感覺器官對媒介的依賴,引起了學者們的極大關注,這引發了人類“媒介化生存危機”:即時方便的通訊使得“人際關系冷漠”,媒介無處不在,造成了“對私人領域的僭越”,低頭族對手機的過度依賴,造成“獨立人格的喪失”,大量不適當的報道,特別是自媒體泛濫視頻,隨意剪輯拼湊,虛假扭曲的報道,一方面誤導青年人,一方面“加重社會運行的成本”。[10]事實上,近年來,由于抖音、視頻號等各種直播平臺,各種涉及國際政治、經濟、疫情防控、轉基因食品、高新技術等等虛假信息,被各種自媒體放大、扭曲,隨意剪輯拼接,混淆視聽,有些自媒體的科普知識,特別是疫情期間關于病毒的知識,既是片面的,也是錯誤的,在這個信息時代,我們很難分辨那些信息是真的那些信息是假的,很多不純的動機引導青年大學生作出錯誤的選擇和結論,給他們的人生和家庭造成很大的困擾,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危害。

當數字化時代來臨,一切突然發生,科普學者洛西科夫認為,我們生活于一個不再熟悉的世界,“數字化精神病”讓人們的時間消失,過去和未來被壓縮在永恒的“當下”。[11]在媒介化生產和生存的時代,一部分青年大學生往往深陷媒介及其技術構筑的“互聯網”中,成為“網民”或“網蟲”,他們往往失去了獨立思考和感受世界的能力,需要我們警惕的是,媒介及其后果對青年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改變,確實帶來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社會難題,需要我們研究和思考。當代青年大學生要擺脫網絡依賴癥,對網絡消息要有辨別力,要有批判性思維來抵御和分辨互聯網世界的流言和謊言。

四、數字化時代青年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育尤為重要

我們在看到互聯網數字化時代的種種憂慮的時候,也要看到它給人類社會開辟了嶄新的世界。對青年大學生來說,一方面,互聯網數字化時代為他們提供了廣泛的學習機會,一部手機可以實現以前難以想象的事情,比如,微信讀書,就可以閱讀到古今中外幾乎所有重要的作家作品,超星讀書和超星課堂,名家課堂應有盡有,國家圖書館和重慶圖書館開通的數字圖書館已經為讀者提供了可以學習的資源,百度的搜索功能可以為很多疑難提供解決方案,各種超大網盤為我們提供了海量的數據儲存。也就是說,數字化時代的網絡及其特征,為青年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的益處也是不能忽視的。

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媒介化生活語境面臨“生活媒介化”或“媒介深度化”的現實,各種文化思潮、話語、快閱讀、公眾號、影像短視頻等通過各種媒介,匯聚成大量的網絡信息,通過手機進行傳播,形成某種話題主題或某種意識形態,很容易改變青年大學生對世界、社會和人生觀念的看法。各種新興媒介形成的網絡世界,創造了青年大學生的精神空間,在這種非現實的虛擬空間中,是青年亞文化往往以“以狂歡化的文化消費來抵制成年人文化”,[12]可以肯定地說,新媒介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新興的交流技術,而且更是一種媒介素養的問題,所以媒介文化時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的培育與提升顯得格外重要。

媒介素養,簡單的說就是具有獲取、判斷和理解信息(知識)的能力。在媒介文化時代,我們每天面臨著海量的信息,身處信息的海洋,垃圾信息、泡沫信息會不斷的淹沒、不斷的干擾我們正常的日常生活,如果不能正確獲取有效信息,不能正確判斷和理解信息,我們就會無所適從,浪費時間,喪失主體,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有很多學者認為,媒介素養對當代大學生來說,是“現代大學生的一項基本素質”,他們認為,當代青年大學生媒介素養培育與提升的核心要素,一方面“具備正確的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對并媒介信息作出正確的判斷,另一方面還必須能夠利用媒介有效的傳播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從而達到學習知識,獲取信息,多層面了解世界,認識世界,參與社會社會。[13]這是媒介素養最為簡要的闡釋,我們以手機為例,可以更好的說明媒介素養的培育與提升對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意義。手機,對我們今天的大學生來說,已經遠遠超出了媒介工具的屬性,不僅僅可以使用的器物,同時也成為人的媒介延伸的工具。在今天,我們通過手機,更多的生活在線上,生活在一個個網絡聯系起來的賽博空間,既是真實的,又是虛擬的。線上支付,網上購物,在線娛樂,熱點追蹤,網絡跟風,抖音,微信短視頻,網絡直播等等,媒介文化帶給我們的虛擬體驗,是前所未有的。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身體的延伸”,事實上,遠遠不止,媒介已經不僅僅是身體的延伸,同時人的情感,情緒和生命體驗,也都被媒體向內心延伸,很多時候,我們都被左右了,這對于心理防線還不成熟的青年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育與提升顯得尤為重要。

五、青年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與提升路徑

提升大學生對媒介信息的認識能力。當代部分青年大學生“缺乏對現行主流文化的認同感”是當前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一個突出難點。一些青年大學生對媒介文化缺乏基本的認識,對網絡媒介中出現的違背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色、丑、怪、俗等現象,持無所謂的態度,甚至缺乏基本的判斷力。這幾年在一些高校校園流行的“跟風”“躺平”“無腦”“擺爛”“追星”“游戲人生”等觀念,都說明部分青年大學生面對如潮水般的網絡負面信息和針對青少年開發的典型的媒介產品—游戲,他們并沒有構筑好道德和文化上的認知心理防線,美丑善惡的界限還比較模糊,對傳統美德和主流文化的認同感,還沒有真正的建立起來。據調查,超過80%的青年大學生使用手機學生就是為了聊天,打游戲,看直播視頻,特別是一些學生沉溺游戲和視頻,不能自拔。事實上,現代人雖然在技能上熟練掌握了各種傳播媒介,卻未必在心智上理性地掌控了它們,人與媒介之間形成一種“異態的關系”——現代社會的“媒介異化”。媒介異化是在媒介使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對媒介過分依賴、沉溺、輕信和盲從的狀態,是人對媒介的一種誤用,具體反映在“媒介技術異化”“媒介權力異化”“媒介偶像崇拜”“信息崇拜”等多個方面,從而成為媒介時代信息的迷失者,要走出媒介崇拜的誤區,走出媒介與人的異化迷失狀態,必須提高媒介素養,掌握理性的、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能力。[14]我們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開設媒介素養或者媒介批評的課程,同時,還可以通過演講與口才訓練,辯論賽等活動,讓學生對一些網絡熱點開展辯論賽,真理是愈辯愈明的,對一些網絡負面效應開展調查,得出結論,主要讓學生看到媒介信息背后的真正原因,培養其正確使用和傳播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媒介,獲取知識,提高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從而提升媒介素養的價值判斷力。

擺脫媒介依賴癥,成為當代青年大學生媒介素養培育和提升的重點和難點路徑。今天,全球化思潮不僅僅經濟全球化,同時,在媒介技術及其傳播日益迅速更新的時代,信息和媒介文化全球化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地球村”已經名副其實?;ヂ摼W作為最為迅捷的新型媒介,將傳統的報紙、電視等傳統媒介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融合、吸納和重新塑造,形成了“環境即媒介”,這與傳統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了巨大的不同,媒介不斷深入和深度參與生產、消費和生活的諸多領域,并借助強大的技術功能,實現它的社會功能,改變了人的思維方法和生活方式,從而影響人的精神生活和意識形態。比如一部智能手機,連著無數個APP,一個微信APP 就可以完成手機充值、生活繳費、城市服務,醫療健康等,其中微信城市服務就可以實現社保繳納、交通違法查詢、加油充電、城市熱力圖、醫療、辦證、政務綜合、便民服務、民政公益等等,數字化生存成為現實,人們越來越依賴互聯網媒介及其移動設備(手機),人們更多的生活在一種“媒介環境”中,形成無法自拔的“媒介依賴癥”。同時,技術和媒介也把我們帶進了“風險社會”。德國學者烏爾里?!へ惪苏J為,新技術展現出來的技術現代化“威脅的全球性(人類、動物和植物)以及他們的現代起因”,給社會帶來了“風險和危險”,提醒人們警惕科學技術巨大的負面效應。[15]媒介化社會最顯著的風險就是技術神話帶來的大數據,使得我們今天的每個人都毫無藏身之處。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的購物品種、消費習慣、行蹤、人臉識別、甚至個人嗜好,都被大數據所記錄,甚至可能被傳播。有學者指出,大數據庫不僅能能提供每個人的“精準化信息”,但同時還將“個體赤裸裸的暴露在技術面前”,侵犯個人隱私,這就是“媒介技術的悖論”,這大大“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人類將永久置于媒介化社會的技術風險之中”。[16]對當代青年大學生來說,一方面要積極擁抱互聯網、理性認識現代科技帶來的社會進步,開拓創新,獲取知識和信息,一方面也要警惕和抵御媒介化社會帶來媒介依賴癥、風險和異化,揚長避短,超越媒介化生存環境,多回到現實生活,回到自然世界,感受美好生活。

猜你喜歡
媒介數字化人類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人類第一殺手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書,最優雅的媒介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數字化制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