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觀

  • 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對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關鍵作用
    王躍[摘要]歷史觀是記憶的出發點和認同的基石,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強調“四個與共”的結構一體性和“四個共同”的過程延續性,為中國歷史政治基因的延續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維護,為多民族國家整合、建設提供了思想基礎和意識形態素材,也是對外部挑戰的理念回應。問題史觀通過修改歷史認知坐標系和思維方式,銷蝕政治認同與意識形態合法性,而二元史觀、多元文化主義史觀等問題史觀沖擊了中國歷史主流話語的延續性、一體性、主體性和本土性。中華

    民族學刊 2023年3期2023-07-31

  • 歷史解釋素養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滲透策略分析
    能力,主要從正確史觀的培養、史料的選擇、問題的設計、練習的訓練四個方面來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關鍵詞:歷史解釋素養;初中歷史課堂;滲透;史觀;史料;問題;練習自從《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后,不僅高中歷史教師,越來越多的初中歷史教師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如何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思考與實踐當中。特別是自從福建省實行統一命題之后,在中考歷史試卷的命題上,注重初高中銜接,這也就說明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

    考試周刊 2021年70期2021-09-13

  • 堅持和弘揚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黨史觀
    提出要樹立正確黨史觀,深刻闡釋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黨史觀的豐富內涵,為新時代共產黨人樹立正確黨史觀提供了根本遵循,對于更好學習總結黨的歷史,更好傳承發揚黨的成功經驗,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人黨史觀的百年發展歷程??v覽百年黨史,中國共產黨的黨史觀基本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一是延安整風運動時期,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著全黨在思想上達到了空前的統一和團結,對黨史觀問題也形成了整體一致的認知。二是新中

    新湘評論·下半月 2021年7期2021-08-11

  • 樹立正確黨史觀
    :“要樹立正確黨史觀?!睂嵺`證明,只有樹立正確黨史觀,才能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去觀察歷史、審視歷史,更好地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進而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因此,要高度重視樹立正確的黨史觀。用認真學習的方法樹立正確黨史觀。認真學習黨的歷史,是正確樹立黨史觀的前提。要想樹立正確黨史觀,就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認真學習黨的歷史資料。因為只有知曉過去,才能面對未來。所以在學習教育中,每個黨員、干部不管處在

    新長征·黨建版 2021年6期2021-07-11

  • 初中歷史史觀的培養策略及其意義
    們也要運用不同的史觀來進行學習。在初中階段學生剛接觸到歷史的學習還不能完全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那么我們作為初中歷史教師,就要從史觀出發,積極的培養學生的史觀,從而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他們歷史學習的效率?!娟P鍵詞】史觀? 初中歷史? 培養策略? 意義【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0)33-0079-02史觀強調學生要用批判的思維看待歷史問題,歷史需要我們用思辨的能力去進行探索研究。通過對

    課程教育研究 2020年33期2020-09-26

  • 淺析錢穆的民族文化史觀
    要:錢穆民族文化史觀,其以“學者不可無宗主,而不可有門戶”為題,復興中華民族文化為己任,詳細對比分析中西方民族文化的發展歷程,突出展示了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精髓,試圖通過對近代以來國人待傳統民族文化的觀念,喚醒國人、警示后人;勿忘歷史、勿忘傳承;但也有人說他是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本文擬對其民族文化生命史觀的根源、內涵、特點及其意義作一分析,以期與同仁共同商榷。關鍵詞:民族文化;發展歷程;史觀一、錢穆民族文化史觀之根源穆幼年就讀果育小學,從顧紫翔受《大學章句序

    西部論叢 2019年28期2019-10-21

  • 淺析文明互鑒與發展史觀對于中學世界史教學的意義
    中發展這一新的歷史觀得到詳細的闡述。文明互鑒與發展史觀對中學世界史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性意義。關鍵詞:文明互鑒 ?史觀 ?中學 ?世界史 ?教學文明在交流中互鑒、在互鑒中發展這一新的歷史觀得到詳細地闡述。文明互鑒與發展史觀對中學世界史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性意義。運用文明互鑒與發展史觀來指導中學世界史教學,有助于教師指導學生正確地看待西方文明;有助于學生提升作為亞洲人的自信;增強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本文試對文明互鑒與發展史觀對中學世界史教學的指導性意義做初步的探

    教育周報·教育論壇 2019年16期2019-09-10

  • 論20世紀20-40年代朱謙之的史學批評
    闊的視野;史料與史觀并重,是其史學批評的重要學術標準,在當時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碴P鍵詞〕史學批評;歷史哲學;史觀〔中圖分類號〕K0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19)03-0112-07朱謙之(1899-1972),字情牽,福建福州市人,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位極為獨特的學者,研究領域十分廣泛,且均有卓越的建樹,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思想發展史上,他被認為是新文化運動中無政府主義的代表人物[1](447),在北大讀書期間提倡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3期2019-07-08

  • 論史學理論在歷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中西歷史思維范型之史觀比較為視角
    0)通過比較中西史觀的異同點,對于今天史學史的研究以及融會中西史學之長、推動當代史學發展,都有很大的意義。在汗牛充棟的史學史研究成果中1,鮮有從宏觀角度全面梳理中西史學的論著。本文擬擇其大端,對中西史觀的發展演變進行概要論述,并嘗試從宏觀上分析中西兩種史觀發展脈絡的差異。一、中國史學史觀的流變中國傳統史學的史觀大多強調政治因素,為封建統治服務。封建社會也萌發了許多不占主導的史觀,如商鞅等人的“進步史觀”等,它們都未產生太大影響。中國史學成型很早,在中國上古

    大眾文藝 2019年19期2019-01-27

  • 跟著葛兆光學習“歷史解釋”
    釋,史料,邏輯,史觀,葛兆光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13-0012-06一、緣起:“歷史解釋”,出路在何方關于新晉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歷史解釋”,我本無意繼續參與討論,理由至少有三:第一,與“史料實證”這一概念的突然問世顯然不同,“歷史解釋”這個概念學界早已有之,相關的研討論文與論著也為數不少。特別是自2015年以來,從各方學者專家到眾多一線教師,又發表了大量極有見地的意見,筆者也曾在《歷史教學》201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18年7期2018-10-20

  • 社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
    創新和改革,社會史觀逐漸被引進到歷史課程中,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完善歷史人文教育功能的需要。本文明確了社會史觀的內涵,分析了社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對社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現狀進行探討,旨在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提升學生歷史人文素養。關鍵詞:社會史觀高中歷史教學新課程改革人文素養近年來,社會史觀的研究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被重視,社會史觀的本質是大眾化、生活化,被稱作“社會習俗的歷史”,關注點在社會底層人物、平常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 2018年18期2018-07-21

  • 多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要指導學生從多元史觀的角度對歷史進行全方位的學習,讓學生在深入了解歷史的基礎上加以應用。關鍵字:高中歷史 多元史觀 教學設計 多元思想 多元評價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件事情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歷史學科也是一樣。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采用多元史觀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歷史史實進行了解,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對歷史認識的更加全面,而且還能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靈活,既有利于學生歷史素養的提升,又對學生其他方面的學習具有促進作用

    當代家庭教育 2018年6期2018-06-12

  • 對《宋明理學》一課的多元史觀探究
    。[1]運用多元史觀探究《宋明理學》,能從多個角度進行理解并把握文中主題,結合時代的發展和理解新概念的出現,全面地理解《宋明理學》的主旨內容,進而提升歷史素養。一、運用多元史觀分析《宋明理學》的應用價值史觀,又可稱為史學范式,其作為觀察和解讀歷史的視角,主要指導人們以不同的立場、不一樣的意識和有差別性的價值取向對歷史內容進行認知,對歷史研究具有重大意義。[2]近年來,運用多元史觀解讀歷史課程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普遍關注。文明史觀、近(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社

    西藏教育 2018年3期2018-02-23

  • 社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
    0)近年來,社會史觀的研究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被重視,社會史觀的本質是大眾化、生活化,被稱作“社會習俗的歷史”,關注點在社會底層人物、平常小事和日常生活。高中生學習社會史是素質教育的體現,社會史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高中生通過社會史的學習,可以認知周圍社會。同時社會史源于生活,更容易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提高學習興趣,達成教學目標。一、社會史觀的涵義所謂史觀就是人們對歷史的根本觀點和看法,現代史觀基本分為七個種類,即革命史觀、生態史觀、社會史觀、整體史觀、現代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8年18期2018-02-23

  • 用“多元史觀”指導高考歷史復習 ——以必修二經濟史的內容為例
    林起汛用“多元史觀”指導高考歷史復習 ——以必修二經濟史的內容為例福建 林起汛近年來,全球史觀、文明史觀、近現代化史觀、社會史觀和生態史觀明顯地影響著高考歷史試題的命制,用多種范式設計題目,實質上是引導和促使學生從不同視角、用不同方法,去認識豐富多彩的歷史現象,因而在歷史興學科高考復習中要重視用多元史觀解讀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一、史觀介紹1.文明史觀人類歷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其發展的主線是蒙昧時代—農耕時代—工業時代;各時期的文明均體現在物質、政

    教學考試(高考歷史) 2017年6期2017-12-14

  • 多角度把握近代中國
    從三個角度即革命史觀、全球史觀、近代化史觀來梳理一下這段歷史。一、革命史觀這種史觀在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影響至今。這種史觀就是把近代中國的歷史看作是一段屈辱史、抗爭史。這種說法基本符合近代中國的歷史面貌。自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屢次遭受列強的入侵;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為此,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從洪秀全到孫中山,都是那時的“反叛者”。革命史觀使得人們認識到了我們落后挨打的事實,使得人們認識到近代中國民族精神的力量,但是革

    中學政史地·高中文綜 2017年10期2017-11-16

  • 淺談新史觀與唯物史觀的關系
    張燕近年來,新史觀明顯影響著高考命題。高中歷史教師既要重視新史觀,將新史觀恰如其分地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中去,同時又不能拋棄傳統的唯物史觀,否則就過猶不及了。要在堅持唯物史觀的基礎上運用多種新史觀,更好地把握高中歷史教學。新史觀唯物史觀關系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社會史觀、生態史觀等新的史學研究范式被稱為新史觀?!靶隆笔窍鄬τ趥鹘y的唯物史觀而言的,近幾年來新史觀明顯影響著高考歷史試題,甚至“新史觀立意成為高考命題的靈魂”。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新史觀的內

    中國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7期2017-09-07

  • 論綜合運用多種史觀來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
    加以理解來學習。史觀是人類對歷史的觀點,會影響人類的對事物的判斷,進而影響人類的人生觀。正確史觀的形成,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吸收理解歷史學科知識。本文主要分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運用多種史觀教導學生能否提高教學有效性。關鍵詞:史觀 高中歷史 歷史教學 有效性人教版高中歷史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部分,必修分為政治史、經濟史和思想文化科技史三大部分,選修包括歷史上重大改革、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等。高中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歷史知識,更主要的是為了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 2017年23期2017-07-19

  • 引導學生運用不同史學觀點分析歷史問題淺談
    歷史唯物主義 史觀[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96一、引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歷史教材中經常會涉及許多歷史事件的分析,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通常簡單介紹背景知識、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事件的經過結果以及影響來完成對史實的講解,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講授歷史事件太簡單。高中生通過看書就可以知道這些信息,不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進行講解。教師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體現不出來,而且運用這樣的模式對學生學習歷史

    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 2016年11期2017-04-18

  • 論綜合運用多種史觀來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朱曉麗[摘 要]史觀表達的是人們對歷史的觀點,它會影響人們對事物的判斷。文章主要分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如何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史觀來分析歷史問題。[關鍵詞]史觀 高中歷史 教學有效性[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94人教版高中歷史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部分,必修分為政治史、經濟史和思想文化科技史三大部分,選修包括歷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等。高中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僅是為了讓

    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 2016年11期2017-04-18

  • 多角度把握近代中國
    從三個角度即革命史觀、全球史觀、近代化史觀來梳理一下這段歷史。一、革命史觀這種史觀在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影響至今。這種史觀就是把近代中國的歷史看作是一段屈辱史、抗爭史。這種說法基本符合近代中國的歷史面貌。自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屢次遭受列強的入侵;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為此,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從洪秀全到孫中山,都是那時的“反叛者”。革命史觀使得人們認識到了我們落后挨打的事實,使得人們認識到近代中國民族精神的力量,但是革

    中學政史地 2017年30期2017-02-18

  • 例談史實、史論與史觀之間的辯證關系
    要:史實、史論和史觀是歷史的三個要素。厘清三者的區別與聯系,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形成史料實證意識,進而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關鍵詞:史實;史論;史觀史實、史論與史觀是歷史的三個要素,三個要素統一于歷史問題解決過程之中。歷史事件具有客觀性和過往性,要研究歷史,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以服務于現實,必須借助歷史事件遺留下來的痕跡來重建史實,并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升華歷史認識,得出歷史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史料是憑借,史實是基礎,史觀是指導。而史論既是從歷史中得出的

    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 2016年12期2017-01-03

  • 讓歷史課堂智慧閃爍
    慧,運用多視角的史觀解讀、反思歷史,引導學生思考,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而生成智慧,讓學生終身受益。關鍵詞: 歷史教學 《北魏孝文帝改革》 語言 歷史 史觀讓歷史課堂智慧閃爍,符合新課改“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體現了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在歷史課堂上,教師要樹立新的教學觀,整合多元的教學資源,選擇恰當的語言表達,從而使學生豐富知識,提升能力,生成智慧。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所說:“智慧是生成的,知識是學來的?!苯Y合課堂實際,筆者以選修1(新人教版)《北魏孝文

    考試周刊 2016年91期2016-12-08

  • 淺析多種史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歷史能夠從不同的史觀進行教學,無形中會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關鍵詞:初中歷史;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應用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249-01一、引言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多種歷史觀教學符合歷史學科的教學規律,也是符合當前新課程改革教學的按要求,運用多種教學角度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從而讓教學方式更加靈活、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充滿趣味,這對傳統的歷史教學將會是一次沖擊。良

    讀寫算·教研版 2016年17期2016-11-08

  • 簡析多種史觀在高考試題中的體現及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高考試題中對多元史觀的考查力度在不斷加大。但是,多元史觀的研究成果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教師比較重視對教學理論的學習運用,但史學理論的成果卻容易被忽視,史學觀念比較陳舊,對歷史前沿知識缺乏系統學習。多元史觀的運用,既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本文以高考試題為例,分析多元史觀在試題中的體現,并研究其在教學中的運用。關鍵詞: 史觀 高考 高中歷史教學史觀是學習、理解、研究歷史的范型和理論模式,是史學觀點、史學范疇和

    考試周刊 2016年43期2016-06-18

  • 論綜合運用多種史觀來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
    識到綜合運用多種史觀來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以及提高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理解能力的作用。本文從綜合運用多種史觀的意義和方法兩個方面對于史觀運用方法和作用進行分析,對于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關鍵詞:史觀;高中歷史;知識;觀點;記憶能力中圖分類號:G633.51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992-7711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上、下) 2016年2期2016-05-30

  • 全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第三中學校)全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討冉海軍 冉曉芳(重慶市酉陽縣第三中學校)新航路的開辟,要求人們具有全球觀念。通過論述全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問題,說明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入全球史觀的重要意義。全球史觀;高中歷史;重要意義14~17世紀發源于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人類思想上的第一次解放運動。它反對神學,弘揚人文主義精神,促使人們擺脫封建神學的束縛,敢于追求自身幸福,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精神基礎。一、全球史觀在高中歷史

    新課程(中學) 2016年1期2016-03-03

  • 探究全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中學校)探究全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王耶旃(吉林省大安市第二中學校)學生在初中時期開始接觸到歷史,并且在升學考試中歷史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高中時期,學生的歷史學習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在歷史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都較初中時期有較大的變化,歷史學習的難度也相應地加大了,而歷史又是學生高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學生選擇文科的發展方向,歷史在他們的高考中也占有一定比重,這就要求學生運用有效的方法來學好歷史。學好歷史首先就是要求正確的史觀指導,全球史觀

    新課程(下) 2016年8期2016-03-02

  • 淺談多元史觀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
    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 新時代要求和高考推動,迫使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新史觀。例如,我們在中國近代現代史教學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觀、現代史觀、全球史觀。中國近現代史反映了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碰撞與沖突,中國近現史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用全球史觀審視中國近現代的發展變化。一、多元史觀內涵解讀我們主張多元的歷史,那么什么是多元史觀?!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突出體現了四種史觀,即唯物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近代

    讀寫算·教研版 2016年1期2016-01-13

  • 全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朱小軍全球史觀是一種從全球的角度進行研究,將人類的歷史看作一個整體的歷史觀。高中歷史學科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既包括中國的歷史,也包括其他國家的歷史。因此,全球史觀非常適用于高中歷史教學。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全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進行研究。全球史觀講求整體性,強調人類歷史是一個整體。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將知識點進行整合,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構成體系,從而使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關聯記憶,對不同國家在同一時期所發生的史實進行整體了解。歷史教學是

    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 2015年11期2015-12-03

  • 多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著新課改理念和新史觀的日漸推進,越來越多的新史觀走進高中歷史教學中,其中生態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和社會史觀等新史觀必須根據不同的專題做出具體的差異化的綜合運用,在歷史教材必修二經濟全球化這一專題中,教師不妨以全球化史觀為主導,在史料選取和課堂導入及課外提升中運用其他幾種史觀使學生全面認識經濟全球化。一、引言史觀是人們看待歷史的角度和側重點,可以幫助人們正確認識人類的整體進程。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這樣寫道:“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

    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 2015年3期2015-10-21

  • 重塑中國的內外史觀
    近代以來,史觀重建始終伴隨中國的興衰沉浮。而今天中國史觀重建面臨的新局面,是其不再只是建立“想象的共同體”,不再是簡單的從古老帝國向現代國家的轉型,而是如何因應一個“現實的共同體”。中國史觀的重塑,不再只是意識形態或學院派的議題,相反,它所需要把握的,是一個正在同時經歷深刻內部變遷和深度外部擴展的中國。不論是革命史觀、儒家史觀抑或自由主義史觀,都需要面臨如何在內和外兩個維度重塑新的政治空間,同時又需要在古與今的歷史坐標之下為其提供一種指向未來的意義詮釋?,F

    文化縱橫 2015年4期2015-09-10

  • 編者按
    引發了一場圍繞“史觀解釋權”的爭奪戰。教科書是這場爭奪戰的主戰場之一。教科書是教育的主要載體,它往往在個人國家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以權威的面目出現,對史觀建構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力。在本期文章中,畢苑通過梳理近代中國教科書的發展脈絡,勾勒出了晚清至抗戰前中國“國家”觀念的演變軌跡,并切中時弊地指出當政治遠離教育的時候,教育能自然發展、趨于繁榮;當威權體制建立、政治主動施壓教育的時候,教育就會走向衰落。1940年代,以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為標志,中共建構起

    文化縱橫 2015年4期2015-09-10

  • 文學與歷史
    詞:文學;歷史;史觀文學即人學,反映人的生活、社會、心理等主題,而人類的歷史則是世界客觀發展的過程,兩者實際上有許多交叉的部分,難以完全的區分開來。文學是相對主觀的藝術,有強烈的抒情色彩和傾向性;歷史則是一門科學,即便對歷史的記錄難免主觀,但歷史事件背后隱藏的規律性的存在是真實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文學與歷史的關系中主要有兩種不同的遇合方式,一類是歷史的文學化,如閱讀性很強的史料;一類是文學的歷史化,如歷史小說。首先,對歷史的記載可以帶有文學性,

    大觀 2015年9期2015-07-04

  • 立足敘事語境,尋找思想認同
    表著一種與“臺獨史觀”相對立的將臺灣放入近代以來中國歷史脈絡中的正確史觀。強調歷史地、具體地、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語境意識,則是朱雙一學術觀念上的另一特點。通過對相關敘事的考察,關注臺灣民眾的認同傾向并學理性批判“日本統治帶給臺灣現代化”等流行論調;從文學思潮的角度探討兩岸文學的淵源關系,指出多種“五四”時期創作思潮在當代大陸其勢不彰,卻在當代臺灣得到延續;揭示1950年前后外省赴臺作家將全國各地的地域文化帶入臺灣,形成臺灣文學的獨一無二的特點;善于發掘半個多

    華文文學 2015年3期2015-07-01

  • 史學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鍵詞】史學理論;史觀;新課程1.引言人教版教材編寫者馬執斌先生指出:“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是史學巨車賴以前進的兩個輪子。它們互相驅動,歷史教學呼喚著歷史研究盡快展示新成果,歷史研究期待著歷史教學盡快普及新成果”。生動形象的指出了史學研究的成果和歷史教學發展之間的密切的相互關系。具體而言,史學研究成果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基礎和變革的動力,高中歷史教學的發展以史學研究的發展為指導,同時也肩負著培養未來史學研究人才的重大使命。2.史學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2

    東方教育 2015年8期2015-05-30

  • 選擇題之偏
    聶幼犁[關鍵詞]史觀,盧梭,婦女解放[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09)05-0039-04有的試題主觀上似有在史觀層面創新、糾偏的立意,但實際上反而把課程中原來正確的東西搞偏了,在教學后果上弊大于利,甚至有害無益。例: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寫道,婦女們應該在家中勞動,永遠不要到需要講話的公共集會上去……難道世界上還有比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的母親更感人、更讓人尊敬的嗎?這表明盧梭反對婦女A擁有教育權B獲得勞動權C爭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09年3期2015-03-11

  • 重建史觀
    史觀問題,關乎理解歷史的經緯。沒有史觀,歷史便是一堆散落的史料;錯誤的史觀,則導向錯誤的歷史判斷。究其根本,沒有正確的史觀,將無由為今天和未來提供正確的指南。對于中國人而言,史觀問題更具宗教和哲學意義,因為嚴格而言,中國不具備西方意義的宗教和哲學,中國人確定此生的意義和價值,確定社會生活的方向,依賴的是歷史經驗和歷史哲學。浩繁的歷史記錄,綿延幾千年的經史傳統,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壯歷史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根脈。對于中國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而言,說清楚歷史

    文化縱橫 2014年3期2015-01-20

  • 用多元史觀解讀羅斯福新政
    潘玉鳳史觀就是對歷史的看法,即以什么樣的立場、意識、價值取向認識歷史,它是史學的靈魂。新課改下的史觀是多元化的,在傳統的唯物史觀、革命史觀(或階級斗爭史觀)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社會史觀、生態史觀等新史學觀點。同一史實,史觀不同,得出的理解或結論會有差異,甚至對立。多元史觀日益滲透于歷史教材編寫、歷史教學、歷史高考命題等領域,備受中學歷史教育界關注。用多元史觀分析歷史事件已經成為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羅斯福新政這一考點是高頻考點,

    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 2014年2期2014-12-09

  • 高中歷史新史觀教學探究
    教學提出了加強新史觀教學的要求。但依然有部分教師,對此比較漠視。盡管有些教師對新史觀教學有些許意識,但概念不夠清晰,教學中如何貫穿、應用,感到困惑、茫然。筆者通過對一線課堂教學的研究,就目前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對新史觀教學的原則及策略作了探討。一、新史觀教學的必要性什么是“史觀”?“史觀是歷史認識的理論形態”[1]?!袄畲筢撜f,史觀就是關于歷史的法則性解釋或概念”[2]。當代著名史學理論專家何兆武說:“歷史學本身就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歷史學

    文教資料 2014年8期2014-06-12

  • 新角度、新思維、新史觀
    新的史學觀點。新史觀對大多數高中歷史教師來說已經不算是新事物了,大多數高中歷史教師都能說出新史觀的一些觀點,如:近代化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社會史觀等等。這些史觀在近幾年高考中多次出現,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也被反復強調、反復應用。近代化史觀,是指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的過程,即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文明史觀,是指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全球史觀,是指人類歷史是一個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演進的歷史。在實際的教學中,各種史

    新課程學習·中 2013年2期2013-05-28

  • “神鬼史觀”應當終結
    元性。因此,諸多史觀異彩紛呈:唯物史觀、唯心史觀,英雄史觀、文明史觀等等,不一而足。而對于威權國家來說,歷史又是構筑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尋找歷史的現實意義遠遠高于尋找已經逝去的歷史真實的學術價值。當構筑意識形態的意義超越探究客觀歷史的意義時,用歷史構筑意識形態就會演變為一定程度的用意識形態來構筑歷史。這,我姑且稱之為“國家威權史觀”。而所謂的“神鬼史觀”即是“國家威權史觀”的一種表現形式?!吧窆?span class="hl">史觀”是一位搞黨史的朋友提出的,其解釋是:出于意識形態的需

    中國新聞周刊 2008年26期2008-07-2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