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事求是才能更好地說明中國”

2009-04-27 10:42
新聞與寫作 2009年4期
關鍵詞:受眾國家

李 蕾

曾任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掌門人,而后擔綱高等學府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可謂身經百戰。今年他又受命出任中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新聞發言人。有媒體評論,發言人原本是為新聞服務的,而趙啟正以個人魅力展現出的才華、胸懷受到記者的關注,自己也成為了新聞人物。

兩會落幕后,記者在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園里采訪到了被國際媒體譽為“中國形象大師”的趙啟正。

我給自己打80分

記者:在來采訪之前,我們看到中國青年報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對全國15195名公眾調查顯示,91.9%的人對兩會新聞發言人打分在80分或以上,這與您在首場政協新聞發布會后接受采訪時給自己打80分不謀而合。兩會結束后,您給自己的整體表現還是打80分嗎?

趙啟正:我還是打80分,我的意思有兩個:第一,的確不是那么完美,不完美的理由是有的地方回答得啰嗦了一點,有的問題回答長了;第二,不是每個問題都精彩,一定要問得好答得好。這部分記者也應該負一點責任,有的相似的問題前后提了兩三次,這樣耽誤了一些時間。

如何判定問題好與不好呢,好的問題應該是受眾關心的,或者是受眾原來不知道,現在通過你的提問和回答使他們知道了,并且他覺得應當知道,知道了覺得很有收獲。這里面也包括外國受眾,由受眾打分是最好的。但是這個調查結果我估計可能是年輕人打分居多,因為是網絡調查。這只能反映一部分人的意見,應該再問問行家。二者綜合起來可能更準確。

打分主要說明我們還有要努力的方向,它也沒有那么精確,只是大致的評估。

趙啟正的“三怕”

記者:政協發言人對您而言是個全新的角色,從“國新辦發言人”轉型為“政協發言人”,您覺得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趙啟正:最大的挑戰,之前有媒體采訪我,我概括成“三怕”。

一是怕記者問的我不知道,政協在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政治協商會議所承擔的社會角色是什么,我必須學習。另外,對于我不知道的新近發生的事情我要知道,不知道的事情我無法作出回答。

第二是怕角色擺錯了,第三是怕關鍵詞匯難翻譯。最難表達的,是外國沒有的事情。比如大多數國家沒有政治協商會議,因此我們要向外國記者解釋中國的政協是什么。

記者:您所說的“擺錯角色”具體指什么?

趙啟正:記者問我的時候拿我當國家發言人,但我是政協發言人,有時候記者問的不是政協的問題。政協既不是立法機構,也不是行政機構,我只能說政協委員們認為,一些委員們認為。所以我的角色容易錯位,我不能替別的部門發言。我們是政治協商機構。

我只能夠表達政協的觀點,這些觀點表現在政協的視察結果,提案的內容,參政議政的觀點。我是政協發言人,這是我的角色,但是不小心我會錯位,所以我時刻記住我代表政協和政協委員的意見,而多數的事情不是我能夠去定義的。

發言人更重在平時的積累

記者:會前您都做了哪些準備?

趙啟正:一是我和李肇星一起和中央各部門進行了交流,他們介紹了工作中的成就、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和敏感性問題。為什么我說交流而不是匯報呢?因為他們介紹了,我們也請教了。

另外,我自己隨時關注每天國內外的新聞,關注新的熱點和敏感性問題,這是我做的功課。臨陣磨槍是補不了的。比如記者問我關于獸首的問題,我正好在2005年看過那本書。但是,巧合也在必然當中,如果我平時不愛看書呢?

記者:這其實也是一個積累和儲備的過程。

趙啟正:發言人更重在平時的積累,應該做到“內知國情,外知世界”。

內知國情是第一。國情包括很多,除了一般性的了解,自己所負責的領域則應該知道得特別多。如果是衛生部的發言人,應該知道中國的醫療政策、衛生事業的發展和改革;如果是教育部門的發言人,應該知道中國教育的情況。

第二,外知世界。如果不知道世界,尺度就難把握。很多事情不能輕易地稱為“中國第一”,所以具有較好的知識背景,才能把握好表達的尺度。

立場最重要 幽默是“陪襯”

記者:本屆“兩會”首場新聞發布會上,一個半小時內,您回答了21個問題,每個回答平均2-3分鐘。在那么短的時間里如何把自己的觀點表達清楚呢?

趙啟正:回答的問題較少,但說的周全;回答的問題較多,但說的簡單,是不同的風格。要在短時間內要說清楚,表達就要扼要,千萬不要用次要的話掩蓋了主要的話。就像你去讀一篇很長的文章,重要的話用紅筆畫出來,得提煉。新聞語言的特點就是要有新聞性。

記者:除了能在短時間內說明自己的觀點外,您認為一名優秀的新聞發言人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趙啟正:優秀的新聞發言人首先應該有明確的立場,應該實事求是。一個勉強的修飾不能實現長遠的效果,不管代表哪個部門,你是屬于中國的發言人,你得是中國立場;正因為如此,要說的正確,要說實話,才有國家的尊嚴,這是很重要的。

第二,表達應當清晰。

總的來說,就是正確是第一,清晰是第二,簡潔和生動是第三。

老有人以為幽默很重要,那可不是,你看我說的笑話都很短,就一句,那是提提神,激勵一下氣氛。我決不會把笑話展開了,展開了就失去了主題。

樸素地說明真實的中國

記者:“兩會”首次舉行新聞發布會,始于1983年6月召開的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至今26年。您認為這期間我國的新聞發布有哪些方面的進步?

趙啟正:中國的新聞發布在進步中,隨著國家的發展,我們的新聞發布會的質量提高了;同時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新聞發布也日益受到國際的重視,以前未必有那么高的關注度。

這次“兩會”的新聞發布中外媒體都有相當多的報道,報道要選定重大主題,新聞發布會的傳播效果才好。但是現在表達的不如我們實際的情況好,這方面記者也要用功、要努力。如果我是記者,“兩會”那幾天我會像準備高考一樣,好好地挖掘問題,不是準備一個兩個問題,至少得準備十個問題。

記者:您曾經說過一句話“傳播的是形象,塑造的是國家”,能否具體解釋一下?

趙啟正:對,我說過這句話。塑造國家形象,或營造國家形象,我把它解釋為兩句話:塑造的是國家,傳播的是形象。如果國家貧苦,我們塑造不成一個富裕的國家,這不等于說傳播工作者沒有工作了。同樣的一件事情,不同的新聞人傳播水平有高低。國家營造好了,就有了傳播的資源。如果只說營造的是形象,而不是營造國家,那就變成涂脂抹粉了。我理解,塑造國家形象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把國家建設好,二是把形象表達好。

我覺得解釋對外宣傳的任務,最好的一句話就是“向世界說明中國”,說明是主動的,如果說“讓世界了解中國”,這就不夠清楚。說明中國,不是粉飾中國。說明中國是說明中國的今天和明天,說明中國的進步,說明外國人對中國不理解的地方。

人有“人緣”,國有“國緣”,創造好的國際環境,中國就容易有應當屬于她的“國緣”。人緣好,就有威信,就被信任,國家也一樣。

記者:您剛才提到“傳播就是向世界說明中國”,那么您認為新聞發言人在傳播過程中應該把握哪些原則?

趙啟正:我覺得要實事求是,比較準確地表達中國的實際情況。要避免夸張,遇到不懂、不知道的問題,決不靠猜想去答,否則就不能達到說明中國的目的。說不對的話,是很吃虧的,人家會認為這個發言人不誠實。

要如實地說明、樸素地說明真實的中國,包括某些不足也要承認,這樣才能取得國內外受眾的理解。

猜你喜歡
受眾國家
淺析新媒體時代下受眾觀的演變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融媒體生態下廣播與受眾共贏發展的路徑思考
返璞歸真
論網絡傳播中受眾的逆反心理
曲藝受眾分析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自媒體環境下受眾的“聚合”與“分化”
注意力 約會力 親和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