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怎么想?

2009-06-08 04:45濱等
新周刊 2009年11期
關鍵詞:明確目標

潘 濱等

中國強大,有更多錢,周游世界,這是排前三位的“中國欲望”。三年前如此,今天仍是。

中國強大了,GDP坐三望二,金融危機之中世界傾聽中國的聲音。中國的崛起為世界提供一個可貴的范例。中國欲望的風箏高高飄揚,但需要一根線拉住才能飛得更高更遠。

中國人急功近利,講成功學,親朋疏離;中國人有了點錢,卻失去了耐心。中國人自以為越來越西化,可骨子里卻還是那個不改的中國人。中國在變,中國臉在變,中國形象漂移。

中國人是誰?中國人怎么看世界?隨著中國崛起,這兩個問題對世界很重要。

狹義中國人,指一切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和國籍的人(包括臺灣)。廣義中國人,則不局限于地理和國籍概念,涉及遍布全球的海外華人、唐人、ABC或“香蕉人”。在人種概念上,只要具有中華民族血統的人,包括漢族及其他各少數民族,均可稱Chinese。

只是今天的中國人不同于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不同于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人。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將宇宙分為金木水火土,人與宇宙,心物合一,不可分割。一部《黃帝內經》解密宇宙信息與身體密碼,一部《易經》闡釋天行健、君子自強的道理,山水是中國藝術之魂。他們是安土重遷鄉土人,靠人情與禮維系,傳統鄉村沒有一個警察但仍井然有序。他們在世界中看見和諧。

曾經的中國人,與天斗與人斗其樂無窮,他們站在砸爛一切的廢墟上卻企圖拯救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他們的思想一片紅彤彤,大腦成為一個聲音的跑馬場。他們在世界中看見沖突與斗爭。

今天的中國人,將世界切分為分子原子中子,將人生投入大都市的懷抱。國家發展等于個人成功,個人成功等于有更多錢,有更多錢等于可以周游世界。他們生活方式西化,身體成為西式欲望的跑馬場。頭腦卻在西化與固守之間徘徊。他們在世界中看見誘惑與混亂。

一個民族不能失去自己的秉性,失去秉性就會失去民族活力。食洋不化,盲目嫁接西方流行快餐文化,離滅亡小遠。一味固守傳統文化家底,拒絕與國際潮流并軌,離滅亡不遠。

中國人,大陸人、港澳臺人、華人,唐人或“香蕉人”,都是“龍的傳人”。那個發明包括指南針,算盤、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的中國人,那個禮儀之邦的中國人。文化中國從來就是,以后仍將是統一的、連根的,共享的。

文化不只是器物和書籍,其根本是一套價值觀,一套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傳統中國人的價值列表是:禮,仁,和;西方人的價值列表是:民主、自由、人權。一個開放的電腦系統,須同時具有較強的兼容性和殺毒功能才能升級,中國需要兼容其他文明優良的軟件,又要抗拒外來病毒。中國迫切需要文化修復、回歸與再造。

走向強大的外表背后,中國怎么想?——中國曾經怎么想?中國今天怎么想?中國應該怎么想?我們在中國社會的語境里,打撈了88句話,它們代表著中國人對世界的真實看法。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有的陳規陋見仍頑固地存在于國人腦中,有的想法則印證了中國的進步。

你怎么想?

愛拼才會贏

潘濱

這首卡拉OK口水歌,映照新時代人們典型心態。

時代賦予我們太多機會,每個人都想賭一把,所謂“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何時搏?”拼搏成為理所當然的主旋律,不拼的人是可恥的。

《愛拼才會贏》這首卡拉OK口水歌,不經意間成為社會主旋律,映照新時代人們心態。

在傳統社會里,要想獲得上層社會地位異常困難,但值得欣慰的是,這類身份一旦獲得,也就意味著不易失去。子承父業,階層分化,權貴者的子孫一般還是權貴,底層民眾也一般難以擺脫生就帶來的社會身份。一個人能不能躋身上流,很大一塊在于出身,而不在于一生中通過發揮才智獲得成就。也就是說,關鍵是你是誰,而不是你做了些什么。

現代社會的主要欲望和激勵因素使得這一情形完全顛倒過來了,世襲身份被廢除,社會身份不再只取決于家庭出身,還有個人成就——主要是經濟方面的成就。在這個發展迅速變化莫測的經濟體系中,只要肯于能力,善于經營,巧抓機遇,定會有讓人激動人心的個人飛躍。那些白手起家的企業主,那些勤奮學習的知本家,那些宦海沉浮的權力精英,那些天降大運的速成明星,都成為這個崇尚個人奮斗時代的鮮活教科書。

于是,你爭我奪,弱肉強食,叢林法則和潛規則成為支配社會運行的主要規章。在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眼里,人,或者說有能力的人,只要生而健全,智商穩定,就一定能適應社會,生存發展,就一定要拼搏努力,贏得成功。這個流行于19世紀中葉的生物理論,認為所有人在一開始都是一樣的,但社會精英敢于拼搏,成功致富,是這個人類叢林里的老虎。如上觀點,在今天同樣受歡迎,特別是在“土壤肥沃”的中國。

愛拼是一種個人態度,更是這個上行社會的價值觀。當中國拼到全球第三大經濟實體時,少數人的愛拼精神更應激發多數人的奔富行為,更應兼顧社會公正與公平。如是,愛拼才會有共贏結果。

不患寡而患不均

肖鋒

創富-均富-貧困-再創富的循環,就是中國幾千年來的財富史。

新中國成立后近30年,結結實實地干成了一件事:消滅富人。那個要窮大家一塊窮的時光居然在今天仍不乏懷念者。

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成為兩千多年以來的社會心理傾向,仿佛貧富差距拉大,社會會分崩離析??鬃拥睦硐胧腔謴椭艹Y制,讓每個人得到其本分所應當得到的地位和利益。至于均貧富和大鍋飯,那是后人衍生出來的某種奢望。這個社會從來就沒有真正均貧富過,大鍋里還有小鍋小灶。

改革輪回是,從之初貧困的計劃經濟體制掙扎出來,彼時厭惡平均主義:今天又呼吁把公平放在效率前面,“不患寡而患不均”又被拿出來說事。

一個良好社會,每個人的財富肯定是有差別的,但其自由和權利能得到同樣的尊重和同等的保障。中外都有社會理想,中國人的理想放在了獲取財富的結果上(均富),西方人的理想放在機會和權利的平等上。這導致中國人無休止的折騰,西方循序漸進的財富積累。日本千年公司尚有十數家,中國百年老字號則紛紛瀕危。

中國人在機會面前永遠是“有槍(權)就是草頭王”,機會圍著權力轉。近年來改革活力趨少,中國社會結構趨向定型化,創富機會越來越少,階層間的流動可能性越來越小。表現為創業越來越難,居住上貧富分區,階層觀念上彼此敵視,出現“第二代富人”和“第二代窮人”的社會地位世襲現象。

機會圍著權力轉,改革機制扭曲,好處與機會落不到無權者身上。出現精英循環與精英結盟,結果是侵占其他階層的發展空間。中小企業和個體戶生存環境惡化,1994到2004年10年間,全國有770萬家個體戶消失:出現中產塌陷的M型社會傾向;相反,壟斷行業占有了全民資源,壟斷企業并無企業精神,它們只是權力的衍生品。機會高度壟斷導致郎咸平所謂過冷與過熱“二元經濟”格局。導致中國股市與房市今天的癥結。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后,原罪問題被提出來,企業家和富人只要有機會就會被拎出

來“拷問”。財富通過不平等機會攫取,多數人會不忿。

權力集中與財富集中,前者之惡甚于后者,因為權力更加扼殺他人的機會。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黃小嫻

孩子們從起跑線上就開始一場延續15-20年優勝劣汰的殘酷比賽。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是祖訓,而是廣告語。有人將它評為最討厭的廣告語,原因是“誤導了國人對起跑線的盲目重視”,制造童年恐慌。

類似的話中國工程院院士、原教育部副部長韋玨也說過:“中國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庇忻襟w評論“這一振聾發聵的言詞,猶如皇帝的新裝一般道出了中國基礎教育的事實”。如果沒有后面“基礎教育的水平關系到人才發展的后勁,關系到全民族的素質,是人才競爭、科技競爭的基礎工程”,會讓人以為這是媒體的嘲諷之言。

這句話和“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一起成為中國父母的教育信條,農村人砸鍋賣鐵指望孩子飛出山溝,城里人節衣縮食好讓孩子保持競爭力——曾有文章《一個美國華人的決定:送孩子回中國讀小學》,說是美國有學校把Integrity(誠信)、Honesty(正直)、Responsibility(負責任)、Respect(尊重)、Compassion(有同情心)、Self-Discipline(自律)貼在冰箱上,卻不特別鼓勵孩子學習,唯有中國的教育,“基礎扎實,誰的小孩回中國讀了一年書,到美國學習就拔尖了”。為什么孩子在美國不愿意學習,在中國就愿意?或許幼兒園就開始流行的排名表可以作為答案。

中國自1994年提出“素質教育”,依然沒有改變中國孩子的童年苦難,不過將補習班變成了鋼琴班,中國孩子的童年就在起跑線上,因為它們注定要參與一場優勝劣汰的殘酷比賽?!捌鹋芫€”不僅是中國人的教育觀名片,背后更牽涉中國人成長進程的心理問題、教育公平的社會問題,以至一個國家發展的宏大命題,被忽略的只有一個,就是一個孩子應該有的快樂童年。

中國的孩子從起跑線出發,一跑往往就要跑15到20年,中間要過高考獨木橋,亦要面臨畢業后的就業壓力——中國因此出現新名詞“過學死”。曾有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學生程小龍在北京四所高校發放了200張問卷,專門調查大學生的自殺問題,在所收回的問卷中,有近1/3的被調查者承認自己有過自殺念頭。

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

朱坤

改革開放初曾流行過“不吸煙,不喝酒,不好色”的極品男子,新世紀初行的卻是“不主動、不拒絕、不自責”的三不主義者。

“三不主義”的始創者是臺灣人施明德,他也依此履行。所以數十年來,他紅旗不倒彩旗飄飄,知己不求紅粉無數,天亮以后亦是朋友。

這種感情態度最初只流行于男性圈,繼之被部分思想前衛女性接受。每個成功的“三不男人”背后,一定有一群堅決的“三不女人”。

三不主義者大多年輕,長相與經濟條件都不錯,因此艷遇機會相當多,依照當事人的秉性還可延伸為不承諾、不犯法、不放過、不留戀、不回憶、不要臉等等。

不主動原因有二,一是太忙,拒絕都拒絕不過來。二是手段,兩性關系中越主動的人越被動,不動聲色的人才能悶聲發大財。不拒絕只限于對心儀的對象來者不拒,而且寧可錯過,也不放過:不負責則分事前事后,事前者昭告天下,讓女人知難而退,事后則是在女人意欲登堂入室時逃之夭夭。其中“不負責”,是“三不主義”精髓中的精髓,它不會因騙取感情而輕易許諾,從而將對方的美好希望變成巨大失望,本質上是一種最大的負責態度。

“三不主義者”是情場上灰色地帶的曖昧人物,你很難以傳統道德標準去衡量。他們肯定不算有情有義的君子,但也絕對不是性濫交和陳世美。

“三不主義者”的特征可能有:他太多獨身而獨居,去夜店的時候比去公司更多;他的行蹤很神秘,每次和你相處時間總不超過72小時;他很少主動約你,更不曾送你玫瑰花;他常常說喜歡你,卻從來不說愛你;除了在床上的親密時刻,大多數時間你們相處得像個普通朋友;他既不介意你的過去,也從沒想過與你的未來;他對你的家庭與朋友圈子不感興趣,同樣地,他也對自己的圈子守口如瓶;你心里可能視他為知己、男友或靈魂伴侶,他心里卻不過視你為可419或4N9的性伙伴而已。

遇上“三不男人”,“三不女人”也有自己的原則:不理睬,不接受,不上鉤……兩性關系由兩性間的游戲滑到另一個極端:這么劍拔弩張,誰也沒有好處。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朱坤

愛情應以質量而非長度來衡量,愛情并不特指終一的愛情和終一的肉體關系。

這句最具現代氣質的格言最初是句廣告語,是已故香港廣告才子朱家鼎上世紀80年代為鐵達時手表所撰。此言一出,迅速風靡萬千都會男女。

在此之前,中國人向往的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輕輕的一個吻,已經打動我的心,深深的一段情,叫我思念到如今”,但“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則響亮地宣告了一個愛情新世代的到來,他們禮貌地向傳統愛情觀話別:愛情應以質量而非長度來衡量,愛情并不特指終一的愛情和終一的肉體關系。

傳統中國人的愛情觀可用“輕、苦、靈、貞”四字形容,他們相當輕視愛情,“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將女人理所當然地視為器皿與工具,即使有愛情,也總會退居大義與親情之后。血濃于水的關系至死不棄,厭棄了的情人則棄若敝履。一段愛情最好的歸宿不是長相廝守,而是沉淀為親情。

中國人的傳統愛情還充滿了苦澀,相思是愛的主旋律,求而不得是愛情的至高境界,唐明皇與楊玉環在太平盛世時的愛情只是稀松平常,只有當陰陽阻隔人鬼殊途時,那時的感情最苦澀,也最珍貴。

在中國人的理想愛情觀中,性與愛是可以完全分離的,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更加受到推崇,肉體的痛苦則是微不足道的。

中國人歌頌糟糠之妻不下堂的義夫與寒窯苦守十八年盼郎歸式的烈女。男人可以喜新厭舊,但絕對不應該始亂終棄。女人可以嫌貧愛富,但絕對要保持忠貞。

但時代不一樣了,男女都平等了,傳統道德已不能完全控制社會了,誰還能保持這樣苦澀、忠貞而長久的愛情?當愛的承諾比不上嘴唇的觸碰和肉體的交合,當柏拉圖屢屢以失敗告終,傳統愛情已死。是時候修改對于愛情的定義了。

愛可以脫離婚姻,雖然道德的婚姻總要以愛情為前提,但和婚姻無關的愛情亦非不道德。

性開始成為愛的重要部分,沒有性的愛與沒有愛的性都不值得歌頌,但也不應該貶斥。

道德不再是衡量愛情的唯一標準,愛情不是契約,甚至婚姻都不是。

我們時代的愛,擁有了更多的選擇與可能性。

把女人當男人用,把男人當畜生用

胡赳赳

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此豬差,干得比驢多。

老板是做夢的,員工是做事的。做事的人做

到極限,女人變性成男人,男人亦變性成畜生。這是打工界的不幸,卻是老板界的大幸。好聽一點叫敬業、叫事業心、叫激流勇進,不好聽一點叫拿人當驢使喚、蘸著腦漿殫精竭慮獻青春。

上行社會機會多,人人都在搏:揚名、出位、出人頭地。不僅是80后要在職場奮斗,70后60后,前面還有兩代“老人奮斗不止其樂無窮?!?/p>

于是乎能者多勞,優質高效,一個人拿兩個人的薪水干三個人的事管四五個人,這在中國企業界是常態。你不干?多少人盯著呢,想干還沒有機會,話語權永遠在老板那一邊。不正當競爭?維護勞工權利?不這樣干,發展中國家如何發展?

不斷增高的是亞洲、日新月異的是中國,睡不著的是北京上海廣州。置身于中國,一個巨大的shopping Mall,活下來的,都是身經百戰抗壓力抗憂郁癥抗過勞的高手。此前,則是日本。

有一句戰略口號叫:用空間換時間。在這樣一個時間不斷裂變、新事物層出不窮的時代,一個人恨不得三頭六臂事事爭先,否則就被遺忘就被拋棄就被淘汰。想不變成永動機一樣的動物也難。

上一個時代,人人奉獻為的是搞革命,這一個時代,人人奉獻為的是搞經濟。這一個時1t看上一個時代可笑、不值,上一個時代看這一個時代不懂、可悲。崔健歌唱得好: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F象還未厘清,結論早已過時。

經濟管理類的書籍永遠熱賣,機場書店永遠在播企業管理的傳經送寶,看的人永遠如癡如醉。傳媒界亦如是,最害怕天亮一睜眼,頭條新聞漏報:最害怕重大事件不在現場:最害怕歷史節點未被總結呈詞;最害怕影響世界的事情被處理輕了于是把每一個事情都擴大化處理。

“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豬香,干得比驢多”,這種上班族的調侃,成為某種軟性抗議。解悶的開心網之所以風靡一時,是因為其解壓功能。畢竟,開心也是一種生產力。

不當農民

山雞哥

養兒不讀書,不如養頭豬。讀書為什么?為了不當農民。

農民在社會的最底層。7.2億中國人在中國社會的最底層?!笆哭r工商”,這樣的排序已成往事。

農民真苦——相比其他職業,農民的勞動量最大、不一定臉朝黃土背朝天,但投入產出比最低;農村真窮——國家的巨量基建項目和設施都落在城市,農村只是被擴張與蠶食的對象,最大的價值是土地價值;農業真危險——沒機會列入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就連和農業相關的興修水利之類基礎建設和農產品加工業也蹤跡全無,仿佛中國從來就不是農業大國。

誰也不愿當農民,就連農民工也不愿當農民。在農村的中學,班主任對面臨高考的考生說:“想穿皮鞋還是穿草鞋,就在此一舉了?!币郧暗霓r村流傳著一句話:養兒不讀書,不如養頭豬。讀書為什么?為了不當農民。養豬的丁磊不會被視為農民,他是中國百富榜上的人:而那些“農業戶口者”即使在城市打工,從事著365行的工作,依然會被視為農民。農民還成了形容詞,形容1:指的是某人局限于一個狀態不夠進?。盒稳?:特指對事物看不透;形容3:冒傻氣;形容4:不時尚。

今天,每1000名中國人中有456人生活在城鎮。今天,6.06億中國人生活在655個城市和20000個建制鎮,基本上是農民的后代,是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產兒。他們都成功地不當農民了。他們成功地脫離了農民、農村和農業,盡管他們吃的依然是大米、豬肉和蔬菜。

在鄉鎮企業和城里討生活的2.26億農民工也不想自己的兒女再當農民,甚至不想他們回農村讀書。外來工子弟學校、打工學校多起來了,雖不生于城市,但要活于城市,最后扎根城市,再也不回到農村那個廣闊的天地里討生活。

國家提倡城市化。城市追求國際大都會化,中心城區追求CBD化,市民生活追求現代化和西化,這些都是農民、農村和農業所不能提供的。城市化不可逆轉,農村越變越?。恨r二代扎根城市,農民越來越少。

世界范圍內,城市人口已經超過了農村人口。中國的這一天會很快到來。

比賽第一,友誼第二

陳漠

全社會都渴求成功的病態壓力之,再要提“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恐怕是奢談。

資源緊張的時代,生存就是攫取資源。毫無疑問,這正是“比賽第一、友誼第二”的根源。

突飛猛進的大時代讓整個社會充滿了不穩定感,發展機遇突然涌現、行為規則尚未明晰,一夜成名、一夕暴富的神話屢屢出現,人脈、家庭、財富、學歷、能力、智商、情商、心態、健康等等方面不確定因素都會讓人覺得任何一個時間點都可能成為節點、拐點、起點和終點。人人奮力上進,雖然都還不太明白為了什么和怎樣上進。找工作很難,可加班也辛苦;辦公室政治激烈,可學業競爭同樣激烈;事業難以成就,可感情同樣貧瘠;有壓力累,沒壓力怕。整個時代都患有競爭焦慮癥,人人都唯恐被時代所拋棄。在這樣的病態壓力之下,再要提“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恐怕是奢談。

畢業等于失業,考研等于死緩的失業。每個人都渴望充電,增強競爭力,各式培訓班從外語到營銷、從心靈培育到思維解放,五花八門。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有的教育都要從娃娃抓起,現在更是要從胎教抓起。這個時代不僅慢不下來,而且還要把起點提前,從空間和時間上都要壓服對手。

我們所創造的生活方式就和我們所創造的經濟奇跡一樣,不能慢只能快,而且要越來越快。在這樣的比賽規則里,人人都拼命地表現,期望獲得成功,最先闖過終點線是唯一的目標。

?;丶铱纯?/p>

胡赳赳

家庭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倫理,也是最有效的社會細胞。

“?;丶铱纯础币欢仁抢贤獗貙W的一句中國話。它由戚建波作曲、車行作詞,最后經陳紅演唱傳遍大江南北。它自1999年問世,至今已十載。它的流行,擊中中國人一心向前奔生活的軟肋:父母。憑藉家長里短的碎嘴與真情流露而俘獲人心。每到年關,返鄉大潮中并不都是農民工。社會學家預測,這一現象要維持到這一代人在城市終老之后。

?;丶铱纯粗粤餍?,正是因為不能?;丶铱纯?,沒有時間,只好用歌言志,表達美好情愫。雖然煽情,但亦很溫情。此后,多少反映家庭生活的電視劇借鑒了這樣的手法。

家庭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倫理,也是最有效的社會細胞。美國總統羨慕中國:家庭承擔了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義務。中國人的傳統幸福觀是:子孫繞膝、四世同堂、合家團圓、家和萬事興?,F在老一輩還認為:人一輩子圖什么,掙錢做什么,養育后代,才有盼頭。

不婚群體的流行,使?;丶铱纯从辛俗冏嗲?。不是領著孩子回家看看,而是租個男友回家看看。不是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而是父母常?!氨苹椤?。大齡剩女直奔“圣女”。

?;丶铱纯?,要的是回家那種氛圍,熟悉的景況、寒暄、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做做家務、吃頓好飯、說說親戚家的事。中國人的生活氣場就此彌漫開來。

但新新人類不這樣看。不愿意親人和親戚扎堆攀比、找關系、交公務員朋友、把在外地大

城市工作當受苦、圖安逸。所以,“?;丶铱纯础睂λ麄兌允且皇走^氣歌曲。他們要自由自在、小天地、個人體驗、網上購物交友、宅在出租屋或商品房里。一輩人對下一輩人的苦心無可挽回地面臨著心理落差。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山雞哥

若不出事,中國人心存“僥幸”;若出事,中國人相信“報應”。

因果輪回因果報應,是佛界的事,普通中國人卻多有共鳴。當香港電影《無間道》里曾志偉演的琛哥說出“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時,其背后的中國傳統文化基因有一大堆同義兄弟: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過得了初一,過不到十五。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自作孽,不可活。

離開校門、離開家門、離開鐵飯碗、離開大樹,就算出來混了?;焓裁?凡人眼里不過是功名利祿。30年來,國勢日隆,八仙過海,混法不同,潛規則亦出,財富不都在陽光下。有的商人怕消費者投訴,有的企業家怕警察敲門,有的官員怕紀委雙規。中國首富黃光裕曾對傳媒說“我們最終是英雄,還是變成烈士,現在結果還未見分曉?!爆F在快見分曉了。中國銀行廣東開平支行3個行長貪污挪用4.83億美元公款后逃到美國,歸案時感嘆: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

就普通人來說,年輕時拼命賺錢,漸老時拿錢買命,此為身體健康之還;炒股賺了一把,又被套牢以致割肉,此為理財之還:參與非法集資,先獲高額利息接著血本無歸,此為發財夢之還;高收入不納稅,被檢舉遭重罰,此為貪婪之還;飆車招搖過市,又因撞人被捕,此為風光之還;走后門找關系,又被人走后門頂掉,此為歪門邪道之還。

《紅樓夢》里有一首詞,寫盡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的真義: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在蓬窗上。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霄紅紗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哄哄你才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若不出事,中國人心存“僥幸”;若出事,中國人相信“報應”。再想“平平淡淡才是真”、“小心行得萬年船”,是不是太晚了?“信我,給我一次機會,我要做一個好人?!薄澳闳Ψü僦v,看他會不會給你機會?!?《無間道》臺詞)。

出名要趁早

佟佳熹

“趁早”就意味著可以優先掌握社會資源,積累了更多“經驗值”,“升級”就自然早些。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p>

1943年《紫羅蘭》雜志連載她的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時,張愛玲22歲。這位出身名門、進過西式學堂、善于享受生活藝術化樂趣的民國女子,在上海灘說出“出名要趁早”時可謂驚世駭俗。

而她又是世俗的。在隨后的50年里,她經歷了和其他女子無異的感情波折,最后的自傳式小說《小團圓》,被她視作不可公開的秘密,在遺囑中說明要銷毀,卻又在2009年被遺產執行人做主出版。在女性的生活世界里,張愛玲并沒有因為“成名早”而享受太多特權。

而“特權”似乎對當代的中國人特別有意義,“出名要趁早”未必是所有家長的育兒目標,但從事“明星制造業”的出版商、經紀人卻把它奉為金科玉律。

1999年年初,在《萌芽》雜志創辦的第一屆“新概念”作文大賽獲中,17歲的韓寒憑《杯中窺人》獲得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隨后他出版了多部暢銷作品。2004年2月,22歲的韓寒以“少年作家”的身份登上了《時代》周刊亞洲版的封面,2005年被《福布斯》雜志中文版列入“2004年福布斯名人榜”。

“趁早”其實肯定了人在藝術創造方面的先鋒性,在自己的人生中“趁早”,在和別人同時競爭時“趁早”,即是掌握了占領先鋒地位的先機。而傳媒系統在尋找新聞點時,“人物年齡”的重要性往往超越新聞事件本身?!坝械娜苏f年紀小的模特沒內涵,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年紀大的模特也不見得更有內涵!”一位模特大賽評審在針對比賽中出現越來越多15歲以下的幼模的現象進行點評時如是說。在對兩個實力相當的選手進行比較時,評委顯然認為年齡小的那個更“天賦異稟”一些,這和舉重比賽中舉起同等重量但是體重較輕者獲勝的規則有些相似。

在這個“比較原則”下“趁早”就意味著可以優先掌握社會資源,童星、少年MBA等群體,他們比同齡人先步入社會,積累了更多“經驗值”,“升級”就自然早些——這和中國傳統的“早起的鳥有蟲吃”并不相悖。

沉默是金

山雞哥

因為禍從口出,所以沉默是金。

文章好,不在字多?!兜赖陆洝氛目偣膊?513個字。其中“道”字有74處,“德”字有43處,“不”字倒有203處,“不言”有3處。

學問好,不在話多??鬃佑薪虩o類,靠嘴吃飯,說的話被編成了一本11705個字的《論語》。即便如此,他對“不說”更情有獨鐘。他教弟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薄熬佑G于言而敏于行?!薄肮胖餮匀艘?,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p>

不言是好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觀棋不語真君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切盡在不言中。無聲勝有聲。多言是不好的——講多錯多。你說便是你錯。禍從口出。出口傷人。說人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急開眼睛慢開言。

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沉默便是修身的重要一環。多聽,多看,多想,去做,總之少說為妙。若不是為了傳道、授業、解惑,說就變成了賣弄和搬弄是非,乃市井之舉,非君子所為。

誰能想到說話在今天也能變成產業呢?律師靠辯護吃飯,推銷員靠吆喝吃飯,電視主持人靠逗樂吃飯,專家靠辯論吃飯,相聲演員靠捧哏逗哏吃飯,經濟學家靠演講吃飯,企業管理培訓師靠舉例子吃飯,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靠話癆吃飯,聲訊臺和心理治療師靠傾訴者吃飯,竇文濤靠脫口秀吃飯,陳偉鴻靠《對話》吃飯,陳魯豫靠聊天吃飯。央視《百家講壇》請幾個中老年講經典,還帶旺了圖書出版業。中國移動有一句廣告語“中國移動手機卡,一邊耕田一邊打”,煽動農民訓練口腔肌。

沉默是金,依然是中國人的處世哲學,但不再是中國人的內在人格。作秀、八卦、話癆,成就了三位一體的新口腔型人格:作秀,把內在訴求直接表演或表達出來;八卦,猜測和交流名人和旁人的作秀;話癆,通過對作秀和八卦的反復討論以顯示自己的存在感。所以,今天我們不再有也不再需要“深喉”了,每個人都是“淺喉”和“直喉”,以致八卦成風,隱私大賣,選秀大興。

《魯豫有約》節目的主題語先是“說出你的秘密”,后改為“說出你的故事”。其實,現在都到了“說出你的欲望”的時代了。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胡赳赳

企業界叫“多贏”、外交界叫“和平共處”、文學界叫“大團圓式的喜劇結尾”。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中國人的傳統思想。所謂大家都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富我窮,那不可以。

這個道理政治家懂,所以說“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關鍵是共同富裕,不能“我們剛吃上肉,你們又吃菜了”。

金融危機一來,這個道理成為硬道理,誰都跑不掉,一個都不能少,地方壁壘和保護主義無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雖然還沒體會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但已深知大家壞才是真的壞。

“我們要謙虛謹慎,見賢思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睆V州市委書記朱小丹曾經引用過這句話。他說,“大哥”意識是要有氣度,有胸懷,懂得禮讓,不怕吃虧。

這句話的原產地還就是廣州。上世紀90年代,隨著李玟的燦爛笑容,“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好迪真好!”與廣州好迪日化品牌一起連年出現在電視上。又經過若干年的演進或日風化,它終于在人們的口頭筆端成為俗語。

大家好的意思是:你好、我好、他好。必須有這“三好”才能稱得上大家好。否則,只是“比較好”、“有些好”,是好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好。

要想大家好,眾人拾柴火焰高,必須讓大家都參與進來,才能真的好。但是,要心悅誠服地達到大家都好的地步,可謂艱難。因此,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便成為客套之語。

不過,好在它的貢獻不止于此,還催生了一個句式:大家如何如何,才是真的如何如何。比如,大家叫好才是真的好,這話可以拿來說春晚:大家同意才是真的同意,這話一般開會時適用;大家都幸福才是真的幸福,這話自然語出“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讀書就是為了掙大錢娶美女黃小嫻

教育危機的本質是精神和信仰的危機。

“讀書就是為了掙大錢娶美女”。2001年4月,有媒體率先以《某重點中學一語文老師這樣講入學教育課:讀書是為了掙大錢娶美女》為題作了報道,株洲老師尹健庭因這個言論失去了工作,后來重執教鞭的這位老師坦言,自己當時在表達方式上過于露骨,但這也不是自己的本意。

有老師在博客放出一份《六年級學生讀書目的調查表》,答案五花八門,包括:達成父母愿望考大學、留下輝煌足跡、為交友、國家和諧發展、不被人欺侮等等,六年級的小學生尚未填寫“掙大錢娶美女”的庸俗選項:西南大學推出“我為什么上大學”的千人調查活動,答案里“實現自我價值”的理由排第一,“找一份好工作”排第二,“為了錢、為了房子”也是排在最末。

看起來“掙大錢娶美女”的觀點不太適合仍有理想主義的中國學生,但中國經濟景氣檢測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的900名受訪者中,5成人認為大學畢業生謀職時眼高手低?!八麄冄鄹呤值偷谋憩F大致分為三類,即看不上小事,不愿盡心干;老想干大事,但又沒經驗;這山望著那山高,老想挑或跳到更好的地方?!北本┮晃桓呓虒W會心理咨詢研究會理事的分析,“浮躁的心態,說到底就是求名、求利和兩者兼得?!?/p>

1980年,以潘曉筆名問世于《中國青年》的那篇文章《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被視為當代中國信仰危機的一個象征。當少林寺成為商業集團、國學大師成為時尚派對的寵兒,當人們開始追憶思想單純的年代,又有傳媒在面對金融危機時提出了“經濟危機的本質是精神和信仰的危機”的觀點。在金錢至上、信仰缺失的年代,“讀書就是為了掙大錢娶美女”這句表面庸俗背后率真的話,未嘗沒有讓人反思之處。

抵制X貨山雞哥

抵制日貨、抵制法貨、抵制美貨、抵制洋貨,抵制蠢貨。

“仇貨買不得,仇貨買不得!買了仇貨,賣了中國!休將仇貨污人格,信誓勿逾越!”——這首名為《仇貨買不得》的詩,寫于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后,作者吳芳吉成為中國第一個以詩歌傳單發動抵制日貨行動的愛國詩人。

但抵制洋貨作為中國人在危難關頭表達愛國熱情的保國舉動,時間更早,1905年美國出臺《排華法案》后中國民間抵制美國貨,是中國民間大規模以“抵制洋貨”為反抗武器的源起。之后,1908年日本商船武裝走私軍火,1915年“二十一條”,1919年“凡爾賽合約”,1925年“五卅慘案”,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2年“一·二八事變”……在國人缺乏其他有效抗爭手段時,洋貨也成為侵略中國的象征,抵制洋貨、提倡國貨便成為主流的斗爭方式。

讓人沮喪的是,抵制洋貨運動成了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時的必修課,最后總是演變為“愛國者”與“奸商”,“國貨支持者”與“漢奸”之間的內斗。而洋貨越抵制,越暢銷。1905年抵制美貨行動結束后,美貨銷量獲成倍增長。在1929年以前的20年里,日貨對華出口最高額發生在抵制日貨最激烈的1919年和1925年。

抵制洋貨是一種非暴力不合作行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抵制過英國貨,伊拉克戰爭期間的德國抵制過美國貨(不喝可口可樂、不抽萬寶路、不吃麥當勞、不加美孚石油、不刷運通卡、不看奧斯卡……),阿拉伯人抵制過美國貨和以色列商品,甚至還有過抵制中國貨的聲音。但除了公眾的不滿情緒通過抵制洋貨得到宣泄之外,收效甚微。一個國家的商品因被一國抵制導致被抵制國的經濟受重創,這樣的事情歷史上從未發生過。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產品有屬地,品牌無國界,公司跨國界,人才本土化,你甚至難以定義國貨與洋貨的區別。今天抵制日貨把進口市場留給歐洲貨和美國貨,改天抵制歐洲貨和美國貨時,是不是又把進口市場留給日貨?放眼世上,任何一個開放國家的經濟格局都做不到如此隨意性。

國際關系漸趨求同存異,政冷也不拒絕經熱,抵制洋貨漸成個人的、自發的、非政府參與和組織的非暴力不合作行為。愛國有理,個人不參與抵制洋貨也無罪,有效的抗爭方式已經存在,表達愛國情懷自有多元途徑。

我誓死捍衛你抵制X貨的權利,但你沒有強迫他人抵制X貨或侮辱他人不抵制X貨的權利。

21世紀四中國世紀肖鋒

警惕鼓噪中國威脅的人,更要警惕忽悠中國世紀的人。

世界政治大循環理論認為,16世紀是葡萄牙世紀,17世紀是荷蘭世紀,18和19世紀是英國世紀,20世紀是美國世紀。問題:21世紀是誰的世紀?

股神巴菲特說,21世紀是中國世紀。20世紀偉人的歷史學家湯因比生前也持此說,并表示來生愿作中國人。

2007年《時代》周刊說:中國世紀已經到來,“中國握有美國的兩大‘把柄,一是中國握有的巨額美國國債,二是美國老百姓對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的高度依賴”。

中國威脅論隨風而起。報告《五角大樓的新藍圖》提問:21世紀是中國龍的世紀嗎?看如今的中國就像20世紀英國看美國,將之視為上升的強國;或將其視為德國,即

全球戰爭的根源。報告最后警示,“如果美國將中國看成朋友,中國很可能會成為美國的朋友;如果美國將中國看成敵人,中國將會成為敵人”。

海外傳媒的中國世紀景象,通常都是對西方奢侈品牌一擲千金的中國豪客,或是收購西方公司的壟斷大佬,是對西方電腦巨頭“彼可取而代之”的聯想等新銳企業,真實的中國面孔,應該是千百萬借各類渠道出外打工的外勞,他們風塵仆仆的臉上才畫著中國真實的底色。

21世紀會成為中國世紀嗎?20世紀前50年,整個中華民族陷于救亡圖存的炮聲,國破家亡的緊迫感壓倒一切,提引領世界,接下來的30年是與人斗、與天斗其樂無窮的大折騰。真正給予中國奇跡般復蘇的只不過是近30年光景。僅憑30年發展就妄言締造一個“中國世紀”嗎?

警惕鼓噪中國威脅的人,更要警惕忽悠中國世紀的人,第一種人遏制你,圍堵你,見不得你像他們一樣發財壯大。第二種人忽悠得你忘乎所以好賺你的錢,或讓你負擔更多國際責任,這就好比股市,忽悠中國世紀者做局讓你掉進去,他們好掙你的傻錢。

真正的中國世紀必然關聯到儒家文化的根基。竊以為,李安電影《推手》里郎雄飾演的中國功夫老爺子,一個站樁七八老美警察推而不動,這個形象才代表“中國人的世紀”??上Ы裉斓闹袊艘言桨l像美國人。當代中國人缺少了傳統的文化定力。

中國人民本是謙虛的,“中國人民很行”之后也應是謙虛的。對妄提21世紀是中國世紀的人,要保持十二分警惕。

發陳漠

漢字中最具含金量的一個字:發。

19世紀中期,寧波人最初發明麻將設計“發”字的時候,當然是寄予了中國人對財富的樸素追求。不過到后來,“發”成為一個時代的流行符號,蘊載著當時人們對財富的理解并發展出復雜的崇拜系統,這倒是始料未及的,

“中”、“發”、“白”,麻將的三元設置大致上層示了中國人對階層的三種理解:權力、財富和貧賤。有趣的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在突飛猛進的經濟發展大背景下,紅榜高中、官運亨通已經不再是中國人的最高理想,人們突然發現“發”,發財才是最可能實現的理想,“發”因此獨一無二地成為了中國人的信仰符號,“中”就已經沒落了?!皷|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作為上世紀90年代中國最具經濟能量的地域,廣東以其保有的中國傳統民俗和現代經濟飛躍相結合,發展出一整套財富崇拜系統,并將之浸潤到全國,至今,你仍可以看到很多廣東人家大門外的墻角有著“門口土地財神”的貼紙或者神龕,重大節慶就有香煙裊裊;家里都有神位,祖先和財神彼此相得益彰,春節花市,廣東人要買好意頭的花木回家,豬籠草“豬籠入水”(寓意財路亨通,財富從四方八面滾滾而來)是必要之選;瓜栗,一種木棉科常綠小喬木,也不明所以地成為了“發財樹”,成為各個企業商鋪的必備擺設。

對于全國其他地方的人來說,廣東人的民俗系統太過復雜,或者在他們看來還有迷信的成分,不過有幾樣,他們是不嫌麻煩也不嫌迷信,而樂于效仿。比如,8這個吉祥數字,因為和“發”的諧音,有一段時間被封為數字中的極品,受人追捧。8字尾的門牌號被認為有利家宅,手機號因其有沒有8或者有多少8而坐地起價,開業、結婚一定要在有8字的日子里?!肮舶l財”,這句在香港賀歲電影最后必定會出現的祝福語,成為了全中國人最重要的見面問候,最后連外國人也學會了“Kung Hei FatChoi”。

中國人的財富崇拜和祖先崇拜一樣,是中國人民俗中最復雜也最神秘的一部件。從比干、趙公明、范蠡、關羽、沈萬三、和合二仙這些財神就可以看出,中國人的財富理解來自眾多不明所以,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混亂態度?!熬訍圬?、取之有道”,“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福傷財、無福傷己”、“和氣生財”……中國人的財富觀在喜愛錢、仇恨錢、輕蔑錢、利用錢等諸多完全相反的情緒中發酵,變成一種復雜觀念——“發”既是一夜暴富也是勤奮圖強,既是命中注定也是人定勝天,它既是運氣也是人品,既是背景也是能力,它當然也既好也壞。

發展才是硬道理何雄飛

“發展才是硬道理”升級版:又好又快地發展。

“發展才是硬道理”,是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講話中提出的觀點,“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F在,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比我們快,如果我們不發展或發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較就有問題了”。

“發展才是硬道理”是一句至理名言,如果放到國家層面,可以是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才是硬道理”,因為弱國無外交;如果放到產業層面,可以是中國石油、化工、電信、汽車、房地產、股市“發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放到家庭與個人層面,可以是薪水、職場、愛情、婚姻、財運“發展才是硬道理”。

“發展才是硬道理在中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由封閉半封閉型傳統社會向開放型現代社會、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關節點上發揮了巨大促進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一定副作用,

要是沒有“又好又快地發展”、“科學發展”,“發展”就可能是地方政府唯GDP馬首是瞻,為了當地“經濟發展”而犧牲百姓個人幸福,一方面化工廠、造紙廠、小煤窯、小煉焦紛紛上馬,大工廠大煙囪林立,地方稅收猛增;另一方面是青山不青綠水不綠,利益集團抱團化,貧富懸殊化,社會矛盾加劇化:農民工PK包工頭,討薪者PK走佬,患者PX醫生,釘子戶PK拆遷隊,業主PK物業,小販PK城管,受害人PK公安局。

正因如此,與“發展才是硬道理”并行不悖的另一個邏輯是“穩定壓倒一切”,因為“任何小事,乘以13億,都會變成大事:任何大事,除以13億,都會變成小事”。

房子比男人更可靠朱坤

房子比男人可靠的原因在于、它能升值,它沒有腳,不會跑掉。

房子比男人更可靠嗎?從種種跡象來看,這似乎是真的。

廈門某地產商為了吸引單身女性來買房,設計了這樣的廣告語——“美人計:月租大于月供,不論怎么算計,房子都比男人可靠!”

類似的話還有寵物/閨蜜/人民幣比男人更可靠。但寵物只有十余年壽命,閨蜜的壽命更可長可短,人民幣也有通貨膨脹風險,更得女人心的,還是不會走路的房子。

房子比戒指來得實在,比毯子來得溫暖,比車子來得穩定,比青春來得長久……100平方米買不起,70平方米也可以;新房買不起,二手房也可以;市區買不起,郊區也可以。女人們還覺得,幸福長在房子上,房子是家的象征,沒有房子的男人,就沒有家的感覺,沒有安全感,女人總是希望自己的婚姻是安全的、堅固的——有房又有愛,這才是幸福的原動力,這樣的幸福也才會持久。

馮侖說,大齡女青年推高房價,她們非有房族不嫁。聰明的女子用買房子把男人套住,

讓你一半月收入用來還房貸,徹底斷絕你泡吧、卡拉OK和泡妞的經濟來源。

也有對男人徹底失望的,買房裝修一腳踢。女人豈止應有自己的房間,還應有自己的房屋。一間房子,在單身女子的心理層面等同于自尊、獨立、安全感:在現實層面,則等同于投資意向與經濟收益。

所以中國房子的房型越來越小,價格越來越貴。心理學家建議單身女性獨立思考后買房:女性買房是為了獲得安全感,有房之后擇偶眼光也水漲船高:他總要長得比我高,掙得比我多,房子比我好,車比我的值錢,比來比去,找男友反而困難了。如果單身女性克服不了這兩個心理關,最好不要買。

2003年,日本東京的一項調查就曾指出:從年齡層看,24歲以下的單身男女私宅擁有率大致相同,以此為分界點,年齡越大,單身女性的私宅占有率就越高出男性。55歲以后,單身女性的私宅占有率是單身男性的兩倍。這一天,在中國遲早也會到來。

風水輪流轉黃小嫻

在小處代表社會賦予個人的機遇,在大處體現國民對未來的信心。

見證過中國30年巨變的中國居民,一定能夠深刻體會“風水輪流轉”的定義。從“發財到廣東”到廣東目前面臨的轉型、從輟學做生意可以發達到沒有技術就無法生存、從中國人都想要洋貨到洋人都用中國貨、從今日寂寂無名的人到他日的網絡名人、從生活變化到國際關系,中國人用親身經歷見證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話,并習慣了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

無疑,體味到“風水輪流轉”的中國人可以省下不少抗憂郁藥的錢——相信變化的中國人,在股市低迷的時候就等待復蘇的一天,在樓價高昂的時刻依然有著樓價會下跌的自信,這種心態構成了中國人樂觀的一面。這背后是一個國家的信心指數——2008年美國知名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公布調查顯示,在24個國家中,中國人對本國發展方向和經濟狀況最為樂觀。86%受訪的中國人表示他們對國家的發展感到滿意,82%的受訪者對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表示滿意。

美國《華盛頓郵報》認為“中國人對自己的形象太樂觀”,有社科院經濟學家對此的分析是人民對經濟發展狀況充滿信心是必然的——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均GDP翻了近10倍,“大國崛起”成為了上行中國社會的新期待。北大教授張頤武更是指出,中國人的國家認同感空前增強,對未來充滿信心,和“自我感覺良好”是有所區別的,

中國人對國家的認同感或多或少來自持續變化的生活體驗,“風水輪流轉”在小處代表社會賦予個人的機遇,在大處體現國民對未來的信心,是上行中國看待未來的代表性觀念名片。

高調做事,低調做人潘濱

它是一門職場學問,更是一門做人藝術。

在中國職場忠告排行榜上,它應該能排進前三位。

在物欲橫流、爾虞我詐的職場江湖里,高調做事代表一個人的攻擊力,低調做人代表著他的防御能力。在別人還在猶豫爭吵的時候,有人已經開始默不作聲地思考著如何能夠最好地完成這件事情,就算他還沒想出更好的辦法,也會悠然轉身,投入其中。把事先干起來,這必定是一個定位準確、易受賞識的角色。他能夠把高與低調節得恰到好處,是身手靈活的“高低杠選手”。

細觀周邊,我們總是喜歡把那些優秀的“高低杠”選手捧為榜樣,虛心學習,刻意效仿。于是一些“高調與低調”的經典動作被提煉出來。包括:不計較小得小失,樂于吃點小虧;不浮夸虛假,不多嘴多舌;勇于沖在工作最前方,還要適當照顧領導感受;不與同事交往太深,更不能太淺。一個經典的POSE就是對待公司里打掃衛生的阿姨和對待總經理一樣,笑臉相迎,客氣大方。

話說宋代有個叫韓琦的干部,工作卓有成效,曾與范仲淹一起推行改革新政,后來升任宰相,位高權重,在其年輕時期,簡直就是“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超級榜樣。他在軍中任中層干部時,晚上伏案辦公,旁邊有位侍衛負責點蠟照明,有次侍衛走神,不小心滴下火苗,燒了韓上司鬢角的頭發,此時韓老師沒有大驚小怪,只是默默用袖子蹭掉火苗,繼續工作,埋頭寫字。忙到下半場,他發現侍衛被換掉了,就擔心主管侍衛的官員處罰那人,趕忙找來主管,吩咐不用替換,更不得處罰,軍中將士得知,無不感動佩服。高調做事是一種責任,一種氣魄,一種精益求精的風格,一種執著追求的精神。低調做人無論在官場、商場還是政治軍事斗爭中都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實則高深的處世方略。兩者相加,簡直就是職場中為人處事的黃金法則。

關系就是生產力肖鋒

所謂世故,30年為一世:關系為故。都是磨出來的法則。

一張消費卡能做到多大生意?36億元。這是深圳一位不到30歲的小老板今年春節的業績,他看準了春節送禮的大市場,這是中國人勾兌感情的最佳時節,花大錢也值。據說他發行的消費卡最大面額10萬元,過時消費不完的余額則被他截獲,數額不下數千萬元計,該老板切準了送禮社會的命脈,可謂人精。

穿名牌,喝茅臺,開靚車,抽高級煙,都是面子,有關系也是面子,能擺平事也是面子。為了面子一擲千金,為了面子送大禮。送禮送得大方,收禮收得心安,消費時盡管痛快,反正是送來的,也就不計較價位高低。精品商家偷著樂,銀行們偷著樂。如今的名煙名酒八成不是自己花錢買,是送禮送來的。只是不要一不留神被網民偷拍到,放到論壇上廣布天下,丟了官帽。

西方人很難翻譯中文的“關系”統一詞,因為它太中國了,比餃子、筷子、瓷器還中國,所以不損直接音譯。西方的公關學到中國自然入鄉隨俗、成為關系學。飯局上有關系煙,傳媒上自然就有關系稿了。

中國人的關系圈從自己的血緣地緣推開去,親戚搭親戚,朋友托朋友,西方人的六度分割理論是,在地球上找到某位陌生人要搭6次關系,這6次跳躍基本是等距的,中國式六度分割理論,則是從一個熟人圈跳到另一個熟人圈。社會距離并不是六度等件。所以傳銷必定不是從陌生拜訪開始,而是從殺熟開始,一個個熟人圈地殺。

這是中國的關系生意經,老油條精通此道,只要找對人,一刀切入,大有斬獲,所謂世故,30年為一世,關系為故,都是磨出來的活計。哪像新手們做關系營銷,動不動到處打電話,發嗲又矯情,最后還是不得法門。

會計事務所在評估企業資產時,均有重要關系一項,否則無法體現資產平衡表以外的價值,無形的東西卻恰恰是關鍵資產,實屬中國國情,企業如此,個人亦如是。

近年來在西方批評中國的聲音中,對中國腐敗的批評越來越少,因為他們也成為腐敗的一部分,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行賄案屢有發生。關系就是生產力,關系這個利器在市場和政府訂單上所向披靡,老外何樂不用呢。

一篇美刊文章報道“中國人在非洲干什么?”中國人不只輸出孔子學院和人民幣,他們還輸出關系,讓非洲人的腦子變得復雜起來,

這下明白了,中國各大城市為什么黑人兄弟一天比一天多。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朱坤

這一來自祖母輩的家訓,正重新成為當下年輕女子的人生信條。

2004年,由亞洲女性發展協會、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聯合網絡做了一項《當代中國性別期待調查》,結果顯示,642份女性有效問卷中,有40.5%的人認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觀念,另有34.3%的人持中立態度,不贊成的僅占25.2%。

金融危機之下,找工作成為社會難題?!案傻煤貌蝗缂薜煤谩庇珠_始成為女性心聲了,女博士們“白天忙論文,晚上愁嫁人”,女大學生們畢業證結婚證同時領,千萬富翁的征婚啟事總能獲得萬千女性垂青,成都的一對父母將小學二年級的女兒留在家里,跟隨父母學做優秀全職太太,以便將來能嫁個如意郎君,出得廳堂,下得廚房??梢灶A料的是,關于干得好還是嫁得好,在前100年和后100年,都是困擾中國女性的最根本問題。

對此,日本社會學家山田昌弘提出了“婚活”概念——為結婚而活。愛情可遇不可求,但不能坐以待斃。于是,以婚姻為事業的女人們主動出擊,給自己創造愛的機會,實現風光嫁人的理想。

人們常說,學得好不如長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其實,這是一個很經典的誤解一一你見過幾個嫁入豪門的女子不經過幾番過五關斬六將的功夫才把“鉆貴”納入裙下的?那和公司里升職本質上是一樣的,一樣要經過修煉、學習、思考與殘酷競爭,甚至還要有MBA的頭腦才能管理男人那顆不羈的心。

男人們常指責女性太獨立與依賴性強,卻常忘了怎樣的女人造就了怎樣的男人,怎樣的男人寵壞了怎樣的女人,正因為男人們越來越清楚,女人們的要求越來越物質,男人們才不得不越來越努力,越來越優秀,偷懶的女人才會越來越開心,越來越趨之若鶩。

總而言之,干得好與嫁得好,各有千秋各有利弊,關鍵看你要求什么?;蛟S有完美的愛情,或許有完美的職業,但沒有完美的人生,人世間的關鍵字不可能個個實現,求一兩個,能得到,尚可知足矣。

股市猛于虎,房市猛于股何雄飛

散戶成為贏家才是股市的春天。春天在哪里?

除了靠買彩票中500萬以外,股市和樓市是中國人一夜暴富僅存的兩條狹窄通道,也正因如此,這里也聚集著最多的炒家吹拉彈唱,隨時準備血洗清盤。

說“股市猛于虎”,有段子為證:“寶馬進去,自行車出來;別墅進去,草棚出來;西服進去,三點式出來;老板進去,打工仔出來;黃世仁進去,楊白勞出來;姚明進去,潘長江出來:地球進去,乒乓球出來”。

早在2004年,經濟學家吳敬璉就說過,中國股市就兩句話:“政策托市、股市圈錢”,股民的概括是中國股市就一條單向食物鏈: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黑股、黑莊、黑嘴是股市的三大毒瘤。

這個世界上并不存在只跌不漲的股市,也不存在只漲不跌的樓市,但是不理性、不規范的市場和狹窄的投資渠道,令炒家在股市和房市這塊蹺蹺板上云集,裹挾進大批做著發財夢的家庭主婦、失業者、農民、大學生、的哥、清潔工、退休老大爺老大媽以及和尚和尼姑,謝國忠曾在《職業炒家的把戲》里描繪;經驗豐富的資本玩家從空氣中嗅到了利潤的氣息,他們所有的時間就是觀察地產、股票和貨幣市場,當他們感到條件成熟,全體進場創造人氣;當人氣一旦建立,街上普通人就會變得沖動而加入進去。那時,便是職業炒家們拋售籌碼盈利的時候。一旦泡沫緊縮,他們通常會在各類高爾夫課程上消磨時間,等待下一次機會來臨。計算小投資者什么時候再次沖動起來真是一種精致的藝術。

有人這樣總結,中國股市的最大贏家是國家,上市公司、券商、莊家和股評家,最大的輸家是散戶;中國房市的最大贏家是國家、開發商、炒房團,最大的輸家是普通購房者。

更高、更快、更強陳漠

無論是體育、經濟建設或其他領域,“更高、更快、更強”都是現代中國人的理想。

1952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毛澤東題寫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12個大字,這一題詞也因此成為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體育運動的座右銘。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人第一次通過電視觀看了奧運會盛大的開幕式。當宋世雄的聲音念出“更高、更快、更強”的時候,中國人也第一次對這句口號有了印象。許海峰拿下當屆奧運會第一枚金牌,樓云、李寧都有上佳表現,體操夢之隊也初露端倪,在回溯這屆奧運會的各類文章中,“零的突破”和“一雪百余年來‘東亞病夫的恥辱”之類的話語是無可避免的。

從增強人民體質到更高、更快、更強,中國體育運動的模式由大眾化變為了舉國體制,參與主體也由民眾變成了專業人士,然而,最大的變化在于心態,國際奧委會1920年采用的這句格言本來用于激勵運動員的拼搏精神,卻激勵了積弱已久的中國人在國際舞臺上的展示熱情,愛國心和奮起直追的情緒糾結在一起,讓體育成為志在必得的標靶,這句格言也因此變得侵略性十足,而另外一句采用更早的奧運口號“重在參與”,卻永遠只是在失敗之后才用來解嘲。

無論是體育還是經濟建設以及其他領域,“更高、更快、更強”都是現代中國人的理想,從國際化大都市到GDP的高企,從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樓到最宏偉的跨海大橋,任何經濟發展的硬指標,中國人都可以塑造出一個個“更高、更快、更強”的奇跡。

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和數百年的貧弱史,成為了中國人拋不下的一個包袱,大國崛起也成為大多數國人的理想。

過年就是回家潘濱

過年就是回家,回家才是過年。是在離開“陌生人社會”之后,童新回到“熟人社會”里。

以往,過年是神話傳說,驅逐怪獸暨迎接新生;過年也曾是過關,債務、權責以年為界,年關與喜悅無關;過年也曾是個人消費的噴發日,以節日之名,發泄壓抑了一年之多的生活欲望,吃最好的飯,穿最新的衣服。

現在,過年就是回家,就是回到熟人社會。每逢春節,中國必有創紀錄的20多億人次奔波在歸鄉、返程的路上,形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人流大潮。這比東非大草原角馬大遷移的地球奇觀還要宏偉和壯麗。

過年就是回家,回家才是過年,在外經商的、從政的、讀書的、打工的,甚至在外作奸犯科、偷搶拐騙的,無論腰纏萬貫,還是一貧如洗,無論功成名就,還是名譽掃地,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回家DNA”,到了發作的時刻,必定想方設法,停掉手中的營生,選擇回家,即使路途遙遠,即使人潮擁擠,即使家鄉已然陌生。

過年是親情的冬令營。情人可以背叛,朋友可以分離,同事可以再見,但是血脈無法斷裂,人們忙碌了365天,在這個寒冷的時段,一家人聚集在一起,是為了親人之間,能夠相互看到、聽到、感受到,享受親情,享受家。

過年是為了離開“陌生人社會”之后,回到“熟人社會”里。傳統中國社會的主體是宗法社會,宗法社會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建立起來的注重身份等級的血緣共同體,但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個“陌生人社會”,隨著中國現代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的勞動力大遷移,已經逐漸突破了熟人社會的脈絡格局。但是中國在本質上還是一個“關系社會”,即某種程度上的“熟人社會”,熟人社會價值觀、社會規則、潛規則依然能夠發揮作用,過年并回家,成為重拾熟人網絡的有效鏈接。

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山雞哥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機會稍縱即逝,時間不等人,該出手時就出手。

這是中國市井慣常的一句吆喝。

賣東西的說自己的東西最便宜,而且是最后三天的特惠價:聳人聽聞一點的還要加上一句“金條當草賣”。其實呢,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但這句吆喝擊中了中國人在乎的機遇。

中國人的時間感弱于時機感??鬃诱f“逝者如斯夫”的時候,正在周游列國捕捉上位之機。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放過劉邦反受制,面對“時不利兮騅不逝”,終究無可奈何。劉備感慨“髀肉復生”的時候,不是嫌自己胖了,而是為長期清閑、只長肉不做事、事業毫無成就而垂淚。機不可失,時不我待,中國自古就有大量超越“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式的表達,直指抓住時機的重要性。

回到生活中,干部提拔、就業選擇、感情糾葛、擇偶機會、商業決斷、投標項目、合作對象、商品買賣,都面臨“to be or not to be”的兩難:to be,是正確的下手時機么?not tobe,會不會“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呢?

不用擔心的是,經過多年浸淫的集體無意識,今天的中國人全是時機的自動捕捉機,在近30年來,抓住了世界發展的每一撥新浪潮。

革命不足請客吃飯/革命就是請客吃飯黃小嫻

表面上最浪費的方式,事實卻是最高效率的辦法。

“吃了嗎?”中國人最常見的這句問候語,與“民以食為天”的觀念相對應,突顯出中國人最基本也是最樸素的價值觀。而在中國,人際關系也享有與吃飯同樣重要的地位,明白了這一點,與請客吃飯聯系在一起的革命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不難理解了?!帮埦帧币辉~起源于宋代,“局”是下棋術語,引申出“情勢、處境”的意思,后來再引申出“賭博、聚會、圈套”的意思?!帮垺迸c“局”的組合,將吃這樣一種個人生理行為擴充為一種社會關系網絡,是宋代文人對漢語及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因為飯局上的圈套實在太多了。

中國人請客吃飯,既有“面朝大門為尊”的繁文縟節,又有“感情深一口悶”的江湖規矩,表面上是最浪費的談判方式,事實上卻是最高效率的談判方式一畢竟感情無價,談判自然最容易。從“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到“革命不是請客,就是吃飯”,中國人思想觀念在30年之變看似迅疾,其實是回到傳統劣根性——古有成語“折沖樽俎”,古人打仗在餐桌上,政變也在餐桌上,

曾有人寫中英對照的博文《中國人為啥愛請客吃飯》。里面提到中國人和西方人吃飯的不同哲學——中國人實行的是“集體共享制”;西方人實行的是“個人分餐制”;西方人聚餐是身體的需要,中國人聚餐是為了友誼,至于在《心理世界》的同題文章中,則指出了當中的歷史原因:漫長的農耕文明,鑄就了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信條,請客吃飯因而成為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發展至今,談戀愛、拉關系、求辦事、和頭酒、談生意,都以一起吃飯開場,一人請客結圍。

“人肉筵宴”與“廚房”是魯迅對中國的文明和傳統中國社會提出的兩個比喻象征。今時今日,其實“飯局”更是中國社會的縮影?!读泓c中國居民溝通指數2005年度報告》顯示:中國居民最為普及的三種社交活動是聚餐、體育運動和卡拉OK,其中飯桌社交赫然居首——對于見面問候都是“吃了嗎?”的中國人而言,飯局之意不在飯而在局,不妨看看民間智慧的歸納:“工作就是開會,管理就是收費,協調就是喝醉”。

混個臉熟潘濱

眾多孤單的人集體促成了人際關系的虛假繁榮。

中國已經進入淺社交時代。

在很多城市,吃過兩頓飯,就算是很熟的朋友關系了。眾多孤單的人集體促成了人際關系的虛假繁榮。人們雖然擁擠在一起,心靈卻離得異常遙遠。而飯局也不是為了進餐,而是帶有各種目的和多種功能。

未分化的農業社會曾經造就了熟人社會,人們重視熟人關系的搭建和溝通。人際關系是一種工具和資源,人們不但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與利益,也可以為自己的心靈加一道安全閥,為個人內心提供安全的社會支持。

到了商品社會的今天,人員流動空前劇烈,復雜應酬千奇百怪,社會交往任務繁重,個體己無法承擔深層次交往的巨大工作量。所以代表淺交往的“混個臉熟”成為權宜之計。淺交往不是錢交往,淺交往追求快速新奇,主次分明,保證數量,兼顧質量,淺交往達人知道每一張“臉”都有其價值優勢,都需要識別儲存,以供來日開發利用,淺交往不只是脆弱但廣泛的人脈網絡,還是數據庫。對淺交往來說,混個臉熟是方法論,小世界理論是價值觀。

“不愛那么多,只愛一點點,別人的愛情像海深,我的愛情淺?!崩畎降倪@首愛情詩,用在社會交往上同樣貼切,也難怪李先生從來不與任何一個朋友深交。

從工具主義傾向上說,淺交往固然沒有深層次交往的實用性強。但在安全性上,淺社交卻獨具優勢。我們只是“臉熟氣我求你辦事,固然不一定百發百中,但你要是出事,卻又連帶不到我身上。在互相猜疑與提防的現代社會里,安全是保障。

于是,“愛上陌生人”成為聊天時髦,開心網、校內網成為社交新寵,我到你的“菜園”里“偷個菜”說明咱們關系鐵,你不會跟我計較;我在你車上“貼個條”說明我好意思“占你便宜”?!盎靷€臉熟”甚至只是我的名字出現在你的“好友動態”里。

夾著尾巴做人潘濱

不管能力大小,水平高低,財富多寡,相貌美丑,都需要時刻注意隱藏自己的尾巴。

做人難,更何況是在中國做人。

夾著尾巴做人是毛澤東告誡后人的一句話,意思是說,在與旁人交往過程中,要注意瞻前顧后,如履薄冰,要時時收緊尾巴,約束自己,力戒盲目自滿,要經常想著自己的弱點和短處,把態度放得謙遜一些,不可自視高明,向人擺臭架子。

“夾著尾巴做人”是仿生學應用在社會生活中的極好典范。動物世界里,最擅長做搖尾討好、夾尾逃跑狀的是狗,所以狗是安全的。人是善變動物,我們有著歷史悠久的仇富心態和腹誹作風,表面示好,背后使絆子,所以老人們會告誡我們,行走世間,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尾巴。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你不夾尾,眾人揪之。于是富豪榜成為“殺豬榜”,人人盯緊,只等你露馬腳;汶川一震,網上立刻涌現大批“捐款義務監督員”,于是首期只捐了200萬的王石成為眾矢之的。

作家二月河曾經有過這么一條座右銘:“拿起筆來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筆來夾著尾巴做人?!币馑际窃谧鑫恼聲r,可以放任思想靈感的奔騰,縱橫馳騁,老子天下第一,但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就要夾著尾巴做人了。

當下的90后一代,或許不以為然,憑什么要夾起尾巴做人?為什么不能我行我素,我說我算,所謂“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又所謂“我的地盤我做主”?其實這也是一種新式的“夾尾”方式,因為夾尾的本意不只是謙虛和謹慎,更是虛偽和裝飾。

在這個人際關系日漸復雜的社會氣氛中,不管男女老少,大都沒有辦法以自己真正的性格來面對“朋友”和大眾。很多時候,人都要變得虛偽,變得不像自己來保護自己,也就說,新一代的自我陶醉,蔑視習俗,看似乖張,實則是夾起真實的尾巴,放出“自我、獨立、冷漠”的假面,這算不上進化,可能是變種。

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山雞哥

妹子代表不當之利,牌坊代表貞潔之名,互相沖突的兩頭,哪頭都不想失去。

中國話罵人品行不端時,這句算狠的: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

漢族是個講面子的民族,“人要皮,樹要臉”,凡事不管內情如何,面子上一定要過得去。一般人沒有“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大面子機會,但也怕“唾沫星子淹死人”。以道德為主體的社會輿論對中國人來說是逃無可逃的電子眼,想“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非得內心強大到爆棚才行。身正自然不怕影子斜,身不正的時候如何讓影子不斜呢?立牌坊。立了牌坊才能掩人耳目,在得到實際利益時不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和相關懲罰。說白了,“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是一種名利雙收的求存之道。

有人指責律師就是這樣一種人?!奥蓭熂仁敲裰鞣ㄖ蔚姆?,又是破壞民主法治

的先鋒?!?陶武能)。很多律師一方面以和法官私交好為榮(做婊子),另一方面以正義的化身為當事人代言(立牌坊),其實是在利用法律,破壞民主法治。這么說顯然是一竹篙打翻一船人。那么抵制日貨后到日本料理店慶功的哈日族呢?操縱股市和股評的莊家呢?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獸的老師呢?大會上講反貪、會后猛貪的官員呢?電視鏡頭前捐款、之后絕不兌現的企業呢?洗白了的黑錢呢?

人后當婊子,人前立牌坊,這種兩面性反映了個人利益與公共道德律的一種博弈,博弈的第三方此時顯得舉足輕重:傳媒、法律和知情人。

君子報仇,十年未晚黃小嫻

“君子報仇,十年未晚”看起來不過是以時間換空間的一種手段而已。

電影《金裝四大才子》中有臺詞“終須有日龍穿鳳”,來自廣東俗語:“寧欺白頭翁,莫欺少年窮,終須有日龍穿鳳,唔信一世褲穿窿?!边@句話有著廣東人的樂觀精神,沒有“君子報仇,十年未晚”的刀光劍影,但同樣可以看出中國人“善忍”的真相。

香港城市大學曾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西方人會通過4種方式解決矛盾,即對抗、回避、妥協和順其自然。而大多數中國人更愿意選擇“妥協”。這樣的場景大家都試過——在不得不忍氣吞聲的時候,自我安慰般加上一句“君子報仇,十年未晚”,然后火氣頓消,發揮阿Q精神,握手言和。

李敖說過:“固然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是也別太晚,因為十年后,你的敵人也許早下地獄了?!逼鋵崱熬訄蟪?,十年未晚”更多時候看起來不過是中國人在失敗時一句保留面子的套話。動物學家告訴我們,大猩猩在打架后會擁抱親吻自己的對手,海豚則互相摩擦身體,山羊之間會互相觸鼻——爭端不能給任何一方帶來好處,特別是爭端雙方的級別平等的情況下。

中國人顯然比西方人更加明白“以和為貴”的道理。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阿茲。凱薩爾認為中國人強調集體主義,相互依存程度較高。大家都希望通過人際關系明確自己的位置,所以更善解人意?!熬訄蟪?,十年未晚”看起來不過是以時間換空間的一種手段而已,至于臥薪嘗膽、虛與委蛇是君子還是小人行為,向來不在國人關心之列。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潘濱

過日子就是一個人與人不斷發生關系的政治過程。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夫妻之間,情侶之間,父母之間,子女之間,代際之間,親友之間,家是避難場和食宿所,也是戰爭多發地,是親人與親人之間的“中東地區”。爭議不斷,是非不斷,拷問責罵不斷,上吊自殺不斷。

過日子和做人從來都不是一個靜止的過程,而是一個命運不斷展開的過程,而命運的展開首先要在家庭中實現,在家庭成員的互動中發生。過日子本身就是一個人與人不斷發生關系的政治過程。人與人之間,無非是愛與恨兩大主題。誠然,家庭中的主旋律是愛。但是,愛也是在不斷的沖突和矛盾中來維持的,只要是不同的人,就一定會有差異沖突,會有不同意見,會有爭端,會由愛生怨,甚至由怨生恨。

親人之間是有感情的,但這感情是把雙刃劍。它可以粘合一家人和睦相處,相互扶持照顧,也可以強化沖突和矛盾,帶來爭吵和埋怨。因為家庭成員之間彼此總有一個感情期待,如果對方沒有表現出自己預期的反應,由此帶來的挫敗感尤其強烈。母親因兒子不聽話氣急了要自殺,并不是因為恨兒子,恰恰是因為愛兒子;恩愛夫妻從來沒紅過臉,卻因為丟了一件貴重物品而相互指責,妻子感到委屈,要服藥而死。其中的邏輯也很清楚,你不體諒我,我就死給你看,看你沒我的日子怎么過。這種賭氣和埋怨都只能發生在親人之間,因為彼此憐惜,相互依賴,相互看重。由此可見。親人之間,往往是冤家。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現代生活中,每個人都想要尋求自己的幸福生活,都試圖繞開那些世俗的糾葛和偏見,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日子并沒有那么好過,它細膩又微妙,需要每個人都在更加變幻不定的命運中,捕捉每一個美好的瞬間,繞過每一個細小的誘惑和陷阱,一點一點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德行。

酒逢千杯知己少潘濱

酒越喝越多,朋友越來越少?!熬品曛呵П佟毖葑兂伞熬品昵П荷佟?。

酒逢千杯知己少,語出鳳凰衛視評論員石齊平。一語道破時代苦悶。

這是一個善于喝酒的民族。們注重朋友情誼,秉承分享精神,與知己把酒言歡,不亦樂乎。但時光流轉,飯局升級,開始承擔更多社交功能,業務往來、職場交流、拜訪招待,過節歡慶,勸酒成為政治任務?!耙粌啥墒?,三兩四兩不算酒,五兩六兩扶墻走,七兩八兩還在吼”。大家互相催暈,交流情誼的同時交換利益。

于是酒越喝越多,朋友越來越少?!熬品曛焊杀佟毖葑兂伞熬品昵П荷佟?。酒場上,洋洋灑灑,哄哄鬧鬧,嘻嘻哈哈,大話說上三萬句,其中兩萬還是黃色笑話和垃圾短信?!芭笥?,雖多,但推心置腹的沒有一個。

其實,不管喝酒與否,“知己少”同樣存在。在人神社會里,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上帝,他隨時存在,隨叫隨到,你有苦悶的話想說,你有懺悔的事想吐,你有倒霉的情緒想宣泄,都可以跟上帝交心。他會笑呵呵地寬恕你,在某種意義上,上帝就是你知己。

但在人人社會里,沒有神的存在,我們要想傾訴,只能找朋友,但是朋友是不確定的,利益、立場、地位變了,朋友也就發生變化,那么你之前傾吐的那些心事就容易暴露,所以劉震云說,朋友的關系是兇險的。你敢于把關乎自己命運的心底密碼吐露給他的,才是知己。但知己太少。大家都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也就是說,很多人一生其實是找不到知己的,那是稀缺資源,可遇不可求。

那什么才是知己呢?你一開口,他就知道你在說什么,他能感你所感,你們坐在一起,別說喝酒,就是一句話都不說,也能感覺到幸??鞓?。這種共有的幸福感不靠金錢和地位,不靠算計和經營,甚至不靠感情和投資,而是靠緣分,靠氣味。我們之所以喜歡大場面,大制作,大手筆,什么事都能搞得熱熱鬧鬧,就是因為我們內心孤獨,試圖依靠表面的喧嘩來掩飾和驅除內心的憂郁。酒逢千杯知己少,其實是屬于中國人的千年孤獨,—直存在。

健康是一,萬事是零胡赳赳

40歲之前用命換錢,

40歲后用錢換命。

“死去元知萬事空”。這個“元”意為原本,可理解為“一”,“空”意為皆休,可理解為“零”。

健康是一,萬事是零,說到容易,做到難。所以有那么多的過勞死。2002年,過勞死(Karoshi)一詞收入英語權威詞典《牛津英語詞典電子版》。該詞近15年來才被醫學界正式命名。

據統計,在30歲至50歲英年早逝的人群中,95.7%的人死于因過度疲勞引起的致命疾病。

在深圳,伴隨著特區30年的快速發展,當初的創業精英已有近3000人逝去,其逝世平均年齡為51.2歲。

40歲之前用命換錢,40歲后用錢換命。這

基本上是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曾有一位企業家如是說:成功創業一次,壽命減去十年。因此健康是一、萬事是零不再是保健品營養品推銷員的口頭禪,而是成功人士的現身說法。把企業扔下跑到麗江游山玩水者有之,激流勇退改變生活方式者有之,修身養性高調隱居者有之。

螺旋藻、善存、排毒養顏膠囊這些保健食品幾乎成為白領們的家常便飯,中醫通經絡、拔火罐、針灸是每周必備的身體調理項目?;ㄥX買健康,也買罪受。

老一輩比我們明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一代人也有自己的邏輯:不花本錢,哪有投資,何來賺錢。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還有更狠的邏輯:賺得少就是賠,跑不過通脹跑不過CPI跑不過利息。經濟危機一來,竹籃打水一場空。一切如夢如幻如泡影。

科學家研究,“工作狂”的腎上腺素水平經常處于高位。他們往往刻意去尋求一些難度高、挑戰大、有高壓、很刺激的事情來做。此刻,工作蛻變成了賭博似的令人沉溺的嗜好,吸毒般令人欲罷不能。放眼看看周邊,這類人往往具有創業激情,“像打了雞血似的”。西方人稱他們為:令人尊敬的癮君子。

任何事情,過猶不及,信奉“中庸”之道的中國人這回走遠了。健康是一、萬事是零,不能死去元知萬事空。

健康是一,有了這個一,萬事才興隆,掛在一后面才排場。否則,一切皆是徒勞?,F在的情況是,亞健康狀態的人變成了0.1、0.01、0.001。本末倒置的結果。

老子天下第一肖鋒

中國人的自傲與自卑的兩面性,是輝煌的文明史與屈辱的近代史所遣就的后遺癥。

人類學家特別熱衷考察那些擰巴的民族性格,因為這類性格代表人類這個自稱“智人”(homo sapiens)的所有癥結。日本人的恥感文化、德國人的權威人格均在重點考察之列。這兩種擰巴人格給20世紀人類帶來戰爭災禍。

當面對中國人時,人類學家們困惑了。他們不解,中國人為何可以在公眾場合大聲喧嘩,而臨到讓他正式發表自己見解或看法時,卻支支吾吾、唯唯諾諾了。我們要告訴他們,原來的中國人不是這樣的,中國人的自傲與自卑的兩面性,是輝煌的文明史與屈辱的近代史所造就的后遺癥。

盛世中國比如大唐王朝曾占全球GDP的1/3,長安當時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都市,玄奘只要一聲“我是大唐來的”,別人就會敬讓三分,大唐是他二萬五千里西行的通行證。但近兩百年來,中國走了一條“下行曲線”,并險些亡國。這30年又重新大起,GDP世界排名坐三望二,據樂觀派經濟學家估算,下一個30年中國將重返世界第一。這種過山車式的歷史曲線相信世上沒有哪個國家有過。

中國素來盛行“天下第一”情結。旅游點標注通常是天下第一城、天下第一泉、天下第一關、天下第一樓、天下第一灘、天下第一湯,當然還有天下第一長的城墻。中國人“老子天下第一”的念頭一不小心就會蹦出來。自傲起來如此,自卑起來卻狗屎不如,恨不能改種。

中國需要重拾中庸之道。30年前鄧小平為中國所制定的“韜光養晦、絕不當頭”的國際戰略,是中國經濟騰飛的基礎。今天即便中國某些第一,都需自省。比如中國網民數量世界第一,那么質量第幾?中國外匯儲備世界第一,那么是否都用對了地方?

《新聞周刊》盤點“2008全球權力50人”時胡錦濤列第二,但該刊給予“謙遜者胡(Hu,theHumble)”的稱謂,他的低調與內斂則正是中國所需要的。溫家寶網聊時坦然引用網友的話“遇到一個好總理,不如遇到一個好制度”,對人大代表的詢問誠懇提示“你有要求我的權利”。

但“韜光養晦”只限于國家層面。到了個人層面通常顛覆成“寧當雞頭,不做鳳尾”。21世紀最缺人才。什么類型人才?理論加實踐型,技術加創新型,專業加營銷型,但最重要的是人品加合作型。中國最不缺的是吹牛逼的“人才”,中國不需要口水派,需要合作派。

太上老君巖題也是這六個字:“老子天下第一”,用來形容老子李耳在中國文化傳承中的地位。正因為老子無所爭,故你莫能與之爭,李耳沒有職位,無法篡取他的權力,他沒有財富,無法奪得、占有他的財產。希望海外人類學家能重新解讀中國人的這六個字。

禮多人不怪佟佳熹

“禮物”取代了藏于內心深處的“敬意”、“喜愛”,精神層面的示好也要依賴送禮物來傳達。

“禮多人不怪”原本指的是人際交往中“講禮貌”,精神層面的意思多些,當然也包括行為上要遵循禮儀。當代的人們把“禮”具體化了,變成了“禮物”——在實際交往中“禮物”取代了藏于內心深處的“敬意”、“喜愛”,精神層面的示好要依賴送禮物來傳達。

而人們有一個情結叫“貴古賤今”。古代對“禮”的詮釋,在人們心目中往往代表了高尚和純潔,當代的“禮物”被認為是功利和低級的,尤其針對存在利益關系的人之間流通的禮品,而禮物的確比“禮”容易被量化。

其實“禮”和“禮物”的分野,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區分并不明顯,物資是否豐富倒往往起了決定作用。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即便有心思送禮物,也少有拿得出手的東西進貢,“千里送鵝毛”便是很好的例證——雖然老故事里講的是送天鵝未果,最終淪為送鵝毛,但顯然即便是天鵝也算不上什么高貴的禮物。但在物資匱乏之時,鵝毛象征了其他禮物無法表達的誠意和敬意,這和收禮者的價值觀有密切關聯。如果收禮者只認定“貴的”、“稀有的”、“奢侈的”的東西才象征誠意和敬意,那么鵝毛肯定是不合格的禮物,要被“怪”的。

人們對“禮多人不怪”的鄙夷,實因現實中太多收禮者的價值觀是只認錢多錢少——高價的、奢侈的東西即被認為是有誠意的。商品市場善于捕捉人們的價值取向,于是出現了天價禮品:裝著套房鑰匙的月餅盒、裝滿珠寶鉆石的南瓜盅……物品不夠,還有人場可以捧,送小姐、送“公關”……

古人會把“鵝毛”事件無限放大,對于貴重禮品可能不愿提起,保持低調,足見古人的羞恥心是有的,當代人中的多數也是有羞恥心的,只是社會對于“羞恥”的尺度不斷在變化,當很多商品的包裝盒上已經印上“禮多人不怪”之類的標語、當富豪們公開秀天價禮物、當官員醫生教師法官不收紅包就不為你辦事、當女孩子們收不到3克拉以上的鉆石就不去結婚登記,你會覺得“怪”還是“不怪”?

民主是個好東西/中國人需要管制肖鋒

民主最實質性的意義,就是人民的統治,人民的選擇。

俞可平說,民主是個好東西。成龍說,我們中國人是需要管的。一個陳述普世價值,另一個挑戰國民性,都在述說某種社會事實。俞說贏得一片喝彩,成說則被人尤其是港臺人士痛斥為“無恥”。

俞曰:民主是個好東西,不是對個別的人而言的,也不是對一些官員而言的;它是對整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是對廣大人民群眾而言的。坦率地說,對于那些以自我利益為重的官員而言。民主不但不是一個好東西,還是一個麻

煩東西,甚至是一個壞東西。

民主最實質性的意義,就是人民的統治,人民的選擇。

香港回歸后,路人亂闖紅燈,八卦雜志爆炒名人隱私,街道臟亂差現象的確死灰復燃。這些都是英治下的香港少有的?;貧w儀式上查爾斯王子稱英國“給香港留下一些寶貴財富”,具有嘲諷意味的是,這些社會制度和游戲規則的“寶貴財富”是在英國管治下予以實施的。日本戰后的議會政治也是在美軍的強制下實施的。新加坡的李光耀批評,“西方人總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它們的體系硬塞給一些沒法用好這套體系的社會”。李自己發明了一套新加坡模式,這套模式仍在沿用,仍在受到西方某些人士的攻擊。

越民主就越好?未必!全民普選真的就是衡量民主發展的終極標準嗎?民主和法治究竟以何為先?民主真是萬試萬靈的妙藥嗎?針對這些問題,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員湯姆·貝瑟爾在12年前就提出了與眾不同的看法。俞可平也補充道,民主是有條件的。不顧條件而推行民主,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西諺道:比喻并不騙人,騙人的是利用比喻的人。俞可平也好,成龍也好,湯姆·貝瑟爾也好,關鍵看說者持什么立場、從何等利益出發。至于說辭,總能編出五花八門的口號來。

要警惕那些以效率為借口拒絕民主的說法,要警惕那些以中國人劣根性為借口拒絕民主的說法。

能夠容許他人對民主有不同的看法,或許才是真正的民主。大自然的“天道”就是生物生態多樣性,參差多態,物競天擇。人類發展至今都是道法自然這個天道的結果,無論東西方。

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從家庭到學校再至單位,當不民主是常年積習,當小孩不能自己選擇興趣,大學生不能自由擇業(關系第一,專業第二),單位開會不能自由發表意見時,談論民主是奢侈的。先別妄論民主或管制,先檢討一下我們的生存方式吧。

美國夢山雞哥

“我想去美國”,百度相關網頁約53.8萬篇;“我要去美國”,百度相關網頁約80.4萬篇?!懊绹鴫簟?,百度相關網頁約94.3萬篇。

中國人對美國愛恨交加。

有人認為分界點是在1905年。這一年,美國頒布了《排華法案》,中國掀起抵制美貨浪潮?!爸?,美國是中國人最喜歡的國家,此后我們是他們最憎恨的人…一”

美國幫助了蔣介石政府,美國干涉了中國內政,美國制裁過共產黨中國,美國是反社會主義陣營的領袖,美國與中國在朝鮮戰場交手,美國成為海峽兩岸的第三方制衡力量,美國轟炸過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美國的反貿易和反華情緒在不斷升級,美國是與中國政見多有不同的世界警察。

美國幫助過中國抗日,美國成為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同事”,美國調停過國共沖突,美國企業在中國投資,美國的商品和品牌、電影和明星在中國大受歡迎,美國的學校成為中國人熱衷的教育勝地,美國的政府、城市、科技和人才與中國多有合作,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接受了以美國化為中心的全球化。

今天,美國仍是世界第一強國,而GDP排名世界第三的中國是美國的最大債權國。中國和美國的關系成了全世界最重要的國際關系,中美之間存在著日益廣泛的共同利益。

今天,G8已經過時、G20無力應對全球危機,美國學者布熱津斯基主動提出“美國和中國應該組成新世界格局的‘兩國集團(G2)”。美國人還發明了新詞“Chimerica”,意思是“中美國”。

英國外交大臣大衛·米利班德預測今后的幾十年間,中國將與美國一起成為“世界兩強”,他說:“沒有中國參與,就不可能解決全球經濟問題;沒有中國參與,不可能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沒有中國參與,不可能解決世界貿易問題:而不理解中國在非洲起到的重要作用,也不可能與非洲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關系?!泵绹F任財政部長保爾森說:“一個繁榮穩定的中國,一個能夠而且愿意在全球經濟中發揮帶頭作用的中國,與美國的利益息息相關?!?/p>

中國選擇和平崛起,中國人也樂見與美國結成互惠互利、互相尊重、更真誠、更富建設性的關系。在國民的心理層面上,諸多夢想中也有一個“美國夢(American Dream)”:對財富和成功的渴求和追逐,公平競爭環境下的個人奮斗,以民主和法制為基石的社會體制。有人去美國實現美國夢,更多的人在上行的中國社會就地實現美國夢,爭做社會精英、先富起來的人和成功人士。

摸著石頭過河肖鋒

沒有挑戰規則,沒有不破不立,甚至沒有人鋃鐺入獄,就不會有新游戲規則、新法規的確立。

摸著石頭過河,既是一種方法論,也是一種世界觀。盤點改革開放經驗就剩下這兩句話:“摸著石頭過河”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兩句話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事物發展的規律,符合人類發展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它們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具體化與通俗化。

改革之初。中國人只能是邊摸索邊前進。鄧小平說過,“錯了,再改回去就是了”。這與科學實驗中的試錯法同理。柳傳志坦承聯想是從電腦走私開始的。改革是從“違法”開始的,試錯伴隨著開放的整個過程。沒有挑戰規則,沒有不破不立,甚至沒有人鋃鐺入獄,就不會有新游戲規則、新法規的確立。

中國摸著股市的石頭過河,摸著房市的石頭過河,摸著醫改的石頭過河……有個聲音突然發問:“請問沒石頭了,怎么辦?”

當改革進入所謂深水區時,這樣的疑難就出現了。經濟學家吳敬璉提醒,目前中國面臨兩種抉擇:法制的市場經濟與權貴資本主義。摸著石頭過河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你選擇什么大方向,大方向錯了你怎么摸也摸不過去。有人會說群眾滿意不滿意,就是判斷改革正確與否的標準??扇罕娛钦l?在利益群體分立格局下,任何集團都可以聲稱自己代表群眾或整個民族的利益。

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使中國從一個扭曲和變態的社會轉變為一個正常的社會。匯入人類發展主流文明。這個摸石頭過程如果返回,就會導致中國歷史上的動—亂死循環。但改革最大的敵人是不摸石頭或維持現狀,出現社會學家孫立平所謂社會潰敗,社會肌體細胞壞死,機能失效。社會的潰敗蔓延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潛規則盛行于社會,甚至成為基本的為官為人之道:社會底線失守,道德淪喪;強勢利益集團已經肆無忌憚。以至于普適價值都令某些人大動肝火。無非是民主自由威脅他們的既得利益。

所以必須繼續摸,大膽地摸,前提是認清大方向。這個大方向就是當今人類主流文明。

悶聲發大財肖鋒

在中國你不悶聲絕發不了大財,而且面臨災禍。

俗語“悶聲發大財”流行于廣東,意思就是說在低調中發家致富。這種低調和謹慎既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此語是否出自廣東難以考證,但廣東老板的確都屬悶聲發大財型的。

此語因香港一次記者見面會國家領導人的脫口而出而名揚天下,當年有著“新聞之花”美譽的小記者張寶華如今已經成為某控股公

司的副總裁,早已悶聲發了大財。她最近接受采訪時暢言非常希望有機會回訪這位國家領導人。想必那一次采訪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此語的內在邏輯是,在中國你不悶聲絕發不了大財,而且面臨災禍。胡潤版富豪榜淪為“殺豬榜”,是這個英國小子將首富們推上了案板。但小胡辯稱,當初還有不少富豪欲給錢上榜呢。

每兩三年都會搞出一個首富案,于是傳媒爭相報道,民眾拍手稱快。這種中國特色有點像歷來的“嚴打”行動,每隔幾年搞一下,“打擊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以平民憤。不妨稱之為“中國周期”,就像放開一緊縮一蕭條一再放開的經濟輪回,有人倒霉,有人幸災樂禍。

中國首富愛媒體,媒體也愛首富。從禹作敏到牟其中,從顧雛軍到黃光裕,無一不熱衷媒體曝光,無一不高談闊論、豪情壯志、豪言壯語,最終無一不鋃鐺入獄。

似乎也能體會首富們的兩難境地,悶聲則沒知名度,沒知名度就沒有人待見,沒人待見就發不了大財。當下的規則是不吹牛發不了大財,連銀行貸款都難。但一高調就引人注目,等于自招工作組來。這可如何是好呢?

晉商縱橫四百年是悶聲發大財,徽商開始也是悶聲發大財。兩者最終因與官場走得太近而敗落??梢姁灺暡粣灺暡皇菃栴},問題是不要與官走得太近,引火燒身。

企業高調,做人低調。遠離官場,遠離炒作。悶聲發自己的大財,其他不關我事,算是粵商對中國商界的一點小小的貢獻。

農婦,山泉,有點田胡赳赳

渴望修行;但修為不夠;渴望隱居,但更渴望成功;渴望大自然,但又貪圖城市便利。

據說這是某大學生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村姑、純天然、當地主。后來又演變為新的廣告語,被更多人運用。它挪用于農夫山泉礦泉水的廣告“農夫山泉有點甜”,折射的卻是很多中國男人的人生追求。這句口號是對現代性、后現代性思潮的質疑,也是對全球化和消費主義的發問,更是對中國人傳統田園舊夢的緬懷。對應于一度同樣流行的西方哲學家的哲學雋語:詩意地棲居……是否成為可能?要么被物欲吞噬掉、要么成為消費工業的一個終端機。

農婦山泉有點田的觀念中,寓含著一個人生哲理,即將一度高昂的人生最高理想追求,放低到對伴侶、環境和食物的基本需求層面。而放眼城市,這三點可謂量多質次,吃不到放心肉、交不到忠心友、人人都是吸塵器。

無怪乎純樸得看來很容易實現的目標,變成人生最高理想。中國迎來了自己的城市化大發展、大提速、大躍進,亦患上了自己的城市病。

田園牧歌、莊園生活、山水之樂也在心頭綻放出想象的花朵。于是,一方面,云南成為大城市人的后花園、西藏成為大城市人的精神信仰之地、新疆蒙古成為心靈的游牧場、四川成為休閑的棲居地。而另一方面有機食品充斥超市、難分好壞:雙飛自由行代替徐霞客式的徒步旅行、自駕游取代背包族,身未動、心已遠,身心仍未合一。

渴望修行,但修為不夠:渴望隱居,但更渴望成功:渴望大自然,但又貪圖城市便利。這就是典型的中式男人矛盾心理。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山雞哥

創業還是就業,就是做雞頭還是做鳳尾式的選擇題。

習慣了家長式管理、服膺家長式權威的中國人,對“寧做雞頭、不做鳳尾”一直情有獨鐘。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放在職場是創業本位,寧可自己當小老板,也不到大公司打工;放在官場是宮本位,寧可在小單位當話事人,也不去大單位當跟班;放在人生舞臺是自我本位,寧可當平凡的主角保全自我,也不當有露臉機會的配角失去自我。

其實這是一個選擇發展路徑的問題。條條道路通羅馬,但雞頭可以做到“我的地盤聽我的”,輸贏得失都是自我選擇,而且期待有一天可以做成鳳頭:鳳尾暫時是鳳頭的附庸,背靠大樹好乘涼,但輸贏得失都由別人決定,除非自己有一天熬成了風頭。

做雞頭還是做鳳尾?前者有自由和長期風險,責任重大:后者有束縛和長期穩定,責任輕微。選擇哪一種,完全取決于個人性格、自我判斷、能力和機遇。

城市化進程和全球化經濟造就的世界,是強龍猛風的大公司世界,雞式的小公司創業潮雖然風起云涌,但顯然力不從心,很多速生速死。今天的中國人并不拘泥于雞頭,也做鳳尾式的選擇,能去大城市的大公司就不去小城市的小公司,能去大城市的小公司就不去小城市的大公司。因為個人發展之路可以轉換軌道,雞頭、雞尾、鳳頭、鳳尾,此一時彼一時。

德國行為學家海因羅特也發現了心理學和行為學上的“印刻效應”:承認第一,無視第二。所以,第一印象很深刻,初戀情人難忘。第一品牌總能比第二位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多一倍以上。風頭自然是第一品牌,但雞頭與鳳尾誰更有機會更快進階為風頭,在乎個人。

“我說了算”,這種感覺真的很誘人。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黃小嫻

它催生的不僅是花邊新聞,還有假消息與網絡暴民。

進入2009年,謠言的傳播途徑不再來自飯局、不再來自閨密的口耳相傳,不再來自地鐵上販售的假報紙,還可能來自手機短信與互聯網。謠言傳播的規模也不再是三人成虎。而是建立在中國3億網民的基礎上。

“謠言是雞蛋,真實是石頭”。但在信息化社會,謠言與真實往往無從分辨?!皩幙尚牌溆?,不可信其無”這一古語所關聯的不僅是花邊新聞,還有假消息與網絡暴民——有媒體評出2008年十大假新聞,包括:巨蟒吞噬中國維和士兵、高速列車3秒鐘可跨越長江大橋、孫中山是韓國人、郭晶晶懷上霍啟剛骨肉欲離隊、比爾·蓋茨花億元租房看奧運、六旬老人考取清華研究生激勵兒子等,據說特點是一個:“都是網絡惹的禍”。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古訓在互聯網的流行,反映的是國民的信息焦慮感和缺乏安全感的生存心態。杭州從2009年5月1日起,網絡散布謠言者將受到法律的懲處,個人可并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徐州立法禁止人肉搜索,最高可罰5000元——不過,謠言最大的幫兇不僅是缺乏法律的重視,還包括中國越來越盛的曝料文化。這種曝料文化在史上最牛釘子戶、銅須門、“很黃很暴力”等網絡事件中扮演著不同角色,“紙即便能包住火,也包不住人肉搜索”的“集體力量”。加上網絡炒作與偷拍的流行風尚。催生了一個虛幻的網絡江湖,以道德狂歡的方式侵入現實。

有網友曾經發問:中國網民數量世界第一,質量又是第幾呢?在信息爆炸的社會,“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只適合自我娛樂,在這個浮躁社會,對空穴來風的信息“寧可信其無,不可信其有”反而是一種理性態度。

男人沒一個好東西朱坤

將男人千篇一律地妖魔化或神圣化,都不是聰明姑娘該做的事。

將某種事物眾口一詞地神圣化或妖魔化,似乎是中國女人們特別擅長的。很難說這與婦女解放運動在中國的過分蓬勃發展有什么關系,但當你發現幾乎每一個青春期少女都是如此幼稚——她們對愛情對男人充滿了種

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但當夢想破滅時,她們又變成了面目極其類似的哀怨中年婦女。你很難看到深邃的少女或天真的婦女,這簡直是中國人情愛生活的最大缺憾。

在一個經典的中國聚會之中,女人們湊在一塊兒難免要編排一下男人,在不無得意地炫耀了自己老公的能干和離不開自己之后,這些女人說得最多最順溜的一句話便是: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一般來說,中國人欠缺某種邏輯推導與歸納分析的能力,中國女人們又習慣于從已有的歷史經驗中獲得共鳴。如果可以做個調查,你會發現中國少女們對男人的聯想分外浪漫,經過家長、老師與廣電總局的層層把關設防,那些淫穢的、骯臟的、暴力的、粗糙的代表某種生活真相的讀物很難被她們直接獲取,她們只能從瓊瑤、少女漫畫和腦殘偶像劇里定義生活。但有白馬的不一定都是王子,有翅膀的更可能是鳥人。

誰傷害了中國婦女?表面上似乎是不負責任的中國男子。但實際上卻是失敗的青春期情感教育與失衡的社會倫理規范。但中國女人們并不能想得如此深刻:首次遭遇劈腿,她們會認定是自己遇人不淑,繼而未婚夫走佬,她會認為自己有點倒霉,再次復再次,她終于自認為將男人的面目徹底看清:男人沒一個好東西,男人都不靠譜。最惡劣的則是自己變身男人。以男人的方式抽煙、酗酒和玩弄男人。

日本老作家渡邊淳一寫了一本名叫《男人這東西》的書,通篇都是男人的自我剖析,表面看似惜香憐玉,但骨子里卻是承認錯誤,堅決不改。一般來說,男人之罪多能反映社會之錯,女人之錯多能反映人性缺陷。猜測、懷疑與恐懼是庸人三寶,而大多數女性往往深陷其中。男人們會變得更好嗎?女人們能變得更聰明些嗎?兩者似乎都不樂觀。

難得糊涂佟佳熹

它使同流合污變得更堂而皇之,它讓一切地下交易都順理成章。

“難得糊涂”這一最具中國特色的處世名言,現在已經被大量印在酒瓶子、禮品包裝盒上,掛在無數人家客廳墻上,成為集社交用品、商業策劃、概念營銷與人生勵志于一爐的觀念“標簽”——很多至理名言的命運大都如此:被一個高人發明出來,然后被無數庸人各懷鬼胎地傳播使用。

如果每年都制造一首“中國風”味道流行歌的周董,能弄出個《難得糊涂》的單曲來,我相信流行文化會給“難得糊涂”賦予一些更積極的符號意義??上焯炷钪半y得糊涂”的多為一些官場中人和特權文人、富商,這難免讓人產生對人不對事的感性抵觸與厭惡。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并不屑于去用自己的方式詮釋這一看似老派的人生哲學,“難得糊涂”實用性或許很強,但觀賞性很差。

“難得糊涂”是鄭板橋屢經世事滄桑之后的成熟和從容,當然其中也包含對官場處事的無奈。鄭板橋的清代,帝王政治與人在官場的“不自由”,讓“難得糊涂”有其深厚的社會學成因。平庸名言講述特殊時代的悲喜,經典名言陳述人類永恒的困惑,“難得糊涂”幾百年來似乎在不斷地從“平庸”轉型成為“經典”,成為一個不斷自我完善、進化的名言警句。

社會在進步,“糊涂”也在發展。巴菲特說“這個市場不需要太高的智商”,告訴人們在個人的智慧下面,還有一個起決定性的東西叫“市場規律”。官場也如是,個人的智慧只有在符合官場規律時才起得到正面的作用,否則還是糊涂點好。遺憾的是總有人在違背社會公理與規律時,還要碎碎念著“難得糊涂”,冠冕堂皇地為自己的卑劣來開脫。

在把“難得糊涂”僅僅當成做壞事借口的人那里,“難得糊涂”僅僅只是一個他們同類之間溝通的暗號,在此暗號的庇護下,所有藏污納垢的事實都可以心照不宣。正如同喜歡使用“梧桐”、“丁香”、“梅蘭竹菊”等等植物作為意象的文人們,現實世界中他們往往分不清這幾種植物誰是誰,“難得糊涂”的現實擁躉們,也往往分不清楚什么是“糊涂”,什么義是“難得”。

屁股決定腦袋何雄飛

屁股最能決定腦袋的,非經濟學家和官員莫屬。

“屁股決定腦袋”的雅稱是“位置決定想法”、“立場決定觀點”、“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魯迅先生說,“從水管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的都是血?!濒斞赶壬终f,“窮人決無開交易所折本的懊惱;煤油大王哪會知道北京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饑區的災民,大約不去種蘭花,像闊人的老太爺一樣:賈府上的焦大,也不愛林妹妹的?!?/p>

要論中國誰是“屁股決定腦袋”最具代表性的一群,恐怕非經濟學家莫屬。

這年頭,“教授越來越像農民,農民越來越像教授”,中國真正的經濟學家只剩下“不超過5個”,而其他那些被懷疑為利潤集團撐腰的經濟學家,似乎成了一群“腦殘”的“莊家”或“磚家”,時不時就脫口吐出一條駭人語錄:

房價是被“釘子戶”、“未婚女青年”推高的;“房價漲得快是好事”;“現在買房,就是愛國”;“房價還要持續上漲20年”;“中國現代化的標志是北大教授擁有轎車和別墅”;“只有拉大中國的貧富差距,社會才能進步”:“中國目前為什么窮人上不起大學?是因為收費太低”;“經濟學家就是為利益集團服務的”:“堵車是一個城市繁榮的標志”;“腐敗是改革的成本”……

“屁股決定腦袋”最具代表性的還有一群人,地方官員。

房產局局長:查處降價虧本賣房子,是對老百姓負責:市委書記:政府“救樓市”是為了救百姓;秘書長:對待刁民,政府要硬氣,不要被刁民挾持;海事官員:我是交通部派下來的……你們這些人算個屁呀:縣委書記:對我的抹黑,就是對西豐抹黑:衛生局副局長:看病最不難是中國,看病最不貴是中國……

“我國是一個特別講究立場的國家。立場錯了一切都錯?!泵┯谳Y先生在《替富人說話為窮人辦事》文中的感慨,可謂正中時弊。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何雄飛

窮怕了的中國人對錢有太復雜的情感。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最早出自上世紀90年代《編輯部的故事》侯耀華之口,另一句類似的話是“人活著需要錢,但不能只為錢活著”。

中國人自小就處在“糞土派”和“拜金教”的金錢糾葛中。

“糞土派”認為,“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金錢是罪惡的根源”,“錢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要和我談錢,談錢傷感情”,做人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他們面臨的社會現實是,“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有什么千萬別有病,沒什么千萬別沒錢”?!柏氋v夫妻百事哀”的尷尬還在于,“男人一有錢就變壞,女人_變壞就有錢”。

“拜金教”則推崇“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為人民幣服務”,他們相信“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能使磨推鬼”,有錢就能擺平一切,但他們的尷尬是“窮到只剩下錢”、“錢不是問題,就缺朋友”。

窮怕了的中國人對錢有著極其復雜的情結。盡管不少人對金錢仍然抱有這樣的信念:“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要做金錢的主人,莫做金錢的奴隸”,但大多數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喜歡錢、會賺錢、愛攢錢,逢年過節愛用“恭喜發財”來討口彩,門上愛貼“招財進寶”,家里或商鋪喜歡擺招財貓、財神爺,吃條整魚圖的是“年年有余”,選“888”的手機號、車牌號圖的是“發發發”。

一段流傳甚廣的荷蘭諺語或許更能表達當下中國人的心情:錢可買樓,但買不到家庭;錢可買鐘表,但買不到時間;錢可買床,但買不到充足睡眠:錢可買書,但買不到知識;錢可買醫療服務,但買不到健康;錢可買地位,但買不到尊重;錢可買血液,但買不到生命;錢可買到性,但買不到愛。

錢多,人傻,速來!

何雄飛

“錢多”代表巨大的財富蛋糕,“人傻”代表容易通過炒作獲利,“速來”代表要抓緊機遇。

據傳,潘石屹和馮侖在當年海南地產熱中賺到第一桶金后,老潘竄到北京考察市場,他吃完一只烤鴨,轉悠一番后,馬上給馮及幾位密友發了份電報:錢多,人傻,速來!

只有短短6個字,卻深刻揭示出了市場經濟發軔之初中國人貪婪與投機的一面。30年來,無產者們一直念念不忘5次一夜暴富的最好時機。

第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下海經商”。在“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的滿腹牢騷中,不甘寂寞者紛紛“下?!?,或倒騰外貿服裝,或開復印門市部,“拿批文倒物資”。那時,人們的口頭禪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第二次是上世紀90年代“海南地產”泡沫。海南大開發當時成為中國人的一場集體投機狂潮,海島上每天都在上演“空手套白狼”的財富游戲,直至最后泡沫幻滅,留下一堆爛尾樓,許多人黯然離場。

第三次是上世紀90年代“原始股熱”?!肮莎偂眰冎鼗亍懊半U家樂園”,以小博大,從深圳到上海,人人紛搶認購股權證,楊百萬屬其中發家的經典個案。

第四次是2000年后的“網絡狂潮”。只要你手握一份計劃書,會講故事,就能找到投資者,在一浪高過一浪的國際化投機中,沒有人反思網絡里到底藏著泡沫還是黃金。

第五次是2007年“黃金牛市”。街頭巷尾每天都在傳說鄰居一夜暴富的故事,就連去買菜的老太太都會湊到交易所門口打聽:股票多少錢_斤?人人都是“股神”,個個都是“帶頭大哥”,到了最后退潮時才真正發現誰是裸泳者。

從炒地、炒房、炒郵票、炒股、炒大哥大、炒普洱、炒紅木、炒蘭花、炒藏獒到炒和田玉……中國人的眼睛都是“綠”的,中國新富階層多數是在投資房地產、制造業、零售業、信息技術等高增長行業之后迅速積聚了財富,他們十分偏好“機會主義”的創業模式,篤信蘇黎士投機定律:下大賭注,不要怕賠錢,不要怕讓自己心理受到創傷;盡早獲利了結;當船開始下沉時,不要禱告。趕快脫身;絕對不相信任何能預測未來的先知:混亂并不危險,相信規律才危險:只要是能夠合理解釋的直覺或預感,就可以作為投機活動的依據。

投機與理性本是投資硬幣的兩面,但欲望常常讓人喪失理性。一位曾經貪婪的普洱茶商就曾感慨:“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都傾家蕩產了,當時,許多人的行為就像傻子?!?/p>

錢不是問題,就缺朋友

黃小嫻

中國人漸漸習慣在身邊擁有的關系是經濟共同體,而不是情感共同體。

這句2009年賀歲片《非誠勿擾》中秦奮的感嘆,折射出的卻是當下這個日益物化的時代令人尷尬的人際關系,和讓人憂慮的人際危機。幾乎所有寫給職場菜鳥的職業手冊都這樣寫道:同事不能成為朋友。中國北方人才市場一項最新調查顯示:5成以上的職場白領將同事列為競爭對手;幾乎所有網絡達人都流傳這樣的經驗,網友很難成為真實的朋友。

對大部分中國人而言,和你一起上班并天天見面的叫同事,而不是朋友;和你天天在QQ上打得火熱的叫網友,而不是朋友——有研究者認為中國人的人際關系是一種社會取向,而西方人的人際關系模式則是以個人取向為主:“社會變革和技術革新的加速發展,使社會上所有的個人和組織都越來越窘于應付,處理不當,將引起適應力的大崩潰?!卑枩亍ね蟹蚶赵凇段磥淼恼鹗帯分袑ι鐣兏锱c人的關系的闡述,其實也適用于上行社會里發奮圖強的中國人。

以社會學的眼光看,無論賺錢還是交朋友,都是關乎個人社會地位和自我存在感的身份確認。經過改革開放30年,我們或多或少逐漸有了錢。但利取代了信,令朋友的數量越來越多,質量卻越來越差。這是物化社會格局下將朋友“工具化”導致的人際危機,錢與朋友不能兩全,“酒逢知己干杯少”變成了“酒逢干杯知己少”。

中國人漸漸習慣在身邊擁有的關系是經濟共同體,而不是情感共同體。曾有文章《朋友值多少錢一斤》認為現在社會如阿西莫夫的機器人系列小說里的索拉利星球,人類需求都已滿足,個個離群索居,完全沒有閑心交友:“當供求集于一身,賣方嫌低,買方嫌貴,一拍兩散。那個時候,我們所有人。仍然沒有朋友?!?/p>

權者通贏/贏者通吃

肖鋒

權力在省市通吃,權力在鄉村通吃。權力才是中國社會資源真正的分配者。

最近某位老板閑聊時突然冒出一句;“還是中國體制好啊!”問怎么個好法,答:“它給錢就辦事兒啊!”該老板走南闖北、見多識廣,依其見給錢就辦事總比給錢不辦事(如俄羅斯)或不要錢也不辦事(如朝鮮、古巴)強多了。

他的確說出了部分道理,效率成為這個社會打敗一切的準則。他看不到的部分,是腐敗作為辦事潤滑劑的同時也腐蝕社會肌體,導致精英結盟、贏者通吃的二元格局,上層寡頭、下層民粹,這是社會下一波動蕩的溫床。

贏者通吃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內在特質,與市場經濟無關,自古成王敗寇。這個贏者就是特權掌握者或戰爭勝利者。但在公權社會贏者通吃邏輯有悖社會公意。公權社會是一個利益合作體和共同體。

改革之初,弱勢群體如農民、城市無業者經濟地位首先獲得改善,誕生了最早一批“萬元戶”。但這只是暫時的“非常時期”,很快人們看到歷史上慣常的權者通吃現象開始回流。權者壟斷機會,壟斷社會地位,壟斷財富。還好,拜互聯網之福,權者不能壟斷社會聲望,民眾還可以在網上有所找補。

權者通贏/贏者通吃現象滲透到社會方方面面?!暗禺a大炮”任志強在博客中反駁住建部副部長有關發展保障性住房的議論,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保障性住房不可能落到弱勢群體身上。經適房銷售中不乏開寶馬的,中低價位房認領者不乏局長、處長。住房如此,醫保、就業、出國等處處如此。權力在省市通吃,權力在鄉村通吃。權力才是中國社會資源真正的分配者。

社會學家提醒當下要防止中產階層由“敏感階層”轉變為“憤怒階層”。中產階層是改革開放的相對受益者,為什么會有“相對剝奪感”?因為他們的參照群體是上層權者,或海外中產。要防止“相對剝奪感”全社會化。泰

國分別代表下層與中產的紅衫軍與黃衫軍人鬧總理府就是一個參照。

贏者通吃的另一個說法叫“馬太效應”。馬太這位圣經中傳播福音的圣者,竟成贏者通吃的代名詞,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權者/贏者的天下,誰來為弱者/輸者傳播福音?

潛規則

陳漠

潛規則在明規則之下,可潛規則只下還有潛規則。

這個在2004年炒紅的詞,現在已成為當下中國人的社會共識。

2003年,吳思的著作《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游戲》出版,此時的“潛規則”一詞還僅是史學界和社會學界的名詞。2003年年底一直到2004年年中,導演黃健中和女演員張鈺的糾紛越演越烈,“潛規則”一詞遂成為大眾媒體和普通百姓所津津樂道的名詞。有人稱“潛規則”。一詞為中國“21世紀第一詞”,吳思也榮膺“潛規則之父”的名頭。

對吳思而言,“潛規則”是他洞悉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玄妙之門:而對潛規則最為盛行的娛樂圈而言“潛規則”卻是張鈺們進軍娛樂圈、達成自我理想的便捷手段。但其悲劇在于,她們只看到了潛規則的內容,卻沒看到潛規則的本質。明規則可約束,潛規則卻只能靠運氣;潛規則在明規則之下可潛規則之下還有潛規則。正經辦事是明規則,收錢辦事是潛規則,可收錢不辦事也是潛規則。潛規則最可怕的一點是不能說,無論你基于什么出發點、有怎樣的動機,一旦你說破,即成為所有相關人士的避諱,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無論從道義還是從法理都難以得到支持。

潛規則游戲常玩常新。2009年5月5日,“‘90后賤女孩舉報潛規則案”開審。這起鬧鬧嚷嚷了一年的事件最終演變成了刑事案,當事人胡衛東難逃法責。有趣的是兩位“賤女孩”,從出名到網絡罵戰,繼而驚爆內幕再到哭訴喊冤,舉報立案,最后因此出書拍戲,從頭至尾都像是一出精巧而低俗的戲劇。

想被潛規則的未能得償所愿,以為潛規則了別人的人卻最終被下了個套,這就是張鈺和胡衛東的區別,這也是5年來娛樂圈潛規則的現實演變。

盡管當下諸多關涉潛規則的表述,都不同程度被娛樂化,但是潛規則在當今社會的泛化以及中國人對潛規則的認同、屈就,卻一點也讓人娛樂不起來。

如今依然潛規則,只是更加復雜了。

求人不如求己

潘濱

除非萬不得已,否則人們不會輕易把籌碼放在別人的盤子里的。

求人不如求己,類似的話還有: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蛘呷缧S柊銓懺趬ι?,自信、自強、自立……

中國歷來都是一個注重人際資本的倫理社會,關系之道乃基本生存之道,畢竟,任何人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金錢、智慧、才能、精力、時間等等,投入了一個項目,就不能再投入另一個項目。不過,求人是要有成本投入的,自己與別人相比,在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自身總比外人可靠。所以,除非萬不得已,人家掌握你的身家命脈,否則,人們不會輕易把籌碼放在別人的盤子罩的?!扒笕瞬蝗缜蠹骸边@一傳統表述在當下之所以會不斷地被人念叨,與日益逼仄的生存環境和日益惡化的人際關系不無關系,而其中無可奈何的語態,深深體現了中國人自我勵志的精神訴求。

事實上,求人永遠不可避免,每個人都會遇到苦難,部有難以克服的弱點,都有人生的短板。不管是在職場還是生活中,求人司空見慣,只是內心不愿。在本質上,求人是對外部環境的對抗,是藉由別人之手,抵御不良處境,而求己就是一種妥協,當大環境不可改變的時候,那就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所以,求人不如求己,多少帶有悲壯意味。

人多力量大

胡赳赳

如果人多、勁往一處使,就能創造奇跡。

人多力最火就是人海戰術的代名詞。溫總理說過,再小的事情,乘以13億就變成大事情,再人的事情,除以13億,就變成了小事情。所以,人多力量人、問題多、國情復雜,需辯證對待。

人多力最大,老百姓總說:吐口水都能把別國給淹了。人多市場也大,任何商品都能在中國推銷出去。人多意味著勞動力成本低,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仿佛一夜之間。人多適合跟風,買房買車買股票,沒有一樣不如此。

干革命、促生產、抓建設、搞經濟,幾乎每個時代都有“人多力量大”的標語在發揮作用。最近,美國新任駐華大使提名人洪博培說最喜歡中國的一句話: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人多力量大,最大的好處就是互相幫助、互相學習。

許多人的共識是,社會主義的好處是“集中力量辦人事”。德魯克在其管理學著作中也表達過類似的思想,人力成本的增加會有效節約時問,增加產能。別人需要10年完成的事,因為人多,也許1年就完成了。北京建筑增高的速度是三天一層樓,這個紀錄還在不斷被刷新。

而現在,機械化、電子化的時代來臨,使得人多力量大的優勢受到削弱。人多意味著包袱,意味著下崗、失業、待安置人口。人多力量大,消耗能源和自然資源的速度也大。據說許多老板把礦山挖完了、把河流污染了,就把子女送到空氣清新環境怡人的澳洲去。

人多力量大,最終能樹立的是大國地位而不是強國地位。人多不能是一盤散沙,否則能量都內耗去了。所以,須正確對待人多力量大。

人定勝天

胡赳赳

天人斗法,其樂無窮,其患也無窮。

類似的提法還有“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在這種唯意志論的觀念蠱惑下,中國人失去對自然的敬畏。誤以為老子天下第一,把人當作生物鏈的最高一環,許多天災事實上是人禍。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的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但基礎的東西往往因其平常而被人忽略。尤其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自然生態的破壞毫無顧忌。礦難層出不窮、溫室效應揮之不去、污水排放屢禁不止,地下水水位下降等等,人們生活在一個由自己制造的“二手環境”之中?!案邖{出平湖”、大建水電站、大移民,這種人工景象狀似豪邁,卻令人擔憂。無怪乎有人把地震等大自然的現象當作懲罰。

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曾經是指導人類活動的重要精神方向標。尤其在中國,體現了革命的浪漫主義和豪邁情懷,一直為人所追隨所倡導。

事實上,人定勝天一語,古已有之,但卻非現在之意:人定勝天的意思就是在一定條件下,人的因素比天命更為重要。

有時候,人想勝天,但天不遂人愿。因此,天人斗法,其樂無窮,其患也無窮。有人認識到,人類的每一次災難都是源于人類的無知、貪欲和為所欲為,而誤把力量極其巨大的自然界同力量極其微弱的人類相提并論。人最終是要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的理想境界。

人生最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活著,錢沒了!

何雄飛

中國人保守儲蓄的習慣是過冬時最好的一身棉襖。

在小品《不差錢》中,有一段被人們奉為經典的對白。

小沈陽:人不能把錢看得太重了,錢乃身

外之物。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嗎?人死了,錢沒花掉!

趙本山:人這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嗎?就是人活著,錢沒了!

而與上述對話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一些經濟學家經常愛引述的兩位老太太在天堂的一段對白。

中國老太太:我攢了30年錢,晚年終于買了一套大房子。

美國老太太:我住了30年的大房子,臨終終于還清了全部貸款。

兩段對白巧妙影射出保守型與激進型消費觀的沖突、中國儲蓄節儉型社會與美國信貸消費型社會的反差。

有人說,中國人是為別人活,更喜歡存折;美國人是為自己活,更喜歡信用卡和支票。說中國人為別人活,是中國人長期恪守“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開源節流”的守財之道。他們拼命掙錢,恨不得一塊錢掰成兩半花,是因為對未來沒有安全感,擔心天災人禍,擔心生病,擔心孩子,苦苦積攢一點家產全都為了留給后人。說美國人為自己活,是美國人有豐厚穩定的社會福利,他們不用為未來及孩子擔心,他們對儲蓄沒有任何興趣,而是樂于通過信貸消費購買豪宅、汽車和游艇,提前享受幸福生活。

美國經濟學家密爾頓·弗里德曼曾概括過錢的四種用法:一、你為你用你的錢,用錢者既注意節約,又注意效果。二、你為他用你的錢(送禮),用錢者只注意節約,不注意效果。三、你為你用他的錢(公款),用錢者不注意節約,只注意效果。四、你為他用他的錢(公共建設)。用錢者既不注意效果,也不注意節約。

在不走極端的前提下,保守型與激進型的消費觀并無優劣之分,關鍵是你能不能跑贏錢。但經歷一場發端于美國次貸危機的金融風暴之后,人們發現,美國人的信貸消費引發一場災難,而中國人保守儲蓄的習慣,無疑是過冬時最好的一身棉襖。

三十而富

何雄飛

“如果你三十而未富,那你這輩子很可能已經沒有機會了——除非天降橫財?!?/p>

從兩千多年前孔子的“三十而立”,到當下中國人愿景或現實中的“三十而富”,這一字之差,突顯了傳統和現代斷裂中國新富人群賺“新錢”、過新生活的普遍社會心態。

何謂“新富”?他們是“那些得益于20世紀后25年基于高科技產業的繁榮興盛而順勢擁有巨額財富的年輕新貴”。松下幸之助、霍英東、默多克、李嘉誠、理查德·布蘭森、比爾·蓋茨、阿布拉莫維奇……作為昨天“三十而富”的財富偶像被膜拜;劉翔、章子怡、丁磊、陳天橋,成為今天“三十而富”的代言人;李想、茅侃侃、戴志康、高燃、姚建軍、韓寒、郭敬明、姚明、丁俊暉則締造出“二十而富”的新神話。

“三十而富”者是消費主義的背離者,很少盲目追求熱點和消費潮流,是人格價值經濟化的認同者,他們并非借助《新錢:三十而富的秘密》、《三十而富黃金方案》、《三十而富:30歲前速成百萬富翁》一類的成功學書籍發家。但卻一直想在30歲之前干好10件事:成為本行業尖子;要有個人品牌:感情安定:明白自己的短處;清楚自己的長處:儲備一定的翻本錢:建好人際關系網;學會授權他人:在某些時候三緘其口;對人忠誠。

近50年來,全球百萬富翁的平均年齡從62歲降到38歲,其資本規模也不是以百萬計而是以十億計。在西方媒體眼中,中國“三十而富”族群是依靠中國崛起而迅速致富的“華人雅皮士”,他們或在跨國公司擔任管理工作,或自主創立新經濟公司,有房有車,熱衷休閑生--活,強調品位、及時享樂,他們已經成為中國大城市休閑消費的中堅力量。

在孔子當年所設定的從三十到六十的人生進階中,財富以及其他物質形態的東西從來就不是衡量生命價值的標尺,而今天,“快中國,所倡導的現實價值體系是,“成名要趁早”,“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二十而立、三十而富、三十五歲退休”,舊“三大件”——電視機、縫紉機、自行車換成“新五子登科”——房子、車子、兒子、票子、帽子,持續的焦慮與急功近利困擾著獨生一代的“30歲族群”,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三十而富”的更大一種可能是“三十而負”,成為房奴、車奴和卡奴。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何雄飛

對時間與效率的空前強調,顯露的是一座城市、一個國家謀求快速發展的迫切心態。

1982年,深圳蛇口喊出一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被譽為是中國掙脫計劃經濟樊籬走向市場經濟、吹響改革開放號角、“沖破思想禁錮的第一聲春雷”。

時任蛇口管委會主任的袁庚冒著要被扣“大帽子”的風險喊出這句口號,是感慨于香港資本家的時間和效率意識。當時,中國內地雖然開始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多數人還恥于談錢。有人認為,袁庚比資本家還要狠,又要錢、又要命;老干部也驚呼,“深圳除了五星紅旗還在,社會主義已經看不見了”、“特區姓‘資不姓‘社了”。直到鄧小平出面表態,爭議才得以平息。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不過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現代版。它成為當時“三天建好一層樓”的深圳速度、“遇到紅燈繞著走,遇到黃燈闖著走,遇到綠燈搶著走”的廣東精神的最好見證。

這句口號跟后來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崇尚成功,寬容失敗”一脈相承,都是深圳精神的代名詞。有人因此認定深圳人是“革命家”、“探險家”、“拓荒者”、“老黃?!?、“科學家”和“實干家”。

對于時間與效率的空前強調,其顯露出的是一座城市、一個國家謀求經濟發展的迫切心態。誠然,它在鼓動造城者加快工期、激發創業者激情、搞活市場經濟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在速度面前,今天的深圳陷入到一種因為制度貧血而擔心被“拋棄”的困擾之中,中國制造也因“血汗工廠”、“粗制濫造”、“低價傾銷”而被世界廣為詬病。

上半截是修養,下半截是本質

朱坤

如果下半截沒戲,上半截也好不到哪里去。

雜志出版人洪晃在歷經了或中或洋、或名流或平民的幾段婚姻之后的大徹大悟之語。這話放在女人看男人特別有效,但對男人來說,女人的上下半截,都是本質,至于修養這回事,沒幾個男人真的在乎。

洪晃是這么說上下半截的:“男人分兩截,上半截和下半截。上半截是修養,下半截是本質。女人真的愛上一個男人是被他的下半截打動了,不是上半截。讓我說,我們女人還是應該多多注意一下男人的下半截,這是最本質的東西。如果下半截沒戲,上半截也好不到哪里去?!?/p>

這話間接解釋了何以壯陽藥與男科醫院如此發達的原因。以往被忽視的女性性需要被發現了,妻子們開始建議男人們去檢查腎臟與前列腺,就像廣告里說的:“女人腎好,你就別想跑?!?/p>

性學家佛洛伊德說過:我研究女性心理30年,到現在也不知道,女人到底最想要的是什么。女人們常說男人用下半身思考,此言非

虛,但洪晃也不得不承認,女人還是愛用上半身思考,即使是多注意男人的下半截,也是為了驗證他的上半截是否真實有效。

據我所知,很少有女人因為某人做愛做得好而愛上他或嫁給他的,相反,很多女人還是會因為一張名片、一本存折或一套房子這些上半截而委身子人。起碼在視線所及范圍內,男人的上半身與女人的下半身還是擇偶覓愛的主流。在情感市場上,十八個血氣方剛的小伙子也比不上一個身家千萬的富豪。同理,十八個女博士也遠不及一個身材玲瓏浮凸的波霸更為風光。

所以,女人們去學做菜、做頭甚至做人,其實都不如學習做愛有效。男人們去健身、健腦或健力士,都不如健全自己的存款戶頭更重要。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山雞哥

把政策視為問題把對策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案。

近年來,《3倍速執行力》、《超級團隊執行力》、《實戰執行力》、《戰略執行力寶典》、《真正執行力》等書籍在中國企業管理界掀起了一股執行力風暴。在“執行力差是企業的最大內耗”的認知之下,“溝通、協調、反饋、責任、決心”被視為企業執行力的五個關鍵詞,“認同文化、統一觀念、明確目標、細化方案、強化執行和嚴格考核”被視為執行力二十四字真經。

但執行力一旦遇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算是強龍遇上地頭蛇了?!吧嫌姓?,下有對策”是公共管理的災難、執行力的死敵,其結果是:一紙空文、各行其是。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于是團隊成為部門利益的代表,對策成了地方保護主義的常規作業。國家三令五申而改變不了的事,輸給了對策;一個中國人是龍,一群中國人是蟲,源于各行其是。

中國話里有很多“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近義詞,有的是貶義:陽奉陰違;上面開大會,下面開小會;說一套,做一套;歪嘴和尚念經。有的是中性甚至褒義:鳥有鳥道,蛇有蛇道;辦法總比困難多;活人不能被尿憋死;船到橋頭自然直:適者生存。

正如政策不總是對的,對策也不總是錯的。沒有小崗村違反當時政策的對策,就沒有農村改革的先聲。對策有時是針對現實情況最真實最合理的反應,所以有時甚至有幸能轉化為政策推行。

中國儒家講“和”,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法不責眾,難得糊涂,并不較真。在集權的體制下,權力和利益、地方利益和全局利益、政策和對策,都像兩個聊不到一塊的親戚。中國人擅長以手中的小權力來化解公權和約束,令政策的梯級傳遞效應失效,令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

而且,把政策視為問題,把對策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案,進行政策敷衍、政策利用、政策附加、政策折扣、政策曲解、政策照搬、政策抵制、政策回避,往往被中國人視為精明的處世哲學。

有學者提出:“從思想上矯正對這一現象(‘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偏見,建構選擇性中央集權與制度化地方分權相結合的體制,完善法律規范審查和公民參與機制。是解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治本之策?!薄竿呛玫?,只是“建構選擇性中央集權與制度化地方分權相結合的體制,完善法律規范審查和公民參與機制”時,會不會同樣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呢?

山寨的,才是中國的!

何雄飛

草根、敏捷,開放。創新與低成本,反權威、反壟斷、反主流,是山寨經濟的江湖印記。

在主流社會精英分子的辭典里,山寨的同義詞是草莽、粗陋和農民。

唯品牌論、血緣論者,就像忽視自己出身一樣,會刻意忽視“中國制造”的“山寨尾巴”,不時祭起國際品牌與中國創造的大旗,但在現實層面,“8億襯衫換一架飛機”才是中國制造的鮮活縮影。

山寨經濟肇始于門檻低洼的手機業,并迅速從手機、數碼、電腦、服裝、汽車制造業蔓延至娛樂文化業,山寨手機、山寨電腦、山寨時裝、山寨汽車、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山寨電視劇、山寨《百家講壇》、山寨諾貝爾獎……大有“無山寨,不中國”之勢。

山寨不土,至少,它在產品設計、開發、生產制造、營銷、出售、消費、售后服務,最后循環利用的全球價值產業鏈中,不再僅停留在利潤稀薄的制造環節,而是像“螞蟻雄兵”開始向前端研發、后端營銷進行滲透,令跨國公司夜不能寐被迫應戰。遙想歐美與日本當年,亦靠山寨發家。

敏銳的經濟學家發現,山寨經濟之所以在發展中國家廣泛存在,除了工業化不能全面吸收第一產業過剩的勞動力外,與政府的高行業進入壁壘、高牌照費用以及腐敗緊密相關。

從長三角到珠三角,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發展證明,外資巨無霸嗜血而且精明,國資有著銅墻鐵壁的護佑,民營資本很長一段時期被擠壓在一個狹小的角落自生自滅,唯有借助“老板睡地板”的“山寨精神”,才得以生存。至少在消費品生產領域,山寨現象已不是少數中小企業的個別行為,而是中國作為一個全球化經濟中的后發經濟體所體現出的結構性特征。

山寨中國另一成因是貧富分化。占據中國人2/3的農業人口,處在社會權力金字塔的底座,他們付出血汗,卻一直是財富和利益邊緣體,因教育水平和消費能力低,身上傳統的農耕文化在進城之后又迅速被消費文化所摧毀,窮人只能通過山寨式的崇拜與模擬來向富人學習生活。富人則通過補償性、想象性的消費來填補心靈缺失,他們在事實上成為山寨商品和山寨文化的主要生產者和消費者。

當年農業學“大寨”,今天工業學“山寨”!一句樂觀的口號會是:“山寨,中國未來的創新活力源!”中國未來的波音、GM、Intel將孕育在山寨的搖籃里。

[數錢數到手抽筋,睡覺睡到自然醒]

數錢數到自然醒,睡覺睡到手抽筋。這才是慘淡現狀。

這是中國人的一想兒。也就一想兒。夢想照不進現實,現實是什么,有網友把這句話錯了錯:“數錢數到自然醒,睡覺睡到手抽筋”。這才是慘淡的現狀。

但還是把這個段子的全文照錄如下:“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數錢數到手抽筋,睡覺睡到自然醒。逢年過節要獎金,別人做事我加薪。喝茶看報好開心,副業兼差薪照領。秘書美麗屬下拼,有過你扛功我領。歐亞美非加南極,出差旅游任我行?!碑斎?,還有許多別的版本。

中國白領最缺覺,曾有一則報道是北京白領上班擠地鐵實在太累了,回家要睡一覺才有精力做愛。因此,睡覺睡到自然醒就是雙休日最大的奢侈。

老百姓最愛讀的新聞是:巨富入獄、巨貪落馬。為何?在他們眼里,這些都是數錢數到手抽筋、睡覺睡到自然醒的人。這兩句話一定要連用,否則,數錢數到手抽筋的是銀行辦事員、睡覺睡到自然醒的是失業者。

據胡潤榜的數據統計,中國頂尖消費群體中,資產100億元人民幣以上有200人;資產10億元人民幣以上有2000人;資產1億元人民幣以上有5萬人;資產1千萬元人民幣以上有80萬人。4月份,某機構發布的財富報告

更是稱,北京富裕人士全國最多,分別有14.3萬個千萬富豪和8800個億萬富豪。

把這些人加起來,中國的超級富裕群體為852200人。當然,這個數字比較保守?,F在,百萬富翁都不能稱為富翁了。還有可能是房奴。數錢數到手抽筋這事,也只有窮人想得出來,難道不會用點鈔機么。

(文/胡赳赳)

[四大喜]

“四大喜”、“四大悲”背后,是城市化與經濟高速增長下的憂郁的中國人。

古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現有新四大喜:久貧中大獎,版內遇故知,與情人一夜,股票大漲時——當知己要到互聯網上找,新婚之夜被一夜情取代,當種田不如中大獎、金榜題名不如股票大漲,可見中國人觀念的疾變。

同樣邏輯的,還有“炒房炒成房東、泡妞泡成老公”等的“四大傻”,“一起扛過槍、一起分過贓”等的“四大鐵”。古人泉下有知,或要說一聲“世風日下”——“隨著社會轉型的加劇,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的擴大和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人們似乎越來越多地出現了消極和抵觸心理?!薄缎】怠冯s志曾在2006年為中國人評定“快樂指數”,順便分析了一下中國人的當下心理。

根據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難、醫療支出大無法承受、住房條件差買不起房等諸多問題,是中國網民集體宣泄的原因?!八拇笙病钡南麡O成分或源于此。

有美國調查機構在全世界20個國家調查人們的快樂水平,結果是美國人的快樂水平最高,有46%的人對基本生活感到快樂:中國人的快樂水平位列榜尾,只有9%的人感到快樂——這個數據顯然夸大了中國的不快樂水平,但在保障體系不夠健全,大學畢業生工作難找的今時今日,要讓高物價、高樓價、高壓力下的中國人快樂起來,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據說超過50%接受調查的中國人認為最快樂的職業是公務員而不是自由職業者,中國最快樂的頭三大城市依次是成都、杭州、青島而非GDP排名最高的城市?!八拇笙病北澈?,是城市化與經濟高速增長下的憂郁的中國人,網絡、一夜情不過是舒緩壓力的方式,幻想著中大獎、緊張等股票升,都是這個物欲時代的焦慮癥。

(文/黃小嫻)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認識世界,必須先從認識自己開始。夢鄉一樣,現實卻分很多種。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不僅僅是北京奧運會的一句口號,也不僅僅是體育競技的一種理想,它更代表著中國人從被世界拋離到融入世界的愿景。

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在歷史上經歷過多次的變化。長達幾千年里,中國人的“世界觀”就是除我之外再無世界。在近代一兩百年里,中國則一直在外面的世界的欺凌和壓迫中生存。終于中國得以揚眉吐氣之后,又經歷了兩個世界的簡單對立以及屢屢遭遇拋棄和齟齬的復雜境遇,價值觀和社會制度都讓中國難以融入世界的其他部分。最近幾十年,中國人的“世界觀”則經歷了向往、迷戀、自作多情以及逐漸的反思。文化上的優越感和力量上的自卑感往往成為困擾中國人的雙重枷鎖,使得中國對世界的看法往往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中國如何看世界,世界如何看中國。中國近30年來的經濟崛起,讓這個國家和它的人民有了極大增強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也讓世界重新開始認識中國的現實。

京滬穗等大城市的面貌和經濟已經非常接近中國人無比向往的國際化大都市標準,中國的經濟總量似乎也可以開始改變世界的規則,但中國還必須了解到世界的規則一直都在多元化差異和承認普世規則之間微妙游走。民族認同與國際視野、經濟實力與文化影響、大國責任與個體利益,這一切復雜關系都會從每個中國人的個體情緒中反映出來。無論是現實中還是網絡上,中國和中國人對世界的看法都在一起起事件里能夠看到。

認識世界,必須先從認識自己開始。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夢想一樣,現實卻分很多種。

(文/陳漠)

[我不要等,我要的是現貨]

期貸太漫長,而且有風險,心急的女大學生喊出:“我不要等,我要的是現貨!”

沒什么比婚姻介紹所里的征婚啟事更能體現婚戀觀的變遷了:這里最受歡迎的是事業有成、年齡在35歲至55歲之間的男性和年輕貌美的18-25歲女性。

一位54歲的高級工程師,把征婚女友的年齡限定在38歲以下,如果有婚史不能“拖油瓶”,并且屬于“四有”女人,即有氣質、有風度、有容貌、有身材。一名在機關供職的公務員,做小伙子時屬于典型的困難戶,找不著對象,不惑之年離了婚,卻成了香餑餑,每周都有慕名而來的相親者?!拔沂歉碧幖?,三房一廳也算得上績優股,要好好挑挑,肯定要找個漂亮的未婚姑娘?!?/p>

所以,有人提議說,《百家講壇》應該請李嘉欣和鄧文迪開一個融匯多種學科的講座,名字喚為“商業情感學”。如果男人們都在聽陳安之,都在聽成功學,那么為什么女人們不去聽“如何嫁個有錢人”?

李嘉欣和鄧文迪完全可以講述自己的立志過程:這個過程同樣要經歷漫長的自我發現、自我定位與自我調整,同樣需要在眾人懷疑的目光中凝固意志、堅定目標并付諸努力。還有,如何和頂級富豪打交道,如何掌握他們的心理動向,這部分私人理財顧問、媒體記者和商人們肯定愛聽。

在石油、電力和農作物都尚未真正市場化運作之時,我們的婚姻市場倒率先與市場接軌了,看不見的手指揮著優質資源的合理配置:男人的資源是他們的財富和地位,女人的資源是她們的青春和美貌。

但真正的有錢人大約也忌諱你因為錢而愛上他,那些真正抓住了所謂潛力股的女人們也多半是瞎貓撞老鼠,完全憑運氣。倘若不能在人家沒錢的時候便牢牢抓住,先有情再有錢,等他萬眾矚目再去追漲,弄不好血本無歸還惹人恥笑。

現在再去指責女人們貪圖虛榮未免顯得冬烘氣十足,只有男人們個個頂著“做李嘉誠,包李嘉欣”的夢想,才會有李嘉欣鄧文迪們的真正用武之地。

(文/朱坤)

[我是流氓我怕誰]

用無賴掩飾無奈,與其說是憤懣的呼喊,不如說是內心怯懦的呢喃。

站在王朔“我是流氓我怕誰”背后的,是生活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城市青年們的浪蕩青春,而這句響亮口號所傳遞出來的,卻是肇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整個中國社會價值觀“躲避崇高”的新走勢。

1988年,王朔的4部作品被同時改編成影視作品搬上銀幕,這一年成為影視文化界的“王朔年”。同樣是在這一年,中國還發生著這些事情——葉圣陶、沈從文病逝,崔健的搖滾樂歌曲《一無所有》風行全國,中國首次“油畫人體藝術大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不出所料地引起軒然大波……

如今二三十歲的中國青年們,大部分人是說不清“上世紀80年代”是怎么一回事的,

盡管他們也會有樣學樣地將這句話脫口而出——“我是流氓我怕誰”,這句當年由王朔喊出、所有青年人響應的驚世之語,記住了那個年代城市青年們的精神狀態。

生于五六十年代、成長于混亂的七八十年代的城市青年們,有青春卻無資本,有欲望卻無理想,在改革開放的80年代后期,各種新思潮、新玩意涌入中國城市的時候,他們既興奮,又無措,“我是流氓我怕誰”——用無賴掩飾無奈,與其說是憤懣的呼喊,不如說是內心怯懦的呢喃。

而這一戲謔的表達,卻在之后的90年代,成為新一代城市青年——乃至中國青年個性的自我解嘲方式。

90年代之后,中國人對追求精神、物質的需要更加大膽,文化觀念進一步解放,人們相信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得社會財富以及實現精神消費,似乎只要有創造財富的足夠膽量,就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

此時帶有濃重流氓無產者腔調的“我是流氓我怕誰”成為中國人的精神興奮劑,盡管“無產者”這個角色此時已經離中國人越來越遠了,而在網絡文化盛行的今天,我們卻看到了這種流氓氣質在一種鋪天蓋地的草根精神中的延伸與升級。

(文/佟佳熹)

[我秀故我在]

存在感是成為網絡生存的第一要義,是推動人在網絡上博取關注的一種原始動力。

現在再回想起當年那些在網絡上紅極一時的人物,只會覺得是些笑話。

從木子美到竹影青瞳再到流氓燕,無論是性愛日記還是裸照,都為自己賦予了極大的社會意義,女權、性開放、自由表達等等??呻S后幾年,以反常規方式表現自己已經落伍,裸照已經成為常規。幾乎每隔幾天,就會有各種網絡美女以各種方式展示自己的裸照、半裸照、情色照、藝術照,她們或許會引起一輪觀看熱潮,隨即又被新的事件所取代。在更年輕的網民心中,以各種方式發表自己的照片已經不需要什么借口,就是貼出來看看。

存在感,是一個很奇妙的詞匯。不管老一輩的網絡紅人承不承認,存在感都是推動人在網絡上博取關注的一種原始動力。而在如今,存在感更是成為網絡生存的第一要義。存在,秀;秀,而存在。這是網絡構建的扁平式社會所帶來的價值觀。

秀者對自己沒有存在感,只有觀者的歡呼或者謾罵才能讓他確立存在感。進一步說,秀者之所以展示反常規的行為,只是因為他預設觀者會因這些反常規而有更激烈的觀看回應,而這正是秀的目的。作秀很多時候甚至可以不代表任何表達欲,不意味著他們想說明什么,他們也不期望取得觀者的認同,只是純粹的展示。秀者的內心永遠感覺這一切只是一場注意力的游戲。

毫無疑問,正如現實社會一樣,網絡的浩渺大海同樣會給網絡個體造成孤獨感,不學習規則就無法溝通、不結交朋友就沒有樂趣。網絡孤獨感和現實孤獨感往往相映成趣,現實中越有歸屬感,對網絡的歸屬感則越沒有興趣,反之亦然。網絡中的秀者往往認為,把自己從網民的茫茫人海中暴露出來造就了一種歸屬感,使自己確認到自己是那個有名字的人,并以這個名字而擁有觀者的目光。

(文/陳漠)

[我的地盤我做主]

“我的地盤”帶來極度的自由,也培養了這代人空前的“孤獨”。

“我世代”的最經典表述。

當有一天“周杰倫”、“動感地帶”等等都成為懷舊的名詞時,“我的地盤我做主”或許還能保持它的流行熱度?答案或許并不肯定,但極度“自娛自樂”的社會心理將會伴隨中國的獨生子女們很長一段時間。一臺電腦、一個獨立空間,這代年輕人即可在其中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宅男”、“宅女”文化蓬勃生長。

“我的地盤”帶來極度的自由,也培養了這代人空前的“孤獨”。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大學生創業成為多數人認同的職業之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遠離國企,捍衛職業自由。同時各自承受來自社會各方的壓力,求職、失業、房貸……這一代在一個單位工作一輩子的就業模式,在今天已經成為神話。同樣,“一輩子只愛一次”也成為神話的一個分支。

對職業、感情、消費的多元化選擇,以及個人支配命運的極大自由,這看上去的物質世界的“豐盛”,反而讓其中的很多患有“選擇障礙”者茫然。很多人擁有自己的地盤,卻實現不了自己做主,不是缺少做主的權利,而是缺少做主的智慧和心理素質。隨之而來的是心理亞健康者人數激增——當然“獨生子女”并不是社會壓力的唯一成因——“你有壓力我有壓力”,減壓娛樂節目、勵志電視劇占領電視熒屏,前進動力多從社會文化中獲得,而從家庭中得到的精神支持少了。

從上個世紀70年代青年們抑郁地道出“你別無選擇”,到現在新一代的中國年輕人,半開玩笑地叫著“我的地盤我做主”,折射的是個人與社會的微妙關系,其中文化觀念的開放度、科技的進步、物質的豐富是造成這一改變的基礎,而人在其中是否真的自在,與口號的花樣無關,與“做主”的行動力有關。

(文/佟佳熹)

[我能]

“我能”是冒險的風帆,是自信過度的虛假繁榮。

“我能”是商業口號,也是成功學迷藥,成功學的三大精髓是我信、我能、我要。

最新的“我能”詮釋者是奧巴馬,在競選成功的慶祝演講上,他一口氣說了9個“yes wecan”。美國黑人領袖夢幻般的選舉之路,為崇尚個人奮斗的“我能精神”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從心理學上說,“我能”是一種自我暗示,是對失敗的本能抵御。這是一個競爭異常殘酷的時代,根據二八定律,80%的優質資源向20%的社會精英聚攏,要想在這個日漸勢利的社會中爭得一席之地、必須要付出超常努力,將自己推入社會金字塔的中上層,于是,“我能”是給“我能不能”的猶豫一個響亮的回答。

事實證明“我能”是有效的。馬云能將服務小企業的阿里巴巴做成商業帝國;小公務員柳傳志能在而立之年下海創業,成為一代商業領袖……改革開放30年,有太多的“不能”和“不敢能”變成了“我能”。不管是在商業領域,還是在政治領域,人們看到了太多打破常規、奇跡崛起的事例。這些如雞血般的成功范例,打入躍躍欲試的國人心頭,于是,下海成熱,炒股成瘋,考研如潮,考公務員一浪高過一浪。于是,我能成為下一個比爾·蓋茨嗎?我能成為中國的奧巴馬嗎?設想之聲不絕于耳?!拔夷堋笔敲半U的風帆,是自信過度的虛假繁榮,每個人在說我能之前,應該想到,我有什么。根據概率學原理,即使天時、地利、人和,即使萬事俱備、不欠東風,要想獲得成功,也是小概率事件。因為成功者有限,成功者需要數量龐大的失敗者做群眾基礎。

“我能”,是中國人的口水成功學,正是因為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能,所以才不厭其煩地為自己鼓勁。從個人實際出發,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比虛妄的“我能”要美妙很多。就像中國足球,永遠不是我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我憑什么能的問題。

(文/潘濱)

[我是來打醬油的]

“事不關己不開口,專心一意打醬油?!?/p>

打醬油、俯臥撐、躲貓貓,網絡三大體育運動,成為社會情緒的解壓閥和戲謔出口。

“艷照門”一出,媒體尤為激動。廣州電視臺上街采訪市民看法,一位市民答曰:“關我鳥事,我出來打醬油的?!本W絡由此傳開打醬油的佳話,關于打醬油的各種PS圖片和改編段子風靡一時?!瓣P我鳥事”無法流行,“打醬油”卻紅極一時,使用后者其實是暗指前者的含義,不得不嘆服網絡的創造力。

如今的信息傳播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既有著相同的嗜血逐臭本性,也有著自我表達和集體表達的截然不同?!捌G照門”等不良事件在傳統媒體上的傳播往往都以正統道德批判為表象,內核卻依然是窺私和窺淫的人性,不然很難理解為何眾多的傳統媒體都樂于采訪路人、請教專家。就眾所周知的問題去采訪路人,最后得到的結語往往都是預設好了的、千篇一律的諄諄教導。而在網絡上,不良事件的傳播卻剛好相反,往往都是以窺私、窺淫的本性為先,最后卻引發眾人的厭惡而重歸傳統。

在“打醬油”一語的流行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網民的態度是已經對此事感到厭煩、對現實感到無奈,并非不愿意發表看法,卻選擇了以不置可否的冷漠來表達對事件的反感。這似乎是一種網絡化的非暴力不合作,一種翻白眼式的蔑視。

在飛速發展、規則為明的年代自然也就怪事頻出,而這時候打醬油則成為一種絕妙的反諷。正所謂“事不關己不開口,專心一意打醬油”。

(文/陳漠)

[外國月亮比較圓]

中西方的關系是想象共同體,也是誤會共同體,不適共同體,奇異共同體,驚艷共同體,機會共同體。

流行,但卻違反政治正確的生活共識。

曾有名為“萬尺良緣”的作者寫過一篇《中國人更愿在美國生活的真正原因》,里面將美國描述為世外桃源:美國人想法單純、待人誠實、彼此信任、生活輕松。證據包括:出去玩一定會有人主動詢問需不需要幫忙拍照,如果你不滿意還要給你重拍:在超市復印可由顧客自己隨意拿取紙張,店主絕對不會查驗:還有鑰匙和雨傘失而復得、圖書館不查個人書包、賣蛋糕方式的募捐等等。

當美國人向全世界推銷一生換8輛汽車的中產階級夢,在全球化社會,中國亦催生了唯名牌是舉的小資、回國也找不到工作的海歸派、非外國人不嫁的上海女子、手托新東方紅寶書的托??忌?,“崇洋媚外”早已帶上“國際化”的褒義。直到金融危機讓中國人看到了自身的價值,對一直深信不疑的西方榜樣與生活方式產生了懷疑態度。

從社會學的觀點看,西方與中國在全世界,存在一種想象共同體。也是誤會共同體,不適共同體,奇異共同體,驚艷共同體,機會共同體。同時亦發出過面對西方的中國人的17個自問:為什么“支持國貨”永遠只是一句空話?為什么甘愿為出國傾家蕩產?為什么把“奧斯卡”當桂冠?為什么中國人要有英文名?……

30年改革開放,中國人已漸漸習慣了出現在身邊的全球化面孔。老外可以是中國人的生意伙伴、朋友、競爭對手、上司、同事、下屬、鄰居、家屬、戀人、偶像、粉絲及其他可能的關系。中國對西方的了解,將逐漸改變“外國月亮比較圓”的觀念,隨著越來越多保護本土文化傳統的聲音出現,“外來和尚會念經”或會由崇拜的姿態,變為平等的姿態。

(文/黃小嫻)

[臥槽泥馬]

創造力伴隨惡趣味而生,越是惡趣味越會有無窮的創造力。

草泥馬位列網絡十大神獸之首,這種奇怪的動物和臥槽泥馬這樣奇怪的詞組一樣,都是中國人在網絡上宣泄情緒的離奇方式。

網絡語法向來奉行無原則的簡略、無根據的變造、無邏輯的惡搞,但在這種完全解構的用法中,我們仍可以分析出中國網民的思維范式。臥槽泥馬和草泥馬的根源不算清白,它們的前身都是充滿暴戾和性意味的一個臟字,即使在相對開放的網絡中,這樣的用語依然是違反公共道德的禁忌。但網民的智慧在于,通過假借和諧音,讓臟詞漂白,既能保留原有意味,同時又讓情緒變得溫和。

它們所表達的含義不再是簡單的斥罵,而變得含有戲謔和玩弄的意義,而被斥罵的對象也因為這種軟性攻擊而變得無所適從。這頗有點像孩童蓄意玩弄糞便,以弄臟自己來表達抗議,以讓大人難以接近來拒絕大人。

從另一個方面講,網民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出臥槽泥馬和草泥馬的種種衍生文化,包括圖片、頭像、歌曲、定義、故事等等,創造力也是無以復加的。而在網絡上,往往創造力伴隨惡趣味而生,越是惡趣味越會有無窮的創造力,這既是網絡文化的活力所在,也是網絡文化的弱點所在。

如果說早期的網絡世界主要是通過指斥來體現自己和現實世界的對立,那么現在的網絡文化已經演變為以無視來塑造自己。俗話說,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罵,罵不過就跑,這才是網絡世界的生存之道。

(文/陳漠)

[網絡就是新生活]

網絡新生活,新在每時每刻都會有新技術出現,以此改變人們的溝通、娛樂和思維方式。

1996年,一幅巨大的廣告出現在北京的一個路口:“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敝袊诉@才恍然進入了網絡時代的新生活。

和瀛海威一起在上世紀90年代末崛起的,還有碧海銀沙、水木清華、8848、四通利方,163、愛特信、騰訊、網易等網站、公司。前后數年,從論壇到商務網站到網絡技術公司,中國的網絡時代儼然初具苗頭。

到底要為中國網民提供什么樣服務,是網絡公司們最困惑的問題;而能夠從網絡中體驗到什么樣的新生活,也是當時為數不多的中國網民想知道的。中國網絡時代就在這樣的雙向迷霧中前進。

如今,瀛海威在ISP和ICP的角色扮演中迷失自我,最終黯然謝幕;曾因聊天室紅極一時的碧海銀沙喪失全國影響力,回歸地方綜合性網站;水木清華轉為校內網絡,不復往日輝煌;騰訊的OQ依然是使用人數最多的即時通訊軟件;四通利方變身為新浪網、愛特信設立搜狐、網易從163.net變為163.com,三家競逐門戶網站風潮:而淘寶、阿里巴巴等網站后來居上成為電子商務的代表。中國網民的數量也從1998年的62萬增加到2008年的2.1億。

最初中國人對于網絡的概念就是郵箱和BBS,隨即門戶大戰讓人們發現了網絡新聞的即時性和海量,從而找到了和傳統媒體完全不同的信息傳播渠道。隨后的博客和播客則讓人們看到自我表達的可能性,信息傳播的集中性再一次被粉碎。電子商務網站的崛起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帶動了“宅經濟”的發展,更是塑造出新的文化和族群。從QQ到MSN再到SNS,網民的溝通和人際關系也在不斷的技術發展中起著新的變化。

如今的網絡,已經成為比現實生活龐大、復雜得多的虛擬世界。在這里。消費、娛樂、溝

通、學習等人類需求都成為可能,人們已經很難完全離開網絡而獨立生存。

(文/陳漠)

現官不如現管

肖鋒

學者總結東西方社會制度時曾有定論:如果說希臘是民主的故鄉,那么中國就是官僚的故鄉。

官僚制,bureaucracy,也稱科層制,理性官僚制講究分工明確、職位分等、技術資格、排除私情等。但在中國,此官僚非彼官僚。

中國官僚一詞帶有負面內涵。中國官僚通常并非政府忠實的代理人,而是吃拿卡要的中介,所謂“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對中央政令,每個層級都有自己對文本的解釋,以便找到尋租空間。所謂“政令不出中南?!?,一出中南海解釋版本千奇百怪。

中國官僚潛規則集中表現在現(縣)官不如現管上?,F官不如現管的法則在任何年代與朝代都是通行的。近年來職務犯罪中處級干部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一些人辦事送禮時習慣找處長,這個“處長現象”就是現官不如現管。進對門,找對人,說對話,送對禮。到京城搞批文先要搞定相關處長,請處長吃海鮮不過萬元不叫排場,大龍蝦處長吃一只拿一只,拿回去煮粥喝。

當現官一定要當一把手,無論官職大小?!爱敼俨粠чL,放屁都不響?!泵系膶W問,如果是某某巡視員或研究員,就不是現官而是安慰舊官的虛職,再大級別都沒用;相反如果是某某主任或所長,旁邊注明“正處級”,哪怕“正科級”,那含金量就高了。再小的廟都要當一把手,這樣才能說話算數。辦戶口打通派出所的關系要找對戶籍警。辦執照要找對歸口科室的科長。連擺攤都得找對管這片區的城管。

今天大學就業4成是靠父母關系,2成靠其他社會關系,剩下的4成只有去擠人才市場了。學生考公務員都擠破了頭,學者評這是社會倒退。公務員除旱澇保收外,也看具體職能部門,跟經濟越沾邊越有含金量。大學生報考公務員,那是現官的權力在召喚。

就業危機之下鼓勵大學生去做村官。村官也分含金量高低,沿海城市周邊的村官吃香,可以富甲百里,吆喝一方。最近央視曝光潮汕地區某村長為自家陰宅擅自占地百畝,氣派之大宛如一個小公園,村民無人敢言。相信這種村官位置是不會留給單純天真的大學生的。

小日本

山雞哥

抵制日貨時,抗日衛國時,溫習舊事時,中國人對這個鄰國的代稱脫口而出:小日本!

日本的國土面積是中國的1/25,人口是中國的1/10,中國人的確有資格說:小日本。

中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亞洲之首,但中國人不曾以“小”字作為日本之外的亞洲任何國家名的前綴。經歷了屢犯我疆的日本“倭寇”歷史、曾經的中日不平等條約和日軍侵華史,“小日本”這個稱呼早已超越了地理和人口的定義,滿載歷史的傷痕與記憶,成為一種負面的道德判斷。抵制日貨時、抗日衛國時、溫習舊事時,中國人對這個鄰國的代稱脫口而出:小日本!

其實日本不小。從經濟實力來說,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從國家形象來說,日本排名世界第一。

日本還有一大堆世界第一:人均國民收入(2000年)、海外凈資產、汽車工業、電子工業、產業機器人數量、環??萍?、工業大國中的森林覆蓋率、核電廠發電量、高級鋼材產量和鋼材出口、研究開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每萬人勞動人口的研究人員數、初等教育入學率和中等教育入學率、國民平均壽命……中國崛起了,在經濟持續增速、外匯儲備等方面成為了世界第一,但中國的人均GDP只是日本的1/10,同樣能源所產生的GDP約相當于日本的1/15。論及政府清廉度、法律公正度、社會保障體系、商業社會價值、環保理念等方面,中國可能都會輸給日本。

主動提出“小日本”概念,并把它上升為“小日本主義”的日本人,是1956年出任過日本首相的石橋湛山。他在1911年就反對號稱“大日本帝國”的日本軍部干涉中國內政的對外擴張路線,明確提出了“小日本主義”,其核心是主張和平發展、與亞洲近鄰和平相處、放棄滿洲??上А靶∪毡局髁x”沒有成為輿論主流,而“二戰”后60余年來和平、民主、不以武力解決國際爭端的外交努力,已經成為日本社會主流。

《中日友好條約》締結31年后的今天,中國已是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日本則是中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全面推進中日戰略互惠關系是中國政府的既定方針?;趶碗s的歷史情感,“小日本”的情結并未完全在中國人的心中消失。它雖語義輕蔑但漸趨平常心,并不妨礙中國人對日本先進領域的尊重與學習、對自身問題的重視與超越。

笑貧不笑娼

潘濱

物化社會里,跟人格尊嚴相較,人們更難以忍受貧窮的苦難。

其實娼還是會被笑的。但跟貧相比,大家更看不起沒錢的人。

“貧窮而聽著風聲也是好的”(美國詩人羅伯特·勃萊的詩句),但很多為錢而焦慮的窮人,沒有心情去聽風聲。

道德高尚換不了VIP,高資產和高消費者能理所當然地成為VIP。

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企業以利潤為訴求,“先富起來”被意識形態所認可。既然個人財富直接決定著生活品質,并與社會地位密切相關。個人財富的全民競賽就變得不可避免。 創業、投資、中彩票,升官、發財、嫁大款,都被視為脫貧致富的捷徑,但每種都不乏風險。娼,也被視為脫貧致富的捷徑之一,投入的是身體成本,冒的是道德和法律風險。

笑貧不笑娼的本質是金錢與道德的對壘。在金錢與道德的單項選擇題里,選A者居多。畢竟娼為暗娼,窮卻為明窮。窮是遮掩不住的,你的拮據,你的小家子氣,你的摳摳索索,由于窮造成的所有窘態,都讓你如芒在背。因為窮,你會覺得別人在指指點點;因為窮,你會覺得自己抬不起頭;因為窮,你會把心胸收得格外窄:因為窮,你會裝作滿不在乎。

當然,跟30年前相比,現在的所謂窮人并不是衣食住行上的絕對窮者,只是房價油價更加可觀,消費風氣更加強烈,大家的欲望也被進一步放大。說到底,大環境如此,人人有責。

想唱就唱

佟佳熹

從草根到明星,讓中國底層民眾看到了自由表達、展現自我價值的可能。

與歌詞“想唱就唱,要唱得響亮”相對應的歌曲簡譜是“3456,51222”,歌唱難度低于周杰倫、低于國歌、低于《我和你》……這為“想唱就唱”在民間的迅速傳播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至于文化上的可能則形成于《超級女聲》這檔電視選秀節目。

在制造出一批流行語諸如“PK”、“海選”以及各種“米”、各種“飯”、各種“粉”、各種“絲”的同時。2005年度《超級女聲》成為近10年來大眾文化領域最值得人關注的一種文化奇觀。

中國人“想怎么樣就怎么樣”的可能性,長時間以來只存在于兩個地方:一、內心深處。二、特權人群手中。超女們的“想唱就唱”,第一次把這種“特權,交給了社會中處于較弱勢地位的平民女子們,借助電視平臺,讓她們被人崇拜和追捧,既有人“鼓掌”也有“熒光棒”。成

為明星不再是平民女子們深夜“推開夜的天窗,對流星說愿望”。

隨后我們看到了一批從草根到明星的個案,如郭德綱被冠以“相聲超男”、易中天被冠以“學術超男”,雖沒有“想唱就唱”為他們伴奏,但如超女一樣,他們讓中國底層民眾看到了自由表達、展現自我價值的可能。

2007年,“想唱就唱”的人從女性延伸到男性,湖南衛視的另一場選秀節目《快樂男聲》繼續沿用“想唱就唱”的宣傳語。而現在。2009年度“快樂女聲”又已經啟動了??梢灶A料的是,這又將是一場全民的娛樂狂歡。

有房才有家

何雄飛

家庭一直是中國人的宗教,保險公司和庇護所。

如果解構“家”字,會發現“寶蓋”下壓著一頭“豬”,這代表了中國人對“家”的所有樸素情感。對“有房才有家”的闡釋,杜甫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海子說“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潘美辰說“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它。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我才不會害怕”。

有房才有家,安居才能樂業,房子是安身立命之所,可以遮風擋雨??梢员M享天倫之樂,房子里承載著中國人內心最溫暖和最私密的部分。人人心中都有一套完美的房子,人人都渴望“住得像個人樣”,像生活家一樣詩意地棲居。這也就是當龍永圖質疑為什么人人要買房時會遭到非議的原因。

從筒子樓、集體宿舍、福利房到經濟適用房、商品房,房子身上,集聚了中國人僅存的一點尊嚴、智慧和積蓄。在家的意義之外,房子還是農村青年進城奮斗是否成功的標志、是否結婚的籌碼。據說。上海女青年就把男人分成4類:一是有房有車沒有房貸;二是有房有車有房貸;三是有房無車有房貸:四是無房無車無房貸。第一類可馬上談婚論嫁,第二第三類可先考察后談婚論嫁,第四類則“免談”,“無房不婚”。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房奴”喜歡說“回家”,“租房客”喜歡說“回住處”,這反映出人人樂當“房奴”的一個普遍社會心理:買不起大的買小的,買不起新的買舊的,買不起貴的買便宜的,實在買不起,租也要租得起。

一本叫《死也要買房》的書里說:房子里有你的吶喊,你的夢想,你的困惑,你的生活……然而,在被開發商、地方政績、投資客裹挾下節節攀升的房價面前,“房奴”、“不買房運動”發起者和釘子戶們除了仰天長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之外,沒有一點辦法。

有什么也別有病,沒什么也別沒錢

黃小嫻

看似觀念問題,實則是制度問題。

全國有65.7%的人沒有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險,大約1/4的人因為無力支付醫療費用而放棄醫療——這是《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提供的數據,結合此前“全國48.9%的居民有病不就醫”的言論,一時讓“有什么也別有病,沒什么也別沒錢”的話變成描述中國醫改的小標題。

“喝一次茶要多少錢?大家對生命、醫療技術不夠尊重,所以就覺得看病貴,‘修一個人一百多覺得貴,修一個機器、換一個汽車零部件要幾千塊卻沒人覺得貴,這是價值觀不對?!庇腥苏f廣州市衛生局副局長曾其毅的這句話是實在話,但社會學家反思是中國人的福利問題——中國醫改一度被概括成7個不滿意:政府不滿意,醫院、醫生不滿意;病人不滿意:城里人不滿意;鄉下人不滿意;有錢人不滿意;窮人也不滿意。衛生、社會保障、金融、財政、價格和藥品管理等部門都曾被牽扯進來,學美國還是英國,走市場化還是公有化,更讓中國的醫改顯得是一次盲人摸象。

“有什么也別有病,沒什么也別沒錢”看似觀念問題,實則是制度問題。2009年4月,新醫改方案歷經3年醞釀、爭論,終于公布?;貧w公益、推行醫保的新醫改帶著新變化而術,有專家談醫改方案亮點是全民醫保讓國人不怕生病,但能不能改變“有病無錢”的中國人的尷尬局面,更多人仍在觀望。

有錢人終成眷屬

朱坤

中國富豪們越有錢,他們的婚姻看起來就越不幸福。

這句警世名言的下半句是:有情人終成雞肋。

在沒有建立新的經典言語之前,中國人最擅長的,是將舊的經典狠狠嘲弄。有人是這么理解“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它不是只要“有情”,人終會成為眷屬;它還有一種讀法:有“情人”,終成眷屬,即想成眷屬,就得有“情人”,哪怕找一個“知己”。而“有錢人終成眷屬”除了“有錢人”才會“終成眷屬”之外,還有另一層理解:“有錢”,人才能“終成眷屬”。

在2006年震驚全國的那場相親會中,30位鉆石王老五、200萬元起步身家、28800元入場券……數字被屢屢重點提及。但也有人馬上認為這不過是騙局,理由很簡單:真正的鉆石王老五早被白骨精們千次萬次地篩選過了,不可能有這么大面積的留存。而且,在現實中國的情境之下,單身對富翁來說是更理性的選擇,他完全可以一邊單身,一邊過著已婚者的生活。

有人翻出了張愛玲當年的名言:“婚姻某種程度上就是把男人嫖娼和女人賣淫合法化了”,但在婚姻制度大家有生之年絕無可能取消的前提下,“有錢人終成眷屬”某種意義上相當合理:女人們憑著年輕貌美待價而沽,男人們像投資生意一樣投資婚姻,他們之間的婚姻不過是社會上最稀缺資源的集中罷了。

王實甫喊出“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之時,崇尚的正是“郎才女貌”,男女婚配依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男女真情萌動殊為可貴。而且,當時他們的眉來眼去私定終身,其叛逆性相當于今日的多P性愛或同性之戀。

也有人說“有權人終成眷屬”才是數千年來中國歷史的主流:那么多貧苦書生十年寒窗,不就為的是一朝奪取功名,被宰相女兒所垂青?所謂“郎才女貌”,若不能求得一官半職,再滿腹詩書,也只能淪為孔乙己和范進式的下場。而今日被查處的大小貪官污吏,哪個沒有婚外情人?

但真正有錢人的煩惱你是看不見的,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加爾布雷斯曾經說過:“在所有的社會階層中,富人是被注意最多研究最少的?!薄度A爾街日報》在一篇針對中國富豪們的報道中,不無意味地說:“中國富豪們越有錢,他們的婚姻看起來就越不幸福?!?/p>

一切皆有可能

胡赳赳

“一切皆有可能”是近30年來中國人敢想、敢干、敢于冒險的心態實錄。

一切皆有可能。這句著名的廣告語通過勵志的手法使李寧公司一躍成為與耐克、阿迪達斯競爭的頭號選手。

2001年,李寧公司在電視上開始播放一分鐘新的廣告片,廣告片所表達的含義是:在年輕、充滿活力的人面前,外界的限制都形同烏有,一切都剛剛開始,一切都可以從無到有。

“一切皆有可能”從品牌宣言到大眾勵志圣經,并經由街頭文化的傳遞與普及,亦演變為一場深刻的生活哲學課。

隨著加入WTO“神六”“神七”上天、GDP連年高速運行、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中國正在經歷一

種“一切皆有可能”的奇跡書寫。中國高歌猛進、大眾擁抱消費和娛樂,一切是上行社會的有力跡象。

中國人的心態從未如此Open過。打破體制、打破限制、打破條條框框,一心奔向狂歡的娛樂場,跑步進入消費主義。

只有上帝才全知全能,但人在現實面前因不全知才具備各種可能性,尤其中國人更是如此,不瘋魔不成活。

“一切皆有可能”是進入21世紀后中國人敢想、敢干、敢于冒險的心態實錄。從委身于集體主義精神與從眾心理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張揚個性、釋放才智、呼喚“我世代”的到來。因此,既誕生平民選秀偶像李宇春,也產生審丑法則下的芙蓉姐姐:既有體育英雄劉翔和姚明,也有扶不起來的中國男足。

“一切皆有可能”,每個人對這句話的理解與想象不一,也決定了汲取不同的思維和態度。

萬物都生長,一切皆有可能。

一代不如一代

佟佳熹

對著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充滿哀怨地絮叨著“一代不如一代”,幾乎成了表示人精神層面衰老的標志——這在魯迅那里早就用九斤老太演繹過了。

在社會的宏觀大視角下,“一代不如一代”顯然缺少數據的實證支持。國際上用“GDP”等數值來衡量國家實力,每個國家的每一年都可以用一串數字來體現經濟實力。而史學家們也會說:“清代的國力肯定強于明代,明代肯定強于元代……因為歷史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本退銘嵡鄠儗Ξ斚律鐣顟B再多不滿,也會承認今天百姓吃的穿的比舊社會強多了。

而把視線壓縮到具體的行業、職業、道德層面,“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就多了?!艾F在的醫生都醫德敗壞,比不了以前的老大夫們業務、品德都過硬?!薄艾F在的演員太淫亂了,以前的明星多么德藝雙馨啊!”“現在的90后都是腦殘加人格殘障?!薄墒钦f這些話的人,接觸過多少“老大夫”,認識多少“老明星”呢?他們不過是在把“下一代”和自己心目中想象出來的完美“上一代”作比較而已??傉f“人心不古”,可誰又面對面地接觸過古人呢?

在學術、管理等方面,由于“近親繁殖”的存在,人的社會實踐范圍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反而縮小了。很多年前即有學者指出:中國的大學學術研究越來越“家族化”——北大的教授帶出的學生,全都在“自家”的視角里研究問題,被關在了“祖宗們”圈定的框框里。而諸如此類的“近親繁殖”,不光存在于中國校園,各個國家、各個集體都逃脫不掉。而當“近親繁育”現象被人發現并且尖銳地指出時,是否預示著一場革新的到來?

而“上一代”面對“下一代”,弱弱地說“一代不如一代”——用自己成年人的智慧去對比“下一代”未成年時的稚嫩。他們至少忽略了一點,他們該對自己的下一代負責。如何用更開放的態度來看待“上一代”和“下一代”,光做比較是無趣的,彼此接納和尊重才最重要。

飲食定生死

潘濱

食品危機連著健康危機,應該吃什么,怎么吃,如果把握不好,將為嘴巴的貪吃或隨意付出生命代價。

人與食物永遠都是一對矛盾。沒有食物會餓,食物多了會胖。

從餓死人的舊社會,到飲食不當造成身體垮弱,再到進入文明社會,飲食對人類的生存、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類每一次重大疾病的背后都能找到飲食的身影?!懊褚允碁樘臁?,從一定意義上說,飲食左右著一個國家國民的體質和國民健康的綜合實力。

有句話說得好,你在看風景的時候,風景也在看你,演化過來就是你在吃飯的時候,飯也在吃你。所以,傳統思想認為,人這一輩子吃飯是有定量的,少吃幾口,多吃幾年,不能貪吃,也不能亂吃。

飲食界目前新朋友很多?;て肥秋嬍辰绲男鲁蓡T,因為利益,三聚氰胺成為食物鏈的一環,轉基因食品來臨,你嘴里吃的西紅柿,但果肉內有魚的DNA。為了使豬快速增長,科學家把人類的生長基因植入到豬體內。豬八戒夢想成真了,但豬流感開始吞噬生命。由于食品危機的大規模爆發,使餐桌變得異常危險,飲食定生死有了新的含義,很多物質在你不知不覺中就收入肚中。 這是一個不饑不餓的年代,整個社會處于食積狀態,腸胃相對滿實,挑食、厭食嚴重,各種新花樣層出不窮,我們廣泛涉獵,卻又消化能力有限,但這是一個性格急躁的時代,新的物質還沒有消化,下一個飯點即刻來到,各種鮮辣香料刺激胃口,被動地吃進更多。

我們相信飲食定生死,是相信有因就有果,是相信積少成多,凡事有度。治大國如烹小鮮,人生如菜譜,我們的飲食哲學足夠豐富,吃喝文化異常發達,甚至衍生飯局生態。飲食不只定生死,那畢竟太漫長,飲食能定得失,定發展,定前途,短小平快。

中國可以說不/中國不高興

肖鋒

中國確實有很值得驕傲的幾千年文明,但這種文明并沒有創造一個國際秩序。

1996年《中國可以說不》出爐,西方媒體認為這標志著上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的民族主義情緒升溫。2009年《中國不高興》出爐,理性評論者認為這標志著所謂“大國崛起”之后激進民族主義走向病態。從《中國可以說不》到《中國不高興》走過了14年的歷程,中國也從“只想領導自己”變成“有能力領導世界”的國家,《中國不高興》可謂是《中國可以說不》的“升級版”。因為這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在升級,說話的腔調似乎應該提升8度。

從“說不”到“不高興”都暗含著一個中國人原本不敢曝光的想法——中國要做一流國家——因為中國原本就是一流國家,只是百年來淪落了。

“說不”的原型來自《日本可以說不》(1989年),作者是日本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和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兩本“說不”槍口都對準了那個可恨又叫人無可奈何的美國??蓡栴}是中國已有了日本人的底氣了嗎?中國還拿不出行銷全球的品牌和令世人欣賞的流行文化。

當然,奧運也開了“神七”也上天了一定要造幾艘航空母艦也提到議事日程,這就是國富民強到可以對世界強國“說不”了嗎?國人向有大國“情結”。大唐盛世已過去了一千多年,試想兼容并蓄的大唐^會不會對世界“說不”?

網評說“不高興”中“持劍經商”的說法,是從“受害人心理”到“暴發戶心態”。中國確實有很值得驕傲的幾千年文明,但這種文明并沒有創造一個國際秩序。從大英帝國到今天美國,從以WTO為代表的世界貿易體系到聯合國等國際政治體制,都說明制造現在這個世界秩序的,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而中國的國際化領導力似乎還僅限于亞非拉窮兄弟國之中。

有人拿《中國不高興》與1962年中國上演過的一部啟智動畫片《沒頭腦和不高興》相比,“沒頭腦”與“不高興”是一對兄弟,提此及彼,“沒頭腦”就容易“不高興”。其實,“不高興”們可并非“沒頭腦”。他們劍指西方是假(或者虛晃一槍,真正的西方他們夠不著),槍刺所謂中國精英階層是真,那些改革開放既得利益者與未得利益的“不高興”們構成一對死磕的對頭,唇槍舌劍的口水戰屢見中國話語場。

這么說反美只是項莊舞劍。其實美國人何嘗不知,他們以你虛高的民族主義情緒為由遏制你的國力軍力,百般阻撓對中國的高技術輸出?!安桓吲d”們與美國五角大樓都善用修辭中的假借法。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黃小嫻

有關系就沒關系,沒關系就有關系,沒有關系的找關系,找了關系就沒關系。

廣州大學辯論賽曾以“‘熟人社會在當今中國利多弊少”為題,辯論前的引言是:“有關系就沒關系,沒關系就有關系,沒有關系的找關系,找了關系就沒關系”——這句話披露的是中國熟人社會的真相,連涉世未深的大學生都明白。

有人認為隨著中國人越來越熟悉在商業社會生存的規矩,中國正擺脫熟人社會,進入陌生人社會——起碼中國人明白利字當頭,熟人可以用來吃:“殺熟”是轉型期中國人際關系嬗變的一個面相,也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一個功利化真相。

名校的同學錄、交際達人組織的飯局、學費昂貴的MBA、周末自由行的車友會,都可能是找到可“靠”朋友的熱門場所。社會學專家認為,城市化進程、人才流動和互聯網的發展,早已改變了數千年來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的人際關系,也改變了以家庭、家族為基礎的社會結構,人們隨意流動,更多地處于一種離散狀態。這種離散狀態導致朋友的缺失,北京有調查顯示,近9成人感覺熟人越來越多,朋友越來越少。

《美國的社會孤立:二十年來核心討論圈子的變化》里陳述過美國的經驗:“擁有知心朋友就相當于構造了一道安全網,朋友數量的下降可能會帶來一些社會問題?!碑斉笥雅c個人生存空間、發展被社會文化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搭檔,朋友問題本身就構成了壓力問題:大慶市精神衛生中心一項“大中學生心理衛生知識知曉率調查”結果提示,96.5%的學生存在人際關系的問題:中國青年報有調查顯示,7成人認為同窗情不再溫暖:有干預中心的統計,人際關系、工作壓力等問題導致職場人8成有心病一一班級危機、宿舍危機、辦公室危機。中國的年輕人一邊啃父母的老,一邊將“出門靠朋友”當成壓力一一在不斷變化的熟人社會,朋友數成為個人的成就指標。這種朋友工具化的選擇,在造就手眼通天的商業之前,可能先制造的,是批量的憂郁病人。

做人不能太CNN

陳漠

2007年的“做人不能太CCTV”,到2008年的“做人不能太CNN”,都是隱晦的臧否。 “做人不能太XXX”在近年幾乎成為了一個句式,這不能不說是網民的一大貢獻。

如果從表層意義上講,“做人不能太CCTV”,表述的是對正統模版的反感,而“做人不能太CNN”則是對選擇性信息的憤怒。在后來演變中,這兩個詞語也夾雜了更多的言外之意,反體制、反西方、言行不一、偷換概念、置若罔聞、不光明的手段或者光明的不光明手段等等所指都被使用者各自添加進來,成為兩個難以表述清楚的形容詞。流行語就像空置的公寓,而使用者就像租客,租客所帶來的文化參與進來,使得公寓的整體文化很可能最后變得遠遠超出制造者的意圖。從一點上講,CCTV和CNN有點無辜。

有趣的是,它們都是媒體,而且都是電視媒體,在各自的領域里都是具有極高影響力的權重個體。然而,電視媒體以及電視媒體所代表的廣播式傳播方式在網絡世界里。已經不但具有感染力,而且還會引發嘲弄,這正是自媒體的蜂窩式結構所帶來的變化。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具和方法去獲取信息、驗證信息、發布信息。每個人都更相信自己,而不是某個遠端的發布機構。更能夠引導某個網絡個體情緒的是另一個個體,而不是某個義正言辭的發布機構。

以名詞做形容詞,以機構名代替描述,這是中國的網絡社會所發展出來的評判方式,似乎什么也沒說,但似乎又什么都說了。

做人要厚道胡赳赳

要別人厚道的,一般都是自己想占便宜。

罵別人不仗義的,一搬都是自己便宜沒占到。

語見2003年馮小剛電影《手機》。馮氏電影以每年一部的速度為大眾貢獻流行語,但數“做人要厚道”這一句最得人心。

此前,李宗吾先生做人要“厚黑”流傳甚久、流毒甚廣,從民國初年到如今,人人對厚黑略懂一二、一知半解,盡照著做、比劃著來。

但正如李宗吾所說:“……最初民風渾樸,不厚不黑,忽有_人又厚又黑,眾人必為所制,而獨占優勢,眾人看了,爭相仿效,大家都是又厚又黑,你不能制我,我不能制你,獨有一人,不厚不黑,則此人必為街人所信仰,而獨占優勝?!?/p>

這個必為街人所信仰的,就是電影中費墨用四川話所言:“做人要厚道——”。

但是費墨本是厚黑之人,他說嚴守人“做人要厚道”不免就成為笑柄,整個電影,經商偷情怕老婆搞文藝,仍是厚黑學的典范。于是。厚黑之人要別人厚道,就讓觀眾樂不可支。

要別人厚道的,一般都是自己想占便宜。罵別人不仗義的,一般都是自己便宜沒占到。中國人心里的想法,從來都拐著彎兒,而憤憤不平,也都挾著私利。

我們來揀馮小剛老師——王朔的語錄看看:“街上全是壞人……他們都叫你學好,好自個使壞?!薄霸郜F在是個小婊子,得立個大牌坊;等咱玩成大婊子了,就立個小牌坊;等咱玩成名妓了。咱就不要牌坊了?!薄氨緛砦掖蛩闼狼皩懸环獾狼感诺?,給張藝謀。他現在拍電影有點像一個裝修大師了?!?/p>

夠損吧,夠缺心眼吧,夠不厚道吧,甚至于夠厚黑吧。有一段時期(包括現在),中國人努著勁從經濟上趕英超美,于是乎原形畢露、動物兇猛、齜牙咧嘴,場面極其混亂。欲望代替了良心。談良心談理想談純潔,豈不是傻x一個。做人要厚道——蒙孫子呢。

這是中國人擅長的正話反說,反話正說。明明自己做人削尖腦袋,偏偏要別人厚道。正應了那一句,被許多人拿來做手機鈴聲的葛優的臺詞:“地主家也沒有余糧呢?!眽驉喊缘募墑e了。

厚道的意思就是老實,老實的意思就是不狡猾,不狡猾就是智商不高,智商不高就是愚傻笨型人格,被豬油蒙了心眼的人。柏楊先生在《丑陋的中國人》中說:“我們的丑陋,來自我們不知道自己丑陋?!?/p>

只買貴的,不選對的

佟佳熹

“這點工作壓力,比起房貸壓力,根本不算壓力!”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嗎?成功人士就是買什么東西,只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所以,我們做房地產的口號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2001年馮氏喜劇《大腕》結尾時,李成儒飾演的精神病患者,口中給“成功人士”設計的高檔住宅,要賣“四千美金一平米”。如今的中國大城市,不少住宅的價格已經超過了“精神病患者”的預言。

除了房子,中國的大部分消費品,在近30年內,從價格到款式,都以瘋癲的速度更新著。中國從計劃經濟、統購統銷。演變為市場化的消費社會,用30年的時間,完成其他國家上百年才實現的消費觀念演變。

而更多中國老百姓面對的問題并不是“要好的還是買貴的”,而是“好不好由不得自己選擇”。

2008年奧運會,中國男子50米氣手槍冠軍邱健在拿到金牌后最先表達的是:“終于有錢提前還房貸了!”2009年票房成功過億的電影導演寧浩,在談到導演工作壓力時說:“這點(工作)壓力,比起我們的房貸壓力,那根本不算壓力!”

最好的房子肯定最貴,不貴的房子肯定好不到哪里去,而就算不好不壞的房子,大部分普通中國老百姓還是買不起,也根本不用考慮它好與貴以及“性價比”。在房子問題上,中國消費者沒有過多選擇的余地,唯一能選擇的就是“買或者不買”。

而在奢侈品消費中,“只買貴的,不選對的”的確成為尚未掌握奢侈品規律的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原則?!安徽撃愕囊路嗔畠r、頭發多油、腳上穿著多臟的拖鞋,只要你拿著LV的包包進歐洲的店鋪,店員都會對你肅然起敬?!薄_灣藝人藍心湄多次在她的女性美容節目里向觀眾強調奢侈品的重要。內心貧困的中國人怎樣裝扮自己才能讓歐洲人“肅然起敬”?LV、愛馬仕、阿瑪尼等等品牌迅速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測富標準,即便在全球經濟崩潰的2008,中國人仍然是LV等歐洲奢侈品的最大消費群體之一。

“我不覺得LV的包包哪里好看?!焙芏鄾]有品牌忠誠度的女孩如是說—一面對游走于北京CBD地區、成千上萬僅僅手挎名牌A貨的中國人,認為他們既不“貴”,也不“對”。

用西方歌劇演繹中國哲學——文化解釋權的回歸

胡斐

有人覺得張藝謀販賣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有人覺得他的大片光有畫面沒有情節,張藝謀都沒有多說什么,拿出具體的作品才是硬道理,奧運會開幕式,可以說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無論做什么,都由西方標準在發言,張藝謀成功扭轉,他始終堅持本土創作,堅持用中國標準來解釋文藝作品,這些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10月即將在鳥巢上演的《圖蘭朵》,是張藝謀既奧運之后的又一次大作,這次他拿出了一個愛國導演的熱情,從中國人的視角重新演繹這部以中國故事為藍本的西方歌劇。

張藝謀比一般導演更知道西方媒體能接受什么,有抱負的、愛國的導演在做一個作品的時候,骨子里除了是自己意識的張揚之外,都有愛國情,都想把自己民族好的一面展示出去,只不過手法不同。

一場好的文化活動,能產生與世界對話的強大力量。

《圖蘭朵》的中國哲學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更需要自己的品牌,現在,《圖蘭朵》做到了把外國人覺得好的東西拿過來,當做原材料,由中國人來做。整個《圖蘭朵》是Made in China,成為一個真正的中國故事。

中國導演眼里的圖蘭朵呈現的是一個在封建社會受迫害的女子唱詞唱得好——從小生在帝王之家,反過來透露出她的可悲,生活在深宅大院,從未邁出過一點,可她也有青春爛漫的時候,也渴望自由,也渴望愛情,種種得不到,導致她的心靈扭曲了,這是可以理解的,可以被人同情的,這都是中國版《圖蘭朵》新的解釋。

《圖蘭朵》其實是講的三個哲學。

第一幕是生和死,西方人寫圖蘭朵第一幕的時候描繪了一個砍頭的場景,很陰森、恐怖、直白,西方人的油畫里描寫生和死都是血淋淋的,不管是路易王被殺,還是瑪麗?安托瓦內特王后上斷頭臺,不見刀不見血不算殺,而中國古代畫里是沒有血淋淋的東西的,中國人解釋生和死有另外一種哲學。在圖蘭朵第一幕里就處理得很浪漫,幻化成蝶。

第二幕,圖蘭朵唱她的背景,這時候就能向西方人講述一下中國女性內心的世界,她內心也是渴望愛情和自然世界的,渴望無憂無慮的生活,因此第二幕將能看到用大自然作為影像的對比。

第三幕講了一個永恒的主題:愛情,站在卡拉夫的角度去看。在最有名的唱腔《今夜無人入睡》的演繹上,西方慣的手法就是讓卡拉夫在前面唱,后面有無數人點著燈,而中國在處理的時候只出現卡拉夫一個人,背后是一扇窗,最后用多媒體技術讓那扇窗離他越來越遠,最后卡拉夫走在了最前面,世俗留在了最后面,這講的是愛情上哲學的概念——愛情是孤獨的。當你進入到愛情的時候,所有的世界都不在了,心目中只有一個人。

最后一幕柳兒死的時候,處理手法也不一樣,西方的處理是讓柳兒從侍衛手里搶了劍,然后自盡,這不自然,柳兒是一個弱女子,居然能從宮廷侍衛手里搶來武器?張藝謀認為,這里不應該表現柳兒的功夫有多高,而是該表現愛情的偉大,柳兒是暗戀卡拉夫的,她能為心目中的愛人去死,這是偉大;卡拉夫是喜歡圖蘭朵的,他明明知道這要冒著死的危險,也希望能感動圖蘭朵;圖蘭朵活了20多歲,不為愛情所動,最后為了柳兒和卡拉夫,心靈被融化了。因此在表現的時候,換了一種手法,柳兒死之前,圖蘭朵公主的頭發都是高高地盤起來,形成一個發髻,象征她的內心世界永遠緊閉,柳兒從公主頭上把發簪拔下來,刺入自己的心臟,公主的長發像水一樣泄下來,代表她的內心已經在愛情中融化。

這都是老外無法想象的,中國人對與愛情、生和死的思考,把這些傳遞給西方的觀眾。做一個中國制造,能夠和西方人對話。

解釋權必須回歸中國

為什么一定要用這樣的方式與世界對話?難道非得要用歌劇?為什么不用我們自己的戲劇?

中國明代家具牛,不是中國人說的,是西方人,他們需要這個原材料,就說,中國明代家具在世界工業史上有一定地位的,于是明代家具就起來了;中國現代藝術從一張畫不到幾萬塊到一張畫上千萬,也不是中國畫家說的,是西方收藏家說的,他們花3年時間,收藏了幾百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畫,覺得該到賣的時候了,便將其炒起來。一部文化作品,不論是電影、戲劇還是小說故事,解釋權都在西方人手里。在張藝謀執導《圖蘭朵》之前,都是西方的導演在詮釋這個戲,他們認為古代中國是陰暗的;中國的女性,比如圖蘭朵,是一個見到男人就想殺的變態;他們認為平、旁、彭幾位中國大臣是猥瑣的。這樣一個歌劇,每天在120個國家上演,這些人接觸到中國的故事,想象中國人是這樣的,有多可怕?

這就是中國軟實力缺失的現狀——解釋權不在中國人手里。世界上中國文化的復興在哪兒?不是某位著名時裝設計師使用了中國元素,不是一只熊貓變成了好萊塢動畫片的主角,而是一本中國人寫的小說上了西方暢銷書架,是一個西方的故事由中國導演來詮釋。

《新周刊》曾經在2005年的《創意立國》專題和2006年的《軟中國》專題中,對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位置作出過深刻的思考?!叭虻闹袊鴳B度里缺乏對中國文化的情感消費和尊敬,仿佛中國的文明史不是五千年而是改革開放后的近30年。不能怪西方人誤解我們,輕視中國文化資源的正是我們自己。一方面仗著沉睡中的文明及經典妄自尊大,一方面趨附西方所引領的文化潮流,這是大多數國人所選取的文化姿態?!?/p>

“英國人寧可失去整個印度,也不愿失去一個莎士比亞……也許只有當‘中國制造的產品真正運行著‘中國文化制造的軟件,才意味著中國軟實力真正匹配了一個大國的和平崛起?!?/p>

猜你喜歡
明確目標
莫讓“隨堂”變“隨意”
淺談低年級識字教學
初中英語新課改的體會
淺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要講究藝術
如何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
淺析從母語思維走向英語思維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初中英語課堂中有效提問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