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人文教育在科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2009-09-02 06:43王立成
科教新報·教育研究 2009年5期
關鍵詞:人文教育實踐科學

王立成

[摘要] 學科教學滲透人文教育是學校加強和改進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本文根據科學課的學科特征,闡述了科學教學中開展人文教育的幾點做法:①堅持以人為本,營造良好的課堂人文氛圍,是課堂教學滲透人文教育的最基本要求。②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和科學人文精神的培養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③利用具體案例說明科學實踐活動課在學科滲透人文教育中所產生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 科學 人文教育 課堂教學 實踐

一、初中科學的教學現狀

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教育。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希望子女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績,學校希望提高升學率??茖W教師為了提高本學科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雙基的訓練,卻忽視了科學教育的人文性,對教育對象的評價標準不斷細化、量化、標準化,最后演變成毫無生機的考分,人的尊嚴、德性、情感、價值觀被忽視,活生生的人被“物化”,學校被“工場化”。從表面上看,雖然學校教學質量在大幅度提高,但是學生人文精神卻在缺失,導致整體教育質量的滑坡。

人類的腳步已邁進二十一世紀,全球教育正從以書為本(或以文為本)的學歷知識教育向以人為本的創新能力教育轉變??茖W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在中學生的素質培養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它對培養學生“學會做事”和“學會做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科學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完成“授業”“解惑”外,如何“傳道”,如何融人文教育于學科課堂教學之中,完善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使學生“既有本事,

又靠得住”,是我們科學教師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值得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科學課程呼喚人文教育

1.“學科教學滲透人文教育”符合黨的教育方針。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是我國新時期實施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之一,它承認人的價值、人的個性、人的主體地位、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敝袑W時代,是人一生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時期,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這個時期初步形成。因此,要實現上述目標,中學教育要重視人文素質的培養,在學科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是科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2.“學科教學滲透人文教育”符合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杰斯,該理論強調自我實現、自主性、責任心等心理品質和人格特征的培養。在該理論基礎上建立的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潮的主要觀點有:①以人為本的教育觀,②以發展為本的教育觀,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和“非指導性教學”的教育方法,④情感型的師生關系等。以上觀點可以歸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怎樣才能促進人的最大發展。因此,在初中科學課中,除了科學知識教學外,若能滲透人文教育,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即知識的增長和人文修養的提高同步。

3.“學科教學滲透人文教育”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提出“要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盵1]從培養目標可以看出,新課程在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同時,為了使學生具有人文素養,注重了人文教育。在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重視價值觀和學生精神、道德的發展,充分考慮到人的各方面需要,致力于培養完善的人。因此,根據總目標的要求,各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中明確規定了人文教育目標,例如《生物課程標準》規定:要求學生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為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必要的基礎?!盵2]這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具體目標中闡述得更加詳細。所以,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作為科學教師,應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努力達成學科人文教育目標,從而使自己成為學校加強和改進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重要“方面軍”。

三、科學課實施人文教育的若干策略

1.堅持以人為本,營造良好的課堂人文氛圍。

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是一種社會交往,它不僅是知識傳遞,更是一種豐富的感情交流。傳統的科學課堂教學過分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忽視教育的人文性;重教師主導,輕學生主體;重理論知識的傳播,輕情感經驗的累積,學生的人格養成和個性發展被忽視。事實上,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行舉止均有教育作用:一個期待的目光、一個鼓勵的手勢、一句溫暖的話語,往往能影響學生。教師以熱愛生活、熱愛學生的熾熱情感組織教學,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人文氛圍,能讓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獲取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尊重學生的情感和意志的自由發展,這是學科教育滲透人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生態”環境,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從而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由于筆者樹立了正確的“學生觀”,并且在上述理念的指導下,通過近三屆學生的教學實踐,均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做到:當學生精神不振時,你要能使他振奮;當學生過度興奮時,你要能使他們歸于平靜;當學生茫無頭緒時,你要給予啟迪;

當學生沒有信心時,你要喚起他的力量……你要從學生的眼睛里讀出愿望,你要能聽出學生回答中的創造,你要能覺察出學生細微的進步和變化,你要能讓學生自己明白錯誤,你要用不同的語言讓學生感受關注,你要能讓學生覺得你的脈搏與他們的一起歡跳,你要能讓學生的爭論擦出思維的火花,你要能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合作,感受和諧的歡愉、發現的驚喜……一句話,科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熱愛科學。這就是教育對人性之覺悟,這就是教育的人文精神!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真正做到這些,何愁教育教學質量上不去?作為教師要切記“你的冷眼下有瓦特,你的教鞭下有牛頓”。為了使新時期的“瓦特”“牛頓”們更好地發展,我們的課堂教學應將“面向過去,面向書本,面向考試”變為“面向未來,面向社會,面向人生”,將“傳授、告訴”變為“體驗、探究”,將“單向、唯一”變為“雙向、多元”,從而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成為師生生命共同發展的家園。

2.利用和組織教材內容,滲透人文教育。

初中科學是一門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氣象等學科知識的綜合理科,教材中蘊藏著大量富有人文教育的生動素材,如果教師能夠融人文教育于學科知識教學中,必定能達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①科學課是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場所。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教材第一冊第10頁中明確指出:“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的……所有的物質都在不斷變化和運動著……”。[3]而世界的物質性和物質運動的永恒性正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梢哉f,教材的整個知識體系,都滲透著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例如:電荷的正負、磁體的南北極、化合反應與分解反應、物質溶解性的吸熱與放熱、新陳代謝由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組成、生態的平衡與失衡等都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反映,這是教師引導學生建立對立統一觀點的有力例證。又如,通過生物進化內容的教學,向學生滲透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的辯證觀點……這樣通過長期的啟迪,學生自然能樹立起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②愛國主義教育和科學人文精神的培養是學科滲透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科學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初中科學課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科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茖W教材中包含著許多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素材。例如,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國北宋科學家沈括發現磁偏角的時間要比哥倫布早400多年,我國在西漢時就掌握了銅鐵冶煉技術,我國明朝科學家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被譯成多種文字……,以上無不閃耀著中國古代科學文明史的光芒,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尤其是在教材的閱讀材料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李時珍、錢學森、宋應星、沈括、李四光、錢三強、鄧稼先、竺可楨、袁隆平等九位中國古今科學家的生平事跡、科學成就及優秀品質,他們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逐漸形成的初中生具有很好的導向作用,可以激勵學生從小努力學習,樹立遠大志向,長大獻身科學,報效祖國。

另外,在教材中還介紹了達爾文、伽利略、牛頓、道爾頓、法拉第、愛迪生、居里夫人等對科學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外國科學家,這些材料包含著相當豐富的人文教育價值。例如,筆者在講授力的單位時,首先提出了科學上為什么要用英國科學家牛頓的名字命名?然后讓學生閱讀書后的閱讀材料《牛頓》。在學生的回答中,有的認為那是因為牛頓對科學發展所作的巨大貢獻;有的認為那是因為牛頓具有謙遜的品質,他說的那句 “我的成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結果”將永遠響徹在科學的殿堂上空。又如,筆者在講授生物進化論時,認真組織學生閱讀了書后閱讀材料《達爾文》,同時思考:①為什么達爾文會從一個“神創論”者成為一位進化論者?②達爾文的進化論是怎么形成的?為了寫《物種起源》耗費了他多少心血?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人文修養,筆者組織學生課外閱讀以上科學家的傳記,使學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科學家們的感人事跡。

3.寓人文教育于豐富多彩的學科實踐活動之中。

初中科學是一門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周圍豐富的人文教育素材,組織各種學科實踐活動,提高人文教育效果。下面是筆者在完成了七年級科學(上)第二章“觀察生物”的教學內容后,組織的一次融學科教學與人文教育于一體的科學實踐活動課的教學記錄。

那是一個秋高氣爽午后,我帶領七(3)班全體同學從學校整隊出發,向離學校近2000米的賢明山進軍。賢明山位于新登城南,已被省林業廳籌建“賢明山森林公園”,上有近400年歷史的聯魁塔(又名賢明塔),有剛建成不久的“羅隱碑林”,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庭儒(新登鎮里官村人)的墓地,這一切在青松翠竹的映襯下,充分展示了古城新登厚重的人文歷史。到了賢明山后,我組織學生參觀了“周庭儒墓地”,并默哀致敬;組織學生參觀了“羅隱碑林”,并邀請管理員詳細介紹了唐朝詩人羅隱的生平及其詩作在我國古代詩壇上的地位;然后讓學生在爬山過程中,采集制作臘葉標本的材料。到了山頂,同學們聚集在古塔下,開展了由學生自導自演的文娛活動。最后,我組織了“爭做古塔環保小衛士”的活動,要求同學們撿拾游人扔在山上的垃圾,并裝入事先帶來的塑料袋中,結束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比,獎勵優秀小組合影留念??吹酵瑢W們一個個爭先恐后撿垃圾的身影,在夕陽的映照下,顯得多么可愛動人,我拿起相機按動快門,留下了那一個又一個美麗的瞬間?;氐綄W校后,我將這次活動中拍攝的部分照片進行了展覽,并布置學生寫了一篇科學周記《從爬山活動所想到的……》。下面是羅錦同學寫的周記,摘錄如下:

星期五下午,科學課王老師帶著我們去攀登了賢明山。

那天下午,我班排著整齊的隊伍向賢明山進軍。我們經過20分鐘的步行,終于來到了賢明山腳。在山腰參觀了新登大詩人的碑林“羅隱碑林”,里面有許多他寫的詩。下面這首題為《蜜》的詩,對我很有啟發:不論平地與峰間,無限風光盡被占。釀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到了山頂。和煦的陽光,透過稠密的樹葉灑落下來,照耀在地上,成了點點金色的光斑,給賢明山披上了金黃色的外衣,但是可恨的垃圾讓她的美麗蒙垢。之后,我們全班開始撿垃圾。山上的垃圾可真多呀!遍地是果皮、塑料袋、一些吃剩的食物……全班同學都十分積極踴躍,我也一手拎著袋子,一手快速而認真地撿著……一會兒,賢明山就變了個樣,變整潔了,變美麗了,變得更加可愛了。

從賢明山回來,我想了許多,這一次活動,它給了我們許多啟示,我陷入了沉思中……

我讀了這篇周記后,寫的評語如下:“這次爬山活動,相信你所獲得的應該是無限的……”確實,從羅錦及其他同學的周記中可以反映出,在科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擁抱自然,開展這樣寓教于樂的學科實踐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關注社會、珍愛自然等優秀品質,將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四、人文教育實踐的思考

由于筆者在長期的科學教學活動中,樹立了正確的“學生觀”,注重了教育的人文性,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1.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形成高尚的情操。如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確立,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愛國主義情操的熏陶,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科學態度的端正,關注自然、保護環境的環保意識的增強等,從而為學生今后的人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提高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由于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關注著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后進生,注重情感交流,這樣做使學生真正由“親其師”轉而“愛其課”。例如筆者剛任教過的八(2)班的周濤同學,因身體原因休學半年,本學期他重返校園。在他本人強烈的要求下,他如愿以償地再次成了筆者的學生。由于師生間這種良好的情感關系,去年八(2)班的科學平均分從開學初的年級倒數第二上升到期終考試時的排名第一,并名列全市前茅,。同樣,筆者在其他班級的教學中,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我省已全面推行新課程標準,由于新課程標準突出了人文教育的地位,這為學校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提供了契機。在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人文教育,并達到預期的效果,這除了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觀念外,更需要教師的“誠心”和“恒心”的支撐,同時講究教學方法和滲透策略。

①要緊扣教材,注意滲透的自然性。人文滲透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并寓于知識教學之中,使科學性與思想性水乳交融。例如,好奇心是科學素養的重要方面。在科學教育中,我們要發現和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引導孩子對事物外部的好奇發展到內部的好奇,將好奇心和科學探索聯系起來,不斷提高好奇心的水平,培養創造興趣,激發創造能力。為此,《科學》教材的編寫,非常注意這點。如《科學》第一冊第一節“科學是什么”中直接指出:“牛頓好奇于蘋果落地而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沸騰頂起壺蓋而改進和發明了蒸汽機。只要留心觀察,從探究身邊的問題著手,我們都可以進入科學世界?!盵4]因此,教師在進行這節內容的教學時,應充分利用這則材料展開教學,并通過呈現問題――自己思考――展開討論的教學模式,對“雨后的彩虹”、“種子的發芽”等自然現象引起的原因進行探究,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素欲,并對學習《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使人文教育在科學教育中真正達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②把握學科特點,注意滲透的生動性。教師要深刻領會新課程標準,把握本學科的性質和特點,充分發揮本學科的優勢,增強滲透的生動性??茖W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建立起來的科學。在教學中,師生要做大量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對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其他優秀的思維品質非常有效,這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

③根據學生思想狀況和教材內容,尋找最佳結合點,增強針對性。比如,有的學生不了解國情,盲目羨慕西方,教師可以利用錢學森等科學家為了報效祖國,毅然放棄國外優裕的生活待遇返回祖國的生動事例感染學生;有的學生在學習上缺乏動力,有畏難情緒,教師可以利用道爾頓、愛迪生等自學成才的故事教育學生;有的九年級學生染上了酗酒、吸煙等行為,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內容,教學中著重強調吸煙、酗酒的危害,并用生動的事例進行例證說明,從而有利于學生糾正不良的行為。

總之,科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呼喚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如果我們的下一代——現代中學生,經過學校教育走上社會后,他能夠做到“正確對待自然、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和諧、與他人、社會、自然和諧的人,那么學校的人文教育目標也就實現了。

[參考文選]

[1]鐘啟泉等主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8月

[2]《生物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3]《自然科學》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4]朱清時主編 《科學》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猜你喜歡
人文教育實踐科學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淺析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人文教育的結合
初中政治教學中強化新八德教育探討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論師愉生悅的詩意教育
生物專業師范生教學實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科學拔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