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公民精神的構建

2009-10-14 05:02楊彩霞
中外企業家 2009年5期
關鍵詞:公民意識精神

楊彩霞

建設公共行政文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重大課題。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人們的不良欲望一下子爆發,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消除這一不良影響的重要途徑就是構建良好的公民精神。

“公民”在西方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而我國歷史上只有“臣民”、“子民“的概念?!肮瘛痹谥袊鴻嗤苑晌墨I中的出現,要追溯到1954年頒布的國家憲法,距今才五十幾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中,中國的政治文化遠沒有形成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公民精神。公眾對公民的理解多局限于“具有一國國籍的人”的描述,更深入的認識也僅包括“享有基本權利和履行基本義務”。除此之外,公眾對公民應該具有的公民精神還處于朦朧狀態。

一、 公民精神的內涵

培育公民精神的前提,應先以更寬泛的視野理解公民精神的內涵,筆者認為應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社會公德領域的公民精神;二是政治領域的公民精神。

1. 社會公德領域的公民精神

這一領域是人們對公民精神最早、也是最普遍的理解。早在古希臘,將好的公民定義為具有善良美德的民眾,即具有勇敢的、節制的、寬宏大量的和善良的品質。中國現階段對公民道德的基本解釋也是公民應具有基本的道德修養,具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價值觀,即公民規范道德體系。這個體系的內容包括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傊且幌盗辛己玫纳鐣L尚的統一。這類公民精神主要集中在道德層面,但對公民道德的認識要與傳統封建禮教的“臣民道德”和“良民道德”區分開來。傳統的道德思想是束縛人民行為的封建等級制思想,現代的社會公德不能是愚民的忠君思想,更不能要求公民無條件的順從政治權威的統治。要區分這一點,就需要強調公民精神政治領域的含義。

2. 政治領域的公民精神

首先,公民意識到自己的公民身份,并實現這一身份應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的平衡狀態。傳統觀念認為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是統一的,隨著現代民主文化的發展,這一觀念發生了變化。普遍認同應將公民的權利意識放在第一位。因為只要公民的人格尊嚴得到強化,個人利益得以增進,就可以促進公民自主的履行其義務,而不是被動地麻木地服從。但是,當代中國的情形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即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公民對自身權利的關注達到了歷史前所未有的高度。雖然這是公民精神建立的必經過程,但單純的功利性權利觀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民精神。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必然導致貧富分化,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的發展。這就需要公民發揮公民精神,尋找權利與義務之間的平衡點,即追求利益的同時,認同社會財富應按比例平等分配的正義原則。在正義原則的基礎上,公民會主動地承擔起社會的責任,比如納稅、捐助貧困、維護社會秩序等。正義原則的內化就是公民權利和義務的平衡點。

其次,以法律為核心的民主法治意識。法治與道德是現代社會賴以維持秩序的兩大基石,社會的無序狀態則體現了這一國家公民精神的缺失。如果沒有民主法治精神,那么我們所追求的公民精神就不是現代化的公民精神。公民精神的法治意識體現于公民對法律的信仰和服從,公民以法律價值觀判斷和評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終將民主法治內化為一種精神,指導自己的行為,使之升格到民主法治文化的高度,而不僅僅停留在制度層面。這一公民精神無疑是促進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最佳途徑。

最后,公民精神的最終體現應是公民具有參與政治生活的品性,而且這種政治參與意識必須是基于理性的主動參與。目前,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還處于形式主義的被動參與狀態。只有公民的積極參與意識得到充分合理的展現,公民精神的最高層次,即公共層次才能得以表現。如何提高公民質疑權威和參與公共討論的意識和能力,成為公民精神教育的當務之急,因為廣泛的公民參與不僅可以強化公民與國家一體的感悟,還是防止政治腐敗的最佳途徑。

二、我國公民精神的構建

我國需要培養中國特色的公民精神,除培育公民具有正義、信任、友善、自尊、忠誠等一般的道德修養之外,應該重點構建公民精神的政治內涵,主要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加強學校教育,教會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

將公民教育作為一門科目在課程中設置,注重培養學生選擇和評判各種思想觀念的獨立態度。首先,學校公德教育不應盲目追求儒家絕對高尚的理想道德教育,把學生培養成賢人或圣人,這與現代社會的經濟、文化的發展不相適應?,F代的公民道德教育應注重公民參與社會生活的公共性教育,即公民在獨立人格的基礎上,理性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 其次,現在的學校教育仍處于灌輸式的“禁錮”思想的狀態,好的教育應該打開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個性,教會學生分析所處的社會、觀察周圍環境存在的問題、以及思考能夠為社會做什么。最后,學校的公民精神教育需要有豐富的內容,可以多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并結合中國的國情,緊跟時代的步伐??梢越Y合家庭、社會媒介的教育功能,發揮學校教育的引導作用。

2. 加快民主法制建設,在公民中樹立法治觀念

法制是維護公民自由平等權利實現的機制,人們按照法律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并通過法律的明確規定實現公民政治參與的愿望。我國在民主法制建設的曲折道路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比如,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但整個國家民主體制遠遠不夠完善?,F階段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應該從立法、司法、執法及宣傳等各個環節統籌兼顧。首先,須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完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使之與不斷發展的政治文化相適應。法律的契約關系可以保證公民的自由行為和合法權益,調節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諧發展。其次,要重視司法監督。除了人大、政府的監督之外,應積極地引進社會監督,從而促進公民政治參與的實現。再次,要加強執法力度,建立科學的行政執法體系。最后,提高公民精神,關鍵是讓公民信仰并服從法律的規范。通過積極大力的宣傳,使公民認同逐步建立起來的法律體系,并能通過實踐法律,維護社會的有序發展。

3. 促進公民社會的完善,疏通公民政治參與的渠道。

公民社會是指存在于國家之外的自愿成立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社會團體和網絡?,F代中國已經逐步形成了大量的公民組織,他們在市場失靈、政府失靈、維護社會公平的領域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不得不承認強大公民社會的形成,逐漸削弱了政府對社會的控制范圍。但政府面對日益紛繁復雜的社會事務,必須逐漸將部分管理職能交由公民組織來完成,這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進步,可以促進政府向有限政府的過度,并防止行政權利的濫用。同時,通過公民社會作用的實現,公民精神可以得到很好的培育。因為公民精神關注社會整體的福祉或較大的利益,當公民參與到以公共利益為紐帶的社會團體中時,其個人意識會被強大的集體意識所取代,從而會為了公共利益而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在積極參與中,公民自覺思考的主體精神逐漸得以形成。因此,政府應對公民團體加大扶持力度,從社會自治的干預中逐漸退出,適當讓出部分社會資源,調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培養社會力量,實現公民的政治參與行為。公民精神是個人、社團、國家相互之間處理另一關系的特定價值,美國政治學家認為:“發展中國家公民政治參與的要求會隨著利益的分化而增加,如果其政治體系無法為個人的政治參與提供渠道,個人或社會群體的政治行為就有可能沖破社會秩序,給社會帶來不穩定?!惫裆鐣湍転楣竦恼螀⑴c建立了良好的疏通渠道。

4. 完善公民監督機制,建立政府與公民之間的交流平臺

我國是一個缺乏監督傳統的國家,在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中還相當嚴重的存在著排斥監督、漠視監督、干擾監督等現象。由于長期受“官貴民賤,民不管官”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公民意識、民主意識、參與意識、監督意識等現代社會公民意識還不十分濃厚。因此,要廣泛地開展宣傳活動,使全社會都充分認識到公民監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到全面加強行政監督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我國應該加快通過立法建立公民參與監督的合理機制,現在運行的聽證制度就是很好的公民監督體制,但其涉及范圍還很有限,應該進一步擴大聽證的幅度和力度。同時還要通過完善輿論監督的信息反饋和責任追究機制、新聞媒介自律機制的有機結合,引導全社會公民積極實踐與政府的交流互動。

總之,培育公民精神不是單個公民或政府的事情,應該從每一個人做起,尤其從政府領導做起,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造成我國嚴重缺乏公民精神傳統,要在民主還不發達、法制不健全的氛圍下培育現代公民精神確實比較難。我們應該根據我國“長期的人治事實和權力依賴慣性”的國情,從上到下,從領導做起,樹立良好的領導形象,尤其是民主、清廉、法治形象,做一個“稱職”的公民,為其他公民建立一個具體的參照系。每一位公民、每一個家庭和團體組織也應將公民精神的內化為己任,共同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

(濰坊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猜你喜歡
公民意識精神
中國公民分批撤離烏克蘭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如何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
例談概率統計備考的五個意識
拿出精神
初一學生符號意識的培養應從“理解”入手
消防意識
公民并積極著
公民生來有權說話:言論自由海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