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語文教育的目標分析

2009-10-23 09:15
中學語文教學 2009年8期
關鍵詞:中學語文美育語言

馬 睿

馬睿1972年生于重慶,2001年在四川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2002-2003年在武漢大學中文系從事博士后研究,2004-2005年在哈佛大學東亞系研究訪學,現任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西文論、文藝美學、中國近現代文學學術史。教授過的課程包括文學概論、西方文論、西方文學批評史研究、中國近現代文論研究、大學語文等,著有《從經學到美學:中國近代文論知識話語的嬗變》《未完成的審美烏托邦》等。

語文教育是一門最為基礎,開展也最為普遍的課程,對其重要性的論證,已經連篇累牘。但語文教育又是一門最容易被忽視的課程。因為語文教育的效果,往往不那么容易直接轉化為看得見的分數,而是在學生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以后,才緩慢而持續不斷地體現出來。尤其是在中學教育階段,對語文教育的忽視更為突出。無論中學教育怎樣改革,它都不得不面對高考這一最勢利、最迫近的檢驗,高考成功直接關系著教師、學生的利益,因而中學語文教育的目標,無論在理論上闡述得多么深刻完美,在實際操作中卻被狹隘化,僅僅成為對應試技能的提升。個別學校和教師單方面的努力,很難改變這種由制度、習慣和利益共同形成的格局。久而久之。社會甚至已經遺忘了語文教育真正的目標,使語文教育不能也無意參與到對個人素質、民族素質的培養中來,并導致社會對個人素質、民族素質中的某些不足,認識不到其真正原因,于是社會生活中的某些要求,也很難體現到語文教育中來。而中學階段,正是青少年向成年轉變的關鍵時期,不僅精神層面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具雛形,由內而外的言談舉止、行為規范、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基本模式也將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因此,從立人的高度來探討中學語文教育的目標,就顯得非常必要而迫切了。

一、中學語文教育的基本目標是發展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語文教育之所以是基礎教育,是我們每一個體在開始接受教育時率先接觸到的學科。是人類教育史上歷史最悠久的學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語文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種基本技能,這種技能是每一個體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必不可少的,即以語言為媒介,以聽、說、讀、寫的方式體現出來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面對由無數個體性他者或群體性他者構成的人類世界,我們置身于其中的每一個人,既是一個外來信息的接受者、理解者,也是一個信息的發布者、意圖的表達者。因此,理解和表達是人類的基本技能,是人類的社會存在的方式。當人類社會進入文明階段以后,在人類的理解行為和表達行為中,語言就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語言能力分為口語和書面語兩個相輔相成的部分。聽和讀(閱讀)分別通過口語和書面語接受信息,接受的過程同時也是理解的過程。說和寫則分別通過口語和書面語完成表達行為,而表達的內容和方式同時也體現出主體在理解行為中的所獲。就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的關系而言,前者是基礎,我們通過對信息的理解,獲得關于世界、關于自身的認識與見解,獲得前人的知識積累和精神遺產;后者是對理解能力的展示和發展,即表達自己的見解,參與到信息的交流與累積中去。因此,語文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養一種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即迅速、準確地領會語言所傳遞的意義。有效、恰當地經由語言傳達自己的認知或意圖。

語言達成意義,離不開詞匯、語法和語境。從學前教育開始,語文學習就在不斷積累運用詞匯、語法的技能,進人中學階段的合格學生,都應該掌握了基本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具備基本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但是,語言對意義的表達,除了詞匯、語法所起的作用之外,語境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它不僅意味著一段話所處的上下文,更意味著文化信息。因為任何對語言的理解和使用,都離不開社會文化語境的制約。我們經由詞匯和語法,獲得語言所負載的客觀意義,而只有結合語境的文化信息,才能獲知語言使用者的意圖,這個意圖是主觀的、具體的。顯然,后一種意義的獲得,才是真正的理解。同樣。主體的表達,除了符合詞匯、語法規范之外,還需要傳遞出相應語境的文化信息。才能構成有效的表達。因此,中學語文教育在繼續擴大詞匯、語法知識的基礎上,應把重點轉向培養對語境的文化信息的敏銳感受和準確把握。

語境的文化信息涉及豐富復雜的領域。在實踐層面體現為一個具體的語言行為中主體的意圖,主體對接受者的預期和預判。主體運用語言的個人習慣和風格。主體的文化背景和職業背景,以及這一語言行為出現的特定場合,等等??梢?,理解行為是一項綜合性的腦力勞動,它通過瞬間對各種信息的綜合處理來達成對意義的領悟,它以語言為核心,為中介,但又超越了語言。在中學語文教育的現有模式中。對這一技能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對范文的閱讀理解來完成的,這種方式固然必不可少,且有助于規范、優化對語言的使用,但這種方式也有它的缺陷。首先,它主要針對書面語,而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發生的理解行為,有很大部分是通過口語來實現的;其次,它注重人與文本之間的交流,相對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表達,不能復現活生生的人際交流場景,較少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展理解能力;其三,由于教師個人業務素質的差異,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存在對范文所攜帶的文化信息理解不到位的現象,這當然影響到學生對意義之復雜性、微妙性的認識和探索,而考試制度對答案唯一性的要求,更助長了這一負面效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所擁有的知識不能順利轉化為技能。教育的失誤和學生的缺陷,也許在考試中暴露不出來,在社會對教育的急功近利的要求中暴露不出來,在學生短期的職業規劃、人生規劃中暴露不出來。卻對公民綜合素質的提升、個人發展潛力的提升帶來不利的影響。遺憾的是,我們的社會幾乎未能認識到,這些欠缺源于對語文教育的輕視,源于對語文教育目的缺乏正確全面的認識。卻不著邊際地抱怨學校教育沒有與市場需求接軌;我們的社會幾乎未能認識到,糟糕的理解能力,不是因為缺乏語言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不是理解不了字面上的意思,而是缺乏對具體語境的文化信息進行綜合處理的能力:貧弱的人際溝通能力,不一定是性格原因、心理原因所致,卻更可能是片面的語文訓練的結果,它未能發展出對交流過程中紛至沓來的各種信息作出及時、恰當反應的個人能力,不能把自己的意圖表達得更易于為對方理解。并使對方更樂于接受和贊同。如果社會對中學語文教育的認識,不能從各種書面文本的閱讀釋義擴展到多種信息交流中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語境文化信息的敏銳捕捉,中學語文教育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重視。而與語文能力相關的個人能力與民族素質,也不可能得到質的提升。

這樣一種狀況,與當今社會的發展程度和發展趨勢是非常不協調的。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兩種以生產為主導的社會階段,如今正在轉向服務型社會,因而以理解和表達兩種

能力構成的人際溝通技能,顯出了空前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的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密,服務業越來越發達,自給自足的經濟方式已被購買商品、購買勞動力、購買專業服務的消費社會模式徹底取代,我們不需要每個人都懂得生產技術,但與人打交道的頻率卻在日益提高,范圍也在日益擴大,無論在工作學習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人際溝通都成為首要技能之一。語文教育當然不是培養這項技能的唯一途徑,但無疑是最重要的途徑,而中學階段,因為學生已具備了基本的語言能力,具備了把理解和表達的重點從語言層面轉移到社會文化信息層面的前提,因而應該是發展這項技能的關鍵階段。

二、中學語文教育的擴展性目標是培養審美能力

教育既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也是精神與人格的塑造。針對前一個功能,教育需要分科目實施,而對于后一種功能,卻需要綜合性教育來達成,而美育不僅是綜合性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往往對其他各科目起到輔助和推動作用。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確定了“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作為教育的基本科目,其中包括文學藝術、科學知識、身體技能等各方面,美育即是其中重要內容;西方的主流教育思想,歷來也強調綜合了人文、社會、自然三大學科門類的基礎教育,19世紀以來在現代美學的推動下更發展了系統的美育理論。20世紀初。中國教育界結合中國美育傳統和西方現代美育觀念,發展了現代教育模式下的美育。建國以來。美育停頓了近20年之后,在新時期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一、1977-1985年,美育被視為德育的一部分;二、1986年以來,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美育漸漸獲得獨立,成為整個教育體系的一部分,與德育、智育、體育并列。在1986年的《關于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已經出現德智體美的并列,“各級各類學校都要認真貫徹執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的方針”。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雖然還是沿用“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措辭,但在第35條中,專門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認識,發揮美育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根據各級各類學校的不同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育活動”。1998年,美育被正式納入了國家的教育體系。

那么,語文教育與美育有什么關系呢?語文教育對語言技能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范文的閱讀理解來完成的,在這些范文中,有相當部分是文學作品。尤其是中學階段的語文課本,已選用了遍及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作品。因此語文教育同時也是文學教育、藝術教育。美育雖然不完全等同于藝術教育,但藝術教育是達成美育的重要方式。由于語文教育與文學不可分割的關系,使得語文不僅是一門基礎學科,應著眼于基本技能的培養,同時它也應該成為美育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有必要以美育的眼光思考中學語文教育,關注如何把審美能力的培養融會于語文教育之中,從而使語文教育參與到素質教育之中。參與到對學生精神與人格的塑造之中。

1培養中學生對文學的基本審美能力,建立良好的審美趣味

文學作為審美對象,既包括語言、結構等形式因素,也包括情感、思想、風格方面的因素。在對經典作品的閱讀中,讀者將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而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有意識引導,將使學生更易于體會到文學的形式之美、風格之美、情思之美,體會文學語言與一般語言的微妙差別,體會豐富多彩的文學風格與作家藝術個性的關聯。并在體會、認同文學作品的思想情感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調整既有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豐富對人類精神世界的認識。語文教學的過程,不僅是訓練、提升學生對一篇篇具體作品的審美鑒賞能力,它也是一個培養良好審美趣味的過程。中學生在語文教育中接觸到的文學作品,經過了教材和教師的篩選,一般情況下不存在有爭議的篇目,因此有助于良好審美趣味的形成,而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形成的觀念和趣味,往往產生深刻而長久的影響。而且,對于大多數受教育者來說,中學教育完成以后。將沒有機會接受專門的文學教育或藝術教育,因此中學語文教育在事實上塑造了他們的基本審美趣味,塑造了他們辨別優秀作品的眼光。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一般審美趣味的狀況,與中學語文教育也不無關系。

2培養中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學的了解和尊重,初步建立對人類文化遺產的健康態度

在學習經典文學作品的同時。學生也就接觸到了文學傳統。中學語文的文選范圍,相對小學階段有極大的擴展,學生也將領略到不同時代、不同國別的文學傳統與文學風貌。這既是知識的積累和擴充,也是文學素養以至文化素養的提升,對優秀作品的閱讀欣賞,將在青少年的心靈中播下尊重、熱愛人類精粹文化的種子,將在他們的內心之中誘導出基本的文化責任感。人類文化史紛繁蕪雜、泥沙俱下,在今天這個資訊空前發達的時代,面對海量信息,更需要辨別的眼光。了解優秀文學傳統,有助于青少年發展辨別能力,尊重必要的文化秩序,形成比較健全的文化態度。

3初步樹立看待世界和生活的審美意識

美育的目的不僅在于使接受教育的個體發展出對于藝術的審美鑒賞能力,其更深層的目標,是樹立一種看待世界、對待生活的審美態度。馬克思認為。審美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審美有助于超越自然人物質生存的限制,達到全面解放。馬克思的美學觀吸取了德國美學傳統中的積極因素。人的全面解放的觀點就與席勒的美育思想相關,后者對我們今天發展美育也仍具有啟示意義,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第一次使審美教育與知識教育、道德教育在邏輯上區別開……第一次明確提出有一種‘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盡管在學理上區別審美教育與道德教育并不困難。但由于長期以來對席勒遺產的重視不夠及解讀上存在的問題……那種能夠有效地協調理性與感性、思想與情感、理智與身體的審美教育,在當代教育結構中始終是付之闕如的,這已經嚴重地影響了當代人的精神生態與生命健康?!边@意味著,美育的終極目的是養成一種看待世界人生的審美態度,從而調節功利性生存的焦慮和匱乏,達成個體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其實,美育要真正達到這一預期效果,它不應僅僅作為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科目、一個分支而存在,而應該貫穿、滲透到諸多教育環節中去。語文教育,即是一個能夠有效融入美育的環節,文學作品提供了人類生存的多種樣態,展現了人類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的豐富性。因此文學教育有助于發展多方面的興趣和生活目標,在科學態度、現實功利態度之外,學習以審美態度看待人生百態。當然,如果要求中學語文教育在這方面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未免陳義過高,也不切實際,但我們至少應該具有這種態度。有意識地使語文教育參與到美育中來,有意識地引導審美意識的形成。美育本來就不是一種可以一蹴而就的科目。它需要點點滴滴

的積累和日復一日的涵養,語文是青少年在學校教育中接觸最多的科目之一。中學語文教育當然應該參與到這種積累和涵養之中。

三、中學語文教育的后續性目標是開拓文化視野

中學語文教育的實施過程是階段性的,但其影響和效果卻不局限于中學階段。因而對中學語文教育的目標分析,應立足于長遠。前面所談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的獲得,對受教育者而言,效果都是終生的。對這些能力的檢驗,雖然很難量化,但作為一種個人能力,還是很容易在工作生活中體現出來。而開拓文化視野則是語文教育更為隱而不顯的功能,說它隱而不顯,并不意味著它無關緊要、可有可無。開闊的文化視野??梢怨膭钋笾?,激發學習潛力。在這個新生事物層出不窮,需要終生學習的時代,保持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開闊的文化視野,可以鼓勵對世界之多樣性的理解,避免單一性、排他性的狹隘思維方式,平和地看待不同個體之間、不同民族之間、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在這個人類走向地球村的時代,在這個提倡多元文化、和而不同的時代,這種思維方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然,文化視野的開拓,并非語文教育所能獨立完成。這里所說的“后續性目標”。即是把中學語文教育視為拓展文化視野的一個起點,在這個起點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形成初步的多元文化意識,使他們在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經歷中能夠以積極的心態不斷接納多種多樣的文化資源。愿意而且能夠理解陌生事物。這既是對人類差異性的尊重,也是對自身精神世界的豐富,對自身文化適應能力的提升。

中學語文教育為什么能夠成為這樣一個起點?原因仍然在于對范文的學習,它可以為學生開啟一扇觀察領會大千世界的窗戶。近十年來中學語文教材所選范文,相比以前。范圍進一步擴大,題材多樣,體裁各異,所屬的時代和國別也多有不同,有心的讀者既能從中發現科技的世界與詩歌的世界是如此大相徑庭,能夠領略雄渾與婉約各擅其美,能夠體會人與社會的多元關系,也能從中看到不同的生活狀態、情感體驗,了解不同個體、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既存在差異,也能產生共鳴。選文的多樣性,意味著對片面性、排他性思維的否定,對唯我獨尊心態的批評。這本身就體現了當代教育在中學語文教育中預設的良好愿望。也是為了適應當今世界發展趨勢而對我們以前的教育誤區進行的糾偏,它吸取了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的積極因素?!霸谡n程內容中融入不同群體的歷史和文化,在教學中反映不同群體的認識和溝通形式……它不僅倡導對自己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熱愛、珍視與自豪感,同時倡導對其他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尊重、理解與接納;它傳播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肯定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宣傳一種開放的文化觀和多元的文化價值體系”。這一預設要真正落實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在教學效果上,則對我們教師隊伍的素質提出了高要求。教學工作不僅發生在課堂上。它也體現在教師對自我的不斷提升中。教師的教與學,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滿足為學生拓展文化視野這一要求。并根據這個要求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與文化素質,首先是我們的教師要具有這個意識,要認識到中學語文教育的目標應該包括這方面內容。

既然中學語文不僅僅是一門傳授知識、發展應試技巧的課程,不是一門僅僅作用于中學階段的課程,而是為學生養成受益終生的個人能力和文化素養,是一門與現代社會公民素質密切相關僅需要教師和教育界的努力,更需要整個社會對中學語文教育的真正功能和意義有所認識,有所理解,從而改變急功近利的態度,為中學語文教育的實施營造一個良性的輿論環境。

猜你喜歡
中學語文美育語言
淺談美育對特殊兒童的影響
紀錄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廣西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美育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走出經驗主義、拿來主義迷津——蘇寧峰《表現論視野下中學語文的批判性解讀》序
走出經驗主義、拿來主義迷津——蘇寧峰《表現論視野下中學語文的批判性解讀》序
淺析中學語文的教學方法
美育教師
我有我語言
語言的將來
Action?。樱穑澹幔耄蟆。蹋铮酰洌澹颉。裕瑁幔睢。祝铮颍洌蟆∧銓χw語言了解多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