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正施教,上出“我”來

2009-10-23 09:15謝嗣極
中學語文教學 2009年8期
關鍵詞:魯莊公課件文本

謝嗣極

教學是教師、學生、教材構成的許多矛盾的統一體,解決好這些矛盾,要努力處理好以下六對關系:

取和舍。上課從備課始,備課從解讀文本始。不可文本未讀,或粗略地閱讀后,就開始查資料。網絡上文本解讀、教案、課件、相關練習應有盡有,這固然給教師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一味依賴網絡,教學就會缺乏個性,遑論創造性。

解讀文本,先要使自己的腦子對所讀文本如一張白紙,以免先入為主。這并不意味著拒絕別人的研究成果,恰恰相反,對文本的解讀必須借鑒別人的閱讀經驗,集思廣益才能對文本作深入透徹的解讀。但要在反復閱讀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再廣泛占有資料,參看他人的批評、解讀。這樣才能和他人的思想或碰撞或共鳴,對他人的成果或拿來或舍棄,然后制定出合乎學生實際、合乎教師自身教學特點的教學目標。對文本作了自主分析,有了深入理解后,他人的成果才能和自己的解讀融為一體,這樣講解就會游刃有余,應對才能左右逢源。

教師不同,教學對象不同,決定了教學目標不盡相同,因此不能拿了別人現成的教案和課件上課。借鑒。要對現成的教案和課件作出合乎自己教學的取舍,其靈魂是“我”的,而不是“他”的,這樣。確定的教學目標、采用的教學手段、制作的教學課件才能完美統一。

所教文本,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教學中不可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要考慮:講什么。不講什么;哪些詳講,哪些略講;哪些課上師生共同解決,哪些課后學生自主解決。取舍,要根據學生的知識貯備,單元教學目標,文本難易程度,教師自身特點來決定。文言文課,好多教師都喜歡講虛詞、實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而對文本只是翻譯一遍了事。不分年級高低,不管文本難易,不問史傳、史論,不管散文、小說,只要是文言,都這樣教,把文言文課上成了古漢語課。這便是不懂得科學取舍的典型。千篇一律。缺乏個性。文言文教學如此,其他文本的教學也有類似的問題。要上出“這一篇”的特色,要上出“我”的風格,要針對學生的胃口,教師必須學會科學取舍。

首和尾。首,即一節課的開頭;尾,即一節課的結束。開頭的話和結束語說什么,怎么說,非常重要,需要研究。

好的開頭,至少應有三個特點:有趣味性,引人入勝;有啟發性,發人深思;指向教學目標。

好的結尾,要從結束的時機和結束的語言兩方面衡量。舊時說書人說到精彩處,便賣關子: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第二天,聽眾又被吸引著去聽下回分解了?,F在電視劇一播到精彩處便插廣告,觀眾非常痛恨。同樣是在精彩處掐斷。觀眾(聽眾)被說書人吸引,卻恨插播廣告。為什么呢?說書人的“斷”是斷在一個故事結束后,并不割斷情節的完整性;而電視劇插播廣告不顧情節的完整性,野蠻割裂情節。這從正反兩面啟發教師,要調控好課堂節奏,下課時,應恰是一個教學環節結束時,而不是一個教學環節進行中。當然調控課堂節奏不像說書那樣簡單,說書是自說自話,節奏完全掌握在說書人手中;課堂因師生互動,節奏不單由教師控制。因此,教師既要精心設計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還要根據教學進程和學生反應隨機應變。結束語既要對上個教學環節作精要的總結,又為學生開啟下一個教學環節的思考之門。結束語應追求言雖盡而意無窮、課已畢而思不止的效果。

密和疏。密,指問題設計多而細。疏,指問題設計少而粗。密和疏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當否之別。就如鋪設山道,臺階矮而密,適合于體衰力弱者;高而疏,適合身強力壯者。同一個文本,同樣的教學目標,問題設計既可密也可疏。

教學中,選“密”還是擇“疏”?一看教師,教師經驗不足,應變能力不夠強,要“密”。經驗豐富,應變能力強,應“疏”。二看學生,學生基礎差,反應較慢,課堂氣氛沉悶,宜“密”。密案,問題與問題間沒有多大的空間供學生發揮,學生能順利完成一級一級的思維跳躍。這能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有利于增強學生自信心,激發學習積極性。學生基礎好,反應敏捷,課堂氣氛活躍,應“疏”。疏案,問題與問題間有較大的空間需學生發揮,思維難度高。這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都具有挑戰性。三看文本難度,文本難度大,要“密”。文本難度小,應“疏”。

選“密”還是擇“疏”,都要科學地掌握學生思考和討論問題的時間。一般說來,選“密”,設計的問題多,難度低,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要相應短,討論解決單個問題的時間要少:擇“疏”。設計的問題少,難度高,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要相應長,討論解決單個問題的時間要稍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要視全班學生的反應。有時,一個問題剛提出,很快就有少數學生舉手,這時不可立即討論,不然討論可能只在少部分學生之間進行,結果很有可能問題討論完了,還有部分學生沒有真正弄懂。難度大的問題,課上會有幾分鐘的沉默,這沉默,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教師要有耐心,必要時作適當的啟發引導,不能見學生幾分鐘沒有反應,便自己講解,這會影響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放和收。放,即讓學生自由提問,自由討論;收,即整合問題,歸納觀點。教師敢放,學生才敢問,會問。學胡適《我的母親》時,學生問:

1文章的題目是“我的母親”。而前面三段文字寫的是“我”,是不是多余?

2看課文的注釋知道,這篇文章是選自《胡適自傳》,題目可能是編者加的,這個題目妥不妥當?

3既然是節選。為什么不干脆不選前三節,這樣文與題不就吻合了嗎?

4前三段文字與前后文有什么關系?如果有關系,這三段就不能不選。

5這三段文字對表現“母親”有什么作用?

這些問題有內在聯系,不需要一一解決,要整合,要收。上述五個問題可整合成一個:前三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這個問題解決了,其他的都迎刃而解了。

收,有收的藝術,不能影響學生提問、討論的積極性。在學《把欄桿拍遍》時,有學生問:

1辛棄痰的名字是誰起的?

2辛棄疾為什么練劍而不練長矛?馬上作戰,長矛不是更好嗎?

這兩個問題偏離了文本。但教師不能說你的問題與本課無關。如肯定學生的問題,并鼓勵學生課后查資料,去研究,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還可能激發學生研究辛棄疾的興趣,進而提高研究能力。

收,要把握好時機。最近聽一位教師上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鑒賞的路徑及要領:

1要從作品本身出發。

2要結合作者的生平。

教師答疑后問:你認為這首詞寫了什么?你認為這首詞表達了什么?

為達成上述教學目標,教師展示張惠言和王國維對這首詞的評價:

此感士不遏也。篇法仿佛長門賦,而用節節逆敘。此章從夢曉后,領起“懶起”二字,含后文情事,“照花”四句,離騷初服之意。

——張惠言《詞選》

固哉,皋文之為詞也。溫飛卿……有何命意?

皆被皋文深文羅織。

——王國維《人間詞話》

對上述兩家評價作了簡要解釋后。問學生同意哪一家的觀點。

少部分學生同意張惠言的觀點,認為溫詞有寄興,大部分支持王國維的觀點。同意張惠言觀點的學生舉朱慶馀的《閨意》為例支持自己的觀點。反對者說,如果這首詞是辛棄疾寫的,倒可能有寄興,溫庭筠寫的肯定沒有。討論到這兒,離下課還有五分鐘,而教師的課件中。恰好有朱慶馀的詩和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教師抓住這一時機,展示這兩篇作品的課件,并和溫庭筠的《菩薩蠻》比較分析,然后歸納總結:體會鑒賞一首詩詞,要從作品本身出發,要結合作者生平,便“收”得天衣無縫。

討論問題,有的學生會跑野馬;不同觀點爭論,有的學生固執己見,爭執不休。只放不收,則無序;只收不放,則少生氣。收、放自如,便能在緊張有序的課堂中,激發學生的熱情,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

灌和導。灌,即注入式,滿堂灌,這種教學方法,頗受教育界人士詬??;但也有人認為:灌,不能一概否定。依據是,私塾,多為灌也灌出了不少大家。灌,就如牛吃草,先吃進去,再慢慢反芻。這說法看似有理,卻不足為據。

導,就是啟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歸納問題,自己得出結論。灌的方法,理論上反對者甚眾,實踐中運用的頗多。究其原因:一是不敢導?,F在普遍覺得課時不夠,為了趕進度,教師不敢花時間啟發、引導,萬一學生啟而不發,原本不夠的課時更加不夠;二是不會導,由不敢而不會。啟發、引導是一門藝術,這藝術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長久灌的教師,逐漸喪失了導的技能。學生的思維只有在師生、生生的互動碰撞中才能變得敏捷,沒有教師的引導,沒有各種思想的碰撞,學生的思維會變得遲鈍,以致啟而不發,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教師要有啟發、引導的意識。沒有教師得當的“啟”,就沒有學生豐富的“發”。啟而不發,多半因教師缺乏啟發、引導的意識。教師注重啟發、引導,學生的思維就會越來越活躍,思路就會越來越開闊,思想就會越來越豐富。

入和出。入,即對文本作深入解讀,分析文本表達的思想情感。出,是以文本為起點,跳出文本,作由此及彼的聯想。文惠君問庖?。簽槭裁唇馀5募妓囘_到如此高超的程度?庖丁的回答是篇絕妙的“解牛經”,而文惠君從中領悟到的不是提高解牛技藝之法,而是養生之道?!敖馀=洝焙汀梆B生之道”風馬牛不相及,但文惠君卻讀出了它們之間的聯系,文惠君的讀法就是“出”?!都t樓夢》第九十一回,林黛玉逼著賈寶玉交心,問了一連串“寶姐姐和你好、不和你好你怎么樣”的問題,寶玉呆了半晌,突然大笑道:“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p>

賈寶玉的“我只取一瓢飲”是指人,而劉再復從中悟出的是:“人類文化史積存下來的書籍有如大海,正是‘弱水三千。人的心力有限,自然是應當取其精華?!庇谑侨 都t樓夢》這一瓢獨自飲啜。這也是讀“出”法。

讀“出”因時而異?!皵殿共蝗霙闯?,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睅啄昵暗膶W生從中讀“出”了孟子的生態平衡觀?,F在的學生從中讀“出”了孟子的科學發展觀。以后的學生可能還會讀出孟子的其他什么“觀”。

讀“出”因地而異。30多年前學《曹劌論戰》,我堅信魯莊公最愚蠢,因為教師引領袖語錄“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來證明。很多年后,去一個相當于魯莊公級別的辦公大院,被全副武裝的哨兵嚴加盤問。我一下子想起那個鄉下人曹劌,他怎么想見魯莊公就能見到魯莊公?看來魯莊公和百姓的聯系渠道暢通無阻。魯莊公的形象在我心中一下子變得高大了。

王國維說讀書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語文課,不僅要引導學生“人乎其內”,也要引導學生“出乎其外”。不“入”,無法深入理解文本:不“出”,不能創造性地解讀文本?!叭搿钡蒙?,才能“出”得遠;“入”得透徹,才能“出”得新奇。當然,“出”要出得合理,忌牽強附會。重視引導學生讀“出”,學生走出校門后,隨著時間推移、地點變遷、閱歷豐富,對所學文本將不斷有新的感悟。新的認識,讀“出”將使學生受益終身。

猜你喜歡
魯莊公課件文本
東野稷駕馬車
文本聯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魯莊公之“鄙”和曹劌之“遠謀”
挖掘文本資源 有效落實語言實踐
搭文本之橋 鋪生活之路 引習作之流
文本與電影的照應閱讀——以《〈草房子〉文本與影片的對比閱讀》教學為例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教學課件
初中數學教學中課件設計的重要性
WEB課件開發系統的設計思路
第三只眼看莊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