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誦讀的境界

2009-10-23 09:15王金鐘
中學語文教學 2009年8期
關鍵詞:平聲格律音節

王金鐘

《登高》是杜甫晚年漂泊時的感傷之作,登高臨眺,百感交集。闊大的景象中,滿是蒼涼。這首“曠代之作”千百年來,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人解讀品味。然而,評語有限,詩韻無窮。雖妙筆生花卻無法渲染盡詩中的悲愁,因而傳授此詩之難可見一斑。雖然古人早就提過“神氣不可見,于音節見之”,但就目前接受群體的層次來講,達到這個目標還有一定難度,更何況要在對話中完成。然而張永慶老師卻能較為準確地把握住學生的能力,以誦讀為切入口,在層次鮮明的師生對話中有效地完成了《登高》的課堂教學(《中學語文教學》2009年第6期),讓人敬佩。

誦讀的確是很好的教授古詩文的方法。桐城派就主張“因聲求氣”。周振甫先生在《文章例話》中談到“因聲求氣”時說:“根據文章的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來誦讀,并通過誦讀來體會作者的氣盛言宜,又通過對氣盛言宜的體會來體會作者的情意,‘使我之心與古人之心訴合于無間?!笨梢?。我們在誦讀時要注意“聲”“氣”“情”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誦讀加深對詩文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那么,我們該如何體會杜甫的“氣盛言宜”、杜甫的“情意”呢?

筆者以為,首先,可從分析字句人手。作者的喜怒哀愁,皆通過字句傳達給讀者,而漢字本身意蘊豐厚,見“落木”而有秋天蕭瑟凄涼之氣,讀者的心境也隨之人詩,吟誦時必會有感而發。

其次,可以從“音節”人手。音節,是指長短相間、參差錯落的句式和抑揚頓挫、高下緩急的聲韻等語言因素?!兜歉摺繁缓笫雷u為“古今七言律第一”,它的格律是非常嚴謹的,“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此詩的格律更好地表現了杜詩的“沉郁頓挫”之風,我們便可以從格律的角度去求“聲”“氣”。

下面我以《登高》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為例,從字詞和音節兩個角度尋求吟詠之道。

首聯勾勒的是一幅登高遠眺的雄渾蒼莽圖景。以“急”寫“風”,既寫出秋風勁疾,又寫出了秋氣余烈。不僅詩人心生寒意,而且讀者也已經是滿眼的肅殺。以“高”寫“天”,突出景之寥廓。在這寥廓的景中,詩人昏花的老眼只見“清”“白”。九月的夔州,雖然已經入秋。但是“沙”“渚”之間的色澤怎么可能如此單調?足見這“清”“白”更是詩人心中清冷的寫照。

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根據七言四頓的原則,每頓的音節是二二二一。雖然頓不一定是聲音停頓的地方。但是吟誦的時候需要拖長。這樣有規律的誦讀有節奏之美。

上句中間三個平聲連用,聲調連續上揚,使氣足而滿,后面跟著一個仄字,氣息急速下沉?!疤旄摺薄霸硣[”之間急速的起伏使聲調在交互中有了高下緩急、抑揚頓挫。最后是個平聲,然而一個“哀”字,在闊大雄健的氣象之中,滲透著一股勃郁之氣。在吟誦的時候,“哀”字一定要氣沉聲緩讀出遲滯的感覺,來給人傳遞杜甫心中的悲涼。下旬,又以“仄平平仄仄平平”形式完成平仄的交互。由于此句更多地表現詩人心中的冷清,因此音調應用低音,在較緩的語速中求得平仄的起伏?!盎亍弊?,是盤旋之意。明寫鳥飛的狀態,暗寓詩人當時生存的狀態,“漂泊西南”,無枝可依。因此這個平聲應該讀得聲緩而長,來表現詩人心中的孤苦、茫然。

其實整首詩都是音調鏗鏘,曲折頓挫,在分析詩意的基礎上,于抑揚頓挫、深沉重濁的韻調中,體味詩人因顛沛流離、艱難苦恨而生的痛苦之情。

這樣我們在誦讀時,就能做到“意明于先而融于情”,“情動于衷而達于聲”,“聲顯于外而應于意”,在反復吟詠誦讀的過程中與作者心心相通。

猜你喜歡
平聲格律音節
r(re)音節單詞的拼讀規則
拼拼 讀讀 寫寫
行唐方言平聲調值分析
看音節說句子
揣一本詞典走天涯
懸劍
張經建《當代格律詩詞創作》
詩詞“申遺”,進退兩難的選擇
“一三五不論”之我見
“有”與“沒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