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境”與“突圍”

2009-10-26 09:35
中國編輯 2009年5期
關鍵詞:文摘期刊困境

潘 萍

[摘要]《讀者》作為知名文摘類期刊正面臨著同質化競爭加劇、原有優勢逐漸喪失、原創資料縮水等問題,這直接關系到《讀者》的生存發展。面對困境,筆者認為應當從“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兩個方面努力,繼續保持《讀者》的領先地位。

[關鍵詞]文摘期刊生存發展創新

[中圖分類號]G23[文獻標識碼]A

“文摘期刊沒以前好看了”,“《讀者》沒以前好看了”,作為《讀者》的一名編輯,每當聽到這樣的議論,誠恐之余也不禁思量,是社會大環境變了。還是讀者的口味變了?抑或是雜志的質量真的不如以前了?顯然。這些直接關系到文摘期刊的生存發展,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說清的。筆者想結合實際的編輯工作,談談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一、《讀者》在編選中面臨五大困境

困境一:同質化競爭在加劇?!蹲x者》創辦初期,也就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刊的品種較少,而文摘類期刊的品種更少。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是,人們剛剛從十年動亂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對知識的渴求,對親情的呼喚,導致精神產品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一本書動輒印數在幾萬冊,信息含量較大的文摘期刊自不待言?!蹲x者》在這個時候誕生,可以說是占了“天時”,它的成功是其精神內涵與當時人們的精神需求相契合的結果。正如法國《解放報》社社長謝爾蓋·朱里所言:“所有偉大的報紙都是在社會發生巨大變革時誕生的?!碑敒椴恢?,雜志亦如此。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版的繁榮,期刊的品種在急劇增加,至今已有九千多種,而文摘類期刊也猛增到二百多種。市場在不斷被分割,一刊獨大已不可能。一些新增的文化綜合類文摘期刊,不斷調整辦刊方針。逐步擴大市場份額:《格言》的發行量在今年突破了100萬份;《意林》在中學生中的影響也日益凸顯,月發行量達二百多萬份;《特別關注》近幾年在得力的促銷政策下,發行量更是突飛猛進。期發行量達到300萬份。這些新增的文摘類期刊沖擊的不僅僅是市場,它也影響到《讀者》的內容品質?!蹲x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感動文摘》、《當代文萃》等文化綜合類文摘期刊,雖然各有特色。但總體而言都是以青年人為核心目標讀者群,選文趨向略同,那么在面對同樣的資源——公開發行的各類報刊,勢必會出現選文“撞車”的現象。在編選過程中筆者常常發現一篇好文章被四處轉載,這不僅僅導致編者出現審美疲勞。同時訂閱幾種文摘刊物的讀者也常常就“撞車”現象提出質疑。

困境二:原有的一些優勢在逐漸失去。網絡的普及。既給文摘期刊提供了發展的機遇,讓其擁有更豐富的資源。也使它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因為網絡提供了一個平臺,讓資源共享。以前《讀者》引以為豪的是。它占有的資源很豐富,報刊訂閱量約七八百種,這就意味著它的稿源很充沛。有些稿件可能是獨有。但現在通過網絡就可以查閱許多報刊,不僅方便,而且快捷,所以其資源優勢已不明顯。另外,《讀者》過去獨創的和讀者一起辦刊的方針如今也讓人喜憂參半?!蹲x者》在早期提出和讀者一起辦刊的方針,一方面激發了讀者參與辦刊的熱情。另一方面也擴大了稿源。過去讀者以紙質信件的形式薦稿的量很大。每天要用麻袋來計,現在電子信件是主要來源,每天大約有2 000份。由于電子信箱的便捷。推薦者往往一稿多投,一篇文章不僅僅推薦給《讀者》,還推薦給其他同類的文摘期刊。甚至出現了一批專業薦稿人。這直接導致出現同類文摘期刊選文“撞車”的現象,加劇了同質化的競爭。

困境三:原創資料在縮水。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純正”的原創類報刊少了。原創類報刊是文摘的一大資源,但目前一些原創類期刊也在走文摘的捷徑,雖不標明文章的出處。但常常一看或一查就明白非原創。這也給選文造成障礙。文摘雖不講究時效性,但一手文摘相對于二手、三手文摘來說,新鮮度總要好一點,價值更高一點。尤其是在當今同質化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將好的文章第一時間推出,更能提升雜志的品質。另一方面,有真知灼見、真情實感的文章少了?,F今媒體的繁榮加上博客的便利,激發了人們的寫作熱情,孕育了一批“寫手”。粗看,他們的創作極大地豐富了文摘資源;細選,深感“快餐”多而精品少?;钴S于報刊的更多的是一些投其所好的寫手。他們迎合市場,依照一定的風格來“做文”,這讓一些文章很煽情,但真實性讓人質疑,文章缺少底蘊。

困境四:謹慎選文的弊端?!蹲x者》的發行量這幾年穩居全國第一,品牌影響力日益擴大,這是《讀者》的優勢,但從另一面看,因為影響大,關注度高,選文不能不謹慎。這關系到雜志的存亡。凡事都有兩面性。謹慎保證了雜志的安全,同時也意味著收斂鋒芒。意味著“平庸”,難怪在一些讀者的眼中,《讀者》變得過于溫情,遠離現實。硬度不夠?!蹲x者》在辦刊之初就確立了“博采中外,薈萃精華,啟迪思想,開闊眼界”的辦刊宗旨,而《讀者》的精華就在于它的“思想性”,至今翻閱上世紀90年代的《讀者》,筆者仍詫異于它思想的超前和深刻,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有些文章放在今天亦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一本雜志如果在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缺失了聲音。它最終會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為什么《讀者》1993年第11期刊載的《夏令營中的較量》一文,至今仍然被頻頻提起,就因為這篇文章引發了中國關于素質教育的討論,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社會。

困境五:創新難。雖然《讀者》因其“淡定”的一面,不追風趕潮。受到一些讀者的激賞,也被視為其成功的一個因素,但面對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讀者。面對網絡的沖擊。面對四面崛起的同類文摘期刊。以不變應萬變已非良策。美國《讀者文摘》的衰落也是前車之鑒——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有生路。但《讀者》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樹立了品牌形象,深入了讀者的心。它的任何一點變化都牽動著一些讀者的心?!白儭睂λ鼇碚f不是一件易事。有著很大的風險,且常招致一些非議。真是船大難掉頭啊!

二、面對困境,《讀者》如何勝出。繼續保持其領先地位

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擬從編輯的角度談一點淺見。

1人無我有,以差異求生存

胡正榮在《中國期刊發展報告》中說:“縱觀我國整個文化行業包括媒介行業。目前,最為突出的現象便是差異和多樣化越來越短缺,原創與創新越來越稀罕。電視業中,湖南衛視推出“超級女聲”電視選秀活動獲得成功后。多家電視臺競相模仿。這種怪現象在媒介發達、創意產業發展迅速的國家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大家都明白一個基本的道理,市場競爭最基本的策略之一就是差異化策略。而非同質化策略?!辈町惢瀼卦诰庉嫻ぷ髦?,首先是開辟新的稿源。文摘是信息的二次整合、傳播。文摘期刊的編輯就是一個淘寶者,在同質化競爭的態勢下,人們都涌向一個地方去挖掘時。只有獨辟蹊徑找到新的“礦源”。才可能給讀者提供耳目一新的、有價值的信息。圖書是一大

礦源。但要開采這一巨礦,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

其次,要從看似元寶處尋寶。通常在有些報刊中很難選出適合做文摘的文章,但偶爾也會出現一篇讓人眼睛一亮,發現這樣的文章既見出編輯的功力,又保證不會與同類期刊“撞車”。如《讀者》中選自《時尚芭莎》的《三個小故事》,選自《看電影》的《因為高貴,所以陡峭》,選自《當代貴州》的《三個人的節能環保故事》,等等,都是非常不錯的文章。

第三,加大編輯力度。將體裁不合適的文章裁剪得適合雜志。文摘不是簡單地拿來,在有限的版面內不可能容納一部報告文學或一部中篇小說。但是,如果把文摘作為一個窗口。將長文經過改編、壓縮,裁剪為一篇相對完整的文章。讓讀者窺一斑而知全豹,或者達到讀者讀了裁剪后的文章很想去找原作一讀的效果,也會很好地體現文摘的價值。從近期的《讀者》看,反映改革開放先行者任仲夷事跡的《木棉花開》,就是改編自2萬多字的同名報告文學,據作者李春雷反映,《讀者》文摘刊載后反響很大,有一百多家媒體要求轉載。2008年第5期的首篇《心愛的樹》,改編自獲魯迅文學獎的同名中篇小說。2008年第17期的首篇《我一生都在等你》,改編自俄羅斯短篇小說《說還是不說……》。這篇文章被轉載后,引起讀者熱烈的討論,為此《讀者》還匯集各種反饋意見,在200g年第19期做了一版“編讀往來”。還有2009年第7期刊載的、選自《收獲》的余秋雨的《門孔》一文,在不失其完整性的基礎上做了大的刪減。讀來感人至深。不僅僅裁剪大文章,2008年第1期的卷首語《寬窄都是路》,內容是從《臺港文學選刊》上刊載的一篇有關蔡志忠的訪談中節取出來的。標題是編輯重新擬的。這篇改編后的文章后來發現被多家報刊轉載,但《讀者》占得了先機。

第四,圍繞一個主題。搜集相關信息,重新加工整合后推出。百度、Google的便捷,讓人就一個“關鍵詞”可以獲得海量的信息,但這海量的信息真的能給你提供便捷、清晰的認識嗎?我認為。只有經過篩選的信息才是有價值的信息?!蹲x者》2008年第20期的首篇《最后一課》,是編輯根據網上有關信息整合而成的。雖然當時關于蘭迪·鮑什的“最后一課”在網上炒得很熱,但信息雜亂,不能讓人一下抓住主旨。編輯對相關信息認真篩選、精心加工后,可以說把最精彩的東西呈現給了讀者。此文刊載后讀者反響不錯。還有《話題》欄目的文章《CPI的真相》,也是編輯從不同的雜志上截取編輯而成。讓讀者從不同角度了解和認識了“CPI”。

第五,在文摘中加入原創因素。原創本不屬于文摘的范疇,但在文摘有點“泛濫”的形勢下,適當增加原創作品,是實現“人無我有”的捷徑。而且《讀者》有著巨大的品牌影響力,有簽約作者資源庫,開辟《原創》欄目??梢院芎玫靥嵘s志的品質。

2人有我優,以精制勝

品牌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影響力上,還體現在制作的精細化上。具體而言。首先,要做到“濃縮精華”。文摘是信息的二次傳播,怎樣在有限的版面內給讀者呈現更豐富的內容,我覺得一定要擠干水分,提煉精華。美國《讀者文摘》的創始人戴維斯·華萊士,號稱是世界上第一個做濃縮文章的人,他認為大多數文章都可以刪去原來的四分之一而不損及文章精髓。他在具體的編輯流程管理中也規定,負責閱讀的編輯不僅要選文,也要刪減文章,通常將原文濃縮,然后再由部門主編審查一遍,送到終審編輯手里。在濃縮文章的過程中,每個編輯使用不同顏色的筆。終審編輯對什么人做了什么刪改一目了然。直到出了校樣。文章還可能再被濃縮,以騰出空間給新的補白或其他的資料。濃縮是建立在深入閱讀的基礎上的,2006年第10期刊載的凸凹的《善待“過程”》一文,原文長約三四千字,編輯經過仔細閱讀后,發現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前半部分,既講了故事,又有作者自己的見解,后半部分則基本是在轉述他人的思想,所以大膽截取,最終只保留了千字左右。

其次,要在細微處見精神。同質化競爭態勢下,面對相同的資源,選文“撞車”是難免的。關鍵是狹路相逢“精”者勝,在碰撞中見出水平來。2000年,“植物是否有聽覺、觸覺”成為歐洲的一個熱門話題,許多科普雜志。包括世界著名期刊集團G+J公司的GEO雜志,都對此刊出了專門的文章和精美的圖片。但如果將刊有上述相同內容的幾本雜志放在一起,做一個簡單的比較。就會發現GEO雜志的優勢非常明顯。原因很簡單,有些雜志的照片是從圖片社或實驗室的科學家手中買來的,但GEO雜志的圖片卻是“量身定做”的,他們租用了一間實驗室,派專業的攝影師在實驗室里待了整整三個星期,拍了大量非常精彩、令人信服的照片。這就是品牌雜志與一般雜志的區別所在。

第三,精還體現在整體的編排上。做一期文摘,就像做一桌菜,選料要精,烹調同樣要講究技巧。記得馮驥才寫陸文夫的一篇文章中有一精彩片斷:“記得那天傍晚,老陸在得月樓設宴招待我。入席時我心中暗想,今兒要領略一下這位美食家的真本領究竟在哪里了。席間每一道菜都是精品,色香味俱佳。卻看不出美食家有何超人的講究。飯菜用罷,最后上來一道湯??瓷先ゲ⒎黔倽{玉液,入口卻是又清爽又鮮美,直喝得胃腸舒暢,口舌愉悅,頓時把這頓美餐提升到一個至高境界。大家連連呼好。老陸微笑著說,一桌好餐關鍵是最后的湯。湯不好,把前邊的菜味全遮了;湯好,余味無窮?!蓖?,一期文摘,即便篇篇是精品,如果編排不當,也會使其味頓失。要想編排好,就要深諳讀者的閱讀心理。根據讀者的閱讀節奏,在長與短、厚重與輕松、感性與理性、相融與相離等搭配原則下。將不同文體的文章進行編排。在編排時最忌諱只顧版面的容量而不顧其他。更忌諱下轉多少頁的編排法,因為這不符合讀者的閱讀心理。有時即便是小小的補自。亦不可隨意處置。因為每一篇文章不管長短都是有韻味的,有些文章讀完讓人有余音繞梁之感,這時你搭配一個不相融的文章。就好比在一段旋律中加入了一個不和諧音,破壞了閱讀的快感。正如文無定法一樣。編排也無定則,但一定要契合讀者的閱讀心理。從一些同類期刊中,也可以看出他們在編排上的苦心:《意林》是用一個個小幽默來填補一篇長文章后的空檔,給人一種輕松的調劑;《臺港文學選刊》則是用一些富有禪意的小文章來填補空檔,短小精悍而又發人深省。這些都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第四,精校。人們通常以為文摘期刊的校改相對容易一些,畢竟是發表過的文章,實際上作為《讀者》的編輯,校改壓力相當大。因為品牌的影響。很多讀者不能容忍《讀者》上出現錯誤;因為受眾面廣,一個錯誤往往接到很多讀者的指正。新疆作家劉亮程曾在一篇文章中把編輯工作比作種田,他認為欄目就是劃出的一塊塊種不同作物的田地,編校過程就是拔除作物中雜草的過程。這種比喻形象生動,讓我記憶深刻,但實際編校的過程沒這么簡單。校,我認為也是有層次的,校錯只是淺層的,如文字的錯、邏輯的錯、引文的錯、常識的錯;“更好”才是深層的校。如何讓一些表述更準確、更到位便屬此;還有更深一層,就是基于深層的閱讀體會,如何讓一篇文章通過刪減收到更好的閱讀感覺。如2006年第18期的林海音的文章《冬青樹》,編輯在編輯過程中就大膽地根據文章的節奏對結尾做了處理。讓其在故事的高潮處結束,有余音繞梁之韻。

總之,面對困境,既不能妄自菲薄,懷疑自身存在的意義,也不能妄自尊大,無視讀者的意見。只有真正認清現實,不斷突圍,更好地滿足讀者的精神需求,才能讓這一事業常青。

猜你喜歡
文摘期刊困境
跟蹤導練(一)
期刊審稿進度表
期刊審稿進度表
期刊審稿進度表
安吉拉·默克爾能否解救歐洲的困境
中學生英語·閱讀與寫作(2008年4期)2008-12-22
期待您的加入
臺港文摘
臺港文摘
健康文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