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卡姆的“廣告”者周吉

2010-01-20 09:26
廣播歌選 2010年8期
關鍵詞:木卡姆維吾爾廣告

楊 葉

木卡姆為你送行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用什么來送我呢?我想,就用木卡姆吧?!边@是周吉2008年4月13日在烏魯木齊市圖書館舉辦的“維吾爾十二木卡姆藝術普及宣傳講座”上說的最后一句話。誰能想到這句話竟然成為他生前的最后愿望。一個月后的追悼會上,穿過親人朋友們悲痛哭泣聲的則是深沉低吟的木卡姆音樂,所有人都明白木卡姆之于周吉整個人生的意義。隨著他的心愿,木卡姆音樂始終伴隨著他,而他仿佛能夠聽得到,面容是那么從容、安詳。

我頓時明白了周吉為何對木卡姆音樂那么地如癡如醉,因為木卡姆凄美的旋律,因為木卡姆娓娓的傾訴,因為木卡姆快樂的悲傷“……正像他一直不解地提出:“為什么那么傷感的歌詞要配著如此歡快的旋律去演唱?這難道就是維吾爾族人們所特有的表達內心痛苦的方式?”那時那刻,周吉用人生中最為莊嚴的形式最后一次詮釋了他的答案。扎根新疆40多年,他是那么深愛著這片土地,以至于連離去也要吝嗇地帶著他一生的追求。而在周吉看來,與木卡姆相依相伴,是他的宿命。

結緣木卡姆,少小離家

如果不是周吉那一口夾雜著江浙口音的普通話,單看他留著南疆維吾爾老者式的顯露睿智的長鬢胡子,你會想當然地把他和新疆這片土地上的人聯系在一起。尤其是當他用一口流利的維吾爾語與維吾爾族同事探討專業精深的民族音樂問題時,就連十分熟悉他的人那一剎那間往往也會產生錯覺:這是當初那個來自江南水鄉白凈清秀的漢族青年嗎?他身上透露出的所有信息,已沒有一般人眼里那些江南人的特性,而是像胡楊那樣體現出一種經歷過磨難洗禮之后的隱忍、平靜與凌厲。

周吉是江蘇宜興人,從小在蘇南捶打和江南絲竹濃厚的音樂氛圍中成長。讓年幼的他接觸到了音樂,并喜歡上了它,最先學習笛子。1956年他隨著母親去了上海上中學,由下有音樂方面特長,便順利進入校學生藝術團。在一次排練中,因為要給名為《打鼓舞》的舞蹈伴奏,安排周吉吹嗩吶,從沒摸過嗩吶的周吉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吹了起來。后來當他回想起這首《打鼓舞》時,才知道原來那是《且比亞特木卡姆》的朱拉部分。就這樣,周吉在毫無意識的狀態下與木卡姆結下了一輩子的緣。

20世紀50年代,一大批一大批的上海知青奔赴新疆,支邊援疆。周吉成為其中的一員,年僅17歲的他憑借自身的音樂才能被選入新疆戲劇團。1959年11月,便跟隨劇團來到新疆。當踏上西去的火車,原本說好不去送他的母親,最后還是出現在月臺上,目送兒子離開自己,去往遙遠的邊疆。年過花甲的周吉,每每說起,都不禁潸然淚下。

沉醉木卡姆,深入田野

來到新疆,周吉便很快融進了這片土地,跟維吾爾族朋友學習了一口流利的維語。他曾說,“當我真正意識到維語的重要性是從搞研究時開始的,嚴格地說,語言是沒有辦法翻譯的,研究維吾爾音樂,就要跟維吾爾藝人進行直接交流,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維吾爾人、理解維吾爾文化?!闭Z言方面的優勢,使他和維吾爾老鄉成為交心的朋友,也讓他認識、了解和走進維吾爾群眾的生活,為他之后的音樂創作和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1965年,新疆戲劇團要求周吉加入民族樂隊彈奏熱瓦甫。在這個過程中,周吉真正接觸、演奏到了維吾爾音樂和木卡姆,這使他開始對木卡姆有了最初的感性認識。到了1973年,團里接到任務,要將京劇《紅燈記》移植成維吾爾歌劇。周吉聽到這個消息非常興奮,他找到負責人,毛遂自薦,要求參加音樂創作,于是他成為創作組中惟一一位漢族成員。他們將京劇的臺詞改為維吾爾語,服裝道具改為維吾爾風格,將《十二木卡姆》中的《拉克木卡姆》《且比亞特木卡姆》《木夏烏萊克木卡姆》音樂為素材,運用到主題創作中。經過5年的創作排演,成功搬上舞臺,成為木卡姆音樂運用于舞臺音樂創作的典范。之后1978年《艾里甫與賽乃姆》的復排,繼續鞏固了他將木卡姆音樂在維吾爾音樂劇音樂創作中的運用。1987年,周吉承擔十二木卡姆記譜工作,利用這個機會,他又一次將木卡姆系統地“嚼了一遍”。這幾個階段的經歷讓他接觸、認識、深入木卡姆,從此與木卡姆深深交融。

與此同時,學術界集成工作開始,在編纂工作的20余年中,周吉的足跡踏遍了天山南北、遍及田間地頭、遍及鄉村城市。每到一處都深入最基層,和老藝人同吃同住,挖掘、掌握第一手資料。先后完成了《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新疆卷》《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新疆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新疆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新疆卷》《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新疆卷》。集成中,周吉完成了新疆民間歌曲、器樂曲、舞蹈、曲藝音樂的綜述,并進行了大量的記譜工作。

周吉的學問出白田野,他總是喜歡走到最偏僻的地方去,他常說,那里才有最寶貴的,最有價值的民間音樂。40余年的田野調查生活,他走遍了大江南北,也結識了遍布南北疆的民間藝人,并和他們成為好朋友。當藝人生活上有困難時,他極力幫助解決;聽說有藝人得重病時,他立即會去聯系醫院,通過各種渠道解決醫藥費,讓藝人盡快得到治療;當有優秀民間藝人不幸去世時,他黯然淚下,不停地念叨:“可惜,可惜啊!”周吉總是為藝人們得不到很好的保護而難過,他總皺著眉頭焦慮地說:“藝人是最要受到重視、尊重和保護的。藝人都沒有了,我們的工作還有什么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何而來?”他所到之處,維吾爾藝人都熱情地稱他為“為木卡姆做廣告的人”。而每當我去某一地做調查,與當地的維吾爾老藝人聊天時,他們都會用生硬地漢語問:“周吉,知道嗎?好人!”

周吉就是這樣,用自己真摯的情感和生命去融入維吾爾音樂、融入維吾爾民族。

木卡姆申遺、傳承,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事

木卡姆的申遺工作可以說是周吉生命中極為重要的大事,申報的準備階段是艱難、辛苦的。他曾對朋友稱:“如果2005年木卡姆能夠申遺成功,我的人生劃句號都認了?!睆?003年開始著手申報工作,為了拍攝十分鐘的申報片,周吉和研究所的同事們下鄉拍攝長達一個半月,錄制了i00多小時的影像,走了1萬多公里的路程。之后,他又撰寫了約3萬字的《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書》。為了申報書的每一字句的表述,一次次的開會討論、修改,反復設計、剪輯申報片,最終換來了申報成功的結果。而當聽到這個讓人興奮的消息時,周吉的第一反應是平靜的,他認為這樣的結果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在他看來,木卡姆本身所具備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底蘊是獨一無二的,而自己所做的只是將其魅力呈現給世界。緊接著進入他腦海的想法是:申報成功了,我們接下來要怎么辦?這只是一個開始,之后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隨著申遺成功,周吉先生又開始將注意力轉向了保護、傳承工作。他在《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的傳承現狀及對策》《新世紀維吾爾族傳

統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2007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學術研討會”學術小結》等文章中提出,針對維吾爾木卡姆的傳承面臨著人才缺乏、版本不全、唱詞不統一、資料保存和手段落伍、民眾熱情銳減等問題,提出要通過抓好“原生態傳承”,做好“專業傳承”,暢通“教育傳承”渠道,發揮“文本傳承”的作用,加強“媒體傳承”及與國內外的信息、學術交流等傳承手段,以確保維吾爾木卡姆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2007年8月在“龜茲學術研討會”上,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周吉對木卡姆的熱愛,才明白他畢生的事業——挖掘、整理、保護、傳承。他向研討會提交的論文是《保護庫車地區<十二木卡姆>刻不容緩》。我們談論著,他為了當地的《十二木卡姆》面臨失傳而惋惜、痛心,一直皺著眉頭焦急地想辦法去引起當地有關部門的重視。

周吉曾經說過:“因為置身在我熱愛的事業中而樂此不疲,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于此”,他的一切喜怒哀樂都是源于木卡姆。在他赴阿克蘇地區挖掘、整理《十二木卡姆》時的札記中清楚地記述到:“2007年11月29日,我又一次和課題組老師坐上新疆藝術研究所的‘全順牌面包車駛出了烏魯木齊這次的目標是阿克蘇市,目的要調查阿克蘇地區《十二術卡姆》的保護傳承現狀,初冬的烏魯木齊郊區,樹葉都凋零了,地上鋪滿了一層薄薄的殘雪面包車在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時120公里的速度疾駛著,他們又一次對此行的目的和計劃議論開來,我的腦中更是翻滾出了一幕又一幕無際的遐想:”

調查中,當周吉發現了阿克蘇、庫車地區還存在《十二木卡姆》的時候,他激動地說:“終于找到了,我們多年來的想法終于被證實了!”眼睛里閃耀著喜悅的光芒,那種開心是無法比擬的,讓我想起半年前他為無法找到庫車地區《十二木卡姆》擔憂而在研討會上急聲呼吁的情景,并且向大家保證一定能夠找到,而現在終于實現了。

札記中最后寫到:“2007年12月6日,經過I!個小時的長途奔波,調查組終于在晚上11點半回到了新疆藝術研究所、這一階段的工作勝利結束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氣??墒?,想到和田地區十二木卡姆的保護傳承現狀尚待調查,想到為了落實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遞交的《<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申報書》中‘十年拯救計劃所擬定的千頭萬緒的工作,我的思想又緊張了起來、等待我們去完成的下一個任務該是什么呢?”

他就是這么執著地為了木卡姆藝術永不停歇,永遠為了木卡姆研究操勞、擔憂,永遠奔向下一個目標,即使已經很累很累了。

在周吉家里的書桌旁,貼著這樣的工作計劃:

做好一個課題(《維吾爾歌舞藝術研究》)

參與兩件大事(《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保護傳承工程,新疆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完成三本著書(《新疆各民族傳統音樂》、《西域樂舞史》、《試論當代庫車地區維吾爾傳統音樂和龜茲樂之間的傳承關系》)

帶出幾名學生

——周吉的五年計劃(2006~2010年)

他的計劃在2008年5月5日戛然而止,無盡遺憾……

木卡姆與人生

2007年周吉在接受國際廣播電臺《民樂逍遙游》節目的采訪中,與主持人龔明的對話中曾這樣將木卡姆的音樂特點與人生進行了類比:

周吉走完了他波瀾壯麗的一生,把畢生的心血都獻給了新疆、獻給了他熱愛的木卡姆藝術、獻給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在他的有生之年,給后人留下了極具價值的理論觀點和研究成果。在對新疆各民族傳統音樂,古代西域樂舞和絲路音樂文化,維吾爾族及新疆各民族音樂發展、創作及其交響化研究等方面完成了15部著述、數十篇論文,總結出了“四分中立音”、“游移音”、“復合節拍中的特殊節奏型”等一些維吾爾音樂的規律,提出了維吾爾音樂中存在“增盈節拍”、“活音”的觀點。這些貢獻,為新疆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將永遠深刻地影響新疆民族音樂的發展。而周吉的名字必將會在新疆民族音樂史中閃爍著熠熠光輝。

正如新疆一位著名維吾爾學者所說:“如果各族人們只有一個天堂,那么讓周吉先生在這個天堂里和凱迪爾汗、阿曼尼莎汗和吐爾迪·阿洪一起唱響木卡姆吧!如果各族人們都有各民族的天堂,那么讓周吉先生作為絕無僅有的木卡姆藝術家,在那里傳唱維吾爾木卡姆吧!”有木卡姆陪伴著他,他一定不會感到孤單。

猜你喜歡
木卡姆維吾爾廣告
探析維吾爾文學作品中的生態女性主義
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在新時期的傳承發揚路徑探討
從樂律學特征談維吾爾木卡姆的文化屬性
省級黨報廣告品位提升與影響力拓展
媒介自建:湖南媒介型廣告公司發展新路徑探究
廣告語對廣告效果的影響初探
樂舞之魂木卡姆
木卡姆:琴弦上的家園
被木卡姆勾走“魂”的人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