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關于“中國模式”的研究(上)

2010-06-08 07:13李君如等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0年5期
關鍵詞:中國模式改革開放道路

李君如等

當前應提“中國特色”,慎提“中國模式”

李君如(中共中央黨校)在《我對“中國道路”的幾點看法》一文中指出,我不贊成“中國模式”這個提法,我主張“中國特色”?,F在世界上許多人在講“中國模式”,說明我們的經驗已經越來越引人注目、受人重視,這是好事。這對我們的探索是一個鼓勵,對于那些盲目留戀過去或盲目崇拜西方的人也是一個教育。但在科學研究中,我們應該十分清醒,認識到我們的體制還沒有完全定型,還要繼續探索。講“模式”,有定型之嫌。這既不符合事實,也很危險。危險在哪里?一會自我滿足,盲目樂觀:二會轉移改革的方向,本來我們的改革改的是舊體制,在舊體制還沒有完全變革、新體制還沒有完善定型的情況下,說我們已經形成了“中國模式”,以后就有可能把改革的對象由舊體制變為這個“模式”,即把這個“模式”視為改革的對象。因此,我贊成“中國特色”,而不贊成“中國模式”?!爸袊厣?,指的是在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形成具有中國自己特點的體制機制。其中,包含了不斷探索的含義和要求。當然,將來這個“中國特色”完善了,定型了,是不是可以說形成了“中國模式”呢?這個問題可以繼續探討?,F在,還是慎提“中國模式”為好。

——摘自《北京日報》2009年11月16日

“中國模式”遠未成形

李克欽、史偉(燕山大學)在《“中國模式”還是“中國經驗”?》一文中指出,對于中國20多年改革開放經驗和教訓的總結,用“中國模式”這一詞來概括,有些過于草率,它并沒有全面、客觀和公正地把握中國改革與發展的核心內容和精神實質。中國的發展才剛剛起步,“中國模式”還遠未成型,中國將來的發展在許多方面還存在隱性危機,甚至有學者認為“21世紀的中國經濟將充滿變數”。中國在發展的道路上還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第一,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對經濟運行機制、社會保障機制、社會公平以及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等諸方面重視不夠或者根本就沒有重視,這已經成為目前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第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失衡導致局部價值觀扭曲,由此帶來道德滑坡和一部分人精神頹廢。第三,國內國際局勢復雜多變,中國未來的發展將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第四,持續深化改革困難重重。宏觀問題不少,微觀問題更是層出不窮,這些問題的疊加無疑將增加中國未來發展的變數,況且在改革和開放的過程中還不可避免地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偏差和失誤。中國的改革與發展應該說既有所得、也有所失,既有經驗、也有教訓,既取得很大的發展成就,也存在很多問題尚沒有完全解決。上述這些方面在“中國模式”或者“北京共識”中都沒能得到很好的體現,所以說“中國模式”還不能說是一種全面和成熟的理論。

——摘自《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我們不要人云亦云地談論模式

邱耕田(中共中央黨校)在《學習時報》2009年12月7日載文指出,當下,西方一些學者和媒體熱捧中國,喜談“中國模式”。顯然,在一些西方人看來,“中國模式”還真應該被效仿和學習,具有表率和推廣的意義。但“中國模式”真的具有“全球榜樣”的價值了嗎?如果科學地考察我國現代化建設成效的話,必須實事求是地指出,一方面,經過30多年持續高速的建設發展,我們確實取得了中國有史以來最了不起的進步;但另一方面,必須客觀地看到,我們在發展中遭遇到了一系列十分嚴重的問題,我們的發展是一種高代價的發展。這種發展的高代價性該不該被“中國模式”所關注、所包括呢?如果應該的話,則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中國模式”的不成熟和不完善,而這種有待成熟和完善的模式,應當是不具有示范和推廣價值的。因此,我們的結論是,基于中國以往發展的高代價性及“中國模式”的歷史動態性而言,我們還是不要忙著人云亦云地談論“中國模式”,而是應該將關注的重點轉移到我國目前及今后的科學發展上來。在“科學發展”中,既具有“中國模式”的一些涵義和功能,如求真務實、保持穩定、實現創新、自主發展等,更有所謂“中國模式”所不具有的東西?!爸袊J健本哂邢喈敵潭鹊拿枋鲂?,它主要是對已有事實的概括,具有定型化的意味;而科學發展具有明顯的創造性,是對新的更美好的發展存在的一種選擇和趨近,具有歷史的動態性。離開了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的“中國模式”,注定是膚淺、短暫和備受爭議的。

——摘自《當代社科視野》2010年第1期

中國無意輸出“模式”

趙啟正在《中國無意輸出“模式”》一文中指出,“模式”一詞含有示范、樣本的涵義,但是中國并無此示范之意。所以,我們用“中國模式”這個詞就得十分小心,我更傾向于以“中國案例”替代“中國模式”。它應該是中國60年以來,尤其是實行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關于中國社會發展的理念、政策、實踐、成果和存在的問題的概括。要強調的是這個模式或案例處于現在進行時,它還在發展中。中國沒有輸出“中國模式”的任何打算。有的發展中國家,愿意參考中國改革開放的某些做法,正如中國愿意參考他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某些做法一樣。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輸出“中國模式”違反了中國堅持的與本國國情相結合制定政策的原則。我們認為,不只中國,任何發展中國家的正確的發展政策也都必須從他們的國情出發?!爸袊J健睕]有普適性,正像已經高度發達的國家的模式也沒有普適性一樣?!爸袊咐笔翘幱诂F在進行時?!爸袊咐贝嬖谟谥袊?,并會繼續發展和完善應當是有充分理由的。國際輿論對“中國模式”的評論,無論其角度如何,甚至是中國不贊同的觀點,對中國都有參考的意義。中國目前所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需要繼續在長時期的實踐中完善。中國建設本國和諧社會和為促進世界和諧發展的方向是堅定不移的,也許到本世紀中葉中國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自己才能對“中國模式”或“中國案例”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摘自《學習時報》2009年12月7日

“中國模式”的提法有值得商榷之處

張麗慧(陜西師范大學)在《也談中國發展道路》中指出,“中國模式”的提法有值得商榷之處:其一,外國學者對中國模式研究和運用,主要著眼于經濟方面,同時又伴有某種政治意味。其實,外國學者描述了中國發展模式的一些特征,但沒有揭示中國能夠平穩、有序、快速發展而其他發展中國家無法做到的真正原因。其二,所謂模式,即事物的標準樣式?!爸袊J健本褪侵袊l展的標準樣式。把己取得的發展經驗叫做“中國模式”,有點拔苗助長,牽強附會之嫌。中國的改革發展正處于“黃金發展期”與“矛盾凸顯期”并存的關鍵時期,已取得的成功發展經驗還有待于長期的和各種環境的檢驗。其三,今天的中國仍然處在發展變化中,許多方面還在探索之中,發展模式并未定型,也不會很快定型。中國還要經歷將近半個

世紀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才能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個階段之中的任何模式,必定是“初級”的和不完善的。具體而言,中國的市場經濟模式還有待完善,至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自不待言。如果把一種正在探索之中的經驗叫做“模式”,容易在實踐中造成不良影響。

——摘自《探索》2007年第7期

遠離模式崇拜弘揚探索精神

王兆錚(中共中央黨校)在《遠離“模式”崇拜強化探索意識》一文中指出,與時代潮流相隨,與世界文明相伴,注意借鑒文明成果,是中國革命和建設、改革和開放不斷發展進步的重要經驗。但是把某個方面、某個階段的成果“模式”化來按葫蘆畫瓢,則從來都是不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有待進一步探索的偉大事業。遠離“模式”崇拜就是要弘揚探索精神,強化探索意識。1992年,鄧小平這樣說過:“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敝袊裉斓膶嵺`表明:鄧小平這個論斷沒有過時,而且即使可以比較定型了,還是有一個不斷的根據實踐的需要進行微調的任務。也正是這樣,黨的十七大沒有把精力放在精細勾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條條框框。而一些理論家在十七大后熱衷于勾畫自己構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綱目,就未免有悖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革命性和開放性的根本要求。強化探索精神實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探索的呼喚,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必須把“模式”崇拜與探索意識尖銳地對立起來:第一,未來的改革開放仍然要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實踐觀為指導。第二,我們仍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第三,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膽子要大,要敢于冒風險,同時步子要穩,要有科學態度,要有求真務實精神。第四,不迷信他人模式,也不在自己探索成就基礎上停步。

——摘自《黨政干部學刊》2009年第9期

模式論和特色論的差異

朱相遠(十屆全國人大常委)在《“中國特色”比“中國模式”的提法好》一文中指出,特色論與模式論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發展戰略思維方式。模式論就是確定事物的標準形態,一味模仿,全盤照搬,守成不變;特色論則是從本國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自我創新,不斷發展。前者為形而上學,后者才合乎辯證法。我國在漫長的革命與建設進程中,凡堅持模式論就遭挫折與失?。悍矆猿痔厣摼湍茼樌c成功。因此,中國成功的經驗,實在是摒棄模式論,堅持特色論的結果。所以,我們從來不贊成別國照搬我們的經驗。若非要將其稱之為“中國模式”,那就是中國不追崇模式的“模式”??偨Y我國30多年改革發展史,最寶貴的經驗,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條正是反對模式論,堅持特色論的偉大成果。模式論與特色論差異至少表現為三方面:第一,特殊性與普遍性。特色論強調特殊性;模式論卻夸大普遍性,認為自己的“模式”放之四海而皆準。第二,變動性與永恒性。特色論認為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任何思想、體制雖有相對穩定的階段性,但本質上卻是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的,這樣才能保持時代特色。模式論則把某種模式,當成永恒不變的固定模式、終結狀態。第三,多樣性與一致性。特色論認為,世界政治上應是多極的,文化上應是多元的,人們的生活應是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這就是“和而不同”的和諧世界。模式論則認為世界應統一為一種模式,因他們重視一致性。由上可見,我們在理論上應當保持清醒,堅持特色論,強調“中國特色”。

——摘自《北京日報》2010年4月12日

目前提“中國經驗”、“中國道路”比提“中國模式”更加科學

施雪華(北京師范大學)在《提“中國模式”為時尚早》中指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關于中國特色發展經驗和道路,簡稱“中國經驗”、“中國道路”比提“中國模式”更加科學、合理,也給未來“中國經驗”、“中國道路”有可能上升為“中國模式”留下余地和空間。理由如下:第一,目前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或道路還不具備一種作為模式所需要的類概念的兩個必要特征。有人說“中國模式”是相對于“蘇聯模式”或者至少相對于計劃經濟時期社會主義模式而言,是一種新型的社會主義模式:有人說“中國模式”中的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是相對于多黨制和資本主義道路的“西方模式”而言的。這些都只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部分經驗與道路的特征和原因,具有中國特色或特點,但還沒有類概念的兩個必要條件:一方面,這些中國改革開放前期成功的經驗和道路有沒有繼續支撐中國未來持續成功的可能還有不確定因素;另一方面,目前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和道路只在中國成功,還沒有見到移植到別國或為別國模仿成功的例子。將來如果有一天,一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經驗和道路更顯整體性,二是“中國模式”如被其他國家所成功模仿、形成了類概念時,再提“中國模式”可能更顯科學合理。第二,目前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和道路有中國特色,但不具有獨特的類概念特征,還不能構成一種模式。如果說,中國社會現代化至今成功的經驗或特色在哪里?就是不像有些社會主義國家那樣放棄共產黨的權威領導,放棄社會主義道路,而是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權威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這一點既與西方國家不同,也與冷戰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思路有所不同。它契合了中國社會現代化所需要的第一條件:政治權威提供政治穩定或日政治秩序,而政治穩定或日政治秩序正是中國經濟社會現代化的政治前提。

——摘自《學習時報》2009年12月7日

(本期資料收集整理者:魏佳)

猜你喜歡
中國模式改革開放道路
道聽途說
改革開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開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開放而生 因改革開放而興
改革開放:干點什么最時髦
城市的道路為什么叫馬路
一次騎行帶來的感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