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創新型教師的思考

2010-07-01 07:59崔英華
今日教師 2010年11期
關鍵詞:師生新課程教材

崔英華

通過深入學習了新課程的有關理論之后,我有了一些體會,這就是:教師的角色要轉變。必須轉變舊的教育教學觀念,改變傳統陳舊的教學方法,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做個永遠的“新”教師。

一、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1、“學生傾聽教師”轉位“教師傾聽學生”

在學生交流他們探究結果的過程中,通過傾聽學生,教師常常能輕易地辨別出哪些學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從而判斷學生理解的深度,并決定需要哪些內容。同時,通過傾聽學生、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學生的觀點和發言,對教師自己何時參與、如何參與做出決策。

2、“教材研究”轉位“教材、學生雙研究”

過去的一些老師在備課時,往往只考慮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學生,在上課時,也主要是沿著自己的教學思路去“引導”學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學愿望將學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學設計,因而忽視了學生自己去探究、領悟和感受的過程。而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不是作家筆下被動的小說,不是畫家筆下被動圖畫,也不是電視電影面前無可奈何的觀眾,更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并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所以,應該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即以學生的求知要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知識共同探討、平等對話。固教師要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要從“教材研究”轉位“教材、學生雙研究”.

3、“面向個體”轉位“面向全體”

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必須樹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辯證的教學新理念。樹立教學新理念,其內涵包括:教學是課程開發生長的過程;教學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不僅要重結果更要重過程;教學要關注人的可持續發展;教學是兼容百家、與時俱進的整合過程。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二、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1、教學不僅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過程,更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觀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相互交往、互動、交流、溝通、啟發、補充與構建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師生時時交換彼此的思考、經驗與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以豐富教學內容,獲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真正實現教學相長,成為學習的共同體。師生將會人人參與、平等對話與整合意義上的建構,課堂將煥發出生命意義的光彩。這種變傳統知識授受為師生知識建構,以及師生互動、互惠、雙贏,正是世界范圍內教學改革所期待的新局面。

2、教學不僅要重結果,更要重過程

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大突破便是提出了過程性的教學目標,這是對傳統教學觀殘缺目標的有力糾正。教學要重結果,這是顯然的,也是正常的,但僅限于此,則是片面的,因而是危險的。試想如果不經過學生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重組,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理性認識活動,結果就難以獲得。即使死記硬背,采取題海戰術,學生有了一點結果,也難以理解、鞏固與拓展,更難有創新。這也從另一側面回答了楊振寧先生的“中國學生的97分現象”問題。新課程審時度勢,吸收國外先進經驗,提出了過程性目標,強調教學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獲得結果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獨特個性、創新成果的過程。

3、教學既要關注學科發展,更要關注人的可持續發展

改革教學必須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即由以學科為本位轉向以人的可持續發展為本位。學科本位論不錯在教授學科知識,而錯在教學指導思想不正確。學科教學依然要體現學科知識的特點,遵循學科發展的規律,要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但是學科教學一定要以學生和教師的可持續發展為本,服從、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

三、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1、與時俱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是所有教學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評價一堂課的成功,除了要求老師有扎實的專業功底、良好的教學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外,還要看教師是否運用“啟發式”等教學方法,是否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否愿學、樂學,把學習當作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良好的教學效果是“服務者”對學生和家長的最好的回報。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讓學生終身受益。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表達、組織等方面的綜合能力。然而,我們平時對“名師”的評價,就是看他(她)能否讓學生輕松地學會知識和成功地應付考試,而很少考慮應試之外的東西。真正的教育者不應該只知“授之以魚”,應該更多的“授之以漁”,為他們走上高等學府、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3、加強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教育

除了教學之外,教師還應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經受挫折、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和寬容尊重他人的品格, 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提高他們走上社會之后的適應和生存能力,以避免“馬加爵案件”的再次發生。只有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重點發展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總之,面對這些新的教育理念,我們教師不能再保守,不能再等待觀望,我們要更新觀念,創新教法,勇于進取,一定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保持活力,永遠做“新教師”。

猜你喜歡
師生新課程教材
教材精讀
淺議高中化學新課程必修模塊的主要教學策略
2019年全國高考新課程Ⅰ卷生物試題分析與啟示
第二屆“我即語文”教學獎頒獎典禮暨新課程研討會在福州一中舉行
首屆“接班人”杯廣西中小學師生書法作品展示
首屆“接班人”杯廣西中小學師生書法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麻辣師生
2009年語文新課程《考試大綱》修訂記略
曹雋平師生書法展作品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