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演變歷程研究綜述

2010-08-15 00:42劉靜
文教資料 2010年3期
關鍵詞:私學官學書院

劉靜

(湖南師范大學 教科院,湖南 長沙 410081)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演變歷程研究綜述

劉靜

(湖南師范大學 教科院,湖南 長沙 410081)

本文對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起源及其發展演變歷程進行了具體的綜述,并對其發展動因、特點進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發展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一些啟示。

民辦高等教育 發展演變歷程 啟示

一、我國民辦(私立)高等學校的發展演變歷程

1.古代私學的歷史線索。

我國的民辦高等教育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因官學的衰敗而興起了具有高等教育性質的古代私學,孔子、孟子及其弟子所興辦的私學就是其代表,且孔子被認為是民間辦學的創始人。在百家爭鳴的歷史氛圍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以及名、陰陽、農、雜等多種私家學派為宣揚學術思想,爭取學術地位,大力興辦私學,形成民間活躍的辦學氣氛。然而到了秦代,秦始皇“焚書坑儒”,首禁私學,企圖以燒書、坑儒、嚴禁私學來加強其統治。秦始皇在教育方面的倒行逆施破壞了春秋戰國時期發展起來的科學文化,同時也阻礙了私學的發展,但私學卻禁而不止。

到了漢代,由于新王朝百廢待興,急需人才,而官學未興。此時在秦王朝時被壓制的私學得以大量恢復,實質上承擔起了培養人才、建設國家的任務。當時出現的“經館”,又被稱為“精舍”,是一些學者聚集講學的地方,其程度相當于大學。在這里,經師大儒們從事私人講學蔚然成風。漢代私學是中國古代私學教育發展歷程中趨于正規化的階段,其自身的很多特點,奠定了后世私學發展的基本格局。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由統一走向分裂。由于戰亂,統治階級無暇顧及教育,官學式微,教育幾乎被私學所取代。但由于諸統治者認識上的差異,私學的發展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但相對官學而言,還算是興盛。正因為如此,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的動蕩中得以延續和發展,為隋唐時的教育體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隋唐五代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官、私學均較發達。由于統治階級對私學所采取的積極政策,儒家學者開辦的具有高等教育性質的私學也很普遍,私立高等教育成為隋唐時期教育制度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唐末五代時期出現了“書院”,一種私人創辦為主、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的高等教育機構。私學發展到書院,達到制度化階段,成為私學的高級形態。到了宋朝,由于統治階級“興文教”之政策,書院大興,在當時幾乎取代了官學而成為主要教育機關。如當時的岳麓書院,即今天湖南大學的前身。元朝統治者對書院因勢利導,鼓勵加支持的政策,使其數目從宋朝的173所增加到227所。但由于元朝政府加強了對書院的控制,官學傾向明顯,致使書院最終淪為科舉的附庸。

明初的幾個皇帝重官學而輕私學,書院未受到重視,期間發展歷盡曲折,并終于雖遭禁毀而“終不能止”。清初90年間,統治者先是對書院采取抑制政策,后又改為嚴格控制監督下的積極發展,書院數量達到2000多所。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八月,清政府采納張之洞等人的建議,下詔將書院改為學堂,至此,在我國古代高等教育史特別是民辦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書院在歷時近千年之后,終于在清政府的新政中匿跡了。

2.近代意義的私立高等學校歷史脈絡。

近代意義上的私立高等教育開始于清末,從清末廢除科舉取士算起,貫穿于民國年間,直到新中國建立后對教會學校主權回收和對私立學校的社會主義改造為止。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外國侵略的深入,教會學校作為文化侵略的工具開始在中國出現。與此同時,面對落后的現實,國人也主動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尋求富國強民的途徑,西式學校作為新學成為國人學習的對象。私立教育在內容、規模、形式等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據創辦者的不同,這個時期的民辦高等教育可以分為兩類:外國傳教士創辦的教會學校,國人自創的私立學校。

(1)教會大學

清末民初,由于西方國家侵略的深入,教會開始在中國辦學。維新運動以后,教會大學出現,如武昌文華大學、廣州嶺南大學、上海圣約翰大學、北京協和大學等。據《中國宗教年鑒》統計,1917年英、美等西方列強的教會在華創立的高等學校共計34所,學生9492人。這時期的教會大學不受中國管轄,直接聽命于其直轄的宗教團體,教學以傳播宗教和培養宗教人士為目的,校長大多為傳教士。1925年北洋政府頒布了 “外人捐資設立學校認可辦法”和“外人捐資設立學校請求認可辦法”,教會大學正式被納入我國私立教育體系,逐步向中國化和世俗化轉變。在內部管理體制上,由于和宗教組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會大學通常在中國的本部設立一個管理委員會(或董事會),在西方設立一個董事會——隸屬于傳教士所屬的教會?!锻鈬司栀Y設立學校認可辦法》要求教會學校的校長必須為中國人,學校必須設立董事會,在董事會中中國人應占董事名額的半數以上。由于學校的經費絕大部分來源于教會,因此西方董事會實際上掌握著學校的絕大部分的權力。教會大學的主旨是實行文化侵略,但客觀上推動了中國近代的高等教育的發展,成為中國看世界的窗口。

(2)國人自辦的私立高等學校

近代,面對社會的劇變,一批進步人士力圖通過新式教育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學習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達到救國圖強的目的。國人開始自辦私立高校,但私立大學只有1897年的南洋公學、1905年的中國公學、1906年的復旦公學和1910年設立的法政學堂。這個時期的私立高校規模很小,經費困難,設備簡陋,教師缺乏。

民國時期私立高校的發展以抗日戰爭為 “分水嶺”,分為兩個時期。民國初期,私立高校得到了快速的增長,在數量上已經超過了公立高校,以法政??平逃秊橹?。國民黨政府對私立高等教育持鼓勵態度,并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這期間涌現出了一批知名的私立大學,如南開、復旦、廈門等大學。日本侵略給中國的教育事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浩劫,特別是私立高等學校,由于當時政府無暇顧及,以及自身經費的缺乏,大多無力遷移到后方,故而被毀嚴重,數量銳減??箲鸷?,許多私立高校包括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等名校因資金匱乏無法維持,被政府乘機收并為國有。大多數的私立高校在質量與資金上已經無法恢復到抗戰前的水平。

建國初,國家對私立高等學校采取回收和改造政策。1956年,所有的私立學校被改為公立學校。直到1979年第一所非公立性質的高校出現為止,我國的民辦高等教育銷聲匿跡20余年。

3.新時期民辦高等學校的興起。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中國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隨著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教育體制的改革也在逐步推進。短短30余年的時間,按王炳照先生的劃分,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大略經過這樣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初始階段(1978—1992年)。鑒于歷史的教訓,人們重新認識到“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及“科教興國”的迫切性和重要意義。黨的工作重心開始進行轉移,科技革命及信息革命沖擊著人們的觀念,國人深深地認識到,只有發展科技和教育,才能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只有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大力培養各層次的人才,才能振興國家。大力發展黨的教育事業,不僅要大力發展公辦教育,而且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的辦學積極性,大力發展民辦高等教育。

第二階段: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高峰階段(1992—1997年)。鄧小平南方講話的發表和黨的十四大的召開,使人們進一步解放了思想、轉變了觀念、深化了改革。鄧小平的南方講話大大推動了各個行業的發展,民辦高等教育也在其中。根據《中國教育事業統計年鑒》的統計,僅1995—1997年間,高等教育機構數就達1273所。

第三階段:進入依法治教、依法管理和依法辦學的階段(1997年至今)?!渡鐣α哭k學條例》、《民辦教育促進法》等法規相繼出臺。

二、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因

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恢復和發展絕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它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背景下,多種因素促成的結果。其中理論的支撐、政策的導向和歷史的必然是最主要的因素。

1.理論的支撐。

鄧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寶庫。鄧小平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每個重要時期,都對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從理論上解決了教育領域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其中“全社會都來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思想,為我國辦學體制的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

2.政策的導向。

制定政策,以此來推動民辦教育的發展是黨和國家發展民辦教育的一貫做法。

3.歷史的必然。

民辦教育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孔子辦私學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兩千多年里,官學與私學一直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左”的思想干擾,民辦教育中斷了20余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糾正了“左”的思想,民辦高等教育得以恢復和發展也就成為必然。

三、幾點啟示

縱觀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演變歷程:從春秋戰國到解放初期,蓬勃發展;從新中國成立之初開始從有到無,20世紀50年代初的“院系調整”后被中斷20余年;又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再從無到有,其間已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在這個歷程中,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逐漸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盡管目前民辦高等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高等教育大眾化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我國高等教育的舞臺上,民辦大學不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與公辦大學仍有很大距離。因此,如何解決民辦高校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使民辦高等教育得以健康發展是我國近期教育政策制定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在這一方面,我們或許可以從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特點中找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1.堅持辦學的社會公益性是民辦高校健康發展的前提。

從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來看,不論是古代私學還是近代私立高校及現代民辦高校,其設辦的初衷主要是為了救國利民、彌補政府辦高等教育的不足和出于社會公益之心。但是,在市場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組織結構的復雜、資產的持續膨脹,民辦高校作為非盈利組織的志愿性不斷降低,公益性受到削弱,辦學中公益性與盈利的矛盾特殊性就更加突出。因此,盡快化解這一矛盾,保持辦學的公益性,理應成為當前民辦高校持續發展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2.多元化的辦學體制是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高等教育投入很大,民辦高等教育也是如此,需要較多的資金。所以,民辦高校應該廣開財路,多渠道籌措資金,或主動尋求政府資助,或廣納社會捐資,或外引內聯,走股份制、集團經營之路等。

3.政府的鼓勵和引導是民辦高校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其一,積極鼓勵和支持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其二,建立健全民辦高等教育的法規體系;其三,對民辦高校給予資助。

4.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是民辦高等學校的立身和發展之本。

目前,在重點大學一味追求大而全、進“211”,一般學校忙于向重點學??待R、舉棋不定時,民辦高校應認真研究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確定自己的培養目標,辦出自己的特色,創出自己的名牌,這才是民辦高校在公立高校林立的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的最好方法。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王炳照.中國私學·私立學?!っ褶k教育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3]杜安國.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歷程研究[J].探求,2005,(4).

[4]顧美玲.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歷史回顧與前景探析[J].教育研究,1997,(8).

[5]蔡保田,張鵬.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歷史與現狀[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1,(6).

[6]馬雪艷,李靜.從古代私學發展看中國現今民辦高等教育[J].青海社會科學,2008,(9).

[7]張劍波.近代中國私立高等教育發展進程的歷史考察[J].船山學刊,2005,(2).

[8]胡群鴿.私學·書院·民辦高?!撐覈褶k高校的歷史、現狀及其發展[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4,(3).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教科院攻讀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私學官學書院
朵云書院黃巖店
治理的技藝:三代王官學新說
白鹿洞書院記
金代的官學教育
宋代官學教育經費及其政策
淺析東漢的私學與士人
“六藝”之“五射”新考
書院講習一例
向書院學習
中國古代私學管理對當今教育的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