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綜述

2010-09-19 05:36
大眾商務·下半月 2010年7期
關鍵詞:外部性財政政策觀點

劉 燦

【摘 要】財政政策對于一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的不同回答是區分不同經濟學流派和制定不同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本綜述將對有關于財政政策與經濟增長的主要理論觀點進行闡述,從而為進一步研究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增長提供一個廣闊的參照平臺。

【關鍵詞】財政政策;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283(2010)07-0158-01

1 財政政策無效論

1.1 古典主義的觀點

古典主義認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在于勞動分工、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在強調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基礎上市場無形的手才會發揮作用。經濟僅僅會在短期內偏離充分就業,不可能存在長期的衰退。在財政問題上,古典學派主張財政收支平衡,反對赤字和舉債,反對政府利用財政政策干預經濟。許多古典經濟學家的理論都傾向于研究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問題。在這些理論體系中,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應控制在最低限度,財政的活動范圍也應受到嚴格的限定。

1.2 新古典主義的觀點

新古典主義以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建立了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相當完整的經濟學體系。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有趨于充分就業的傾向,產品價格和貨幣工資可以適應供求狀況上下調整,勞動力市場可以出清。生產要素均衡價格決定其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的分配論。因此,他們認為任何隨機的或非系統的總需求政策,都只會增加經濟在自然水平附近的波動,財政政策也不例外。

1.3 貨幣主義學派的觀點

貨幣主義學派在貨幣流通速度不變和自然率假說的假設條件下提出了自己的的觀點:貨幣供給對名義收入變動具有決定性作用;在長期中,貨幣數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響價格以及其他用貨幣表示的量,而不能影響就業量和實際國民收入;在短期中,貨幣供給量可以影響實際變量,如就業量和實際國民收入;私人經濟具有自身內在的穩定性,國家的經濟政策會使它的穩定性遭到破壞。同時他們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張:從長期均衡趨勢看,經濟將處于“自然失業率”狀態,政府過多的干預只會使情況更糟。在弗里德曼看來,財政政策不僅具有擠出效應,而且政策時滯常常使政策實施后果與經濟運行的需求背道而馳。

1.4 理性預期學派的觀點

這一學派的理論基礎建立在四個假設條件下:個體利益最大化、理性預期、市場出清、自然率。理性預期學派認為,經濟當事人都遵循最大化原則,理性的經濟人都能收集到盡可能充分的信息,并據此作出理性預期,這種預期結果非常準確。人們能夠迅速認識政策制定者意圖,并對政府的政策和價格變動事先采取預防措施,結果抵銷了政策的預期效果,導致政府政策無法發揮預期效應。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政策無效性命題:存在理性預期、且工資與價格具有彈性的條件下,被人們預期到的政府政策無法影響實際的產出或失業。只有政府隨機地改變財政政策、公眾未預料到時,才會影響實際產出和失業,但代價是造成產出的劇烈波動。因此,不應該用凱恩斯主義宏觀計量模型來預測不同經濟政策的后果,因為在新的政策環境下,經濟主體會調整他們的預期和行為,這些模型的參數就可能發生變化,使得政策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發揮。

2 財政政策有效論

2.1 有效需求不足論

凱恩斯認為生產過剩和大量失業問題的存在根源在于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因而刺激有效需求是其經濟思想的核心。由于市場機制不能自發地擴大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必須動用政府力量對經濟實施干預,擴張政府需求,擴大財政赤字,調節有效需求,以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凱恩斯還利用乘數理論說明增加投資可以導致收入的成倍增加,產生促進經濟增長的連鎖反應。政府要實行需求管理,在經濟中出現蕭條和大量失業的時候,政府應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擴大社會總需求,進而擴大產量,增加就業,最終實現充分就業.而在經濟中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的時候,政府則要實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縮小社會總需求,進而減少通貨膨脹的壓力,最終消除通貨膨脹.實行"逆經濟行事"的政策,以促進經濟平穩增長。但該主張在西方國家經濟普遍陷入"滯脹"困境之后遭到質疑。

2.2 補償性的財政政策

凱恩斯的 是以赤字財政為特點的,但戰后美國并沒有打破財政平衡的框架。這一政策的代表人物漢森接納了凱恩斯關于投資需求不足的觀點,認為為了實現GDP實際產出水平和潛在產出水平以相同的速度增長,關鍵在于使新增的投資達到足夠的水平,防止儲蓄大于投資。漢森主張,為促進投資水平的提高,實現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必須實行持續和穩定的政府干預政策。補償性財政政策的原則是在蕭條時期采用擴張性財政政策,政府應通過消減稅收、降低稅率、增加支出或雙管齊下以刺激總需求,刺激經濟。在繁榮時期采用緊縮性財政政策,減少支出,增加稅收,以抑制通脹。

2.3 內生增長理論

內生增長理論認為,一國經濟的長期增長是由人力資本、知識或技術進步等內生變量決定的,并認為正是這些內生變量避免了新古典增長模型所說的物質資本收益率遞減現象,從而使經濟增長率的決定內生化。政府通過財政政策解決人力資本積累外部性、技術外部性、知識外溢效應等問題,可以刺激和增加人力資本、R&D;等方面的投資,進而提高長期經濟增長率。為了避免內生因素的外部性導致的競爭性均衡增長率低于社會最優增長率,政府通過財政政策解決人力資本積累外部性、技術外部性、知識外溢效應等問題,可以刺激和增加人力資本、R&D;等方面的投資,進而提高長期經濟增長率。

3 簡要評述

總的來說,主張財政政策無效的觀點認為市場機制通過其自主調節能力能實現經濟的增長,而財政政策本身的時滯與擠出效應對經濟增長能起到的作用較為有限,而另一派則認為經濟運行中所形成的諸如有效需求不足,長期趨于停滯,外部性等因素需要實行促進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各方觀點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縱觀實踐中各國財政政策的實施對經濟產生的影響來看,雖然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存在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想發揮較好的效果對經濟組織的完備性,相關政策的配套性,政策實施力度的把握等都有較高的要求,否則,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政策效果。

げ慰嘉南:

[1] 馬栓友.財政政策與經濟增長.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14-28.

[2] 孫宇暉,劉懷洲.對西方宏觀經濟政策的評析.當代經濟研究瞭,1999(8):61-65.

[3] 湯學兵.內生增長理論與我國當前財政政策的調整.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5(2):18-21.

[4] 毛暉.財政政策確實有效嗎.財經政法資訊,2008(4):22-27.

[5] 歐陽煌.論財政政策與經濟發展.財政研究,2005(6):9-11.

猜你喜歡
外部性財政政策觀點
更多觀點,請掃碼閱讀。
更多觀點,請掃碼閱讀
更多觀點,請掃碼閱讀。
關于網絡外部性研究的文獻綜述
共享單車的經濟學分析
央行不能逃避責任
基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分析經濟增長的動因
蕭條經濟學、惡性通貨膨脹和赤字研究
正確理解財政政策
論經濟法制定與實施的外部性及其內在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