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運動與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

2010-12-13 02:55王樂偉
文學界·人文 2010年8期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體育運動標準

王樂偉

摘要:隨著高校的擴招。每年大學生的畢業人數越來越多,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大學生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大學生的I心理健康狀況水平越來越讓人擔憂。根據有關研究表明:體育運動能改善學生的情緒狀態,提高學生自信心;能提高人的智力和能力;能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從而從各方面來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通過研究分析心理健康的標準以及造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因素來論述體育運動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發展的作用。

關鍵詞:體育運動;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中圖分類號:G812.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11(2008)08-163-03

21世紀的今天最大的財富是人才。一流的人才應具備一流的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優秀人才的基本素質。而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是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大學生今后才能適應社會激烈的競爭并立于不敗之地。而體育運動可以幫助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就這個問題展開以下的論述。

1、心理健康

1.1心理健康的定義

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心理健康做出了如下的解釋: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處于這種狀態下,人們不僅有安全感、自我狀態良好,而且與社會契合和諧,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適應外部環境。它一般可理解為情緒的穩定和心理方面的成熟兩個方面,但這種穩定和成熟的狀態是相對的。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切都在變化的社會中,沒有人會有一成不變的精神和情緒狀態。只有將制約人格的各種條件,比如文化程度、工作能力、職業、社會地位、生活演變等很好地協調起來,并能適應環境、利用環境、創作環境,才能稱之為心理健康。1946年的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將心理健康定義為:“在身體、智能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的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笔澜缧睦硇l生聯合會則將心理健康定義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薄逗喢鞑涣蓄嵃倏迫珪穼⑿睦斫】到忉尀?“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絕對狀態?!比毡緦W者松田巖男認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適應這樣一種心理狀態?!本癫W家門寧格(Menninger K.)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對于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有滿足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范,而是需要二者兼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正常的情緒,敏銳的智能,適于社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庇⒏窭?English H.B.)提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心理善。當事者在那種善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發展其心理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的生活,不僅僅只限于心理疾病而已?!鄙鐣W家w.w.Boehm認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本身帶來快樂?!币陨系母鞣N觀點說明,當前對心理健康的界定很不統一,不過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所作定義被廣泛承認和引用。

1.2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體化。由于學者們對心理健康的理解有所不同,所以,對于怎樣才算心理健康也未形成一個統一標準。2003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心理健康的11項標準:(1)具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和個人成就有“有價值”的感覺;(2)充分了解自己,不過分夸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自發性和感應性,不為環境所奴役;(4)適當接受個人的需要,并且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5)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并能對自己的能力做適當的估計;(6)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的挫折和打擊,無過度幻想:(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視社會標準的不同而變化,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8)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的,個人所從事的事業多為實際的、可能完成的工作;(9)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而改變自己;(10)在集體中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重視集體的需要:(11)在不違背集體的原則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有個人獨立的觀點,有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對人不做過分的諂媚,也不過分尋求社會的贊許。美國學者坎布斯(A.w.Combs)認為: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應有4種特質:(1)積極的自我觀念:(2)恰當地認同他人:(3)面對和接受現實:(4)主觀經驗豐富,可供取用。美國心理學家馬洛斯提出判斷心理健康者的10條標準:(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4)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8)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9)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10)在不違背團體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個性發揮。我國黃希庭教授等曾提出判斷心理是否健康的5條標準:(1)個人的心理特點是否符合相應的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2)能否堅持正常的學習和工作:(3)有無和諧的人際關系:(4)個人能否與社會協調一致:(5)有沒有完整的人格。北京大學王登峰教授等曾提出8條標準:(1)了解自我、悅納自我:(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3)正視現實,接受現實:(4)熱愛生活,樂于工作:(5)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諧:(7)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2003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心理健康的11項標準較為全面并被廣泛采用。

1.3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制定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一定的基礎和專業知識,也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同時他們也承受著來自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所以我認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衡量標準的制定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整體性原則;(2)發展性原則:(3)主客觀相結合的原則;(4)以評促發展的原則;(5)靈活應用的原則;(6)個性性原則。還要注意到:(1)堅持心理健康的相對性;(2)審慎使用心理測量的結果:(3)全面、綜合考察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4)關注心理狀態持續的時間;(5)注意區分心理健康標準和道德評價標準;(6)注意區分應激性心理問題與人格特質性心理問題;(7)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一種理想的尺度。

2.當代大學生心理不健康的產生的原因分析

2.1對大學生活環境不適應

對大學學習生活適應困難,由于中學教育與家庭教育方

面存在的問題,不少大學生入學后在獨立生活、獨立學習方面的能力欠佳。生活方面,一些學生過于依賴家庭,飲食起居受父母精心照料,進入大學后,生活上的一切必須依靠自己,因而許多地方不能適應,這就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焦慮與不安:學習方面,中學時代常依靠教師的安排與督促,進入大學后,教師的直接管理減少,而自己獨立安排學習進度與支配學習時間的要求大大提高,那些能力欠佳的學生就會感到明顯的不適應,許多困難不能獨立克服,因而挫折感增強,不良情緒隨之而生,長期下去便會產生某種心理障礙。

2.2學習與生活的壓力

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相當一部分來自于所學專業非所愛,這使他們長期處于沖突與痛苦之中: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另外還有參加各類證書考試及考研所帶來的應試壓力等等。每門考試合格的壓力,爭取第一的壓力,發揮特長的壓力,這都使學生每天在三點一線式地緊張度過,同學們之間的競爭使個別同學不能忍受而走上絕路,而更多的同學則是默默忍受,只是在忍無可忍的時候發泄一下,以緩解心中的郁悶。生活的壓力主要在于生活貧困所造成的心理壓力。目前,我國高校在校生中約有20%是貧困生,而這其中5~7%是特困生。對金錢的切身壓力,以及深深的自卑感,使這些低收入或貧困家庭的子女總是低估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本來可能完成的學習和工作任務,造成事實上的無能。更加重了自卑:自卑也使一部分學生過分保護自己,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經常經歷挫折,也同樣在內心產生消極的、敵對的情緒,有的學生甚至發展成自閉癥,或抑郁癥,而不得不退學。大學的學習中,教師不再是監工的角色,而是引導者的角色,正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有的學生會感覺無所適從,生活和學習變得沒有目標,心理上感到茫然,情緒低落。

2.3情感方面的困惑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異性充滿了好奇,又迫于生活和學習方面的壓力,有很多大學生開始戀愛了。由于大學生思想比較單純追求完美的愛情,這中間不免出現一些感情上的問題,這樣致使一些承受能力差的學生對感情失去信心,甚至導致自殺。

2.4個性缺陷與性格障礙

我國大學生大多數是來自過度保護和過度嚴厲的家庭,前者導致依賴、被動、膽怯、任性等個性心理傾向:后者導致冷漠、盲從、不靈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的個性心理傾向。如果父母的養育方式是溺愛型,則子女會利己、驕橫和情緒不穩:如果父母的養育方式是專制型,則子女消極、懦弱和不知所措:如果父母經常出現分歧或互相拆臺,則子女會表現出圓滑、討好、投機、說謊的不良行為。這些個性上的缺陷往往導致大學生各種典型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發生。

2.5就業問題

根據有關調查顯示全國2006年共有400多萬的大學生需要就業,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異常嚴峻。很多的大學生都是背負的全家的希望到大學里求學,然后在大學畢業后可以留在一個好的城市。但是就業形式的現實使想要留在大中城市就業的愿望很難實現,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學生因此產生一系列的情緒問題,產生一些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

3.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體育運動是對身體的教育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來完成體育的各種功能,從而促進人體身心的全面發展。體育運動正是以人自身的身體運動來滿足個體及社會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求的一種社會活動。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重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3.1體育運動能改善情緒狀態,提高學生自信心

體育教學是進行知識、技術和技能的傳授過程,這個過程也包括情感上獲得成功感的愉悅體驗。身體運動改善了自我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體育活動能帶來流暢的情緒體驗,并能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活潑愉快、積極樂觀的精神,這些都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運動興趣。體育運動還能使學生因各種原因引起的緊張、憂愁、焦慮、壓抑、沮喪等不良情緒得以宣泄,消除心理緊張、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3.2體育運動能提高人的智力和能力

堅持參加體育運動,可以改善大腦皮層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和觀察能力的發展,提高人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和想象能力,從而為認識學習活動提供有效保證。另外,體育教學是融知識、技能、情感、意志和團結協作為一體的教學過程,通過體育活動可以使學生情緒穩定、性格開朗、疲勞感下降這些非智力因素得到發展,促進人體感知能力和觀察能力的發展。

3.3體育運動能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體育比賽是一種特殊的身體活動形式,采用公平、公正、公開的方法和規則,以相互間身體運動能力優劣比較的形式進行競爭,并爭取獲得比賽勝利的運動活動,體育競賽伴隨著成功與失敗,可以使學生承受挫折與失敗的能力得到提高,并使學生克服困難、不屈不撓等良好意品質得到增強。體育競賽有嚴格的紀律與規則要求,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紀律性與自制力、公平競爭與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體育是一項合作性都很強的運動,學生們在體育活動中要密切配合,否則難以完成任務。因而,在體育活動過程中,能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和創新精神。

4、小結

正如聯合國《體育運動國際憲章》提出:“每個人具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基本權利,這是為充分發展其個性所必需的?!?這就充分說明了體育運動和心理健康的關系。在討論心理健康時一定要注意生理健康因為它們是健康的兩個方面獨立開來討論健康是不科學的,另外在制定健康標準時應考慮到個體的差異性和時間的持續性。只有作一名健康的大學生,才能使自己的才華的到充分的發揮、才能使國家振興和發展。

猜你喜歡
當代大學生體育運動標準
最新出版團體標準
體育運動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現代體育運動創始人
永遠幸福
黨員標準是什么?
當代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與對策分析
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
當代大學生正義觀培育的路徑探析
當代大學生的科學人生價值觀念探析
呆呆和朵朵(1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