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鄒衍思想中的儒道成分

2011-07-01 09:39藏明
關鍵詞:法家道家儒家

藏明

摘要:鄒衍是先秦陰陽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往人們認為他的思想詭誕華虛,是中國古代迷信思想的大本營,但是深究其源卻能發現,鄒衍的思想兼采儒、道等家,既對道家的自然現有所借鑒,又對儒家的仁義思想有所吸收。雖然其中也不乏怪誕之說,但其仍以致用為首要目標,因而在戰國末年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關鍵詞:鄒衍;儒家;道家;法家

中圖分類號:B22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2731(2011)02-0050-05

陰陽家是陰陽五行家的簡稱。學術史上所謂某家,必以某人為代表人物或以某書為代表著作,方可稱之為“家”。陰陽五行思想雖由來甚久,但在戰國以前只見于一些零星的記載。陰陽家究竟源于何處?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梢?,陰陽家是來源于古代掌管天文歷法的羲和之官。從“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可以看出,陰陽家的產生又與“數術”之學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有的學者認為:“蓋數術家陳其數,而陰陽家明其義耳?!倍m卻認為:《漢書·藝文志》中關于陰陽家流變的說法是劉歆偽造的。馮友蘭則認為:“陰陽家者流,出于方士。古代貴族多養有巫祝術數專家。及貴族政治崩壞,此等專家,‘官失其守,遂流落民間,賣其技藝為生,即為方士?!笨墒?,這既無代表人物又無代表著作,故難以成為獨立的學派而存在。陰陽之為“家”始于鄒衍,而且有的學者認為鄒衍是“我國第一位歷史哲學家”。

一、鄒衍及其主要思想

據唐代人林寶所著的《元和姓纂》記載:“鄒,子姓,宋愍公之后,正考父食邑于鄒,生叔良紇,逐為鄒氏。齊有鄒衍,鄒忌?!笨梢?,鄒姓出自采邑之名,鄒衍乃是齊國人。由于文獻記載不足,他的生卒年代眾說紛紜。錢穆認為:“鄒衍生卒年代約為公元前305-公元前240?!焙m通過考證認為:鄒衍生于齊威王七年,卒于齊襄王四年,即公元前350-公元前280。張岱年認為:鄒衍生于公元前340年前后,死于公元前260年前后。蔡德貴則認為:鄒衍約生于齊威王十七年,卒于齊王建五年,即公元前340-公元前260。孫開泰對前人的主張進行了考辨,提出了更加符合歷史原貌的觀點:鄒衍約生于公元前324年,齊威王當政的33年左右,卒于約公元前250年,齊王建5年。

鄒衍的著作頗豐,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有《終始》,《大圣》之篇十萬余言?!薄稘h書·諸子略》著錄《鄒子》49篇,《鄒子終始》56篇,可是,在《隋書·經籍志》中已經看不到關于鄒衍作品的著錄,可見,鄒衍的著作已經遺失。但是,我們從現存典籍中所轉述、征引的相關材料,仍可大體考見其主要的思想內容。

1五德終始說?!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酚涊d鄒衍:“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睆乃抉R遷這段提綱挈領的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鄒衍認為五德終始說適用于人類社會的全部歷史,人類社會的歷史其實就是五德轉移的歷史,并且在五德興衰時還會出現各種“符應”現象?!段倪x·魏都賦》李善注引劉歆《七略》云:“鄒子有終始五德……木德繼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笨梢?,在鄒衍的政治思想中,政權的走向是按照五行相勝的順序進行轉移的。

2大小九州的地理觀。據《鹽鐵論·論鄒》記載鄒衍:“所謂中國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各曰赤縣神州,而分為九。川谷阻絕,陵陸不通,乃為一州,有大瀛海圜其中?!敝袊环Q為赤縣神州,神州內包含的即為“小九州”。而赤縣神州之外又有所謂的“大九州”,中國只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

3陰陽主運說。裴駟《史記集解》載如淳曰:“今其書有《主運》,五行相次轉用事,隨方面為服?!边@里所說的“五行相次轉用事”,“是說五行按相‘次的順序轉相用事?!奔词钦f君主應該按照五行屬性的要求來安排自己的日常起居與政務。

二、鄒衍思想中的道家成分

鄒衍和道家究竟有什么關系?有的學者認為鄒衍即隸屬于道家,“就廣義言,陰陽家實即是道家,因為道是從本質言,陰陽是從歷程言;道是玄學上所謂本體論,陰陽是玄學上所謂的宇宙論”,而且鄒衍把“水德”作為新政權的替代者,也是源于道家對水的重視。

道家確實對水比較重視,《老子》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之語。但是道家重視水,與鄒衍的重視水德是有區別的。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曾提出過“秦為西帝,趙為中帝,燕為北帝”的政治主張,而身處北方的燕國屬于水德,鄒衍的水德說是為燕昭王稱北帝服務的。然而,與“道”相比,“自然”似乎更是連接陰陽家與道家的紐帶。首先,老子非常重視自然觀念,在《老子》一書中,“自然”一詞大約出現過五次。有的地方也把道與自然聯系到了一起,“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強為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日遠,遠日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究竟為何意?孫以楷認為:“表達的是地天統一、天道統一以及天地人統一于道、統一于自然的理念?!笨梢?,不僅僅是道,人也要取法于自然。老子為什么這么傾心于自然呢?孫以楷認為:“老子罷官后才從現實生活中認識到周禮的虛偽以及剝削制度的不合道,從而形成了無為而治的社會政治觀,并進而探討自然天道,把無為而治的政治觀植基于天道自然無為的基礎上?!?/p>

而且《老子》中已有“天地”合用的記載:“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笨梢?,老子認為人與自然相合可以滋養萬物,就像張豈之所說的那樣,“從總體上看。老子不是不要人文文化,他所理解的人文文化是基于‘道的一種自然主義文化,這和儒家的禮樂人文文化有所不同。老子不是不要創造,他要的是符合自然法則的創造?!笨梢?,“自然觀念”在老子思想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其次,莊子也非常重視自然觀念,在《莊子》一書中自然一詞大約出現了八次。莊子認為自然萬物的變化是“道”之使然?!疤觳坏貌桓?,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而且莊子認為:自然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澳虾V蹫橘?,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备鼮橹匾氖?,在莊子所倡導的理想社會中,人與自然是和諧相處的?!叭f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可見,莊子也比較重視“自然觀念”,但需要指出的是,“道家的

自然哲學并不是要人們屈從于自然,做自然的奴隸,而是要把人們從自然界所獲得的啟示,運用于人生?!?/p>

最后,道家的自然觀以人生和社會為主要落腳點,而鄒衍理論中的自然觀卻著眼于政治。在諸多的歷史典籍中,《呂氏春秋·應同篇》保存了一段關于鄒衍五德終始說的比較完整的記載:“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螭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于水,湯日:‘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于周社,文王日:‘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水氣至而不知。數備,將徙于土?!笨梢?,鄒氏的五德終始說把自然界的五行比附于政治,形成了五德,即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鄒衍認為:歷朝歷代都有自己所契合和對應的五德中之一德,它決定著該朝代的興衰。歷史發展是按照五行相勝的順序,一代一代循環往復的。政權轉移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勝而具有矛盾性,又按照始于土終于水的循環往復而具有周期性。

鄒衍五德終始說所體現出來的“自然觀”是建立在政治基礎之上的,雖然老子也談無為而治,但其系統性不強,而且沒有進一步地運用到政權建設當中去,而鄒衍的“自然觀”則將自然界中的五行與人世間的政權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并用五行之間的克制關系來指導政權轉移??梢?,鄒衍的政治自然觀是對老莊人生自然觀的一種發展與創新,鄒氏的五德終始說同樣有道家自然觀的影子。

三、鄒衍思想中的儒家成分

據《鹽鐵論·論儒》記載:“鄒子以儒術干世主,不用,即以變化終始之論,卒以顯名?!笨梢?,鄒衍最初可能是習儒學的。顧頡剛就認為:“鄒衍是齊色彩的儒家,他把儒家的仁義加上齊國的怪誕,遂成了一個新的學派?!瘪T友蘭雖然認為陰陽家源于方士,但他同樣認為儒家所自出之儒士與方士關系密切,“蓋儒士為禮樂專家,而禮樂原來最大之用,在于喪祭。喪祭用巫祝,亦用禮樂專家,此二種人乃常在一處之同事。雖然后來儒家,如荀子等,將禮樂中之迷信成分,掃除凈盡,而予之以新意義,新解釋,然儒士原來所用之禮樂,其原來之意義,則與方士所見極近?!笨梢?,陰陽家與儒家之間有著極深的歷史淵源。孫開泰則明確指出:“鄒衍在稷下學宮上學時的老師當是孟子去齊后留在稷下學宮的孟子學派的儒學后學?!睆默F存的典籍中,我們同樣可以探尋到鄒衍思想中的儒家成分。

首先,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鄒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圣之篇十余萬言……其術皆此類也。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笨梢?,就像有的學者所說的那樣,“此文以孟荀為主,仁義為線索。孟子荀卿主仁義者也,鄒衍則始濫而終仁義?!编u衍的著作雖然遺失,但其思想主旨仍具有儒家“仁義”的成分。所以,顧頡剛才會說:“我很疑鄒衍亦儒家。他的學說歸本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p>

其次,在《荀子·非十二子》中,荀子批評子思、孟子:“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彼济蠈W派的“五行”說與鄒衍的“五行”說究竟有什么聯系?在帛簡沒有出土以前,顧頡剛認為:“《非十二子》中所罵的子思、孟軻即是鄒衍的傳誤,五行說當即鄒衍所造?!钡?,荀子與孟子皆出身于稷下學宮,而且荀子距孟子之時不遠,應該不會把孟子與鄒衍混淆。而劉節的觀點似乎更加的合理:“戰國之時,齊魯之學以孟氏為宗,而陰陽五行之說盛倡于鄒衍輩,亦在齊魯之間,與孟氏之學有關,故荀子譏之也?!?/p>

帛簡出土以后,有的學者認為:“帛簡《五行》以‘仁、義、禮、智、圣為重要內容,思孟學派吸納了‘五行觀念,本意似在于借助原始‘五行學說的影響,以‘五行來表達人的內在的道德本性?!崩顚W勤則認為:子思五行說所依據的思想資料為《尚書·洪范》中的“五事”,即“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彼济蠈W派將“五事”發展成為了“仁、義、禮、智、圣”。上述兩種觀點似乎都在否定思盂學派的“五行”說與鄒衍的“五行”說之間的聯系。但有的學者通過考證認為:公元前312年,齊宣王九年,鄒衍約12歲的時候,孟子離開稷下學宮歸鄒。公元前309年,齊宣王12年,鄒衍約15歲的時候,開始在稷下學宮學習。而且歷史上確實有鄒衍在稷下學宮學習的記載,“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所以說,鄒衍很可能在稷下學宮學習到孟子所遺留下的儒學。更為重要的是,鄒衍將自然界的五行直接比附于政治,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作為基礎是很難辦到的。這一理論基礎就是思孟學派的五行說,思孟學派的五行說,與“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有區別。它是五行說的進一步發展,成為道德領域里的五行?!斑@對鄒衍將五行說進一步發展為社會發展領域的五德終始的歷史觀,無疑起了頗大的啟發和推動作用?!?/p>

再次,《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集解》引劉向《別錄》曰:“齊史鄒衍過趙,平原君見公孫龍及其徒綦毋子之屬,論‘白馬非馬之辯,以問鄒子。鄒子曰:‘不可。彼天下之辯有五勝三至,而辭正為下。辯者,別殊類使不相害,序異端使不相亂,抒意通指,明其所謂,使人與知焉,不務相迷也。故勝者不失其所守,不勝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辯可為也。及至煩文以相假,飾辭以相悖,巧譬以相移,引人聲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繳紛爭言而競后息,不能無害君子。坐皆稱善?!笨梢?,鄒衍認為:辯論的目的在于辯論的雙方各有所得,辯論勝了“不失其所守”,辯論敗了也可以學到新的知識,爭取做到“別殊類使不相害,序異端使不相亂”,事物都有所歸屬,不相沖突。鄒衍這種“反辯”思想也與儒家類似??鬃泳驮f過:“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避髯右彩菢O為反對辯論的,他說:“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與共故,故明君臨之以勢,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論,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辯勢惡用矣哉!”而且荀子認為名家的辯論之術毫無用處,他說:“若夫充虛之相施易也,堅白同異之分隔也,是聰耳之所不能聽也,明目之所不能見也,辯士之所不能言也。雖有圣人之知,未能僂指也。不知無害為君子,知之無損為小人?!笨梢?,在對于辯論的態度上鄒衍與孔子、荀子有相通之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老莊同樣具有反辯的言論。老子說:“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鼻f子說:“有人治道若相放??刹豢?,然不然。辯者有言曰:‘離堅白,若縣寓?!边@里所謂的“可不

可,然不然”即是指名家的辯術不能解決現實問題??梢?,在鄒衍的思想中確實有儒道的成分。

最后,鄒衍能夠顯于諸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五德終始說為未來的大一統政權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理論依據。而五德終始說的直接服務對象則是燕昭王。戰國中后期以后,諸侯之間的爭霸戰爭越演越烈,慘痛的戰爭教訓已經讓人們清醒地認識到天下必須“定于一”,就像《呂氏春秋·謹聽》所闡述的“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殘,不得休息?!毖嗾淹跏且晃缓苡凶鳛榈膰?,他執政謙恭,禮賢下士,力圖完成其稱“北帝”的宏圖大志。據《新書·胎教》記載:“昭王得郭隗,而鄒衍樂毅自齊魏至?!笨梢?,鄒衍見到了燕昭王的求賢政策也從齊國來到了燕國。鄒衍曾是著名的稷下先生,燕昭王對他更是禮遇有加。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鄒衍:“如燕,昭王擁慧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筑碣石宮,身親往師之?!编u衍也沒有辜負燕昭王的期望,以其自身的理論學識積極地為燕昭王的稱“北帝”活動制造政治輿論??梢?,鄒衍的學說并不是像王充所說的那樣“率多侈縱,無實是之驗,華虛夸誕,無審察之實”揚雄所說的那樣“至周罔君臣之義,衍無知于天地之間,雖鄰不覿”而是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就像呂思勉所說的那樣,“鄒子之學,非徒窮理,其意亦欲以致治也?!?/p>

鄒衍這種積極和政治結合的致用思想與儒家具有一致性。任何一種思想主張只有和現實的政治活動相結合,進而形成為政權建設服務的政治思想才能為統治者所重視。儒家就積極地將自己的理論思想與政治活動相結合??鬃诱f:“其^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笨鬃诱J識到,政治目標的實現要依靠對現實政治有高度使命感的賢人,而孔子對這種賢人有什么要求呢?他在回答魯國貴族季康子的問題時說:“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笨梢?,孔子認為執政者要道德高尚。在孔子的教育培養下,他的弟子大都“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為教士大夫”??梢?,儒家的為政之道也是與現實政治充分地結合到了一起。

除了儒道兩家,鄒衍的思想同樣具有法家的色彩?!稘h書·嚴安傳》引鄒衍語:“政教文質者,所以云救也。當時則用,過則舍之,有易則易也。故守一而不變者,未睹治之至也?!笨梢?,鄒衍認為歷史條件發生了變化,統治政策也應該作出相應的變革。這與韓非“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的思想具有一致性??梢?,鄒衍雖然是陰陽家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不僅僅是侈縱怪誕的,而是對儒、道、法等家的思想進行了吸收和借鑒,進而形成了其經世致用的思想理論。

猜你喜歡
法家道家儒家
知命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漫畫道家思想
小小書法家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莊子說》(二十五)
漫畫道家思想
《莊子說》(十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