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供求價值規律

2011-08-15 07:44楊曾憲
社會科學論壇 2011年8期
關鍵詞:購買力銀元蘿卜

【內容摘要】“市場供求價值規律”是市場經濟的兩大核心規律之一。本文運用馬克思商品價值二重性理論,對這一規律的子規律Ⅰ、Ⅱ結合實例做了闡釋。規律Ⅰ揭示的是必需類商品失衡后的價格變化規律,即:(“供”)量減價漲、(“供”)量增價跌;但價跌(“求”)量未必增,價漲(“求”)量未必減。規律Ⅱ揭示的是奢侈類商品失衡后的價格變化規律,即:供小于求時價漲,供大于求時價跌;價漲“求”量減、價跌“求”量增。本文還以必需類商品為例,對供求失衡后的商品價格變化規律,從價值論角度做了科學闡釋,并給出了兩個典型的理論模式。

【關 鍵 詞】商品供求;商品購買力;邊際價值;需要量標。

【作者簡介】楊曾憲,青島市社會科學院城市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價值學、美學、文化批評等方面研究。近期主要從事價值經濟學研究,重點是系統重釋勞動價值論及《資本論》中的基本理論。

“市場供求價值規律”是與“商品交換價值規律”并立互補的兩大商品價值規律,也是市場經濟的核心規律。如果說,商品交換價值規律是側重從生產角度揭示(勞動產品)商品在供求動態平衡狀態下,其價格是怎樣由其內在的“社會必要勞動成本”制約運行變化的話,那么,市場供求價值規律,則是側重從流通角度揭示(各類)商品在供求嚴重失衡狀態下,其價格是怎樣由其外在的“供求、給要關系”制約運行變化的。相對而言,商品交換價值規律理論復雜,內容卻單一;市場供求價值規律理論看似簡單,內容卻很復雜。馬克思經濟學是回避甚至否定供求價值規律的,這是其嚴重缺憾所在;西方經濟學家盡管肯定供求價值規律,但否定價值二重性的缺陷卻使其同樣無法科學把握這一規律,他們依據統計數據得出商品量、價反比關系理論內涵也是膚淺的[2]。拙論的研究將證明,商品使用價值供求失衡與交換價值給要失衡關聯密切,只有運用馬克思商品價值二重性理論,才能全面、科學地揭示商品,特別是必需類商品在供求嚴重失衡狀態下的價格形成及運行規律。

市場供求價值規律適用對象大于商品交換價值規律,適用范圍也恰好在后者之外。正因如此,市場供求價值規律就其外延而言,還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規律包括后文將討論的非勞動商品、精神勞動商品、金融商品價值規律;本文將討論的屬狹義規律,其對象只包括勞動產品商品。同時,由于必需類與奢侈類商品的需要特征不同,失衡狀態下的價格運行規律不同,所以,市場供求價值規律就其內容而言,還可再分為子規律Ⅰ、Ⅱ。為此,本文在設定市場規范有序之外,還預設如下條件:其一,商品指物質勞動產品,不包括其他產品;其二,商品市場處于嚴重供求或給要失衡狀態中,即市場上賣方商品數量不會隨買方需要增減而及時增減,買方購買力也不會隨其需要變化而及時變化;其三,商品主體的需要皆為真實消費需要,不包括投機盈利需要。

市場供求價值規律關涉的重要概念梳理

市場供求價值規律揭示商品供求嚴重失衡(后文行文時,有時只稱“供求失衡”)狀態下的價格運行規律。這里強調“嚴重”是有用意的。市場經濟中,商品價格波動是常態,商品按交換價值規律運行時價格也是波動的,如恩格斯所說:“只有通過競爭的波動從而通過商品價格的波動,商品生產的價值規律才能得到貫徹,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這一點才能成為現實?!盵3]但這種商品價格圍繞“社會必要勞動成本”上下波動的情況,只是商品動態平衡的表現形式。只有在供求嚴重失衡狀態下,商品交換價值規律才會完全失效,商品價格才不受成本制約、瘋漲或急跌……這時,影響商品價格變化的主因便是供給、需要、能給、能要等因素了。為此,我們須先對這些概念做些必要梳理或設定,否則,若任其所指滑動,后文討論將失去意義。其中,“能給”“能要”是我為便于理論推導引進的表述概念。

(一)可供商品(簡稱“供”)

這里的“可供商品”,指滿足市場消費需要且功能不可置換、品質相對一致的商品。譬如,市場上紅蘿卜的食用功能可被青蘿卜替代,紅蘿卜的短缺對其價格影響不大,便不在討論之列。又譬如,在普通白酒供大于求的同時,茅臺、五糧液等名酒卻供不應求,這種產品品質差異很大、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要的商品,表面上雖屬同類商品,實際上卻不能像青、紅蘿卜那樣置換,便不能歸屬同一“可供商品”。這和純金飾品與鍍金飾品不是同類商品的道理近似。

這里的“可供商品”,還指特定時空內可有效供給的商品。譬如,乙等一年需10筐蘿卜,甲等收獲10筐蘿卜需兩年,這顯然是供小于求,因為乙等第二年可能已餓死了。又譬如,乙等在A地急需蘿卜,即便甲在萬里之外的B地蘿卜過剩,也談不上供求平衡,因蘿卜運到時可能已爛掉了。至于具體的“時、空”單位,則與商品使用功能的有效期相關。像鮮奶,其有效期可能以天為單位,可供市場在百里之內;像鋼材,其有效期可能以年為單位,可供市場則為全球。本文設定條件所說的“市場上賣方商品數量不會隨買方需要增減而及時增減”,便包含了對“可供商品”的這種時空限制。

(二)消費需要(簡稱“求”)

本文用“需要”不用“需求”(簡稱“求”是為對應“供”),也有特指含義——盡管日常用語中兩者可通用。這是因為,作為經濟學概念的“市場需求”,通常是指能形成并付諸購買行為的“需要”,其中已含有購買力的因素——“增加工資”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內容便是例證。鑒于“需求”的這一內涵已約定俗成,我們只能用“需要”來指稱人類對商品使用價值的欲求動機,其中,不再含能力因素。這就是說,僅有“需要”,如缺少相應能力,未必能轉化成現實的“需求”。如青年人“需要”房子結婚,若沒經濟實力,便不能形成對商品房的“市場需求”。對“需要”和“需求”的這種區分,對準確分析把握市場供求、給要關系,具有重要意義[4]。

(三)“能給”(簡稱“給”)

“能給”指商品生產與銷售總成本。在商品生產與銷售過程中都會因資金、原料、能源、設備、運輸、儲藏及人力消耗和稅負支出產生相應的成本,這些都構成了商品的“能給”。對于“能給”,通常往往被狹義理解,即有些生產經營者(或資本家)把自己的勞動排除在外,這是不準確的。實際上,“能給”中包括勞動成本,商品能按“能給”價成交,生產銷售者就可獲得自己的勞動收益,就不虧損,否則,理論上就不“能給”。

(四)能要(簡稱“要”)

“能要”,指買方在特定時間內,可用于購買并消費所需商品的專項資金,或由專項資金構成的購買力。這里強調“時間”,也是重申設定條件中所說的購買力不能“隨機變化”。如沒有這一規定,乙承諾用未來三年收入購買今年所需的蘿卜,便看似“能要”,但這種購買力是不真實的[5]。這里特別強調了“購買并消費”,是因為對購買者而言,僅考慮商品價格因素是不夠的,還需考慮日后的消費支出。譬如汽車使用時還須加油、保養,也是不小的開支,必須兼顧。這里強調“所需商品的專項資金”,即不等于購買單位商品的資金,更不等于消費者的全部資金。譬如乙共有100銀元,每年需要10筐蘿卜,售價為50銀元。乙如果只買1筐蘿卜,當然“能要”;如果傾其全力來買10筐蘿卜,顯然也“能要”。但這種“能要”也不真實,因為任何人不能只靠一次性消費生存,或僅靠一種商品維持生命。通常情況下,消費者會在統籌考慮對各種商品需要的前提下,根據該商品對其生存發展的重要性確定專項購買資金的。如果乙在統籌安排后,每年只能拿出20銀元買蘿卜,那么,上述蘿卜乙便顯然不“能要”,即乙買不起所需要的10筐蘿卜。對“能要”的這種限定是非常必要的。如允許購買力概念隨意伸縮,假設一個窮人會傾家蕩產去買名車名表,那就無所謂給要失衡了。

相對“能給”而言,“能要”雖然模糊卻也是客觀存在。說其“模糊”,是因為我們很難預測市場上對某種商品“專項購買力”的大??;說其“客觀存在”,是因為“能要”的確在制約著商品價格的變化。后文將會討論到,當必需類商品供求失衡后,真正決定商品最高或最低價的,正是富人或窮人的“能要”水平?!澳芤备拍羁纱蟠笤鰪娛袌龉┣髢r值規律的闡釋功能。

商品“供求失衡?”“?給要失衡?”及其關系

商品的“供求”“給要”關系,體現了商品價值二重性的存在。上文討論商品交換價值規律時,由于“供求”“給要”關系對商品價格影響不大,所以,我們只在預設的商品“供求動態平衡”中包含了“給要動態平衡”的意思——通常情況下的“供求動態平衡”中,必涵蓋“給要動態平衡”,否則,“供求”很難持續“平衡”。但在本文討論中,由于“供求”“給要”關系對失衡商品價格的影響不同,所以,必須將這兩組制約因素區分開來,具體分析把握其彼此關系。

“供求失衡”是指同類商品“供給”量與市場“需要”量之間的失衡,包括商品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兩種狀態。通常,造成商品供求失衡主要原因有:生產因素,如企業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生產規模導致的產品過?;蜻m銷商品產量不足導致的匱乏;社會因素,如戰爭破壞生產導致的產品匱乏或戰爭造成人口銳減導致的產品過剩;自然因素,如氣候變化造成的農產品產量劇增或劇減;還有文化因素,節慶到來,相關商品匱乏,流行期一過,時髦商品過?!@類純粹的原生性的商品供求失衡與商品給要因素沒有關系——糧食豐收供大于求,與窮人購買力低無關;戰爭導致的產品匱乏,與富人購買力高也無關。同樣道理,純粹因供求失衡導致的商品價格變化——節日里數元一枝的玫瑰,節后可能一元數枝,或者夏季服裝秋季跌價,冬季服裝秋季漲價等等——也與給要因素、與消費者口袋中鈔票多少沒關系。后面或后文討論的,某些因給要失衡如購買力嚴重不足或過剩導致的商品過剩與匱乏,以及因投機因素如商家囤積居奇導致的商品稀缺等等情況,都屬繼生性供求失衡,它與原生性供求失衡是應區分開來的。

“給要失衡”是指商品成本“能給”與專項購買力“能要”之間的失衡,對此須略做些闡釋。給要失衡是相對給要平衡而言的。當甲乙等勞交換時,乙1把椅子必要勞動時間是1天,折算1銀元;甲1筐蘿卜必要勞動時間也是1天,也折算1銀元;甲、乙彼此1:1交換時必然是給要平衡。但這種理想狀態很難存續,現實中可能存在的也是兩種給要失衡狀態:一種是購買力高出商品成本,要大于給,或者說商品成本低于購買力,給小于要;一種是購買力低于商品成本,要小于給,或者說商品成本高于購買力,給大于要。這兩種狀態若只在甲乙之間發生,無礙大局,但假若市場上某種商品總成本與專項總購買力之間嚴重失衡,后果便嚴重了:或者可能因要大于給,商品價格暴漲;或者可能因要小于給,商品價格暴跌。我們將討論的,便是市場圍繞某種商品出現的這種給要之間失衡的情況。

通常,造成商品給要失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勞動付出差異。不同生產者(包括管理者)的勞動態度及素質有差異,創造的產品使用價值質、量有差異,交換后的收入差距大,難免產生給要失衡。如懶或笨的丁木匠,每天只生產1把椅子,換1銀元,勤或智的乙木匠,每天生產10把椅子,換10銀元。丁購買蘿卜時便可能要小于給,產生失衡。二是資本剝削勞動。雇傭勞動中一旦存在剝削,工人多勞少得,資本家少勞多得,工人購買力低下,買不起必需生活品,必然導致給要失衡,甚至由此觸發經濟危機。三是投資投機行為。通過運用資本、資源進行投資投機,投資投機者不直接創造使用價值,卻可能獲得巨大收益,并造成被投資、投機商品價格的暴漲或暴跌,也必然會產生嚴重的給要失衡。四是金融或經濟危機。市場經濟中,一旦爆發金融和經濟危機,工人大量失業、資本家財富大量縮水,窮人買不起必需品,富人買不起奢侈品,也必定會出現嚴重的給要失衡。上述二、三、四點,后面文章將詳論。這類純粹的原生性商品給要失衡與商品供求失衡也沒有直接關系——窮人買不起糧食不等于糧食過剩,房價高企不等于房子短缺。它與下文將討論的因商品供求失衡導致的繼生性給要失衡,是不應混同的。

無論是商品供求失衡還是給要失衡,歸根結底都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其可能的失衡程度也與市場經濟的發達程度正相關。這里,貨幣特別是紙幣的出現是導致給要與供求關系分離并嚴重失衡的關鍵因素。在早期的商品交換中,勞動產品商品以實物形態交換,商品價值二重性沒嚴重脫節,即便供求不平衡、給要有差距,商品主體也無法將商品交換能力儲存、積累,因而,難以出現商品給要嚴重失衡并加劇供求失衡的情況。譬如,勤勞的乙每天只需要5筐蘿卜,而他制作的椅子能換10筐蘿卜;蘿卜吃不了會爛掉,乙便只能把多余椅子放在家中。但這放家中的過剩椅子,仍只能自毀,并不會到市場上興風作浪。當貨幣出現后,情況就大不同了:乙會把5把椅子換成銀元存起來;和平年月,乙會用儲存的銀元買金玉飾物,導致奢侈品漲價;災荒年月,乙會拋出銀元搶購蘿卜,使食品價格瘋漲。如此一來,給要失衡便會影響到供求,導致市場出現嚴重供求失衡的局面。

商品供求失衡與給要失衡間的關系非常復雜,不能根據邏輯推導簡單下結論,須具體分析。譬如,設甲等蘿卜供大于求,乙等椅子同樣供大于求;或反之,蘿卜、椅子皆供不應求。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各自商品都供求失衡,但若甲乙彼此購買對方商品時,卻未必出現給要失衡。當然,在更多的情況下,商品供求失衡與給要失衡會相互影響,一種失衡往往繼生導致另一種失衡。

一方面,商品供求失衡會影響給要關系甚至造成失衡。譬如在蘿卜嚴重匱乏時,甲等會乘機提價,能給也不給,乙等則不能要也得要,結果可能使乙方的購買力愈加不足、甲方的購買力愈加過剩。反之,在蘿卜嚴重過剩時,甲等會被迫降價,不能給也給,乙等則能要也不要,結果可能使乙方的購買力愈加過剩,甲方的購買力愈加不足。這樣,當變成富人或窮人的甲乙去購買其他商品時,便可能出現給要失衡局面。另一方面,商品給要失衡也會影響供求關系甚至造成失衡。譬如乙等眾多富人購買力嚴重過剩時,可能會超量采購某些享受類商品,不需要也要,結果造成這些商品出現嚴重供不應求的局面;反之,丁等眾多窮人購買力嚴重不足時,可能會減量采購某些必需兼享受類商品,需要也不要,結果也會造成這些商品嚴重供大于求的局面。

市場供求價值規律Ⅰ、Ⅱ分類例釋

既往的經濟學理論,盡管沒對供求、給要關系做系統梳理,卻已對商品供求或貨幣供需失衡問題做過深入研究,并已構建起眾多復雜的理論模型。但由于這些研究缺少價值學的支持,所以,忽略了一個基礎性問題,即:人類對不同產品或商品的消費需要性質不同,因而量標有很大差異;正是這種差異的客觀制約或影響,使不同商品供求失衡的成因及其價格變化呈現出不同的規律。據此,我將市場供求價值規律分解為子規律Ⅰ、Ⅱ。對比分析這兩個子規律,我們便會發現市場供求價值規律內容之豐富,實在是遠遠超出了此前經濟學家的認識。同時,也必須指出,由于制約商品價格的因素,特別是市場購買力本身難測,所以,市場供求價值規律只能揭示失衡商品價格的運行趨勢,卻無法預測其具體價格變化——這是經濟學理論的局限,但也是其科學性所在。

(一)人類需要性質及其量標分類

人類需要的性質及其量標分類問題展開來談非常復雜,筆者將在價值哲學專著中詳論。這里只能借助下表簡略論之。

以上分類列出的,是人類基本生活消費需要。人類這些需要就其生成性質而言,只能分為“自然需要”“文明需要”兩大類。人類的“自然需要”,除去身體器官新陳代謝的無意識需要外,多數需要在現實中只能通過文明方式獲取并滿足,以“文明需要”形式體現出來。人類的“文明需要”,作為體現類本質的自覺需要,又可根據其目的分為“文明生存需要”“文明發展需要”。這里的“文明發展”[6],是指稱人類追求更高質量“生存”的概念,它與“文明生存”之間只存在層次的差異,不存在性質的對立?!拔拿靼l展需要”,對人類而言,包括創新生活方式、提升文明生活質量的意思;對個體而言,包含追求享受高檔生活、肯定炫耀自身價值的意思?,F實生活中,“文明發展需要”本身也是發展的,會不斷轉化為“文明生存需要”。譬如各種家電,早期幾乎都屬于“發展需要”,手機曾被稱為“大哥大”,其炫耀性消費特征明顯;但隨后它們便成為“生存需要”了,一般手機不再具有顯富功能了。

這樣,人類的消費需要便可分為三大層次:最基礎的是“自然—文明生存需要”,即人類基于延續生命需要產生的文明生存需要,像對食品、水等等的需要。這類需要都是不可或缺的“剛性必要”,所需商品可稱為“必需類”商品。在此基礎上,人類形成了超越動物本能生存需要、兼有享受高檔生活的“文明生存—發展需要”,像對服裝、住房以及現代人對家用電器等等的需要。這種需要既有不可或缺的“剛性必要”成分,亦有可選擇的“彈性選要”成分,所需商品可稱為“必需兼享受類”商品。在前兩者基礎上,人類還形成了純粹以享受高檔生活、炫耀自身價值為目的的“文明發展需要”,像對金玉飾物、名車名表等等的需要。這種需要都是可以選擇的“彈性選要”,所需商品可稱為“享受或奢侈類”商品。

人類的消費需要,既有“量標”又有“質標”。量標,就是主體對功利客體需要的數量標準;質標,就是主體對功利客體需要的質級標準。

與經濟學密切相關的,主要是“量標”。需要的量標,通常分為“定位”和“定向”兩大類。所謂“定位量標”,指需要有上、下限:少則不能滿足需要,多則超出需要;需要滿足前是匱乏,滿足后是過剩;少與多皆無益有害?!岸ㄏ蛐枰庇址譃閮深悾阂活愂恰坝邢薅ㄏ蛄繕恕?,指需要有下限,沒上限:即少則不能滿足需要,需要滿足前是匱乏;但需要滿足后未必知足,會繼生出更多需要,多多益善;一類是“無限定向量標”,指需要沒有上、下限:沒有未必匱乏,擁有未必滿足,而且會繼生出更多需要,多多益善。

當然,需要的“質標”也不可忽略。如果說“生存需要”主要體現在“量標”上的話,那么,“發展需要”則同時體現在“質標”上。譬如對各種奢侈品的需要,人們既希望“量”多,也希望“質”好;當“量”不能無限增加時,其需要的重點便會放到“質”上,譬如對名車的需要。即便對必需類商品,人類同樣有“發展需要”,同樣有“質標”提升的需要,如對食品花樣、品質無限創新的要求[7]。鑒于引入“質標”后,將會使問題變得愈加復雜,而在本文討論中,對失衡商品價格產生關鍵影響的是“量標”不是“質標”,所以,后文將不再涉及“質標”概念。

(二)市場供求價值規律Ⅰ、Ⅱ的適用對象

市場供求價值規律Ⅰ,揭示的是“供求”,特別是“供”的因素對失衡商品價格的關鍵性影響;市場供求價值規律Ⅱ,揭示的是“給要”,特別是“要”的因素對失衡商品價格的關鍵性影響。下面,我們便結合人類對不同商品需要的特征,分述這兩個子規律的適用對象。

關于滿足人類“自然—文明生存需要”的必需類商品。對這類商品如食品數量的需要,受生理器官制約,屬典型的“定位量標”,且數量恒定。譬如成人對燒餅的需要:每頓少于1個挨餓,屬于匱乏;多于5個能撐死,屬于過剩,通??赡?個便滿足需要。如此一天、一年,其糧食需要量相對穩定。一人如此,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同樣如此,凡屬食品,大都存在這種剛性需要量:少則供不應求,居民挨餓;多則供大于求,食物浪費。而這種匱乏或過剩與購買力無關:富人錢再多,也不愿讓自己撐死;窮人錢再少,也要想法吃飽;而一旦食物斷絕,窮人餓死,富人也照樣餓死。因此,對此類必需品的“能要”完全服從于“需要”:有需要時,能要優先保證,有時不能要也要;不需要時,則不考慮能要,即便能要也不要。這使此類商品失衡后的價格對供求關系反應最為敏感,屬于適用市場供求價值規律Ⅰ的典型商品。

關于滿足人類“文明生存—發展需要”的必需兼享受類商品。盡管這類商品也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如衣服遮陽御寒、房屋擋風避雨等等,但它們本質上滿足的是人類追求文明生存方式、享受舒適生活、展示炫耀自我的需要,所以,其數量不受本能需要的制約,屬“有限定向量標”。譬如服裝、住房,再窮的人也需一件破衣、一間茅屋,但對富人而言,幾百件錦衣、幾十間豪宅都不為多。換言之,這類商品的需要量,從最低標準講,有剛性一面,有下限;從最高標準講,則是彈性的,質量數量無上限[8]。因此,此類必需兼享受類商品的“需要”與“能要”互相服從:滿足下限剛性需要時,能要服從需要,需要支配能要;滿足上限彈性需要時,需要服從能要,能要決定需要。這使此類商品失衡后在滿足下限需要時,其價格變化適用于子規律Ⅰ;在滿足上限需要時,其價格變化適用于子規律Ⅱ。

關于滿足人類“文明發展需要”的享受或奢侈類商品。由于這類商品滿足的是人類超越本能、享受生活、炫耀自我的文明需要,所以,對其需要的數量完全沒有先天約限,即沒有上下限。譬如像高檔飾物以及文物、藝術品、名車名表等等,窮人一件沒有照樣生存,富人擁有再多也難滿足。因此,此類享受或奢侈類商品的市場“需要”完全服從于“能要”:能要才考慮需要;能要有多大,需要有多大;不能要,便沒有需要。這使此類商品價格變化,主要取決于給要關系而不是供求關系。假設市場購買力水平很低,此類商品即便供給量很少,價格也低;反之,假設市場購買力水平很高,此類商品即便供給量加大,價格也會很高。這使此類商品失衡后的價格對給要關系的反應最為敏感,屬于適用市場供求價值規律Ⅱ的典型商品。

(三)市場供求價值規律Ⅰ、Ⅱ的內容

現在我們便結合必需類、奢侈類這兩大類商品,揭示市場供求價值規律Ⅰ、Ⅱ的內容。這里所揭示的內容,以描述性為主,至于其商品量、價變化背后的價值論原因將放下一節闡述。

市場供求價值規律Ⅰ揭示的是必需類商品失衡后的價格變化規律。這類商品的最大特征是,無論生產力怎樣發展、社會怎樣進步或市場購買力怎樣變化,它們的需要總量不變。由于“求”本身是常量,因而,可能與此類商品失衡及價格變化相關的因素只有“給”“要”“供”。先說“給”,在市場供求動態平衡時,商品的平均成本含社會必要勞動成本決定著商品價格。一旦供求失衡,商品成本便對價格失去了意義——商品嚴重供求失衡的重要標志就是其價格脫離“給”的約束,猛漲或猛降。再說“要”,由于購買力因素不能從根本上影響“求”,所以,也不會對此類商品失衡及價格產生關鍵性影響。但是,“要”與“給”水平的高下,以及不同群體“要”的差距,卻可能影響此類商品供求失衡的程度及價格漲跌幅度——下一節的討論中,將再闡述這一點。

正因如此,導致必需類商品失衡及價格變化的關鍵因素唯有一個單向的“供”(因突發災難導致“求”的變化情況除外):供小于求是匱乏,供大于求是過剩;一旦匱乏或過剩,都是(“供”)量減價漲或(“供”)量增價跌,商品價格與供給量之間存在明顯的反比關聯。但是,商品價格與需要量之間卻不存在反比關聯,即:價跌(“求”)量未必增,價漲(“求”)量未必減,因而商品不會由此恢復平衡。這也是市場供求價值規律Ⅰ的核心內容及特征。既往經濟學家往往認為價格可調節所有商品的供求關系,無疑是錯誤的,在必需類商品身上,價格調節基本是無效的。當此類商品匱乏時,漲價并不能減少“求”,反而可能導致價格瘋漲,直至“能要”的上限;當此類商品過剩時,跌價并不能增加“求”,反而可能導致價格狂跌,直至“能給”的下限,剩余商品被毀掉。這一規律也可解釋農業生產往往增產不增收的原因。因對糧食蔬菜的市場需要量是恒定的,量增價便跌,農民幾乎永遠只能按社會必要勞動成本獲得自己的勞動收益,不可能因增產而獲高收益。

市場供求價值規律Ⅱ揭示的是享受或奢侈類商品失衡后的價格變化規律。這類商品的最大特征是,其市場消費需要會隨著社會發展、市場購買力變化而生成或變化,即“求”也是變量。如此一來,可能與此類商品失衡及價格變化相關的因素便是“給”“要”“求”“供”四項了,其規律看似更難測了。其實不然,甚至與子規律Ⅰ相比,子規律Ⅱ還是相對簡單、好把握的。這是因為,一旦供求失衡,商品的“給”同樣對價格失去了制約作用,而“求”完全由“要”決定,它們與“供”一起雙向、雙因影響制約著失衡商品價格變化,其間的正、反關聯規律非常清晰。我們先“靜”后“動”,對其討論。

假設一定時期內,奢侈類商品的供給量與專項購買力不變。在這種條件下,奢侈類商品失衡后的價格變化,便主要取決于“供”“求”關系?!肮毙∮凇扒蟆眱r漲,“供”大于“求”價跌;價漲(“求”)量減、價跌(“求”)量增。這一規律前半部分,與必需類商品量、價反比變化規律相同,其后半部分則不同了。譬如,盡管人們對名車理想的“需要”無限,但“能要”卻有限,所以,其現實“需要”量也必然有限。假設市場上名車供給量低于市場需要量,自然會漲價;而市場名車供給超出需要量,自然會跌價。但名車市場卻不同于蘿卜市場:一旦名車漲價,市場需要量便會減少,名車會在某個高價位上重新實現供求平衡,絕不會出現價格瘋漲的情況;一旦名車跌價,市場需要量便會增加,名車會在某個低價位上重新實現供求平衡,絕不會出現價格跌到底線,多余名車被銷毀的情況。

當然,現實中奢侈類的供給量和購買力或需要量都會發生變化。假設一定時期內的商品購買力或需要量不變,那么,此類商品失衡后的價格變化便會與供給量成反比,即(“供”)量減價漲,(“供”)量增價跌。譬如市場上名車供應量不斷增加,其價格自然要下跌;名車供應量不斷減少,其價格自然要上漲。假設一定時期內的商品供給量不變,那么,此類商品失衡后的價格變化便會與購買力或需要量成正比,即(“求”)量增價漲,(“求”)量減價跌。譬如,社會上有錢富人增多,名車供不應求,自然會漲價;反之,遇到經濟危機,富人財富縮水,名車供大于求,自然會降價。但名車無論漲價跌價,如上所述,都會在新的價位上找到平衡點,不會出現暴漲狂跌情況。

現實中更多可能出現的是奢侈類商品“供”與(“要”)“求”同時變化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此類商品是否供求失衡及失衡后的價格變化,便主要取決于“供”“求”的增、減速度是否同步,以及出現差異后的主導因素的變化。當經濟持續增長、奢侈品的“要”“求”持續增長、奢侈品的“供”同步增長時,其供求便可實現動態平衡。但是,當奢侈品“供”量增速低于“求”量增速,即供小于求時,便會出現(“供”)量增,價未必跌,甚至還會上漲,即(“供”)量增價漲的現象。2000年以來,中國藝術品市場量、價齊漲,便是例證[9]。反之,如果奢侈品的市場“供”量增速超過“求”量增速,即供大于求時,也會出現(“供”)量增價跌的現象。依據同樣道理,當經濟持續衰退、市場奢侈品“供”量減速低于“求”量減速,即供大于求時,那么,即便(“供”)量減,價也未必漲,甚至還會下跌,出現(“供”)量減價跌的現象。經濟危機時期,名車名表即便減產,往往也要降價促銷,原因就在于富人財富的縮水速度更快。當然,如果奢侈品“供”量減速超出“求”量減速,即供小于求時,也會出現商品(“供”)量減價漲的現象。這些結論都是合規律推出的,無須重復例釋。

以上市場供求價值規律Ⅱ揭示的內容,概括起來其實很簡單,就是奢侈類商品失衡后,供求因素決定商品價格變化,商品價格變化會反過來調節供求:供小于求時價漲,供大于求時價跌;價漲“求”量減,價跌“求”量增。

這里須提醒注意的是,以上的討論并沒涵蓋所有商品。如“必需兼享受類商品”,像服裝、住房等等,便不屬這兩種典型商品。前文已提示過,此類商品在滿足下限、上限需要時,其失衡后價格變化分別遵循規律Ⅰ、Ⅱ。至于什么情況下適用哪一子規律,須結合具體對象分析,此處無法詳論。同時,以上所討論的,都是滿足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生活消費品;現實中,為生產這些生活消費品,人們還要從事工農業生產,由此便在長長的工農業生產鏈條上,產生出無窮多對生產資料,如設備、原料、半成品等等的需要。這類生產資料的需要量,在特定時期內,大多都是“定位量標”,過猶不及。像農業生產需要的化肥農藥,化肥農藥生產需要的化學原料;像工業生產需要的鋼鐵,鋼鐵生產需要的鐵礦石焦炭等等,都既不能匱乏也不能過剩:匱乏導致停產,過剩導致浪費。從這一共時性角度講,生產資料皆適用于子規律Ⅰ。但生產資料與生活消費品不同,它的量標是會隨社會發展、投資變化而不斷變化的。譬如中國現在對鋼鐵的需要量年年增長,而一旦國家加大投資,還可創造出對鋼鐵的增量需要。從這一歷時性角度講,生產資料的需要量,又有“定向量標”的特征,部分可適用于子規律Ⅱ。對此,也須具體商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此處不再詳論。

鑒于后兩類商品在商品總量中所占比重甚大,所以,在大多數商品身上,市場供求價值規律Ⅰ、Ⅱ會在不同時期或不同情況下交替發揮作用的,這也是我把它們同歸于市場供求價值規律的根據。后文討論時,我們將不再對商品進行細分。但人們在研究具體商品供求價值規律時,結合實際情況或統計數據分析把握其所適用的子規律,卻是非常有必要的。

商品供求價值規律之兩種典型模式

市場供求價值規律Ⅰ,典型地揭示了失衡商品價格在二重性價值因素制約下形成變化的規律,因此,也可視為典型之商品供求價值規律。這里的“典型地揭示”,是指在這一規律中,不僅商品使用價值的實現值可能因供求失衡而由量變到質變,由正值變負值,而且,商品交換價值的實現值會聯動發生變化,同樣可能由正值變負值;這就便于我們從商品價值二重性角度科學闡釋市場供求價值規律的內在機理。為此,盡管上文已簡略討論了這一規律,這里,還有必要再從價值論角度做些深入探討。下面,我便分供小于求、供大于求兩種情況,結合實例闡釋必需類商品失衡后價格形成和運行的兩種模式。

(一)供小于求狀態下的商品價格形成運行模式

我們先探討供小于求狀態下必需類商品價格形成和運行規律。為使討論更貼近現實,我設定若干商品供應與購買主體,并結合下圖進行例釋:

設賣方甲、庚生產供應符合買方需要的必需類商品,譬如蘿卜。其中,甲、庚1筐蘿卜的成本分別折20、15銀元,代表最高、最低成本的商品供應者。設買方乙、丙、丁分別擁有1000萬銀元、1000銀元和10銀元專項蘿卜購買資金,代表“絕對富人”“平民”和“絕對窮人”商品購買者。其下論述中,甲、乙、丙、丁、庚雖作為個體出現,但他們皆代表復數群體主體,商品或資本皆可千百倍地放大。

在供求動態平衡時,蘿卜同樣會依循商品交換價值規律形成市場價格。當蘿卜供不應求形勢逐漸顯現時,蘿卜對乙等的使用價值凸顯出來,乙等購買的迫切性便會大于甲等出售的緊迫性,蘿卜報價便會在追漲中提升。其中,甲總會提出最高價。因此,當蘿卜價格超過甲的成本,即1筐蘿卜超過20銀元時,便標志著商品供不應求的形勢已完全明朗了[10],甲、庚皆獲得絕對盈利。這時,蘿卜的價格便與其成本無關,而與其匱乏程度、與市場購買力相關了。

設甲等生產的蘿卜總共30筐,而乙等每人需要10+N筐,每人相差N筐;N值的大小決定著蘿卜的匱乏程度。N值增大,意味著每筐蘿卜對乙等可能實現的邊際使用價值量值增大,對甲等可能實現的交換價值量值增大;N值變小,意味著每筐蘿卜對乙等可能實現的邊際使用價值量值變小,對甲等可能實現的交換價值量值也變小。N值若很小,譬如為“1”,即乙等每人需11筐蘿卜,現有的人均10筐蘿卜接近滿足需要,少的1筐蘿卜對乙等的邊際使用價值很?。瓷儋I1筐蘿卜乙未必挨餓),乙等顯然不會接受甲等大幅漲價的要求。但N值若很大,譬如為“15”,即乙等每人需要25筐蘿卜,現有人均10筐蘿卜遠遠不能滿足需要,這時,由于匱乏缺口甚大,每筐蘿卜的邊際使用價值甚大,皆關系到乙等的生命,所以,甲等即便漫天要價,乙等也沒有還價的條件了。他們反而會競相抬價:丙出40銀元買1筐蘿卜,乙會出50銀元買1筐蘿卜……

盡管面對同樣的蘿卜供不應求形勢,因乙丙丁的購買力存在差異,其結果也不相同。由于千萬富翁乙對蘿卜的購買力幾乎是無限的,所以,蘿卜的“供不應求”對這類絕對富人說來通常是不存在的,他們會不斷追高購買。圖示中乙的矩形不封頂,箭頭沖出,表現的就是這種“無限購買力”。本例中,由于乙的需要(25筐)少于甲等的供給(30筐),所以,甲等不具有對乙無限漲價的條件;乙最終只要出價高于丙,就可買下25筐蘿卜,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如果蘿卜總供給不能滿足乙等的需要,乙等眾多“絕對富人”,彼此會競相抬價購買,蘿卜價格便會瘋漲無限——因為關鍵時刻無論用多少銀元換回蘿卜也比餓死好。

再來看平民丙的情況。丙的能要水平決定了他無法與乙競價。圖示中丙的矩形封頂,表現的就是這種“有限購買力”。本例中,丙擁有1000銀元,要買下25筐蘿卜,每筐最多只能出價40銀元。如果沒有乙的存在,40銀元便是蘿卜可能的最高價。但由于乙的存在,不僅抬高了蘿卜價格,而且,只能剩下5筐蘿卜供丙購買。這時,如丙是單數主體,那么,他幾乎也沒有競爭對手,只要出價高于10銀元就可成交。但這里的丙也代表眾多資金有限的平民,這時,他們之間也會競價購買,蘿卜的價格很可能被炒到每筐200銀元,丙竭盡所能,動用其最大的邊際購買力,購得5筐蘿卜。

不能忘了,還有可憐的丁存在。丁為“絕對窮人”,他的10銀元“能要”水平,甚至低于1筐蘿卜的最低“能給”水平——庚的1筐蘿卜成本也是15銀元。同時,對于丁而言,還須考慮其最低交換或購買成本。假設丁交換1筐蘿卜需付1銀元做交通費、誤工費,那么,他的實際購買力還要每筐蘿卜減去1銀元。因此,本例中,丁1筐蘿卜也買不到,只能等著餓死了——實際上,即便丁擁有100銀元,結果也是同樣的。

蘿卜在買賣雙方的競價博弈中,最終會形成大體統一的價格,本例中,便是每筐200銀元。乙以高于、等于200銀元的價格購得25筐蘿卜,滿足全部需要;丙以200銀元價格購買5筐蘿卜,滿足小部分需要;丁則餓死。由此可見,盡管乙、丁占買方的比例大小不能改變商品供不應求的局面——這也是市場供求價值規律Ⅰ的特征,卻能改變供不應求的形勢,會增加或緩解市場商品漲價的壓力。乙越多、丁越少,商品相對匱乏程度越大,商品漲價的動能、幅度越大;反之,丁越多、乙越少,商品相對匱乏程度越小,商品漲價的動能、幅度越小。如果丁為零,社會購買力水平很高,即便商品匱乏缺口很小,價格也可能暴漲;如果乙為零,社會購買力水平很低,即便商品匱乏缺口很大,價格也無法暴漲。

綜上所述,在嚴重供不應求狀態下,必需類商品價格會脫離其成本制約,呈現出如下規律:商品漲價的動能和幅度,與匱乏商品數量成反比,與商品總體購買力成正比。具體說來,即:商品數量越稀缺,或商品總體購買力越大(富裕人口越多),商品絕對或相對匱乏程度越大,單位商品可能實現的邊際使用價值量值和交換價值量值越大,賣方惜售買方追漲動機越強,商品漲價動能越強,漲價幅度越大;反之,商品數量越不稀缺,或商品總體購買力越?。ㄘ毟F人口越多),商品匱乏程度越小……商品漲價動能越弱,漲價幅度越小。這一規律告訴我們:如果商品輕微匱乏,無論購買力大小,商品都難以漲價;如果商品嚴重匱乏,但商品購買力很小,商品漲價幅度也可能很??;如果商品不嚴重匱乏,但商品購買力很大,甚至無限,則商品漲價幅度也可能很大,甚至無限;如果商品匱乏,但購買力低于商品生產成本,則商品難以漲價甚至會降價成交。

(二)供大于求狀態下的商品價格形成運行模式

接下來,我們具體探討供大于求狀態下必需類商品價格形成和運行規律。各種設定條件同上,只是蘿卜生產、需要的數量發生了變化。我依然結合下圖進行例釋。

在供求動態平衡時,蘿卜同樣會依循商品交換價值規律形成市場價格。當蘿卜供大于求形勢逐漸顯現時,蘿卜對乙等的使用價值便會減弱,賣方出售的迫切性便會大于買方購買的緊迫性,蘿卜的報價便會在殺跌中下降。其中,庚總會提出最低價。因此,當蘿卜價格低于庚的成本,即1筐蘿卜低于15銀元時,便標志著商品供大于求的形勢已完全明朗了,甲、庚皆產生絕對虧損。這時,蘿卜的價格便與其成本無關,而與其過剩程度、與市場購買力相關了。

設甲等生產的蘿卜總共60筐,而乙等每人需要20-N筐,每人多余N筐;N值的大小決定著蘿卜的過剩程度。N值增大,意味著每筐蘿卜對乙等可能實現的邊際使用價值量值變?。ɑ蜇撨呺H使用價值量值變大),對甲等可能實現的交換價值量值變?。ɑ蜇摻粨Q價值量值即虧損增大);N值變小,意味著每筐蘿卜對乙等可能實現的邊際效用價值量值變大(或負邊際使用價值量值變?。?,對甲等可能實現的交換價值量值也增大(或負交換價值量值即虧損變?。?。N值若很小,譬如為“1”,即乙等每人需19筐蘿卜,現有的人均20筐蘿卜剛超出需要,多的1筐蘿卜對甲等的負邊際交換價值很?。瓷儋u1筐蘿卜甲未必虧損),甲等顯然難以接受乙等大幅降價的要求。但N值若很大,譬如為“15”,即乙等每人只需要5筐蘿卜,現有人均20筐蘿卜遠遠超出需要,這時,由于剩余數量巨大,多余的蘿卜難免實現負交換價值,必然損害到甲等的利益,所以,乙等即便拼命壓價,甲等也沒有還價的條件了;他們反而會競相降價:甲8銀元賣1筐蘿卜,庚會6銀元賣1筐蘿卜……

盡管面對同樣的蘿卜供過于求形勢,因乙丙丁的購買力存在差異,其結果也不相同。由于千萬富翁乙資金寬裕,他是不會與甲等反復壓價的,而會在蘿卜降價過程中不斷購買,滿足自己的需要。圖示中乙的矩形中箭頭不沉底,表現的就是這種情況。但本例中,乙所需的蘿卜畢竟有限,不足以遏止蘿卜降價的趨勢,決定蘿卜價格還是平民丙。

再來看平民丙的情況。丙等由于資金有限,總想用最少的錢滿足自己的需要,所以,他們會趁勢對甲、庚的價格一壓再壓,圖示中丙的矩形中箭頭沉到價格下限,表現的就是這種趨勢。鑒于蘿卜篤定過剩,只要能出手,總比爛掉好,所以,蘿卜價格便必然會跌到無可再跌的底線——對于已產出的蘿卜來說,這就是其最低交換成本。譬如,當1筐蘿卜低于3銀元,還不夠支付蘿卜運費、場地費時,甲等便寧肯讓蘿卜爛掉,也不會繼續交易了。丙等只能在3銀元這一價格底線購買自己所需的蘿卜。

不能忘了,還有可憐的丁存在。盡管1筐蘿卜降到了3銀元,“絕對窮人”丁只擁有10銀元,依然不能滿足其最低生存需要(3×5=15銀元)。如果再算上交換成本,丁則連3筐蘿卜也買不到,依然處于饑餓中。這就是說,蘿卜的“供大于求”對絕對窮人而言,通常也是沒意義的。在商品嚴重過剩狀態下,卻依然存在無力購買所需商品的絕對窮人,這是現實中的真實存在——經濟危機中,一面是商家倒掉牛奶,一面是窮人買不起牛奶的場景是并不鮮見的。

蘿卜在買賣雙方的競價博弈中,最終會形成大體統一的價格,在本例中,便是每筐3銀元。甲、庚全部虧損,丁則照樣挨餓。由此可見,盡管乙、丁占買方的比例大小不能改變商品供過于求的局面——這也是市場供求價值規律Ⅰ的特征,卻能改變供過于求的形勢,會增加或緩解市場商品降價的壓力。乙越多、丁越少,商品相對過剩程度越小,商品跌價的勢能、幅度越??;反之,乙越少、丁越多,商品相對過剩程度越大,商品跌價的勢能、幅度越大。如果丁為零,社會購買力水平很高,即便商品過剩程度很大,價格也可能不會暴跌;如果乙為零,社會購買力水平很低,即便商品過剩程度很小,價格也會暴跌。

綜上所述,在嚴重供過于求狀態下,必需類商品價格也會脫離其成本制約,呈現出如下規律:商品跌價的勢能和幅度,與過剩商品數量成正比,與商品總體購買力成反比。具體說來,即:商品過剩數量越多,或商品總體購買力越?。ㄘ毨丝谠蕉啵?,商品絕對或相對過剩程度越大,單位商品可能實現的負邊際使用價值量值和負交換價值量值越大,賣方拋售買方殺跌動機越強,商品跌價勢能越強,跌價幅度越大;反之,商品過剩數量越少,商品總體購買力越大(富裕人口越多),商品過剩程度越小……商品跌價勢能越弱,跌價幅度越小。這一規律告訴我們:如果商品輕微過剩,無論購買力大小,商品都難以跌價;如果商品嚴重過剩,但商品購買力很大,甚至無限,商品跌價幅度也可能較小,甚至有限;如果商品不嚴重過剩,但商品購買力很小,則商品跌價幅度則可能很大,往往會觸及底線;如果商品過剩,但購買力低于商品生產成本,則商品依然難以成交。

(三)價值論是理解市場供求價值規律的鑰匙

商品供求失衡后其價格會隨供求關系變化而變化,這在西方經濟學中早不是什么新理論。但實際上,西方經濟學僅僅是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徹底理解市場供求價值規律的鑰匙,只能是價值學理論,包括價值量變理論及商品價值二重性理論。前文已多次闡釋過的,價值是客體獲得、實現的一種系統質,其量值會隨客體功能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商品的數量與商品的價值量值不是同一概念。同時,商品價值二重性是對應于不同主體的價值,商品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雖有關聯,但同樣不是一回事。鑒于既往經濟學對價值學的隔膜,在本章最后,有必要再簡略闡釋一下這些道理。

對于滿足人類定位需要的必需類商品而言,一旦匱乏,其使用功能必然會得到最大化發揮,商品必然會實現其最大化使用價值量值。譬如“絕對窮人”丁,如果他能得到1筐蘿卜,其中的每一根蘿卜都珍貴異常,依靠它們可能揀回一條命——如此可救命的蘿卜,對丁而言,其商品使用價值量值難道不是最大化地實現了嗎?因此,乙丙等必然會自愿或被迫高價竟買,不能買也要買,這就使該商品可能實現最大化的交換價值量值。譬如“絕對富人”乙,必要時會為搶購1筐蘿卜而一擲千金——如此價抵黃金的蘿卜,對甲等而言,其交換價值量值難道不是最大化地實現了嗎?

反之,必需類商品一旦過剩,其使用功能便必然難以充分發揮,或只能產生負效用,商品只能實現其最小化甚至零或負使用價值。譬如,蘿卜超出乙丙需要后,多吃的蘿卜所發揮的食用功能越來越小,危害越來越大——如此有損健康的蘿卜,對乙丙等而言,所實現的商品使用價值量值自然是負值。因此,乙丙等是不會多購蘿卜的,甲等便必然要主動或被迫低價傾銷,不能賣也要賣,甚至還會銷毀剩余商品,這就使該商品可能實現最小化甚至零或負交換價值。譬如甲,當他的蘿卜邊降價邊傾銷時,蘿卜所實現的交換價值自然越來越小,最終還不得不讓一批蘿卜爛在地里——如此付出成本卻毫無收益的蘿卜,對甲等而言,所實現的商品交換價值量值自然只能是負值。

但商品價值二重性畢竟性質不同,不能混同。需要不等于能要,盡管對匱乏商品使用價值的迫切“需要”打開了商品漲價的空間,但對商品交換價值的實際“能要”卻決定著商品可能漲價的幅度……同樣道理,不需要也不等于不能要,盡管對過剩商品的不“需要”打開了商品跌價的空間,但對商品的實際“能要”卻決定著商品可能跌價的幅度……個中規律前文論述已詳,不再重復。

市場供求價值規律也啟示我們:經濟問題與社會問題密不可分,經濟學有時也是社會學;反之亦然。事實的確如此:社會的貧富差距狀況,會直接影響到必需類商品失衡后的價格變化趨勢,而這又反過來會對貧富階層產生的不同影響。當食品類商品匱乏時,如果社會上窮人多,將會客觀抑制其漲價幅度,使富人享受到更優越生活;但如果社會上富人較多,將會客觀刺激其價格漲幅,使平民變窮,使窮人陷入赤貧中……基于這樣的道理,災荒年月,救濟窮人的最好辦法是配給食品,而不是分發現金,因為拿到有限的錢,窮人未必能買回所需的糧食。當食品類商品過剩時,如果社會上窮人多,將會客觀加劇其跌價幅度,給農業、農民帶來嚴重損失;但如果社會上富人較多,將會客觀削減其價格跌幅,減少農業或農民的損失?;谶@樣的道理,當農產品陷入過剩危機時,最好解救辦法也是提高城市窮人的購買力,擴大有效需求。

當然,要避免出現上述危機,治本的辦法,從經濟學角度講,是盡量防止商品嚴重匱乏或過剩,實現供求平衡,從社會學角度講,是盡量縮小貧富階層差距,打造橄欖型社會,實現給要平衡。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是供求平衡。如果積極的補救措施不到位,市場本身也有消極的自動恢復平衡的機制。譬如,蘿卜供不應求給甲等帶來暴利,必然使許多人心動,轉行種植蘿卜,蘿卜供不應求的局面便會結束;蘿卜供大于求給甲等造成慘重損失,必然使許多人心寒,轉行去生產其他商品,蘿卜供大于求的局面便會結束。只是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經濟要付出沉重代價,或者有窮人餓死,或者有富人自殺;同時,來年的蘿卜則可能出現新的供求失衡的局面。

注釋:

[1]系列研究文章分別見:《試論雇傭勞動與剝削的非必然關聯》見《社會科學論壇》(其下只注明期數)2008年第7期(該文發表后作者又做了若干重要修改,網上可用“百度”搜索到);《消除剝削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2009年第5期;《資本剝削現象生成原因與剩余價值理論重構》2010年第10期;《論資本獲取相對盈余價值的手段與規律》2010年第12期;《馬克思的剝削與剩余價值理論解構》2010年第15期;《“可變資本”、“不變資本”重組與重釋》2010年第18期;《解構馬克思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2010年第20期;《從馬克思的觀點論及資本家的勞動、監督與剝削行為》2010年第21期;《資本家決策勞動對資本增值的意義》2010年第22期;《論商品的社會系統屬性及其科學定義》2011年第1期;《從價值一般到商品價值二重性》2011年3期;《勞動創造價值論》2011年第4期;《科學對待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缺憾》2011年第5期;《論商品交換動機、效果及可能的雙贏結果》2011年第6期;《商品交換價值規律》2011年第7期。

[2]當然,西方經濟學眾多的應用理論模型內容卻是復雜的。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15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4]時下一些經濟評論文章之所以常常出現理論和邏輯混亂,與混淆“需要”和“需求”不無關系。

[5]當然,隨著金融業的發展,這種“不真實”變成了“真實”:乙可通過向銀行貸款方式,預支自己未來的收入,變成現實的購買力。而這,正是現代市場經濟運行趨向“難測”的重要原因——因為市場購買力實在“側不準”!2010年以來,關于中國樓市、房價走向的專家預測,大多落空,便是近例。

[6]注意,這里的“發展”指“上升的、進步的”趨勢,或“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不能理解為經濟學中“由少到多”的“發展”。

[7]如此,通過質、量轉換,商家便可在有限的食品“需要”(量)市場中,開拓出幾乎無限的“能要”消費市場(如高檔酒店、高檔酒席),獲取高額利潤,客觀上實現給要平衡。

[8]這一規律突出表現在商品房市場上。把住房需要統統看成剛性的,無疑是錯誤的,一旦人們的需要被刺激起來,在能要支持下,商品房市場的需求是沒有上限的;但同時,最低的剛性需要卻是客觀存在的,在能要的支持下,建立在這種需要基礎上商品房市場是不可能被打壓下去的。

[9]現實中符合這一規律的商品還有商品房,但商品房價中有投機因素,不算典型。更典型的是北方的海參,近二十年來,海參的養殖面積幾十倍地擴大,其價格也幾十倍地增漲,真正是量增價增。

[10]注意,這里只是把甲的實際生產成本,作為一種市場形勢變化的信號。而甲的這種成本也是指其在供求動態平衡時可能存續的成本,并非是其隨意抬高的成本——因市場交易是不會考慮生產成本的,抬高成本只能導致自己的損失。

猜你喜歡
購買力銀元蘿卜
從中長期視角看購買力平價與人民幣匯率走勢
歐洲購買力人均降近800
蘿卜蹲
買蘿卜
誰是你的消費導師?
真假銀元
模擬天平秤的過程找出假銀元
奶奶的銀元
種蘿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