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歷史教學與人文教育

2011-11-13 10:31楊巧玉
中國教育科研論壇 2011年10期
關鍵詞:人文歷史教育

楊巧玉

作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人文主義是歷史科學豐富內涵的重要組成成分。在人文欠缺、社會呼喚、人文回歸的當今,在歷史教學中加強人文教育,是時代賦予歷史教學的任務和使命。本文就中學歷史教學與人文教育,發表淺見。

人文教育,實際上就是世界觀、道德觀的教育。人文的厚重與否,反映出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道德水準和民族素質,它對社會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正日益凸現,而且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大到民族凝聚力,小到調動人們工作的積極性,道德都可以產生超常規的效率。而中科院士楊叔子更進一步指出:“科學是立事之基,人文是為人之本。沒有科技,就會落后,一打就垮,受人宰割,沒有人文就會異化,不打自垮,甘為人奴?!钡?,當前社會存在的諸如缺乏社會良知、理想信念、正確的價值觀,道德水準低下,誠信原則喪失等,已是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是缺乏人文,缺乏人文教育,而這已成為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應當說,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加強人文教育,既順應了社會發展對歷史教學的要求,也符合歷史科學本身的客觀規律。因為,作為人文學科,人文主義是其基本內涵之一。以中國歷史為1例,中國文化,歸根到底是人文文化而非宗教文化,歷來主張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當我們回首中華民族煙波浩淼的歷史長河,披開表面的迷霧而潛心尋覓時,便不難發現:中國的歷史是無數志士先賢用生命和智慧書寫的一部輝煌燦爛的寶典,也是中華民族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和文化寶典,且不說其中興亡盛衰治亂得失的規律和經驗值得思考和借鑒,僅就歷代儒者先賢修身的哲恩、詩人志存高遠的豪邁詩句中,我們就能吮吸到她背后蘊藏的豐富內涵,每每讀起,總能令人回腸蕩氣,引人深思,促人前行。

歷史過程的客觀性,決定了它沒有情感因素,但是當人們再認知歷史時,人的情感因素就熔鑄于客觀歷史,這個過程,也就是人文的形成過程,它包含著人類對自己的認識和思考,對人類理性的培養,認識人的價值和能力,以及完善人格的形成。而在再認知歷史過程中,歷史教學是它不可或缺的環節。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不僅必要,而且可能?!叭宋摹钡淖置婧x,包括兩個部分:人,即是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最好的存在方式;文,就是達到這種理想人性的方式,即文而化之的培養方案。毫無疑問,由于歷史本身豐富的人文底蘊和人文屬性,歷史教學在對學生“文而化之”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地位。

歷史教學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歷史學家,它對學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人生觀、世界觀、道德信仰、精神意志的建設上,體現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理想、人文精神、人文素質,從而造就學生完善的人格和全面發展。因此,必須把歷史教學定位在國民素質和民族精神的培養上的高度。

但是長期以來,歷史教學或被視為單一的學科教學,或被視為政治思想教育的附庸,這種認識上的偏頗,其實是功利化的具體表現,其負面影響正日益顯現,比如,道德水準低下,誠信原則喪失,缺乏厚重與底蘊,失之于淺薄和浮躁。而歷史教學也因此失去自我,迷失了正確的發展方向。公眾人物不知道“七·七”事變,放映南京大屠殺影片時,影院里居然傳來陣陣刺耳的笑聲!這不能不說是歷史教育的失敗。

歷史教學發揮其人文教育功能的另一個問題是歷史教材的編寫,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客觀事物決定人的主觀意識,如前所述,歷史過程本身是客觀性決定著再認知歷史的過程主觀性,沒人否認蘇武牧羊北海,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寧死不屈這些客觀史實對后人產生的具大的影響力。這就要求在歷史教材的編寫上,要有目的的選擇能夠培養學生人文底蘊的內容,從而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同時還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積累和認知能力。比如,對初中教材,側重故事性,而在高中教材中,則側重理性分析。在文體上,吸納記傳體的優點,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這也是“因材施教”在歷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否則,在歷史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就會淪為空談。

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離不開自然科學,更離不開人文科學,人文教育,是時代對歷史教學的要求,自然應成為歷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其深遠意義正如江澤民主席所說,使青少年“牢固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激勵他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奉獻力量”。

猜你喜歡
人文歷史教育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樸素的人文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新歷史
人文社科
2020未來教育新思維
教育教學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