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散文脈動,領悟形神韻味

2011-12-14 05:43姚芳
新語文學習·教師 2011年5期
關鍵詞:脈動夾竹桃散文

姚芳

語文教學的側重點應該是課文的內容,還是課文表達的形式?有人認為是前者,有人認為是后者。面對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我認為,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是基本特征,不同類型的課文可以各有側重,以散文教學為例,我認為必須做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也就是“形神兼備,和諧統一”。

一、 披文入境,把握文之脈動——觸摸散文之“神”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在散文教學中把握文章的脈動,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是必不可少的。散文的首要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這個特點意味著——散文的“神”,即思想核心是明確的,也是最能打動人心,最具熏陶感染作用的,但是又因為散文“形散”的特點,使其感情的表達形式多樣,或層層推進,或先抑后揚,或直抒胸臆,或借物喻人,小學生往往較難把握。所以“神”的把握必不可少,不可回避。

散文,是主觀記錄作者所經歷或體驗的過程,有的記敘過去某一時空見聞的過程,如吳伯簫的《早》;有的描述作者感情變化的過程,如《愛如茉莉》;有的再現對某個問題的思考體驗過程,如《山谷中的謎底》等。在學習中,如何讓學生把握作者的情感,體會寫作的主旨,需要教師的適當引導。指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閱讀,是叩開散文之門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

——讀出畫面。散文文質兼美,一篇篇散文猶如一幅幅多彩的畫卷。讓學生通過默讀,想象文章的畫面美,可以讓學生走進散文的世界。讀《夾竹桃》,讓紅白相間的奇異景色,花影迷離的幻想,把讀者帶進美的世界,感受作者的喜愛之情。讀《愛如茉莉》,那一個個感人的細節,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立刻能讓學生體會到父母之間的那份情感。所以引導學生默讀想象,是走進散文的第一步。

——讀出線索。散文因為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所以初讀的感覺一般比較零散,一個個片段和畫面,雖然把人帶到了一個詩意優美的境界,但是,要真正走進作品,還需要思考和判斷。讀出線索,就是在多個畫面中,尋找共同的本質,尋找相互的關聯,尋找貫穿始終的情緒或元素。反復朗讀和思考,找到了散文的線索,也就找到了打開作者心靈的鑰匙。如《早》,從淡淡飄蕩的幽香,到三味書屋的陳設,到綻放的蠟梅花,到魯迅書桌上的“早”字,看似不相關的一些畫面,卻指向一個“早”字,找到了這個字,也是找到了魯迅的精神。

——讀出主旨。通過一次次閱讀,學生逐漸走進文中,感受其中的優美意境,感悟作者蘊含的情感。有些散文當學生理清了文章的線索,發現它的結構方式,找到了表達中心的關鍵語句,就能讀出主旨,找到作者要表達的核心思想。但是,有更多的作品,它的主旨卻不是一目了然的。這些作品往往是作者對社會的隱射,或是個人獨特的精神理解,而我們看到的內容是這些背景的投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讀好課文,還要引導學生閱讀和文章相關的背景材料或文章。如學習《夾竹桃》,只有了解了季羨林老先生的出身貧寒、經歷坎坷、堅韌頑強,才能發現夾竹桃與季老的相似之處,才能真正走進老人的內心,體會他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與其說季老是在寫夾竹桃,不如說是從夾竹桃身上汲取力量,欣賞之中難道不是另一種自我勉勵嗎?

——讀出個性。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有一句人人皆知的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把握文章脈動,體會其中“神韻”的同時,我們也要避免“一言堂”,在體會人物情感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尊重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要給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舞臺,要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允許爭論,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激情才能被真正點燃,才會有更多的人和作者產生共鳴。

在這里,“讀”是把作者用文字表達的意象逐漸還原的過程,還原作者的生活、作者的思想、作者的情感,還原作者曾經的一個瞬間、一段經歷、一份感情,這是讀者憑借散文之“形”走向散文之“神”的過程?!白x”,不是流連于瑣碎的分析,細細的咀嚼,“讀”,是借助想象或聯想,自我感悟,自我體驗,是和作者一起輕呼吸,尋找共鳴的文學和心理體驗。

二、 選材入味,精挑語言元素——領悟散文之“形”

如果說,學習散文由“形”到“神”是精神的需要,是語文人文性的需要,那么由“神”到“形”的追索,就是提升能力的需要,是語文工具性的需要。這個過程,是學生走進文學作品,理解作者表達方式,學習作者構思技巧,積累作品多彩文字的過程。

——從“神”到“形”,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梢哉f散文是小學階段學生接觸的文學表達方式最豐富、最優美的的文學體裁?!氨磉_方式”就是用語言把思想感情表示出來時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在文學作品中,具體分為記敘、描寫、說明、抒情、議論。在一篇散文中,作者常??梢砸砸环N表達方式為主,兼用其他表達方式。在教學中,我們就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為什么采用這樣的表達方式,如《只揀兒童多處行》中,有一開始的記敘,一路走來的所見所聞親切自然;有描寫海棠盛開的文字噴涌,那旺盛的生命力讓人久久難以忘懷;有直抒胸臆的議論,對花兒和兒童的詮釋既新穎又有感召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冰心懷著對兒童的一份熱愛,才有了對兒童細致的觀察,才有了對兒童旺盛生命力的由衷贊美。而這些恰當的表達方式,讓作者的情感步步推進,水到渠成。由“花”到“人”,這又是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這種表現手法,在小學高年級出現的頻率很高,也是教師指導學生作文的很好的示范,所以“形”“神”之間相互促進,互為表里。而小學階段常常出現的,如:托物言志、寫景抒情、 反襯、烘托、側面描寫、欲揚先抑等手法,也是散文表達作者思想必不可少的表現技巧,從精神把握走向形式把握,學生更易理解,更易學習,更易學以致用。

——多點選擇,學習作者的多彩文字。絢麗的文字,無疑是散文最美的花環,最燦爛的裙邊。它像散落的珍珠,等待我們去采擷。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一段酣暢淋漓的排比,一個細節的生動描繪,一個比喻的奇思妙想,一串詞語的琳瑯滿目……都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很好范例。如果說,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的理解運用,是我們對散文“形”的“大處入手”,那么這些閃亮的文字,則是學習時我們不能遺忘的“小處”。我的學生在《春游黿頭渚》的習作中,這樣描寫自己看到的櫻花:“我的眼睛突然一亮,那幾棵櫻花樹,開滿了密密層層的淡紅的花,這繁花從樹枝開到樹梢,不留一點空隙,陽光下就像幾座噴花的飛泉……”這種文字的仿寫運用,難道不是我們最想要的嗎?

當然,一篇散文,雖不說字字珠璣,但可以學習的語言要素也是隨處可覓的,課堂上,教師要有所取舍,注意選擇。選擇學生能充分理解的,選擇學生已有知識建構最接近的,選擇名家最經典的,選擇學生可以經常學習運用的,這些都是教師在備課時必須提前思考,提前計劃的。當然,在預設后的課堂上,我們也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具體學情和生成的靈感,只有這樣才能學得充分,學有興味,學會運用。

品讀散文,是一場盛宴,通過閱讀、想象、感悟,我們還原它奇妙的聲色、優美的意境、深遠的情懷,這物質和精神的高度完美享受。只有把握散文的脈動,體會其中的韻味,才能真正引領學生行走于形神之間,達到用教材教語文的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沁園實驗小學】

猜你喜歡
脈動夾竹桃散文
女孩嘴含夾竹桃拍照后中毒
我與風
2021年《儷人·西部散文選刊》精品獎(30名)
2021年《儷人·西部散文選刊》評論獎(10名)
地球為何每26秒脈動一次?近60年仍撲朔迷離
夾竹桃
生與死的尊嚴(散文)
脈動再放“大招”能否“脈動回來”?
地球脈動(第一季)
淺談我國當前擠奶機脈動器的發展趨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