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傳承發展視角淺析滿族文化產業開發

2012-04-01 22:26王冰冰
當代旅游(學術版) 2012年3期
關鍵詞:滿族文化產業文化

王冰冰

從傳承發展視角淺析滿族文化產業開發

王冰冰

滿族文化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傳承性,隨著清王朝滅亡和社會經濟發展,一些滿族特色的制度文化、習俗文化逐漸消亡。為了挽救瀕臨滅亡的滿族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通過產業的手段發展滿族文化,保護傳承滿族文化成為必然選擇。

滿族文化;文化傳承;文化產業

滿族文化作為一個相對成熟的民族文化,是隨著滿族的形成、發展而逐漸完善,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文化個體。滿族文化的內容博大精深,既延襲先祖的文化傳統,又廣泛吸納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形成獨具特色的滿族文化。但隨著清王朝滅亡和社會經濟發展,一些滿族特色的制度文化、習俗文化逐漸消亡。人們開始認識到挽救保護滿族文化的重要性。通過產業化的模式,破除以往死板的模具式的文化保護形式,成為今后滿族文化延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滿族文化的傳承性及其中斷

傳承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在一種文化類型中保持并不斷延伸的文化因素,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狹義上說,傳承文化的核心,即指民俗,它包括物質民俗、精神民俗與語言民俗三個方面的傳承。在文化進化的歷史上,傳承作為代代相傳的文化元素,是經過選擇并被賦予“傳統”的地位與資格,通常受到人們的珍視,因此,一種傳承常常是一種行為方式或標準,是人類群體的產物。它不僅代表著傳承著的事象本事,而且代表著一種文化過程。[1]在傳統社會中,人文、生態環境的相對穩定,使得文化承傳呈現出一定的穩定性與延續性,[2]所以滿族文化作為一種民族傳統文化,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傳承就具有了強制性和不可選擇性。從滿族文化的形成發展過程中,我們便可體會到這種強烈的傳承性。滿族先后經歷了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族,在民族演變過程中同時經歷著由漁獵采集文明向農耕文明的轉型,當后金政權進入遼沈地區之后,滿族才真正從女真族的母體中孕育而出,成為一個獨立的文化個體。滿族文化是在繼承先代文化要素的基礎上,廣泛吸納他民族文化精華,將先代文化與他民族文化融會貫通,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滿族文化。

進入現代社會之后,人文和生態環境的相對穩定性被打破,使滿族文化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中斷,這主要是指清王朝滅亡后滿族的八旗制度、滿語、騎射等習俗開始逐漸消亡。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改變了滿族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一些民間技藝、民俗活動也逐漸被人們遺忘。像長袍、馬褂、坎肩、花盆底鞋等一系列獨具滿族特色的服飾文化,基本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只有一些年齡比較大的滿族老人可能會收藏這些傳統服飾,作為紀念。由于城鎮化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滿族民居被現代的磚瓦房取代,即便是滿族聚居區,也很少有人按滿族習俗建筑房屋,“口袋房、萬字炕,煙筒出在地面上”的滿族傳統民居建筑在現代社會很難見到。滿族祖先信奉薩滿教,注重祭祀,定期都要舉行薩滿祭祀活動。自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80年代,薩滿祭祀活動開始迅速消失,滿族人的傳統宗教信仰也隨之淡化,尤其年輕一代對于滿族的祭祀文化更是知之甚少。還有一些滿族特有的風俗習慣和民間技藝,隨著傳承人的過世,也隨之消失?,F階段滿族文化傳承出現了嚴重的中斷,滿族文化正處在消亡的邊緣,最大程度保護挽救現存或已消亡的滿族文化成為當務之急。

二、通過產業化的手段傳承滿族文化

產業化手段是指利用文化產業的方式將滿族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轉化為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過程。在保留滿族傳統文化要素的基礎上,將滿族文化與現代科技和創意產業相結合,開辟一條全新的文化傳承之路。

只強調保護,不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合理開發利用,不與經濟發展相結合,不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這些傳統文化資源將失去存在價值,失去保護意義,更重要的是,失去生命力。[3]所以傳統意義上靜態的保護或簡單的對滿族歷史文化進行還原和再現,都很難使滿族文化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和發展。要通過文化產業的手段,將滿族文化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使滿族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將精神財富轉化為物質財富,最終形成一條滿族文化產業鏈。這條民族文化產業鏈不僅可以給某些地區帶來相應的經濟價值,同時也可以增強民眾對滿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自覺形成對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意識,使滿族文化真的“活”起來,同時完成其自身傳承發展的需要。

(一)可供開發的滿族文化資源

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廣義而言,是個復合的整體,它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習慣[4],可供我們選擇開發的滿族文化資源,主要是滿族的物質民俗資源和精神民俗資源。

1.物質民俗資源

滿族自古居住在亞寒帶地區,冬季嚴寒,山林密集,因此滿族祖先有“夏則巢居,冬則穴處”的習俗。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滿族先人可以建造一些復雜的房屋居室,開始以火炕取暖,逐漸告別了穴居的居住方式。滿族的早期居室多是“泥墻草房”,這是與漢族起背房融合形成的,我們叫它“烏克墩”。隨著滿族的發展,居室建筑也形成其獨特的風格,“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形象生動的描述了滿族居室的民族特點?!翱诖俊庇址Q“斗室”,是由穴居結構演化而來的。滿族的房屋一般是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大多東邊開門,形如口袋,故稱“口袋房”[5],臥室的南北西三面形成一個彎型火坑,稱“萬字炕”,炕多用土草坯搭建而成,上面抹泥,稱為“盤炕”??谎貎河瞄L方形木頭鑲邊,炕上一般要鋪炕氈。窗戶的構建也是極具民族特色的,甚至被稱為“關東三大怪”之一,“窗戶紙糊在外”是指用高麗紙噴灑上鹽水、酥油,糊在窗戶外面,阻擋風雨。

滿族家庭的室內陳設也是很具民族特色的,炕上都會置炕桌,吃飯時大家盤腿圍坐桌旁,暖和又方便??晃鞫藭胖靡粋€暗紅色,繪有金黃色圖案的兩開門的大板柜,鑲有4個云卷圓形黃銅大折頁,8個對稱的小銅鉚墊。柜門中間有銅柜杈,杈上系一個長柄勺狀銅杈棍。[6]北炕放置一對木箱,用以擺放梳妝物品,南北炕都裝有幔帳,睡覺時放下。西炕的地面上放一張條桌,用以茶具物品的擺放,門框上安有“額林”也叫擱板,放置小物件。有小孩的家庭,在房梁上都要懸掛由樺木皮制作的橢圓形悠車,又叫“搖車”,用來哄嬰兒入睡。冬季,室內都放置一個火盆,用以盛放燃燒后的木炭,供人們取暖。夜晚都用“霞繃(糠燈)”照明。

滿族的飲食習俗是在繼承先輩飲食傳統基礎上,廣泛吸收融會漢、蒙古、朝鮮等民族的烹飪特長,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滿族飲食文化。滿族人喜食面食,更喜歡黏食,像黏米餑餑、蘇子葉餑餑、薩其馬、撒糕等都是滿族特有的甜點。還有一些果脯蜜餞類食品也深受滿人的喜愛,如蜜餞青雕、蜜餞白桃、蜜餞紅果。冬季寒冷漫長,宮廷常以火鍋為主菜,火鍋以錫為之,分上下層,高不及尺,中以紅銅為火筒,著碳,湯沸時,煮一切肉脯雞魚,其味無不鮮美,冬月居家,宴客常餐,多喜用之[7]。當時的普通人家,不易得火鍋,常用“套桌”來代替。直至今日,火鍋仍是人們餐桌上喜愛的食物之一。滿族人喜食豬肉,多以燒烤的烹制方法制作,有名的菜肴如:烤乳豬、掛爐豬、野參七星肘子,全羊席、掛爐鴨等。滿人喜歡用刀直接割食食物,充分反映他們狂野奔放的豪情。早期的滿人是喝不到茶葉的,他們只能喝“糊米茶”,即把稷米炒糊了沖水喝。味道醇厚,開胃健脾。滿人喜歡飲酒,古書記載滿人?!敖烂诪榫啤薄搬劽诪榫啤?,最有名的當數“米酒兒”,用黃米釀成,又稱“黃酒”,還有“湯子酒”“奶子酒”“松苓酒”等等。

滿族的服飾最能體現北方騎射民族生活特點與審美情趣。為了外出打獵和取暖方便,滿人常穿長袍馬褂,衣為箭袖,身束腰帶。袍的基本款式是圓口領,窄袖,左衽,衣擺四面開衩,有扣袢,束腰帶[8]。袍、褂上的紋樣是十分有講究的,不同的紋樣代表不同的身份,只有王公貴族才可穿龍紋蟒紋樣式的衣袍。女子的旗袍是由寬松直筒式逐漸演變為合體曲線式,并且在衣領、袖口、衣襟等處鑲嵌不同的花邊和牙子,滿語稱“陶罕”。衣身繡有各色龍鳳、鶴鹿、花草等圖案。為了適應關東地區的地貌環境和氣候條件,滿族先人最早是用獸皮裹腳,后來演變成“靰鞡鞋”,扁平狀,方口,鞋面納褶,輕便舒適。這種鞋后來在東北地區廣泛流傳。滿族婦女不裹腳,她們穿“花盆底”鞋,又叫“寸子”鞋,鞋底是木制的,高三四寸,形如馬蹄,鞋面繡有各式花紋,鑲嵌珠寶,貴族婦女多穿此鞋,平民婦女則多穿繡花的平底鞋。

2.精神民俗資源

由于自然環境和生產條件的限制,滿族先民在與自然抗爭的過程中形成了彪悍粗獷、崇尚武勇、豪爽不羈的性格。在民族成長的過程中,又形成了堅忍不拔、兼容并蓄的精神,這些精神氣質都可以在他們的精神生活中展現出來。

滿族先民信奉薩滿教,表現在他們對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和祖先崇拜上。滿人有“尊西崇東敬北仰南”的方位崇拜;將某些植物奉為神祗進行崇拜,柳樹被認為是祭祀必備的圣物;滿人認為第一個女薩滿是母鷹轉世,所以在祭祀過程中尤為重視。薩滿教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婚姻喪葬都會由薩滿舉行各種祭典活動;在進行狩獵采集等生產活動時,也要舉行薩滿教的宗教活動;遇到戰事出征,也要舉行謁堂子和祭神告祖的薩滿宗教儀式。在滿族歌舞中也能看到薩滿教祭祀跳神的影子,滿族的抓鼓、腰鈴舞、單鼓舞、銅鏡舞以及民間秧歌,它們的舞姿、形式大多是借鑒模仿薩滿的表演??梢哉f薩滿教豐富了滿族的文化生活,滿族民間文化生活也反映出薩滿教古樸原始的神秘色彩。

隨著滿族進入中原地區,并逐漸與農耕文化融合,漁獵、騎射這些生產和軍事性的活動變成了滿族居民的日常娛樂活動。同時也衍生出許多民間游戲,如賽威呼、騎馬戰、跳馬、夾獸跳。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滿人酷愛“冰嬉”,并將其視為國俗。這種體育運動的速度快,動作靈活,并且表演形式多樣,多與武術動作結合,一些有名的動作如:“紫燕穿波”“猿猴抱桃”“鳳凰展翅”。民間流行的冰上游戲如:“冰嘎”“冰板”“爬犁”,深受青少年喜愛?,F今的東北地區,仍能看見這些冰上運動的痕跡。

滿族作為一個文化的共同體,他自身包含了許多文化要素,以上列舉的是就其民俗文化資源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也是在進行滿族文化產業開發時,應重點把握的部分。

(二)滿族文化產業開發模式

在進行滿族文化產業開發時,既不能割裂滿族傳統文化精髓,同時要適應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從傳承創新的多維角度出發,完成滿族文化資源由精神財富向物質財富的轉化,最終形成一個由滿族文化產業核心層、滿族文化產業外圍層和相關文化產業層三大模塊組成的滿族文化產業鏈。

1.滿族文化產業核心層

滿族文化產業核心層主要涉及內容有:出版與滿族文化相關的書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電影等多媒體手段宣傳滿族文化;在各地方建設滿族文化演出場館,舉辦多種形式的文藝演出,這樣既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又能使人們更多的接觸到滿族文化要素;整合現有的滿族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資源,將其打造成系統化規?;臐M族歷史文化展示平臺,為滿族文化研究提供便利的條件。除此之外,建立相應的群眾性的滿族文化社團、文化服務組織,最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

2.滿族文化產業外圍層

滿族文化產業外圍層建設更注重滿族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結合,可以說是對傳統文化的重構和創新。滿族文化產業外圍層涉獵的范圍較廣,可以說囊括了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利用、旅行社服務、游覽景區文化服務、室內娛樂、游樂園、休閑健身娛樂、文化中介代理、文化產品租賃和拍賣、廣告、會展服務等。

青年一代作為滿族文化傳承的主體,所以滿族文化產業外圍層的建設要更貼近年輕人的生活,滿足年輕一代的文化需求。所以在文化產業外圍層創建過程中,要賦予滿族文化更強的時代氣息。例如:利用互聯網創建滿族文化主題網站、微博,通過這個平臺達到文化的互動溝通;開發與滿族文化相關的游戲軟件;創建集休閑娛樂購物于一體的滿族文化廣場;打造滿族風情旅游線路等一系列更富時代氣息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將滿族文化真正融合到現代生活當中。最終達到文化傳承發展的需要。

3.相關文化產業層

相關文化產業層的建設主要集中于滿族工藝品的制造銷售和與滿族文化相關的文化設施建設。工藝品的制造是將日常生活用品與滿族文化元素融合,使其既可作為紀念品又有一定的實用價值。相關文化設施建設是對應滿族文化產業核心層、外圍層而言的,是核心層外圍層建設的有利保障。

通過打造三個文化產業層,最終形成滿族文化產業鏈,走出一條良性的保護、傳承、開發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民族文化產業化的道路。所以運用產業化的手段保護傳承滿族文化,成為現今環境下滿族文化生存發展的最優選擇。

[1]張紫晨.中外民俗學詞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224-225.

[2]呂屏,王慶仁,彭家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語境下的文化傳承研究綜述[J].貴州民族研究. 2009(03).

[3]丹增著.文化產業發展論[M].人民出版社,2005年:112.

[4](英)泰勒.原始文化(中譯本)[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1.

[5]張佳生.中國滿族通論[M].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年:210.

[6]張佳生.中國滿族通論[M].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年:211.

[7]奉天通志·禮俗三[M]卷99.沈陽古舊書店出版,1983年:2287.

[8]張佳生.中國滿族通論[M].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年:200.

F592.7

A

1671-7740(2012)03-0070-02

王冰冰(1988-),女,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黑龍江大學第十屆學生創新科技立項“在文化主體選擇中尋求滿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可行性研究”(HL201211)。

猜你喜歡
滿族文化產業文化
傳承滿族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賓滿族歌舞音樂創作及時空表述
誰遠誰近?
文化產業空心化隱優
遼寧滿族民間故事的教育作用
改成漢族的滿族人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