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為今用思想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的實踐

2012-08-15 00:42王芳
文教資料 2012年15期
關鍵詞:古代文學屈原講授

王芳

(伊春職業學院人文系,黑龍江伊春153000)

古為今用思想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的實踐

王芳

(伊春職業學院人文系,黑龍江伊春153000)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以文學發展歷史及其文學作品為教學內容,它應當在新時期具有弘揚民族文化優良傳統、古為今用的現代價值。因此教師在授課中一方面要完成傳授專業知識,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基本任務,另一方面還要從文化反思的角度,在古代文學中尋找古代文明與現代人生的契合點,引導學生思考現實人生的有關問題,力求為當代大學生的人格構建提供可資借鑒的東西,從而發揮古代文學課程特殊的育人功能。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古為今用大學生育人功能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大專院校中文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它以上自先秦下迄明清的文學發展歷史及其文學作品為教學內容,授課時間一般長達兩個學期。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古代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是遙遠而又陌生的,古代作家諸多思想觀念他們難以理解和認同,因此,古代文學教學要想貫徹“古為今用”的方針難度很大。教書育人是一個系統工程,古代文學課程作為其中的子工程雖然不能承擔其全部任務,但必須具有弘揚民族文化優良傳統、古為今用的現代價值。正是基于如此認識,我在十幾年的古代文學教學實踐中一方面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完成傳授專業知識,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基本任務,另一方面從文化反思的角度,以古代文學為切入點,從中尋找古代文明與現代人生的契合點,盡可能根據講授內容結合當前社會上諸多令人關注的文化現象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思考現實人生的有關問題,通過探索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糟粕,力求為當代大學生的人格構建提供可資借鑒的東西,從而發揮古代文學課程特殊的育人功能。具體有三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

一、實事求是,有的放矢

古代文學中的愛國主題,古代作家關心民生疾苦的傳統一直是古代文學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現在它們卻受到一些學生的懷疑、否定甚至嘲笑。例如學生在論及屈原、杜甫等作家的憂國憂民意識時,使用了諸如“尷尬中的尷尬”、“沉重的枷鎖”、“苦澀的悲哀”等否定性的偏激文字。十分明顯,現在的大學生已開始獨立思考人生問題,但并不成熟,對文化轉型期中的許多文化現象深感困惑,他們站起來自己走路仍需要人引導。所以教師的正確的態度是面對現實,實事求是,運用科學的理論對課程教學內容所涉及的思想文化傳統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看清傳統中的精華之所在,使他們在傳統中尋找到今日仍然有效的思想武器。

上學期上先秦文學時講屈原作品的情景:在講解分析了《離騷》的字詞含義、篇章結構特色等內容后,以“如何認識屈原精神”為題組織學生展開課堂討論,共有十余位同學發言。當問及:“當個人與社會發生矛盾或理想與現實相沖突時,你怎么辦?”只有一個同學明確表示要效法屈原“上下求索”,奮斗到底,另一同學表示只能郁郁寡歡失意終身,余者則分別提出“西方不亮東方亮”、“要讓自己適應社會,不要幻想讓社會適應自己”、“過分清醒則不如糊涂”、“不能過分追求完美”等觀點,否定了屈原傳統精神的現實性。學生的回答具體證實了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取向多元而以功利為主這一事實。對此,我沒有簡單地發表支持或反對的意見,而是首先指出同學們的認識是屈原精神在文化承傳過程中有所變異與流失的表現,然后分析造成這種變異流失的主客觀原因,其中重點剖析了屈原道德人格的崇高與政治人格的缺陷,最后強調指出,屈原精神經過近兩千年的傳播與弘揚已經不再屬于屈原個人,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系統中的一個意義符號,疾惡如仇的性格、堅韌不拔的意志、潔身自好的情操、奮斗不息的熱情、愛國愛民族的精神,這一切構成了經久不變的屈原精神內核。較之陶淵明歸隱田園,屈原的以身殉道顯然不是一種生存策略,而是對理想旗幟的高揚。對于民族而言,講究生存策略固然重要,但追求崇高的理想更能構成民族發展不可或缺的內在動力。因此在今天,我們無須效法屈原的自殺,但要發揚屈原的精神,在注意處世方式方法的同時千萬不能喪失立身的基本原則,不能喪失生命的激情與奮斗的欲望。這堂課結束后,不少同學反映喜歡上這樣的討論課,而且收獲很大,有“茅塞頓開”之感。還有一些學生原來對某些學者徹底否定屈原深感困惑,現在也有了清晰的認識。

在給學生上“宋詞”選修課時,我特意拿出一堂課針對學生對南宋詞作家憂國憂民意識的不同認識進行重點講析。首先分析產生這種意識的原因及其負面價值,然后指出知識分子的文化特質與文化使命,并聯系實際講解精神追求與終極關懷在民族發展史,以及個人生命構建中的重要意義,以論證當代大學生應當突破功利原則的局限,在更高層次上全面實現人生價值的觀點。課后布置了一個作業,題目就是“當代大學生如何認識評價古代作家的憂國憂民意識”。我覺得作業還是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水平,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同學達成了共識,一位男生的總結頗有代表性:“中國要實現現代化仍需要一大批走在時代前面的知識分子高揚良知與責任,古人尚且位卑不忘憂國,今天的大學生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理會那根時代的纖繩,中國這輛大車,我們不拉誰拉?”我相信,此類表述絕不是學生為了獲取高分的違心之詞,而是他經過認真思考后作出的理性選擇。從各位學生上交的作業所反饋的信息來看,大多數同學對人生價值、死亡意義、女大學生角色定位及擇友擇業等問題的思考較之以前更加深入和系統了,認識也更加明確了。

二、求新求深,方法多樣

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諸多名作已成為傳統不變的講授篇目,如果僅僅為了應付教學,教師認真備好一次課便可講授多年。不過筆者認為這并不可取,講授內容雖可年年不變,教師對它的認識研究卻應該有一個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過程,尤其是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古代文學教師更不能只滿足于課堂上對字、詞句的講析,不能只要求學生背誦分析幾篇詩文,還應該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給他們求知的方法,而要做到這一點難度相當大。

我從2000年至今一直承擔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任務,為了避免把教學工作變成一種簡單的重復勞動,我盡量做到不斷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修改和補充教案,經常性地將本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自己的授課心得介紹給學生,引導學生從文化反思的角度去解讀古代文學作品。如教上漢魏六朝文學課時講授曹植的《贈白馬王彪》一詩,我聯系課文論述“黃昏意象”與古代文人生命構建的對應關系;講授王粲的《登樓賦》則重點分析作者“登高望遠”這一形體動作所表達的特殊情感以及內含的思鄉情結。漢樂府詩《陌上?!肥莻鹘y重點講授篇目,以前人們習慣以階級分析的方法來劃定女主人公秦羅敷的階級歸屬,簡單地將其定為勞動人民的代表或貴族女性的化身。我在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后,在課堂上指出了傳統觀點的非科學性,就羅敷形象的文化內涵形成自己的看法,向學生介紹中國文學“采桑女”原型的特點,以及歷代統治者對蠶桑的重視,引導學生透過秦羅敷華美的服飾去認識漢代社會“以富為美”的審美情趣,將她反抗太守的行為與下層人民的意愿和精神聯系起來。經過如此分析,學生逐步認識到羅敷是傳統農業文化的產物,折射出特定時代的美學風貌,既在民間流傳中匯注勞動者的理想,又通過文人的加工體現出統治者的需要。下課后我聽到一位女生這樣說:“原來人物形象還可以像這樣分析!”這表明文化分析的方法給學生以新的啟示,學生的反映正是教師所期待的。

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還應該給學生以掌握知識的方法。近年來筆者注意運用中外比較和古今比較的方法來分析一些文學現象,如中國古代作家與西方作家憂患意識內涵的差異,中外作家戀母情結的不同內涵,等等。這種講授方法不僅對拓寬學生視野,完善知識結構有所裨益,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從教師的授課中直接感受到方法本身的魅力。2010級一位同學在選修唐詩宋詞課的試卷上寫道:“學習本課后的最大收益是感受到了一種方法?!苯酉聛硭\用比較的方法分析了中西詩人對自然的不同感悟與認識;另一女生則表示畢業后也要運用這種方法去教自己的學生。當然,比較并不是唯一的治學方法,但教師可以由此及彼,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方法。

執教初期我的課堂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往往上課講完了事,近幾年則對此作了較大改進,力爭教學方法多樣化。即是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適當的課堂討論,或問卷調查后針對問題答疑,或根據作業中露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把當堂回答學生提問與課后個別交談結合起來。由于加強了與學生的對話交流,對學生的情況比較了解,因而能有的放矢,針對學生思想實際安排授課的重點與難點,使學生有所收獲。

三、平等待人,坦誠相見

專業課教師自覺承擔教書育人的任務并不意味著自己天然就是學生的人生導師,可以板著臉訓人。其實,在新舊文化觀念的碰撞之中,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涌動面前,教師也有許多人生新課題有待解決,只不過與學生相比,教師的優勢在于人生閱歷更為豐富,認識問題更為理性,掌握的專業知識更為全面深入,而這一切可以使教師具備先于學生找到正確答案的可能性。要讓學生在內心認可教師給予的答案,除了答案本身應正確,教師態度誠懇,方法得當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在教學過程中凡遇到有爭論的問題,總是持貫徹“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絕不搞唯我獨尊,努力營造一種寬松的學術氣氛,盡量啟發引導學生大膽發表個人哪怕是不成熟的見解,即使其觀點與教師不同,只要有合理之處,也應給予鼓勵和肯定。2011年我指導08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位女生撰寫畢業論文,該生所寫的《論莊子的〈逍遙游〉》,分析具體,論證多見深刻之處,但也存在思想偏頗、評價過低的不足。在師生面談中,她部分地接受了筆者的修改意見,但對莊子的評價則始終維持原有的看法。我沒有強迫她接受自己的觀點,反而肯定了她“我手寫我心”的治學原則,作為指導老師,我在明確指出其思想方法缺陷的同時,充分肯定了她“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態度。

通過與學生的長期接觸,我感到當代大學生思想解放,眼界開闊,富有個性特征,對他們的教育絕不能采用強迫壓制的方法,學術問題應保持師生平等的原則,思想問題則應因勢利導,如此方能收到預期效果。這門課之所以能受到學生的肯定,究其原因,除了課程本身內容的豐富性外,活躍寬松的課堂氣氛,教師認真而誠懇的態度也是重要因素。

十幾年的教學經歷使我感受最深的是育人工作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學生的許多思想問題并不是幾堂課的講授就可以解決的,加之自身理論水平所限,缺乏學生工作經驗,因此在不少時候顯得力不從心。盡管如此,我仍決心堅持在這門課中貫徹古為今用的方針,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進一步發掘傳統文化精神的現代價值,讓學生把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繼承發揚下去。

猜你喜歡
古代文學屈原講授
古代文學圈中的“鄙視鏈”
韓國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探析
端午思屈原
思政課教學中如何做到講授“活”?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文化語境中闡釋中國古代文學
注重有效講授 打造高效課堂
淺談數學課堂講授的時機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