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傳統孝道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重構思路

2012-08-15 00:52李文娟
關鍵詞:父代子女家庭

李文娟

(華南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中國有句老話:“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根本。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核心。孝道在中國傳統家庭中起著規范和約束作用,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基本的行為規范和家庭道德。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復合概念,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敬親是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它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中國傳統孝道的最低綱領是要從物質上奉養父母。侍疾是中國傳統孝道作為重要內容,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中國傳統孝道還要求子女立德、立言、立功,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諫諍就是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善終就是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并以恭敬、至誠的心進行祭祀活動,以表達對父母的哀思和追念之情。這些是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內涵,而且傳統孝道隨著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地賦予新的內容。在新的發展時期,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孝道,發揮孝道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

一、當前農村孝道缺失的表現

孝道在農村可謂一直保存的較好,但目前形勢也不容樂觀。在當代農村,我們看到很多老人都不能得到子女很好的尊敬和孝順?,F在的年輕一代,更已沒有孝道的觀念。農村孝道缺失嚴重。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里強調“鄉風文明”,也就是提高道德水平建設,當然也包括孝道建設。但是在當前新農村建設只停留在表面,大量的修路建房,在道德建設上改善力度不夠,致使農村孝道缺失,主要表現在:

(一)少數子女不愿承擔贍養責任。在農村有一個很傳統的觀點就是養兒防老,因為農村老人一輩子都是務農,積蓄并不多,老來一般都是由子女贍養,由子女按月或按年提供一些生活物資或現金來保證老人的日常生活。但是,在少數家庭也出現一些不孝的現象,在農村子女眾多的家庭里,不少子女往往打自己的小算盤,兄弟之間往往互相推脫贍養父母的責任與義務。以致于老人連最基本的生活都沒有保障。另一個在農村很普遍的現象就是,農村青壯年都為了生活外出打工,農村里只剩下“空窠老人”和“留守兒童”。外出打工是為了生活地更好,但是這種現象也成了很多人不盡孝的借口,長年不回家看望父母,有的甚至一年到頭也不給父母寄一些生活費,老人在家生病了也無人問津。老人對子女的愛都是無私的,為了幫子女省錢有病也不去就醫,子女對此也不聞不問。更有一部分是明知父母有病但卻不幫助老人醫治。當前農村老人尋醫看病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老人“生不起病,拿不起藥”。農村少數老人基本生活沒有保障、尋醫看病都很困難。

(二)多數老人缺乏親情慰藉。農村老人養老要求并不高,僅僅是衣食無憂、平安生活,而最大的心愿就是兩代人之間能夠和睦相處、感情融洽,并能保持經常往來。一方面,現在農村大量青壯年都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家中,成為“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老人最怕老來孤獨。他們渴望與子女溝通,可在農村普遍現象是子女很少和父母聯系,借故外面工作忙一年到頭都不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即便打電話回家更多的話題也是問問留守在家的小孩,老人們只有選擇孤獨。另一方面,農村老人的娛樂活動場所發展滯后,一般在農村很少有專門提供給老人活動的場所,這樣老人一般都只待在家中很少有機會能與人溝通交流,更別說能有一些愉悅身心的文化節目。由于農村這樣的現狀,老人在外面沒有機會與人交流,在家里又沒有親情慰藉,所以農村老人情感生活普遍都令人擔憂。

(三)農村孝道扭曲。中國傳統孝道大部分講的都是子女對父母的責任,要尊敬和贍養父母。但是現在農村卻出現嚴重的孝道扭曲現象。不是子女對父母盡孝,而是父母對子女盡“孝”。父母對兒子、特別是兒媳無以厚加的尊敬與“孝順”,父母為子女洗衣做飯,兒媳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父母對子女是不得不“惟命是從”。另外就是長幼顛倒,家庭的中心全在子女身上。父母辛辛苦苦賺錢為子女創造良好的學生和生活條件,給子女當牛做馬,子女卻覺得是理所應當。老來父母的房子和財產都是子女的,像仆人一樣伺候自己的子女。這種孝道扭曲的現象在農村是很普遍的,我們不禁感慨“何為孝”。

二、傳統孝道的重構思路

傳統孝道對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我們就要充分利用好傳統孝道的現代價值并發揮其作用。傳統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其他任何文化一樣都具有精華和糟粕兩面,而且傳統孝道在當今農村缺失現象也很嚴重,所以我們今天要發揮傳統孝道的作用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且要與現代社會的價值精神相適應,這樣就要求我們用新的思路來重構傳統孝道:

(一)既講“子孝”又講“父慈”

在傳統的孝道中,有許多代際間的不平等現象,父代往往具有絕對的權威。孝也大多只體現在父代的權利上。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否則就要背上不忠不孝的罵名,下代必須對上代絕對地忠實、順從。子女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子女沒有獨立自尊的人格,一切都要順從父母家長的,子女什么權利都沒有,甚至連最基本的生存權利都要取決于父母。就孝道而言,就是父母絕對地有理,子女絕對地服從。都是子代為了父代而做出的單方面的犧牲,這種傳統的孝道觀在農村更是根深蒂固。在這種思想的束縛下,子女們就更不可能有自由的思想了。在當今社會,平等自由的觀念已經是人們最基本的精神觀念了,并且也已經深入人心了,父代與子代,雖然有年齡上和生活閱歷上的不同,但在人格上應該是平等的獨立的。子代不再是父代的私有財產,父代對子代也不再有生殺予奪的大權。父代與子代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所以我們應將現代的平等意識、協商精神、民主平等作為父子關系的基本準則,形成新的孝道文化。在家庭中做到“父慈”,父母以身作則,對子女關心慈愛。這樣子女也會更真心地尊敬父母、孝順父母,不只是從義務觀念來承擔贍養父母責任,這樣父慈子孝,家庭也更加和睦,孝道也會更好的踐行。不過在傳統孝道的內涵中也已經體現了這種雙邊的孝道。比如在諫諍這一內容中,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雖然是對子女的要求,但是已經表達了孝道中子女的這種發言權。

(二)既講家庭孝道也講社會孝道

家庭孝道是最傳統的孝道方式,這也是與中國的家庭文化相聯系的。如今在社會主義中國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大家相親相愛,所以把傳統孝道延伸到社會主義大家庭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重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通過家庭與社會的結合的方式倡導一種新孝道。拓展孝道的方式和內容,只要是德行便是孝行。倡行孝道將家庭與社會相結合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孝道的法制化。使孝道不僅僅是家務事,用社會的力量來踐行孝道。在歷史上,孝道歷來都被統治者所推崇,并且還納入到法律規范之中。這些雖然是統治者進行統治的手段,但這些做法也有其精華部分,值得我們今天借鑒。孝道的踐行僅僅依靠人們的自覺性是不夠的,必須依靠法律的強制性。特別是在我國農村,孝道踐行往往偏出正常軌道。在新農村建設中完善法制體系,將孝道全面的納入法律體系,比如贍養老人日常生活的義務問題,一些針對老年人的機構設施建設,如養老院、老年人活動中心等管理政策法規。讓孝道在家庭和社會的雙重保護下暢行無阻。二是強化社會輿論環境。首先是“小家孝行”,這也是中國傳統孝道的必然要求。在社會上形成踐行傳統孝道的良好環境。在自己的家里要奉養父母、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等。形成父慈子孝的和諧小家庭。家是社會的細胞,每個和諧的家庭就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社會;其次是“大家孝行”,這是傳統孝道的必然延伸,倡導天下一家的“大家孝行”。這是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缎⒔洝氛f:“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边@里面提出了在敬愛自己父母的前提下“廣敬”和“博愛”的主張。將孝由家務事變成社會事。在農村有很多留守老人的存在,如果把這種“大家孝行”深入人心,這些留守老人雖然得不到自己子女的照料,也能得到其他人的照料,生活一定會更好。在新農村經常組織一些踐行“大家孝行”的活動,還能推進鄉風文明發展。三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但事實上中國農民是一個弱勢群體。在農村目前還是以家庭養老為主,農民的生活不像城市退休老人的生活有很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來維持。農村孝道的踐行在經濟問題上就往往大打折扣。所以要盡快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以保證孝道的踐行,推進新農村建設。

(三)既講生活贍養更講精神慰藉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以致孝對忠、悌、仁、義、禮、智、信諸德均有統攝和指導作用,這對孝產生了很多消極的影響。在傳統的孝道觀念中,孝的實行主要有兩個方面:“敬”和“養”?!缎⒔洝分幸舱f:“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边@說明孝的最高境界應是尊敬父母,給予情感上的關照,而養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物質要求是最低綱領。古人的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有重要意義。其實孝是一種最淳樸的東西,講孝主要是講心,它壓根不需要什么隆重的禮儀或形式,只要有心,每個人都能行孝。在當今農村,很多農民工外出打工賺錢希望自己的父母也能過上好日子,但由于路途遙遠加上工作忙碌長年累月都沒有回家看望父母,只是按時寄錢回家,現在農村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就是留守老人偏多,留給老人的大多只有擔心、掛念和孤單。所以,在“養”的基礎上人們也不能忘記孝道中的“敬”,不管多忙經?;丶铱纯瓷B自己的父母,從精神上情感上盡量滿足老人的需求,多與老人溝通真正做到“孝”。雖然兩代人不一定生活在一起,但心中應該掛念著父母,多一些理解,用親情和孝心去填補老人的孤獨。在新農村建設中,改變過去那種為了更好生活一味用金錢來衡量孝道的惡習,倡行物質與精神相結合的孝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在精神上要敬重老人,在傳統的孝道中對老人的敬重更多的是種畏懼,而現在應該是一種尊重與禮讓。其次是在情感上慰藉老人,照顧老人起居生活,對老人噓寒問暖,生病的時候細心的照料。隨著社會變遷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思想觀念上的差距拉大,老少之間的情感交流變得更加困難。有的子女認為對于父母的贍養只要不凍著、不餓著,就是盡責了,有的甚至連這種起碼的責任也沒有盡到。因為老年人心理和身理都比較脆弱,再加上喪失勞動力的失落,所以老人需要多關心。再次就是多與老人溝通,一般子女都覺得與老人溝通有代溝,所以干脆就只是在物質上滿足他們的衣食要求,但是老人也有思想如果不能與他人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一種打擊,長此以往對老人的身體也不好。所以應該多與老人溝通,讓他們保持心情舒暢,生活也就更加舒適。重構傳統孝道將物質與精神相結合,多一份關心與關愛。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建立在對原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革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孝道是家庭代際倫理規范,批判地繼承傳統孝道中的合理成分,對新農村建設有重要意義。本文著重分析了傳統孝道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現代價值,對待傳統孝道要吸取精華,并不斷注入時代精神。孝道的重建必須與整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一致,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一致,這樣才能更有生命力。新農村建設是關系九億多農民過上富裕幸福生活的大事,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特別是即將步入老齡化社會的農村,倡導傳統孝道并提出傳統孝道的重構思路正當其時,我們相信,新時期孝道的重構,一定會促進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社會問題的解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1]汪受寬.孝經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3]本書編寫組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若干重大問題解讀[M].紅旗出版社,2006.

[4]胡平生,陳美蘭.禮記·孝經———中華經典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9.

[5]郭銳,蔡普民.農村孝道觀念缺失的原因及對策[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4).

[6]向安強,蘇時樂,鄭庭義,李思思.傳統孝道在建設新農村和諧家庭中的作用與重構[J].廣東農業科學,2009,(9).

[7]安云鳳.弘揚傳統孝道文化,關注農村養老問題[J].齊魯學刊,2009,(5).

[8]王丹丹.論中國社會轉型中的孝道[J].法制與社會,2009,(12).

[9]廉永杰,莊西艷.和諧社會與農村孝道[J].黨政干部學刊,2009,(2).

[10]谷樹新.傳統孝道的揚棄與重構[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6).

[11]劉鴻雁.孝道的內涵與價值[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9,25(4).

[12]周青.加強新農村孝道文化教育的思考[J].文史博覽(理論),2009,(2).

[13]林園茜.傳統孝道之審視[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19(8).

猜你喜歡
父代子女家庭
中國高等教育的代際傳遞及其內在機制:“學二代”現象存在嗎?
延遲退休決策對居民家庭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影響分析
——基于人力資本傳遞機制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農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家庭“煮”夫
父代收入對子代收入不平等的影響
戀練有詞
男孩偏好激勵父代掙取更多收入了嗎?
——基于子女數量基本確定的情形
尋找最美家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