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國際貿易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2012-08-15 00:52劉軍輝
關鍵詞:外貿國際貿易進口

劉軍輝

(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山東 萊蕪 271100)

1.概述

所謂國際貿易是指世界各國之間的產品技術和服務的交換。它是國家根據其國際收支狀況,外匯需求情況以及本國資源狀況等所作出的決策的一個重要方面。

自從我國正式加入WT0以后,我國國際貿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國際貿易環境大大地得到改善,公平競爭、實力競爭、優勢競爭、資源競爭得到很好的體現,各國之間的貿易優勢互補,擴大貿易范圍,推動本國經濟發展起到很大作用。國際貿易有利于把國際競爭傳導到國內經濟生活中來,提高本國的整體國際競爭能力,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本國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等。

2.我國的國際貿易現狀

從世界經濟的角度來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信息事業的快速發展,以及貿易、投資和國際資本流動的加快,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趨勢日益顯著。世界經濟正在穩步走向一體化,任何國家或地區,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來自它國或地區的影響。中國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大國”,其經濟已納入國際經濟的體系之中。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的GDP增長是靠外貿出口帶動實現的。國際依賴程度的提高,一方面表明中國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日益提高、影響日益增大,同時,也表明中國對它國或地區震蕩的反應會更加敏感。

3.2011年我國國際貿易發展特點

3.1 加大國際貿易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我國國際貿易加快轉型升級。出口規模的擴大有力緩解了國內供需矛盾,擴大了就業,帶動工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有力促進了國內節能環保產業和新興戰略產業的發展,為國民經濟快速、健康增長奠定了基礎。

3.2 國際貿易環境日益嚴峻,我國國際貿易額增幅呈現逐漸走低的態勢。首先,由于歐債危機的蔓延和中東地區政局動蕩,國際市場需求急劇萎縮,我國外部環境在逐漸惡化。其次,盡管我國出口產品工業門類和品種齊全,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我國出口企業的議價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受央行加息、人民幣升值、勞動力價格、原料和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企業的經營利潤不斷下降,一些制造業外貿企業甚至虧損倒閉,這大大影響了企業發展外貿的積極性。

3.3 2011年我國加強了對進口的管理,進口加快增長,進口結構優化,擴大進口政策效果顯著。近年來,我國政府堅持在穩出口的同時積極擴大進口,促進國際貿易的平衡發展。2011年,我國政府繼續采用多種方式鼓勵進口,如進口貼息、降低進口關稅、取消進口配額管理、簡化進口程序。

3.4 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市場多元化戰略已見成效。近年來,我國在積極參與多邊貿易體制的同時加快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自貿區和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加快實施有力推動了我國國際互利共贏的經濟合作,提高了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進一步加強了我國同拉美等國家/地區的經貿合作關系。

3.5 得益于以“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為著力點的政策支持,我國對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額穩定增長。雖然2011年的歐債危機、中東、北非的政局動蕩和日本東北部大地震給我國外貿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但在我國政府以“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為目的的一系列外經貿和外交政策的支持促進下,我對各大洲進出口持續穩步增長。

4.2012年我國國際貿易面臨的問題

雖然2011年的國際貿易形勢嚴峻,但我國外貿仍取得了可喜成就,貿易增長方式加快轉型,進出口結構逐步優化,進一步鞏固了我國貿易大國的地位。但目前仍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粗放式增長方式仍未改變,我國出口增長最快的產品仍主要集中在傳統勞動密集型、資源型、低附加值的低端產品。這些產品不僅高耗能、高污染,且技術含量低,容易模仿,所以產品種類和品質往往雷同,企業相互競爭壓價,利潤盡失。

其次,由于國內工資、物價和進口原料價格及貸款利息的上漲,同時面臨其他發展中國家同質產品的激烈競爭,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價格上漲空間較小,出口平均利潤水平不斷下降,還有很大一部分中小企業受困于貸款難和資金短缺。

再次,全球性通脹壓力蔓延,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貿易保護主義再度抬頭。

在這種形勢下,我國政府要保持宏觀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繼續實施一系列以“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為著力點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推動進口便利化、擴進口;加快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出口產品結構的調整;加強對出口企業市場的預警服務和中介信息服務。

5.2012年的國際貿易發展情況

中新網8月16日電 16日上午,商務部在京召開例行發布會,通報2012年1~7月我國商務運行情況。1~7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3677家,同比下降12.3%;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66.7億美元,同比下降3.6%。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17個國家和地區的2407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422.2億美元,同比增長52.8%。與新興市場貿易保持較快增長,中西部地區出口繼續呈現快速增長,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速平穩,機電和輕工產品出口增長較快,礦產資源商品進口量增價跌。

綜合以上各種因素來看,2012年我國國際貿易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但增速將進一步回落,出口結構繼續優化,布局更加合理。同時,進口需求將不斷提升,進口增速將繼續高于出口,進出口貿易將更趨平衡。

6.國際貿易的新特點

6.1 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經濟全球化引發了各國間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這種調整導致國際貿易結構也隨之變化,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貨物貿易中工業制成品貿易所占比重不斷上升,農產品和初級產品貿易比重持續下降。二是服務貿易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6.2 貿易的互動性增強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跨國公司主要通過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使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緊緊聯系在一起,兩者的互動性顯著增強。

6.3 多邊貿易體制在曲折中發展

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也經歷了許多困難和曲折,也一直伴隨著貿易自由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的相互交織和斗爭。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成本和代價越來越大。

6.4 貿易自由化成為主流,貿易保護出現新形式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一直伴隨著貿易自由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的相互交織和斗爭。這幾年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頻頻遭遇貿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國家采取歧視性的保護措施。

7.我國國際貿易發展對策研究

2011 年作為我國入世的第十年和“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調結構,促平衡”政策的指引下,我國外貿發展由高增長轉向逐步企穩。2012年,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主要風險來自于日趨復雜的外部環境,受歐債危機的持續和美國經濟復蘇緩慢的影響,外圍經濟環境將更加惡劣,我國外貿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出口增速將繼續放緩。

我國面臨的國際貿易環境更加復雜,體現在:(1)國際經濟形勢的復雜性決定了經濟復蘇將是一個漫長的曲折的過程;(2)國際需求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3)我國外貿政策的連續性尤顯重要;(4)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面對的壓力加大。

我們面臨的任務更為艱巨。但我們既要實現保份額的目標,又要做好調結構、促平衡的工作任務。調結構、促平衡,不僅是明年的重要工作任務,也是我們一項長期的工作目標。中國現在是一個貿易大國,這沒有疑問,即便今年不是第一位,作為第二位,也是貿易大國。但現在我們是大而不強。我們之所以不強就是因為我們的發展不平衡,外貿結構需要調整。

因此,我們必須下大力氣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促進貿易平衡發展。只要國內外的形勢不發生重大變化,未來中國的國際貿易實現恢復性的增長是完全可能的,保市場的目標任務也是完全可能實現的。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都將發生重大的變化。我國外貿發展如何適應新變化、迎接新挑戰,是需要我們研究的重大課題。首先,外貿發展的戰略定位值得認真研究,要研究外貿對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對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作用,對提升國際地位的作用。其次,外貿的戰略目標和發展方式也需要深入研究。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發展戰略目標和發展方式。我們要繼續鞏固貿易大國地位,推動貿易強國進程。第三,如要實現外貿由大到強的戰略目標,就必須調整貿易結構,必須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出口商品質量,實現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高。要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提高外貿發展的協調性,要增強我國參與制定國際貿易規則的能力。與此相關還要研究外貿發展戰略支撐、戰略舉措,等等??傊?,中國外貿要實現由大到強的戰略目標,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改革創新,加強科學規劃,繼續努力工作。我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經過持之以恒的努力,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要堅持自主創新,加快培育核心競爭力和自有品牌?!笆晃濉睍r期,世界科技革命將繼續快速發展,我國勞動力成本提高將使勞動力資源優勢有所弱化。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要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營造有利于技術創新的良好環境,保護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要完善政策支持和服務體系,支持企業技術開發。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出口品牌發展戰略,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體系。

改變粗放型的外貿增長方式,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處理規模、速度與質量、效益的關系。在實踐中,要建立科學的外貿發展績效指標考核體系,引導地方和企業將發展外貿的重點轉移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以平常心看待速度和規模,以責任心對待質量和效益。

2012年我國外貿平穩發展尚具備基礎和有利條件。首先,國內通脹壓力正逐月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有力控制,國內經濟發展平穩,經濟基本面保持良好,這對我國外貿發展將形成強有力的支撐;其次,外貿政策基本穩定,國際貿易結構調整明顯,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推進,外貿發展方式加速轉變,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再次,廣大外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成長,抵御風險、解決問題、開拓創新的信心和能力都有所增強;另外,我國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同時,產業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步伐加快,新的競爭優勢不斷擴大,貿易新格局逐步形成。

總之,我們要繼續優化外貿市場布局,促進外貿平衡發展。積極調整國際貿易結構,整合全球資源。加快外貿轉型基地和國際營銷網絡建設。

8.做好我國國際貿易的重要意義

做好我國國際貿易工作,既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更有機遇和空間。

8.1 穩定和落實各項鼓勵出口的政策措施。近年來,我國出臺的一系列支持外經貿發展的政策是行之有效的,要繼續用足用好政策,發揮政策效應。

8.2 應對出口退稅下調沖擊、減小影響。

8.3 推動加工貿易向我國轉移。

8.4 加快建立外貿經營權放開后的后續監管體制。

8.5 改善進口管理,優化進口結構。

8.6 加強與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斗爭。

8.7 全方位應對貿易壁壘。

9.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際貿易取得巨大成就,貿易大國地位逐步確立,質量效益不斷提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外貿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存在,迫切需要轉變外貿發展方式,進一步增強國際貿易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和諧、擴大國際影響力的作用。

面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在穩外需的同時不斷提高國際貿易的質量和水平,顯得更加迫切、重要。我們一定要適應我國國際開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國際投資并重的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擴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完善更加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有效防范風險,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著力提升外貿發展傳統優勢,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外貿新優勢,提高外貿發展質量和水平,促進外貿可持續發展。

[1]王福重.中國應以越南金融危機為鏡[J].法律與生活,2008,(13).

[2]金微.美國金融危機——重新認識美式資本主義[J].大江周刊(城市生活).

[3]張漢林,等.WTO與農產品貿易爭端[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陳錫文.加入世貿組織與我國農業發展的新階段[J].上海:上海投資,2003,(2):4-7.

[5]邱黎黎.國際直接投資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東道國母國的視角[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5,18(3).

猜你喜歡
外貿國際貿易進口
8月我國進口煤炭同比增長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賓大米進口增加近30%
你應該知道的國際貿易
2021年上半年我國機電外貿運行情況
警惕國際貿易欺詐
點揚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
兩棲“大拿”跑外貿
70年外貿大事記
數字看重慶2015年前2月外貿
2015年《國際貿易》月刊總目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