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二語心理詞匯研究綜述——一項基于中國學術總庫碩士論文(2001-2011)的統計分析

2012-08-15 00:52周謹平
關鍵詞:二語詞典語義

周謹平

(湖北經濟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一、引言

現代意義上的詞匯習得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這些研究大致分為詞匯教學研究和心理語言學研究。作為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和理論語言學共同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近年來,心理詞匯的研究主要涉及二語及雙語心理詞匯的各種詞匯信息(形、音、義)在大腦中的儲存、表征結構、提取和發展階段。尤其針對二語學習者的心理詞匯研究已成為心理詞匯研究中一個獨特的領域。隨著二語心理詞匯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推進,其研究成果將有助于人們了解二語語言的表征和使用,解釋二語學習中的一些常見現象、對二語詞匯教學和語言使用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國內相關研究狀況簡述

心理詞匯(mental lexicon)又叫做心理詞典、心理詞庫、大腦詞庫、內部詞庫等,是詞在永久記憶中的表征。對于心理詞匯的關注,可以追溯到19世紀對失語癥的研究,而真正提出心理詞匯(mental lexicon)雛形的是 Treisman(1964)。Treisman的工作激發了許多關于心理詞匯問題的研究,如上世紀60、70年代,Allen Collins、Ross Quillins、EleanorRosch、Roger Brown、David McNeill、Macus Taft、Kenneth I.Forster、James L.McClelland等眾多的學者針對心理詞匯的語義結構、語音表征、正字法表征以及詞語的提取和辨認等涉及心理詞匯諸多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較多的研究。80年代以來,Victoria A.Fromkin、Jean Aitchison等人對心理詞匯進行了更深刻、更準確的整體性把握(轉引自楊亦鳴等2001)。

Carroll認為心理詞匯知識包括:語音知識、句法知識、詞素知識、語義知識以及非語言信息,但是在心理詞匯中占據中心位置的是詞的意義表征。(陳萬會,2008)據此,國外大多數關于心理詞匯的論著都是以英語為研究對象,關注的是一語心理詞匯的問題。相比之下,二語和雙語心理詞匯研究比較薄弱,一批重要研究者如 De Groot、Singleton、Jiang(蔣楠)。 與此同時,國內關注心理詞匯的多是心理語言學界的、漢語界,以及外語界的學者。他們的研究包括作為一語或二語的漢語(如楊亦鳴、曹明,2000;高立群等,2003),英語作為二語的心理詞匯表征的發展模式,詞匯聯想測試與心理詞匯,心理詞匯語用研究(如張淑靜,2005;趙翠蓮,2005a;張萍,2009;韓仲謙,2008),雙語心理詞匯組織的理論模型研究(如董燕萍,1998a,1998b;李榮寶、彭聃齡,1999)。

本文主要依據對中國知網的學術期刊總庫2001~2011年間公開發表的有關二語心理詞匯的碩士論文進行了檢索,得到55篇研究文章按照研究理論方向、研究對象選定、研究方法與實證、研究內容結果等進行分類統計,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研究理論方向

1.二語心理詞匯的組織性質

心理詞匯的組織方式主要有聚合聯結、組合聯結和語音聯結等類型。聚合聯結和組合聯結合稱為語義聯結。人們普遍認為母語心理詞匯的組織方式主要是語義的,而關于二語心理詞匯組織性質的問題,卻一直存在著普遍爭議。這些流派大致非為三類:Meara(1982)最早為代表的語音說,認為二語1心理詞匯中詞與詞之間的聯系主要是語音聯系。Maréchal、O’Gorman(1996)和 Singleton(1999)等學者為主的語義說,主張二語心理詞匯與母語心理詞匯一樣,語義關系占主導地位。Wolter(2001)為代表的學者提出,二語心理詞匯之間的本質關系主要是一種線性的修飾搭配關系。目前達成一致的看法認為,二語心理詞匯的聯結關系有聚合、組合、框架、語音和無反應聯結關系。其中,聚合和組合聯結關系屬于語義聯結,其它三類反應類型是非語義聯結關系。二語心理詞匯的聯結主要是語義為主,非語義聯結是有一定的比例。二語心理詞匯習得總是隨著某種∪形或∩形的發展趨勢。

2.二語心理詞匯的提取模型構建

詞匯提?。╨exical access)是心理語言學的一個重要課題:認知心理學家和心理語言學家提出了不同的詞匯提取模型。以Forster為典型代表的串行式的自動檢索模型(the autonomous search model)(1976);Morton(1969)詞匯發生模型(the logogen model)和 Marslen-Wilson(1987)交 股 模 型 (the cohort model)為主的并行式詞匯提取模型。另外,語言詞匯維度處理方面的 Levelt藍圖(blueprint)模型(1993)等。 (轉引自陳萬會,2008)

3.二語心理詞匯內部的激活加工過程以及相關的制約因素

Dijkstra&VanHeuven(2002:175-197)的雙語交互激活相加模型 (BIA+)模型在單詞識別系統內部補充了音位層(lexical phonology)和語義層(semantics),在系統外部補充了任務圖式(task schema),解釋了語言語境(如句法或語義)和非語言語境(如任務要求或實驗條件)對單詞識別過程的影響。Elston Guttler(2000)和 Schwartz(2003)的句子語境(sentence context)闡釋了語際單詞激活制約作用。雖然這種分布式模型能夠較好的解釋同源詞和非同源詞以及語際形似詞與語音相似詞的相鄰效應,但是對于文字和讀音都相差甚遠的語言如中文和英文卻難以描述。董燕萍(1998)提出了適合于大多數中國學習者的雙語心理詞典的共享(分布式)分布式非對稱模型,認為兩種語言不僅在詞匯層有不對稱的直接聯系,二語到一語的詞匯連接強于一語到二語的詞匯連接,而且在概念層也有不對稱的聯系,二語詞匯與概念層的連接弱于一語詞匯與概念層的連接;概念層的分布式表征特征則表現為翻譯對等詞共有的概念元素共同表征,而語言特有的元素則分別表征。這一研究充分表明核心概念共享詞的表征質量對詞匯提取的積極促進作用有其動態發展的特點。

(二)研究對象選定

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大學本科生和非英語專業研究生,極個別的研究對象涉及到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如樓鮮艷(2006)依據二語心理詞匯網絡的各種存儲提取假設模型,對某地區7所小學四到六年級共58名小學生進行了詞匯聯想反應實驗研究。曾玉潔(2011)基于心理語言學界對心理詞匯組織結構的語音、語義和句法三種學說,對兒童和成人二語心理詞匯組織結構的異同和不同詞匯類別對詞語組織的影響做了一個粗略的探討。邵丹(2008)圍繞初中英語學習者的英語詞匯學習,選取了某中學初一至初三各30名學生展開了二語心理詞匯調查。 鄧建國(2006)、徐歌(2008)、溫柒秀(2009)等將高中英語學習者作為低水平英語學習者與大學本科英語學習者進行相關對比研究。

(三)研究方法與實證

研究方法多集中對測試者的詞匯知識和詞匯學習策略展開地問卷調查,以二語心理詞匯表征,語義網絡聯接和心理詞匯知識的水平深度模型框架為基準,采用自由性/限制性詞匯聯想測試、二語詞頻檢測、二語詞匯搭配和詞匯翻譯等實驗為主,利用SPSS軟件中頻數分布和卡方檢測的分析方法對采集數據定性和定量分析。

(四)研究內容結果

1.經典理論介紹和實證

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心理詞匯理論的研究更為客觀和辯證。隨著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二語心理詞匯的深入調查,更多的相關研究得以開展。據統計,2003~2011年間,有關的碩士論文數量25篇,其中2003年1篇,2004年1篇,2006年5篇,2007年 5篇,2008年 5篇,2009年 3篇,2010年 4篇,2011年1篇。這些論文多集中探討了二語心理詞匯組織特征的語義觀,二語心理詞匯表征的非對稱性假說的驗證,以及二語心理詞匯提取模型和發展路徑的歷時研究實證。

2.英語詞匯教學相關性

詞匯的習得對二語習得整體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已得到充分肯定。當前,二語心理詞匯習得實踐無疑給二語詞匯習得和教學帶來了更新的研究視角和深廣度。趙毅(2011)闡明了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母語心理詞匯和二語心理詞匯在聚合關系、組合數量、語素聯系、字形聯系和詞匯網絡輻射諸方面都存在明顯差異。劉寧(2006)、關燕(2011)探討了在聽力任務中由于學習者沒能建立合理有效的二語心理詞匯,從而導致詞匯習得和英語水平的停滯,造成聽力任務的失敗。陳玉(2008)提出學習者的二語水平和口譯流利程度相關性的假說,通過實驗結果表明:雙語心理詞匯的表征隨著學習者二語學習水平的提高逐漸從獨立表征轉化發展為共同表征 (詞匯聯接型/概念調節型),伴隨二語水平的提高,其口譯流利度也相應提高。羅師勇(2008)比較了當今比較有影響力的閱讀理論,嘗試性地論述了二語心理詞匯與閱讀的內在關系。張曉培(2011)從二語心理詞匯的視角分析了在大學英語寫作中詞匯誤用的心理機制以及二語詞匯的重組。夏忠燕(2010)、胡愛梅(2010)、操維維(2010)等從不同的學習者的二語詞匯表征類型質量和詞匯網絡入手,解析了英漢翻譯過程中詞匯搭配和轉換提取的影響因素,擬構了翻譯認知信息處理框架下的英漢翻譯的二語心理詞匯提取的認知心理學模型。通過詞匯聯想測試和詞匯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調查,并進行兩者的相關分析,探討了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二語心理詞匯與詞匯學習策略的關系。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心理詞匯與詞匯學習策略在很多方面呈現出復雜而顯著的聯系,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作用和影響,這對二語詞匯教與學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有利于學習者二語詞匯習得的量與質結合。

3.語義啟動效應

語義關系是在一定語義概念支配下的系統詞匯的聚合。依據 Collins和 Loftus(1975)的“語義激活擴散模型(Spreading activeation modles)”, 張麗敏(2011)通過實驗發現語義聯系是心理詞典的主要啟動和聯想形式,中國成年英語學習者的雙語心理詞典的啟動和激活主要體現在字形、語音、語義、詞法和句法五個層次,在任何一個層次上都存在著雙語的啟動和激活,對詞匯的聯想也在這五個方面產生不同的聯想結果。

4.語境的制約

語境的作用實際上就是人腦利用記憶儲存的信息進行自上而下概念驅動加工的結果。語境包括目標詞前后的詞、句子甚至整個語篇。Forster的自動檢索模型認為,語境對詞的認知作用表現在它縮小了詞匯的搜索范圍。心理語言學理論對語境的制約作用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一方面,討論了語境如何在心理過程中制約了意義的選擇;另一方面,分析了意義的心理概念在語境的影響下是如何變化的。

5.語言-思維的認知結構

二語學習者心理詞匯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動態結構,在這個過程中,詞頻效應,語義復雜度及母語語言和思維遷移等始終影響著二語心理詞匯的存儲結構。二語學習者詞匯表征形成和發展的動態過程,同時揭示了詞匯能力的發展路徑,處于不同階段的詞匯并存于學習者心理詞匯中,而且學習者處于不同水平時其心理詞匯同樣存儲了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詞匯。實際的學習過程中,二語詞匯的習得在經過初期詞匯量或寬度的迅速增加后,到了中、高級階段詞匯發展就變得遲緩或停滯不前,即語義僵化現象。語義僵化的主要原因是二語學習者大腦中存在著多元相互作用關系的母語和二語各自的“語言-思維結構”與“知識-認知結構”基礎,母語語言和思維始終都影響著二語心理詞匯的存儲結構。

三、研究中的不足與建議

(一)研究對象的狹窄

總體上,國內關于二語心理詞匯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大學生本科和研究生,受試的范圍有限,研究對象始終沒有拓寬,涉及中小學生的研究少之又少。不容忽視的一個事實是,中國學生學習二語(英語)始于初中(個別是小教學階段),在經歷相當長的時間(8~10年),其英語熟練水平應該達到一定的程度,然而實際的情況卻是,他們的二語詞匯習得始終差強人意。因此,今后的研究是否可以考慮增加對中小學英語學習者以及成人網絡自考學生的調查和研究,對各個不同學習階段受試者二語詞匯習得變量的控制方法上增強改進措施。

(二)研究內容的單一

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二語心理詞匯的研究雖有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但很多還是遵循經典理論的介紹和實證及詞匯教學的策略,創新不多。有研究者指出,二語心理詞匯表征和處理的認知機制的研究以及對雙語心理詞典模型的構建則較為薄弱(Jiang,2000;Meara,2002),已有的二語/雙語心理詞典理論和模型仍相對粗疏。作為今后研究的探索性突破口,能否繼續深入探討諸如,二語學習者在詞匯習得中的高原現象(lexical acquisition plateau) 和 語 義 石 化 (the Semantic Fossilization)現象,跨語言遷移問題中的母語的負遷移效應和雙語詞匯共性的正遷移效應等問題。

(三)被研究者的學習動機和本身因素相關性研究。

學習者本身存在著主體差異,二語詞匯習得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向前推進的過程。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動機及其變量機制(學習原因、學習愿望、對該語言學習環境的態度及付出的努力),對其母語/二語詞匯習得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學習者感到已有的詞匯知識不夠用,無法滿足自身的需求,其學習動機就會加強,詞匯學習就會持續發展,二語心理詞匯的存儲就會源源不斷增加。反之,如果學習者認為自己的詞匯知識已基本夠用,那么他們學習的動機和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其二語詞匯的發展基本停滯不前,處于詞匯的耗散(attrition),已有的詞匯量甚至出現減少。

(四)建立合理的自我評價體系

眾所周知,語言的習得過程復雜精妙,個體差異的學習者在此過程中對自身心理、生理、動機、實踐能力、任務目標等方面的認知也會使得他們采取相異的認知策略。自我評價是元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旨是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多元化發展,發展的多元化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高級情感,如:學習興趣、學習成功的愉悅感、自我效能感以及美感等等,以促進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動力。二語詞匯學習是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元認知理論的提出和研究,綜合考慮了學習者自身的認知動機和策略,有利于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可以合理安排詞匯學習計劃,不斷監控詞匯教學過程,及時調整詞匯教學方法,達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五)豐富文化知識,增強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詞匯知識分為內部知識和外部知識,前者指詞匯在字典上的定義、讀音、拼寫等知識,而后者則指詞匯的語內關系和語外關系,如詞匯的各種聯想義、比喻義和語體等特征等。詞的意義很靈活,往往取決于它所處的語境。教師可以根據學習者的特點,結合其實際二語學習水平,簡化學習內容,選擇適合他們學習程度的教材。在講解詞匯含義的時候,教師要對詞匯知識進行深層次信息加工,適當穿插相關文化知識背景、異國風情、巧妙句式幫助學習者建立起詞與詞之間的聯系;同時,老師要盡量減少母語中介,多用目標語講解單詞,讓學習者能順利發展到二語融合階段,以促進其二語語義結構的建立和完善。

(六)詞典使用教學建設性構想

詞典使用能力是二語學習能力的一種具體體現,詞典使用教學對培養二語學習者的二語自學能力尤為重要。首先,能夠提高學生的詞典使用技能,讓學生懂得如何正確地選擇和使用二語詞典,減少和避免詞典使用的誤區,充分利用詞典提供的各項信息解決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其次,通過詞典使用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詞典使用教學有利于學生提高認知能力,增強自信。

四、結語

二語心理詞匯和雙語心理詞匯研究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歷經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在取得長足進展的同時也存在著若干的不足。本文嘗試對中國知網的學術期刊總庫2001~2011年間公開發表的碩士論文做一個簡單的綜述,借此對近期的研究面貌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隨著研究的相關內容的不斷深入,二語心理詞匯研究仍將任重而道遠。

[1]Aitchison J.Words in the Mind:An Introduction to theMental Lexicon[M].3rd edition Oxford:Basil Blackwell,2003.

[2]David Singleton.Exploring the Second Language Mental Lexic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41-192.

[3]Levelt,W.Speaking: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9.

[4]Meara,P.Word Associations in a Foreign Language:A Report on the Birkbeck Vocabulary Project[J].Nottingham Linguistic Circular,11/2,1982.

[5]Weinreich,U.Languages in Contact:Findings and Problems[M].New York:Linguistic Circle of New York,1953.Reprinted in 1974 by Mouton,The Hague.

[6]陳萬會.中國學習者二語詞匯習得研究——從認知心理的視角[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8.159-229.

[7]陳宇.心理詞匯研究淺綜述[J].科技信息,2010,(8).

[8]董燕萍.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33-58.

[9]付玉萍,崔艷嫣,陳慧.二語心理詞匯發展模式的歷時研究①[J].外國語言文學(季刊),2009,(1).

[10]韓仲謙.心理詞匯語用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

[11]廖春蘭.二語心理詞匯與詞匯學習策略的相關性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1,(8).

[12]李輝.二語心理詞匯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9,(5).

[13]王云.二語習得中的心理詞匯研究綜述[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1).

[14]張淑靜.中國英語學習者心理詞匯:性質與發展模式[M].洛陽: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15]張萍.中國英語學習者心理詞匯聯想模式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猜你喜歡
二語詞典語義
語言與語義
米蘭·昆德拉的A-Z詞典(節選)
米沃什詞典
“透視”第二語言習得心理過程*——關于二語加工的一次學術訪談
當代二語習得研究中介語對比分析方法理論與實踐
《教學二語習得簡介》述評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二語習得中母語正遷移的作用分析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漫畫詞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