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涵及路徑

2012-08-15 00:52陳志杰
關鍵詞:理論課政治思想

陳志杰

(廣東培正學院 思政部,廣東 廣州 510830)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涵

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實踐教學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的,“狹義實踐教學包括各種實踐教學活動,如參觀訪問、社會調研、三下鄉活動等。廣義實踐教學除上述活動外,還包括課堂內實踐活動,如播放教學視頻、開展案例教學、組織課堂討論等?!盵1]

另一種看法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知識為依托,通過學生對社會實際生活的參與和體驗,使主觀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體能力得以優化的過程?!盵2]也有人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走出課堂,投身于鮮活的社會實踐中去,……應是學生直接參與的感性活動。[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以馬克思主義及中國化理論成果為指導,在教師的組織下,開展的具有實踐性的體驗教育?!盵4]

縱觀以上有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筆者認為存在幾個誤區:

(一)存在“社會實踐教學”與“實踐教學”相混淆的誤區,認為社會實踐教學就是實踐教學,把播放教學視頻、開展案例教學、組織課堂討論、參觀訪問、社會,筆者認為,有必要界定二者的區別。實踐教學包括社會實踐教學,它是一個大的系統,而社會實踐教學是一個子系統,二者有聯系但是又有區別。

(二)存在著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和其他專業課程的專業實習相混淆的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實踐教學以廣闊的社會生活為背景,以學生參與實踐生活為特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知識為基礎,這種社會屬性在實驗室和工廠是很難完成的。

由于存在對實踐教學的種種誤區,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學,是指圍繞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目的而開展的、學生親身體驗的實踐活動。是針對傳統的灌輸性,重理論學習的教育方式而提出的。主要是指廣義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學,這種教學指除了理論教學之外的所有與實踐相關的教學方式,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之內的實踐教學,也包括課堂之外的實踐教學;它是以激勵大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和主動創新為基本特征,以塑造大學生獨立的人格、促進和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圍繞培養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和各種能力而展開的。較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其自身的特點。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路徑

(一)課堂實踐教學

課堂實踐教學體現了學科教學的共性,是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原則是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堅持知識性與思想性相結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為:以案例材料為依據,以多媒體技術為手段,以素質能力的培養為目的。

1.以案例材料為依據

案例材料進課堂,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的一種主要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背景材料,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理解,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5]。當然,這里需加提醒的是,選擇的案例材料要廣泛、典型,同時還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運用不能只滿足于對概念和理論的解釋,更要考慮如何通過對材料的分析來引出理論觀點,以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推理能力;如何通過對材料的分析來揭示知識點之間和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的能力;如何把理論內容和實際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讓學生模擬不同的角色,根據具體的情況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等[6]。

2.以多媒體技術為手段

教學媒體是順利完成實踐教學任務的有效手段。教學內容與教學媒體是一種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恰當的教學形式有利于理解教學內容,常常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為了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理論,教學手段的選用是不能不考慮的[7]。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廣大教師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媒體,如各種教具、錄像,等等。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更為廣泛地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實現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各種信息交互傳遞,達到了使理論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化晦澀為通俗的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因此,教師應根據學校的實際、教學內容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有目的地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尤其是計算機多媒體。同時,教師還應根據教學實踐,努力創造新的教學媒體,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以素質能力培養為目的

我們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其教學內容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原則,是我國社會和政治生活的主流意識形態,也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是高校進行思想理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8]。因此,和其他的學科教學相比,它最重要的教育目的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曾這樣說道:“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不斷增強學生和群眾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但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不是孤立地進行的,而是和其他能力的培養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在1999年《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所指出,我們的教育改革要“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币虼?,如何有效地培養素質和能力,的確是教育者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通過對課堂教學實踐的分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素質和能力培養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的關系。知識與能力是辯證統一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力無非是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沒有知識基礎,能力就成空中樓閣。二是不能急功近利,素質和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絕不能靠臨時突擊。三是思想政治素質和能力培養是各個方面有機組成的一個整體,各自分開來培養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9]。

(二)課外實踐教學

1.實踐教學基地化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塑造品格的課程,從本質上說,離不開環境的營造與學習者的主動參與,因此,要突出和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但作為課程,在如此紛繁復雜的情境與廣闊的實踐領域中無法形成可控又可重復操作的實踐教學模式。為解決上述問題,筆者提出實踐教學基地化,就是把有效資源進行整合,集中建設,形成相對可控并不斷完善的實踐教學基地。具體操作如下:促進兩個“課堂”(理論教學課堂與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活動)結合,兩支隊伍(德育工作者隊伍與教師隊伍)協作,其目的是打破高校德育條塊分割的局面,促進課程的實踐教學與學校德育工作的相互融合,讓專職德育工作者承擔一定量的教學任務,讓教師成為基地建設的指導者,讓全體學生在德育基地的活動報告成為課程必須完成的課外作業?;亟ㄔO包括:認識性實踐基地、理解性實踐基地、拓展性實踐基地三個部分。第一種基地充分利用中華大地人杰地靈、英才輩出的資源優勢,在偉人故里、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重大改革開放示范地建立課程的教育教學基地,組織學生到基地接受現場教育,用內容豐富,形式直觀生動的教學方式方法,彌補校內“第一課堂”教學的不足。第二種基地是體驗與拓展性基地,以校園文化活動為基礎,對課堂教學進行延伸與補充。強調從學生直接經驗出發來學習,強調學生從實踐中親自感受和體會,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它能將課程教育中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在更為廣泛的空間和層面上展開,使學生在切身體驗和感受中提高綜合素質。第三種基地是深化與運用性基地,是教師與學生長期積累的社會實踐平臺。如創新創業基地、網絡道德建設系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通過對上述實踐平臺的建設和完善,引導學生把理論運用于實踐,激發他們了解和服務社會的主動性,提高他們明辨是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通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形式,發現學生的人格缺陷,調整學生的心態,糾正學生的錯誤思想,滿足學生的正當合理需求;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社會公德和社會責任意識,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創造、學會關心、學會溝通、學會正確處理各種矛盾、學會辨別是非,堅定理想信念,掌握科學知識以及學會做一個有社會價值的人,有知識有內涵的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人。

2.實踐教學社區化

如果實踐教學基地是一種靜態實踐教學,那么社區實踐則是一種動態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育的社區化 (以下簡稱“社區化模式”)是指高校在學校周邊社區隨機安排、組織本校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活動。該模式可用“活動開展在社區,學生成長在社區”來歸納。[10]

活動開展在社區。社區化模式要求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在學校周邊社區安排、組織、進行。高校在社區組織社會實踐教育活動時應注重幾個“相結合”:

專項活動與日?;顒酉嘟Y合。社會實踐教育要配合全國的、地方的、社區的重大行動(譬如“捐助希望工程”、“手拉手”、“義務獻血”等活動)組織一些專項活動,以營造氣氛、形成聲勢,在短期內爭取取得突出成效;同時,更要注重日常持續的各類教育、服務活動的開展,避免“熱時一陣風,涼時無影蹤”情況的出現,要引導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扎扎實實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集體活動與個人活動相結合。社會實踐教育要重視集體活動的組織,使大學生接受群體教育,相互感染、相互啟發,表揚在社區服務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群體;更要鼓勵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動性,根據自身特點在社區選擇恰當對象、采取適宜方式,接受社會教育、提供社區服務,以促成大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學生成長在社區,社會實踐教育的過程實際是大學生正式步入社會之前的“預社會化過程”,是大學生由“學生”向“社會人”轉型的過程,社區化模式正好為這種轉型提供了一個較長的“轉型期”和理想的“轉型環境”,這對大學生的順利轉型和社會化無疑有相當裨益。為了促進大學生順利轉型和健康成長,高校在考察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教育的效果時,應該注重學??疾炫c社區評價相結合。學校主要考察學生接受社會實踐教育的態度、內容、頻次、思想收獲、素質提高等,而將學生參與社區服務的活動項目、時間次數、效果效益、社會評價等的考察工作委托社區來完成。社區將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教育的情況做以考察、記載并為學校提供證明,它與大學生的品德評價、畢業考核相聯系,并會引起未來用人單位的重視,這將關系到大學生的就業前景和發展前途。這樣,社會實踐教育對大學生的成才、成人便會發揮重要作用。

[1][2][3]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探索與思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0,46,58.

[4]阿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途徑與探索[J].濟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5]姜冰.教育思想大討論對“兩課”教改實踐的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1,(3):80-81.

[6]張允熠.“兩課”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的關系[J].教育與現代化,2001,(3):39-41.

[7]范桂萍.也談大學生素質的內涵[J].中國高教研究,2002,(2):65-66.

[8]羅永平.素質教育與“兩課”教學改革[J].廣西高教研究,2001,(6):12-15.

[9]王春莉,于瑩.探究式教學模式初探[J].遼寧教育研究,2004,(4):57-58.

[10]張秀芝.高校社會實踐教育的社區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

猜你喜歡
理論課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思想與“劍”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
“721”人才培養模式與高校思政理論課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