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禮德的馬克思主義語言觀

2013-01-19 12:23李忠華
山東外語教學 2013年6期
關鍵詞:韓禮德語言學語篇

李忠華

(東莞理工學院 外語系,廣東 東莞 523808)

韓禮德的馬克思主義語言觀

李忠華

(東莞理工學院 外語系,廣東 東莞 523808)

韓禮德一直以來視馬克思主義語言學為其追求的長遠目標。馬克思主義的語言觀滲透于韓禮德的語言思想與研究實踐之中。文章從韓禮德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思想淵源和發展中所透射的語言社會本質屬性觀、韓禮德與喬姆斯基語言哲學思想的對比以及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與實踐的辯證互動等三個方面探討韓禮德的語言哲學思想,闡釋其馬克思主義語言觀。

韓禮德;社會本質屬性;辯證互動;馬克思主義語言觀

1.0 引言

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核心思想,如純理功能的思想、系統的思想、層次的思想、功能的思想、語境的思想以及近似、蓋然的思想等為國內外研究文獻中常見之主題。然而,無論在語言學界還是哲學界,對于韓禮德的語言思想中所透射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光芒卻鮮有研究者論及。其實,早在1986年的一次訪談中,韓禮德就已經明確地表述了其語言研究的馬克思主義定位(Martin,2013:117-118)。文章從韓禮德的語言理論和思想中的語言社會本質屬性觀、韓禮德與喬姆斯基語言哲學思想的對比以及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與實踐的辯證互動等三個視角,論證韓禮德的馬克思主義語言觀。

2.0 語言的社會本質屬性觀

語言的社會本質屬性和語言的社會功能從一開始就是韓禮德語言學理論研究的中心問題,深深根植于其語言哲學思想之中。從其理論淵源來看,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源于基于索緒爾語言學理論發展而來的歐陸語言學主流知識傳統。其研究思想的主要來源為倫敦學派Firth的研究,另外還包括歐洲的語符學派、美國的人類語言學、美國傳統和現代語言學以及中國傳統和現代語言學等(Halliday,2009:1061)。

系統功能語言學與于20世紀初成立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學派淵源頗深。該學派理論的四條宗旨為早期和當代系統功能語言學、尤其是韓禮德語言研究的理論根源,它們分別是:(1)視語言為關系網絡,即語言的不同特征和方面都是相互聯系而非孤立存在的;(2)視語言為由不同層級的子系統構成的系統;(3)強調語言的功能本質;(4)視形式為功能的衍生物,強調語言結構、形式根植于人們交際中所要表達的意義(Young,2011)。

布拉格學派的思想在Firth的研究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Firth認為:意義是語言解釋的中心問題,因此語言描寫和分析必須對意義進行描寫和分析;實際使用中的語言功能非常重要;話語的意義在于其在具體語境中的使用,因為“任何具體的日常語言活動的意義不僅與特定的景象和聲音環境相聯系, 而且深深地根植于人們賴以生存的社會活動過程之中”(Palmer,1968:13)。

Firth的意義理論對其弟子韓禮德的語言研究的影響根深蒂固。在與Kress、Hasan和Martin的訪談中,韓禮德曾講道:“實際上,在我看來,Firth的語言研究方法,即將語言置于其社會語境中的研究方法,完全無異于與我眼中的政治的研究方法。因此,從Firth那里我領悟到不能將語言與政治脫離開來。我頗認為,其思想的絕大部分都是如此,因而與我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語言學完全匹配,而且是向我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語言學邁出的相當必要的一步”(Martin,2013:118)。韓禮德繼承了Firth的語言觀,主張從社會角度研究語言,強調語言的社會功能,通過與同時代的社會學教育學家B. Bernstein互動并借鑒其在語言系統、語言功能和文化傳遞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為自己語言研究的社會理據,進一步將Firth的語言思想發展為連貫的理論——系統功能語法。在《功能語法導論》一書的前言中,韓禮德開宗明義地指出設計該語法的目的是為了解釋語言是如何被使用的,即語言作為人類體驗世界、溝通交流的基本手段的社會屬性(Halliday,1985/1994)。在與Matthiessen合著的《通過意義解釋經驗:認識的語言分析》一書中,韓禮德重申了這一思想:他把人類對世界的體驗看作“意義”, 而不是“知識”;認為對人類體驗解釋的任務應由一個建立在社會語境基礎上的語義系統來完成(Halliday & Matthiessen,1999)。

因此,從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淵源來看,不難發現,語言的社會本質和語言的社會功能一直以來都是韓禮德語言學理論研究的中心問題,深深根植于其語言哲學思想之中。韓禮德認為:語言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社會意義符號,其意義存在于語言的所有層面;語言交際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行為;語言、社會和人的思想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Halliday,1978)。

韓禮德不僅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語言與社會現實之間關系的觀點,并進一步指出,語言不僅可以反映社會,反映人們的思想,而且語言具有相當強的建構能力,可以反過來維持、影響、建構甚至改變社會和人們的思想。韓禮德認為:“從最普遍意義上來說,語篇是個社會學事件,是一場意義的遭遇,通過這一事件(遭遇)構成社會系統的意義得以交流。正是通過個體以及其他個體在不同情境下的交往活動中的表意行為,社會現實才得以創造、得以有序維持,并且不斷得以塑造和改變”(Halliday,1978:139)。這體現了韓禮德由傳統馬克思主義語言哲學觀向新馬克思主義語言哲學觀的轉變。1998年,在與Thompson和Collins的訪談中,韓禮德再次闡明了其語言哲學思想中的新馬克思主義傾向(Martin,2013:163)。韓禮德認為,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將語言視為第二層面的現象,強調語言對現實的反映,忽視了語言建構現實的能力;而他則認為語言是物質過程和符號過程彼此影響的產物,語言符號不只是被動地反映現實,而是積極地建構現實(常晨光,2012)。這種新馬克思主義語言哲學思想在韓禮德的語法隱喻理論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語法隱喻實際上體現了語言與社會/文化語境之間的建構和重新建構的關系,闡釋了語言如何通過語法隱喻將源于常識性認知的經驗重構為隱喻式的認知和理解,體現了語言對社會現實的塑造和改變作用。

3.0 韓禮德與喬姆斯基的語言哲學思想對比分析

在1986年與Kress、Hasan和Martin的訪談中,在談及60年代初的語言研究時,韓禮德指出,“……當時的任何從政治的角度思考語言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語言學的嘗試都太不成熟。它們探討語言,卻幾乎完全無視實際語言使用”(Martin,2013: 117)。這反映了20世紀60至70年代韓禮德在創立系統功能語言學派時世界語言學界所面臨的境況。當時,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轉換生成語法學派正處于巔峰時期,語言學領域的許多研究或多或少都會受其影響,帶有其語言哲學思想的影子。正所謂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通過對韓禮德和喬姆斯基的語言哲學思想進行對比研究,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認識韓禮德的馬克思主義語言觀。

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創立于20世紀60至70年代,其哲學理論淵源為經驗主義哲學思想,堅持以人類學、社會學為本的語言學傳統。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核心思想是將語言視為一種資源,而非喬姆斯基所認為的一套規則。在《作為社會符號的語言:從社會角度詮釋語言與意義》一書中,韓禮德闡述了其早期研究的核心思想之一,即將語言視為一種社會現象、一種社會符號,并力圖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詮釋語言的性質和意義(Halliday,1978)。韓禮德區分了“能做”、“能表”和“能說”三個層次:“能做”即人類的行為潛勢;“能表”即語言的意義潛勢;“能說”為語言在實際語境中的使用情況。韓禮德認為這三個層次之間是一種體現關系:即“能說”體現“能表”,而“能表”則體現“能做”。從層次系統來看,詞匯-語法系統體現語義系統,而語義系統則體現行為系統(Halliday, 1978)。

在兒童語言的發展方面,相對于喬姆斯基所倡導的語言天賦論,韓禮德堅持環境論的觀點:他認為,兒童的語言發展受到其語言學習和使用環境的影響;語言學習和其他類型的學習并無二致;兒童所掌握的某一語言的具體特性源自環境。這與他所提出的語言作為社會建構的觀點一致。在韓禮德看來,“學習表意是一個創造過程;兒童通過和周邊的他人互動,構建一套符號潛勢,可由其通往構成社會現實意義的大廈……構建現實的基礎正是在主體間的互動過程中。是意義的交換,或者說是對話,創造了現實”(Halliday,1978: 138)。韓禮德的環境論充分考慮了兒童語言發展的環境,包括其文化語境、具體的情景語境和與兒童互動的實際說話者,將兒童語言的發展置于人類的社會歷史維度之中加以考察,從而使語言獲得了一種歷史的審視和考察,體現了其語言思想中的馬克思主義語言歷史觀。

韓禮德還反復強調語言進化功能論這一重要觀點:他認為,語言系統是千百萬年以來人們在使用中形成的;語言的變化和發展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要;因而就這些需要而言,語言的組織也是具有功能性的,而不是隨意的;不僅如此,韓禮德認為,對語言形式組織的理解和解釋也應遵照進化功能論的觀點(黃國文,2007)。韓禮德的進化功能論與馬克思主義的語言發展觀是一致的。馬克思曾明確指出,意識和語言的發展都是發展變化的……語言和意識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Holborow,1999:18-19)。

對比分析當代最偉大的兩位語言學家的語言哲學思想,不難發現韓禮德的語言思想中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傾向。無論是從其語言研究的生物體之間的社會學視角、其關于兒童語言發展的環境論、還是其進化功能論,無一不與馬克思主義的語言哲學觀一致,它們充分體現了韓禮德的馬克思主義語言觀。系統功能主義者所關注的不是語言是什么的問題,而是人們怎樣使用語言,以及語言結構是怎樣服務于語言使用的(Eggins,2004:3)。韓禮德的語言哲學思想雖說源于經驗主義哲學認識論,但從其本質上說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語言觀。因為馬克思主義語言觀的基本觀點就是對“語言是什么”的本體論超越,進而關注“如何是”、“怎樣是”。馬克思主義語言觀認為語言的本質是社會實踐的一種特殊的意指符號系統,是思想的直接現實,對人們的理解和認知行為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馬克思主義語言觀的集中體現在能指符號的客觀性、語言交往活動與社會交往實踐的同構性、語言演變根源于社會實踐系統等三個方面,而它們正是韓禮德系統功能語言學研究的中心問題。

4.0 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與實踐的辯證互動

語篇分析對系統功能語言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韓禮德曾多次指出,他建構系統功能語法的目的之一就是提供一個既能分析口頭語篇,也能分析書面語篇的理論框架。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經典著作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的第一版(Halliday,1985:xv)和第2版(Halliday,1994:xv)中,韓禮德明確指出,寫該書的目的是為語篇分析建構一個語法,使得我們可以對現代英語語篇作出合情合理的、有用的分析。在該書的第3版(韓禮德和Matthiessen合著)中,韓禮德再次明確指出,“該書的目的是盡可能描述和解釋現代英語的意義建構資源;當我們在決定把語法的哪些部分應該包括進來,并考慮把理論闡述做到什么程度時,我們心中想的是那些要用語法知識來分析語篇的人”(黃國文, 2010:1)。在2006年香港城市大學“韓禮德語言研究智能應用中心”的成立儀式上,韓禮德第一次正式提出了“appliable linguistics”這一新的語言學理論探索目標。他認為“適用語言學”應該關注解決人們在使用語言、制造意義過程中所面臨內的諸多問題。他在2008年(Halliday,2008:189)進一步對該概念進行了闡釋:所謂“適用語言學”就是指能適用于幫助眾多在工作中需要以這種或那種方式與語言打交道的人的語言學理論(常晨光、廖海青,2010:11)。盡管韓禮德在對“適用語言學”研究目標進行定位的論述中沒有直接提及語篇分析,但其核心是圍繞著語言的使用問題,即語篇問題。

基于語篇分析的研究在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建構中一直發揮著中堅作用(Matthiessen, 2006:103)。無論是韓禮德早期的基于長篇漢語語篇《元朝秘史》之研究的博士論文,還是其后來關于英語語言的研究,大都以語篇分析為基礎。其他系統功能學者,如Hasan、Martin和Matthiessen等,也都采用了相同或類似的研究方法?;谡Z篇分析的研究對于系統功能語言主義者的重要性還體現在他們對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的重視。韓禮德認為,從大型語料庫所觀察到的頻數就代表著該語言系統的蓋然率(Halliday,2003:23),因此對語篇的量化研究與我們從整體上理解語言本身密切相關(Halliday,2005:4)。

韓禮德認為,語言系統和語篇是同一現象——從不同時間深度所觀察的同一現象。(Halliday, 2005:82)他借用“氣候”與“天氣”的關系來類比系統和實例(語篇)之間的關系:系統如氣候,語篇則如每天的天氣變化模式。韓禮德進一步指出,系統和語篇是分別處在同一個例示化漸變群的兩端,它們通過“例示化”連接起來的,處于兩者之間的是子系統(從系統的視角)和實例類型(從語篇的視角)(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14)。從實例(語篇)的研究角度,我們可以研究某一特定語篇及其與其它語篇的關系。若該語篇具有某類語篇的特點,則視其為同一語篇類型,并進而通過該語篇類型實現在例示化漸變群上從語篇(實例)端向系統端的推進。該研究過程凸顯了語篇分析的重要性。韓禮德認為,每一個英語口語或書面語篇,無論其有無錄入語料庫,都會對語言系統的整體蓋然率產生微小的擾動,因此對系統的描述將會呈現逐次近似的狀況,即描寫分析所依據的語料庫越大,對系統的描述就越準確(Halliday,2005:91)。

馬克思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Tucker,1972:145)。因此,我們應當到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中,而不是實踐活動之外的某種“原生狀態”的自然中去尋找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特殊的客觀規律。人類的認識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能動過程。認識作為實踐活動的自覺目的或計劃完全可以通過實踐活動的結果來證明它是否具有真理性。系統功能語言學走的正是這樣一條理論聯系實踐的辯證發展的研究路徑。早在20世紀60年代,韓禮德等(Halliday et al., 1964:139)就指出,“應用本身是重要的反饋渠道,理論就是根據在應用的過程中得到的啟發不斷被重新審視”( 常晨光、廖海青,2010:14)。系統功能主義者研究的是用語言做什么的問題,而非語言是什么的問題,對語言功能的描述能夠更好地闡釋語言是什么(Young,2011)。韓禮德進一步提出,語篇分析是語言學理論的一個部分;語篇分析是對語言的實例描述,而實例描述本身就是語言學研究和理論建構的一個組成部分(Halliday, 2008:192)。

韓禮德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辯證發展觀在系統功能語言學界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跋つ釋W派”語篇體裁理論的發展歷史以及旨在發展人際意義理論的評價系統的建立都是以語篇分析實踐為基礎的。Matthiessen(2006)提出了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四階段建構模式:(1)在特定的理論框架范圍內對語篇進行分析,(2)根據一定數量的語篇分析、在特定的理論框架內對語言進行描述,(3)根據已經存在的描述、從類型學角度對語言進行類型劃分,(4)建構理論模式(黃國文,2010:3)。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發展關系。

系統功能語言學語篇分析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也經常應用在其它研究領域,如語言習得與教學、翻譯研究、人工智能等,其中在批評話語分析和多模態研究中的應用尤為普遍。韓禮德的社會符號理論、語境理論、純理功能思想、多層次系統觀、隱喻理論,在批評話語分析的很多研究中得以頻繁運用,如Fowler et al.(1979),Fairclough (1992,2001),Lemeke(1995)等。正如Young & Harrison (2004:2-3)所述,很多批評話語研究者“在其理論框架和分析中都對系統功能語言學有不同程度的關注。早期的研究者通過系統功能語言學對純理功能成分的分析來審視語言與社會結構之間的聯系……隨著批評話語分析發展成熟為一個研究領域,有些研究發展到了系統功能語言學之外的一些領域;然而,所有批評話語分析研究者都認可系統功能語言學在情景語言事件批評研究中的重要中心地位?!倍嗄B研究是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應用的另一重要領域。Halliday(1978)認為,社會文化的各方面共同構成社會現實的意義大廈,即一個總的意義系統,而語言只是眾多的意義制造資源之中的一種,這是多模態研究的理論根源。不僅如此,在O’Toole(1994),Lemeke(2002),Kress & van Leeuwen (2006)以及O’Halloran(2008)等的多模態研究論著中,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純理功能的思想和多層系統觀等理論發揮了強大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作用。這充分體現了系統功能語言學的適用性,即關注解決人們在使用語言、制造意義過程中所面臨內的諸多問題。

系統功能語言學對語篇分析的重視及其在批評語篇分析和多模態研究實踐中的運用充分體現了韓禮德的馬克思主義語言觀。即從認識源于實踐,并能動地作用于實踐和指導實踐,即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通過研究語言符號交往的實踐物——語篇,能夠進一步解釋語言作為人類社會意義系統和意義潛勢的本質,揭示和認識人類語言符號發展和運行的特殊規律。

5.0 結語

韓禮德的馬克思主義語言觀分散和滲透在其語言研究思想與實踐之中。韓禮德在談及自己語言學探索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四大具體任務之時,曾明確指出其中之一便是“在英國共產黨時和一群研究者對馬克思主義語言學、或者至少與馬克思主義相融合的語言學的追求:這種語言學重視當時被忽視的語言和語言變體,如與書面語相對的口頭語言、非印歐語言,尤其是前殖民地區民族語言、少數民族語言以及相對于‘標準語言’的方言等”(Halliday,2010:14)。韓禮德至始至終以馬克思主義語言觀作為自己認識論的基礎,以實現自己馬克思主義語言學的理想。正如韓禮德在于Kress等人的訪談中所述:“我一直將馬克思主義語言學視為自己追求的長遠目標,即致力于在政治語境中研究語言。但是我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后退一步,以便從更深層次研究語言的本質”(Martin,2013:118)。在他50多年對語言本質的不懈的探索和研究中,韓禮德一直努力追求著自己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語言學家的長遠目標。

[1] Eggins, S.AnIntroductionto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M]. London: Continuum, 2004.

[2] Fairclough, N.DiscourseandSocialChange[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3] Fairclough, N.LanguageandPower[M]. London: Longman, 2001.

[4] Fowler, R., R. Hodge, G. Kress & T. Trew (eds.).LanguageandControl[C]. London: Routledge, 1979.

[5] Haegeman, L.IntroductiontoGovernmentandBindingTheory[M]. Oxford: Blackwell, 1991.

[6] Halliday, M. A. K.LanguageasSocialSemiotics:TheSocialInterpretationofLanguageandMeaning[M]. London: Arnold, 1978.

[7]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code and language as behavior: A systemic-func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ure and ontogenesis of dialogue[A]. In R. Fawcett et al. (eds.).TheSemioticsofCultureandLanguage[C]. London: Frances Pinter, 1984.

[8] Halliday, M. A. 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Arnold, 1985/1994.

[9] Halliday, M. A. K.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A]. In J. Webster (ed.).TheCollectedWorksofM.A.K.Halliday(Vol. 3) [C]. London: Continuum, 2003.

[10] Halliday, M. A. K.ComputationalandQuantitativeStudies(Vol. 6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M. A. K. Halliday, edited by J. Webster)[C]. London: Continuum, 2005.

[11] Halliday, M. A. K.ComplementaritiesinLanguage[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8.

[12] Halliday, M. A. K. Systemic theory[A]. In J. L. Mey (ed.).ConciseEncyclopediaofPragmatics(2nded.)[C]. Oxford: Elsevier, 2009.

[13] Halliday, M. A. K. Pinpointing the choice: Meaning and the search for equivalence in a translated Text [A]. In A. Mahboob & N. K. Knight (eds.).AppliableLinguistics[C]. London: Continuum, 2010.

[14] Halliday, M. A. K., A. McIntosh & P. Stevens.TheLinguisticsSciencesandLanguageTeaching[M]. London: Longman, 1964.

[15] Halliday, M. A. K. & C. M. I. M. Matthiessen.ConstruingExperienceThroughMeaning:ALanguage-basedApproachtoCognition[M]. London: Continuum, 1999.

[16] Halliday, M. A. K. & C. M. I. M. Matthiessen.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3rded.)[M]. London: Hodder Arnold, 2004.

[17] Holborow, M.ThePoliticsofEnglish[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9.

[18] Kress, G. & T. van Leeuwen.ReadingImages[M]. London: Routledge, 2006.

[19] Lemke, J.TextualPolitics:DiscourseandSocialDynamics[M]. London: Taylor & Francis, 1995.

[20] Lemke, J. Travels in hypermodality[J].VisualCommunications, 2002,1(3):299-325.

[21] Marx, K. & F. Engels.TheGermanIdeology[M].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1974.

[22] Martin. J. R. (ed.).InterviewswithM.A.K.Halliday:LanguageTurnedBackonHimself[C]. London: Bloomsbury, 2013.

[23] Matthiessen, C. M. I. M. Frequency profiles of some basic grammatical systems: An interim report[A]. In S. Hunston & G. Thompson (eds.).SystemandCorpus:ExploringConnections[C]. London: Equinox, 2006.

[24] O’Halloran, K.MathematicalDiscourse:LanguageSymbolismandVisualImages[M]. London: Continuum, 2008.

[25] O’Toole, M.TheLanguageofDisplayedArt[M]. 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4.

[26] Palmer, F. R. (ed.).SelectedPapersofJ.R.Firth1952-59[C]. London: Longman, 1968.

[27] Tucker, R. C. (ed.).TheMarx-EngelsReader[C].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72.

[29] Young, L.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A]. In J. Simpson (ed.).TheRoutledgeHandbookofAppliedLinguistics[C]. London: Routledge, 2011.

[30] Young, L. & C. Harrison. (eds.).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and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StudiesinSocialChange[C]. London: Continuum, 2004.

[31] 常晨光. 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社會符號視角[J]. 當代外語研究,2012,(3):18-21.

[32] 常晨光,廖海清. 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適用語言學探索[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5):11-14.

[33] 黃國文. 作為普通語言學的系統功能語言學[J]. 中國外語,2007,(5):14-19.

[34] 黃國文. 語篇分析與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建構[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5):1-4.

On Halliday’s Marxist View of Language

LI Zhong-hua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523808, China)

Halliday always sees what he is going towards as, in the long run, a Marxist linguistics, and Marxist orientation permeates his research ideology and practice. The paper studies Halliday’s Marxist linguistic philosophy from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namely, his view of the social nature of language reflected in the roots and development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alliday’s and Chomsky’s linguistic philosophies, and the dialect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interpreting Halliday’s Marxist view of language.

Halliday; social nature; dialectical interaction; Marxist view of language

2013-03-21

李忠華(1972-),男,漢族,湖北天門人,東莞理工學院外語系副教授,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系統功能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H0-05

A

1002-2643(2013)06-0039-05

猜你喜歡
韓禮德語言學語篇
新聞語篇中被動化的認知話語分析
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日語聽力語料庫建設研究
系統功能語法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
認知語言學與對外漢語教學
從人際功能的角度來研究《伊芙琳》和《死者》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從語篇構建與回指解決看語篇話題
語篇特征探析
社會語言學名詞
語料庫語言學未來發展趨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