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培養學生學會關心、尊重、體貼父母"的研究與實踐

2014-03-22 10:55吳麗蕓
教育學 2014年4期
關鍵詞:體貼關心行為習慣

吳麗蕓

一、研究背景

聯合國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的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共處。由此可見,當今的教育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掌握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健全的人格,這是 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

而當今的學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從小生長在蜜罐里,接受的完全是父母、長輩、親朋好友的愛,沒有吃過苦,沒有受過挫折,只知接受,不懂回報。如家長每年都會給孩子過生日,但卻很少有為父母過生日的。這些在愛河中泡大的孩子們,缺少了一份對同伴的關心,對長輩的關愛,對父母的理解與尊重。加之改革開放下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上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價值取向,一些宣傳媒體的滲透,也給青少年帶來了更多的負面影響:貪圖享受,盲目追求,極端自私,使學校德育面臨著新的挑戰。21世紀社會需要的是善于與人交往,善于與人合作的新型人才。培養學生學會關心、尊重、體貼父母的良好品行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即:使學生不僅接受父母的愛,更懂得回報愛,在活動與實踐中感受"真愛。

二、研究內容

本課題的主要思路是通過大量的研究實踐,培養學生學會關心父母,尊重父母,體貼父母,把這種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學生人格的發展結合起來進行探討。我們要緊緊抓住起始年級的有利條件,形成培養學生關心、尊重、體貼父母良好行為習慣的階梯式教育體系。

本課題研究的對象一年級3班。

我們準備用三年時間來完成這個課題的研究實踐,采取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邊提高的做法,最終實現課題研究的目標。

三、研究的原則

1. 相互學習,共同成長原則。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教育無小事,處處皆教育"。陶行之老先生也曾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我們研究實踐的過程中,既是教育學生,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又是教師們自我教育的過程,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要不斷完善自己。"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老師應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與學生一起成長。同時對家長也要教育,完善家長的自身素質,促使家庭中形成民主的家庭氛圍,為孩子的成長創造條件。

2. 參與性原則。

實踐中我們始終堅持貫徹學生參與性原則,讓學生去發現問題,獨立思考,相互交流,達成共識,自覺執行,形成習慣。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幫助學生按照學生的認識,運用學生自定的計劃,逐步實施研究實踐的完成。

3. 一致性原則。

教師、學生、家長對研究實踐的目的、意義以及目標要有統一的認識,在實踐中要保持行動的一致性,特別是贏得家長的支持,家校配合共同教育,塑造學生的良好品格。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關心、尊重、體貼"的含義,并付諸于行動。

1. 通過有關的圖片、故事給孩子們直觀的感性認識。

2. 設置情景對孩子進行關心、尊重父母的教育。

3. 組織小型的教育活動,在實踐中加深孩子對"關心、尊重、體貼父母"的理解、認識。

4. 與家庭配合共同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會"關心、尊重、體貼"。

5. 明確“關心、尊重、體貼”的含義,突出教育重點:關心、尊重、體貼。

6. 通過學生討論,教師、家長的引導,制定出一日生活"關心、尊重、體貼"的習慣條例。

7. 開展"關心、尊重、體貼"的系列教育活動。

8. 開展教師研究、實踐的培訓活動。

9. 進行家、校結合的研究和探討。

要達到的目標:懂得"真愛"的意義,分階段培養學生"關心、尊重、體貼父母"的行為習慣。

四、 研究方法

主要方法:行動研究法。

輔助方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個案研究法。具體步驟為:

第一、通過問卷調查,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對一些數據的分析,為研究實踐工作打下基礎。

第二、利用一些圖片、故事、典型事例,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以了解不同的學生對“關心、尊重、體貼父母“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第三、采取自我教育的形式,在學生中開展自主性教育。即:實踐中注意發現典型人物,及時跟蹤訪談,樹立典型,并進行個案研究。

第四、設置不同層次的情景,讓學生進行參與,從中觀察學生的不同表現,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第五、以此為主題,召開主題班會或講故事活動,以樹立學習的榜樣,更加規范學生的良好行為。

第六、組織實踐活動,考察學生對這一良好習慣的運用。同時糾正學生此方面的不良行為習慣。

第七、發動學生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的課題研究工作,把學生在家里的表現及時反饋給學校,以達到學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以上這些活動的開展,都將使我們的課題研究工作不斷深入,以至取得預想的研究實踐效果。

五、研究價值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形成健全人格,而健全人格必須以一系列優良素質為基礎。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正是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育。因此我們課題研究的價值,就是要從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入手,來探討低年級的階梯式養成教育模式,從而使養成教育更具科學性,操作性更強;使學校德育更具針對性、實效性。通過研究實踐探索出一條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適合我國國情和文化發展需要的少年兒童健康人格培育的新途徑。以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健康人格,促進少年兒童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培養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目標:學會做人。

六、實施方案

1.要有科學性,教師要研究教學方法并注意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2.要有計劃性,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地進行引導。

3.要有指導性,教給孩子關心、尊重、體貼父母的行為表現方法。

4.要有示范性,(老師、家長、親朋好友、)給孩子以良好的行為示范。

5.要有長期性,在給孩子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和場所的同時反復鞏固。

小學階段是人的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而人的行為習慣是通過訓練、強化形成的。我們將通過實踐法、示范法、榜樣法對學生進行培養訓練,已達到研究實踐的目的。準備分三個階段來進行。

初期:要解決認識上的問題,首先讓學生明確的“關心、尊重、體貼父母”內涵是什么,然后由學生討論"關心、尊重、體貼父母"包括哪些方面,最后歸納總結出具體“關心、尊重、體貼父母”的行為標準,在此基礎上制定出"關心、尊重、體貼父母"的表現行為目標。

中期:在實踐中制定出相關的行為規范制度、評比制度、激勵制度等,開展系列的教育活動,不斷摸索研究實踐的經驗,調整研究實踐的計劃,確保研究實踐的順利進行。

后期:總結教師研究實踐中的個案積累,實踐隨筆的交流整理,學生行為榜樣的評選,為下一階段的研究實踐作準備。

七、預測研究成果

編寫"學會關心、尊重、體貼父母"課題研究實踐報告。

猜你喜歡
體貼關心行為習慣
你的關心會不會成為別人的負擔
多動癥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策略
淺談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關心
關心健康狀況的問答
少年兒童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著成中值得關注的48個生活細節
午睡與關心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